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教育方法

社会教育方法范文1

一、合理选择社会生活教育内容

1.关注幼儿生活

在幼儿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不仅生动活泼,还丰富多彩,但并不是每一种社会生活教育内容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推动幼儿成长和发展,需要老师结合幼儿特点,合理筛选社会生活教育内容,实现社会生活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关注幼儿的生活,尽量选择与幼儿最为贴近的生活内容展开教学,将有利于幼儿社会行为养成的内容筛选出来,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例如,超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所之一,因为他们可以在里面购买自己喜欢的食物,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兴趣爱好,带领幼儿到超市参观,引导幼儿自己拿着钱购买商品,让幼儿了解购物的基本流程,养成独立的习惯。又如,组织幼儿到公园游玩、春游活动等,让幼儿可以到社会和自然中亲身体会和感受,了解和关注社会生活。

2.关注幼儿身心发展

因为幼儿园会根据幼儿的年龄分成大、中、小等三个层次,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同,并且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也不同,所以需要老??正确认识大班幼儿身心特点,选择适应程度较高的生活内容。大班的幼儿年龄相对较大,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和自律能力,所以老师可以带领幼儿体验一些难度较大的社会生活。例如,老师带领幼儿乘坐公交车,在公交站引导幼儿怎么看公交站牌,怎么辨别公交车行驶方向,同时组织幼儿拿好硬币排好队等待公交车,带领幼儿体验坐公交车,让幼儿在学会坐公交的同时,体验“让座”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加强对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

3.关注社会的教育资源

陈鹤琴提出:“社会和自然是教学的活教材。”所以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组织幼儿参与社会活动和自然中去,提升幼儿的社会性。例如,我国节日众多,老师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幼儿去为烈士扫墓,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又如,重阳节又被称作老人节,老师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大班幼儿到当地的敬老院,让幼儿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哄老人开心,让幼儿学会敬老爱幼。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和老人一起包饺子,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在生活中传授社会技能

社会教育方法范文2

一、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重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机械灌输。课程教材本身比较厚,知识点也比较多,大部分课时安排的是课堂教学,留给学生完成作业、课外实践、课堂讨论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这些条条框框,匆忙应付期末考试。通过考试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笔者发现了较多问题:如对“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的概念与特征经常搞混,张冠李戴,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两种调查方式的根本差异,纯粹依靠机械记忆而产生这种概念混淆的状况;又如对“调查方案的设计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的回答,许多学生把老师在多媒体课件(PPT)上列出的提纲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卷面上,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触和理解做进一步阐述,甚至有些学生连关键点都答不全,这明显是死记硬背的后果,而非自己的亲身感悟,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外,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答案而需要自己发挥的题目,如对“你认为在访问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的回答,一些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去答,要么了了几句,要么一片空白。这些都说明,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师浪费了激情和精力,学生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学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达到良好的“投入——产出比”,不得不说这对双方都是一种资源浪费。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老师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性质出现了错位和偏差。实际上,社会调查这门课程具有最大、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受益。

一是社会调查课程本身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了解,离不开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理解和分析。然而大部分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度比较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刻。当然,这与该课程的教学学期安排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作为一门专业入门课和基础方法课,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在还没有系统学习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没有培养起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和思维习惯的前提下,必然会因学生的阅历不够、体验不深刻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学生不是通过自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触而形成理解性记忆。显然,理解性记忆相比机械性记忆将更加持久、更加牢固、更加深刻,更不容易产生混淆。

二是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能只依靠课堂上书本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必须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运用技巧,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但是在许多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连“龙套”都没得跑。这种学生围着书本转、缺乏实训锻炼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本、课件上,停留在文字、图片上,不够直观也不够生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与运用脱钩,影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的发挥。

二、完善建议

根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性质与特征,也依据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众多问题,笔者认为想要强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些改革仍然离不开本门课程的基本特征——“实践性”。

