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1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履行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高全社会保护生物物种资源以及生物安全意识,增强社会各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形成公众共同广泛参与的氛围,更好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我州各部门和各县市精心组织,围绕“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此次宣传,进一步唤起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人人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多样丰富的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大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西昌:

州林业和草原局、州生态环境局、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和西昌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在月城广场联合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等形式开展,呼吁广大群众尊重生命、善待动物,积极投身生态和环境保护事业,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倡导健康、平衡、绿色的生活方式。

据统计,共设立展板10余个,悬挂宣传标语8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00余份、环保袋500余个。

德昌:

5月22日上午,德昌生态环境局、德昌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开展了宣传活动。

本次宣传活动地点设立在德昌县城人流较为集中的育才路半边花园。活动采取现场答疑、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向市民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生物多样性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据悉,此次活动现场悬挂宣传标语1条,发放《德昌县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单》等宣传资料各2000余份。

甘洛:

5月22日上午,甘洛生态环境局和甘洛县林业和草原局在县城人口聚集区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

宣传活动主要以悬挂条幅、印发资料和咨询服务等方式进行。活动通过向过往群众介绍“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重要意义、作用及甘洛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发放宣传资料为群众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现场为群众解释答疑,让不少群众深刻了解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的重要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美姑:

5月22日,美姑县生态环境局积极会同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县城美美广场,围绕2019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开展宣传活动。

宣传现场通过广场大屏幕滚动宣传环保宣传片,设置宣传台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宣传资料500余份,环保手提袋100余个,设置咨询台向群众介绍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口头讲解了污染防治、森林防火、污染普查等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部门结合教学实际在全县中小学师生中广泛宣传。

宁南:

在今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宁南县围绕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主题“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共同开展了2019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通过LED电子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热爱自然。

普格:

5月22日上午,普格县生态环境局联合县林业和草原局,在县文化广场共同开展了宣传活动。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2

Abstract: discusses the urban biodiversity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urban ecosystem, and urban biodiversity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P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在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生物多样性在国际可持续性政策和规划中扮演着基础的角色。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越来越关注城市,特别是如何在众多城市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前提下,使城市变得更加可持续。城市是人类居住最密集的区域,其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而影响城市人群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Urban Biodiversity),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食物链、净化环境等)直接联系,它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一起,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物间、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是城市中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平衡状况的一个简明的科学概括。在我国城市用地总量严格控制的现实条件下,通过改善城市的结构,增强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承载能力,走内涵发展之路,将生态学意义上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检验标准,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的自然生产力,扩大环境容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合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把标尺。

2. 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的战略

1.1实施有效的生态教育,特别强调对各级行政干部的生态教育,尊重生态科学,以实现城市绿化的生态设计是基本前提。

虽然在目前城市生态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个城市都在提倡创建生态城市,但往往是以单纯的绿地率作为是城市生态性的标准,因此生态实践与生态化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缺少对生态学知识基本掌握以及更为重要的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缺少对生态学知识基本掌握而导致生态伦理意识的缺失。体现在城市的景观绿化设计上则是与生态设计相去甚远。就设计实施者而言,目前的绝大多园林设计公司往往缺乏生态设计的专业人员,不具备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设计的基础,设计大多出于迎合所谓的流行和领导的意愿,以及利益上的更多回报为前提,其设计能具生态性。而生态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一旦设计形成并付出应用,再要改变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包括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态资源的浪费。因此,实施有效的生态教育,特别强调对各级行政干部的生态教育,尊重生态科学,以实现城市绿化的生态设计是基本前提。

1.2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的基本要求

1.2.1城市绿化植物的乡土性

乡土植物一般是指长期生长于当地,经过长期的物种选择与物种演替后,已适应并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树立科学的城市理想。乡土植物作为原产当地并经长期的自然选择,经受当地极端气候条件、病虫侵袭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仍能健壮生长的植物,有较强的分布区域性和适应性.是当地生态系统中的基调植物种,利用好这些植物不但能节约财力和物力.使当地的生态景观更稳定、更具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乡土植物群落是栖息于这些群落的动物的稳定而适宜的栖息地。现实中不难发现,一旦乡土植物群落消失,其间栖息的动物无一例外的能够生存,而是“不知不觉”的消失。

