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1
十五世纪,卢卡。帕乔利将意大利的复式记账法进行了,使得复式记账在资本主义社会迅速传播,促进会计成为一种商业语言,更加沟通了各利益主体之间以信用为基础的交流,也使资本主义理性思想得以更加充分的表现。在商品社会,理性促使人们以投资等合法手段获取收益,而信息的真实反映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理想,增加物质财富。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体现在会计领域,就表现为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要求信息公开透明,并以及时可靠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降低交易费用,谋求其合法利益的最大化。在高度私有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法律制度的核心就是保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会计有可能成为这种权益保护的基础。人们通过会计信息明确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一旦虚假信息导致投资人遭受损失,受害者可以采取法律手段,如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政府对会计的直接干预少,主要是为经济提供相应的政治基础,以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来维护个人和组织拥有的财产所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某些民间机构、职业团体以其专业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受到社会的尊崇。
美国是这种社会环境的典型代表。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以下简称GAAP)是由会计团体-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FASB)制定的。虽然FASB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各家公司遵循其制定的GAAP,但在实务中,各公司都感到来自注册会计师和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的强大压力,迫使其必须遵守这些公认会计原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如发现公司并未遵循FASB的准则,会把这些差异披露出来以引起公众注意,各家公司通常与不愿与FASB背道而驰。另外,SEC要求上市公司及较大规模的场外交易公司提交依据GAAP编制的会计报告。它在保护投资人利益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它认为某上市公司的某项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不符合公认会计原则,就会发出要求更正错误的通知,如该公司在限期内不改正,它就有权作出停止该公司在股市上发行股票和禁止交易该公司股票的规定。司法部门也会根据某些条款指控该公司的违法行为。通过FASB、SEC和司法部门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资源分配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财务报告目标显然是定位于“决策有用论”,强调未来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满意程度成为衡量会计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之一。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划分为有层次的等级结构,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可靠性又包含中立性、可验证性和反映真实三个次级特征。有用性高于可靠性,可靠性又高于反映真实。各利益相关者主要依赖企业所公开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作出决策,如果信息的相关性降低,那么它对有关各方的作用会受到影响,其意义也就要大打折扣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它更多地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的控制环境。西方国家一般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制衡机制健全,监督措施得力,在治理结构各个组成部分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该是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保证的。相对于真实性而言,可靠性更受关注。另外,FASB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概念公告中谈到:要估计会计反映内在经济现象的真实性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强调真实性不如强调可靠性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会计技术落后,更多地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西方国家更重视的,不断完善会计技术,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我国社会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我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丰厚的积淀上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造就着现代社会。长期的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还留存在市场经济的空间里。改革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景象,形成了多元化的折射历史与现实、兼容东西方文明的社会环境。
从我国历史上看,国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始终居于权力中心地位。在制度规则的制定中,国家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进而掌握着经济利益的控制权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权。在计划体制下,会计是国家从微观层次管理经济的一种手段,其目标主要是维护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有效应用。在市场体制下,会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充分建立,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会计法规在制定上较多地考虑了国家政治需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同时规定实施的时间和范围。准则和制度属于规范性文件,具有强制性特点,必须执行。这是我国法律环境所决定的,也是多年来体制的惯性运作。
现阶段我国仍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在国有企业及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的受托经营责任关系主要是通过国家及国家授权的机构与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形成。同时,资本市场也在培育和发展之中,企业的部分资金也来源于资本市场,使广大投资人通过资本市场与企业建立起委托与受托的责任关系,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我国会计信息的目标设定就显得模糊。其实,我国的会计规章中一直没有对会计信息的目标作专门的阐述,一般认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中的相关性原则即是对会计目标所作的说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被置于其他各方之前,并且既没有强调“受托责任”的考核,也没有强调“决策有用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字面看,似乎偏向于“决策有用论”,然而表述过于笼统。由于在制度中这一条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原则而存在的,不太可能详细陈述具体的。
虽然我国自古就有核算,但民间会计并没有得到长足,计划时期会计更是被误解和扭曲。现在,大多数仍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并定期上报国家有关部门。资本市场的建立促使企业应当按规定将会计信息公开并且真实报告,要求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建主要取决于国家对其的认定。作为资源委托人的国家必然首先要求受托人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以考核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在会计准则及制度中将客观性原则(或称真实性原则)作为首位的质量特征是非常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而相关性则位于客观性之后。从相关性本身来看,一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上除国家、法人以外的投资人分散且所占股份少,尚不足以形成有充分力的群体势力,从而提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二是因为现阶段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不强,会计信息并不是其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即对相关性要求不高。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环境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政府、投资人、债权人等各方的突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性失真,技术性失真,也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的原因等等。从社会环境看,会计信息生成中的指导思想和操作行为,以及人们对待会计信息的态度和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程度,无不与社会环境有着高度密切的关系。深入认识会计信息失真,还应进行社会环境分析。
