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范文1

如果说科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等对教育评价的影响是表层的、有形的,那么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影响就是深层的、无形的,在很多时候并没有被人们意识到。

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自觉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根本。没有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作支撑,单纯靠改进科学方法和更新技术设备,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甚至有可能导致教育评价走进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评价受到什么样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行检讨,反思对待科学思维方式的态度,提高选择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性。我们认为,使教育评价走向人性化,不仅可行、有效,而且合理、合情。

所谓“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①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于科学研究活动,并适用于科学研究活动,具有追求客观、讲究精确、重视实证、注重效用等特征。具体而言,科学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形成严谨踏实、客观公正、讲求效率的良好工作作风,也可以使人们增强活动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避免盲目性和冲动性。但是,科学思维方式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例如它适用于自然领域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社会领域,因为社会现象有别于自然现象,研究社会问题不同于研究自然问题,不能只有物的尺度,还要有人的尺度。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客观而忽视主观、注重普遍而忽视特殊、注重必然而忽视偶然、注重定量而忽视定性、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这些倾向,对人们在社会领域中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教育活动与科学活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教育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观念的形成到教育制度的建立,从教育目的的制定到教育评价的实施,无不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发轫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就深受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教育评价中相信客观实验、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坚持价值中立、推崇定量分析,以及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这种教育评价具有简便可行的特点,效率大大提高,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重控制轻理解、重效率轻公平,被人们指责为是机械化、非人性化的活动。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并进行试验,但是还有很多人仍然习惯使用这类评价模式。

科学可以被划分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和以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提供了比经典科学更先进、更符合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然,现代科学可以包容经典科学,可以把经典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看成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特例。

两种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具有不同影响。

一,对教育系统、教育活动以及教育中的人的不同假设,直接影响到教育评价制度的建构和教育评价手段的采用

在经典科学的思维范式中,“事物成为客观的、僵化、无组织、死气沉沉的东西,它只会在外界规律的支配下运动。被抽象到这一程度,没有形式,没有组织,没有个性,这类物体当然极不真实。不过,用它们来做测量和试验却很方便,而测量和试验之行动却是极真实的行动。”②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它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同样看待,把复杂的教育过程看成工厂中的产品加工过程。对于封闭、确定、抽象的事物或活动的评价,力求客观、精确的刚性评价制度则是简便有效的。刚性教育评价制度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通常只评价教育因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只评价预定的教育方案是否实现,而不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收获;评价标准追求客观、精确,一些不能精确、客观评价的东西被拒于标准之外;重视共性因素的评价,忽视个性因素的评价,等等。测量和评价物那样测量和评价人,虽然便于操作、简单高效,但在很多情况下评价的只是一些表面的、共性的、预设的、僵化的东西,而一些本质的、个性化、生成的、鲜活的东西却被忽视了,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远离我们而去。更为严重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了。如果说简化的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认识线性、封闭、确定的简单系统,那么对于认识多变量、开放性、非线性、不确定、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就未必有效了。自然界、社会和人体中恰恰都存在许多复杂系统,如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教育系统、信息系统、大脑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教育系统中有人、物、信息等多种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教育活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教育过程是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教育结果是预期性与非预期性的统一。例如,教育影响和学生发展之间就存在不确定关系,许多精心设计的教育事件对学生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一些偶然事件却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样,教育评价就不能只关注有目的、有计划活动的教育价值,也要关注教育过程中非预期的、偶然事件的教育价值;不能只重共性标准,也要重视个性差异;不能只看重精确评价,也要看到模糊评价的意义。为了使教育评价不远离教育活动的真实面目,应该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弹性教育评价制度。这种教育评价制度是规范的、判定的,但更是引导的、激励的。

二,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思考任何事情都必须透过表象与真实、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有限与无限等两极的对立去进行,对立的二者之间是算计与被算计、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到教育评价中,表现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分离和对立。教师是学生的评价者,学校是教师的评价者,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的评价者。

