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信息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信息定义范文1
在电子商务中,一些电子出版物、物品等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的方式直接到达购买者手中,但绝大多数商品仍要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完成从供应商到购买者的物流过程。
在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中,电子化的对象是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
1.1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时至今日也没有最终的标准定论。在这里,我们总结各种电子商务的定义,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的定义如下:①IBM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②康柏在其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是这样定义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就是引领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业务操作的流程联接”。③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物资与人员流程的协调,以实现商业交换活动的过程。④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
有些专家在定义电子商务时,就注意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扩大了美国原始电子商务定义的范围,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过程的第二类电子商务概念:①电子商务是实施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②电子商务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③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购物市场。④电子商务是从售前到售后支持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
1.2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电子商务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抽象描述,它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构成。
在电子商务概念模型中,电子商务实体是指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的客观对象,它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等。电子市场是指电子商务实体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它由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参与者,利用各种通信装置,通过网络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以上的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
1.3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1.3.1物流保障生产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就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废弃物物流。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1.3.2物流服务于商流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定的那一刻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1.3.3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重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而忽视物流电子化”的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以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2.1电子商务流关系的演变与发展①“以物易物”阶段;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③物流和资金流开始分离,多种交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④电子商务阶段。
2.2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的特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2.2.1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2.2.2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
2.2.3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
2.2.4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
2.2.5柔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2.2.6集成化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系统,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运作模式向社会化、共同化的方向发展,在数据与功能、技术与设备、人员和组织等各个层次上都在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3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行业需要成为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3.1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多功能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
3.2现代物流企业的追求目标:一流的服务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便成了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应该看到,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
3.3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极好的信息服务,以赢得客户的信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3.4现代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全球化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物流企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
4结束语
物流信息定义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物流信息化 影响
物流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驿站就是早期的物流形式,不过那时的物流形式还比较简单,并不发达。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物流行业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和人类需求的加大,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物流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就应运而生。本文就从物流信息化的定义出发,在分析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所起的积极效果。
1 物流信息化的定义
要想说清楚物流信息化的内涵,那么首先不得不提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共享资源数据、软件和硬件,能够对共享数据进行集中的处理。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发达共同造就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诞生。企业通过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物流该过程中的物品进行管理,将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运用网络的手段进行收集、分类甄别、集中汇总、跟踪、提供信息查询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就是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具有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转效率、优化服务水平、增强市场活力等传统物流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2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物流信息化的普及搭建了平台。但是,我国的物流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互通障碍,导致我国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在市场上的物流企业,还有75%左右依然停留于单点应用这一物流初始阶段。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设计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快资金的周转、流通的企业还不到20%,由此看来,系统化、信息化的物流管理还远远没有形成气候。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率先做出了调整,于2009年3月下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条文,对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物流信息化和一体化为发展的重心,重点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设一体化、系统化的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这些指示对于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所起的积极效果
3.1 计算机网络技术调整了物流行业的产业结构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好处,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是构建了网络虚拟平台,这样消费者和销售者可以在不直接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将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现专门的物流业、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而且在信息化大环境中,公司和企业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来处理各种问题和事情。在现代生活中,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和时尚,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任意挑选商品和购买商品,这种便捷的购物方式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购物者要想拿到商品,物流公司必不可少。对于商家来说,通过物流来流通物品,可以减少实物商品的存储,加快货物的流转等。物流公司在买房和卖方之间搭建了更加快捷便宜的通道。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行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3.2 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大物流需求
中国幅员辽阔,消费者的地利分布较为分散,单一的、不集中的交货地点显然不能满足需要。而且物流行业对于人员调度和人员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化网络的触角并没有延伸到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此,如何满足游离在物流网络之外的客户的需求,就成了一个难题。但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帮助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首先要找到具体的销售位置,然后对于这些销售点进行合并集中,最后进行定位,这样有利于物流进行集中的服务,实现集中分配策略。在计算机网络中,时域和地域都不是问题,因为物流网络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发散和覆盖。
此外,因为网络上销售的物品种类繁多,进货渠道多样,销售渠道也十分复杂,这些情况加重了物流行业进行优化的难度,也增加了运营的成本。因此,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扩大现代物流行业的需求市场,是目前所有的物流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
3.3 计算机网络改善了物流业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革了物流行业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设施,而且对于物流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物流行业的服务的重心是货物,如何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而且传统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业务的极大制约,所以传统的物流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商业活动。但是现代物流行业已经突破了业务商品的束缚,将未来发展的重心放到了信息的采集和整理方面。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社会各个行业都无法脱离它而发展,所以物流行业的发展一定要符合社会趋势,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物流信息化新形势。
参考文献
[1]赵磊.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J].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2013.
