实习目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习目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意义范文1

愚人节的前一天,这个世界多了一个我这样的无名小卒。我还是要庆幸的,若是愚人节被人祝福,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接下这些祝愿了。五岁前的记忆,我一片空白,我知道这与我的大脑未发育完全有关,可我还是想把这段空白归咎于无事可记,若非刻骨铭心,又怎保留得下来?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错觉,我总觉得儿时的我是另一个陌生人,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一个人扮演。我的剧本从我五岁那年展开……

一觉醒来,我好像第一次有了记忆的感觉,我记住了昨玩晚睡前阿爸对我说的一句话,他说今天要带我们去一个阿娘家。第一次,我记住了一句话,当时的阿爸究竟长啥样我现在记不清了,但那时的我记得最牢的两张脸就是阿爸和阿妈。

阿爸牵着我的小手,我问阿爸阿妈去哪儿了,阿爸回答了什么我没记住,我望着阿爸高大的身影,在他的牵领下,我们穿过一条石子路,到一户石子屋前,我们停下了脚步。阿娘就坐在里屋,阿爸叫我跟阿娘打招呼,阿娘拿出了几颗糖。

这段记忆戛然而止,我不知道那晚的晚餐吃了什么,不知道那天阿妈什么时候回来,我只知道以后的好几年我都住在阿娘的家里。

实习目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酵母菌细胞呼吸 实验考查 命题

江苏课改已经顺利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高中生物评价的侧重也随之变化,特别是加强了对实验相关的考查。《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10考试说明》把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的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确定为C级最高的能级考查要求[1]。我在实践过程中关注到一道实验考查题,它先后出现在《南通、扬州、泰州三市200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和《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中,的确是一道紧贴新课程和2010年考试说明的好题。

1.试题呈现

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不能进行酒精发酵,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抑制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也有同学认为是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抑制了酵母菌无氧呼吸。请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不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原因。供选的实验试剂和用品:锥形瓶、酵母菌细胞(试剂1)、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酵母菌破碎后经离心处理得到的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试剂2)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试剂3)、ATP溶液、蒸馏水、橡皮管夹若干、其他常用器材和试剂。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1)取锥形瓶等连接成如下装置三套,依次编号为A、B、C。1号瓶锥形瓶中都加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3号锥形瓶瓶中都加澄清的石灰水。

(2)A装置的锥形瓶2中加入______;B装置的锥形瓶2中加入?摇?摇?摇;C装置的锥形瓶2中加入______。

(3)A、B、C三套装置均先持续通入氮气5min,去除锥形瓶中的氧气,再将A、B、C三套装置分别作如下处理:A套:______;B套:______;C套:______。

(4)将三套装置放在温度适宜(25―35℃)的相同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8―10h)。

(5)观察______,判断是否进行无氧呼吸。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试题解析与答案

2.1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

由题干第一句话可知本实验包括2个部分,第一是确定是否是氧气抑制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第二是确定是否是ATP抑制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两部分实验必须有两组对照来分别说明,两组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其实是相同的,实际上只要设计三组即可,分别控制的条件是:A组无氧气,不添加ATP溶液;B组有氧气,不添加ATP溶液;C组无氧气,添加ATP溶液。这样A和B对照可以验证ATP是否抑制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A和C对照可以验证氧气是否抑制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2.2实验材料的选择

本实验需要验证的是无氧呼吸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判断是否存在无氧呼吸的方法是利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所以不能存在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干扰,必须排除有氧呼吸。但是B组实验必须有氧气的通入,所以排除有氧呼吸只能从选材上进行,必须选择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试剂2)进行实验,试剂1和试剂3不能使用。

2.3实验设计的其他注意事项

ABC三组中各种材料试剂条件应该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无关变量应该保证相同。C组添加ATP溶液,A组、B组不添加ATP溶液,只能添加等量的蒸馏水。B组通入氧气,A组、C组不通入氧气,受第(3)小题题干提示可以通入等量的氮气来保证无氧环境。