自给自足的经济在我国上占据了相当长的时期,由于商品经济意识薄弱,许多交易观念和规则不可能在社会上得到传播和普及,诸如诚信、守约、遵法的市场交易观念没上升为强大而普遍的社会理念。我国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原有的观念状况不可能随即提升到相应的高度。一方面,缺乏市场交易规则的自觉约束;另一方面,又缺乏规范的强制约束。在缺乏约束的自由真空里,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本能获得释放,很可能自发地采取一些利己行为,慢慢就演变成一种习惯认识。即使监管机制已经开始运行,也难以立即扼制不良行为。会计信息的造假乃至于欺诈,也是依托了这样的社会背景支撑,蔓延成一种共同性的社会顽疾。遭到虚假信息侵害的公众在现实中得不到有力的保护,更加助长了会计信息虚假的严重程度。
商品经济落后的另一个后果是对信息的含义认识不足。人们并没有将会计信息提高到商业语言的地位来加以理解和重视,甚至没有信息观念。除了造假的操纵者外,社会财富的分配与会计信息并没有明显的联系,或者说即便是真实的信息,也难以迅速带来确定的收益。这样,会计信息就很难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受到充分的利用。反过来,社会对虚假信息的忍受程度就大。信息造假者屡屡从法律的缝隙和社会的宽容中逃脱制裁,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2
1.1对陆生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是对工程所在地区地质、地貌的全新塑造与改造,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由于施工改造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很有可能导致地质破坏、地震灾害等等,具体原因为:地壳应力不断上升,水渗入断层,断层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度上升,这样就导致了岩石缝隙中的水压力大增。水存入以后,工程水位会不断上升,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出现坍塌、坡体水土流失或者岩石错乱、失稳等问题,堤岸出现渗漏等问题导致水利工程四周或岸边的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必然会形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危害。同时,伴随着施工建设的进行,必然会改变一些地貌、改造一些生态环境,这样就容易造成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受到影响,一些陆生动植物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无法获取食物与生存空间,从而将发生迁徙或转移,一些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工程施工,例如:新规划的城镇与交通线路等都会侵占与侵蚀原有的动植物生长与生存空间,这样就是对最初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危急到很多物种的生命延续。
1.2对水生环境影响
水利工程同样也会对水生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使原本浅水域变成深水域,原本的活水变成静态的死水,这样的水系、水体变化都必然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使他们丧失栖息地,失去原本适合的生存环境。其中大坝的施工建设会引发多方面的生态问题:
(1)堤坝截滞河流。不仅会淹没河流上游的农业耕地,同时也会破坏下游河流的径流规律,会使生物种类减少。
(2)水体流向堤坝后,水流速度会放慢,导致堤坝内部水体温度不均衡,水体的氧气也不断减少,这样自然会耽搁水体中各种生物的生存与成长。
(3)所修建的堤坝河流内部泥沙自然运输、转移的规律,会造成堤坝内部泥沙的堵塞、沉积,这样就阻碍了河流下游与河口等位置泥沙与各种有机物的正常输送,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极为不良影响,因为一些水体生物,例如:鱼、虾等无法正常迁移繁殖,从而会使水生物种数量减少。
2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对人口、文物、土地等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口迁徙、移民等问题,由于修建大坝难免会破坏原有居住环境、风景名胜区,原有的土地也会被淹没,农民的经济来源收入会受影响,处于原地的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会遭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倒闭的危机。工程建设施工会淹没一些名胜古迹,特别是那些比较珍贵、罕见的文化古迹,这些古迹中蕴含着古代丰富的文化、历史等等,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与深远的历史开发价值,这些古迹被淹没无疑会影响其价值与作用的发挥。
2.2不良疾病灾害
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起初的水生环境,会使原有的水体系统遭到破坏,这样就很可能造成一些疾病灾害的发生。例如:最初的陆地变为沼泽湿地后,会滋生更多的蚊虫,多种蚊虫的滋容易引发疟疾病,霍乱、伤寒等疾病,而且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时也会带来更加复杂的环境条件变化,甚至导致社会环境规律紊乱,影响人类与动植物的正常生活与生存。在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三废,例如:废水、毒气以及各种固态废弃物等等都会严重污染社会环境,甚至会对人类的正常生存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3水利工程影响的解决措施
3.1全面确保自然河道的天然功能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施工必须立足长远,本着生态环保的原则制定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工程建设选址、施工等方面都要展示出生态环保功效,尽量控制一些带有污染与破坏性质的高端技术的引入,积极维护和保护当地的风景名胜安全,维护文化古迹的文化价值,尽量减少对天然河流与河道的不良干扰,使其能够按照自身规律流通、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3.2科学优选开发项目
为了有效控制移民、耕地占用等问题,减少这些问题所引发的赔偿成本,就要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科学优选开发项目,在正确的位置来开发建设工程项目,选择那些不会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造成太大影响的河流实行100%的开发,相反,则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也要对堤坝工程的建设规模进行科学控制,从而来保证地下水的有力供应,以及平原地区水资源的有效供应,从而维护生态平衡,要本着统筹兼顾、全局出发的思想来优化、调整整个所开发水域的建设施工,要禁止在中下游水域修建堤坝,从而达到水体资源的有效安排与优化配置。
3.3积极修复、调整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关联密切,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分配、布局,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重点、集中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尽量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改变与破坏,确保形态各异、形状多样的河流的存在,实现水生态系统同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积极采用科学的工程技术与现代化的环保技术来及时修复与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这样才能全面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
3.4科学移民、安抚受灾群众
为了能够减少对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就要积极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积极为他们解决好移民后的安置问题,使他们享受到真的受灾补贴,可以实行投资型的移民政策,也就是对工程建设中所淹没的居民土地、房屋等等实施科学评估,结合国家规定的补偿费用等纳入水利工程建设股份中,确保受灾群众能够享受到工程建设的益处,一旦这个建议得到了允许,势必会使受灾民众得到安抚,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4总结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社会环境;内蒙古;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44-02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就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秩序与治安状况良好、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区域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内容繁多,本文拟从内蒙古发展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内蒙古社会大局等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简要的概括。
