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1

(一)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

美国食品科学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属于通才型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毛坯工程师为目标,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未来工程师职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美国企业大多有强大的培训体系,甚至有的发展为“公司大学”,学生毕业后需要进入工业企业的培训机构进行1~2年的工程技术培训,最终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6]。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强调与食品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以某些食品的品种划分专业,不进行具体技术的培训,具体技术主要由就职后的公司培训[7]。不同于美国,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属于专才型培养模式,以培养高质素的成品工程师为目标,立足于成才教育,教学环节侧重传授学生日后工作中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某一具体工程师职业打下基础。德国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同时也是工程师的资质鉴定机构,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全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即获得工程师头衔,成为国家认可的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具有独立从业资格,不必再接受职业岗位培训,职业适应能力较强[8]。

(二)课程设置

美国高校普遍认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只有掌握了广泛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才容易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3]163。基于这种思想,美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强调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人文社科类课程、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方面。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等领域,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这两类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一般开设在第一、二学年;课程多样、选择灵活,学校只规定了每个领域必须修读的课程门数,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修读,以拓宽知识面和综合素质[9]133。这部分课程一般占到总学分的一半左右,例如衣阿华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20.5学分,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求21~26学分,科学基础课程要求31~38学分[10]69。专业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构成,主要开设在第三、四学年。在美国,不同高校之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有较大的差别,但一般都会开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感官评价、食品工程学等一些骨干课程。为适应不同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美国各高校均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设有基础食品科学、食品商务与工业、食品包装、食品技术四个方向,爱达荷大学设有食品加工、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商业四个方向。专业任选课程覆盖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可以不受专业、院系限制进行选课,体现了美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由的教育理念[10]69-70[11][12]85。德国各高等工程院校都在为塑造工程师的“成品”而不懈努力,故德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工程技术知识(热力学、机械学等)和食品加工知识三方面。全部课程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Elementarystage),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科目,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通常为两年。此阶段学习结束后即进行严格的中期考试,合格者才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为主科学习阶段(Maincourse),一般为两至三年。该阶段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食品加工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并且完成专业实习、专业考察参观、毕业论文。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中一般还会开设一定数量的经济管理类必修课程,如赫尔海姆大学开设了企业经济学导论、投资与债券、企业管理、成本核算基础等4门课程。类似于美国的学分制,德国高校实行课程制,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考试条例按专业自由选择课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在每个学期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课[4]24,27[5]14。

(三)实践教学

美国高校重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了与理论授课学分大体相当的实验课程。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食品成分学理论4学分,实验3学分;食品微生物学理论3学分,实验4学分[13]101。另外,美国高校在第三、四学年专门安排了专业课程实习、食品企业见习等实习课程,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数量和质量。美国高校没有专门的毕业实习,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通常可通过学校或食品企业、团体提供的资助,利用暑假到食品企业、科研机构、质检机构进行9~15周左右的实习,以取得丰富的实习和实践经验[9]133[12]86。德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十分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关课程配套的实验、实习通常占有很大的课时比例,一般都高于课堂授课课时,有些课程甚至达到3倍以上。例如:赫尔海姆大学,普通食品技术理论56学时,实验252学时;食品生产的质量分析和监控理论56学时,实验252学时。除了课程实验、实习外,德国各高校还规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到食品生产企业参加13~26周的工厂实习才能具备获得学位的资格。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完成10次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或食品监测机构)考察和参观。应用科学大学还规定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文理高中毕业生入学前要到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数周的相关实习,以获得该专业的实践经历[4]25-26。这些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认知实习、工厂实习等环节通常占到教学总学时的2/3左右[14]51。

二、启示与思考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食品生产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发展性,除了需要一部分科学研究型人才外,更需要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可以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已有230余所高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15]。这些高校应当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类型、服务面向和行业背景等特点,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定位,充分发挥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满足食品企业对不同层次食品人才的需求。研究型大学应当以培养理论性、研究型人才为主,注重工程人才的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教学型大学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工程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今后还要逐步增加食品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数量,并尽快开办食品领域的工程博士教育,以使得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层次上能够很好地衔接。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课程