1.2.2实施生态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公园、景观大道、道路系统、河流、学校、小区的生态廊道和廊岛的作用

城市公园、景观大道、道路系统、河流、学校、小区是城市的主体绿化的区域,通过符合生态原则的规划设计,形成气流通道,协调水利、航运、城市排水、道路广场、竖向工程的关系,恢复被切断的物流、能流循环的自然脉路。通过绿色生态廊道和廊岛,连接起散布于城市的、具有各种所有权关系、各种使用功能的大小绿地,形成生态绿地网络结构,使动植物群落生境之间的距离,小于重建群落的距离阈限,从而建立基因交换、营养交换所必要的空间条件,以实现城市生物的的多样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运兴.河南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8):55-56.

[2]唐.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缺少利用的原因[J].中国园林,2004,(6):73-74.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多样性的意义

1.1植物配置多样性的生态意义

园林绿地的植物配置具备多样性有利于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局部 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植物群落能更好地发挥调节气候、稳定水文、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多样 化可有效改善绿地土壤条件,也可使病、虫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使病虫害不能迅速大范围蔓延,抑制病虫害对绿化成果的威胁。而植物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则会降低绿地系统的适应能力与稳定性,会使地力衰退,爆发病虫害而导致生态灾难。在各类绿化建设中,这方面都有深刻的教训。

1.2植物配置多样性盼景观意义

植物多样化是园林景观多元化的基础。不同植物其尺度、形态、色彩、质地、季相不同。复合的植物群落在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时期可呈现出变化多样的视觉效果,并带来 不同的环境空间气氛。而植物种类单一,将造成环境色彩单一、空间缺少层次,园林绿地景观单调乏味。

1.3植物配置多样性的社会意义

园林绿化植物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在加强树种选育引种科研、提高园 林设计和施工管理水平、丰富人们对植物种类的感性认识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推动绿 化材料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效益。在这些方面,天津、重庆、南宁等城市进行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工作。

二、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现状

2.1绿化植物引进制度缺失

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已经发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经济,由于新植物具有很强的观赏新奇性及较高商业价值,园林行业的很多单位纷纷涉足该领域,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竞相引进,大量推广。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引进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和生态风险大的工作,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试验和风险评估之后,方可引进。但目前除了《植物检验检疫条例》外,尚无其他法律和法规可依据,至于园林植物引进的规范性细则更是缺乏。由于制度的缺失,加之高利益的驱使,盲目引进外来植物渐成一种时尚,其背后隐藏了很大的风险。

2.2植物种类单一

尽管各地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并没有达到真正丰富园林植物品种的效果,引进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加,而不是种类的增多。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绿地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我国除了个别城市在植物园或者城市周边的自然山林之中园林植物应用的种类超过1000种,大多数城市的物种数量在200~400种,至于能够种植在街道两侧的树种则更少。

2.3植物色彩单一

植物的色彩是重要的观赏对象。在欧洲许多城市,每当不同季节转换的时候,植物叶色变换,呈现出各种绚丽多姿的色彩,非常令人陶醉。而我国选用的植物材料色彩十分单一,几乎清一色是绿色,缺乏色彩的多样性,使人视觉感到十分乏味。

2.4植物功能单一

植物的功能是园林绿化中必须要考虑的最重要的方面。园林植物具有观赏、遮阳、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但当前园林绿化中普遍重视观赏功能,而忽略其它功能。例如当前兴起的草坪热中,观赏草坪占主导地位,景观效果好,但是忽略了人们运动休息的需求,挤压了活动空间。又如近年来,许多城市兴起广场热,开阔的广场令人望而生畏,这都是在规划设计中缺乏人性化考虑的结果。

