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伴随社会上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上升,中职院校教育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中职院校的政治经济学课在教学中应该基于生活,以生活中存在的一些x现象等为实例,培养学生实际的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中政治经济教学应该按照实际生活中的就业形式为准,对学生进行培养。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的政治经济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所学知识内容。
一、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
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顾名思义就是指以生活为基础,贴近生活,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授课环境。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适用于中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就是以社会所需为教育培养目标,面向市场,服务于生活,以就业方向为导向,根据社会和市场所需设置课程,培养人才。而这一点与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中应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操作,最终再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二、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对于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很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应用于中职政治经济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促进中职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长时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比较老旧,显得有些呆板,课堂气氛也很沉闷,再加上政治经济学本身艰涩深奥,难以理解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负面的情绪。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促进了中职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实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加深了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提升了教学效率。
2.提高了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最大优点便是结合生活实例,阐述知识观点。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紧贴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对实际生活现象的举例说明,将学生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简单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与认识。
3.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政治经济人才。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为我国中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剂良方。通过以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为例,贴近生活,以生动方式讲解抽象、枯燥的政治经济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的内容。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以生活和社会为政治经济学习的广阔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将学生从纯书本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为我国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性政治经济人才,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适用于中职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但是由于具体实施中的各种因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能否喜欢政治经济学与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属于初中文化水平,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与知识水平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所以在正常的授课中难以集中精力,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没有学习的兴趣。虽然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被应用在了中职政治经济学中,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难点重点比较繁杂且多,而学生又听不懂,从而使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政治经济教学的实施受到了阻碍。
2.老师的执行力不够。虽然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被应用到中职教育政治经济学中有着很多实际的作用,也为中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在很多中职政治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的执行力不够,没有真正的将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是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老师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执行力不够,那么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中职政治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就无法体现,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办法顺利的实施。
3.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受到学生基础差、政府重视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职院校教师招聘录用的标准较低,没有达到国家录用教师的标准,使得很多政治经济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过关,有些老师甚至不是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只是进行了短期的学习与培训便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了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实施。
四、基于生活而教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实施的有效对策
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是适合于现代中职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新教学方法,为了让其更好的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中职院校应该合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1.合理运用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学生基础差的问题,中职院校在政治经济学中运用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时,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尽可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剩余价值的讲解。假如一个蛋糕店的糕点师一个小时能制作出8个蛋糕,可以卖120元,而糕点师一个小时的工资是15元,那么120-15=105就是一个小时之内的剩余价值。通过这种贴近生活并且简单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老师应该加强课堂上的执行力。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执行者,想要将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真正的结合到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严格的执行力。只有老师将知识结合于生活,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比如,生产过程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伐木工伐木为例:人的劳动是指伐木工在伐木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劳动对象是在伐木过程中被砍伐的树木。劳动资料是指在伐木过程中伐木工所使用的工具,如电锯等。教师加强课堂执行力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针对教师专业水平不过关的问题,中职院校应该加强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可以准确的应用到政治经济教学中。中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师招聘的要求,如专业必须属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学历必须是大专以上等。除此之外中职院校还应该对政治经济学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供进修与学习的机会。例如,到其他高等学府进行学习,与其他中职院校开展研讨会,就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学实践进行交流沟通等。
中职院校应该贯彻基于生活而教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深层次了解,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很多理论来源于一百多年前的《资本论》,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然而当今学生的思维模式普遍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再加上目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以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自己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知识,如果政治经济学仍旧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只会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枯燥感,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不完全统计显示一半以上学生认为听不懂、没意思,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经济学无用,因此普遍存在政治经济学课堂学生出勤率较低的事实已不足为奇。