(一)引导学生增加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由于本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方法课,因此课程的安排大都在大学一年级,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由于自己的阅历较浅,缺乏足够的社会学知识,也缺乏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思路打不开,视野也比较狭隘。如提问学生“如果让你对白领群体进行调查,你准备调查哪些方面的内容”?许多学生都会回答“工资收入”、“住房”、“消费水平”等,大家的关注点仅仅局限于白领群体的物质层面,对白领群体的“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婚姻状况”“人际交往”,乃至“犯罪情况”却鲜有提及,而当老师引导他们说到还有其他研究内容时,学生才会“恍然大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了解度还远远不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建议本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多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新闻焦点和热点,更关注一些时政报道和社会评论,并通过布置课下作业,然后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搜集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分析,以期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学生调查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以现实案例充实课堂,避免就“方法”论“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具有系统性、方法性的应用性学科,从调查课题的选择到调查方案的设计,再到实际调查的开展实施,进而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最后撰写一份规范的调查报告,每一步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因而老师在讲授每一个调查方法时必然会有大量知识点的理论性介绍。需要注意的是,老师的课堂讲授不能就“方法”论“方法”,只是单一地介绍方法,还应该以丰富的现实案例生动形象地示范、展示“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纯理论性知识讲授的枯燥和乏味,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每种方法在现实当中是如何运用的,更能对学生将来的亲身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在向学生讲授普遍调查时,可以拿2010年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为案例,向学生介绍整个人口普查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人口普查时用到的“长表”、“短表”和“死亡调查表”,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普查所具有的特征、普查的优缺点、普查的适用范围,以及普查时应注意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另外,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并非只采用文字型案例,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播放视频案例。如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设了“社会调查”、“焦点关注”、“新闻聚焦”等类似的栏目,实际上每一期栏目都相当于一个“个案调查”或“典型调查”,并且调查中采用的“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等会不同程度地得到展示,老师结合视频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也将大大强化。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锻炼提升。

以上两个方面都属于理论性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要真正增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虽然理论性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是实践性教学的理论指导,但实践性教学更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性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开展实践性教学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如在讲到调查课题的选择时,可以让学生课下按照理论知识点“课题选择应遵循的标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调查课题,下次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演讲,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提问,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原来课题选择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选题不合适,后续调查过程就无从开展;又如在讲到“访问调查法”时,可以在理论知识讲完后让学生课下准备一个小游戏——“现场模拟访问”,下次上课时在课堂上表演:表演分小组进行,每组设定自己的访谈内容和访谈环境,并安排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等角色,围绕中心议题开展访谈,过程中学生注意采用相关访谈技巧,力求获得最佳访谈效果。

社会教育方法范文3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评估;方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农业、农民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社会工作应当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都相对薄弱。值得欣慰的是:三农问题愈发引起社会以及广大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关于农村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一般会对社区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农村社区的历史和现状.识别所在社区的需求、存在的问题.鉴别可行的可能会解决问题的潜在措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社区评估方法在农村社会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社区评估方法是在社区主体视角下。根据社会工作项目的内容及目标,运用特有的技术来了解社区的整体情况,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手法上的支持总体来讲,社区评估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座谈以及参与式观察。其中问卷调查属于定量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座谈、参与式观察则属于定性研究。

一、常用的社区评估方法

(一)深度访谈

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深度访谈主要是指半结构的、一对一的直接访问方式。在访问过程中.访问者和被访者围绕访谈提纲.可以就相关问题、现象.从事件起因、行为动机、行为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二者能充分发挥双方互动的灵活性。在农村社区评估中.通过访谈,访问者会得到许多不曾预料到的、大量的、丰富的关于当地情况以及研究对象生活经历的背景资料.从而对待评估的农村社区有更全面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访问者与被访问者建立的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访问者需要保持中性的立场,搁置自己的感受与假设,更需要扮演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以客观的态度引导访问者.从访谈中得到真实的信息。通过访谈.我们既能了解到现实资料,又可以通过受访者的回忆叙述追溯较长时期的历史事件;既能收集到语言提供的信息,又能获得动作、语气背后所隐藏的非语言资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深度访谈是访问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一些敏感性、隐私性问题的研究。

