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量经济学概述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1

关键词 测量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 市场经济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事业是巨大的,中职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中职教育改变了以往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开始着手培养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市场经济对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积极影响。以往中职教育在测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往往走的是单一化的培养路子,在课程设置上多是一些基础课程,包括地形测量和控制测量等基本知识,但是这种课程往往专业性强,但是实用性差,培养出来的测量人才很难适应各项建设部门的实际工作。这就使得中职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动寻求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培养具有较高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极大地推动了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变革,提高了其教学质量。

(2)市场经济对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不良影响。市场经济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来带了一些不健康的观念。一些中职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认为学习无用,在校期间挥霍学习的大好时光,不论是测量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不积极,应付了事,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双失”,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2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是要秉承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和观念,对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中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分进行调整,面向社会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较高理论水平、过硬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的改革上,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进行新旧课程的整合,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测绘新技术和新方法相继涌现,这些新事物给传统的测绘事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它要求中职测绘专业必须要进一步淡化专业的界限,继而拓宽专业面,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因此,中职学校在对地形测量和控制测量及工程测量等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要增加以计算机课程和地籍测量为主的拓展课程,同时,还要增加以GPS、GIS、RS为主的现代化测量课程。要充实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新旧课程的融合,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体系。其次,要在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测量将越来越多地用到计算机技术。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等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的测量软件。再次,要增加其他与测量相关的专业课程。在实际的工程测量中,除了需要用到专业的测量知识外,还需要用到各种工程制图知识、管理知识和概预算知识等。因此,要增加工程识图以及工程管理等课程作为配套课程。

2.2 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突出以能力为主的培养特点

市场经济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空有满腹理论或者理论匮乏的“瘸腿”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要改变以往重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要拓展知识、延伸课堂,教会学生更多的操作本领。

(1)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内实习相结合。在工程测量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记忆。同时可以将各种能够携带的仪器带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检测各种仪器的性能,进行各种数据的采集演练,让他们利用掌握的测量方法进行训练。这样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测量理论知识。

(2)采用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动手参与兴趣的教学方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催生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中职学校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敏感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诸如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讨论教学、探究教学等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掌握测量知识。比如在讲解测量仪器的构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测量仪器各部分构造,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测量仪器,强化他们的记忆。

2.3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成立测量小组,加强实践训练。按照每个班的人数合理划分测量小组,人数控制在四人左右,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操作仪器的机会。

(1)校内实训。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小组测量任务。比如在一个阶段的控制测量理论教学和仪器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进行控制测量练习。每个小组要按教师的规定上交测量实践作业。

(2)校外实训。可以将实际的施工测量任务作为野外实训任务让学生完成,帮助他们以后更容易融入社会实际工作和岗位中。比如给学生布置道路测量的任务,并明确测量的要点,让学生完成控制点的高程测量、完成导线长度测量、完成水平角度测量、完成闭合导线内业计算,并完成道路中线测量、管线测量等。通过实际的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掌握实际测量方法。提高他们面对和处理实际测量任务的能力,让他们更能适应将来的工作。这种校外实训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面临的各种测量实践有相通之处,能够提高他们面对不同测量情况的适应能力。

2.4 给学生创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习条件

中职学校要积极地与建筑企业或者工程测量单位合作,要给学生创造能够进行顶岗实习的条件。要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必须要让他们熟悉实际的岗位操作条件。学校可以和建筑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他们跟随专业的测量团队到实地进行测量。学校也可以自主联系生产任务,让学生负责村镇的地籍测绘,让他们在实际的测绘实践中得到测绘综合能力的提升。

2.5 进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考核制度的变革,将评分标准量化

量化考核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种考核方式,将其应用到中职测量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要根据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特点确定考评制度。把考核分为课前预习考核、课中纪律校核、课后数据观测、记录和处理考核、实践考核、实习考核几大部分,并按照比例确定各部分考核比重,对学生每个学习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要适当增加实践和实习考核的比重,其考核分值要占到60%左右,提高学生对测量实践和实习的重视度,对于在实践和实习环节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进行加分奖励,有了考核的压力和激励,能够让中职学生正确对待实践和实习环节,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积极参加学校测量技能大赛的学生也可以给予加分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技能比拼大赛。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2

面对应用型本科财经院校,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应用科教融合的思想对教学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改革。基于教学学术性和科研教育性的统一提出了科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案,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科教融合;计量经济学;模块设计;教学学术性

