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1
关键词: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05-03
目前,全国高校中已有超过200所大学有食品院系。食品化学是食品院系中本科教学中的三大基础课程之一。任何与食品科学相关的高等教育平台均教授这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备受关注。
一、我国《食品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平台。在整个20世纪,食品科学的独立性逐步地、但是不容争辩地得到加强。世界各国参与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也迅速膨胀。在过去100年中,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多次变更。到上世纪末,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食品科学的研究与教育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四个主要的高等教育平台:①以医科大学和研究单位中预防医学方向为主的平台;②以原轻工部所属各轻工业院校和研究部门为主的平台;③以上世纪80年代后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的食品科学院系和机构为主的平台;④以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的相关学科为基础组建的食品科学教学与研究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食品化学课程均作为主要课程被教授。因此,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平台具有多样性的显著特点。各平台的背景不同,培养计划不同,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亦有区别。
2.师资力量。目前,在许多高等院校,讲授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师都具有比较高的学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在少数。其学历背景,除食品科学专业外,比较多的教师具有化学第一学位背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教学平台上,已经形成了具有梯次的教学团队。可以认为,我国目前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师资力量丰厚,学历背景充实。
3.学时。西南大学的赵国华等人曾经于2007年对全国19所教授食品化学课程大学进行了核定学时的调查[1],结果见图1。根据他的调查,采用课堂教学学时数在50~5时的院校居多。实际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食品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长度主要分长版和短版两种。长版的学时数一般在50~60学时,短版的学时数一般在30~40学时。每个教学平台在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学时时,一般要考虑学生的培养计划、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
4.教材。目前,在国内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较为广泛地采用的食品化学教材包括:谢笔钧主编的《食品化学》(科学出版社)、夏延斌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璋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其中,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被采用的频率较高。尽管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提出过一些建议,有些人甚至做了尝试,我国大部分教材的主要知识理论体系仍然沿用了Owen R. Fennema所著《食品化学》的体系。虽然该知识理论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但不适我国国情之处也明显,如:①对各营养组分的描述较多,对各种食材整体化学性质的描述不够。②所举的例子多为西方各国的传统和流行食品,东方食品、食材的例子很少。因此,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食品化学教材对于我国的食品化学教学人员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的、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之一。
5.课程内容。食品化学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绪论、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酶、色素、风味化学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由于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风味化学、食品酶学等课程的开设,一些院校为避免内容重复,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略去了酶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有些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内容,以加强学生重点知识的掌握。此外,食材(如焙烤食品、乳品、蛋品等)化学和分散体系等章节也随各个教学平台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因此形成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
6.授课对象。在我国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育平台上,食品化学课程的教授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职业学校学生。可以说,课程的教授对象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鉴于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按照教育科学规律,食品化学知识的教学对象实际上被分成两个群组:①通识型教学对象,包括食品相关专业和非食品专业的本科生;②硕士研究生和毕业论文涉及食品化学相关内容的本科生。前者的教学目的为入门,后者的教学目的为深入掌握和运用知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做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鉴于这些经验,在评价我国现行的食品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对象时,多样性也应该是肯定的结论。
7.教学方法。根据已有的报道,我国各教学平台食品化学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可以被形容为多种多样,总结归纳为:①讲授式教学;②讨论式教学;③互动式教学;④实践式教学[2-4];⑤项目、任务、问题驱动(PBL)式教学[5-8];⑥案例教学;⑦分组学习教学;⑧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式教学;⑨双语教学;⑩CDIO教学等。其中,讲授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被采用的历史最久、最广泛;问题驱动(PBL)式教学和CDIO教学在近期被关注;采用双语教学的平台数量有上升的趋势。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分组学习法已经被实践6~8轮,效果显著。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显著的优点:课堂上知识的传输量大幅度增加。
8.考核方法。在考核方法上,各个教学平台均采用了多种形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考核方法呈多样化,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课程论文、口试等。
二、《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根据上述的归纳和总结和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对《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与教材的改进。(1)课程理论体系的创新。准确地讲,目前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论体系是根据食品中营养素的化学分类建立的。国外的课程教学情况亦如此。在对各种教材的调研中,可以看到建立三种不同于此的理论体系尝试:①突出在食品的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类化学反应机理,以这些机理为核心展开讲授内容,详见Cornell University的Dominic W. S. Wong主编的Mechanism and theory in food chemistry一书。②将食品的功能引入食品化学领域内,尝试以食品的功能为核心展开讲授内容,如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教程。③从食品的营养角度出发来阐述课程内容,如韩国翰林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系的课程安排。其中,作者认为第一种尝试应当得到重视。这种设想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食品化学学科领域本质内容的充分理解之上的。如果细加整理,可能形成不同于目前的课程理论体系。当然,其效果尚需实践的检验。基于上述考虑,尽管国内已经出版了几十种食品化学教材,具有理论体系创新内容的教材编写还是应当继续受到鼓励的。(2)加强课程独立性的建设。众所周知,食品化学学科是多学科交叉构成的,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例如,在医疗卫生专业,食品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很可能会增加不少食品营养学的内容;在原轻工业院校,课程的内容比较偏重工程内容;在农业院校,课程经常会从农产品加工的角度讲授。这些影响都可能会使食品化学课程的独立性丧失。因此,加强食品化学课程的独立性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列举如下:①突出水分一章的重要性。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恐怕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比食品化学课程教授有关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更详细的了。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亮点,也是与其他课程的区别点。②在碳水化合物一章中,重点讲授淀粉和植物胶等多糖部分的内容,尤其是淀粉的物理性质和植物胶的化学性质。这也是其他课程不易涉及到的内容。