体与客体、物质与环境、系统与元素等的对话。“对话意识”所追求的,是消解上述种种两极之间的对立,让它们平等地对话,在对话中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既与二者有关,又与二者不同的全新的东西。对话式的真理是超越的真理,是两极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肯定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一极吃掉另一极后创造出来的。③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思维,强调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等两极之间的不可分离和相互作用,重视两极在互动中实现转换。这样,教育评价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作判断、下结论、排秩序的单向活动,而是双方平等,互相尊重、互相赏识、互相鼓励,积极交换信息和意见的双向活动。通过对话能获得理解,通过研讨能激发创造。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者的需要而控制被评价者,而是为被评价者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励被评价者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解放。

三、从某种程度上说,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对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的执着有其狂妄的一面,认为复杂的现象都遵循几条基本规律,只要找到这些规律就可以把整个世界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过度相信科学的力量,某些人甚至形成了科学万能的观念。受这种科学功能观的影响,人们对教育评价的功能很乐观,通常没有考虑到教育评价功能的限度和可能存在的负功能,动不动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严格地排秩序,肯定地下结论,精确地作预言,并且经常用优劣、好坏等极端标准一锤定音。被评价者也非常相信评价结论,获得好的评价就沾沾自喜,获得不好的评价就垂头丧气。现代科学的发展破除了人类不切实际的幻想。美国物理学家福特断言:“相对论排除了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尊重被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所歧视的偶然性、特殊性、无序性、不确定性等,强调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组织与自组织等的不可分离,及有序与无序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辩证精神。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等,则体现了宽容精神。时间的不可逆性、对象与环境不可分离性、系统方法等,则体现了历史意识。总之,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谦虚的,能够辩证地看待科学的功能,对科学功能的限度和负功能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到教育评价中,表现为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评价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评价中就会更宽容,慎重使用评价权力,充分尊重和关怀被评价者,不轻易给被评价者下定论、贴标签、排顺序、做预言。对于被评价者而言,不再盲目相信、被动屈从评价结论,而是主动反思评价结论,既不会因好的评价而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不好的评价而丧失信心,评价成为他们发展的新起点。

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产生什么影响,在很大态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和运用它。如果人们片面地对待它,或被动地受其影响,那么消极影响就不可避免。要正确发挥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就必须提高选择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性,坚持主动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习惯性的思想观念、隐蔽地发挥作用的思维模式,通常是自发地起作用的。科学思维方式已经内化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在深层次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实践,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地进行反思,而只是被动地受其影响,就不知道科学思维方式是否先进,对我们的行为和活动是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就会丧失自主判断能力,过度迷恋它、依赖它,从而受制于它,成为它的奴隶。要让科学思维方式发生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自主性,把它从潜意识中挖出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有选择地运用,并对运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监控。一句话,就是变被动影响为自主选择、能动运用。

在教育评价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的争论。两种取向的提倡者都是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来理解教育评价,都无法超越这种思维方式的二元对立性,因而他们对科学的态度是片面的。提倡科学主义的人相信客观的实验,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经过实验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评价采用自然科学家们所运用的方法,如评价者必须严格采取中立的态度,防止带有个人的价值观;所收集的资料都是量化的,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在标准化考试中所取得的数字或分数来判断许多课程计划的质量和学生理解的水平,等等。人文主义取向者认为,实验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既不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切割开来分别加以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个人主观倾向性。相反,他们认为自然主义的个案研究是一种“灵丹妙药”,因为必须把人类行为置于特定情境中加以理解;重视在调查研究中,在随机观察中,在与参与者的会谈和讨论中,获得定性的、而非定量的资料。⑤经典思维方式对科学本性进行了狭隘理解,认为科学的本性就是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肯定者和否定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理由,因而不能全面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在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等问题上,持非此即彼的观点,造成教育评价的片面化。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观察者、认识者与被观察者、被认识对象是相关联的,科学研究不是价值中立而是价值关涉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是相统一的,多义性代替单义性等等。当前,教育评价所强调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质上反映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以全面的观点和关联的观点认识事物的特征。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本身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辩证思维,人们也应用全面的观点对待它,并运用它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超级秘书网