一、概述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具体而言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那么其课程内容就具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甚至中国某区域自身经济的实际。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经济数据的特殊性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创新程度和应用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科研元素,将内容模块化进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从而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学与科研两层皮分裂现象较为突出,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问题联系起来。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体现多学科渗透交叉特点,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直接关系到学科及专业的发展与兴衰。财经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优化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处理好课程中学术性的融合渗透问题,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如何使得课程内容体系适应专业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的关系达到科教融合,这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学术性建设当务之急。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依赖课堂讲授,为学生提供的认知经历较为单一,其培养的人才必然相对缺乏创造力。具体而言,当前计量经济学的科教脱节现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计量经济学建模各步骤的理论教学内容比例分配问题。计量经济学建模步骤分为“经济问题描述及抽象—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参数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等,其中前面三步和最后一步在现有教学中少有提及,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这两步,导致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失去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初衷。我们需要同等重视其他步骤,将计量经济学的回归点定位到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上来。第二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侧重点问题。现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已经全面引入计量经济学实验板块,但目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与理论课程存在同样的误区,学生重在进行模型检验部分,花大量时间进行T检验、F检验以及拟合优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检验,而对于所采集的样本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及经济学问题的模型提炼部分几乎完全忽略。这会导致面对经济现实问题时无从切入,并且在建模的最后缺乏对模型应用的深入分析和合理延伸,从而无法达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第三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经典理论方法与现论方法的比重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仅包含了前者,即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部分,而对于时间序列模型几乎没有提及。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连贯性和前沿性,有必要适当引入现代计量经济学部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情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有必要合理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从科教脱节向科教融合转变,整合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分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三大模块进行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学术研究成果,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目标。从而使其建设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教融合的交叉课程。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完美结合。将模型设定和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模型应用引入教学内容,使得计量经济学内容以模块化形式覆盖全过程,从而实现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培养目标。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科教融合”实施路径

世界上最早尝试将科学研究引入课堂的大学是丹麦的奥尔堡大学。他们设置了科研项目课,教师介绍研究领域的现状,现存的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随之学生选择可能存在的研究问题并进行归类从而组成课题小组。进而开始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数据、寻找方法,最后两周答辩。这种典型的科教融合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近年来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培养创新人才的经典案例。围绕科教融合理念出发,实行教学内容改革导向和教学形式改革导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采用问题导向式开启,将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以下思路框架展开教学改革研究:首先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合理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解决现行课程中理论与实验、模型与现实问题不协调问题。目前的《计量经济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实验内容主要是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及各种模型的分析与检验推断,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实验项目设计注重于验证性实验,忽略了模块实验,为此,需要在教学实践环节增加完整的模块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其次进一步加强理论授课与实验课程的衔接。整合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把握计量经济学中数学与经济学相互间的延伸,解决数学理论与经济学现实的分离问题。引入计量经济学建模步骤中目前较为缺失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诊断”“模型应用”三部分内容,真正意义上完善金融计量综合实验建模内容。最后调整课程综合考核形式,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目前的计量经济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实验是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实验报告或是课程论文给出实验成绩,而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很容易抄袭得到,没有较好完成实验的学生仍能够提交看上去不错的实验报告,因此单凭实验报告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以项目式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实行以小组为单位,分模块进行针对性的案例设计考核。以发现问题开启,让学生与科研工作者一样做研究,设计高质量问题,从选题到文献查阅,从文献综述到建模解决问题,直至最后的答辩汇报,最终形成学术论文提交。其中模块设计如下:模块1为线性回归模型模块:设计包含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案例,并解决案例中出现的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及多重共线性,直至筛选出合适的模型进而进行模型应用分析。模块2为平稳时间序列模型模块:寻找某经济系统设计联立方程模型案例,并对其进行识别直至模型可识别,进而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模块3为非平稳和季节性时间序列模块:设计问题并选取非平稳并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对问题的目标变量进行预测分析。在此过程中打破科研与教育分离的状况,实现了教学的学术性和科研的教育性的完美统一,教师在课堂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这也正是美国学者博耶提出的教学的学术概念。将发现、整合、应用的学术传授给学生,只有把教学也看成学术,教师才会研究如何把知识有效地传给学生,才有可能落实科教融合。

作者:谢家泉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涂自力.论科教融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专业课教学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2(10):43-44.

[2]张中强,唐翔,蒋艳.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01):79-80.

[3]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15-23.

[4]凤天宏.科教融合主导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77-178.

[5]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4-6.