2.5空间利用单一

如草坪中清一色的草坪草,街道两侧仅是行道树,都是单一空间上的利用。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因此,绿化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应注意乔、灌、草的综合利用,并同时结合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利用。

三、园林绿化中植物多样性的对策

城市园林绿化是关系市民日常生活的大事,国家要完善这方面的立法,以保持城市园林的多样性和安全性。同时,在植物选择上对绿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绿化植物选择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植物特性、本地特色、多样性及与城市性质等多方面因素。

3.1地理环境与植物特性相结合

选择最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的植物是园林建设的根本,只有选对了植物种类,园林建设才能多、快、好、省,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具有特殊的小气候及土壤条件,对植物的选择要求较为苛刻,尤其是城市行道树选择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既能够忍耐城市街道强烈的辐射热,又能忍耐瘠薄的土壤。

3.2保住地域特色底线

选择的园林植物一定要有地域代表性,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风貌,体现出城市自身文化品味。本土植物的使用量及其与外来植物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城市的基调树种是外来树种,那么这个城市的园林风貌很难体现其地域特征。

3.3运用植物品种多样性提高生态安全性

单调意味着危险性的增加,多样意味着安全性的提高。适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植物品种越多,其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群落越丰富,则其生态系统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只有物种多样化,才能保证城市园林具有较强的抗拒外来干扰的能力,构建丰富的园林景观风貌。

3.4与城市性质相协调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引进除需考虑其自身适应性、功能性外,还需要与所在城市的性质与定位相协调。如文化型城市在树种选择上主要考虑物种的景观效果及其对人的适宜性和友好性,而工矿型城市在物种选择上主要需要考虑对特定污染物的忍耐能力和净化能力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目标是“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园林绿化在建设过程中需着力于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因此需要注重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设,创造出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物种构成,保证城市园林的稳定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层次丰富的既观形又闻香、既赏花又观色的园林生态系统,营造出一个富有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现代园林城市景观。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植物品种,不同的植物品种甚至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色彩表现,如绿色就有淡绿、粉绿、浓绿、墨绿之分,红色更是粉红、玫红、橘红、紫红、深红等不胜枚举。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有着博大的种质资源库,园林设计工作者应担负起推广和应用植物新品种的使命,在丰富城市的物种、美化环境的同时达到环境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4

【关键字】城市河流; 生态景观设计; 现状与问题; 意义与原则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水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空气的基本环境要素。城市中,水体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主,河流环境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河流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基本构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许多城市常将河流作为污水的排放场所,使得河流水质下降且严重影响着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两岸生物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破坏,严重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失衡。

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只强调水利功能,忽视生态景观功能

现今,人们常常只会重视河流的水利功能,却忽略了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单纯片面的将改善水质、防洪或经济利益等方面作为治理的最终目的,忽视了河流在城市中作为自然景观的生态景观功能[1]。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治理误区,例如河道硬化、清淤、修建防洪堤等,这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无法完全恢复退化河流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忽视了河流的生态性,还破坏了河流自然景观。

1.2人工化城市河流,促使生态环境恶化

最近几年,人们开始渐渐重视城市河流景观,因此各地政府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河流景观进行改造[2]。然而,人们在创造这些城市景观的同时,也使得河流水域的生态特征逐渐消失,自然景观逐步人工化。例如,在建造河流防洪堤时多数是使用人工材料进行建设,河道两岸用混凝土做成人工渠道,使得两岸湿地消失,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沿河建造的游览道观光道等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得河流与土地、生物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河流的自净功能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2.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意义

2.1.1改善城市环境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类日常活动和器械使用日益频繁,使得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河流对整个城市的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小环境方面,两岸河道的绿化可以为人们提供阴凉的休闲场所,对地域噪音和防御风沙都有着重要意义。将河流两岸进行绿化建设不仅能够将城市河流打造成绿色生态长廊,还能够大大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1.2改善水质

城市河流渗水量减少以及水质的破坏都将影响到地下水含量以及水质的分布。河流两岸绿化能够过滤流入河流中的污水,河道两岸绿化与城市水系治理系统相结合,能够有效净化水质,同时将收集到的雨水渗入地下,促进城市地下水循环[3]。