2.4试题答案

(2)10mL试剂2、1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2mL蒸馏水;10mL试剂2、1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2mL蒸馏水;10mL试剂2、1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2mLATP溶液。

(3)持续通入氮气;持续通入氧气;持续通入氮气。

(5)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①A变混浊、B不变混浊、C变混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受氧气抑制,不受ATP抑制;②A变混浊、B变混浊、C不变混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受ATP抑制,不受氧气抑制;③A变混浊、B不变混浊、C不变混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既受ATP抑制,又受氧气抑制;④A变混浊、B变混浊、C变混浊,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既不受ATP抑制,又不受氧气抑制。

3.对试题思考

高考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考查要求较高,要求达到“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1]的层次,但是关于这部分考查点的题目很难设计,不容易达到《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这道题目的设计新颖,难度偏高,巧妙地把探究性的实验“拆分”为两个部分,各个击破;增加了材料选择的考查,从材料选择的角度去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也是本题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实习目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贺绿汀 牧童短笛 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42-01

贺绿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领域十分宽泛。他的音乐作品结构比较严谨,音乐的发展也富于逻辑性。他为近代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团体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80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5部电影音乐及140余篇论文、译作等。

《牧童短笛》是作曲家创作于1934年的钢琴独奏曲,当时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 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比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闻名国内外,成为各国钢琴家们的常备曲目之一。

1 《牧童短笛》的音乐分析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驰名世界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作曲家在作品中以田园诗的写意手法,描绘了一副故乡宁静生活的美丽风景画。《牧童短笛》的音乐主题民族风格浓郁,乐曲形象生动,这与作曲家童年生活在农村,有着牧童生活的体验有关。它表现了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天真活泼的性格,乐曲就像是一幅朴素农村生活素描。

该作品风格典雅、技法精湛、层次分明,在创作中以简洁的创作手法和简约的音乐语汇,使旋律和节奏紧密结合,运用民族化的和声与对位的复调手法,使织体和旋律相互衬托,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出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优雅的艺术内涵。在旋律上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个性,作品在复调、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牧童短笛》的和声较多采用变格进行,甚至在乐段或全曲结束部分均采用变格终止,与旋律风格一致。中段为了与前后两段复调对比风格统一,伴奏采用平行三度下行和声音型与主持续低音写法,从而减弱调式和声功能进行,与活泼的主旋律相协调。为达到双声部对比的复调效果,贺绿汀在和声写作中构造民族调式的“复合层”,即在高低声部采用了不同的调关系。

全曲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速度缓慢,旋律悠扬,用二声部复调写成。这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犹如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对歌,天真无邪,令人喜爱。两条旋律在纵向上的结合,是借鉴了欧洲复调技巧。但它所应用的只是原理,具体的对位关系、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观念,则是完全按照中国音乐审美情趣来安排的。

第二段用欢快、跳跃的节奏和旋律写成,右手模仿清脆、明亮的中国笛声,天真烂漫、风趣活泼,似传统的民间舞蹈,更似田野上牧童们的追逐嬉戏。这是一段主调音乐,运用了欧洲古典和声技巧,作曲家准确、巧妙地找到了欧洲和声中能够与纯朴的中国曲调互相吻合的形式;采用持续的低音和三度音程平行下行减弱了功能进行,和声音型由跳动与平稳的进行相结合,与活跃的主旋律相协调。

第三段完全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采用的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装饰加花”手法,达到变化再现的目的。最后,乐曲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余音袅袅,留下了无尽的诗意和无穷的回味。