[2]卢云帆.我国物流信息化状况及启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
[3]魏二有.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9.
作者简介
郭曼,(1975-)女,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物流信息定义范文3
[关键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运行机制功能设计
一、建设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意义
1.整合现有物流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推进区域流通现代化进程
我国区域物流信息化的现状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其结果造成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很多单位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功能上相互重叠,数据格式不规范,无法互联互通,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统一规划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和建设架构,整合现有各种物流信息资源,从根本上改善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节省投资和加快建设进度,有利于发挥区域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势,加强物流各环节的联系,打破物流管理条块分割所产生的屏障,为区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且,规划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在整体上推进区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降低物流服务成本,提供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改善投资环境
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可以、查询和接收物流运作信息。这有助于提高各个物流作业环节运作的透明度,减少物流信息交换的环节,缩短物流运作的周期,大大的改善了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业绩。另一方面,它有助于使专业物流企业可与多个物流建立长期伙伴合作关系,当提出物流请求时,可迅速建立起供应链连接,提供相关的物流服务,有利于提高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物流规模效益,也利于中小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平稳过渡。大规模联合作业可以降低物流系统整体运行的成本,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和增值服务,这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动物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业务的运作涉及与众多部门的协调,如银行、税务、保险、海关、检验检疫、交通、交管、外贸等政府职能部门。目前这些部门的信息无法共享,每个部门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甚至各自出台的政策常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造成办公效率低下,这与一体化的物流运作趋势严重不相适应。通过规划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供不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有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政府职能部门间建立协同的工作机制,从而提高城市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4.有利于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城市各部门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无法互联互通,宏观管理部门难以获得整个物流运作的宏观信息,无法及时获得仓储、道路交通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物流业务的地区分布信息等。这些因素使政府制定的物流发展规划有很大的滞后性,甚至造成决策失误,使大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闲置和浪费。通过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所有的物流资源和物流业务历史数据存放到数据仓库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减少决策失误。
二、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机制
1.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机制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属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它投资大、回收期长,但社会效益显著,没有哪个单位有能力或愿意单独完成这样具有公益性质的复杂的系统。因此,政府应筹集适当的引导资金作为股份投到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制定相关政策拉动物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开拓性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社会有效资源来共同完成。因此,平台建设的参与者应包括政府、企业、物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项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建设工程,目的是要整合现有物流相关信息资源、改善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环境,提高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这必将牵涉到众多物流相关信息资源的资产重组和数据接口的开放等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领导小组来协调和沟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吸收大量资金,需要众多企业的参与。所以,应当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组建企业法人集团来参与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参与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考察至关重要。信息平台建设的专项工程建设项目不要选择具备该领域资质最好的一家企业,相反要选择在该领域引领市场潮流的几家企业共同建设,这有利于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和降低实施成本。同时,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紧紧围绕对平台的需求进行建设,避免投资浪费。我国的“银联卡”工程和上海亿通国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上海国家航运中心信息网络和上海大口岸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的经验值得借鉴。
2.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机制
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原则上应坚持谁建设谁运营的策略,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并建立相应的运营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招标或组建企业法人集团时就应该考虑到运营的问题。它的运营机制可采用机场和高速公路类似的模式--收取机场建设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如果物流市场需求拉动了,企业就有积极性参与平台的建设,正如现在有私营企业投资机场、公路建设一样。由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具体运营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而且具有垄断运营的特点,这必然牵涉到信息的共享机制和定价问题。
因此,城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采取政府引导、行业约束、企业自主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面向企业,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管理方式。对于加入平台的企业会员,平台可通过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自主经营,提供有偿服务。政府主要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指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市场引导政策的出台等。