[6]傅强,黄文武.计量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4):122-123.

[7]曾祥炎.科教融合导向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9):53-55.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3

数量经济学起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旨在通过与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结合建立数学模型,来定量研究经济问题。目前,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范式,数量经济学正显示出巨大的功效和普适性。

数量经济学内涵

数量经济学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将研究重点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定性研究基础上,脱离了理论基础和数量分析,已经无法满足指导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表达出来。数量经济学应运而生。数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体系的学科,为其他经济类学科在研究过程中提供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体的方法。研究人员和政府利用数量经济学探讨和研究的量化关系,可以有效地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可靠计划和政策。

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在我国,数量经济学由经济理论指导,以质的分析为基础,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数量经济学属于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界大都将研究重点放在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质则是利益的分配和协调机制不同。由于利益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前提假设、具体研究方法等当面的不同。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起源 。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学科雏形最早于改革开放后产生。1979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召集了各学科的学者参加“开展数量经济研究,成立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座谈会,大会中提出“经济数学方法”是可以成为研究领域名称的,然而并不适合作为学科名字。座谈会随即提出了十几项名称,最后于光远拍板命名为“数量经济学”,英文名叫“Quantitative Economics”。不久,乌家培为组长带队赴美国访问并学习,回国后他筹建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第一家数量经济学研究机构就这样诞生了。

1984年10月10日至16日,全国数量经济研究会在合肥召开第二届年会,会上决定将“全国数量经济研究会”改名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这一名称沿用至今。从此以后,数量经济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这个领域内出现了经济科学工作者同自然科学工作者相互结合的趋势。各类数量经济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国内各大高校都开始设立数量经济学专业或数量经济学研究方向,几乎所有的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或数量经济学专业课程,尤其是在硕士生和博士生,计量经济学更是成为必修的核心课程。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方兴未艾。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线路。在1979年至今的30多年里,数量经济学在我国按照两条线路发展。一是数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二是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

在理论方法研究中,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研究成果由早期的教科书和译著,转变为后期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且大多为经济计量学的内容;第二,从学术论文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数量经济学的研究由浅入深,技术含量由低到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有再版了多次的李子奈、潘文卿编著的《计量经济学》、赵国庆主编的《计量经济学》,译著则首推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如克莱因(L. R. Klein)独著或合著多本计量经济学的著作等。有代表性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包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量关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系统分析原理的著作,这时期的研究成果较多地带有前苏联经济学理论的色彩,不完全属于纯西方经济计量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数量经济理论方法研究日益向纵深向下发展,各种预测算法、组合模型理论等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典型的经济计量方法论。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另一条发展线路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这类研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数量经济学方法刚刚传入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多在以计量方法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如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定量分析、钢板消费量和工业储量探讨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面临着一些新的热点问题,如经济全球化、国有企业改制、经济体制改制等。进入21世纪后,计量模型和方法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呈现出较强学术性。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特点。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引进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还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国情,将经济学分析的数理方法、计量工具和模拟技术统一在一起,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的形成及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必要基础,也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加瓦。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将被拓宽。未来,通过对资源与需要、社会经济关系、理、经济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将被拓宽。延伸范围包括数理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理论,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博弈模型参数的估计以及检验问题,以及模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非稳定变量的研究。

更加注重量化分析。量化分析就是将一些不具体、模糊的因素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从而达到比较分析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对经济的研究中将更加注重量化分析。在社会高需求的作用以及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趋势下,更高级数的数量经济学将会成为主流,更多的人才也有望涌入这一学科及领域。

更加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经济状况。要坚持以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导数量经济学的发展,根据相关基本理论,建立和完善具体的研究工具,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再在此基础上,把经济学理论进行条理化和规范化,从而发现新问题和新理论,进而使得这些理论更加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4

关键词:GDP;ARMA模型;实证研究

一、引言

(一)关于GDP预测的概述

GDP是本国全体常住生产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在通常情况下,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因而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考察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工具,GDP增长率是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关心经济增长,因为没有经济的适当增长,就没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国政府的统计部门都把GDP增长率作为描述经济增长情况最重要的综合性宏观经济指标,因此研究预测GDP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①