(一)内蒙古发展环境的变化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自实施五年规划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束后,内蒙古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而“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新增公路里程3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 100公里,新增民航机场3个,建成8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通过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70亿元,铁路建设投资555亿元,民航机场建设投资50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12个,①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初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度较低,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治区政府历来都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从而使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 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 000多万亩,6 000万亩农田和8 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①
(二)内蒙古社会事业的发展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作为自治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1 04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7万人和886.4万人,230.9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3)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689.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8.5万套。内蒙古还建立了被征地农牧民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五七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牧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盟市级统筹的目标。(4)制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政策,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①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自治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内蒙古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各项社会事业中,自治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3.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中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以“节庆展示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被评为“十大品牌节庆”。此外,《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三)内蒙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自治区党委深刻认识内蒙古在国家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目标,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内蒙古人均GDP水平逐年提高
1.吸引外资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内蒙古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都在不断地增加。截至2009年,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为318 019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98 385万美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4.8倍和25.6倍。这些资金投放到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 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2.第三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伴随着和谐内蒙古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社会政局的稳定发展以及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的产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09年平均增长幅度都在15%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和国外游客日益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内蒙古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内蒙古地区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28.96万人次,这些外国旅游者给内蒙古带来了55 831万元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这些外国游客的到来为内蒙古的餐饮、住宿以及邮电通讯等等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也带了不菲的收入。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良好的旅游环境不仅吸引了大批的国外游客,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国内游客。2009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为3 880万人次,创造的旅游总收入为573.22亿元,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2009年内蒙古旅行社达到616个,比2000年的88个增长了6倍,这其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行社数量都在不断攀升。
随着自治区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内蒙古的人均GDP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09年内蒙古的人均GDP达到40 282元,较2000年增长了5倍多。
(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内蒙古综合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内蒙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为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也为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自治区政府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45.4∶39.5调整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
(三)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日臻完善,城镇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内蒙古的城镇体系渐趋合理。随着内蒙古的城市化人口大幅增长2009年内蒙古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1001.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 293.45万人,年均增长32.4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4%,居全国第9位,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内蒙古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而城市化也成为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见一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内蒙古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环境因素必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4
摘要: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合理科学地规划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类型出发,分析土地规划对城乡区域环境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社会环境问题;影响;措施