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在中国复调音乐创作的历史上属开山之作。

2 《牧童短笛》的历史意义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在这段时期一直处于十分动荡的局面,中国人民经历了和两个重大历史时期,反映时代精神几乎成为了这一段时期音乐创作的共同主题,作曲家将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因素注入到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之中。当时有许多专业作曲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钢琴作品,他们在赵元任所确立的中国民族化音乐创作原则上,把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运用得更加成熟,作曲家也努力发挥欧洲音乐创作技法的优势,使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新的发展,从而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钢琴音乐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牧童短笛》作为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 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无论在内容、结构、旋律、和声、复调,还是装饰音、演奏法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它的成功,不仅对中国钢琴曲,对整个现代中国音乐的新创作都有重要启示。它树立了一个如何将欧洲作曲技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范例,从此使中国作曲家对于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探索有了一个学习典范。同时也证明西方音乐中的某些作曲技巧、原理、因素等是可以能来表现中国气质的,给更多的作曲家的创作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钢琴音乐写作经验,使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使更多的专业作曲家投入了该领域的创作之中。它标志着中国钢琴曲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确立,同时也为世界钢琴音乐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钢琴曲是外来形式,中国钢琴曲一直模仿、探索、实验,大约20年,直到《牧童短笛》的成功,才真正确立中国钢琴曲这一新的艺术种类。

参考文献:

[1]徐科锐.贺绿汀音乐美学思想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牟茗.钢琴曲《牧童短笛》创作成功秘诀新探[J].文史杂志,2012,(1).

实习目的意义范文4

木蜡庄:群山围成的傩戏博物馆

去往木蜡庄的公路并不好走,这个小村子位处彭水西南,夹在渝黔交界的一溜山地中,因历史上出产木蜡而得名。四面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古时只有罗岩深沟一条小道出山。但沟子里又是豺狼虎豹、毒蛇瘴气横行……封闭的地理构造是这里文化传统古朴、完整的重要原因。

沿着公路穿过深沟子,一出豁口,景色立马不同,银白色的小车在两山之间的公路上穿行着,像一只鸟在绿色的海面上滑翔,扑面而来不断变化的风景一扫旅途的疲乏。两边山岭上的植被苍翠如滴,三三两两的民居疏落在田畴里,一两处炊烟飘在青嶂的山腰间,满眼都是诗情画意。不断有颇为宽阔的溪水与乡村的公路结伴而行,它们清冽见底,从两山之上汇集而来,润湿的凉意让记者沉醉在浓浓的乡野气息中。

车往里走,山气愈佳,出发前联系的老文打来电话,再往前二公里就到了,而他则已早早地站在路边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木蜡庄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相当古旧的,村中的房屋一看就是年岁不小了,青瓦粉墙,上面有黯绿的青苔,弥漫着古老的气息。只是百年以上的民宅几乎不见,整个村子稍微显得有些空荡。

隔了一条小溪,有一座稍显破旧的老房子,老文说那是村中的老祠堂,每到傩戏演出,祠堂外的竹杆上就会挂起两面彩旗,写上各色吉祥话,寄托村民美好的愿望。

傩戏面具:戴在脸上的历史

木蜡庄被称作“傩文化之乡”,第一标志就是祠堂里挂着的傩面具。这些傩面具大多由杨木和樟木雕成,其风格古朴粗犷,雕刻细腻,造型夸张。站在傩面具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盎然古意。

面具是傩戏表演中最重要的造型道具,被誉为“戴在脸上的历史”。它是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最开始多是一些上古神灵的图像。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也进入了受崇范畴,成为善良慈祥和勇敢正义的化身。傩面具也因此更加丰富,并深入民心。在傩戏表演中,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而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在傩戏传统保存完好的木蜡庄,一出完整的傩戏甚至要用到数十个这样的面具之多。

据当地一位陈姓雕匠介绍,这些傩面具的雕刻充满了宗教色彩:按旧时规矩,面具都是严格按照祖传傩神谱雕刻而成,雕刻过程有一定的程式规则,如“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少将眉一只箭,女将眉一颗线,武将眉如烈焰”等。作为刻面蓝本的傩神谱一般秘不示人,要看的话得提前三天净身、净口、净心,雕刻完,还需以三牲酒礼举行开光仪式打醮,此后,这块雕刻过的木头便成了超越自然属性的神。

陈师傅说,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因为做傩面具费工耗时,难以保障生活,年轻人不愿意学,更乐意务农,傩面具的手艺一度濒临失传。但随着村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又逐渐萌动起来。早就撒手不干了的能工巧匠们纷纷重操旧业,雕出式样各异的种种面具,供寨邻乡亲们选用。