(二)ARMA模型的介绍

ARMA模型是由美国统计学家GE.P.Box和英国统计学家G.M.Jenkin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时序分析模型,也称为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是研究时间序列的重要方法,由自回归模型(AR)和滑动平均模型(MA)为基础“混合”构成。ARMA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预测指标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看成是一个随机序列,这组随机变量所具有的依存关系体现着数据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以下即是ARMA模型的基本数学公式:

y1=c+α1yt-1+α2yt-2+…+αpyt-p+εt+θ1εt-1+θ2εt-2+…+θqεt-q

其中,εt为白噪音过程,且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δ2的正态分布,c是常数项,α1,α2…αp是自回归系数,θ1,θ2…θq是移动平均系数。若q=0,则该方程就演变为一个纯AR过程,而如果p=0,则该方程则演变为一个纯MA过程。②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整合处理

我们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1978年到2012年的每年的GDP指数数据,也就是将所有数据都换算成了以1978年100为基期的数据。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对数转换,用lnGDP表示取自然对数以后的实际GDP。

(二)建立模型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画出GDP的趋势图,从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出,1978年到2012年我国GDP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后期呈现出了对数变化,因此该序列是非平稳的。从图1-2中可以看出,图形呈现了明显的线性趋势。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序列是非平稳的,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正式检验方法,单位根检验以DF检验和ADF检验最为常见。ADF检验,全称为Auge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是DF检验的拓展。因为在DF检验中,所有情况对应的模型都是AR(1)的形式,而没有考虑高阶AR的模型。ADF检验将DF检验从AR(1)拓展到一般的AR(p)的形式。本文中我们采用了ADF检验,结果ADF统计量的值为大于5%置信水平的t统计量,所以接受lnGDP具有单位根的假设,确定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需要继续对其消除平稳性。

2、非平稳性的消除

对lnGDP做差分可以消除其线性化趋势,消除整个序列的非平稳性。我们对经过一阶差分后的数据进行ADF检验,我们可以发现,ADF统计量的值小于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所以不接受lnGDP具有单位根的假设,该序列是平稳性序列,因此我们通过一阶差分转换消除了原始序列的非平稳性。

3、模型的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AC和PAC图来对ARMA模型进行识别选择,对GDP指数求对数再进行二阶差分后,得到的自相关和偏相关图可以看出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AC与PAC值比较大,由偏自相关函数中的P可以选择1,由自相关函数中Q可以选择2,最终得到模型ARMA(1,2)。

4.模型的建立

首先我们先根据ARMA(1,2)生成一个新的一阶差分序列,对新生成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MA(1)的t统计量明显小于2,没有通过t检验,把MA(1)项剔除,生成新的估计模型为:

DLNGDP=0095641+0.524590*AR(1)-0.921738*MA(2)

71.333153.467500-14.76191

我们再对新生成的估计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可知,各变量的t统计量均明显大于2.5,通过了t检验,因此该模型成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以对我国的实际GDP预测建立ARMA(1,2)模型。

(三)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我们对GDP的产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利用ARMA模型预测的2013年的GDP指数为26312,2014年的GDP指数为2920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最新数据可知,2013年我国实际GDP指数为26086,则经过计算可以得到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误差为0.87%,因此可以看出该模型对GDP的短期预测非常准确。

之后进一步运用Eviews得出预测曲线和实际曲线的拟合图,如图4所示:

图4GDP实际指数和预测值的拟合曲线

观察上图我们可以发现,红线代表的是实际的曲线,绿色曲线代表的是预测图,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拟合程度很好,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对我国GDP进行预测。但是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近些年来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总结

本文利用ARMA模型,以我国1978-2012年的GDP指数为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通过预测2013年的GDP指数与实际指数的误差来看,这种方法具有很好的预测性。ARMA模型对于具有明显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数学模型,不需要涉及变量的专业知识,仅仅依靠数据的本身就可以完成建模,这样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寻找主观因素以及识别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困难。ARMA模型这种短期很强的预测性,也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振刚,郑更新.GDP 预测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

[2]沃尔特.恩德斯著,杜江,谢志超译.应用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若羽. 基于ARMA模型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1.6

[4]仲亚伟,曾凡伟.山东省人均GDP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J].价值工程,2005.4

[5]闫荣国.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协整分析述评[J].统计与决策,2003.12

注解: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5

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426;F202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钢铁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良好态势,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0 394.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3%。其中第一次产业产值达2 562.81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二次产业产值达10 707.68亿元,同比增长19.5%;第三次产业产值达7 123.77亿元,同比增长17.4%。第二次产业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河北省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为8 057元,同比增长12.01%。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3 867元,尽管较2009年的3 606元有所提高,但是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3 619元,较2009年的12 195元有大幅度提高。

