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物专题 专题讲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所谓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内容或新的进展,以扩大其知识面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传统的讲座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但这往往要受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使广大学生受益。进入21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讲座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的传播,一些与中学教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何制作和拍摄出一个成功的专题讲座呢?

1 专题的划分及分工

“高中生物专题”讲座主要针对高三的学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为高三的二轮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中生物专题分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细胞代谢”、“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细胞的生命历程”、“遗传”、“变异与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稳态和免疫”、“生物与环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

2 专题的制作过程

2.1编写体例的确定

在专题制作前,相关人员集中开了一次研讨会,会上老师们交流了各自编写的专题材料,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此次专题的编写体例,具体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点展示”,主要是对照最新的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简要说明该专题的考点及其高考等级要求;第二部分是“近三年高考江苏卷考题统计”,主要是比较一下近三年来江苏高考卷考查了该专题的哪些考点,分值各占多少,题型是什么等;第三部分是“考点分析”,就是对该专题的考点逐一讲解,每个考点下面依次细分为:内容分析(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求具体展开)、命题方向(内容包括从哪几个方向命题、近五年高考题展示、答案及解题思路点拨、规律指导等)。

2.2专题教案的编写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通晓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专题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编写专题教案时,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思想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并重;紧密关注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与第一轮复习紧密衔接,引导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知识理解、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笔者负责的“变异与进化”专题为例,首先是按照编写体例构建好专题的框架,接下来就是寻找素材,积累资料,准备的资料有: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0年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及学习要求》、《世纪金榜》(延边大学出版社)、《5年高考3年模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此外由于专题编写过程中需要引用近五年的高考题,所以先是通过网络收集了2005-2009年各地高考试卷(word版),然后对属于“变异与进化”专题的高考题进行了整理和汇编,这也为教案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编写专题教案时应该多借鉴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多与同行朋友切磋交流,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案,当教案完稿后还需对其反复修订、校对,防止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其他错误。

2.3讲座课件的制作

课件制作提出需做到几点:第一是课件要统一使用模板,该模板的特点是底色较浅,布局简单,长时间观看眼睛不易疲劳。第二是对课件的字体和字号作了严格规定,大标题字体为华文楷体(加粗),字号为44号;小标题字体为宋体(加粗),字号为32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字号为24号。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字号,目的是为了保证拍摄后的图像清晰以及课件的容量大小适宜。第三是课件的内容要和教案保持一致,不能出现错别字、图片模糊等问题。第四是课件总体要以简单为主,花式不要多,色彩不宜过多,要考虑色盲及色弱的学生能看清。

3 专题讲座的拍摄

此次讲座的拍摄时要求一次性拍摄,中间尽量不停机,每个专题讲座的拍摄时间大约为90min,在拍摄过程中要求授课者不能出现过多的错误,杜绝科学性错误。因此在正式拍摄前授课者一定要熟悉专题的内容,防止在拍摄过程中“吃生”,最好预先试讲几遍,做到心中有数,也可在拍摄前期多观看一些名师讲座,以积累成功的经验。在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当开始信号灯发出时,要立刻进入授课状态,不可东张西望;讲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同时要端正坐姿,仪态要大方得体;讲课时要用普通话,发音要清晰有力,要注意对语速语调的控制,在适当的时候可使用一些肢体语言,但不宜过多;专题讲座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要事先设计好,简洁明了即可;讲课时力求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分析透彻;点击课件时要确保当前幻灯片上显示的内容和讲课的内容同步;当讲座讲完后要等结束信号灯亮起方可离开座位。专题讲座拍摄完成后技术人员还要对录像视频进行编辑、加工,最后将制作好的讲座上传到服务器,并对网站(使用者可以登陆省略/,点击“名师导学栏目”,选择生物学科相应的专题在线学习)。进行调试更新。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2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33-02

高效课堂,就是教育教学效率能达成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可以说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新课改之后,生物学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量大,必修和选修的共同教学加之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高中生物课程在课改后进入了一种手忙脚乱的应对状态。

