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生物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生物学分析

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教材;知识点;生态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炸、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危机等生态学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已形成共识[1-2]。近百年来,我国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逐渐增加,教材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深了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强化了生态观教育[4-5]。目前,我国初中、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教材中生态知识点灵活多变,各章节生态内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态内容缺乏量化数据。笔者团队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对初中、高中现行教材的生态内容进行了统计,为准确掌握生态学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教材样本及调查地点。教材样本均为国内现行广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个部分。数据调查地点为德庆香山中学。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数据调查地点分别为肇庆第一中学和罗定黎少中学。

2.知识内容统计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节分别统计生态知识点,并对涉及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实践教学按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知识拓展等知识内容进行分类。

(二)教材中生态内容分类统计

1.段落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段落数/总段落数)×100%。

2.版面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版面/总版面)×100%。

3.重点、难点统计。生态知识重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重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知识难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难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4.理论、应用内容统计。生态理论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应用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5.图表内容统计。生态内容图解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图解数/图解总数)×100%;

生态内容表格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表格数/表格总数)×100%。

6.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以及知识拓展5个部分,生态内容实践教学统计方法如下:

探究实验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探究实验个数/探究实验总数)×100%;

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技能训练个数/技能训练总数)×100%;

讨论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讨论个数/讨论总数)×100%;

社会实况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社会实况个数/社会实况总数)×100%;

知识拓展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知识拓展个数/知识拓展总数)×100%。

二、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态学的知识相对集中:高中一年级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态内容,生态内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级的必修三,全书共六章内容,均涉及生态内容。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分别为51.46%和53.85%,生态内容占生物教学的一半以上。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生态内容分别占37.9%和47.06%,难点比例高于重点内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态学内容更难掌握。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复杂的生物教学内容,生态知识图表分别达到58.82%和27.27%,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占全书的一半以上。生态内容的理论部分为58.7%,低于应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旨在加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生态内容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除知识拓展板块外(43.48%),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和社会实况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实验板块生态内容最高,达80%。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的高比例体现了教材对高中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生物教材生态内容统计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分别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高于初中一年级,其生态内容均在50%以上。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均高于初中一年级,增幅分别为46.54%和22.49%,重点内容增多,难点内容减少。从图表使用情况看,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图表分别占49.79%和72.86%,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和表格约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级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级的8.75倍。从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来看,初中一年级生态内容的应用部分为62.2%,略高于理论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分为探究、观察、讨论、实验、阅读5个类型(表4)。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安排数量较少,均涉及生态内容,各个类型生态内容所占百分率均为100%。初中一年级生态知识简单且分散,生态内容的实践教学比例未能体现出各个实践教学板块的差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除实验板块外(20%),探究、观察讨论和阅读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58%以上。其中,讨论、探究、阅读板块生态内容较多,而实验板块生态内容较少。

三、讨论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高中一年级教材未涉及生态内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高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识点统计值偏高,可能与教材的版面设计、排版特点有关(如为排版美观使用的版面留白)。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生态内容的统计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充分使用图表很好地解决了生态教学难点问题。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和知识拓展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相比理论教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意图。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知识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章节生态内容比较集中,如初中二年级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几乎全部为生态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注重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践教学中的生态内容较多,其中初中一年级的课后训练板块均与生态学知识相关。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生态学知识具有名词概念多、涉及学科庞杂、交叉渗透知识多、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生态学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6]。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将生态内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教学内容的把握,将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一般来说,高中的软硬条件建设多优于初中,初中条件较差(如生物实验室建设、生物仪器设备配置等),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初中阶段存在更多困难。现行生物教材的实践教学,初中阶段主要体现在应用拓展方面,如观察、讨论、阅读。高中阶段加强了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如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四、结论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适合教材的生态内容知识点统计。中学生物教材的生态教学内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内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角度统计的生态内容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初中生态知识比较分散。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初中阶段生态内容偏少,实验板块仅为20%,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张英泽.新形势下中学生生态观教育之我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6-107.

[3]范薇.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38.

[4]陈小美.中学生物学新教材生态学思想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33-135.