三、城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功能设计
城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将与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中心、相关行业信息系统及企业的信息系统连接。用户通过前台界面完成与物流有关的各项操作,实现与各个应用系统间的无缝衔接。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核心部分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和数据交换处理系统。
1.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汇接全市各相关行业,各种物流运作设施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它既是全市物流信息资源的汇接中心,也是国内外了解城市物流信息资源的窗口。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应主要包括如下功能:
(1)门户网站功能。包括市场动态、行业新闻、相关政策法规;物流企业名录和基础资源信息;友情链接、物流论坛与培训教育。
(2)公共信息与查询功能。包括环境、路况和气象信息的与查询;地理信息(GIS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查询;港口、航运、公路货运、航空、铁路等信息的查询;物流园区及仓储设施信息查询;多式联运信息查询。
(3)交易服务功能。包括物流服务的电子报价与询价功能;物流运输中的舱位、用箱、拖车和仓储等交易撮合功能;物流业务的网上谈判、议价、合同签订与管理功能;电子订舱功能;CA安全认证功能;电子支付与资金结算功能。
(4)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包括海关保税区监管功能;海关网上报关与网上通关及通关数据支持;网上出入境检验;网上报税、交税;网上办理保险业务;其他相关的电子政务服务功能。
(5)用户信息服务功能。包括ISP服务;CA证书认证申请和管理;用户主页服务;应用托管服务。
2.数据交换处理系统
数据交换处理系统作为物流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将担负起物流信息系统中公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中转、发送,以及不同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数据规范、格式转换等功能。数据交换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功能;
(1)数据格式转换功能。通过数据规范化定义,支持各类不同格式和系统之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实现各常见数据库、Web数据、文本、图像等多种格式之间的自定义相互转换。
(2)实现物流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无缝对接功能。在交易双方进行询报价、网上磋商、订单签订等活动中,传输和转换数据,并确保交换数据的可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作为ASP服务管理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系统支持服务的功能。采取完全托管或部分托管的方式,实现ASP服务的应用与物流信息平台的平滑衔接。
(4)与其他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连接和数据交换的功能。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网络互联和数据转换功能,建立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互联与信息共享。
城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将实现不同组织(政府、企业)间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实现整个物流作业链中众多业务主体相互间的协同作业、设计架构出配套的机制及规范以保证体系的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城市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内涵和规划设计》杜江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3
[2]《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框架研究》,王喜富、申金升、关伟,物流技术 2006年第01期
物流信息定义范文4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的相关特点以及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需求和需求中的云计算特征,进而提出了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云架构和主要功能,最后对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云计算 物流信息平台 应用服务提供商 整合4PL
问题的提出
由于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低成本、高安全性、以用户为中心等特性,在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在国内,物流行业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进行转变的历史关头,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九大重点工程之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本质就是为各方提供单个物流企业无法完成的资料收集、资源整合,提供一整套的流程化、标准化的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服务,实现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协同合一。
目前,国内外对于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业务层,更关注平台承载哪些服务和功能、覆盖了哪些行业领域,而鲜有借助云计算平台从架构、技术、资源整合、标准化接口、互联互通、外延扩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利用新兴的云计算理念和技术,构建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信息化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云计算简介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的定义目前在业内还不是很统一,维基百科()对于云计算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目前最新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细节,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或者直接控制基础设施。
可以通俗理解云计算就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计算模式。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云计算就是数据存储在云端,应用和服务存储在云端,用户充分利用数据中心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各自业务系统的自适应性。
(二)云计算的特点
虽然产业界和学术界由于各自的理解能力不同,基于不同的利益出发点考虑,演变了众多的云计算定义和分类,如私有云和公有云等,但云计算最关键的特点即计算资源能够被动态地有效分配,消费者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资源而无需管理底层复杂技术是各方普遍认同的。总体而言,云计算具有以特点:
灵活的自治性,云计算系统提供的是服务,服务的实现机制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不需要了解云计算的具体机制和技术,系统软硬件能够自动进行配置,提供需要的服务;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云计算系统由大量的计算机构成集群向用户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由数据中心的管理者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分配资源、负载均衡、安全管理等,利用数据冗余和分布式存储保障数据的可靠性;高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云计算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失效节点,并将后续服务请求分配给负载轻的节点,从而提供可靠的服务,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当用户的系统规模发生变化时候,云计算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自由伸缩;极高的经济性和服务多样性,通常组建超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相比同样性能的超级计算机成本低很多,并且各业务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租借适合自己的云计算能力。此外在云计算平台上,用户可以支付不同的费用,获得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服务;通过虚拟化提高系统利用率,云计算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虚拟资源池,各种服务和资源都保存在云端,通过在服务器上部署虚拟机,最大程度上利用系统的运算能力,负载可以在各种虚拟资源上平滑地进行迁移。
