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范文1
1.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和地位
各级各类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现代教学环境大大得到改善,但这些靠大量资金投入建设起来的系统,有许多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一部分甚至是为达标、装门面而建成的,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尤其是校园网,这几年国家花费几十亿,在中学、大学建了许多校园网,但真正用起来的、发挥效益的,也就区区可数的几家,浪费非常严重。所以,学校应该把资源用于实际之处,教师应该多使用信息技术、多用计算机作为课堂演示。学生应该用其作为电子读物,用于上网搜集信息,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和地位是不是只是起辅助作用呢?如果只是线性地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做成课件来讲授,还不如不用。做课件是为了辅助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好好地选题,要选择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题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教师在这门课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在这门课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技术方面的一个反馈,老师首先要做好榜样,即老师必须是专业的老师,或者在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才能去教授学生。不能因为是公共课,老师就睁一睁眼闭一只眼,要求不够严格,认为反正不是专业学习,只是讲授点皮毛就足够了,或者只是让学生期末考试不挂科就好了,这种态度是需要改正的。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公共课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不是很满足,觉得太过简单,而老师在这一方面就更是显得有些轻率,作业上交与否都不重要,这就让学生感到老师不够重视,搞得自己的学习兴趣也没得了,所以老师一定要饱含热情,起好主导作用。
3.学生方面
从学生方面来看,很多人都觉得开设这门公共课还是比较有意义的,只是相对来说,这门课课程时间太短,而教学内容又颇多,所以很多东西都只学了皮毛,而不能深入去研究,再加上是公共课,和授课老师的联系也不多,这方面的交流也就更少了,所以很多时候真正想要更多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人却苦于没有途径。建议学校可以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课程,这样的话效果将更好。
4.科学的认识是建设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条件
在对待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这个问题上,学校应该软硬件同等重视。网络化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和实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校园网的建设与硬件设施一样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是通过各种教学软件在教学媒体中运行而传播给学生的,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软件的质和量,只有质量高、数量足的教学软件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并与教学系统环境相协调时,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设备,让其发挥较大的效能,要“两个建设同时上”,即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要同时上。
5.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必要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并不是计算机教师一个人的事,教材的收集、脚本的编写,课件的成形和使用,都要任课老师来完成。只有任课老师将先进的教学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之中,合力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把课件应用得灵活自如,课件功能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应该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提高信息化素养。
参考文献:
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整合;教与学;变革
【Abstract】Usage modern education technique and academics integration, well timed,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usage modern education the technique is to promote new under the course of teach with learn of change is a line it valid of path.The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bilateral activity and learn with teach is interaction and inpisibility of process, learn of teach of teacher and student only have with each other should, then can obtain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Education technique;Academics;Integration;Teach with learn;Change
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教育部首批确认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面对21世纪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举国上下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形势下,学校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下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变革?下面谈谈我们的认识与做法:
1.构建现代教育技术新环境,为促进教与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只有互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构建促进教与学的变革有以下的认识: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
1.2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看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1.3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1.4 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促使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社会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探知”和“导行”。其激趣导入、探知明理、深化导行、总结延伸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思想进行的。这种模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识到:要构建一种适合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型网络系统,为教与学的变革服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变革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据以上认识,我校按照规范的标准,落实措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并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目前,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投入经费80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多媒体互动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特别是学校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21世纪学校优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后,学校更结合实际,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具有实用性、超前性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如今,学校已组建起了“一站二网三系统十四室”: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国际互联网、多媒体互动校园网、雏鹰有线电视系统、远程数码广播控制子系统、校长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学校拥有400多个网络终端,全校共有500台电脑,三间共拥有180台电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五间拥有280台笔记本电脑室,组建了网络控制中心、软件制作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可容纳320个座位的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学校校园网络系统拥有庞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容量达到600GB。学校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国际互联网网站,光纤接入学校,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校园新环境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传统的教与学模式的变革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为此,新课程下,教师的一种新型角色——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过程引起了教学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教育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又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缩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如:我在教学小学科学《地震》一课时,就很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这一渠道,带领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网上地震之探”。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四位科学家的板块学说以及模拟地震实验进行认识。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网上地震之探”。让学生进入163.com网站,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地震”,然后搜索-相关网页-中国地震网-目的地指南,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由进入,包括最新的地震介绍、地震图片,以及地震新闻等有关地震的最新最全的信息尽在其中。通过这次网上教学,学生不但牢固地掌握了新知,也深切感受到了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害和人类是如何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情感体验!