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口算 调查 策略 

期末考试结束后,本人主要负责本校四年级的数学质量调研,在监考以及批阅四个班大约160份学生考卷中,我发现当前我校学生的口算能力不容乐观。在这次质量检测中,12道口算题有少数学生2分钟时间内没有完成,甚至有部分学生直接采用了笔算,而且正确率较低。全正确的有132人,只占总数的82%,个别学生错的还不止一道。 

一、口算错误的原因调查 

从学生的口算情况来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做得慢,正确率也低,他们对计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而且不能正确地使用简算。分析他们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习信心不足。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做题时怕做错,而越怕错就越紧张,越紧张越容易看错算错,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学习品质不高。看错题目、抄错、漏写数据、遗忘进位或退位等,这些错误,被我们习惯上称为“粗心”,其实与学生的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的学习品质都有关系。如120×4有人看成了除法,得出30的荒谬结果。还有的学生把数字看错抄错,把3看成8进行计算的现象也有发生。 

3.受强信息干扰。小学生的视、听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180÷20,很多学生受到被除数末尾是0的影响(强信息),而忽视了商不变规律(弱信息)的思考方法,把答案算成了90。 

4.思维定式影响。定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比如简便运算能使计算过程又快又好,所以当学生遇到同类问题时,思维定式容易使他们“得心应手”。比如:240-40÷2这道题,有人觉得凑成整百数计算比较简便,就先算减法,得到200,再除以2得到100,这完全是受简便运算的思维定式影响。 

二、应对策略 

口算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决不能忽视口算能力的培养。认清了小学生产生口算错误的原因,我们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口算能力。 

1.熟练掌握口算的方法,力求达到“三化”。⑴基本型口算自动化:在低年级教学表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时,对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要求学生人人过关。不仅计算要正确,而且要达到答案“自动化”,即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并且要记忆一些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25×4=100,125×8=1000等,灵活运用。 

⑵发展型口算算理化:要学习运算规则,不仅要知道该怎样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口算20×4时,可以先算2×4=8,再把“8”后面添上一个“0”。教学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4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4个一得到8个十,也就是80。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⑶灵活型算法最优化:《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多样化算法中,找到一个普遍能接受、能理解掌握的算法,促进算法最优化,为后面的笔算打好基础,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2.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确保过“四关”。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防止口算错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确保学生过“四关”,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⑴审题关。要认真细心地审题,先看清本道题目的数字和符号,仔细观察每道题目的特征,再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切忌一味图快。⑵抄题关。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特别是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避免因为书写不规范造成看错题、算错题的情况,杜绝“粗心”的毛病发生。⑶简算关。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⑷验算关。口算完,注意对原题进行细致验算。养成计算后必然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减少计算错误,提高口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丰富口算练习的形式,努力做“二式”。⑴常规式。每节数学课前利用几分钟,做20道口算接力题,并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对,成绩计入小组的竞赛评比中。并做到长期、常规式训练。⑵多样式。可根据每节课的内容选择开火车、做游戏、投影、卡片、竞赛等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教学手段 教学实践 学习主动性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3-02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成为2l世纪最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门类之一。生物统计学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学科。生物统计学不仅在传统生物学、医学和农林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的生物信息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等均是建立在生物统计学基础上的,系统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同样离不开生物统计学的知识[1,2]。数理统计的基础思想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石,生物科学试验调查和实验数据是生物统计学处理的对象,计算机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老师或研究生问到科研过程或实验结果处理时涉及的生物统计学问题。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在科研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多数只是应付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深入的分析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媒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学缺乏生动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然而目前多媒体在课堂上主要以处理符号、文字、图形为主,而对基于大量运算才能输出的声音、影像、动画等信息,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功能的表现明显不足。

生物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统计方法,涉及大量的公式、字母、符号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单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单调、枯燥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学生们将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效率。讲这些内容时,就不能只以传统板书和幻灯显示的形式进行讲述,要把用复杂数学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计算结果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动画、3D影像,与学生交互式的操作等。利用相关的软件结合相应试题的解析,将会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讲课的生动性和学生们对讲授内容的接收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2 教学实践环节较薄弱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生物统计学知识,并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4,5]。然而,由于教学计划中课时数的限制,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安排实践环节,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加强生物统计的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训。

2.3 学生们缺乏学习主动性

生物统计学属于工具性课程,在科研的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数学生还未直接接触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直观认识,难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容易产生难学、不想学的思想。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反复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们在学习阶段由于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因而其学习兴趣不够。只有少数认真的学生会课下看书,仔细完成课下作业,多数的学生采用“应付式”的学习方式。“应付式”的学生会不加思考的草草的交上作业本,更有甚者课上不听讲,课下不复习,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可能和人的“直接利益”思想相关。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学生们有可能认为生物统计学对其的“直接利益”就是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故他们采用被动式的学习态度。

2.4 教材内容缺乏学生参与的先验设计

目前国内大多教材的设计仍是以传统模式为主,首先介绍概念、方法,给出公式,再举例印证。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证明,传统的教材组织和课堂讲述过程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觉枯燥,认为上课听讲与课后自己看书的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在课堂上不会集中注意力,也不会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乏主动反馈、师生紧密融为一体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不能使用传统的填鸭式和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探究采用合适的教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效果。学生起着主体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融合入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荣骞主编. 生物统计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邵云,姜丽娜,李春喜. 《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1):84-86.