我们发现,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层面上看似合理和科学的东西,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层面上却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例如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认为评价结果越精确越科学,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认为像教育这样一个自身是复杂的、变化的、模糊的对象,设立一个相应多元的、模糊的标准才是真正的“精确”。⑥相反,一些以往被视为影响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因素,如教育评价者的价值倾向性,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却恰恰是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应有内涵。这说明,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如果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意义,就有可能犯错误。例如,如果停留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理解教育评价的科学化,要么就会认为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就是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导致教育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要么就会因对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的不满而完全否定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是经典科学的发展,它能够包容经典科学,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看作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些特例。如果说经典科学的“精确”的取值是一个点的话,那么现代科学的“精确”的取值就是一个区间。在特定条件下,经典科学思维方式仍有其价值,同样的,对于受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影响的传统教育评价的合理一面,我们也应该予以继承。

注释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②莫兰著、吴泓缈译《:方法:天然之天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③滕守尧:《对话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4页。

④格莱克著,张淑誉译《: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范文2

【关键词】科学思想;传统科学;科学价值

科学思想是在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的,它是阐述、解释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概念框架及信念基础。它制约着科学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着科学方法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向,指导着科学理论的构成内容,影响着社会对科学价值的评价。同时,某段历史时期的科学思想作为社会思潮的一部分,也是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在科学活动中的反映。

一、我国传统科学思想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经济结构的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早就被生产所决定。因此,围绕着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式的种植农业的发展,我国的天文历法、农学、计算数学、中医学及手工业等实用科学构成了中国传统科学体系的主体。伴随着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的天文气象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节气,历法指导老百姓的春耕秋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古代为了防旱抗涝,减少地质灾害,让老百姓有稳定的生产环境,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著名工程都江堰。而作为我国医学史上的瑰宝――医学,历史上众多救死扶伤的事例到现在还为人们津津乐道。我国的古代生产工具从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铜器,再到秦汉时期成熟的铁制工具,始终都处于同时代的前沿,甚至有些铁制工具在我国某些地区一直沿用至今。由于这些学科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且形成了自己独特但又彼此交叉互补的思想体系,因而统称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

二、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特点

追溯我国传统科技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是集实验、数理、科学精神于一体的。总体看来,我国的传统科学思想是精华与糟粕的混合体,这里,我们就其合理的一面作大致归结:

1、带有唯物主义倾向。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去寻找世界的本原。重视理性思维,反对迷信和超自然。如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及沈括力求在经由人操作控制的情况下,从而得到确凿的事实和数据等都可看到这一点。

2、对科学方法的重视。在我国古代,科学知识的目标不仅在于实用,而且其本身就是以实用的方式来建构的。并且从中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诸如“取象”(定性)、逻辑分析方法、“运数”(定量)等方法。墨家还第一次把“类”、“故”、“理”完整的提出来,作为东方类推逻辑体系的基本范畴构架,并运用于具体的实用科学中,为我国的几何学、光学、力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把握“类”时,提出要注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种方法,在运用于医学、历法、天文、音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对整体思维的重视。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思想,认为自然界内部各部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立足于整体,分析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以统一的、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并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注重整体性、内外转化、演化发展的思考,对人类未来科技的发展预示了广阔的前景。

4、对科学技术人生价值的重视。占有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之一的道家,在从其仙道理想的层面,试图利用科技以达其理想。譬如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了水银,把木炭粉、硫粉和火硝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发明了火药等等。在道教的思想观念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发明创造更是道教崇尚的传统美德。历代教徒追求得到成仙、济世救人其实也是一种认识和征服自然,使自己不断获得更多知识和更高能力的历程。更有学者把中国传统科学称之为“生命科学”,并探讨其科学精神。

三、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科学蕴涵了宝贵的思想精髓,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我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科学和精湛的古代科学思想。数理学、农业学、天文学、音律学、医学等各个学科不仅自成体系且有着紧密的整体联系。如我国数学家吴文俊等人曾采用引用坐标、类比推理、以及代表假设的多项式等途径证明了初等几何主要一类定理的证明可以机械化。事后吴教授曾感慨的说,“我们是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下提出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的”。因此,应加大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探索与挖掘。

其次,在中国传统科学中的一些高明的思想、方法及技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冶金业、酿酒法、嫁接技术等,在中国的传统科学中,这些凭借着高明的思想方法和技巧是不胜枚举的。这些方法与技术要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挥其方法论的作用,必须将传统方法以及技巧中的思想精髓,进一步加以提炼,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内容的特点,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其效能。

最后,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辩证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科学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思想辩证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且相互作用,因此,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生态、浪费等问题。这就是人类无限制的掠取自然的结果,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在考察、研究事物时,应从多个角度,在多维空间中,进行多相的、动态的描述,所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其中有许多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我们必须很好地加以挖掘和弘扬。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本身就是一种惰性,有不少思想是落后消极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加以克服和批判。对我国传统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刑兆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自姜生.论道教与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5).