2.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了教学容量,活化了学习形式。通过教育技术,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在新编的省英语教材第一册十五课《AT THE ZOO》软件设计中,老师编制了“小朋友到动物园去玩的小故事”,配上动画,录上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动物园里学习单词和句型。软件以故事的情节把小朋友带入情景,让他们充当学习的主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知识,从而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跟着导游游玩动物园,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聆听不同的动物怪声,自己操纵鼠标,学习自己喜欢的动物。这种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不受教学过程的限制,不受外界的影响,学生自由自在地漫游在知识的王国里,兴趣盎然。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时空,更新观念,改革教法,促进教与学的变革
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只要发挥它的作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落实新课程,实现教与学的变革,实现学校优质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对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的体会是:
3.1 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了教育时空的束缚,变革了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的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通俗点讲,自主学习,就要达到“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传统教学以教室为中心,而现代教育技术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图书馆和科研院校,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教与学的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一切学习资料,不管在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装有教育软件或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读书和学习,跟上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的迅速变化的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
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进行学习,并和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即时的交流,实现实时交互式学习。
3.2 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变革了教学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新课程改革,如果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不随之改变,这次课程改革,也不能达成目标。教无定式,但教学有式。教学方式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现代教学方式是贯穿现代启发精神,以便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特别是更好的发展能力,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应该多角度思考权衡利弊,创造性的选择和创生新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教育心理学表明各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合理和不足的地方。如单向交往,信息传递的速度快,信息接受者的秩序好,教师的作用非常显著,容易保持信息传出的权威性。网络是一个声、象、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它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它具有传统教材文本所没有的资源集中和共享的优势:网络中心服务器和光盘库将所有教学软件、电子图书、备课系统及声像资料集中管理,全校每一个教室、办公室、阅览室的终端,只要你轻轻地敲键盘、会使用鼠标,你就会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实现实时交互式教学。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促进教与学的变革的高效之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我们小学教学改革要在积极继承知识教学传统和充分总结知识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知识结构 创造力 知识更新 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71-01
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药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作为一名从事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化学教师,我想就高职高专化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学科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化学教师应具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1.1 业务知识要扎实
业务知识指教材中的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及教材的基本结构安排等内容。这些知识应准确理解、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同时还包括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的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就要求达到精通和专深的程度。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其中的知识、概念、原理或结论,更有助于教师从比较宽厚的知识背景讲清楚“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1.2 知识面要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更努力的学习来掌握这些知识,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和其它的学科也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和医学、药学和检验有关的课程,它们可以相互交融,相互运用。在化学学科中,最新成就等内容可以体现教师所掌握学科知识是否足够深厚。教师要及时的补充知识内容,还要涉猎广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材,缩小教材内容与新知识、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化学教师如何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
2.1 要更新学习观念
教师在校工作期间获得的知识量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就需要在工作以外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只有不断的获取、更新知识内容,教师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从而更好的去教育学生。所谓终身教育是不论现代和未来的教育都可以看做是终身教育来进行终身学习。因此,不断学习是教师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会努力的终身学习。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学习观念,使学习成为主动性的动作,成为终身的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更新教师陈旧的知识结构,扩充知识视野面积,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2.2 要扩展学习内容
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及时更换陈旧、过时的知识,不断地吸收消化最新的化学知识,使掌握的学科知识结构能够得到调整、更新和扩充。同时,教师要找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点和不足,选择性的学习重点内容,特别要学习那些与创新能力相关联的知识要素和材料,在教师学科知识结构中增加化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应用性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比重。
化学教师除了要专业知识过硬外,还要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逐渐重要。素质教育的提倡发展的同时也要提高教育技术的素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占据主导位置,它的存在发展以及重要性已经可以影响到全国的教育,包括整体的改革以及教育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在现代教学环境下培养和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对教育体制来说非常的紧迫和重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自学、参加培训等。但应切实注重全面学习和切实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懂得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去从事化学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3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为了能够跟上网络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脚步,为此不仅要求教师合理的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合理的利用丰富的知识信息宝库。更要求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有用的知识。因此能当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为了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作为教师更应该具备应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在面对大多数知识被被动接受时教师应当学会转向进行创新性学习,原有旧知识以及纵向知识以及横向指示灯进行新的思考、加工、处理和组合重新将其联系起来,是各知识点之间相互沟通,从中获得更多新的知识,产生新的西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知识的创建和重新组合,实践是关键
知识的实际运用比学习更为重要。教师以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为主要学习目的,更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和育人的效果。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日常中所掌握的知识合理的融入到化学教学的实践中,重组、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接收化学知识,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学习高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也是验证知识,进行知识消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提升其对知识的重组和创新以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那么在知识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3 结语
影响教师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水平程度不同,它的创造力的方向和强度就会很不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学科知识结构。教师可通过参加继续教育、自学、查阅资料等方法,将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提高 高职教师 信息素养
一、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主要指学科教师能够熟练的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对我国教育界而言,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