工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它的解决可能需要跨越很多个相关的学科领域,会涉及到艺术、审美、社会、人文,甚至是经济、法律、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素养。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在人文社会科学上相对薄弱,开设门类和学时都显得不足。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当在保证“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三大类主干课程学习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大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课程的比重,加强文理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需要在食品产业经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特长的食品专业人才[12]86。目前我国仅有几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此类课程,学时很少,且多是公共选修课。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可通过增设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方向或将此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以培养懂经济、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三)加大选修课比例,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服务面向的对象复杂和多样化,包括食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每个产业环节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的差别,而未来学生毕业后实际进入哪个环节还很不确定,这就决定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过于狭窄,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选择空间[3]163。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总体来说,学时比例少、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少、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因此,应当积极提高选修课总学时,扩大开课规模和选课范围,允许学生选择本专业以外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需求,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

(四)增加实验课学时比重,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重科学,轻工程”的传统原因,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与美、德两国的差距要远大于理论教学方面的差距。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虽然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设置了实验,但实验课所占课时比例偏小,往往理论教学多于实验教学,多数课程实验课时只占到理论教学的1/3[13]102。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在学校内建设食品中试基地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实践经验。

(五)加强企业深度合作,落实工程实践

在美国和德国,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受到法律保护和政府经济支撑,社会各界有义务、有责任配合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课题,充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又能有效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互利双赢[14]52。相比之下,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常常以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为由拒绝学生参观或实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应制定相应法规政策,明确企业所承担的工程人才培养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给予经济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工程人才的培养中,从而使得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共同受益,形成良性循环。

(六)加强国际合作,培养认证工程师

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现代工程制图、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质量与安全、水产食品学、食品发酵学、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营养与卫生、罐头食品加工与软饮料工艺学、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食品工艺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学、畜产品加工、食品添加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食品专业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个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看你是什么学历,当然这个专业毕业后肯定能找到工作,社会上对于这类人才上的需求量还是非常高的。

我国食品工业急需大量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广。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制造加工企业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商务公司、海关、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都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位。

拓展阅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快速消费品、制药、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农/林/牧/渔;

4 餐饮业;

5 新能源;

6 贸易/进出口;

7 互联网/电子商务;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化验员、食品研发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化验员;

2 食品研发工程师;

3 研发工程师;

4 销售培训生;

5 业务员;

6 品控官;

7 研发经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途径;教学改革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基本加工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创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是本科生教育的紧迫课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核心。目前我国培养的大学本科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极富有特色的学科。因此针对该专业的本科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与创新体系,使本科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更具有有效性、操作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知识基础)

抓好“优化两个环节”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落实两个重点”即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教育模式的综合构建,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三个层次考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目前,我们专业正在进行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整合,加大通识类课程比重,强化基本能力培养。增加选修课比例,打造选修课平台,设置拓展能力模块,鼓励个性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2.加大实践学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包括食品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三方面知识体系,,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三个专业方向的综合大实验,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由20%增加到33%,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改革(渗透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1.教学内容改革

(1)统一性。加大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通识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技能课程。

(2)特殊性。根据学科的特殊性,掌握专业发展动态、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信息,不断补充添加到教学内容中。根据专业需求打通选修课的平台,增加选修课门数,设置拓展能力模块。

(3)特色性。结合曲靖地方特色,增加特色课程。

2.教学方法改革

(1)让创新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实验室。要求教师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中,并开展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争做创新实验,教师将研究成果及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最新科研信息及时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具有前沿性、动态性和延展性。

(2)多样化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激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形式,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性质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五多”教学特色,即多教材体系、多媒体技术、多元化角色、多样化演示、多渠道评价。以及形成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即启发式教学、教师指导下自学、课堂讨论、角色互换、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开设科学研究讲座、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或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等。开设双语、网络课程、引进教学模型、仿真软件等。