[3]鞠曦.中国之科学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范文3

有人认为中医学因为未能全方位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缓慢,所以至今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主张它应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还应该结合一切现代科学为我所用。初期看来,中医尤其是中药是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从实际情况看到,中医研究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很多学科都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来研究中医中药,结果呢,一味中药越提越纯,临床应用一看,结果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事实上,中医现代化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从SARS的爆发和控制过程可以看出,西药所治疗的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中药,而且,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些成果在SARS面前仍然束手无策,而我们控制SARS所使用的正是被认为不符合时展需要的中药汤剂。

裘沛然教授指出:“中医现代化,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心沥血的成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化。”而我们从事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有几个真正懂得中医、了解中医?所以中医现代化只能是一种假的现代化,是“伪现代化”。“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研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消灭中医”(焦树德教授语)。在这样一种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下,谈中医的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必须牢记的是:只有返本才能创新。事物需要发展,但是如果摒弃原来的基础,只能算是一种新兴事物罢了。中医学只有在自身的准绳内发展,保持自身的特色,中医现代化才能有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中医需要创新,它的现代化应该是继承了五千年传统的现代化,中医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医学方法,并不是束缚中医发展的绊羁,而是体现中医特色的关键和根本,科学需要突破束缚,但是如果要打破中医这些特征的话,那么现代化的中医也就面目全非了。而中医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求创新、求发展的,从来就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历代中医各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中医学的丰富和发展,重大创新历代层出不穷。

不相信中医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冷漠,导致中医学术界目前的现状,即: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容易导致违背客观规律。现在的大多数现代化研究只不过是对中医药的量化、标准化、客观化的研究,进行微观的分析,而这种研究成果实际上只不过是对中医药进行一次逻辑语言、数学语言的解释而已,对中医的实际内容没有任何触动,中医药的思维方式仍然没有变化,只是某些形式和外在的东西有所变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变动可能对中医的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通过“黑箱理论”来认识的,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理论”有两种方法,即打开和不打开黑箱。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我们完全可以不通过打开黑箱的办法研究中医药,而且取得相当大的发展(高国宇语)。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医理论是一种“哲理式”的思辩,实践是一种“经验式”的积累(王磊、常存库语)。认识中医必须先从中医的哲学思维入手,中医与西医是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如果一味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的本质、中医疾病的本质及转归的机制,是行不通的。而且,现代研究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过分追求中医药的客观化、标准化、量化只能把中医引入死路。尤其是当代的“实验阳性”理论根本改变了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试图用临床--动物实验--临床实验--临床的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研究,是对中医根本理论方式的漠视。归根结底,中医现代化应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先理解中医、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才能谈发展。中医几千年来不断的发展、壮大,以至今天获得独立的社会地位,都证明了一个哲学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范文4

关键字:神 整体思维方式 片面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俞天鹏,男,四川广元 于1965年出生,硕士,现工作于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邓雪梅 女,生于1965年,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政治学.

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可概括为两种:一种属整体思维。在这种思维里,人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人的自我意识不明显。另一种是片面思维。这种思维是以人为中心,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划分明显。后一种思维产生于现实实践中,它相当于海德格尔所说的“繁忙于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与物以当下在手状态的方式打交道,体现了清醒的现实理性精神,并有效地保证了人的主体地位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前一种思维产生于人与现实因缘锁链脱节的“间隙”,在这个“间隙”中,人能以整体的方式关照自身与世界的联系。整体思维是宗教思维的基础,正如马克思在《导言》中所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p1)作为宗教的主角“神”与这两种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在以整体思维为主导的原始蒙昧时代,是神诞生的摇篮;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增长,神开始人化;在以技术架构为主导的现代世界图景中,神开始隐退;随着后现代整体思维的复苏,神应以新的面貌出场。