(二)焦点小组座谈

焦点小组座谈是重要社区评估方法之一,它与深度访谈的区别在于,焦点小组是在研究者的主持或者引导下,组织多名受访者围绕某个主题自由讨论,这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信息.节省时间与人力。这些受访者一般是与研究内容有某种特定联系的目标群体或利益相关群体。焦点小组座谈的人员一般控制在l0人左右.时间上通常维持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座谈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持者,这就要求主持者善于引发讨论。掌握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术,能够促进访谈的顺利进行。在焦点小组座谈中,不仅有访问者与受访者的互动,还有受访问者之间的互动。受访者之间可以互相启发、补充,集思广益.有利于共同探寻解决社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同时这可以使访问者观察到受访者相互之间的行为反应.如交谈机会的转换、对不同人说话的语气,由此可以分析这些受访者所处社会的权利关系。

(三)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是源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运用描述性、自然生态研究等方法,对生活情景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实地调查。也就是观察者长期住在当地社区。将自己融人所要观察的社区人们的生活中.尽量地精通当地人的语言.在与他们密切接触中通过观察描述、样本记录,获取各种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以观察他们的生活情境、文化因素、行为方式、观念态度,了解人们的基本信念与观点、喜欢与害怕、期望与失落,从而寻找与其社会、文化、传统等相关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的发生过程,把握整个现场情况,掌握到详实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参与观察法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方法.社会工作者在运用此方法做社区评估时.必须采取主动与当地社区居民交朋友的态度,也要有可能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才被当地社区接纳的心理准备。

(四)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社区评估方法。问卷一词含有“用于调查某种情况的一组问题”、“调查或征求意见表”、“用调查表进行的调查”等意。在社区评估中,研究者可以将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成题目或表格。以当面作答或跟踪访问的方式请被调查者填写.通过对问卷的回收、数据汇总、分析.从而掌握社区及居民的基本情况。在调查过程中.问题的表达、提问的顺序、答案的叙述都是固定的.而且是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对调查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也低一些,所得资料便于定量分析和统计处理。但是由于问卷调查多采用封闭式问题,实际上就限制了调查对象的回答方式,所得资料自然缺乏生动性。

二、几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理论创新取决于方法创新。评估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农村社会工作水平的提升。要探索评估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适合农村社会工作。哪种方法更为科学,就需要对当前现有的评估方法做出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促使我们进一步去反思,才能使其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社会工作。

(一)资料收集的广度与深度不同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可以由较少的调查员在短时间内调查到很多人.得到较多的样本信息,在抽样科学的基础上,问卷调查所需时间短,调查范围广泛。而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座谈以及参与观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资料的收集,因此在资料收集的广度与效率方面.问卷调查明显优于其他评估方法。

关于收集到的信息的深度方面,问卷调查又不及其他几种评估方法。这是因为问卷调查是一种用文字进行对话的方法.如果问题太多,作答时间太长.被调查者会产生厌烦情绪,问卷的设计都比较简短.也就不能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所要评估的内容,观察法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观察法的任务是要详细描述事情发生的环境、事件发生的过程、参与活动人们的行为、人际关系、组织过程、期间的语言及非语言交流,甚至要指出未曾发生的事情。

但是由于观察法了解不到人们的感觉、想法和内在动机,收集定性资料的另外一种重要方法就是个人或小组座谈。在比较充裕的访谈时间内,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座谈关注的谈话主题比较集中,从谈话中可以了解到人们的感觉、想法和内在动机,收集到多元化的声音.获得大量生动的资料.能够针对问题得到全方位的信息,而且受访者口述的内容比较生动具体,也更容易打动读者。使读者感受到被访者的感觉与思考。