(3)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交流信息平台。为了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质的转变,通过项目建设,建立师生交流信息平台,努力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授课模式,积极开发和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由重视“读”科学转向培养学生手动脑“做”科学,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压缩课时量与增大基础课、拓宽专业口径的矛盾。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基于信息平台的网络教室,该系统具有在网络环境下远程备课、远程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特色,主要功能有网络板书、课件播放、图片浏览、视频播放、音频播放、网络资源、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作业上传、实况转播等多种媒体的浏览和互动功能。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结合本专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采用“五个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即校企结合、院校结合、教学科研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教学和职业培训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个模块”采取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创新训练、创业实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模块

(1)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开设三个专业方向(食品工程方向、生物工程方向、食品安全方向)的综合性实验,形成三套综合性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将原来分散在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单元实验课,统一合并在综合实验中,把食品工艺、食品机械、食品生物、食品安全多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性的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加工工艺与食品物性、食品机械与设计控制、发酵工程、食品质量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特色。

(2)实验报告形式改革。每门课的实验报告合订成册由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和实验思考题组成。思考题以填空形式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按照论文期刊格式,目的是训练培养学生的的习惯。最后课程完成后每个同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册。校内实习基地以相应的典型食品与生物产品为支撑,不但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平台,而且还可以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的转化平台、科研成果的孵化平台,服务于社会。

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实施措施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核心,突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明确办学的定位、方向以及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特色走创新型大学之路。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特色人才培养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龙头城市,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此后工业化阶段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人才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决策,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使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些城市的经济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习俗相似,商品相通,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我们要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的原则,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最佳切入点,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模式等方面办出特色。把一些工程学院办成创新型的大学。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以科学发展观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建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全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实际,坚持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发展观。为此,要坚持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根本方法是合理的定位及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自己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以满足区域经济需求和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为宗旨。体现“精理论、重创新、宽口径、强实践”的专业理念,形成“以生物技术为先导,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农业资源为对象,以精深加工为目标”的专业特色和“掌握原理、重在应用、顶岗实习、柔性就业”的专业_培养模式,着力于为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建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紧密结合经济区食品工业发展,服务区域农村经济,立足区域特色资源,推动农副产品精细加工。初步形成以食品工程、质量控制和食品生物技术三大专业方向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专业体系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必须对知识结构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学分分配,既要保证大多数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技能之所需,又要充分考虑到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需求,构建“平台+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使课程体系整合化、培养方式能力化、培养计划动态化。

1.构建“平台+模块”式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知识结构体系中搭建四个平台,分别是:公共基础与素质平台、专业基础素质平台、综合素质平台、专业核心与知识平台。

2.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体系。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以较为宽广的实践教学模块为支撑,经过深入研究,精心运作,构建独具特色的能力结构体系,并实现能力与知识的有机融合。能力结构体系必须服务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平台。注意能力结构体系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有效衔接,形成四个层次的能力结构体系:即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或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生产现场操作能力和创业实践综合能力。

第一层次: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主要依托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完成,面向所有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 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专业基础素质平台进行,是学生达到毕业的基本能力要求。第二层次: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或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主要依托专业实验室和校内的实训基地,完成食品工程及食品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所培养的是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质量控制专业方向的学生所培养的是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新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或新产品检测技术开发能力主要专业选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进行,以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第三层次:生产现场操作能力。主要依托校外的实训基地完成 食品工程及食品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主要从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生产现场操作能力。食品工程(生物工程)企业的实际操作技能、企业生产的基本流程、应对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质量控制专业方向所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食品企业的产品分析技能、企业中常用的实验设备使用、通过实验手段判定问题所在的能力。通过仿真模拟、现场实习、综合课程设计等方法实现对学生生产现场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层次:创业实践综合能力。通过开发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综合创业实战训练平台,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学生间的协作,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延伸能力,这也是前一个层次能力培养的综合检测,它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分析