1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愿意讲,才能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合作、讨论、对话、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教师从旁给予其引导、点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述教材“生态系统”一文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好生态系统的含义,再让学生阐述现阶段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注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率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然后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给予人们的要求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新型人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并及时地修改教案,做到灵活、高效教学。例如,在教材“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课的讲述时,教师在制定教案时的内容势必会是先让学生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知识,倘若学生更愿意先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得出最终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的改变教案编写策略,达到“以学定教”。

3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必然产物,走进校园,深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无法展现的、动画的,以逼真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上略显重要,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门学科更能充分地发挥。例如,在教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课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感与形象感给同学们展示出细胞的体貌、形态,并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细胞的知识,大家知道,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无法避免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细胞衰老与凋亡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了解得更形象更直观。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4.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同样的解题思路得到不同的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多存在着一种求异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寻找出结论的成就感。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国,学生们大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大都养成了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往往只按照某一种教师给出的阶梯思路进行解题,这就迫切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4.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人、自己、教师等所得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结论等表示质疑,敢于对他人的结论产生怀疑,并开始自行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得出另外一种结论的现象。主要的措施如下:

4.1刻意出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述课堂知识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出错,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教师得出的结论进行怀疑,并主动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上面出错,让学生对教师的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并寻找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批判性思维。

4.2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生物课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开展中能够提升其观察事物与发现事物特点的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在生物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通过实验丰富生物课堂

前面已经提到了生物的基础就是实验,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完整的生物理论概念与正确的实验规律,实验是高效生物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让课堂保持一定活跃性、生命力。生物课堂尽量避免空洞的重复和强调、死记硬背,应该重视实验,还要将实验做好、做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因缺少一些实验器材、教学时间的短暂、为完成任务等一些原因,忽略了做实验的过程,往往是通过课堂抽象的讲解实验来抓教学效果,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参与实践、观察的机会,这些都是不良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摸索、不断思想才能突破教学界限。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前要反复研究实验、改善实验,或者通过找出捷径(替代性实验),尽量做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技巧,让学生对生物规律、现象、概念都有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爱上生物学习。

6引导启发,科学总结。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3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改革;课程群;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遗传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中各门学科的核心,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目前,在生物学各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知识老化,课程体系陈旧,如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等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等一系列问题.显然,当前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高等学校生命科学教育的要求.如何突出遗传学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不同课程间知识的融通和衔接,以此组建口径宽、方向灵活的课程群,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特长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从遗传学课程入手,对遗传学课程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重新设置和实践,目的是实现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1遗传学课程群内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遗传学课程群内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方向”的原则,以普通遗传学为核心课程,兼顾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框架如图1.

“一个中心”就是以普通遗传学为核心课程.遗传学是一门生命科学所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要求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异、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这一主线,使学生在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上对遗传学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数据,解释遗传学现象,并对遗传学各分支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个方向”是以遗传学分支学科、反映现代遗传学发展的学科及遗传学普及性学科为遗传学内容细化、深化和普及的三个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内容,主要包括《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等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出,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深入学习遗传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如《群体遗传学》是研究在自然选择、基因漂变、突变以及迁移四种进化动力的影响下,等位基因的分布和改变.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种群的分类、空间结构等,并试图解释诸如适应和物种形成现象的理论.《微生物遗传学》是以病毒、细菌、小型真菌以及单细胞动植物等为研究对象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细胞学相结合的一个遗传学分支学科,主要是在细胞和染色体水平上研究.