同时,我们也发现采用案例教学的政治经济学课堂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去了,在和很多同学课下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的同学都要求老师上课多些案例分析,并且提出期末考试也多出些案例分析的题,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真实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大胆尝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其中也存在种种问题,本文从案例教学的内涵特征着手分析政治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但愿能引起每一个政治经济学教师的足够重视,从而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而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主流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对案例教学法的关注和研究较晚,政治经济学引入案例教学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案例教学则不同于传统教学,它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理念,通过真实情境或事件案例的演示,让学生透过这些真实案例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进而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当前,案例教学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案例教学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的课堂更多的是教师的课堂,学生参与的很少。而案例教学又称情境教学,教学过程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案例带学生进入到理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案例教学活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相长。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的自主分析和教师对案例的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把握的同时也会促进教师更加深入的思考。传统教学则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很难做到较好的教学相长。
二、政治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忽视
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并且已经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案例教学前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已经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过多或一味的追求案例教学,这样做表面上课堂生动形象,但由于学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最终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是不少学生反映的“上课时觉得挺有意思,但下课后就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感觉很失落。一学期下来,回顾时想不起都学了些什么”。因此,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不然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案例要精选
首先,围绕基本理论精选案例。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建立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不能让学生学习了案例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学习,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毕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才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其次,贴近经济生活精选案例。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结合,因此,案例的选取要紧贴经济生活,精选热点案例或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从地域上讲案例的选取最好是本地或国内的、身边的。比如讲到价值规律时就可以选取学生接触最多的市场水果的价格变化作为案例素材,对这些经济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切身体会,有一定的直观感性认识,更能感受到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性,不会只觉得政治经济学的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1.课余多收集素材
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时时更新,不能一劳永逸。因此,就要在课余多收集与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身边实例、热点话题、新闻报道等,并围绕教学要求与学生情况把这些素材整理成所需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乐意听,教学目的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才能好。
2.课前多阅读案例
作为教师,要能保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那么自己就必须首先做好案例分析,否则就无法引导、启发学生。虽然很多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教师应尽可能对所有可能的分析方向深思熟虑,以便于解答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的各种疑问。
3.课堂多鼓励引导
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地创造一种良好的讨论氛围,同时借助于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论引向深入。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积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对学生的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见解不要急于给予否定,致使学生紧张难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于一些发言紧张的学生也要尽力消除他们的紧张状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分析与思考案例,进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点评要客观
案例分析的最后,教师要对学生们的见解进行点评,问题解决的方案可能有多种,各种方案各有利弊,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教师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来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他们的正确的或错误的见解都要给予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意见,使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既锻炼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四)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需要查阅相关的阅读材料,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而体验式案例教学则需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到实际发生过程,借助于多媒体及电子设备可以缩短有限的时间,更可以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非常重要。因此,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经济现实中的精编案例引入课堂,使案例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快乐学习原本枯燥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情景或案例展示的过程,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呈现出一种生动、直观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特定的功效。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分析思考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及时的提出讨论问题,同时教师要组织引导好课堂,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就会加大分析讨论组织的难度,也会降低教学的效果。因此,政治经济学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注意以上问题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小班教学。
总之,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是要我们一线教师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作用;其次才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很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注意到案例教学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做足准备;同时还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给予提供较好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小班上课等。相信,具备这些条件,案例教学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应用将会给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
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在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中一贯坚持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对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完全正确的、非常必要的,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毋庸讳言,近30年来,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在我国高校呈现出一种被逐步淡化、边缘化、萎缩以至被取消的趋势。在我国的许多高校,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课时越开越少,有些学校干脆取消这门课,只开西方经济学。有一些大学生听到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都觉得好笑,甚至一些经济界的人士都主张把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取代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笔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我国高校必须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核心必修课来开,其理由是:
1.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政治经济学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已经认识了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用上述哲学的自然观去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也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中前进的。马克思的光辉巨著—《资本论》正是运用其哲学原理,以严密的逻辑、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党和国家才把以政治经济学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作为指导思想载人《》和《宪法》。这样看来,我国高校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核心必修课来开,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认为经济学只是为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必须为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服务的,而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是要发展市场经济,因而经济学不管用了,要用西方经济学取而代之了的说法。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看法。实际上永远是我们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只能是经济理论。我们研究和考察任何经济问题都必须从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l1