一、神的萌芽

对现代人来源,原始人仿佛不是人类,因为他们的思维与现代思维迥然不同。他们的思维处于被列维・布留尔所称的前逻辑阶段,“集体表象”是前逻辑思维的显著表征。

纵观列维・布留尔对““集体表象””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其特征归结为:

第一、“集体表象”忽略个体意识,一切价值规范,一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念”,皆由充满神秘互渗的“集体”这个核心衍生而出,从而浸在一种直觉中,布留尔称之为原逻辑思维。“社会集体把它周围的实在感觉成神秘的实在。在这种实在中的一切不受规律的支配,而是受神秘的联系和互渗的支配……但神秘的联系和互渗则是同时被想象成和感觉成与社会集体有最紧密的连带关系,它们对社会集体的依赖与社会集体对它们的依赖是相等的”。[2](p238) “集体表象”意味着“存在物的无处不在或者许多存在,一个与与许多,一个与另一个、个体与种等等的同一”[2](p430)第二、“集体表象”忽略现世因果关联,在想象中任意确定关系。例如,如果一个年轻人偶然死亡,他们不会(也无力)去追究死亡的现代意义上的原因,而是掷出一根茅草,从而根据茅草的方向去追寻“凶手”。于是处于这个方向的一个正在干活的年轻人就会“无辜”被打死,同样这个年轻人的死亡又会追查到另一个“凶手”,如此牵联,如果愿意继续追究下去的话,可以无穷。正如列维・布留尔所说,“原始人的态度则根本不同。他也可能发现他所关心的那个现象的一个前件,而且为了行动他是十分重视自己的观察的。但是真正的原因他将永远在看不见的力量世界中去寻找”。“对原始逻辑思维来说原因与结果在并无本质差别的形式中呈现出来的”[2](p419)

第三、“集体表象”无具体与抽象之分,亦无主客之分,其感觉经验的能力特别发达。“原始人的思维在把客体呈现给他自己时,它是呈现了比这客体更多的东西:他的思维掌握了客体,同时又被客体掌握。思维与客体交融,它不仅在意识形态的意义,而是在物质的和神秘的意义上与客体互渗,这个思维不仅想象客体,而且还体验着它”[2](p429) “以这个观点来看,原始人的经验应当比我们的经验更复杂,内容更丰富”。[2](p375)由于无具体抽象之分,原始人可以通过祭祀或射击一幅动物壁画来讫求猎物丰收。”集体表象”进行的是具体物象的接近或类似的巫术思维,因此他们的数学不发达。

第四、“集体表象”中情感是模糊的,其波动幅度不大,程度不强。他们既捕杀动物又对之膜拜敬爱。仿佛一种集体似的爱抹杀和掩盖了一切因生存需要而带来的血腥和残忍。当然,这种血腥和残忍只有现代人才能看得到,而原始人却是漠然的。他们主观式地奉行着一种貌视客观的东西。

原始前逻辑思维以整体的方式关照他们所处的世界,这种关照是一次飞升,同时也是现实理性精神的丧失,是现实理性的困惑。

以“集体表象”为核心的原始思维是神话思维的策源地,也是神诞生的摇篮。“这个思维类型是以后各种思维的源头,而以后的各种思维类型又不能不以或多或少明显的形式再现它的某些特征”[2] (p35)“集体表象”涵盖和高于现实表象的特征,演化为的神的至上性和全知全能性。“集体表象”融万物为一体,导致了神的凝具力和向心力。以“集体表象”为根基的神话思维仍在文明社会产生影响,甚至是主导影响。“神话不仅可以附会在巫术上,而且可以附会在任何社会势力或社会权力上”[3](p72)。

另外,原始思维更多地出现在原始巫术和宗教活动中,而原始巫术和宗教活动往往出现于劳动的“间隙”处。例如在狩猎之前,狩猎活动是否顺利?狩猎成果是否丰硕?怀着这种前途未卜的焦虑,他们要创造了一系列巫术活动来表达和克制这种心态。在狩猎之后,他们或满载而归,或空手而回。如果满载而归,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暂时脱离狩猎实践活动,举行庆典。同时,由于害怕所猎动物之神的报复,他们又进行求好似的仪式活动。如果空手而回,就会以用他的巫术思考方式总结失败的教训。原始巫术和宗教活动为后世的“神”奠定了生存空间,因为后世的神的出场也往往处于这种“间隙”中。