(二)获得信息的准确度不同

对于涉及受访者隐私、社会禁忌或是其他敏感性问题,问卷调查相对于其他评估方法更容易获得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有利于避免由于调查员本人提问的方式、交谈的情况等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各种偏差,更真实地反映出不同回答者的不同情况,调查结果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但是对于一般性的问题,问卷调查的准确度又不及其他几种评估方法,这是因为问卷调查中要求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理解问卷和问题的含义.明白填答问题的方法,如果被调查者对问卷中的某些问题不清楚时.就容易产生误答、错答的情况.特别是如果调查员不在场,被调查者既可以同别人商量着填答,也可以交给别人代答,在这种情况下.问卷调查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访谈弥补了问卷调查在这方面的不足.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被调查者可以准确的理解调查者所提出的问题.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但是由于被调查者每个人的背景与角色、人格特性不同。每个人对事情的了解与观点不尽相同.他们之间的言辞难免会有所矛盾.即使是同一个人的话语,前后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形.这时就需要依靠参与观察人们的活动与生活,进一步验证被调查者所说的情况是否真实。

(三)适用条件不同

对于研究方法而言,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适用各种不同情境的。问卷调查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信息调查。这种方法节省人力物力.得到的样本信息比较广泛;焦点小组与深度访谈则更适合于在更深的层面了解社区居民对某一问题的态度、意见、他们对相关事项的解释等,尤其是在农村社区的需求评估中,通过访谈,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社区居民在某一方面的困难,对相关政策的看法以及期待;在农村社区评估中。很多层面也可以利用参与观察来进行研究,如果社区评估的重点是环境及文化脉络对当地的影响及居民特定行为的意义时,参与观察就是应当选择的方法.尤其是当某些农村社区的状况很少被人们所知、社会工作者看到的“事实”与当地居民所说的内容存在明显差异或是同一社区的不同居民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不相同时,参与观察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相对“真实的信息”。

三、对现有社区评估方法的反思

中国农村是一个超大型的非均衡的乡村社会,任何仅仅将现有评估方法不加思考的运用到农村社区评估中都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分析的.每种社区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与缺点,因此,如何在农村社区评估中更加合理的加以运用,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一)发挥多元评估方法的功效

翻阅目前现有的关于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都单一运用问卷调查这一评估方法.局限于统计指标调查.虽然定量研究提供的数据富有说服力,但是仅仅关注指标、数据、比例等数量关系,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容易导致“用死的表格说明活的事实”,中国农村的区域差距很大,有学者认为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个村庄类型,因此使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很难了解到关于待评估农村社区更为全面的信息。并难于捕捉到各个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要知道.每一种评估方法都意味着对农村社区的不同解释,况且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不足,比如问卷调查过分依赖“纸笔技术”,不能进入被研究者内在的生活世界,很难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参与观察又难以做到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解释,这就需要在评估中综合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的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既关注数据的论证,从总体层面了解社区.又注重社区居民的主体经验,使得评估视角多样化,做到既见“社区”又见“人”。虽然我们提倡多种评估方法的综合运用,但是也要避免为“用方法”而“用方法”的机械搬用,在社区评估中首先应考虑的是,什么样的研究问题需要用哪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多元方法的功效。

二)使评估方法在应用中得到创新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情境密切联系的,而且评估方法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农村社区评估中,要避免不考虑社区的文化脉络及居民的所处的环境而僵硬的套用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评估内容.灵活的采取评估方法,注重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自己要清楚不同方法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不仅要在理论上掌握,还要在实践中学会灵活使用;其次,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多思考,比如说,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在有些话题方面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被访者在访问者面前不好开放经验,这种时候尝试焦点小组座谈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有些对话更容易在同质性团体中激发出来.因此,如果能预先检验不同方法的效果就会有更好的方法选择。又比如在农村社区评估中使用问卷调查,最令调查者困扰的是社区居民对问卷内容的理解不确切和他人代答的情况。那么如果调查者能突破传统的被调查者在自己家里独自填答的做答方法,邀请3—4户农户在一起共同填写问卷.让农户在填写问卷中对重要内容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既能使每份问卷表的填写在时间上比单个农户填写有所所见,而且填写的准确性也会大大增加。