(一)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面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在此,我们结合他们的做法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社会的角度来谈谈我们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
1.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2.为教师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的情况,阻碍着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步伐。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可通过多种渠道筹借经费添置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对教师进行培训
网络信息化社会的当前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如今的教育要面向网络信息化社会,只有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才能适应知识创新型的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因此以培训教师信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是提出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的实施方案,设立考核制度,通过初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中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网页课件制作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层次水平。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最终是体现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将逐步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个整体,它的效果受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力、交互响应、软硬件结合程度等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设置有关多媒体课件应用交流活动,让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心得体会,探讨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各方面的问题,对一些共性的难点问题,可以作为教研项目立项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各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纳入课程建设项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共同协作攻关,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积极为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行创造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课件设计、课件制作、完善、使用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五)抓紧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
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由于人们在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作用。而由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应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队伍,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利用操作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软件。
(六)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高职学院英语教学 现状 对策
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给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走改革和创新之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高职处与全国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了“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强调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实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007年4月18日至21日,上海外研社与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研讨”。与会期间,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刘进处长介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形势及发展趋向,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戴伟栋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教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考委会主任、上海交大外语学院教授刘鸿章等都作了关于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报告,再次强调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实用为主”,并强调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就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各院校一定要围绕应用能力考试来开展英语教学,而且全国对各院校的考评工作也着重于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过级率。
因我省各大医院对我院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要求较高,与其他高职院校要求学生通过大专层次的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和B级相比,我院医学生要求通过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三类生(中专、技校、职高)三级过级问题更加突出。下面想结合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谈谈自己对我院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生源基础薄弱,素质偏低
我院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高考第五批录取的普通高中中等以下水平的生源(简称普高生),二是五年一贯制初中中下游水平的生源,三是来自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生源(简称三类生)。生源的多元化结构导致生源基础不一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新生特别是三类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无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阅读等方面都较差,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怕学乃至厌学的情绪。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往往很难提高要求,教学改革难以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学设施短缺,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现代化的教学必然也要求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因而多媒体教学已成了各高等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视听手段,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以其活泼新颖的方式,赢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可借助网络在课外进行交流,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这同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近年来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给我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室紧张、师资短缺等。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短缺严重制约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条件的限制使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缺乏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词汇、语法知识的讲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从而也限制了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特别是三类生听、说、读、译的能力都不甚理想。
3.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英语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从国家的统计资料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师比2001年为30比1,远超出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18比1的标准。我院英语教师短缺现象更是严重。本学期我院共有4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为1876名,而英语教师只有7人。由于教师严重不足,不得不合班上大课.有的合班上课人数超过百人,学生上英语课就好像是听报告。“英语是一门语言课,非常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活动较多,学生参与性强;可一旦班里人数众多,空间和时间有限,教师就无法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因而英语老师常常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由于缺乏老师,一些新进校的年轻老师一来就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因缺乏从事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及系统的培训,对英语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外聘教师也已成为我院英语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外聘教师的不稳定性给教学管理带来压力。少数外聘教师的临时调课、停课或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学质量不高等也是影响我院英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一大原因。
二、对策
1.进一步深化分层教学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达到A级要求,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至少应达到B级要求。随着入学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均应达到A级要求。
我院多年来都是按不同的生源编班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使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03年我院率先在浙江省与英国和澳大利亚合作办学以来,英语教学分成了两个层次:英语要求较高的国护班和普通大专班。从已毕业的03,04届学生来看,国际护理班的三级合格率分别为94.64%,90.38%;其他班级的合格率分别为64.25%和57.61%(包括普高生和职高生)。从05年起,英语教学更主要分成了三个层次:基础较差的三类生适当增加英语授课时数,先从大学英语预备级开始学习,打好语言基础,再转向大学英语(一、二册)的学习,使这些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及较高的三级过级率 。其次是普高生。相对于三类生而言,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要求在三个学期内完成大学英语三册课文的学习。毕业时能有70%~80%或更高的三级合格率。而层次较高的国际护理班,除了必须过三级外,要求有更多的学生过四级甚至六级,向雅思冲刺。
但在三个层次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无论是普高生源和还是职高生源,各系之间生源质量也有较大的差异。护理系、临床系的录取分数普遍高于助产、中药、康复等系,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同等层次的不同的班级里,甚至是同一班级里,授课教师也要注意在不影响整体英语教学的情况下,按照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的举办不同的英语提高班等,鼓励学生参加。并按照各班学生的英语水平补充符合学生水平的英文材料,使他们能达到同层次的英语教学要求甚至更高的要求。