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应用型院校承担着教育改革创新的重任,在举办专业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1.产业发展为专业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支撑。应用型院校要进一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实现能级的提升,要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而现代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然需要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企业对参与专业教育工作也允满了热情与期盼,愿意为专业教育提供物质、师资、基地等方面的支持。

2.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专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被提上议事日程。一些成功合作的案例使产学研联盟日益成为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一项“战略意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也在努力探索产学研联盟新模式,使学校的技术创新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结合。政策引导也对产学研联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3.应用型院校具有举办专业教育的独特优势。

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评价好。他们具有多年举办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历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国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企业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这些高校注重应用为先、专业精深和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强化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注重产学研结合,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应用研究、培养模式等无不体现了服务行业产业的宗旨,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次,专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和企业实际工作背景并重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应用型院校坚持与产业共发展、同进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积极主动提供服务,与行业、企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特色师资队伍、合作开展科研项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支持,丰富了教育资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第四,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应用性学科,应用性研究成果突出。一些应用型院校大多在其主体学科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本行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五、应用型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

考虑到应用型院校在服务区域、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差异,可以选择在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具备条件的应用型院校进行某些类型、某些领域的专业教育。

1.设好准入条件。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定位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功能定位于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第一线。为打造应用型院校培养专业教育的品牌并形成鲜明特色,应该对承担应用型院校的本科办学年限、管理运行机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条件、实践环节保障等方面设定明确要求,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2.把握好审批程序,建立质量保障、监控和激励机制。为保障应用型院校专业培养质量,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对应用型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培养院校应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规范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准确理解和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顺利实施。学校应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多个环节人手。努力探索开放、协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打造专业学位品牌,组织优秀生源,把好招生质量关。建立节点监控机制,加强校内评估体系和校外教学点建设,规范教学点管理。建立奖学金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辅助作用。

应用型院校的专业培养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学校培养质量的保证。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应通过合作培养,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校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提供了保障。

有实力的应用型院校应抓住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先行先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为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强的技术能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彰显应用型人才的独特魅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5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程实践 途径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少部分高校授予农学士学位),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体现在食品工程创新能力方面,而食品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要与工程实际操作相结合。目前,普遍存在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整体上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形式,即:以工程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操作教学为辅,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只是单纯地对教材中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但是,现有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只是对工程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抽象解释,其与工程实际操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伴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工程理论知识出现老化速度不断加深等趋势,在工程教学方面和工程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教授模式及其内容也逐渐发展成为高素质工程人才培育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1]。

1.存在问题分析

1.1工程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工程实践教学对硬件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就针对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硬件件来说,一些高职院校情况反而好一些,而大学却是更多地将资源投向学科建设方面,对本科实践教育教学条件的倾注反而不足。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例,工程实践训练机会少,虽然全校有工程实训中心,但是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只是金工实训1周。其它专业基础或基础课程中工程训练机会很少,实验的开展基本是科学技术实验。因为对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室的投入较少,教师只能按照现有条件来开设实验。

1.2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是最关键的。是否拥有一支既了解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又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强大师资队伍是工程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往往是化学和生物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工程类课程和环节教学非常薄弱,师资出现了“偏科学、轻工程”的现象。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虽然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大都缺少工程设计的经历,工程观念和意识淡薄,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故此,通常难以有效地指引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提升工程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1.3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机会少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并且,也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并不断发展对操作经验的认识与提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我所用。

虽然有课程实践,但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过程只是简单地验证已有的结论而已,学生的实践性操作体验活动一般只是停留在理解、掌握、吸收和运用已有的工程原理知识。创新型、研究型等的工程实践操作深入研究活动比较少,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缺失了创新性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难以进行创造性的工程实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缺少紧密合作的企业与支持