当地人把这一类面具称作“脸子”或“脸壳”,把雕脸子的汉子称为“雕匠”。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傩戏面具出访法国和欧洲,一时间,雕匠也跟着声名远扬,大受欢迎,被四乡八寨的老百姓请了去,酒肉款待是不消说的。他们也便纷纷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创造着新的品种和样式。于是,用白杨木、丁香木雕刻而成的丑鬼、道人、女将、小军、忠臣良将等千奇百怪的“脸子”在方圆数百里内的村村寨寨传了开去。

有了“脸子”,讲究的傩戏班子喜欢攀比竞争,就逐渐配齐了包头的黑布或是黑纱、黄花背旗野鸡翎、大红绣花的背板和水红上衣、浅绿的战裙、黑底绣花腰带,甚至于扇袋、香包、银铃铛、竹骨扇,一应齐全,披挂整齐。

傩戏:最热闹的集会

配备齐五花八门的行头和五颜六色的“脸子”,就可以演傩戏了。

这次记者专程来赶的傩戏在村中晒谷坪上演出。观众大多站在坝子四周的山坡上,或是村寨团转的石台上、树上、坝墙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观赏,气氛非常热烈。大人喊娃儿叫,姑娘们穿上花衣衫,小伙子往往蛮横地抢占着最好的地形,唯恐在观看中漏掉了精彩的一招一式。

傩戏开演,封箱的“脸壳”在开箱之前,必须得依照几百年传下来的规矩点蜡烛烧香,供滴血雄鸡。进了场,还须“扫开场”,演出之后还得“扫收场”,连带着祭土地,给村寨上的家家户户招财进门,所谓“日落黄金夜落银,牛成对来马成群”,并保佑全村的良民百姓平安富足,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演出时,傩戏的演员们不像一般戏剧中那样需脸部化妆,而是穿着一色的蓝黑双色的长衫,黑面白底布鞋。同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每个演员都戴着一只木雕的面具,形象生动,神态各异,雕刻的手法十分夸张。考究的面具必然连着头盔,油刷得金碧辉煌,给人以神采奕奕之感。面具雕出的形象,便是剧中人的身份。扮演者都十分自由,男人可以演女角,反之,女人也可以演男角。戏演出的过程中,有唱、有打,也有对白。

傩戏中最激烈的部分莫过于武打了。傩戏的武打是任何现代戏剧舞台上都没有的表演程式,俗称“套路”。一旦戏演到,矛盾尖锐。武打激烈时,套路便一一变幻,有板有眼地转换起来,就像是千军万马在那里拼命厮杀。

最令记者看得出神的便是厮杀的桥段。杀得激烈之处,演员们全都进入了角色,锣响鼓也齐,坝子里地坪上的尘土跟着飞速踢踏腾跳激越的脚步飞扬起来,那情景活似硝烟弥漫的战场。围得密密实实的观众群自然更是鸦雀无声,一起入戏。

傩师:烙铁上的舞蹈

武打激烈短促,像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前奏曲。这曲前奏结束后,紧接着的便是傩戏的压轴——傩师戏。他们将完成上刀山、下火海、仙人合竹等一系列刺激危险的表演。

据当地一位通晓苗族文化的老人介绍,苗族最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以“鼓”为单位,这个单位的首领是“苗王”,而“傩师”的角色相当于首领的参谋和助手。在这个族群迁徙的过程中,“傩师”的“上刀山”和“下火海”便是为了向族人证明,他们的首领不会畏惧任何困难。

“傩师”要爬的刀山是一只近20米高的铁梯。这只铁梯的横杆由36把利刃组成,“刀山”这个称谓可谓名副其实。据说,只有能够赤脚登上这座“刀山”而毫发无损,才能够证明“傩师”的“法力”。