2.1.3提高景观多样性

城市景观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明显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河岸是建设城市景观的重要位置,河流、土壤、植物等都是城市中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闲适的生活场所。城市河流丰富了城市景观多样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2.1.4增加物种多样性

城市河流中的动植物多种多样,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链。河岸为植物提供了多类生长条件,许多植物在浅水区等区域进行生存,各类动物也依靠着河流生存。这样在城市河流周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这大大增加了城市异质性,有效维持着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及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2.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2.2.1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多样性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高效性及健康发展,因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应当遵守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保证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一项就是需要维持原生生物和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持原有的生物群落并维持各类物种类型及其整体生态系统。

2.2.2整体性原则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保证整个景观的完整性。完整的河流景观应当包括水体、两岸景观、桥梁景观、生态环境等,还需要考虑到人为因素及环境等因素。一个完整合理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必须完整的考虑到其中每一个因素。此外,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将水体、沿岸区域及陆地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4]。最后,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将河流作为城市一部分将其与整个城市进行综合统一考虑。

2.2.3自然性原则

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使河道保持其原始自然的曲折形态,不能为了达到排水、泄洪或者其他目的就盲目擅自更改河道形态。曲折的河道、周围茂密的植被和不断变化的河岸是整个河道景观中最为突出的特色。自然形成的曲折河道不仅能够减缓水速、降低洪水的破坏能力,还能够为自然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有效保障了物种多样性。

在进行河流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使用自然材料。河岸这类水陆过渡位置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使用如石头、泥土等这种原始的生态材料来建设一个独具原始特色的生态环境,以便为各类生物提供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3.结语

这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大小不一的各类河港、河道遍布多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几乎代表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内的许多河流被严重污染,周围景观也受到严重破坏。然而随着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河流景观的重要性,因此河流景观中改造项目很多。因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和观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整个城市河流的生态性,以保障生态环境中物种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张纵,施侠,徐晓清.城市河流景观整治中的类自然化形态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1(2):202-206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2011(5):29-32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云南 野生植物 多样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概述

生物多样性,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指所有来源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在所有形态、水平和组合中的生命的变异性。它不是所有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料的总和,而是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顾名思义,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其中的一种类别,是指植物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对它的保护往往处于薄弱的初级阶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国野生植物种类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类群,是公认的野生植物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义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云南省面积39.4万k,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而云南拥有高等植物16577种,占全国总数近50%;在14760多种维管束植物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171种,占全国总数的44%。因此被称为“植物王国”。研究云南地区的野生植物多样性,对全国范围内的野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样本。

云南省为保护省内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过度采集、不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活动、城市化建设、环境污染、土地用途改变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原因,加之没有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植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急需通过法律及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护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样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8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这是野生植物保护的唯一的专门行政法规;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分I、Ⅱ级;1987年实施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1994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和规定,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2008年2月26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完成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正式,以应对植物濒危问题。《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后,成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在全球的植物种类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的维系面临巨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为遏止植物的不断灭绝,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组织国际知名专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作为我国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省政府为了保护植物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植物资源,也为野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一是通过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资源保护。1987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公布了《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贵树种名录》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规范了植物资源的管理机构。为更细致的保护省内地州的植物资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都设立了专职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个自然保护区专门以野生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有106个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多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全省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极大地改善了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组织团体也进行了各种积极的探索,开展调查和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了全省范围内大规模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西双版纳、哀牢山、高黎贡山、南滚河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和资源调查。为更好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但是,目前云南省对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缺少专门针对野生植物资源制定的法规或规章,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散见于其他法规和规章之中,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多,交叉复杂,给司法实践造成了很大困难,必然影响依法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的效果。二是法规或规章之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更强调野生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由于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野生植物盗伐滥伐现象突出,法律上针对这些现象做了很多规定,而且由于经济价值的不同,对原生天然生长的珍贵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的保护比较重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这种经济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护植物资源的存在,却不能有效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另外,管理机制比较落后,资金来源不足,管理人员人员不足,还有一些相应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公共参与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问题严重束缚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对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设。云南省作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集中区,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保护现状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坚持不懈地普及保护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规,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严格依法行政,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达到震慑罪犯和教育群众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