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而掌握并拥有这一能力的途径,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工程实践操作训练[2]。亲身参与体会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是,因为某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依托学校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社会知名度较低,与许多企业进行的合作不是很密切。另外,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情况下,更注重经济利益,在产品生产线、场地和时间上不可能满足校外学生的专业实习要求,大多数企业只是提供参观,真正能够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实地训练场地的机会比较少,致使学生真正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与此同时,学校提供的实地训练的稀少或缺少直接影响了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1.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有一定工程性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其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课程学习己结束,工作或读研基本确定,所以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时间和精力较少,往往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

2.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性实践教学措施

2.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食品工程类实践课程群体系

随着食品工业技术和设备不断发展,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工科实践课程群体系,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进行修订。注重了对食品工程类基础、专业课,使工程技能知识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此外,大一、大二短学期集中强化为期3周的工程技能训练、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确保师资到位,学生有集中训练的时间。

另外,要实现综合创新,就要以课程设计和专业创新实验课程为主,结合一些大学生工程设计大赛,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等一些高层次实践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现代工程研究能力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2.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制定有效工程实践训练方案

通过学科导论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的适用性、时间性以及与各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大二开始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定期给学生做研究成果、发展状况、就业前景、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所需修读的课程等,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楚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并及早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3]。另外,当学生已经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能力时,导师可以尝试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企业的攻关课题组等,通过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前沿方向,接触科研或技术攻关的一些环节,不论这些课题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类型,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工程研发体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2.3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开放综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并联合申报成立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即以大学的智力资源为支撑,以企业为主要单位的投资主体,组建一个大学和企业共同享用先进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平台[2]。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来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践锻炼和良好技术训练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老师和专业工程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多元化的互助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此期间,不仅大学和企业可以共享知识和研究成果,而且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践与科技研发,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4注重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工厂实践积极性,通过学校“教授、博士下企业”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缺少工程经历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一年到二年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专业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也大大改善。

2.5提高工程设计在毕业论文中比例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本科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又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从而综合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4]。浙江省高校对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要求,其中毕业论文中设计性比例不得低于70%,因此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更有必要,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取材于食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流水线的设计与设备选型,也可以对已有食品生产过程与设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另外,工程设计论文也可以是食品工厂设计平面图、某一车间平面图、车间剖面图、设备流程图,充分的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毕业设计,强化和巩固食品工程的设计能力。

项目名称: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44。

参考文献:

[1]蒋佐斌.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6:4-6.

[2]张喜梅,杨戬,崔屹.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0-12.

[3]李元元,李正,徐向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31-32.

[4]周卫东,陈宏伟,宋慧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9,5:128-129.

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6

乍一听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少高考学子的第一印象是此专业和食品有关,但又因“科学与工程”这些字眼而感到有些深奥。其实,大家在报考专业时会发现很多专业都带有“工程”二字,这时同学们不妨将这些专业与技术联系起来。就拿食品科学与工程来说吧,此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具有食品生化、食品化学、食品(畜产品、发酵食品、园产品)加工、检验等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老牌专业,目前全国各大理工科院校或综合类院校大都开设了这一专业。随着专业的发展,不同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设置了不同专业方向,归纳起来主要有畜产品加工、发酵技术、园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等方向。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不过各学校开设的主干课程大体一致,如学生需要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物理学,从而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学习食品分析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课程,使同学们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学习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和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培养同学们具有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学习发酵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加工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学等课程,使同学们具有工艺设计方面的能力,并对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有较好的了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全国的食品行业可谓是方兴未艾,这也给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在百度词条中搜索该专业的就业情况,会看到此专业的一些毕业生在那吐槽,有的说班上的同学毕业后基本都找到了工作,他们大都进了知名的食品企业从事食品化验、开发、食品检验等工作,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他们从一个小职员变为了生产车间主任或质检主管。有的说,班上的男生进入食品企业后大都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女生则从事化验工作,刚毕业时工资普遍都不高,但只要坚持下来,两三年后都能拿到不错的工资。有的说,这个专业所对应的工作比较辛苦,因为在企业难免要三班倒甚至两班倒,此外,在企业,本科学历的学生主要是干一些比较基础的技术活,更深层次的产品研发基本由硕士或者博士来完成,所以继续深造是此专业学生镀金的有效方式。还有的说,现在考公务员很热门,尽管此专业能报考的岗位屈指可数且竞争激烈,不过要是能进食品、药品、海关等国家检验部门,那也是相当不错。