[3]丁建华. 《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9):171-175.

[4]周海廷,,赵全等.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 (2):52―54.

[5]叶子弘,崔海峰,陈春,金园庭. 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0):6268-6269.

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代屋项目;农村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09-02

一、问题提出

1.德国多代屋项目的实质分析。多代屋项目起源于德国,最早于2006年11月由德国家庭事务部部长尤尔苏拉·范德勒茵提出,它是指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在这里,不同年龄层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轻松地交谈。多代屋的固定职员和志愿者还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多代屋项目是随着“青老比”(即青年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缩小德国政府运用社会力量来管理与应对老龄化的一种手段。具体来说是让更多的人走出家庭,走进社区,互动起来,形成合力,给孤独老人提供一个交流感情、消遣时间的场所,让弱势群体得到社会关怀,体现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就是促进社区各代成员间的互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持。

2.我国留守儿童管理的现状及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可能性。我们设定了一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问卷在苏北地区进行调研,在改变现状的期盼方面,关于“妈妈”,留守儿童回答“非常需要”的占47.0%,回答“有些需要”的占43.1%,两者相加超过90.0%。说明在现有的支持系统里,留守儿童希望寻求父母以外的资源来弥补内心的空虚,特别是学校生活以外时间的陪伴的照料。在我国农村,家庭住所相对固定、邻里间熟悉度和信任度较高,邻里间平时的互动比较多,有相互照料的习惯,自发形成了一套非正式的留守儿童照料体系,这种照料体系随机性大,没有责任权利的约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根本无法应对。2012年8月20日,萧山一对留守儿童遭砍杀,再次暴露了留守儿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针对留守儿童的治理,近几年采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学校寄宿制和类家庭的寄养模式。学校寄宿制看似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无序散养,但是其实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一方面学校自身力量有限,无法引入专业的教师来管理寄宿学生,只能简单地配备生活照料老师,孩子一旦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些老师不能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寄宿制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圈养”,寄宿环境下的儿童仍然缺少与家庭成员的有效沟通,缺少与社会的接触与互动。但在多代屋内则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是一个具备丰富功能的区域,有长辈的指导,有同辈的互动,有生活的照料,有心理的抚慰等。

类家庭的寄养模式看似解决了家庭重建的问题,但忽视了一个难题——寻找类家庭,这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孩子本身能否符合家庭的要求,一方面原有家庭能否为孩子建立起持久的家庭关怀环境。在多代屋里,留守儿童的替代爸爸或妈妈是可以变化的,孩子享受的更多的是玩耍和游戏,其基本的抚养和责任主体还在自身的原生家庭,这种临时宽松的替代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弥补这一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因社会公共服务的对象主要为社会弱势群体,就目前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来说,它还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社会需求,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刚好可以弥补这一块的不足。如大学生志愿者在暑假期间形成了固定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以前是以支教、送温暖和扶贫为主,由于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师辅导角色,可以为家庭留守儿童、为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二、多代屋项目模式对留守儿童治理工作的借鉴作用

多代屋项目作为一种加强社区居民沟通的新途径,多代屋中社区里的幼儿园孩子、在校的青少年、在职或退休的中老年人以崭新时尚的方式聚到一起。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轻松地交谈,增强彼此了解。多代屋的固定职员和志愿者们还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功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学习的场所,孩子可以在这完成作业,老人和年轻人还可以指导孩子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3.14%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比非留守儿童的数据多了13.14%,原因在于留守儿童在课后缺少指导者,学习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动力明显不足,部分留守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都在不固定的地点完成,有时在同学家、有时在校外的露天场所等,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作业完成期间也没有相应的指导。多代屋可以发挥第二学校的职能,在设计时,可以将中老年群体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让成年人扮演孩子的教师,承担起课后家长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