其次,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和保护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物种繁多,气候优越,人为干预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栖息地,也是各种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类对森林的开发利用,往往会改变野生植物的生长和栖息,对森林的破坏,就会破坏野生植物的多样性。而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护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学有效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保护野生植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的同时,就应该与保护野生植物相结合,既要保护珍惜名贵植物,也要加大保护各种野生植物,保护其多样性。

再次,构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制度。(1)野生植物编目、监测及建立信息系统制度。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就是将原来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信息汇总,在保证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方式电子化,并提供完备的数据检索和查询工具,以适应不同目的的查询需要。(2)审批许可制度。该制度是针对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利用及外来种的人为引进而言的,特别是对外来种的人为引进有重要意义。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物种,由于其在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利用需经特殊的审批许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各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一方面通过接受有关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和其他企业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培训、资源开发和各种服务积累资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去。再者,随着公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识的加强,还可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援助。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要财力支持。(4)生态系统性管理制度。生态系统多样性并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应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因为世界上现存物种的大多数还不为人知,而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可以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内的所有过程和生境,这样也就保护了许多未知物种及其基因。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无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何种使用都涉及到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最后,强化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使社会意识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众对野生植物无价值或无人保护可以任意滥用的错误意识,是公众认识到野生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要提高公众参与,就要先做好向社会公开,既重视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各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据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发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为野生植物的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践中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公益协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其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辉军.切实保护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2003.11.

[2]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中国发展,2006,(4).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人居环境 绿化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其不可估量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价值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在维持全球和区域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境丧失和片断化、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致使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之一。

2 小城镇人居环境及其功能

小城镇人居环境,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小城镇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也可广义的理解为小城镇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包括小城镇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逐步失衡的演变过程,随着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扩张,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加剧衰退,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正处于持续恶化之中。从小城镇自身的特点分析来看,小城镇人居环境具有多元性和局限性,小城镇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其人居环境的这两个特性,它们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环境问题,其质量好坏不仅影响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小城镇乃至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它从属于生态环境,并对整个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创造其聚居环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各种类型的建筑、街区、城镇等等,既是一个庞杂的聚居系统,又是构成各层次环境的基本内容。

3 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环境与自然资产”中具有生命意义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共同组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作为一个等级系统,包含多个层次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生物多样性有益于物种间遗传基因的交换,增加对小城镇人居环境适应的物种,提高了小城镇绿色环境的稳定性和景观异质性。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改变人对自然的传统索取方式,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的伦理观深入人心,从而保证小城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构建和谐小城镇人居环境首先考虑的问题 [1]。

4 小城镇人居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小城镇原生生境消失和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伴随着小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楼群、混凝土地面逐渐取代了小城镇原有的自然生境、景观。小城镇化导致生态系统的碎化,变为孤立的“岛屿”,气温、湿度、风力和光照等小气候都产生质的剧烈变化,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原先生长良好的许多物种由于环境的筛选作用消失,或遗留种群的数量较小、分布区狭窄,环境随机性逐渐发生作用。随着生物入侵利用了剩余资源,占据大量的有效资源空间,进一步恶化了其他生物的栖息环境,加剧了种群的衰退和灭绝过程,导致了小城镇生物多样性的剧烈减少。

4.2 小城镇污染物等系统胁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小城镇发展产生的“热岛”效应、混凝土地面不透水性造成土壤干旱、板结以及环境污染物等系统胁迫都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和群落的生态过程,尤其是小城镇工农业产生的废水、废物、酸雨和大气污染物对生物生存有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小城镇污染物对生物本身产生直接伤害和生理伤害,影响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致使生长势减弱乃至死亡,从而导致种群的减少,甚至灭绝;另一方面,污染物也能通过毒化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间接对生物造成伤害,导致群落结构简单化、物种多样性丧失和原生生物多样性降低。