食品质量与安全被称为培养食品行业“高级督察”的专业,培养的是具备食品分析检测、质量安全控制、企业管理、食品安全评价、食品生产和经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与管理综合叉学科,融合了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

目前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将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从而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方法、食品分析检测原理与技术、食品营养与安全基本理论,熟悉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正是从这一培养目标出发,开设的主干课程分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偏理论的有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课程,偏技术的有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仪器分析、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

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实践环节也必不可少。对此,开设该专业的大学都设有相关的实验室,定期组织学生就相关主题开展实验,实验时间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外,周末时间也经常会被用于开展实验,正是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此外,一些很重视实践环节的学校,在暑假期间还会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食品营养学教学实习、食品毒理学教学实习、食品分析与检测综合实习。到大四后,学生既可以自选实习的单位,也可由学校安排实习地,实习的单位主要有食品企业、质量监督局、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

关于就业,从过来人口述中了解到,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进入食品企业从事食品生产管理(品控)、质检化验等工作,有的则考入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成为一名公务员,有的继续深造,如考研、考博等,毕业后一部分留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一部分则进入一些科研机构从事产品研发工作。虽然就业渠道非常广,但需提醒同学们的是,刚毕业的学生的起薪都不高,如果是在企业工作还会比较辛苦,如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企业工作就会比较吃力了,不过在一些知名企业,如果干得好的话,发展空间也很大。

食品加工技术是针对食品而言的,而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食品加工技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在商场买到的能够贮藏很久的食品如果冻、火腿肠、糖果、面包等,这些都需要食品加工技术的支撑。简而言之,食品加工技术是学习如何加工食品的专业,它强调的是技术,注重的是应用性。

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熟练掌握各类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理化及微生物的检验分析方法、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控制技术以及基本的营销理论与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换言之,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实践的磨砺。汲取理论知识,关键的还是从书本中得来,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主干课程有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厂设备、市场营销、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安全与卫生等,通过对以上课程学习,从而具备食品生产及管理、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分析检验、设备维护和使用以及计算机应用等能力。

实践是此专业必不可少的。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相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更适合报考,因为它要求学生做很多实验。基本上有此专业的高校都拥有营养分析、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和果蔬贮藏等实验室,还有的高校实行校企合作,设立相关的实训基地,这些场所既可供学生实验、实训之用,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科研的基地。

该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砺,也就具备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资源利用、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凭借这些能力,毕业生可在面包糕点生产企业、西饼屋连锁店、酿造食品加工企业、乳制品生产公司、果蔬产品加工与保鲜企业、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与食品相关经销企业、各类餐饮企业(酒店、超市及快餐企业等)、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乳、肉、果、蔬、粮食、油类制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工作,还可以从事科研部门的食品科学研究和工艺设计工作。

在介绍这个专业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下时下营养师这个职业。营养师综合了厨师、保健师、医务、中医、心理师、营销员、管理员等职业的特点于一身,他们不但是食物加工方面的专家,更是营养检测、营养强化、营养评估等领域的专家,帮助人们获取健康。目前,中国营养产业蓬勃发展,而与之对应的营养师人才却极为匮乏,沿海发达城市的健康管理公司纷纷大量引进营养保健师,一些私人会所、职业经理人等聘请营养保健师蔚然成风。实际上,由于该专业所学和营养师所学的大同小异,因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与营养师这一职业有着姻亲关系,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可从事营养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