我国是一个资源少、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又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土地规划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占有很大比重。土地是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土地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但同时如果土地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也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土地规划不科学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的土地规划理论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土地主要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生态用地等,而不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会给社会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
1、 制约农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多。农业的基础地位一直薄弱,加之越来越多的土地规划不合理导致农业环境问题也逐渐突显。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大幅增长,致使农业用地减少,农用地大量流失。农村大量人员进城务工,使大量土地荒废,土地遭到严重的浪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更长远的影响是致使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导致城乡差异更加扩大,“三农“问题更加严峻。
此外,在1986年之前,我国的土地规划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后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了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但是从实际的实施情况来看,管理法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它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土地规划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在正确的土地规划思想的指导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强化土地资源的管理与监督。
2、 增加交通问题
经济社火的发展促使城市进程的加快,而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的出现,是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土地规划有着密切联系。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认识不足,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规划土地,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使得交通用地不足,交通拥挤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又一大交通工具,在拥挤的马路上排放着热气浓浓的尾气,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加重污染问题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还有土壤污染。由于对各种工业用地不合理地布局,造成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土壤污染除了大量使用农药,还有就是对土地的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在2003年之前,我国还未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只对大的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是无从评估各项项目对环境的作用与效应。从200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规定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而使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有法可依。
4、 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地形以山区为主,山地面的占了总面积的2/3,生态环境本身脆弱不堪。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某些地区得到改善,但总体上却呈现恶化趋势。农业的发展大国,人口的居住大国,粮食的需求大国,这些都需要在土地上得以实现。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对土地的合理规划,或者规划了但没有有效实施,人们为了一己之利,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湿地和滩涂,使环境变得更为不堪一击,一遇到洪水灾害,就出现泥石流、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土地板结、土地盐碱化等派生的自然灾害。而更多的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人们对土地的破坏,严重影响到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惩罚,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也是我国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5、 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土地总体规划使得土地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从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土地资源在时空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合理配置,对土地的开发、使用、整治与保护进行科学布局。但是由于我国的规划是以行政单位为标准展开的。不同的行政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有利于本单位的规划策略,这样使规划变得分散,难以协调,使各个单位间产生明显的差异,加剧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土地合理规划的若干有效措施
土地规划对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环境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必须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下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保护特色土地
特色土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方或者区域的特色,是一个区域历史象征性的标志,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很多地方为了获得商业效益,在进行新的土地规划时,把那些具有地方和区域特色的土地排除在外,例如摧毁一些历史遗址、文物古迹等。作为一个地方标志性的土地,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这些场所、地形、地貌、遗址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
2、保护开放空地
在农村和城市都有开放空地,很多城市里已经不存在开放空地了,因为开放空地已经被高楼大厦、公路铁路所占用。高楼林立、工厂增多,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而农村中,则是缺乏对开放空地的保护,农民盲目开垦或者任意荒废土地,都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开放空地利用的指导与保护,促进开放空地的有效配置永久保护。
3、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对土地的扩张而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确定城市的增长边界,把边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城市的发展来自于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防止盲目以地域面积为标准的城市发展观念。
4、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和规划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土地规划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相关的土地规划制度,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检验制度的可行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府是土地资源的最高所有者,应该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完善土地规划的法律法规,强化土地规划的监督机制。针对农村与城市的具体用地情况,办法具体适应的规定政策。
同时,正确的土地规划方法也至关重要。土地规划是对土地使用情况的提前预测估算,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采取详细可行的规划方法是实现土地合理规划的前提。土地规划除了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还可以创新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的方法。在动态观测中分析而不仅仅采用静态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能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结束语