然而,在原始社会的初民们并非是一味地沉浸在“集体表象”中,他们还有着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强悍敏利的实践精神。他们也不是一味地忽视由经验中得来的因果关系,“在互渗变得最弱的地方,神秘的前关联最快地让出自己的位置,而客观关系则第一次出头露面”, [2](p442)“他们知道禾稼不能专靠巫术生长,独木舟不制造适当也难航行,而战争若无勇武更难获取胜利”。[3](p16) 原始社会的初民的这种现实时间精神为后世人类思维的变迁同时奠定了基础。

二、神的发展

原始初民具有的两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互相影响,交替缠绕,共同发展。随着现实理性的加强,神逐渐失去原始宗教中的神秘性,并开始向人的方面发展开来。

第一、神的人格化

原始人在现实理性精神的照耀下,他们发现了梦,从而发现了灵魂/身体这个二元结构。由此,原始“集体表象”进而为泰勒所称的“万物有灵”的阶段。“灵”是神人格化的第一步,接着是神的形体的人化。于是神开始从无形变为有形,从笼统的集体意识分化为个体神。神的人格化标志着文明时代的“神”的诞生。

原始崇拜的神灵是大自然,如日神就是太阳之精,土地神就是大地之灵。其名称也就是自然物本身的名称。如卜辞中的“河”“土”“华”就是“黄河”、“土地”、“华山”的称呼。“协”“因”“彝”“优”就是四季物候的称呼。至战国以后,自然神全面人格化,日神成为东君,月神成为西王母,五方神变为太,炎帝,黄帝,少,颛顼。神的人格化,从给神取人名开始,接着是帝王的神化,接着又是将相的神化,最后是寻常百姓的神化。神的人格化,是人抢占神的地盘的时代。

第二,神的社会化

人首先按自己的形象塑造了神,接着又按人所处的社会建构了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等级分明。如《天宫书》中的众星诸神,完全是按人间的国家机构来虚拟的。北辰大帝是最高统治者,其下三公六卿,文武百官,应有尽有。神的世界也享受着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神也有声、色、衣、食、性诸等欲望,要敬神也必须从上述诸方面去孝敬。所以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的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力量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1](p354)神的社会化还表现在神的宗派化和地方化等等。

第三、神的欺骗性

随着神的人化,神逐步沦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斗争的工具。诚如恩格斯所说:“事情很清楚,自发的宗教,如黑人对偶像的膜拜或稚利安人共有的原始宗教,在它产生的时候,并没有欺骗的成份,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很快地免不了有僧侣的欺诈。至于人为的宗教,虽然充满着狂热,但在其创立的时候,便少不了欺骗和伪造历史……”[1](p327)近代道教大师陈撄宁先生说:“符咒祭炼、遣神役鬼、降妖捉怪、搬运变化、三跻五遁、障眼定身、拘蛇捕狐,种种奇怪法术,十分之九都是假的。”[4](p715)

三、 神的隐退和复苏

神的发展和隐退是随着人的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的现实理性精神的不断加强而逐步演进的,神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神的隐退,在以技术架构为主要特色的现代世界图景中,神的确为人腾出了巨大的空间,但在神隐退的同时,它又以新的面貌开始复苏。

1、神的隐退

在人的现实理性光辉照耀下,人格化的神隐退了,从而出现了新的世界图景。由现实理性演化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现代世界的主流,它以“一唱雄鸣天下白”的姿态,为人类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纪。它破解昔日神话中的种种梦幻,什么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等等早已成为小儿科。不仅如此,当代科技还创造着令昔日神话口木眼呆的当代神话。在宇宙学方面,当代科技竟然提出了离开地球这个曾经是宗教中的人类中心之地,进行星际移民的大胆设想。生物学方面的DAN技术将破坏了上帝的法则和命由天定的陈规,极大的延长生命的旅程。现代科技革命消除了昔日的梦幻,正在创造着真正的人间奇迹。这是人类现实理性的胜利,是令人振奋的凯歌,这胜利的凯歌把昔日之神赶跑了。