2.西方经济理论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不行的
“西方经济学”其实不是一个科学的名称,按照时下人们约定俗成的理解,指的是西方国家各个时期的主流经济学,当前特指美国各派的经济学说及其教材。说得直白一点,眼下在美国暴发的这场危机,从本质上说是美国政府近30年来加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金融理论和政策造成的。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有一个核心思想: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相信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新自由主义有四大主张:主张实行“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国家干预的最小化。在金融问题上奉行的是所谓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各种资产价格是对该资产所代表的各种信息的完全反映,金融市场不可能产生泡沫。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上,提倡自由贸易和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因此,一些学者把新自由主义也称为“完全不干预主义”。上世纪八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获得了支配地位,当时的里根、后来的布什、克林顿、小布什都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一种经济理论,当它还是以一种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存在的时候,不管其正确与否,它对社会的影响总是不大的。而一旦被决策者所接受,成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时,那它对社会的影响就大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次金融危机,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美国政府既大大减少了对市场、尤其是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废除了大萧条后制定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等;又允许私人金融机构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才能经营的业务。让金融资本拥有太多、太大的特权,甚至可以脱离物质资料而独立循环(俗称体外循环),靠自身的流转实现“增值”(完全违背马克思关于资本只能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增值的原理),当然只能形成泡沫经济。此次源自美国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演变成为一场战后最大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和西方自由经济理论的实质,使我们对资本的本质以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有了充分的认识,更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提醒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能搞市场崇拜、不能以西方的自由经济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金融危机也使我们对资本主义西方经济理论的历史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坚定了我们在高校开设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决心。依据西方经济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是不可能很好地规范经济活动的。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美国,但由于美国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庄家,在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损失的钱主要是别国的(包括中国)。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损害,远不止这些。所以,为了保卫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高校必须开设政治经济学。
3.只有政治经济学才能救“市”
所谓“救市”,就是挽救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在“救市”对策选择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仍然是新自由主义经济与凯恩斯主义的较量。结果新总统奥巴马不得不放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推动一个总额为8250亿美元的直接救助经济实体(指资产阶级的大垄断企业)的刺激经济计划。与此相对应,我国的“救市”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我国计划用两年时间,启动一个总额为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扩大内需计划,安排一半用于改善民生。这就是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救市”问题上的本质区别。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从总体上看,从长远处考虑,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救“市”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成功,原因是以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决定了他们的经济政策只能以西方经济理论作指导。说到底,他们是在坚持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还是坚持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之间作选择。退一步讲,即使他们的救“市”取得了暂时性的成效,也只能是治标,是治不了本的。因为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救“市”措施是在不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在维护华尔街那些“肥猫们”根本利益前提下下的赌注。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经济政策是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正如当代学者程恩富所说:“马克思认为,……从发展趋势上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现代财产公有制度比财产私有制度更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更能够促进经济公平和社会公正,这一点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认知恰恰相反。”l2]说具体一点,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决定了生产目的,这就直接决定了我国政府调控经济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所以我国与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在救“市”的指导思想和效果方面是绝对不同的。“从本质上讲,我国‘救市’是通过‘救民’达到‘救市’的目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解决好民生难题,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强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收人等工作同步推进,以解决过去在民生问题上的欠账。这些应对措施极大地解决了民生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又为成功应对危机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圈这一切,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来分析,不能不归结于政治经济学的功劳。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开设西方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不是万能的
按照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部分。而实际情况是作为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只是指资本主义部分,因为马克思在世时,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当然不可能写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经济的运行机制也由原来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150多年前的马克思不可能为我们今天的经济运行勾画出一个理想的曲线图表来。就讲《资本论》这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对18世纪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概括。按照哲学有关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一个特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因而叫作相对真理。据此,《资本论》只能是巧0年前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近似的、不完全的认识,那些结论即使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但巧O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资本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后继者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果还用150年前现成的认识去解释和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那只能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没有一种理论是万能的,政治经济学,它不可能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具体来说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和掘墓人,阐述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回答了人类社会演化和社会变革的一般规律,但是没有回答一种社会形态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其经济运行的具体细节。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经济学,它的作用和功能也不是回答这些问题的。150多年来,它起到鼓动人民起来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今天仍然是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公有制决定了我们的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必须从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政治经济学的职能定位,也说明它不是万能的。
2.发展和繁荣中国经济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