2.沟通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沟通的场所。多代屋不同于学校和家庭,它是一个多元群体构成的非正式场域。调研中发现,有76.42%的留守儿童有被欺负的经历,但只有33.33%的留守承认偶尔被欺负,这表明留守儿童撒谎现象严重,撒谎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害怕和逃避,最主要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缺少倾诉自己不幸的途径和对象。

多代屋项目没有学校那样正式的校规,也不是一个固定封闭的机构,留守儿童可以放松地在多代屋内玩耍,倾诉自己的不满,从而重新树立信心,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3.治疗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治疗的场所。调查中当问及“你有时候会感到孤单吗”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大大高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长期生活在孤单的环境内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容易导致自闭、多疑等心理问题。调查数据还显示,有超过70%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害怕外界、缺乏信任等心理特征,孩子们在自己的家庭中从祖辈身上得不到应有的精神支持(主要是祖辈的观念、意识与孙辈要求差距甚远)。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环境能影响人的情绪,多代屋内会有不同的人群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多元的环境刺激能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封闭内心,诉说心中烦恼。

4.教育引导职能。多代屋可以成为一个引导的场所。家庭完整是儿童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或者是原动力。发展心理学理论指出,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留守带来的“父母长期在外”使得父母内心与孩子间很难产生共鸣,造成了留守儿童一种表面上的“看似独立”,实际上与父母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甚至还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多代屋项目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参与者能用现身说法、同伴影响等方式跟留守儿童解释父母到城市奋斗的原因,以合理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5.替代职能。多代屋项目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家。调查显示有94.12%的留守儿童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对儿童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只能保证吃饱穿暖,很难保证对儿童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人格、习惯等,所以说隔代教育并不能解决孩子的留守教育问题,爷爷奶奶更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而在多代屋内,与留守儿童父母年轻相仿的年轻人可以充当孩子的爸妈,其余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之间可以一起玩游戏,通过这些,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精神空缺。

三、大学生参与多代屋项目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以上学习、沟通、治疗、教育引导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在多代屋项目的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根据服务地人群的特点展开有目的的准备。当然政府部门要对进入多代屋的各类群体进行充分的预评,对其身体、心理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后再安排相应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如果在农村建设这样类似的多代屋,建议建立起高校和当地政府的服务协议备忘录,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手册。

多代屋项目是一个软项目,它不同于基础设施建设等硬项目,想要把它从西方搬到中国,首先要考虑文化的契合性。西方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社区是生活的基本单元,很多家庭的职能都在社区完成,而我国社会最稳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打破传统的家庭观念让更多的人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这一模式能否让外出务工家长的认可尚待观察。

1.地址的选择要便利,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目前在我国已建成的多代屋都处于城市,一般以某一社区的居委会为基础加以改造,比如2012年9月2日刚在上海杨浦区成立的“多代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位于控江街道。在农村,可以将村委会办公楼中专辟一个房间,改造成为村里的多代屋。如果村委会办公条件有限,学校内的活动室也可以作为多代屋的地点选择(但要相对靠近校门,便于进出)。地点选择一方面要考虑留守儿童到达的便利,还要考虑村里其他成员的方便性。

2.经费和人员保障要到位,给予大学生适当的补贴。作为政府公益项目,公益性是多代屋的最大特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多代屋的建设和日常维护,还要招聘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通过政策、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多代屋项目,政府可以购买其服务。

多吸纳具备一定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参与管理,通过平时见习、节假日实践和工作实习的多层次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3.设计理念和运作的方式要科学。多代屋项目要按照“多代融合的大家庭”理念设计,设立大客厅,主要用于儿童活动和玩耍,也可以举办小型讲座和各类培训;单独的“儿童咨询房”,适合做一些单独的辅导。

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设立多代屋,其功能应突出服务留守儿童的成长,更加注重其社会化的色彩,可以根据年龄将其划分为几个区,孩子们除了能完成离校后的家庭作业,还能参与各种智力游戏、尊老献爱心、拾金不昧等活动,这些都不同于学校内的“设计性行动”,而是参与者都是真实的存在和展现,这样更容易激发儿童内心的自我力量,完成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在这样的非正式场所,犯错误就要承担比学校更为严重的后果,教育引导意义更为明显。

可以先以村为单位试点建立多代屋,先行试点的多代屋人员规模不应太大,按照团体动力学理论,10~20人的团体规模更容易产生治疗效应。凡是报名参与多代屋的村民和孩子先注册备案,成人应该由多代屋进行前期筛选和培训,然后和留守儿童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对子。此外,多代屋在起初时就应设置功能区、开放区、辅导区。功能区主要用于孩子的沟通、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训练,是多代屋的主要区域;开放区是针对全体村民开放的试验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多代屋,辅导区是专业人员的咨询辅导部分,用于开展个体的心理咨询、家庭关系修复、亲子沟通技巧辅导等。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社会管理的有效补充,必定在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梦”实践中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

[2]柏丽丽.盐城市X县留守人口调查报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农村留守人口课题组,2009,(12).