5 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小城镇生态绿色网络,构建小城镇人居环境

正确认识自然对人的意义,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天然纽带关系,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原则,以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基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在“以人为本”的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原则下,尊重生态系统自身固有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运行规律,克服狭隘的人类中心论,适当的从物种的保存、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完善、稳定出发,主动适应、调整和完善自然界及其过程,使人居环境建设与小城镇自然保护协调发展。

小城镇人居环境绿化的目的是植物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而生态功能的发挥是靠植物来完成的。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和土壤差异大,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但是我国小城镇绿化树种普遍缺乏地域特色和变化,制约了环境绿化的水平和效果。植物作为小城镇人居环境绿化的主体,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通过改善群落内部环境,提倡多层次、多品种、多形式的复层绿化,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同时重视植物配置,借鉴地带性自然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重视抗逆性和适应性的试验,根据种间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筛选,引进和培育栽培变种,丰富适应性植物种类;进一步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构筑和拓展生态环境,在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遵循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突出个性特征与特色,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丰富林下植物,增加群落物种组成,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绿视率,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和高低错落的群落层次结构以及丰富的色相和季相,使小城镇人居环境绿化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

作为软质景观,环境绿化就是人居空间的柔化剂。生物多样性能够使人居环境绿化在形态、色彩和风格上不断发生变化,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依靠多样的植物及配置模式,丰富人居环境中的绿地景观,使其在结构、功能和时间等方面充满变化,增强艺术效果,软化小城镇建筑群的轮廓线,使整个小城镇变得生动起来。利用河流、高压输电线路和道路等,在小城镇各绿地斑块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尤其在影响生物群体的重要地段和关键点修建绿色廊道(corridor)和“暂息地”(stepping stone),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与连通性,确保合理的绿带宽度。总之,在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人居绿地系统应保证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小城镇间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改善生物群体的遗传交换条件,创造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环境[2]。

保护小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是小城镇环境绿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小城镇生态系统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与全体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同时通过立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中[3]。

6 小城镇环境绿化中增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绿化建设要按照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及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绿色植物为特征,以城乡一体化为理念进行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增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6.1 合理规划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当今小城镇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乡镇街道,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绿化建设要从整个地域的角度着手,把小城镇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扩大对绿地的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大力保护和发展自然、近自然模式,提高小城镇人居环境中绿地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6.2 加强小城镇环境绿化的特色性建设。各小城镇及小城镇各部位的环境条件都不尽相同,绿化有很高的异域性。保护和推广优良乡土树种,本地植物往往能体现本地景观特色,最适合本地生长条件,也比较容易达到景观的稳定性,符合适地适树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

6.3 合理建设动植物园。公园建设是小城镇人居环境绿化的重中之重,选择特有、珍贵和有发展前途的植物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合理配置,以保护原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前提条件,设计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公园,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同时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和普及作用。

6.4 注重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小城镇中的各种水体,形成了小城镇中有独特功能的湿地生境,它不但有调节小城镇微气候、水体的过滤和自洁作用,也是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栖息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物多样性。这些湿地环境,往往在小城镇化进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是小城镇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

6.5 合理引进外来植物和古树名木的栽植。为了提升小城镇形象,环境绿化中对绿色景观的美化艺术效果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外来植物的引种和古树名木的栽培。合理的引种栽培植物的丰富度,也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异地保护。但与此同时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也有负面影响,或耗时耗资或生物侵害,应当合理引进。

7 结语

在小城镇人居环境中保持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保护的同时,在数量和层次上要不断深入的改善目前我国小城镇中的人居环境。通过增加绿色的人居游憩空间和生物多样性,对于改变小城镇中出现的小气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优美、和谐的小城镇人居环境应当作为其他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借鉴,共同构建起小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绿色长城。

参考文献

[1] 刘跃建.城市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四川林业科技,2006(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