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土地资源必须得到合理科学的规划,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对土地规划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制定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土地规划制度,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华.关于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2(35).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运动员;社会化;家庭环境;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26—07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did a research into the family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socialization of athlete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included 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occupation, parents’ strictness on education—expectation on studies, family size—parents expectation, parents’ democracy on education and support, of which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occupation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where they affected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ocialization environment of family;Fathers and mothers played a different role i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and the way of mothers’ education could produce different socialized results;Parents’ academic expectation could affect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s;Parents’ judgment on children’s actual conditions affected their occupation expectation and the smaller the family size, the higher the occupation expectation;The judgment on the democracy of parents’ educ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feeling of reducing touch with parents and the uncertain evaluation that resulted from athletes being far away from parents;Parents’ assistance with retired athletes in seeking jobs depended on parents’ sharing resources and athletes’ capacities;The athletes that left home at an excessively young age with a shorter dependence period on family had little impression on parents and family and were shor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athletes; socialization;family environment;sports
1研究目的
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优秀运动队伍表现出运动员来源困难、成才率低、运动寿命短、退役后安置难等诸多问题,其根本的原因是运动员社会化程度低,并成为我国体育社会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对运动员社会化进行研究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 人文环境 幼儿社会性 幼儿教育
“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满足儿童的安全、被关爱、探索、游戏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3-6岁的幼儿可塑性很强,这一时期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当“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等词慢慢渗透到学生心里的时候,营造和谐幼儿园就成为发展目标。“坚持幼儿园人文教育为先”。“把幼儿园人文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不仅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同样肩负着发展幼儿良好社会性的重任。幼儿社会性的不断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下实现的。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园里各种物体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与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这个重要媒介。
让幼儿见证宇宙的蕴吐,拥抱鲜活的生命,感受爱的恩泽。幼儿园的环境要想真正贴合幼儿发展实际,只配备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剖析幼儿的精神生活,从儿童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习惯中总结出人文环境创建原则。幼儿园要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幼儿教育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一、幼儿园人文环境
幼儿园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精神环境,即人文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主要体现在师际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氛围及家园关系等方面。
构成幼儿园人文环境的资源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如特色活动室、教职员工群体、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幼儿园的历史、幼儿园的特色文化等,都是构成幼儿园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的人文环境能折射出教育人员教育的理性与智慧。环境具有诱导行为的意义,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忍不住驻足贪看,很好地诱导幼儿的行为,同时使身处其境的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环境对幼儿的教育重在内源,强调幼儿的融入。通过人文环境的熏陶,使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幼儿处理好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最终培养幼儿积极情感,促进人格发展。
二、人文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说,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幼儿教育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要素。人文环境中蕴含的自由、自觉、超越等人文精神,以及自我意识、超越自然、追求自由、创作自由等精神理念直接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
幼儿园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增强爱心。置身于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幼儿能直接感受到其中情感因素的熏陶。构环境的每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让幼儿接受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特别经过教师的讲述、引导、示范,给幼儿以精神的振奋。在这种人文环境下,幼儿能更多地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乃至爱民族等。有了爱心和情感,才能让孩子们热爱生活,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园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在园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幼儿园中,师生、员工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彼此之间温和、谦让,都能给孩子以感染和陶冶。教师通过待人接物表现出来的诚信、善良、同情心等,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孩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观念。教师营造的信任、表扬、理解、尊重的班级氛围,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发展。此外,教师良好的做事、做人习惯有助于培养幼儿做人、做事、学习的习惯。