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5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方法测试3种内固定器械治疗同侧股骨颈并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取12根成人新鲜股骨标本,依据Evans-Jensen分型Ⅲ型制作骨折模型,其中小粗隆部分的骨折向上波及到股骨颈中部。将骨折复位随机分成3组,每组4例,依据标准技术分别予以股骨近端锁定板、动力髋、PFN固定。将各组固定模型置试验机上测试骨断端的张开角、应力分布。结果:股骨近端锁定板骨断端的张开角明显小于动力髋组及PFN组。骨折端应力分布,股骨近端锁定板组包括张力侧各点均为压应力,动力髋及PFN固定组在外侧测试点为拉应力。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板的各项生物力学性能均优于动力髋、PFN固定。

[关键词] 同侧股骨颈并粗隆间骨折;生物力学;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032-03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ree different fixtors in fixture of ipsilateral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and femoral neck fractures

DOU Qingyin,WANG Pengfei,HAN Yun,CAI Weido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Songgang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1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different internal fixtors. Methods: 12 fresh adult cadaver femoral bone specimens were used to made ipsilateral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neck fracture model,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random,and fixed by PFN,DHS and femoral proximal locking plates 3 differently.All the fixtors model were evaluated by biomechanical test.Experimental tests included the opened angle,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edge of fracture. Results: The PFN,DHS groups′ open angle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femoral proximal locking plates group under every load.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outer fracture sites of PFN,DHS groups were pulled stress,while the femoral proximal locking plates group were pressure stress. Conclusi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cs property of femoral proximal locking plates are superior to the other fixed devices.

[Key words] Ipsilateral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neck fracture; Biomechanic study; Inter fixtor

股骨颈并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较少发生的骨折,其广泛的骨折范围给治疗带来困难,笔者曾利用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此型骨折2例,获得较好效果。为验证股骨近端锁定板的固定效果,笔者采用尸体骨制作股骨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分别以股骨近端锁定板、动力髋、PFN固定,行生物力学测试。

1 材料与方法

1.1 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制作

取12根新鲜成人尸体股骨标本,依据Evans-Jensen分型Ⅲ型制作成股骨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在此基础上,小粗隆部分的骨折向上波及股骨颈中部。

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制作:将骨折复位随机分成3组,每组4例,依据标准技术分别予以股骨近端锁定板、动力髋、PFN固定。

1.2 生物力学测试

将股骨远端包埋于牙托粉,使股骨长轴与垂线成20°角。包埋后股骨长度平均为43 cm。实验过程中标本保存在-400℃超低温冰箱保存。实验标本骨折线两侧沿复骨折线对应贴10片应变片,应变片与骨折端垂直距离3 mm,应变片之间距为15 mm,其中1、2号应变片位于股骨距处骨折端。实验均在万能试验机上进行,使用YJ-31型静态电阻应变仪记录数据。制作模拟髋臼形状的半球型加载卡具,使加载时受力分布均匀。为了使载荷接近正常人的体重范围,张开角度的测试、骨断端的应力分布、骨断端的接触面积的测试中载荷选择了以800 N为中心,左右共载6个载荷值。

张开角度的测量:在股骨大粗隆上端骨折线两边钻入2枚直径为1.0 mm克氏针,长约15 cm。将标本安装于SCC-4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垂直加载200、600、800、1 000、1 200 N,加载后用千分尺测量不同载荷下2枚克氏针的点位移,可求出不同载荷下骨折外侧的张开角度[1-2]。骨断端的应力分布情况:应变片连于YJ-31型静态电阻应变仪,将试验骨安装于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加载试验,加载速度为1.3 mm/min。载荷由200 N逐渐增至1 200 N,读取应变值,每1个试件加载3次,读取数据,去掉无理数值取平均值,再将5个试件的试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求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个载荷状态下的应变值。从骨折端的应变值计算出骨折端的应力分布。