二是反映现代遗传学发展的学科,如《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这三门课程都是在普通遗传学基础上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目的是与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接轨.如《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的主要内容为基因的结构、复制和转录以及转录后调控、翻译,基因突变,DNA的复制、修复,原核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此课程为生命科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基因工程》(geneengineering)主要介绍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酶,克隆载体,目的基因的分离方法,重组体的构建及导入,克隆基因的表达与检测,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新策略等内容,使学生具备基因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其操作技术.《基因组学》(genomics)是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主要讲述生物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基因组内基因的表达和调控、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序列解读、染色体的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的复制、基因组进化的分子基础、基因组进化的模式、分子系统发生学等内容,并讲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系统向学生讲授基因组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相关进展.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三是遗传学普及性的内容,此类课程为遗传学的平行课程,以公选课的形式开出,主要目的是普及遗传学知识,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素质.我们针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人类遗传学》和《遗传与优生》两门课程.《人类遗传学》主要讲述人类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行为等各种性状的遗传上的相似和差别,人类群体的遗传规律以及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传递规律和如何预防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人类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遗传与优生》主要讲述什么是遗传病,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人类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病、基因和基因病、肿瘤与遗传、人类代谢和发育中的遗传学问题、优生学的基本概念、影响优生的因素,优生的措施等.这两门课程都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剖析青年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去介绍人类遗传与优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顺畅且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益.对于医疗保健事业和人群遗传素质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2遗传学课程群内课程内容整合的思路

为解决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及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与遗传学教学时数减少这一矛盾,我们通过建立遗传学课程群体系,协调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关系,尽量减少重复内容,对于学习遗传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如核酸的结构和特征在先修课程《生物化学》中介绍,染色体的结构,细胞周期等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介绍,概率和统计学知识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介绍.而对于遗传学各分支学科的深入讨论,将在细胞遗传学、群体及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等课程中介绍.

3遗传学课程群内实验课程整合的思路

遗传学课程群内主要设置了遗传学实验和分子遗传学大实验,遗传学实验是为了配合遗传学的教学而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其设计思想是:1)配合遗传学的教学,巩固和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2)适应现代遗传学的发展,让学生掌握现代遗传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技术;3)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完成实验.目前已形成具有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具有综合性、研究创新性、开放性实验的不同层次的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对学生部分开放,并实施了自选实验考试法[1].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科研训练,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写作并发表了论文,充分体现了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例如,结合本科毕业设计,我们编制了“遗传学试验的计算机模拟”软件[2],增强了学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我们开发设计了“遗传学实验显微图像演示系统”[3],建立了遗传学实验图像库,学生在实验前可以方便地检索观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图像,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通过遗传学实验的培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和综合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分子遗传学大实验的学习.而分子遗传学大实验的设计整合了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两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既涵盖了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也体现了现代分子遗传学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实验通过DNA提取、扩增、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转化、分子杂交等系列性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现代生物学分析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更实现了理论类课程与实践训练类课程的有序衔接,同时完善了学生从认知实践到科研实践的创新精神培养体系.

4遗传学课程群实践基地的建设

仅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遗传学课程群内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手段加强课程知识的掌握.利用地域优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徐州分院、江苏省药用植物重点实验室、江苏维维集团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我们在讲解“三系配套”时就带领学生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徐州分院参观学习、实地学习如何进行“三系配套”的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专业实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5遗传学课程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之思考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4

一、备课要充分――为生成而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但要强调预设,还要改进预设,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是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这样的预设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教”的预设。那么,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要突出为生成而预设。

1.设计意在“铺路”

在编写教案时要更多地研究课本、研究课标、研究学生,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为课堂生成搭台

铺路。

2.设计要有弹性,要留有空间

教案设计要像中国画一样,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空白,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关注差异,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

3.设计可以多元化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的明晰程度和融合程度的分析,估计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生成。教案设计中对一些易生成的内容就可以设计多种合适的情境创设,科学地启发诱导,让这些“生成”推动着整个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建立教学的生成点

在生物课堂怎样生成?关键是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与课本、师生的对话中碰撞出火花,这些是课堂中的生成点。

1.出错生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优秀教师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

2.质疑生成

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预设以外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问难,而要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在课本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到了“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这四点,课堂上正在讲述时,突然有个学生问:人类是不是也在进行着自然选择?