2、神的复归

昔日众神隐退的时候,也正是新神的出场的时候。只不过这种神脱去了人的面具,在新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带着原始宗教的虔诚和科技革命的内容,与人结合得更紧密,与世界的真面目结合得更紧密。斯宾诺莎曾将人类知识分为四类:一是通过传闻而得的知识,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而得到的知识;三是通过推理而得到的知识;四是通过直观径直窥察到的知识。[5]( 182-183)第一种最易犯错。第二种易陷于片面。但第三种与第四种不结合也会出现问题。单靠第三种是会导致机械唯理论,单靠第四种会导致神秘主义。只有第三种知识和第四种知识的结合,才能形成至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既明证了人自身的力量,又顾及整体观念,是一种神圣的知识。这种整体思维方式既是对象蒙昧的克服,又是对机械物理学的克服,从而形成的后现代科学,既让我们向宇宙探谜,又“使得我们再一次感到在宇宙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在后现代宇宙观中,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理解是是与期盼中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后现代宇宙观的正式条件包括将人类,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重新纳入到自然中来,同时,不仅将各种生命当成达到我们目的的手段,而且当作它们自身的目的”。[6](p44)

可见,人类新的整体思维为 “新神”出场提供了舞台,但“新神”以怎样的面貌出场仍须翘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中文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3](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 北京:中国民间出版社,1986.

[4] 田诚阳.道经知识宝典[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第715页.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范文5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室内设计专业诞生的直接动因。在这之前的室内设计概念,始终是以依附于建筑内界面的装饰来实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使室内设计从单纯的界面装饰走向空间的设计,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是包括空间环境、室内装修、陈设装饰在内的建筑内部空间的综合设计系统,涵盖了功能与审美的全部内容,代表了现代世界的主流。

室内设计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就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扬长避短。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辩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运用手法有:

第一,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第二,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第三,移植与嫁接。即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现代设计不仅要让传统艺术和文化在各方面得以运用,还应该结合现有的技术与工艺对传统装饰艺术进行延伸与拓展。3.体现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

陈设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式、质感、文化特征无不在空间与人之间传递着某种氛围、某种情感。陈设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征、强烈的地域特色,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重要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久远,由于历史、地域、宗教、文化、经济、习俗、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千姿百态的陈设艺术,这是我国室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传统的居室陈设以实用性陈设为基础,对室内装饰的最终效果往往起到一种灵魂的作用。中国传统的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的一大特点,它蕴含两种品质:一是庄严典雅的气度,二是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着深奥超脱的性灵意境。继承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归属。我们不能忘却传统,更不能刻意模仿传统,要继往,更要开来。

室内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烘托室内气氛、创造环境意境,创造二次空间、丰富空间层次,柔化空间、调节环境色彩,强化室内环境风格、反映民族特色等。陈设艺术通过再现、点睛、提炼等表现手法在本质上传递着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可延续的传统。如在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的饰物,增加自然的意境;可通过红色的干辣椒或金黄的玉米串,抑或一束干麦穗、白色的芦花,还有手工蜡染的花布等等,巧妙点缀,匠心独运,就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自然美效果;或者在墙上挂上或画上一些图片,画前再配上一些与之协调的盆栽植物,虚实结合,会使人感到清新、舒畅、视野开阔,有走进自然的感觉。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陈设品使人怡情悦目,陶冶情操,这时陈设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室内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在室内营建日益精巧、和谐、完整的景观体系,体现人与自然的相融关系。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的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中国传统室内陈设设计也力求表达特定的情感意境,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可以为现代室内设计所借鉴。

结语

作为一名中国的设计师应立足于现实,深刻审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责无旁贷地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并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形成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敏.中国传统陈设艺术理念浅谈[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9)

[2]潘吾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范文6

【关键词】道德根文化;创新教育;灵感;思维;智慧

1 人类最初的思维模式

人类思维方式的基础是慧性思维方式。慧性思维是最具创新能力的思维模式。慧性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2500年前整个历史阶段中的思维方式。而且,慧性思维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过程,并非只是中国所特有,只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对慧性思维方式的保存最为全面而且系统性最强。