一名“傩师”仰望“刀山”,口中仿佛念念有词,紧接着拿起碗含住一口水喷向“刀山”,并一边念叨着将碗中剩下的水抹在“刀山”以及另一位“傩师”的脚底。双脚的“傩师”向四周拜了拜,最后向“刀山”一拜,握住刀梯,双脚依次登上刀刃,稳稳地向“刀山”的顶端攀去,并不时地在高处伸出双腿向众人展示他那安然无恙的脚底。翻过“刀山”,“傩师”到达地面后,再次向众人展示他那仅被刀刃硌出几道印记的脚底。

以前曾在电视上见过这种街头把式一般的表演,于是记者带着几分成见,伸手触摸刚才那位“傩师”攀爬过的刀刃。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刀刃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又老又钝,稍用气力在刀刃上划过,绝对会皮开肉绽。不禁心生钦佩:“傩师”靠什么在“刀山”上如履平地?

既然表演了“上刀山”,当地的几位“傩师”自然也要展示“下火海”的绝技,以证明他们无所畏惧。“傩师”的助手在附近燃烧的篝火中掏出几片犁头,依次排放在草地上,炙热的犁头在接触草地的瞬间冒起阵阵青烟。一名“傩师”默念一阵后,赤脚踏着5片炙热的犁头信步走过。也许怕大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傩师”还会重复表演三次。

求教当地人其中的奥妙,他们说 “傩师”在表演前首先要念动咒语,这些咒语则可以保证在“上刀山”、“下火海”时平安无事,咒语的大概内容都是“请师父”。

听归听,但记者并不相信什么“咒语”,多方纠缠参演“傩师”,才从他们语焉不详的解释中撬出点奥妙来:“上刀山”时,“傩师”手和脚在接触刀刃时必须十分平稳,并且要尽可能地增加接触面积,以减少单位面积的受力。最忌讳手和脚在刀刃上滑动,否则就会像我们在家切肉一样,来回拉动刀刃,很容易就会将肉切开。当然,即便了解这些技巧,“上刀山”也并不容易,毕竟刀刃硌脚的感觉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而“下火海”,除了要求速度快之外,法师们事先都会在脚上泼上冰水,尽量降温,这才敢踏足赤热的火堆不被烧焦,不过这冰火相交的痛苦也并非常人所能承受。

实习目的意义范文5

Abstract: China’s legal TV programs are booming and becoming mature and prosperous in recent years and gain its popularity among the audienc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narration of these program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narrative character, narrative perspective,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narrative structure.

关键词: 电视法制节目;叙事艺术;探析

Key words: legal TV programs;narration;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308-0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化国家逐步的建立与完善,电视法制节目异军突起并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百姓学法、用法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电视法制节目成为法制建设和百姓需求的媒介,越来越受到电视观众的青睐,收视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为何出现如此的吸引力和收视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电视法制节目以鲜活的、生动的故事内容迎合了法制社会建设的需要,满足了受众表达和参与的需求,尤其是电视法制节目的制作中运用了叙事角色、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等特殊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当今社会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艺术,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1叙事角色的优化搭档

叙事角色,指叙事中的参与者,也称叙事者。在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中,有意地选择了两大角色的叙事者,其一是叙事学中谓被称为暗隐的“大叙述(事)者”,就是指暗隐的、不可见的、躲在电视法制节目文本背后的叙事者,包括节目制片人、主编、不出镜的记者等策划制作人员。其二是叙事学中谓被称为明现的“次叙述(事)者”,就是“大叙述(事)者”之外的所有在电视法制节目叙事中出现的叙事主体,包括主持人、嘉宾、当事者、出镜记者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给受众提供丰富的、鲜活的叙事信息素材,大叙述(事)者走南闯北、出生入死地到现场采访,日以继夜地操作各种各样的表现材料,创作出富有社会意义的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文本。如何激活这个叙事文本,让百姓受益,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这需要由“次叙述(事)者”来完成,在电视法制节目叙事文本的录播中,通过主持人引出事件的话题、串联事件的解说词、介绍及咨询嘉宾、点评总结,其间,再有当事者、出镜记者及嘉宾的串联叙述和点评,从而把叙事文本的故事情节淋漓尽致地呈现给电视观众,最终实现“大叙述者”的创作意图。可见,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大叙述(事)者”和“次叙述(事)者”的叙事角色优化搭档,给电视法制节目注入了催化剂,催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电视法制节目,从而不断地满足了电视观众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2叙事视角的多元组合