这时候很多学生就在议论了,我让同学们根据自然选择的四个观点来解释,看看人类是否也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一样。这时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一位同学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时这样说:人类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如果不计划生育,也会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为了生存下去,如:升学、就业、工作的竞争等就相当于生存斗争,如果你学好了知识,掌握了一技之长,就等于获得了有利变异,容易生存下来了。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掌握知识,增强生存竞争的本领。

3.拓展迁移生成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完全框定在薄薄的课本内,而应以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目标,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相融合。

这样,学生在搜集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珍稀动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主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探究知识、分享知识的快乐,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反思要全面――校正预设和生成

教师以一个反思的实践者的姿态,对自己的教学经历,做个系统全面的反思。正是在反思中,教师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预设和生成行为,促使自己进行新的探索,不断地改进预设,在新的课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产生更有价值的生成。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5

一、形象激趣

适时地利用感性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通向学生心灵之窗的捷径,是师生之间在科学知识上产生“共鸣”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同学们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贮入了一定量的有关生物方面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将教材内容与有关感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列举事例或设疑的方法,唤醒同学们沉睡的记忆,使同学们的感性知识与我们所讲授的理性知识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共鸣”。例如:在讲到根的渗透吸水原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给农作物上的肥多了会产生‘烧苗’现象?”;“为什么盐碱地里不适宜作物生长?”;在讲到食物中的成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吃饭不能偏食、挑食?”等等。同时这样还会使同学们因找到了回答他们记忆中的“什么”的“为什么”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来。

然而,在学生记忆的仓库中这种感性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因为有许多生物或生命现象,学生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光有语言的描述,那将显得苍白无力。一个没有见过地衣或文昌鱼的学生无论你怎样描述,他们都是不会感兴趣的,当然注意力也不会保持长久。这样就需要将标本、模型、挂图等体现科学知识的直观教具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我还组织学生实习,采集和制作标本、模型,制作投影片,以便尽可能地发挥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趣事激趣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严密性、科学性、内在的逻辑性和趣味性等,而教师就是充分挖掘这些特性而从教材本身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时刻在思考问题,起到积极组织教学的作用。关于科学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这通过教材或教师将知识消化后精心设计的教案本身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其趣味性和直观性等其他特性的体现。生物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自然科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形形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尽可能适时地利用生动“有趣”的生物学小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以及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利用学生较多的无意注意为教学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需要收集的生物学知识从内容上可分为:

1.生物学的趣味知识:动物的建筑艺术、植物趣谈、食肉植物、中国的珍禽异兽、酶的本领大、海洋生物拾趣、漫谈生物世界、根、叶……

2.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维生素的发现、酶的发现、细胞的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

3.生物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和新成果:生物工程的十大突破、第二次绿色革命、牛胰岛素的合成、遗传工程、转基因、克隆羊……

4.生物学家的生平:孟德尔、摩尔根、拉马克、达尔文、林奈、虎克……

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这些所收集到的生物学小知识,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三、成语引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活动的思维和学生学习的思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就像两条向前延伸的曲线波。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使自己的思维尽可能地接近或与学生的思维层次吻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自己的思维层次接近或发展,从而使双方的思维活动能“同步”地向前延伸。就像物理学上的两条振动波因频率相同而发生共振一样,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因趋于“同步”而发生“共鸣”。如在讲到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时,如果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将挂图呈现给学生,这样做似乎也很方便,但我以为这样往往破坏了师生之间思维过程的和谐。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是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画板图。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学生不能和我们一起进行思维活动,即师生之间的思维脱节,那么他们的注意力是难以集中和保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或者在讲解一个原理之前列举大量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抑或在讲到某一科学结论或发现时,结合科学史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追溯思维的源泉,纵观科学发现的整个思维过程等,这样都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我们所组织的思维活动,使师生之间的思维不断产生共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教学服务。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范文6

关键词:遗传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 Q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75-05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of Genetics

Fan Lianmei1,2 et al.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Key Lab of Plant Bio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Qingdao 266109,China;2College of Horticulture/Qingdao Key Lab of Modern Agriculture Quality and Safety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methods had become more and more abundant.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network technology had built a new platform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The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directly influenced teaching effects.Using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carry on the genetics teaching not on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but also contributed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extensively for students.Many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hows that network teaching was one of the more useful methods of genetics teaching and had obvious advantage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It could mak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formation electron and network,strengthened the sha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mo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sign principles,content framework,applic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enetic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which provided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mode of genetic theory teaching.