(三)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幼儿园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和谐相处,着眼于情感的发展和人文精神提升及良好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因此,幼儿园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带动师与师之间、师与幼之间、幼与幼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最终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三、人文环境创建的原则
原则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在幼儿园人文环境创设上,我们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原则。如何营造和谐的幼儿园人文环境?作为幼儿园集体中的一员,领导、教师、幼儿、家长都有指导、教育的责任。
(一)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指在幼儿园人文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的存在,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创设的原则。
这个世界,但凡有爱的事情都好办一点。贯彻情感性原则,要求创设者首先把握好有用的教育资源。如广泛存在于幼儿园各领域的责任感、美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等高尚情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蕴含的以情动人、用心聆听等良好的方式和行为;以及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温馨、宽松的活动气氛,美观整洁的环境;师幼互动中耐心的询问、友善的交流、身心的投入等。
(二)文化性原则
文化性原则指在创设幼儿园人文环境的过程中,以文化积淀为源泉,以文化分类为指向,以文化发展为导向,科学系统地创设人文环境。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文化资源包括可以物化的、感知的实体,包括各种社会规范、制度等,还包括民风民俗等行为文化和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心态文化。
(三)社会性原则
幼儿园人文环境创设的社会性原则指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运用、活动的设计等充分考虑到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如房舍的结构、活动室的布置,不应像个“教室”,而应布置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起居室”。
四、人文环境创建的几点要求
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不只有人际交往、语言等,还有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幼儿园在创设良好人文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开发资源,考虑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指引,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社会经验,还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要。
(一)重视幼儿园中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的教材、活动,幼儿的家庭、社区等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人文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幼儿园的人文教育资源包括教材、保教活动、教师、幼儿等多个方面。幼儿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蕴含在儿童故事、儿歌、艺术作品、绘本、图画等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能够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消除幼儿的不良情绪等。
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主要包括入园、盥洗、进餐、教学、游戏、饮水、如厕、睡眠、离园等。在这些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将一些教育要求有意识地渗透进每个环节中,长期下来,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帮助。
幼儿教师丰富的知识、情感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行为、礼仪与人际关系等都是幼儿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师是素材性人文教育资源的载体,也是人文性教育资源的基本条件资源,幼儿园要立足教师进行人文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情绪情感等是幼儿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幼儿身上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是最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因此也是最容易转化的。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为进行正确引导,将其转化为有效教育资源。由于先天、后天因素的不同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有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幼儿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实现,教师要通过自身人文精神启蒙幼儿人文精神。
(二)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中人文教育资源的作用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友善融洽的邻里关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很多幼儿入园前很多不良人际交往行为已经形成,充分说明家庭在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和幼儿园应共同努力,为学前儿童营造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促进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
社区是儿童走出家庭后直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连续不断地认识和建构其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形式具体存在于个体发展生活中。
对学前儿童而言,除去家庭,社区就是其了解社会生活的最初环境。社区作为儿童接触到的一种日常环境,如果能充分利用社会交往效应,可极大提高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有效互动能帮助学前儿童在社区真实而非人为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享受实践带给他们的真实体验,促进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
(三)体现幼儿园环境和课程的特色
幼儿园要立足现状,因地制宜地创设人文环境,突出园本特色,以特色带动幼儿社会化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园要加强人文环境创设的资源意识,重视幼儿园人文环境的创设,使丰富多彩、带有地方特色的幼儿人文教育资源,经过合理、及时整合、加工,进入课程和教学之中,以避免幼儿人文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园本化的特点会不断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感悟。如有的幼儿园完全是家庭式的环境创设;有的幼儿园则是充满着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设施设备的体育特色;有的幼儿园则是孩子们自由游戏、建构的天堂。不同特色的幼儿园人文环境,通过环境嫁接理念,让孩子通过环境感受教育,在活动中感受教育,从不同角度、途径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
由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因此幼儿社会性教育要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人文环境创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采取适当的表现方式。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做“合作者”,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另外,在人文环境创设内容上,不能超有幼儿现有认知水平,以引起幼儿兴趣,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幼教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受到人文环境熏陶,接受具有人文性的教育,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幼儿园大家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这其中包括领导、老师、家长、幼儿等诸多因素,而且各种因素之间又不是独立、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幼儿园人文环境创设过程是幼儿园、幼儿教师自身提高的过程,是用心教育孩子、用心感化孩子的过程,也是运用人文知识帮助孩子提高社会性、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2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教育部,2012.10.
[4]桑标.儿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