(三)云计算的体系架构
云计算不是一个单独的服务,它是一组服务的集合,传统意义上对云计算采用分层的架构,这些层定义了提供服务的级别。
最底层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层(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在此将基础设施资源(计算、存储和网络)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来,不仅包括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存储,还要保证用户访问时的网络带宽,具有在特定的服务质量约束(QoS)的情况下出租计算机或数据中心的能力,使之能执行任意操作系统和软件。
在基础设施层之上是平台即服务层(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这一层向用户提供了更高性能、更个性化的基础硬件和软件服务,是整个云计算系统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并行程序设计和开发环境、结构化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实现云计算的其他系统管理工具,如资源部署、分配、监控管理、安全管理、分布式并发控制等。简而言之,PaaS把基础架构资源封装成平台环境提供给用户和应用,应用的开发者不需要担心应用运行所需要的资源。
在平台层之上的是软件即服务层(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这层是云计算应用最广泛的一层,为最终的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SaaS允许用户从Internet访问云服务,可以在多租户运营平台下运行,采用计量服务,允许出租特定的应用程序,并计时收费。
云计算平台由于采用了层次化的架构设计,因此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结构清晰,灵活性很好,结构上易于分割,便于实现和维护,接口开放,标准规范,容易组建和管理。
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一)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背景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由于涉及的领域广,已经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使得我国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物流行业采用非标准化的运作,造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美国物流费用支出占制造业和流通企业销售的9.17%,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为8.73%,日本的物流费用所占比重仅为5.45%。在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韩国占11.1%,而中国物流开支约占销售额的25%-30%,相当于全国GDP的16.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为了积极扶植引导物流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3月正式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对当前全球经济状况发展物流业的对策,并提出了九项重点工程,为振兴物流产业创造了机遇。
近年来,传统物流正在向现代物流进行转变,现在物流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由于认识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物流信息技术运用的成熟,物流信息平台已经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国家在物流业振兴的九大重点工程中明确的提出“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
(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主要需求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需要连接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是物流信息交换和汇集的中心,其建设的目的主要是满足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根据使用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平台的功能需求分为物流企业、客户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三个层面:
物流企业主要是包括市场需求信息汇集(运输、仓储配送、装卸等)、物流业务日常运作管理(电子数据交换EDI、交易管理、电子报关、税收等)、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港口水运信息、铁路信息、航空信息、道路设施信息等)、其他公共服务信息(相关政策、市场调研、法律法规等)。客户企业主要包括物流市场供给信息(供应商资料、资质、评估、报价等)、业务运作管理(电子数据交换、交易管理、合同管理、违约赔偿、补救处理等)。政府管理部门主要需要平台提供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各项基础数据,以便为物流预测、规划和设计等活动提供支持。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依赖于最新的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从技术角度出发平台的设计需要采用以下各种物流信息管理技术:
数据自动采集与存储需求,利用最新的各种技术如FRID射频识别技术、GIS/GPS系统等准实时采集各类物流信息数据,应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挖掘技术、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等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组织、处理和存储。分布式数据及系统的安全技术需求,由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个开放式系统,和众多其他相关系统相联,对安全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在程序接口上将采用密码和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异构防火墙等。数据通信与交互需求,为了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了区域内多方的异构系统,借助分组交换数据网、移动通信网完成EDI通信,应用CORBA、XML、Web Service、EDI/XML等技术满足区域物流业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要求,确保通信网络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信息标准化需求,为了方便地接入全国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网,最终平滑融合到全球的物流信息平台,在数据结构设计过程中,所有数据信息均要服从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及EDI相关代码标准体系的规定。
(三)云计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特征
通过以上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业务、技术需求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平台显示出以下几点云计算特征:
对信息资源有大规模海量的需求,区域内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了现有各大物流企业、政府部门众多的信息系统,同时需要实时跟踪商品物流信息状态,对这些海量的信息进行汇总、拆分、统计、备份,这需要弹性增长的存储资源和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
资源负载变化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些应用在峰值负载、闲时负载和正常负载之间差距明显,如网上报关、结算等应用,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资源负载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平常时候可能很稳定,呈现低负载状态。
以服务方式提供计算能力,目前国内大中型物流企业虽然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只是些信息孤岛,在数据一致性和信息共享方面有先天性的缺陷。而在物流行业中占95%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也不可能花费巨大采购大而全的物流软件。虽然各个物流企业在业务流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从行业运营角度来看,其计算控制需求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将这部分功能剥离出来,封装成面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服务,以平台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客户只要满足服务接口要求,就能享受到这些服务能力。