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57%、52.5%、34.93%。第一产业比重较2009年的12.81%下降了0.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2009年的51.98%上升了约0.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2009年的35.21%下降了0.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钢铁产业是河北省的第一大优势产业,钢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但是2010年,河北省产粗钢14 458.79万吨,比上年增长了4.52%;产钢材16 757.23万吨,比上年增长8.45%;产生铁13 705.39万吨,比上年增长0.99%;增幅不但分别比2009年回落了8.18、18.38、15.89个百分点,而且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增幅的4.78、6.25、6.41个百分点,这是十年来河北省钢铁产量增幅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钢铁产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品结构的要求。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的物流业逐渐成为河北省发展的新亮点。2011年,河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5.5万亿元,同比增长18%;物流业增加值达1 780亿元,同比增加20%。目前,物流业已成为河北省继钢铁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优势产业①。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河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河北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理论概述

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探究。库兹涅茨[1]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作用,他的研究得出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钱纳里[2]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结构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如当人均国民收入由400美元上升到1 000美元时,农业的就业份额就会下降到25.2%,工业的就业份额上升到32.5%。他还揭示了在准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转变有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第三阶段以服务业为主。

国内许多学者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深入研究。刘伟等[3]通过选取三次产业产值作为自变量,GDP作为因变量来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三次产业比重扩大均会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王琳[4]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长三角16个城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为此经济增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虞斌[5]采用VAR模型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采用浙江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和GDP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得出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浙江省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巨大,第二产业次之,而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最不明显,甚至存在反向影响。吴战勇[6]为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采用计量方法,选取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和GDP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得出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三次产业产值的增加是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原因,并且经济增长是河南省第一、三产业发展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并不是第二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唐玉娟等[7]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来代表产业结构,GDP代表经济增长,得出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增加值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综上所述,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是一大趋势,但是上述作者在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时,有的选取三次产业的产值作为产业结构指标,选取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这样选取的指标是有缺陷的;有的选取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产业结构指标,选取总产值作为经济增长指标,这也是片面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所占GDP的比重,所以本文认为应该选取三次产业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指标,GDP的增量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

显然,如果式(1)中xt的任何一个滞后变量回归系数的估计值是显著的,则xt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8]。类似可以通过式(2)检验yt对xt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构造F统计量完成检验,当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接受原假设,xt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当统计量小于临界值时,拒绝原假设,xt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一般通过直接观看p值来判断接受还是拒绝原假设。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时要求受检验的变量是平稳的,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则要求非平稳变量是协整的,以避免伪回归。因此在进行格兰杰检验之前要进行平稳性的检验和协整检验。

(二)指标和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1990-2010年河北省总产值(GDP)的增量y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河北省总产值(GDP)的比重x1、x2、x3作为产业结构的指标①,以分析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河北省总产值增量y和三次产业比重x1、x2、x3分别取自然对数,对数变化后的指标数据分别为ln y、ln x1、ln x2和ln x3。

(三) 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在检验各变量的协整关系之前,先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即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来检验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计算由Eviews7.0完成。见表1。

3彼此独立,相互间没有影响。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经济增长不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结果也表明,第二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总体上看,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即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而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即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没有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因此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在河北省是可行的。但是尽管河北省的经济增长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我们也不能肯定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没有影响,因为通过协整检验可知经济增长和三次产业结构之间是存在着长期互动关系的。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

由上述实证分析可知,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尽管河北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都不具有平稳性,但长期而言,二者在统计上是高度相关的。

第一,经济增长与第一产业比重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同国际上三次产业变动趋势是一致的。

第二,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比重变动成正方向的变动,这种变动关系是长期的,这就说明通过扩大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来调整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和第一、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变动关系,即第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引起经济的增长。而第二产业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从长期的协整关系来看,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长期互动关系的,所以第二产业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可能是由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造成的。就现实来看,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存在诸如粗放型经济等问题。因此不能否认在长期内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为此,通过调整第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可以发挥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四、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第一产业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有负的作用,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所以河北省一方面要减少第一产业的规模,另一方面要增加第一产业的质量。为此,必须要调整第一产业的结构,要按照现代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标准,改造传统农业,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最终推动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要发挥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要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其关键是要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提高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引导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方向发展。

(三)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第三产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为34.93%,仍低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因此,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来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河北省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市场空间,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

注释:

①本文有关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和比重、居民消费支出、钢铁产量的各种数据,均根据2010-2011年《河北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常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22-173.