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计划经济的失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也无可否认地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二者建立在不同的所有制基础之上,国情也不尽相同,但从市场经济这一点看是相同的,都搞商品经济,都是社会化大生产,都要提高经济效率,因而在对经济现象的描述、经济机制的设计等理论体系方面应该有许多共性。西方的市场经济已经很成熟了,因为它有300多年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其设计并被实践证明了是比较成功的运行机制,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虽然自己也可以从头开始摸索,但要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当然应该选择研究和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和成果。这一点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的时候,就认真吸取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思想成果,为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改革开放犯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西方经济学在帮助我们设计市场机制、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建立税收制度、打破行业垄断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形成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在中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如果我们拒绝西方经济理论的借鉴作用,那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赢得自己应得的经济利益。一句话,那就是放弃改革开放,坚持闭关自守,最后自取灭亡。要消灭私有制,必须先保留私有制;要实现世界大同,必须先承认多元化格局的存在;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先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没有诞生之前,牛顿的力学三定律被人们确认为经典力学,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问世之后,牛顿力学三定律所描述的则只是物体在作低于光速运动时的一种特殊情况(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但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物体的运动,通常是在低于光速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牛顿力学三定律仍然被现实世界的人们界定为经典。同理,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世界没有实现大同之前,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里存在并为之服务的,而且会被那个社会形态确认为有意义的理论。即使将来实现了世界大同,我们也不可否认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理论相对于那个社会形态的正确性,因为根据哲学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绝对真理的大海,相对真理也是真理(任何一个相对真理都是对某个特定对象近视的、不完全的、相对正确的反映)。综上所述,无论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角度,还是从创立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角度,我国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必须开设好西方经济学这门课。
三、开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中要处理好两门课的关系,摆正好两门课的位置
不管在教学人数还是在教学课时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如何处置,两门课的关系应该是:政治经济学是指导、是主流,西方经济学是参考、是借鉴。政治经济学以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物质生产条件出发,客观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只有政治经济学才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最完整、最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当然我们讲坚持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是就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必须占据指导地位而言的。这里所讲的“指导”,是指对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评价应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不是说要用政治经济学去代替西方经济学。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既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又不局限于要求学生坚持某一个具体的观点或结论,主要是要求学生坚持的立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新的实践。在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问题上,我国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权威学者陈岱孙教授有一些中肯的论述,这里引用两段以表明笔者的观点:“作为一个整个理论体系,现代西方经济学不能成为我们研究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但不等于说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没有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利用的地方,……当然,相反的,由于某些方面有可借鉴利用之处,便盲目地全盘接受,或者食洋不化,对于给纵然有用的技术手段采取生搬硬套的办法更是有害的”;ls]“西方经济学无论如何,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中国的实际在种种方面和西方实际大不相同。要借鉴、利用西方经济学一些理论分析解决中国今日面临的经济问题,我们不但要排除其在本国实践上已证明为谬误者,即使对在其本土已证明有成功经验者,我们也得详察其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le]。
2.有关教学内容方面应注意的地方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广泛而松散的名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者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运行方式所作的理论概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就是当代西方的市场经济学。其基本理论包括三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现在本科使用的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高鸿业任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它坚持了用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洋为中用,并且每章都加了评议,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而政治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本既理论联系实际,又与时俱进的教材。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西方经济学双重性质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既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面,因为它的阶级性、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造成的局限性,又因为它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因而又有在特定条件下的实用性。我们在社会主义大学课堂里同时开设政治经济学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双重意义:其一是通过比较可以坚定对经济理论的信念;其二是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的成分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从笔者了解的一些高校的情况看,两门课的权重比例有不合理(无论从课程种类、课时时数看,还是从学分看都这样)的地方;教学内容是政治经济学太单薄,西方经济学太厚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只讲教学内容,不加评议的情况,更严重的是讲西方经济学时只注重讲它的实用性,忽视了它的阶级性和局限性。比方说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宏观经济学中把工会视为垄断势力并把它视为工资—物价居高不下、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等,这些东西我们不但不能接受,而且要用的观点进行评议和批判。为此,笔者觉得,要适当压缩本、专科学生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内容。对本、专科学生应侧重多介绍一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并注意用进行评议(每章课后的评议一定要讲),而且要配套开设《经济数学》这门课程。
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而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主流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对案例教学法的关注和研究较晚,政治经济学引入案例教学仍然处于试验阶段。案例教学则不同于传统教学,它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理念,通过真实情境或事件案例的演示,让学生透过这些真实案例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进而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当前,案例教学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案例教学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的课堂更多的是教师的课堂,学生参与的很少。而案例教学又称情境教学,教学过程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案例带学生进入到理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案例教学活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相长。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的自主分析和教师对案例的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把握的同时也会促进教师更加深入的思考。传统教学则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很难做到较好的教学相长。
二、政治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忽视
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并且已经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案例教学前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已经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过多或一味的追求案例教学,这样做表面上课堂生动形象,但由于学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最终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是不少学生反映的“上课时觉得挺有意思,但下课后就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感觉很失落。一学期下来,回顾时想不起都学了些什么”。因此,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不然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案例要精选