(四)云计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针对上述的云计算特征,考虑引入云计算技术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主要是实现了资源共享、动态分配,从而达到帮助企业降低IT方面的投入和支出的目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采用分层式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云基础设施层(IaaS)。引入云计算中的物理资源虚拟化技术,将信息平台众多使用者的硬件资源实现共享,如不用为每个客户分配一个固定的存储空间,而是所有客户共用一个跨物理存储设备的虚拟存储池等。根据实际的需求对这些共享的资源进行动态分配,用最少的资源实现客户需求,减少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采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和负载均衡技术,将大量的物理服务器关联起来,从外界看如同一台巨大的虚拟服务器,改善整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整体性能、坚固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云平台层(PaaS)。PaaS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核心,实现了物流信息的采集、计算、统计、共享等功能,采用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满足了大数据量且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物流信息数据处理要求。例如采用Hadoop的HDFS技术,将一个大的数据文件分割为多个小文件块,保存在不同的存储节点上,采用MapReduce技术将一个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分布执行,然后将处理结果汇总。在平台实际设计部署时,需要针对物流行业的计算模型,将计算功能从业务流程中剥离出来,包装成为标准服务提供给上层的云应用调用,实现接入云平台层的行业应用接口标准化,为行业应用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
云应用层(SaaS)。云应用层实现了物流行业各类应用的业务流程,同时也可以集成第三方物流(Three party logistics,3PL)企业应用服务,从而演变为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信息平台。在整合各方服务的同时,通过应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多租户共享存储、计算能力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而多租户之间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互相隔离,保证了客户数据的安全性。
云管理。由于采用了弹性资源伸缩机制,各个租户占用的硬件资源和应用资源都是变化的,因此需要平台支持按需计费方式,根据租户订购的应用、占用资源的动态变化,生成计费清单,提供给计费系统用于计费出账。此外还需要平台配套的用户管理、安全管理、服务水平协议(SLA)、消息管理、数据交换管理等功能。
(五)云计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主要功能设计
在进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各层的具体设计时,最底层即基础设施层可以采用目前成熟的IaaS产品来实现,例如Windows Azure等,平台层可以采用目前第三方中间件产品,例如VMforce等,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主要开发工作集中在各种共享基础服务组件和开放给用户的各种标准化服务上。云计算架构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将各种服务和应用进行标准化封装,以供系统内部和外部进行调用,这些封装的功能应用主要包括:
部署在SaaS层的应用信息服务分为:
标准门户服务:各类信息介绍、人才招聘、市场动态、行业新闻、法律法规、企业名录等;信息资源查询服务:路况、环境、气象信息的查询,港口、航运、公路货运、航空、铁路等货运实时信息,企业货物和物流企业运力、仓储状态的实时动态展示等;会员管理服务:会员登录注册、单证管理、权限管理、ISP服务、CA证书认证申请和管理、会员货物状态和位置跟踪、交易跟踪管理、会员资信评估、交易统计等;交易管理服务:物流服务信息和商品信息查询、网上下单、在线交易、合同签写、订单查询和统计、客户管理、商机管理、货物和流程实时跟踪定位、电子支付、资金结算等;远程物流信息系统外包服务:建立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子平台,帮助广大的中小企业实现物流节点企业的信息化;电子政务服务:为物流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包括与政府部门相关的网上报税、交税、海关保税区监管、海关网上报关、网上通关及通关数据支持、网上出入境检验、灾害救急,与服务机构关联的电子结算、信用融资、物流保险等;决策分析服务:为用户提供数据统计和报表服务,通过建立物流业务的数学模型,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鉴别、评估、对比物流战略和策略上的可选方案,例如车辆日程安排、设施选址、顾客服务分析等。
部署在PaaS层的支撑组件服务分为:
基础数据交换处理服务:该服务负责平台上各种物流信息的采集、分类、加工、标准化、储存、分析、评价、中转、发送、反馈、管理和控制,实现平台与接入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规范、格式转换。不仅要实现平台上交易双方的无缝对接,还要和其他区域或上一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连接与数据交换。在具体实现方面可以采用成熟的企业服务数据总线(ESB)产品,辅以强大的接口适配器,采用消息触发传递机制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集成。
货物跟踪服务:集成先进的GPS、GIS、GMS、物联网等一系列跟踪定位技术实现货物及运输车辆的实时跟踪定位,将货物与车辆跟踪、物流资源信息查询、运输信息平台、网上物流管理等有机结合,实现物流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提高物流作业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加强物流运作对客户的透明性,减少货物损失和延时。
结论
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个跨区域、跨平台端到端的业务协同平台,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可以做到各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实现区域物流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优化配置社会物流资源,提升物流全过程的整体运作水平。
展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纵向的深入开发,挖掘云计算平台的潜力,封装更多的SaaS服务,通过ASP形式提供给平台使用者。利用ESB技术完善数据交换功能,解决数据传输正确与否的确认、数据时效性控制等问题,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技术。
其二是横向的联网和融合,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与此同时,多个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正在发展和成熟,下一步这些独立的平台之间需要进行联网和融合,需要统一数据、接口和业务标准,同时要求数据交换中心具有数据的转发、备份、路由等功能,能实现多个交换中心的协同工作。
本文提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架构在云计算技术之上,由于云计算架构具有领先性的技术优势,可以大幅降低运营的资本投入,能够实现业务的迅速扩张,降低物流企业的经营费用。通过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对完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度的现代物流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等.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电信科学,2009(12)
2.张建勋,古志民,郑超.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
3.Amazon与Google称霸云计算服务[EB/OL]. http://省略/news/2009-10-09/445638.shtml
物流信息定义范文5