Key words:Genetics;Network;Teaching platform;Construction;Practice

z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领域,是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和植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力求对本学科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结合上有较好的理解,以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表达有较为完整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1-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是任课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4-7]。

在遗传学教学实践中,开展立体互动的空间教育教学,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8]。我们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发了基于的遗传学网络课程平台。该教学平台吸纳了众多的积极要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该课程的建设促进了遗传学教学改革,实现了3个基本转变:即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成以课内外结合为主和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变为结果和过程相结合为主。从而使传统媒体教学由单向播放转变为信息反馈,由单一功能转变为集成互动。加强了课堂容量和教学内容延伸,节约了教学资源。同时,兼备网络课程交互式特点,促进了师生互动,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并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建设的必要性

1.1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 遗传学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该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遗传学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遗传学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其内涵与形式在特征描述时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建设时可抽象出网络课程的核心构成要素。这些核心构成要素体现在网络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模式与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其中网络课程设计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脚本语言的质量,而且必须遵循网络课程种类特点和教学的本质要求。

1.2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遗传学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生命个体向群体、细胞、染色体、基因等宏观和微观层次纵深发展,形成了许多诸如群体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分支,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内容上讲,遗传学容易得到学生的关注,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遗传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且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9-10]。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必须要考虑内容延展性,并在交错的知识网络中首要突出遗传学教学内容和基本特征。

2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遗传学网络课程在建设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习情境创设、教学媒体选择与教W资源的集成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网络课程内容的价值性、交互控制性及其教育实践性;根据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和多向互动等基本特点,以教育改革为宗旨,以异步学习为基础,以多元载体为环境进而制定课程的设计策略。

2.1 实用性原则 遗传学网络课程使用者主要是任课教师和学生,网络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其实用性,所以朴实的界面、快捷的链接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用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是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11]。如何吸引学生参与网络学习过程,一直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在界面设计和课件制作上,不能过于“花哨”,否则不但不会起到提示的作用,还会极大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在内容上,遗传学课件需要根据开课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思路精心准备,切忌全搬套用网上现有的课件内容,这样任课教师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才能保证所授知识的系统性和流畅性。在课程开发之前,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相关动画、视频及图片素材,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DNA和RNA的自我复制过程、蛋白质的合成、细菌4种拟有性生殖方式(转化、接合、性导和转导)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主要特点等。这些资料的有效利用,很大程度提高了网络课程的新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2.2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目前,一些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缺乏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内在动力。虽然一直在进行网站开发,但未能真正投入课堂教学。那么,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发设计,以多元化形式向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适当地留出空间让学习发挥自由思维活动,才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并减少网络学习给学习者可能带来的情感缺失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动力和成效。遗传学网络课程的设计要避免以教为主,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进入遗传学网络课程网站,浏览相关公告,学习相关的视频课程和下载学习资料。这种模式可突出学生异步学习的优势,有助于学生自学,很大程度弥补同步学习的缺憾与不足。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时间成本,尽量为学习者创造便利的学习条件。例如,瞩目的导航菜单,简单有效的链接和交互界面的差异可使学生很方便地找到需要的信息;在内容上,形成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相结合,层层深入的风格;在PPT课件设计时,首先利用幻灯片母版对版面风格进行定义,不仅提高制作效率,而且能保证课件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制作时,把所搜集整理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植物双受精、DNA和RNA的分子结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图片和动画资源精美地穿插在页面和课件中,使复杂的遗传学问题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 开放性原则 遗传学网络课程应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等方面都是开放的。学生可及时了解课程的更新状况和遗传学最新资讯,下载教学资料,也便于学生进行同步和异步学习。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考虑到学习者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其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兴趣,在设计时还要为其创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一是通过嵌入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BBS),任课教师既可及时公告,学生也可适时反馈对课程的建议和要求。二是通过网上答疑模块,学生可在线或离线与教师提进行交流和咨询。学生学习和提问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既在虚拟课堂上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提高了网络运行的时效性,使问题及时得到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12]。