1.3 统计学处理

张开角比较采用SPSS12.0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张开角度的测试

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 骨肉瘤

Establishment of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sublines with different potential of metastasis and studies on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AIM: To get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subclones with different potential of metastasis. METHODS: We got different monocell clones by the limited dilution method from the human osteosarcoma cell line SOSP9607. After preliminary screening by in vitro invasion assay, we selected two cell lines as high metastasis potential cell subclones and three cell subclones as low metastasis potential cell subclones. We inoculated these subclones into nude mice for three circles and obtained different metastatic potential subclones. We then inspected their different biological properties by tests of cell growth curve assay, chromosome number, soft agar cloning technique, flow cytometry and auto metastasis in nude mice. RESULTS: We got the two subclones with the different metastasis potential: low potential subclone H9 and high potential subclone E10. They had the same hypotriploid karyotype with human chromosome morphology. E10 had faster growth speed than H9 and the artificial lung metastasis rate of H9 and E10 in nude mice was 10%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S phase cell cycle was respectively 16.8% and 21.0%. CONCLUSION: These two subclones come from the same mother cell line and their difference mainly lies in the different metastatic phenotype. This study will help the screening of metastasis correlated gene, the study of the metastatic mechanism and clinical study of osteosarcoma.

【Keywords】 osteosarcoma;neoplasm metastasis;cell subclone;biological specialties

【摘要】 目的:获得不同转移潜能的骨肉瘤细胞株. 方法:从我室建立的人成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中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不同的单细胞克隆,经过侵袭试验初筛后获得5株转移潜能不同的细胞株,再通过裸鼠体内连续传代法筛选出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细胞系.并利用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流式细胞仪,裸鼠体内自发转移试验分析了他们的生物学性质. 结果:获得两株转移潜能不同的骨肉瘤细胞株.其中,H9为具有低转移潜能的骨肉瘤细胞株, E10为具有高转移潜能的骨肉瘤细胞株,其染色体众数分布特征与母系SOSP9607基本相似,保持人类染色体核型;所至皮下移植瘤及肺转移瘤均符合人成骨肉瘤组织学特征,它们具有差异明显的体外生长速度,软琼脂克隆形成率H9(22±5)明显高于E10(98±12) ,裸鼠体内试验性自发肺转移率分别为10%和100%,流式细胞仪测定H9和E10的S期细胞分别为16.8%和21.0%. 结论:这两株细胞株来源于同一亲本,他们之间的差异集中在转移表型上,为今后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筛选出转移相关基因从而为成骨肉瘤的转移机制及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骨肉瘤;肿瘤转移;细胞株;生物学特性

0引言

肿瘤转移是一系列步骤组成的,包括侵袭周围组织,延血管或淋巴管运行、在靶器官上增殖等.自Fidler[1]提出肿瘤转移异质性概念后,国内外已相继有一些实验室建立了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肺癌的不同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系[2-4].但从人骨肉瘤细胞中分离出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肿瘤转移亚群的报道却不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骨肿瘤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了在分子水平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获得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不同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株十分重要.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成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细胞系由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实验室建立;RPMI 1640(Gibco, USA),胰蛋白酶(华美生物工程公司);胎牛血清与小牛血清(兰州民海生物制品公司);细胞培养瓶与细胞培养板(Nunc,USA);基底膜胶(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中心);侵袭小室(Milipore PI8P01250,USA);流式细胞仪(第四军医大学免疫教研室提供);BALB/cnu/nu裸小鼠(上海思莱克动物试验有限公司);琼脂(Spain 兰州民海生物制品公司).

1.2方法

1.2.1SOSP9607的克隆化分离培养SOSP9607骨肉瘤细胞至对数生长期,用2.5 g/L胰酶消化,倒置显微镜下记数,梯度稀释至4.6 mL含230个细胞(每0.1 mL含5个细胞),加入96孔板前36个孔,每孔0.1 mL.还剩1.0 mL,加培养基至5 mL(每0.1 mL含1个细胞)再加入相邻的36孔,每孔0.1 mL.剩余1.4 mL,再加培养基至终体积2.8 mL,(每0.1 mL含0.5个细胞)加入剩余的24孔,每孔0.1 mL.放入培养箱中,在37℃,50 mL/L CO2,饱和湿度环境下培养5 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有单细胞克隆生长,补充培养基继续培养,待长满孔底后消化移至24孔板,6孔板,最后移至培养瓶中培养,得到单克隆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B7,B12,C2,C11,D12,E10,E12,F6,H4和H9.