1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1.1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2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1.3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1.4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2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物流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即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只能“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因此,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见、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业务信息)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自身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概念
关于知识的定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单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另一位学者车驰曼(Churchman)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1】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归纳出,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必须结合人的自身知识及实际行为作用,才具备延伸为知识的基础。以信息表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等。同时,知识还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形式,这与下文提到的知识管理的交互性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是:“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欧勒锐(DanielE.O’Leary)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发掘、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1】更明确的说,知识管理是把信息、人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2.2知识管理的物流系统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知识管理中,人力要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描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要素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知识管理的动力,因此,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它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3物流知识管理的功能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物流知识管理相对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5】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送路线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第二,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实时FAQ”(RealTim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第三,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此外,物流知识管理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表现在: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4】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检测出微弱的信号,并根据需要调动人力和信息资源对不测事件做出有效反应,获得最大效益。
2.4与客户知识交互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也就是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
以订单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保持订单流的畅通无阻和实时更新。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软件,企业能够与其顾客分享业务信息,供应链系统中的零售商、分销商可以登录基于Internet的知识库,发现他们所需的订单信息,同时,制造商对与分销商达成的折扣协议执行情况也了如指掌,如果这些交易的订单处理业务能合理的在供应链物流系统里流动,则能给制造商带来好几万美元的成本节约效益。【13】订单跟踪系统就是以订单流为核心,加强供应链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实例。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
在物流行业中,联邦快递已经实现了订单跟踪业务,这更加说明知识管理的知识交互功能在物流实践方面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订单管理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订单流与客户的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正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其核心思想优化企业物流。
3第四方物流--物流知识管理的实践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它帮助企业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在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以解决物流瓶颈、达到最大效率方面却力不从心。虽然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从地区、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的推动,而第三方物流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11】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来管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以及处理合作双方的信息并使之发挥效益,这个组织就是第四方物流。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首先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8]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知识管理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流知识管理实践应用的典型实例。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源自“StrategicSupplyChainAlignment”byJohnGattorna)。此外通过比较“图3第四方物流运作流程”和“图2物流知识管理”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管理思想与知识管理大同小异,均涉及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4促进物流信息化向知识管理转换的途径
4.1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地库存资料和经营资料,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与实际相符的决策【6】。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化中,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只实现了技术层面上的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物流信息化,企业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物流知识管理。国外一些知名公司如微软、施乐早早就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而我国企业大多还处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阶段,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4.2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这种传播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显性知识体现为业务信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库存量、供应商资料、网点布局等;但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观点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四种模式:即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以及从显性到隐性。