首先,围绕基本理论精选案例。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建立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不能让学生学习了案例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学习,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毕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才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其次,贴近经济生活精选案例。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结合,因此,案例的选取要紧贴经济生活,精选热点案例或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从地域上讲案例的选取最好是本地或国内的、身边的。比如讲到价值规律时就可以选取学生接触最多的市场水果的价格变化作为案例素材,对这些经济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切身体会,有一定的直观感性认识,更能感受到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性,不会只觉得政治经济学的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1.课余多收集素材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时时更新,不能一劳永逸。因此,就要在课余多收集与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身边实例、热点话题、新闻报道等,并围绕教学要求与学生情况把这些素材整理成所需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乐意听,教学目的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才能好。
2.课前多阅读案例作为教师,要能保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那么自己就必须首先做好案例分析,否则就无法引导、启发学生。虽然很多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教师应尽可能对所有可能的分析方向深思熟虑,以便于解答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的各种疑问。
3.课堂多鼓励引导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地创造一种良好的讨论氛围,同时借助于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论引向深入。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积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对学生的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见解不要急于给予否定,致使学生紧张难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于一些发言紧张的学生也要尽力消除他们的紧张状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分析与思考案例,进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点评要客观案例分析的最后,教师要对学生们的见解进行点评,问题解决的方案可能有多种,各种方案各有利弊,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教师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来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他们的正确的或错误的见解都要给予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意见,使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既锻炼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四)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需要查阅相关的阅读材料,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而体验式案例教学则需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到实际发生过程,借助于多媒体及电子设备可以缩短有限的时间,更可以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非常重要。因此,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经济现实中的精编案例引入课堂,使案例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快乐学习原本枯燥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情景或案例展示的过程,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呈现出一种生动、直观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特定的功效。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分析思考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及时的提出讨论问题,同时教师要组织引导好课堂,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就会加大分析讨论组织的难度,也会降低教学的效果。因此,政治经济学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注意以上问题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小班教学。
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关键词] 政治理论 教学改革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但时至今日,改革的成效却不容乐观。那么真正解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出路到底何在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以联系历史语境的视域,彰显理论的知识趣味性
对知识的渴求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而日益增长的。人们对某方面的知识是否积极主动地去求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对象能否产生兴趣,也就是说主动接受是以兴趣为前提的,或者说是建筑在学习热情基础之上的。那么作为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博大精深的理论课,同其他一些专业课相比,在相当一些高校的课堂上,学生却对其显得冷漠,甚至厌倦。本来政府已把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到了不能再高的程度,然而一边是,高校的讲坛上教师在那里用心良苦地讲,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者有之,做着与本课无关的事情者有之,答非所问者亦有之。这样一种怪圈,既大煞了理论课的风景,也枉费了教师们的一片苦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理论本身的知识性毋庸置疑,大学生们的求知欲亦不容怀疑。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政治理论课带有的意识形态教育特性片面强化,以单调的理论说教方式,以强制的灌输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使得原本百科全书一样的系统知识体系遭到消解。从而使学生生厌,甚至反感,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若改变此局面,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定势,走出单调的教化误区,在注重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同时,将其博大而精深的知识特性也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即把理论放到与之产生、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大视域当中,在阐述理论产生的动因、渊源以及在与之相对立的派别观点相比较之中,将其深邃的知识传授给接受者,寓教于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使求知者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情操、净化心灵、获取智慧,如此方能显现出理论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不妨以基本原理课当中的政治经济学为例,首先应向学生阐述马克思倾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刻苦研究、深入探讨经济发展规律的动因是什么?他在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原理、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过程中,又是怎样完善和发展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成为人类理论思维结晶的?他的理论的形成有哪些方面知识支撑?在其发展进程中与同时代并存的理论即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又有着怎样的关联等等?在这种历史语境的回顾中,与横向的比照分析中,不仅使教师与学生一起重温理论的发展史,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深入的理解,而且也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广袤的知识海洋。试想如果我们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将会大大提高学生们对理论课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当然,新形势下政治理论课的高要求,是对我们高校政治理论课从教者知识结构与能力的一种挑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积累,没有对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包括宗教等知识的广泛涉猎,就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走出自己的专业局限,涉足广阔的知识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博大而且精深才能担此重任。
二、以联系理论动态的视域,展现理论的科学真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与过去相比见多识广,每天都在获取着大量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而且对事物有较强的判断力,并在所关心的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力,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又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思辨能力,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面对这样新一代的大学生,怎样使他们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怎样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掘,怎样尽量缩小其与理论的距离感,增强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注重理论自身的固有的内在的逻辑统一与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把握当代或中国化的理论观点的最新研究成果,即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他们感兴趣的理论动态、热点问题、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如此才能使他们真正以敬服的心态理解和接受理论的科学真理性。