2.4 情境性原则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目的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家园,为学生提供和显示与其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它可以没有固定的教室、教师、黑板和粉笔,学生可在虚拟的教室环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遗传学教学可以发生在面对面、网络同步和网络异步等多种交互场景中,特别是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彻底改变了教学必须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位教授和一组学生之间的基本假设。通过高质量的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学生经过注册参与师生互动,并养成课堂之外利用该平台进行自主和高效学习的习惯。

3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架

我校遗传学经过校级多媒体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立项逐步得到完善。在课程设计时就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剖析,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和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明确了课程使用对象和属性。课程主要服务于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既不能开发成大型综合网站,又要突出网络课程基本特点。

在主体结构方面,遗传学网络课程分为教师主导区和师生互动区两大部分。教师主导区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PPT课件、媒体资料、参考资料、课程导航等模块。师生互动区则包括:通知公告、网上答疑、讨论区、模拟习题和在线作业等。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片、Flas、PPT和媒体视频等呈现,并有序地编排在各主要模块中(图1A、B)。

在课程的维护和应用方面,遗传学网络课程又分为若干基本模块,分别为管理员和用户所有,并赋予不同的职责与功能(图2)。例如,服务管理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应用指南,包括网络课程开发应用环境和站点地图;安全管理模块主要防止SQL注入和登录口令盗取,者采用字符过滤模式,后者采用MD5加密。

在教学策略方面,遗传学网络课程又可划分教学内容模块组和教学活动模块组。教学内容模块组用来显示具体课程相关信息与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电子教材、网络课件、授课教案、课堂录像和教师介绍9个功能模块。教学活动模块组包括实验指导、作业习题、在线测试、评价反馈、教学博客、分组讨论、实时交流、学生空间、成果展示、相关资源和联系我们等11个功能模块。例如,在相关资源中,可为学生提供遗传学相关的国内外网站。如介绍遗传学各知识点的孟德尔网站(http://)、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http://ncbi.nlm.gov/omim/)、DNA数据库网站http://ncbi.nlm.nih.gov/Genbank/Genbank(美国)和http:///embl-heidelberg.de/EMBL(欧洲)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网站等。

在授课内容方面,遗传学网络课程必须以清晰的主线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遗传学是一门具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经典学科,过去的研究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其内容的信息量较为庞大。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知识点不断更新,内容日益增加,教材越来越厚。课堂教学应该以遗传的染色体理论结合遗传学三大规律为主线,为学生勾画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理解遗传学的内涵和外延,使其课后能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进行主动性学习[13]。为适应遗传学学科发展,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以清晰的脉络展现给学生。遗传学主要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储存、遗传信息的读取和复制、遗传信息的变异与进化4个模块。在教学资源整理时按照上述模块涵盖内容进行分类和应用,也可以按照章节顺次整理应用。

4 遗传学网络课程开发程序及脚本语言的准备

4.1 遗传学网络课程开发程序 使用 2.0 作为程序实现的主轴开发的遗传学网络课程,需要借助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05。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以及Flash做后期的页面美化工作。遗传学网络课程核心管理系统以三层架构设计,包括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各自实现并相互调用。数据访问类文件放在DAL文件夹下,类中包括查询方法、插入方法、删除方法和更新方法[14];业务逻辑类文件放在BLL文件夹下,对每个表建立一个业务逻辑类,其中可通过调用数据访问方法来实现对应功能;表示层设计可根据学生需要自由发挥,核心技术是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的类,实现相应功能。与传统静态网络课程一个显著的不同点是开发者不必在乎服务器的远近,只要在主页以管理员身份登录就可以从后台进行维护、管理和更新,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借助IIS服务器在本机进行运行和调试。