【2】这种观点表明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是知识创新的必然历程。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可以使植根于人头脑中的技能、经验等被相关成员分享,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物流系统内得到共享,其他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2】或用它来将显性知识如业务信息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些更新后的隐性知识再转换为显性知识,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创新系统由此形成。同样,在此良性循环系统中,隐性与隐性、显性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和传递活动也时刻存在。换言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同于螺旋上升的体系,知识在此体系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物流企业必须发现物流系统内外的知识螺旋活动,提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换,创造有利于转换活动的环境,采用各种激励、辅助手段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4.3加强人才培养
从物流信息化到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物流知识管理要求物流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物流知识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4.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物流信息定义范文6
[关键词] 物流 标准体系
一、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1.内涵。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的信息标准体系的内涵可确立为: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信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组成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物流信息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是国家物流信息标准、国际物流信息标准和企业物流信息标准中任意一级的标准,也可以是各级物流信息标准中的一部分标准。所谓“一定范围”就是指某一个标准体系所包括的基本组成单元的范围,可以是全国的、部门或专业的、企业的标准化系统的范围。所谓“内在联系”,既表现在不同标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体现在标准的层次关系,即标准的形成或制定由底层向高层的共性关系和上层标准对下层标准的指导、贯彻的制约关系。
2.地位和作用。要建立如上所述的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的信息标准体系,首先必须按照有关的标准化方针、政策和方法,运用标准化原理,根据物流信息化对物流信息标准的总需求,确定所需标准的类目及其主要内容,每个类目所包括的子类及其中的每个子类的主要内容,即提出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的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其次要根据对标准的具体需求、按照上述框架、对所需标准(包括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着手制定的标准)进行科学筛选、分类和组合,明确其相关属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信息标准体系明细表,从总体上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体系明确、标准齐全的完整的标准体系。
二、主要技术依据及编制原则
1.主要技术依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部及交通部等有关部委制定了《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该规范规定了物流相关术语及概念、物流设施与装备、物流作业流程、关键支撑技术、物流系统建设等内容,是物流系统建设的基础。同时,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必须在遵循国家现有的物流信息相关标准,同时考虑与国际接轨。基于以上原因,中小物流企业联盟信息标准体系中,主要规范来源于以下三点,但不仅限于此:
――GB/T 18354-2001《物流术语》
――GB/T 13016-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3017-1995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2.编制的原则。根据中小物流企业联盟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的内涵、地位与作用,在编制中小物流企业联盟信息标准体系框架过程中,既要注重标准体系框架从总体上对所需标准的分类的科学性、合理性、考虑中小物流企业联盟信息化的需要,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对标准提出的不断更新、扩展和延伸的要求,还应注重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相互衔接。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在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标准化的最基本原则,是采用所述标准的有关应用系统和技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
(2)系统性。系统性是标准体系中各个标准之间内部联系和区别的体现。在编制标准体系框架过程中,做到层次合理、分明,标准类目之间体现出互相依赖、衔接的配套关系。
(3)实用性。中小物流企业资金不足,不可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不考虑企业的现实条件,该体系应将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扩展性综合考虑。
(4)完整性。充分地将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所需的各类标准分门别类地纳入相应的位置、并使其协调一致、互相配套、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整体。
(5)兼容性。充分体现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精神,保持一致性和兼容性。
(6)开放性。要求既要考虑到目前的需要和技术水平,也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预见,使之能够根据科学技术和标准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
(7)协调性。物流标准体系表中的子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子体系间有边界,也有交叉。同一标准不能列入两个子体系中。
三、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结构模型
体系表采用树形结构,层与层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1.结构模型的第一层。标准体系表的第一层为物流信息基础标准,当前主要是指我国制定的《物流术语》中的物流信息术语,应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术语、物流信息管理术语的各项定义。
2.结构模型的第二层。第二层应分为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物流信息安全标准和其他。
3.结构模型的第三层。对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和物流信息安全标准的进一步分层。
物流信息技术标准从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交换和应用入手,分为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
在本体系中,将EPC管理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盟主及核心企业原则上应应用该标准,也鼓励有实力的加盟企业推行该标准。
物流信息安全标准。信息安全在各层面为中小物流企业联盟提供机密性、完整性、可鉴别等安全服务,主要涉及安全管理、安全评测等方面。管理上涉及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应用各个层面的技术和运营管理。
4.结构模型的第四层。第四层由第三层扩展而成,共分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以继续扩展成若干个更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鲍仲平:标准体系的原理和实践.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