例如,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提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就体现在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有关学说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的分析批判,同时以论战形式阐述了他自己的有关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见解,构成其科学体系。马克思的不朽功绩在于,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科学的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价值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剩余价值论,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关系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趋势。因此引起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也正是这一理论的真理性与科学性,使得在百余年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然而,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任何理论一样,也具有明显的历史规定性,这种历史规定性给出了诸如“所需解决的问题、何种方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等一系列客观现实条件,从而对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划定了相应限度的可选择空间。深刻认识这种历史规定性,将十分有助于我们把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加以理解和挖掘,而不是将其作为形而上学的教条。政治经济学在完善和发展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并没有终极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目标,相反,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创造,则为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也就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运用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一般性的带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去分析、研究距理论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已久远的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理论的基本原理虽然为我们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情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已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资本生产方式还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水平还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就决定了经济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有些方面表述的还不是很清楚,甚至还有个别遗漏的地方。如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马克思当时只论述了物质产品的价值量决定问题,而未涉及精神产品和劳务商品的价值量决定问题,也未能涉及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的价值量决定问题,更未涉及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价值决定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是现实社会中的焦点敏感问题,同时也是理论界各抒己见、颇有争议的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施教者应勇于应对这样的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回避这些问题。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学术领域争议的热点问题的关系,着眼点应放在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审视这种变化,力戒主观偏见性和形而上学,全面准确地介绍当前理论界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材料,使学生既了解学科的学术动态、前沿成果,又帮助学生提高独立的判断力,分析思辨能力。教学形式可采用课堂提问、研讨、辩答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了解学生对这门理论课所理解掌握的程度及对现实问题认识的深度,从而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也能加深教师自己对前沿理论成果的把握,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理论课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功底与能力。
三、以联系社会现实的视域,发挥理论的功用实效性
某一门知识的功用如何,这是接受他的人不能不关心的实际问题。比如政治经济学的功用性,不但是在过去曾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和解放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而且还在于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问题时所阐明的发展规律,有些属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共有规律,有的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共同规律,它是被百余年的社会历史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今后仍将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为什么只有马克思突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可逾越的界限”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是在科学思维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同时马克思经典作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关于经济学方面真理性的认识,这一理论也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对于一门科学理论来讲,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损害其合理的内核。诚然,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运用马克思经典作家所采用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分析经济生活当中的现实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理论紧密地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为无论是从对的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关系来讲,还是就理论课本身带有特性的角度讲,还是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内在统一性来说,我们从教者,都是处在主动的位置上。也正因为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因此,这门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学质量的高与低,都与其他专业课一样,取决于教师如何讲授和讲授什么。也就是说,当前这门课的效果欠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有的还是被动的单调地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或强制地去灌输,这样的结果只能造成学生厌倦甚至逆反。我觉得若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走出教化的误区,必须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挖掘理论深邃的底蕴与内涵,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在知识的满足中,在困惑的解决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标准。根据自己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体会,我觉得为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采取“专题式”讲授教学方式颇为有效。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融系统传授政治经济学理论,透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传播社会信息,帮助学生解惑答疑并引发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认识、分析问题等能力于一体。在这里不妨以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当代社会剥削”这一专题为例来说明此中道理。
我在这一专题中,第一个层面交待给学生的是应该如何理解“剥削”这一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剥削形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剥削现象的存在难以避免,从而加深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层面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当下社会现象,对剥削做出基本的价值判断和客观分析。对剥削不能以道德的批判代替理性的评价,而是要对其历史与现时的合理性给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在对资本剥削做出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对较之资本剥削颇为隐蔽的权力剥削即腐败做出更为深入的分析,因为这一剥削无论是就它的产生根源的复杂性,还是就它的危害程度的严重性,以及治理的艰巨性都是资本剥削所不及的。通过对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理论更贴近现实和更具穿透力。第三个层面就是引发学生就我国社会的剥削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与讨论。思考之一,如何发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剥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思考之二,如何最大限度地抑制剥削的消极作用。思考之三,如何使人们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拒变的堤坝。正是在这对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现实的对比分析与思考当中,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中体味到理论的价值与功用,才能真正学会恩格斯所明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正如同志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阐述可见,政治理论课教改,应与时俱进并要有所创新。但创新并非是盲目的幻想,而是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的新发展。虽然具有一般原理性的理论内容并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不否认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我们对其解读的逐步深化,即由原来过于强化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到着眼于既保持其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属性,又充分挖掘这一理论本身的丰富内涵和功效。即以联系历史语境、理论动态、社会现实的三大视域,去彰显理论的知识趣味性,展现其科学真理性,和发挥其功用实效性,从而以这一理论体系自身的感染力,去感化、陶冶学生,使他们通过求知而受教,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论文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100-103.
[2]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6-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