在人类最初的慧性思维方式中,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伏羲、黄帝、老子的思维方式相似,都是以运用慧性思维,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的内求法的思维方式。

2 思维模式的变革

西方古希腊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演绎法的诞生,是人类智能思维与慧性思维的分水岭。亚里士多德在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亚里士多德同专注于内求法的柏拉图不同,他努力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向智能思维的外求法方向专向发展。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慧性内求法。

归纳法是在发现演绎法的大量不足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思维方法。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演绎至上论,认为演绎逻辑推理“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培根的归纳法思维方式,虽然弥补了亚力士多德演绎法思维方式的一部份缺陷,使人类的智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由于仍然抛弃人类固有的慧性思维系统,因此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真理和客观规律。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断寻找新的出路,进行自我完善,在综合了演绎与归纳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运用,仍然不能解决的前提下,再次发生变革也就是必然的过程。

演绎思维方式和归纳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后天智能思维系统中思维方式的一种展开与汇合,但是因为人类慧性思维主动运用的缺失,必然使其创造性不足。爱因斯坦从自己的亲自体验中,发现了直觉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灵感与直觉全部都隶属于人类的慧性思维系统。

爱因斯坦考察了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到培根的归纳推理,再到牛顿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他一方面看到了牛顿的推理发现逻辑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另一方面也看出牛顿对概念发现逻辑完全是一个陌生人。这就暴露出牛顿的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新的认识水平上出现的破绽。因为,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康德的“星云假说”等新思想的提出,都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而是通过创立新概念、变革旧概念,来反映和把握事物本质和内部的联系。因此,爱因斯坦得出结论:“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要能够大胆地对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既要运用它们也要能超越它们,才能产生科学创造性。

因此,他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他本人将它称之为“直觉演绎思维方法”。他说:“理论越向前发展,以下情况就越清楚:从经验事实中是不能归纳出基本规律来的”。爱因斯坦还指出,单纯的演绎推理也发现不了重大科学原理:“狭义相对论这一发现决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只有直觉和灵感才能帮助人类产生科学创造力,使人类的智能日臻完善。

所以说爱因斯坦的直觉法,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的理性回归。因为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研究已突破了归纳、演绎轮流统治思维方式的格局,而爱因斯坦的“直觉思维”(灵感、直觉、想象)或称“灵感思维”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的功能,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3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方法

在直觉与灵感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实验证伪”可以称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两件法宝,并在此基础上使整个西方世界在近几百年超越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虽然人类智能思维发展变革并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上典型性地出现,但是,古代中国却在科学上、在社会文明发展上曾经铸就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使用何种方法,在比较低下的生产力环境下,诞生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科学成果。我们必须寻根探源,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从尘封之中重新喷发出清泉,滋养整个民族的未来。

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称之为“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一元即是德和道,是古代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纲领,用德和道为最高统帅和最终归宿的研究方法,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元论。德和道与《周易》的象、数、理、相结合,共同构成一元四素。她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论证和认识万物的金钥匙,是双向同步开发智与慧的科学方法,是维系中华民族文明长盛不衰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科学能够超前发展的法宝,是令整个西方科学界瞩目的东方思维方式。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在一元的基础上,而由浅入深的、四素逐层级展开和最终归一的、阴阳和谐用中统一的研究方法论。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发明摇篮”,并将《周易》称之为“万有概念宝库”。他曾经总结出古代中国有26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对人类慧性思维与智能思维系统的研究全面而且细致,是一部完整的系统学说。在明朝以前是一个自然应用的过程,因此宋代以前的汉唐时期,我们民族的科学创造力极为辉煌,发明与科学创造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但是在明朝以后,由于自然形成的一元四素系统型的教育理念被,国家教育纲要中仅仅剩下一个孤零零的“理学”,而且并不象西方那样高度重视直觉和灵感。对慧性思维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完全被窒息,科学创造力能量的源泉被人为地尘封。因而近八百年间,我们不具备培育科学创造力的教育形态,招致整个民族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展的速度。

4 总结

总结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过程,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有着非常积极地作用。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人才培养中慧性思维能力的启迪又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根文化加强培养慧性灵感思维及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