2.选用实用教材,注重能力考核
教材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材料,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材选用的定位偏高,学生学习就有困难。从今年开始,我们停用了主要面向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而转向更适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希望英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注重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听、说、读、写、译技能的综合培养,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课文选材突出真实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目标。此外,学法与教法并重,引入自主式、发现式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是本教材的特色之一。
我院学生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求参加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源质量的滑坡,三级考试不适合那些基础差,或对过三级要求不太高的专业。按照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实用为主”的教学理念以及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B级)在全国的全面铺开,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局限在大学英语三级上,而尤其应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最低要求和努力的目标,举办不同的英语考级培训班,鼓励学生按照各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要素。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一要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彻底改变英语教师长期短缺的局面,完善合理师资结构,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二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除通过岗位实践培养如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等环节训练青年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指导的力度,使广大青年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快成才。还应积极寻找和创造卓有成效、多样化的师资培训渠道,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三要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关键;改善环境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是手段。在分配政策上要体现激励机制,向教学一线倾斜、向教师倾斜,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性。在管理上,要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努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加大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迅猛,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英语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现代教育技术寓英语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所创设的情景当中,能综合利用视、听觉,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具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因此,多媒体教室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英语教学的基本保障。认真组织好英语多媒体教学,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给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
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是目前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它的明显缺陷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减少,对教师有依赖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不高。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之一。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学记》上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学习方法很重要。英语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行为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小结
高职院校生源差的现象一时无法改变,学生基础差的现实也客观存在,教师的短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投入相对不足等都是困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但只要我们对教材、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教学手段进行系统的改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全面提高我院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雪娟.“分层教学”是促进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良方――有感于参加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会
2.夏喜玲. 论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 河南大学学报. 2006年1月
谈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管理;探索;实践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趋势逐步加快,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加快,使得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初中的入学人数受到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进行创新的学校管理,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创办一所有特色、有质量的学校,在此就农村初中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谈谈个人体会,愿与同仁探讨。
1 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将对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管理的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1.1 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1.2 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我们的视野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开放性的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够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1.3 不断加强个性化的管理理念。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实施个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管理还要求学校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教育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尺,极大地压制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个性化的管理还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管理的特点凸显出来。
2 着眼制度创新,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1 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活力。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各种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把校内各种资源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兼顾,使每个群体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度的创新建设首先要从制定目标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淡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学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出台岗位竞聘制度,大胆地实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课教师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此举一下子实现了教职工校内动态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内部潜力,形成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
2.2 落实人本理念,增强民主意识。在所有的制度建设中都始终坚持师生“知行合一,完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个人幸福、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和体现人的终极价值,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尊严。例如学校坚持教职工例会制度,及时总结得失,表扬先进,弘扬正气。学校认真贯彻开展师德师风整顿活动。每学期坚持在教师中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坚持科室卫生评比活动等,达到了预期效果。所以说,制度建设创新是为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了全体师生。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才是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的真正内涵。
3 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校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引导他们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努力工作,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点所在。学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体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其管理效益。
3.1 重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因此,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3.2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师德师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完善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制度,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3 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当今世界,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4 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4.1 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4.2 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