叙事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在叙事学中,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视角、纯客观叙事视角等。在电视法制节目中,选择了叙事视角的多元组合。一是全知叙事视角,节目的主持人、事件采访记者及节目制作人员等都属于全知叙事者,他们虽然并非是事件当事者,不参与事件发展进程,处于所述事件以外,但是,他们能以无限广阔的视野观察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全然知晓事件人物的一切隐秘,洞见事件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他们所知道的比事件当事人多,不但知道人物的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知道事件对人物以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全知叙事视角,有着独特的优点,那就是便于展开广阔的生活场景和自由地描写众多人物的心理,但也容易让受众感觉到是叙事者在编造故事,从而怀疑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二是限知叙事视角,事件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见证者,他们的视野就是事件人物的视野,他们的叙述就是事件人物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他们与事件人物所知与不知是对等的,视角与叙事合一,构成了同故事现象。这种限知叙事视角,不仅给受众以真实可靠的感觉,又能满足受众理所当然的好奇心,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解除节目制作人势难避免的顾虑,但却不能从外部客观地观察自己。三是纯客观叙事视角,事件发生的旁观者,即嘉宾,他与事件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纯粹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叙述,由于嘉宾没有卷入事件本身当中,易于对事件进行宏观把握和客观评价。这种纯客观叙事视角,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叙事者的感受和看法,显得冷静、客观而又可靠,但是,其叙事能力非常有限,只能就事论事,存在局限性。综观各个叙事视角的优劣,电视法制节目有效地综合运用了全知叙事、限知叙事、纯客观叙事等多元叙事视角组合,不分叙事视角的主从关系,而是互相交织、自由伸展地观察、叙述人物事件,促使电视法制节目能自圆其说,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

3叙事时空的跨越协调

热奈特在叙事学研究中提出了时间上的时序概念,时序就是时间顺序。任何叙事都建立了两种叙事时序,一是被叙述事件发生本身的时序,属于客观性叙事时序;一是叙述事件行为本身的时序,属于主观性叙事时序。从电视法制节目的实践来看,同样采用了两种叙事时序,既把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前因后果叙述给受众,遵循客观事件发生的自然时序;又采用倒叙、插叙、预叙等手段对自然时序作出必要的调整,或虚化浓缩某些时间段,强化突出另一些时间段,或分解客观时间片段再重新组合,灵活地运用了主观叙事时序,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有意地给观众间断性地设置悬念,挑起观众的好奇心,给观众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西摩・查特曼提出叙事空间由“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构成,“故事空间”是行为或故事发生的当下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话语空间”是叙事者的空间,是主观抽象的。电视法制节目注重了叙事空间的构思和安排。如对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截取及叙事者的空间设计等都进行全方位思考,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同时考虑了叙事者的话语空间对节目播出产生的视觉效果和社会效应,充分利用叙事空间产生的美感吸引观众眼光。

哲学家曾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一者体现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一者体现物质运动的伸展性、广延性”。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叙事时间和空间也并非独立存在的,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没有完全离开空间,营造空间化效果也没有抛弃时间,时间的变异和空间的转变始终是交织进行的,两者本身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相互照应。叙事时间和时空的艺术融合,不仅体现了法制节目叙事的真实感,也给观众带来了时空的美感,从而大大增加了电视法制节目的可观赏性。