(三)建立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亲和关系

在一些研究报告的访谈资料中可以发现,访谈中对话的用词和语气.经常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调查者代表着政府或某种权利机构,处于强势的一方,语气有一种优越感,而被调查者则相对处于弱势。尤其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是~些贫困山村,当地居民甚至对社区评估有些胆怯,又有些期望,希望能够改善农村社区的现状,因此对调查者的态度更加小心翼翼。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没有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收集到得资料难免缺乏生动性、具体性,甚至是准确性。其实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且仅仅是合作还是不够,必须是调查者和和被调查者共同讨论分析问题.这是因为研究者并不是当地人,因此需要从被调查者的叙述中去了解自己陌生的当地社会情况.所以研究者是站在“不知道”的地位,而被调查者则是站在”已知”的位置,访谈的目的是希望从被调查者身上得到相关信息,这就需要被调查者的配合,所以访谈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需要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建立起基于信任的一种情感,我们可以把这种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亲和关系,信息的获得通常是在双方建立起亲和关系之后,只有双方建立了亲和关系,被调查者才会愿意有更多的叙述。那么我们如何去建立这种关系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对等的沟通.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与被调查者站在同~层次去引导他的谈话,也就是说。访问者要具有当地被访者的知识.特别是村民们常用的语言词汇.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访谈者无词可用的困境.有咨询经验的人表示,以这样的方式与受访者进行谈话,结果发现访谈进行的十分顺利]。这种态度赢得了受访者的尊重和友谊,对方才会乐意帮助你.才能避免调查者将其主观印象代替居民话语。避免“骗取口供”之类的调查技术。

(四)调动被调查者的积极性

社会教育方法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社会实践

一、启发式、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更是能够改造自身、改造社会以创造新的更加合理的未来社会的人。在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社会环境趋向开放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实现社会化与生活化,离开社会管理这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向实践转型,无法实现对自我的突破和对社会的突破,甚至无法稳定的存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唤醒与树立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能力,通过启发、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培养社会成员。主体性意识的唤醒不仅能够培养人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实践固化这种能力,彰显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培养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人,能够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活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广大社会成员欠缺主动接受、有序参与的愿望和能力,结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变为政治控制的手段,达不到公民自律、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主动、自觉的去维护它、发展它才能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合理互动。因此,构建启发式、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真正的培养社会成员的改革和创新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就是指将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以平易近人、生动活泼的形式渗透在社会生活中,使受教育者受到无形的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隐性的教育方法由于拥有潜隐性、普遍性、轻松性等优点而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要通过社会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社会风气,用浓厚的社会文化无声无息的熏陶、感染受教育者,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悄无声息的发挥其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其教育目标的理想性和先进性,又要体现出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在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的同时,着眼于他们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管理的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三、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

和以往单向度、直线型的社会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向着全方位、网络化发展的新社会。自上而下的层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社会环境的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应该交错使用、取长补短,在适合的领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另外,应该把电视、广播、电脑、网络、手机、微信等这些先进的工具纳入自己的应用范畴,通过它们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从而形成对话、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社会管理由于具有较广泛的覆盖性和较强烈的实践性,能够为构建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提供具体操作的场所和领域,而这一先进的、全方位、网络化教育方法的构建也将有利于思想政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促进社会管理向人本性的转型。