4.2 脚本语言的准备 基于程序的动态网络课程的开发离不开HTML、CSS、JavaScript脚本语言的结合使用,也包括程序自带的控件,如GridView、DetailsView、TreeView、Wizard在功能模块中的应用。例如,传统网络课程下拉菜单用Framwork制作,采用热区方法实现超级链接,代码非常冗余,而用CSS则只需在页面与var _userid = '';var _siteid =669;var _istoken = 1;var _model = 'Model03'; WebPageSpeed =328; UrchinTrack();嵌入一段代码(图3),并在与之间用语句定义菜单的风格。此外,由于网络课程主页内容较多,为了节省页面空间,使页面整洁,也可以采用滑动门代码,在同一区域显示不同超链接内容;通过CSS规范页面风格,包括字体、字号、颜色和行间距等,而不必每一个页面重新定义,大大提高了网络课程的开发效率;通过GridView模块也可实现图文的精确排版。

5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封装、调试、及维护管理

在脚本准备充分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网络课程的封装,此时在建立超链接时,文件的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尤为重要,通常选择相对路径,这样避免因服务器盘符不同,而找不到页面文件或者图片等,例如,当前页面需要显示bg.jpg背景图片,则在相应位置插入代码:,浏览时鼠标点击该页的超链接时,页面就会自动加载根目录/img文件夹中的bg.jpg图片。此时,访问不受网络课程文件所在服务器盘符的影。在后台建立各级目录,分别装载程序文件和教学资料,用Dreamweaver打开index.asp文件,以相对路径完成各级链接,用IIS服务器在本机运行并调试,出现问题则进一步完善,运行无误即可。平时维护管理主要是教师以管理员身份登录在后成,后台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公告管理、作业管理、课程管理、试题管理和答疑管理等。

6 结语

20世纪末以来,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带动了信息化教育的进步,也营造了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崭新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通常有2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课程。比较而言,后者根据教学设计要求能承载丰富的信息,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如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重交互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15]。遗传学网络课程根据“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从该网络课堂获得大量学习资料,及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对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我校遗传学网络课程平台运行以来,教学效果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学生评教指数提高5.32%。遗传学网络课程避免了教材、教案、课程实录以及其他教学资料的简单上传和罗列,而是充分体现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把遗传学知识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及应用;该课程以提升质量为基点,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面向授课对象,尊重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开发设计。

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遗传学网络课程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并与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遗传学教学效果的提高[16]。只有加强维护和更新,才能保持课程的生命力,使课程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学平台的运用得到优化。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应用,课程的流畅运行、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网站建设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其最终目标的实现。而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不断优化完善的系统工程,经过统筹管理、整合资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建等多种途径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只有在建设和应用中不断实践,努力改革和尝试,并积极借鉴和吸纳国内外优秀课程的教学资源和基本经验,才能不断提升网络课程的品质、内涵与实用性,才能发挥网络课程最大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昌.遗传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5.

[2]朱军.遗传学(第三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赵寿元,乔守怡.现代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肖建富,石春海.激发学生对遗传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探索[J].遗传,2014,36(2):181-187.

[5]石春海,肖建富,吴建国.构建优质教学体系,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J].遗传,2013,35(1):101-106.

[6]梁亮,梁世倩,秦鸿雁,等.利用文献精读教学新模式优化遗传学教学[J].遗传,2015,37(6):599-604.

[7]邢万金,莫日根,苏慧敏.生物学教学中研究型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探索[J].遗传,2014,36(7):732-738.

[8]李雅轩,张飞雄,赵昕,等.利用网络平台辅助遗传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遗传,2010,32(4):393-396.

[9]邵晓明.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4:37-39.

[10]张羽.生物教育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遗传,2008,30(2):246-250.

[11][美]比尔・佩尔茨著,郭译.我的网上教学三原则[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0.

[12]张政.七年制医学遗传学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21-323.

[13]罗培高.重视经典遗传学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遗传,2010,32(4):404-408.

[14]杨亚菁.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层次化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6,15(1):186-187

[15]陈思铭,刘长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