1.2.2利用体外侵袭试验进行初筛将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用2.5 g/L胰酶消化,记数,加入Millipore中,每室2×105个细胞数.放入培养箱中常规培养7 h,用棉签擦去侵袭膜上的瘤细胞和基底膜胶,甲醇固定30 min,常规染色记数膜背面的细胞数,将其平均分为4个象限,每株细胞3孔,取平均值.

1.2.3原位移植法在裸小鼠体内连续传代筛选转移细胞株

1.2.3.1皮下移植瘤模型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株,消化,记数5×106/mL,取0.2 mL(含1×106个细胞)注射于3 wk龄裸小鼠股部及颈部皮下,2 wk后开始有肿瘤生长,待长至1.0 cm×1.5 cm后处死,将其剪成直径0.5 mm大小瘤块备用.

1.2.3.2裸小鼠原位移植取3~4 wk龄裸小鼠,手术前每只裸鼠腹腔注射枸橼酸芬太尼(国产)和咪达唑仑(国产)混合液,每种药水用无菌药水稀释1倍后1∶1混合,每只裸鼠0.2 mL.手术在清洁环境下进行,将裸鼠固定后,乙醇消毒,沿右胫骨表面剪开皮肤,皮下,剥离部分胫前肌,暴露胫骨平台,用皮试针头沿45℃方向撬开一骨片,将准备好的肿瘤碎片植入骨髓腔中,盖好骨片,用尼龙线全层缝合皮下、皮肤.

1.2.3.3体内连续传代5 wk后观察到肿瘤生长,待10 wk后处死全部裸鼠,如有呼吸困难,恶液质情况立即处死,取肺组织,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有肺转移者,留取肺组织中较大转移结节行原代培养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培养的细胞经5次传代后按上述办法进行第二次肺转移试验,共进行3个循环,第3次(肺转移率已达100%)从裸鼠肺转移结节原代培养获得的细胞为具有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株,相反的,肉眼观察及肺组织切片观察3次均不转移的细胞株为具有低转移潜能的细胞.然后连续扩大培养约30代,分别冻存.

1.2.4细胞生长曲线取两株相同代数细胞株培养至对数增长期,消化计数后,调整细胞数为1×105个,接种至25 mL细胞培养瓶,每日任取3瓶细胞消化后计数,取其平均数,连续7 d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2.5H9,E10与母系SOSP9607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染色体制备参照鄂征[5]所介绍的方法.

1.2.6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用三蒸水制备浓度为12 g/L的低熔点琼脂糖液,高压灭菌后,放于40℃水浴锅中防止凝固.按1∶1混合12 g/L琼脂糖液和2×DMEM(含200 mL/L小牛血清),取3 mL上述液体注入直径3.5 cm的平皿中,冷却凝固.消化细胞制成悬液并计数.按1∶1混合0.7 mg/L琼脂糖液和2×DMEM(含200 mL/L血清),在上述3 mL液体中加入0.2 mL细胞悬液(含600个细胞)充分混匀,注入底层琼脂已凝固的平皿,冷却凝固.置37℃孵箱中培养10~14 d,计录克隆形成数.

1.2.7裸鼠实验性肺转移率测定按常规分别消化培养瓶中的两株同代克隆细胞株,制成细胞悬液,经细胞计数后按每鼠1×105细胞量在无菌环境下分别注入两组裸鼠(每组10只)的尾静脉.实验鼠均在接种瘤细胞后1.5 mo后处死,分别取出两组裸鼠的肺作全面的病理学检查,计算其转移率.

1.2.8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收集培养瓶中细胞,PBS洗涤,用体积分数750 mL/L的冷乙醇固定.将细胞数调整在1×105/mL左右,溴化丙锭染色,上机检测.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不同细胞株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H9与E10之间软琼脂克隆细胞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体外侵袭试验10个细胞株在侵袭试验中穿过侵袭膜的细胞数(x±s)分别为B7: (78±12.4), H9: (93±15.1), C2: (221±30.5), C11: (218±25.5), D12: (296±20.2), E10: (406±34.5), E12: (428±36.5), H4: (274±16.3), B12: (398±32.2), F6: (223±12.2)经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各细胞株可分为三组:B7和H9为低侵袭组,E10,E12,B12为高侵袭组,其余的为中侵袭组(n=12, P

2.2体内连续传代观察

2.2.1皮下移植瘤2 wk左右皮下均形成移植瘤,经组织组织学观察及肉眼观察证明它们仍是成骨肉瘤细胞而且未见肺转移(Fig 1).