四、灵活性、艺术性的教育方法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形式上,可以利用科技成果、利用手机、电脑等各种网络平台,采取具有感官刺激效果的声、光、电等的有机结合,增强立体、动感的特征、增强吸引力;也可以发挥文化育人的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使教育目的在无声无息中实现;还应该“道之博爱”,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平等之爱,以真挚的感情去关爱、尊重、打动受教育者,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当然,构建灵活性、艺术性的教育方法不能仅靠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并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灵活性、艺术性的转变能够加深其对人民群众的影响,能够进一步促进其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也能够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也反过来能够为其方法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领域。综上,首先,要依靠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对网民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其次,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启发式、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净化虚拟的网络社会环境。再次,要构建灵活性、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开发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娱乐性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最后,完善互联网行业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构建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社会教育方法范文5

一、实施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演化,非常适宜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一系列课型。其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以激感、评价行为、阅读文字、口头教授,以及直观呈现等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自省辨析、明理动情、把握教材,以及观察认识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行为进行评价。此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迅速地学习和理解品德知识或者是某种行为活动等。教师通过此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诚信是金》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在提出了“一个人缺少了诚信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诚信不但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力量”等观点后,教师能够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诚信的故事,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感受,再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探讨对诚信的认知,进而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与认知上的共鸣,推动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诚信。教师以这种方式实施教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学生自身的情感特点和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有着强烈学习动机或者是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能够比缺少学习动机或者是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理想和迅速。为此,倘若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务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性,以学生作为视角,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特别是对于学生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的知识,教师需要重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与介绍背景。例如,针对《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节教学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都未曾到过台湾,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演示一个有着影响力与感染效果的关于台湾的场景、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教师以如此的模式实施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宝岛台湾的美丽以及它是我们国家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学习兴趣,小学生常常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学习与探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点的挖掘,进而让课堂教学变得充满趣味性,以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积极和有效地学习。

三、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激发。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些热点内容,需要防止单一性地灌输,应当根据教学知识组织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以参观调查、课堂演讲、学生探讨等一系列的形式实施教学。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图书馆或者是图书城,以使学生可以查找关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语言、宗教等的信息资料,以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查询,且启发学生归纳和整理搜集到的素材及资料。如此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把握了教材上的内容,还让学生学习到了教学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内容。事实表明,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创新型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讲也显得非常关键。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道德情操的最初时期就是小学阶段,为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可以在学生的情感、行为、道德等方面体现作用,从而实现引导与启发的功能。对于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者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持续地更新教学思想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以使学生热爱生活,推动学生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形成,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旭敏.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0).

社会教育方法范文6

关键词:课程改革;汇编语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35-02

A Study on College Course Reform of the Assembly Language Programming

WU Guang-yu, CHEN You-xuan

(Zengche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363, 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educational actualities of Assembly Language Programming course,a course reform project is propose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remained in the course practice.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s a series of reform solutions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experiment designing and course testing of Assembly Language Programming. The paper also extracts experience from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Key words:course reform; assembly language; course developments

1 引言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提供给用户的最快而又最有效的语言,也是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唯一语言,因而在对于程序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很高的场合,汇编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院校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均开设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究其原因有:(1)学习汇编语言需要具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配合,需要比较坚实的程序语言设计基础;(2)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相比有大量的语法规则需要记忆,较琐碎,没有高级语言的完整结构化语句,程序结构不是很明显;(3)上机调试结果不直观且容易出错;(4)再加上近年来较易掌握的高级语言的快速发展,使得汇编语言的角色逐渐在淡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初学者首先从外界接受到的是汇编语言难学,从主观上就对该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而另一方面初学者又受自身的知识面所限,认为汇编语言在应用开发中很少用到,结果给该课程下难又没用的结论。因此,针对现状,纠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已经刻不容缓。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纠正学生认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例教学