4叙事结构的跌宕起伏

电视法制节目是一种叙事为主的艺术,作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建立一个合理的叙事结构至关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的高低。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结构而言,编导只能挖空心思对叙事开端进行了设计,别出心裁、扣人心弦地先给观众展示事件的,形成悬念,吸引观众眼球,迅速吊起观众的胃口,紧接着再回过头来叙述故事的开始与发展,并且伴随着记者深入调查,不断地插入戏剧性情节,使氛围紧张、迭起,产生一波三折的叙事效果,最后,嘉宾再对事件的相关问题进行答疑,再一次把节目推到又一个。电视法制节目采用这样叙事结构的艺术设计,富有跌宕起伏的波澜,让观众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从而提高了电视法制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在推进社会法制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的电视法制节目,采用了多种的叙事艺术手法,以人为本,把枯燥的法理融汇在鲜活生动的故事中,灵活地拓宽了法制教育的渠道,真正实现了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效刚.现代小说:叙事形态与人本价值思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2]傅修延.叙事丛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3]孟超.〈今日说法〉的叙事学分析,新闻世界[M].新闻世界杂志社,P64-65.

实习目的意义范文6

首先,我要说VR玩游戏并不是那么容易。

要说游戏感受,不论HTC、Oculus还是索尼的产品,基本上也就做到勉强能玩而已。和电脑上的高画质比起来,VR还很粗糙。当然,处理器、显卡、屏幕(头盔)都能快速提升,画质的改进没有明显的门槛。但是现在的VR大多采用单眼正方形屏幕显示,所以视角是相当有限的,就像头上扣了个箱子再挖个洞往外看,想看到周围的东西靠转动眼睛不行,必须转头或者转身,也许这能治颈椎病。

Oculus Rift在CES期间公布了价格,599美元

如果只是拿VR玩非体感类游戏,不过是把显示屏幕扣到了玩家脑袋上,可以增加一些沉浸感,但考虑到它会把玩家的视觉和听觉完全隔离,未必能获得广泛认可。头盔式显示器难以成功已经有先例,索尼的产品都推出3代了也没有普及,难道因为晃晃脑袋能多看见点儿东西就会有大批消费者回心转意吗?

而如果拿它玩体感游戏,就会遇到更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带着VR头盔的玩家看不见听不清周围的环境,需要在一个安全空旷的地方才能玩,否则风险不小。所以现在的体感游戏等于把你关在了一个壁橱里,不可能让你真的自由行动。在游戏中的移动,要么是像宇航员一样背着飞行背包,要么是biubiu地隔空传送,自己走来走去的活动空间只能限制在几步。在垂直方向的移动更诡异,除了原地蹲下或者侧身躲子弹这样的行动,你不可能做出下楼梯、跳水这样的动作。即使爬梯子也只能用双手很傻地比划,感觉自己像失去双腿一样慢慢上升。

真要做到VR体感的自由移动,那得做一个类跑步机,但能实时调整皮带运动方向的台子,把用户的移动抵消。这至少让你在平面上能体会到自由移动的感觉。

而这些问题是物理上的障碍,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很难解决。

再说把VR作为视频内容观看设备。

VR看视频可能会有很好的体验,比如由于具备完全的隔离感,3D电影身临其境的感受可能更好。但是问题来了,你在电影院里看过几部称得上效果出色的3D电影?只不过需要两部摄像机就能完成的3D电影,现在都没有多少片商愿意这么拍摄,他们大多选择通过后期制作来实现3D效果。而VR视频内容,肯定需要远远不止两部摄像机吧。

好吧,有市场,制作商愿意拿出一堆机器来拍。但如果是360度全景拍摄,导演、灯光、场记这些工作人员该躲在哪儿呢?看来还得有大量的后期工作才能完成高质量的VR视频作品。这是对影视制作行业的革命性挑战啊,我就不用再推论了。

如果说拿VR设备看传统的电视节目,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普及。三星Gear VR或者索尼头戴显示器基本都能完成这个任务,你看见周围有几个人用?

好吧,VR怎么样才能被普遍使用呢?我觉得至少需要技术爆炸让全息视频拍摄成为主流,解决内容问题;或者出现了一个目前不知道的VR使用方式,现存的视频、图片乃至文字用VR看都有更好的体验。至于需要站起来走动的VR,在现有的显示器耳机模式下我不认为会有普遍应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