[2]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17-138.

[3]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5):14-21.

[4]王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 2008(4):18-23.

[5]虞斌.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分析[J].财经论丛,2010(1):7-11.

[6]吴战勇.河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3):22-24.

计量经济学概述范文6

1基于价值管理视角的管理会计概述

基于价值管理视角的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强调价值创造以及对价值的评估两个内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所有经营投入以及产出看作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将所有过程按照价值的流向来进行管理。

在价值管理视角下,会计管理突破了传统会计管理以货币为计量的财务限制,而是从价值的角度去执行会计管理,价值既可以是有形的货币价值、物品价值,也可以是无形价值。这种转变使得会计管理的范围从传统的单纯的财务层面延伸到了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将会包含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运动,凡是进入企业价值流的价值信息都在研究范围之内。

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广阔,而相对的会计要素也更加多元化,相对的会计指标也随之增加。由于所有的会计管理都按照价值流进行管理,除了传统的资产、负债、所得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常见的六大财务状况指标之外,还增加了包括企业竞争力、价值增值、价值流等资源能力指标和运营指标。

在价值管理视角下,管理会计的管理目的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进一步追求企业的价值增值,也就是通过优化企业的价值,从而去协调企业组织内各部分之间的协作管理,保证企业价值流的有效运作,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而最大价值本身就是对企业自身价值的一种增值。

2基于价值管理视角的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21分析框架研究现状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管理会计实务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从传统的注重以财务导向的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转变为强调股东价值创造的多元化动因的确认、计量以及管理的战略性方法体系。价值管理框架以管理会计的实务为基础,它明确提出以不改股东创造出色的长期价值为管理目标,意在为企业业绩计量和价值创造提供一个整体框架但通常包括以下六个基本步骤:选择能提高股东价值的具体内部目标;选择与赢得既选目标相一致的战略和组织设计;在既定组织战略和组织设计下,确认能在经营中创造价值的特定业绩变量(或价值动因);在以价值动因分析确认不同优先级的基础之上,制订行动计划,选择业绩计量指标,设定针对性目标;评价行动计划是否成功实施,并执行组织和管理业绩评价;根据目前结果,及时评价组织内部目标、战略、计划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加以修改。

从管理会计的实践看,现代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运用一个综合的 “基于价值的管理 ”分析框架来整合多种管理会计实践。该框架侧重于:拟订和实施最有利于股东价值创造的战略;装备侧重价值创造和公司业务单元、产品和客户综合价值“动因 ”的信息系统;协同价值创造和管理程序;设计反映价值创造的业绩衡量系统和激励薪酬设计。采用“基于价值的管理 ”分析框架,基于三个基本原因。首先,在价值管理的角度下,分析框架更加符合管理会计经济学模型研究的一般性方法,它是从总体上对于管理会计的控制分析以及管理计划的发展依据。其次,分析框架在基于价值管理的视角下,将大量的国内外管理会计实践创新成果纳入其中,例如国外先进的平衡计分法、作业成本法,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并增加研究的可行性。最后,基于价值观的分析框架,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合理地根据实践的变化激励而进行改变,降低研究的盲目性,增加研究的灵活性。

22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基于价值管理角度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早,早在2003年,BruCeLBagga,从消除浪费的角度仔细分析了标准成本法与企业生产不适应带来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把标准成本法与价值流成本法进行了对比,介绍了精益成本方式――没有标准成本法的条件下,价值流成本如何帮助企业制定决策,提出了精益管理会计这样一种能正确指导精益生产的会计管理方法。而2004年卡普兰教授承认基于价值角度的管理会计实务已经被西方国家认知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夏威夷商业回顾》一文提出了一种新的ABC,一种基于“在产品整个流动所花费的时间”上的产品成本的方法。他也认识到必须要理解“流动”的能力如何。他提出产品的“特点和特性”被用来组成“混合模型流”中的复杂程序。而这其中提到的新的ABC,实际上就是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会计的雏形。

在国内,虽然基于价值管理角度的管理会计研究相对较晚,但这种思想早已经被许多专业学者接受,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起国外文献来说偏弱。在陈明坤编著的《精益会计》中,就细致地提出了基于价值管理的精益会计的时间过长,并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并指出了应注意的细节。

3未来的研究方向简述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以上市企业为主要市场管理会计实务实践为代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行为,将会引导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并形成理论去修正这种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管理会计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长远的价值贡献。基于价值管理视角的管理会计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