纠正学生对课程难学而又没用的认识,才能使课程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又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能培养出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没用按照市场真正需求确定目标,专业领域紧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加强包括汇编语言在内的硬件体系课程的教学很有必要。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沈美明等编写的《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3章的指令系统的时候,按照传统的教学顺序,把所有的指令讲完,过多的指令在缺乏实际应用实践的支撑下,枯燥乏味。所以在介绍这章的指令的时候。先把基本的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移位指令讲完。对于控制转移指令、串处理指令、循环指令、中断调用等其它指令分散到分支、循环程序设计,中断调用,I/O程序设计等相应的章节去。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学以致用,更能够在指令的应用中加深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程序设计方法的章节里,改变以往一节一个(多个)例子的做法,把程序设计方法设计在一系列有前后关联的例子里,通过每一次课逐步扩充例子的功能,程序设计方法也逐步展示出来。这一系列的例子从把BX的内容以十六进制形式输出,到统计BX中二进制1的个数并输出,到从键盘输入一个十六进制数到BX,到把BX中的内容以十进制形式输出(分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数),一直扩展到从键盘接受一个数组并排序输出。把最后的例子介绍完后,已基本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程序格式,三个基本结构,子程序的应用,宏的使用,输入输出程序设计等。通过这样处理课程的连贯性大大增强,很多相关的内容都串联起来,学生也能在较为熟悉的例子中尽快的接收新的知识,从逐步扩展的例子找到程序设计方法之间的差异,方法的适应范围等。

2.2 灵活应用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CAI课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很大好处。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比如寻址方式及其物理地址计算,堆栈操作指令,子程序调用的堆栈变化等知识点,用动图形式演绎。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实践环节的教学

针对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引入新的编程调试工具TurboDebugger(TD),并编写相关的实验指导书。TD工具相对DOS的Debug,提供的较好的图形界面,同屏能显示所有寄存器,标志位,代码段,数据段还有堆栈段的内容,为调试和理解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体现了“机器”和“程序”相结合这一思想,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更为深入。

理论课教学有机地和实践环节教学结合。在实验课中,继续沿用理论教学的例子作为基础再进行扩展功能,使学生在熟悉的例子练习中实践,便于把所学知识快速应用于实践中,不但有利于其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对汇编语言的兴趣。

2.4 完善课程的考核方法

任何的教学都需要评价,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起激励和监督作用,使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促进教师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考试上的改革也不可或缺。

在考试方面大胆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重点突出“程序设计”,考核利用语言解决问题并设计程序能力,也就是程序的“读”(分析)和“写”(设计)的能力,为此在题型上,我们放弃了以往的选择题,采用简答题问答题的形式,要求作答时必须写出关键问题的分析或者关键的步骤。以下是我们设计的一份试题(表1)。

在总评成绩的比例上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包括实践环节)50%。通过调整更注重平时成绩的评定,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他们只靠考试周“冲刺”蒙混过关。

3 其他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

3.1 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的有计算机专业的多门主干课程《C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技术》和《单片机》等,在授课时要特别注意前后课程的联系,比如C语言的变量和函数与该课程的数据定义和子程序作比对进行学习,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思路的异同,还有对和后继课程有纵向联系的汇编指令要重点讲解。

表1 试题的设计

3.2 因材施教,积极引导

对于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尝试布置不同梯度的编程题目(项目)以供选择。兴趣浓厚的学生还可以组成活动小组,分析设计更高层次的程序课题。不搞“一刀切”,学生自身根据学习情况选择难度合适的题目,使其能真正去思考,避免抄袭。

3.3 阶段性的检查反馈尤为重要

阶段性的检查如作业,模块测试和实验项目,通过这些手段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点与程序设计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针对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算法的理解,寄存器的使用和程序的编制等方面进行。发现问题集中以习题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进行集体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会有多种解决方案的提出、已有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的问题产生,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学生对习题实验的完成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补救,以达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4 实际教学效果

在将近3年的教学实践中,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首先课题教学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得到有效加强;其次实验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有所提高;再次,从后续课程《接口技术》等反映,学生汇编语言基础扎实,对机器原理理解较为透彻。

5 结束语

已有高校对该课程进行“以教授Win3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为主要内容的Win3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而我们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整套教学改革措施,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何进一步改革,还值得同行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沈美明,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克抗, 等.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刘爽. 汇编语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