2.2.2原位移植瘤原位移植后经5 wk左右,原位始见有肿瘤生长,10 wk左右处死时,裸鼠活动能力下降.H9连续3代原位移植均不发生肺转移,E10经3次肺转移试验后,肺转移率为100%(Fig 2,3).

2.3细胞生长曲线测定两株细胞生长曲线如Fig 4,可见E10体外生长速度明显快于H9.

2.4染色体众数检查2个克隆细胞株与母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分布特征基本相似,其中染色体在46~60之间的细胞都近0.8(内复制不计在内).

2.5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两株细胞株的克隆细胞数分别为H9(22±5),E10(98±1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裸鼠实验性肺转移率测定分别经尾静脉给两组裸鼠注射H9和E10细胞株,其自发的转移率分别为10%和100%,且E10的形成结节大而密.

2.7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经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发现,E10的S期细胞比例较多(Tab 1).表1H9,E10和母系SOSP9607的细胞周期分布(略)

3讨论

根据肿瘤异质性理论[1],在一个原发性恶性肿瘤细胞群中,并不是所有瘤细胞均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仅某些特殊亚群才具有转移潜能,产生转移表型.建立具有稳定转移表型的肿瘤亚系,是研究肿瘤转移,如转移的过程,转移机制,转移性瘤细胞和宿主的相互作用,转移和瘤细胞的粘连分子,癌基因和其产物的关系,肿瘤转移的干预治疗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研究所需要的最基本材料. 与转移性细胞亚系的建立途径不同,转移性瘤细胞单克隆细胞株的建立是从异质性母细胞系群体中分离出来单个瘤细胞,经扩增形成细胞株.由于这些克隆细胞株起源于单个细胞,其异质性有可能减至最低限度,这非常有利于许多比较性试验,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也最好.近年的许多试验都是以来源于同一母系的不同转移能力的单克隆细胞株完成的,如转移相关基因nm23就是从不同转移能力的B16黑色素细胞瘤单克隆细胞株中发现的[2].

从各项体内外实验可以看出,E10体外生长速度明显较快,细胞周期测定S期细胞较多,裸鼠自发性肺转移率接近100%,克隆形成率高.表明E10为转移潜能较高的细胞株.H9为转移潜能较低的细胞株.为下一步利用mRNA差异基因显示技术[6] 甚至直接利用蛋白质组技术[7]发现骨肉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及肿瘤标志物提供了理想的试验模型.

从母系中分离出来的单细胞克隆株是否具有稳定的表形,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转移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在恶性肿瘤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对SOSP9607的几个克隆株传代观察发现这些克隆细胞株在转入培养瓶中培养约30代以内,至少在形态和体外生长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不同代数的克隆细胞株分批接种裸鼠时其成瘤和转移率也无明显差异.表明这些克隆细胞株在一定代数一定培养条件下,其转移性等生物学性质是比较稳定.但为防止克隆细胞变异,应尽量采用克隆后的低代数进行研究.此外还应适当传代后在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检测,以了解这些克隆细胞是否发生变异,或是再进行新一轮的亚克隆分离.

参考文献

[1] Fidler IJ. Tumor heterogeneity and the biology of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J]. Cancer Res,1978;38(9):2651-2660.

[2] Hart IR. The selectiom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vasive variant cells of the B16 melanoma[J]. Am J Pathol,1979;97(3):587-600.

[3] 刘宇欣,郑杰,方伟岗,等.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前列腺癌细胞亚系的分离鉴定[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5):361-364.

Liu YX, Zheng J, Fang WG,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subclones with different metastatic potential[J]. Chin J Pathol,1999;28(5):361-364.

[4] 朱伟勇,郑杰,方伟岗,等.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肺癌细胞亚系的分离鉴定[J].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5;24(3):136-138.

Zhu WY, Zheng J, Fang WG,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cancer cell subline with different metastatic potential[J]. Chin J Pathol, 1995;24(3):136-138.

[5] 鄂征. 组织培养技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3-156.

[6] 马春树,刘宇欣,郑杰,等.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克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TMSG1[J]. 中国科学(C辑),2002;32(3):270-275.

Ma CS, Liu YX, Zheng J, et al,Identification of metastasis related gene TMSG1 by 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J]. Chin Sci (Series C),2002;32(3):27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