③在蛋白质一章中,主要讲授蛋白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表现出的八个功能和蛋白质变性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内容。这也是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亮点之一。④在脂肪一章中,讲授的重点应放在脂肪的物理性质上,同时,还应强调氢加成、水解和酯交换等反应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内容。⑤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章节中,应着重强调这些营养物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变化。(3)内容前沿性的保持。食品化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每年都可能有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其内容。因此,在食品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中,在不影响其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做到内容的前沿性,列举众多的新科研成果和发现。(4)坚持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是在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课程的内容具有中国特色是理所应当考虑的事情。虽然,就我国在现代食品化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和积累而言,建立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还为时过早,但应用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我国传统和现代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所遇到问题的实例甚多。这些实例均可在教学内容中提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食品化学课程的中国特色就能得到保障。(5)与相关实验课程配套。食品化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成长与其理论知识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其应用性如何体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理论上,食品化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十分重要的。在安排食品化学的配套实验课程时,其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在传统上,食品化学实验课主要由食品分析和食品加工内容组成。而在理论课中,食品分析的内容相对很少。这就需要在理论课的讲授内容上做相应的补充。另一方面,在我国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情况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师资素质差别上。理论教学一般安排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担任,而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及职称与理论教学队伍相差甚远。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食品化学的应用性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其做法的要点是充分贯彻基础理论的应用性,多讲应用实例,着重训练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时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可以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完成。
2.教学方法的改进。①双语课程建设。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平台上,已经有人提出将食品化学这门食品科学的基础课建设成双语课程。这种设想如果能够实现,食品化学课程会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媒介课程。这样做会有许多正面收获,如:学生的能力训练水平与国际接轨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等。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设想,如有可能,应推广尝试。②推广分组学习法。根据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组学习法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食品化学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执行时,应注意需有教师参与分组名单制定。避免能力较强的学生集中于同组中,使每个组中好、中、差学生均匀分布,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授课对象的扩展。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食品化学课程可以针对多种授课对象,包括医学院校、农业院校和综合理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在学生级别上,食品化学的授课对象包括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食品化学课程实际上起到了食品科学基础知识普及的作用。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认识这门课的功能,可以尝试为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程,使其成为跨学科的选修课。
三、结语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教育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平台上可以说已经是比较普及了。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门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如果全国从事食品化学教学的教师能够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持续努力,这门课程的发展会有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全国食品化学课程运行情况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6-38.
[2]邵秀芝,孙华,王存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5,(01):184-185.
[3]周丹.大学公选课《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5,(28):72.
[4]杨文建,俞凌.食品化学课程的新型“四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10):86-88.
[5]王发祥,刘永乐,俞健,李向红,王建辉.任务驱动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广东化工,2015,(04):122,129.
[6]肖军霞,黄国清,王凤舞,陈海华.《食品化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09):141-143.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2
2015年,国家推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高等教育的重大发展战略。要实现“双一流”目标,不是仅靠几所重点大学集中突破,而是每所大学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创新活力。在此背景下,北京工商大学根据学校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双一流”:即“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目标。如何依托学校特色进行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还有哪些困惑与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
记者:您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位院士校长,您的老师曾评价您有很强的洞察力和把握时代趋势的能力。在“双一流”的战略背景下,学校未来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什么?
孙宝国:目前,高等教育已步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推进“双一流”建设,对国家来讲是战略性方针、战略性调整,我觉得这个调整积极且及时。“双一流”应该说是每一所学校的梦想,是大学校长的梦、也是大学教师的梦。由于每所大学的定位和任务不一样,起点也不一样,不可能所有大学及学科都变成一流。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型,再到目前的普及化阶段,各高校的分工、差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北京工商大学的教育介于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更偏重于大众教育。如何实现学校自身的“双一流建设”需要学校的领导把好脉、找准方向、定准目标,尔后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双一流”、首都四个中心的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既要尊重历史、依托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国家意志、行业发展和首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定位、打造特色。2015年6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确立了学校发展的“特色、内涵、规范、质量”,明确了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是:推进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质量,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开放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发展软实力。也就是说,今后五年,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希望以“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目标引领学校发展,大力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
记者:特色是学校的名片,贵校的特色学科和专业有哪些?如何依托学校特色进行一流学科建设?
孙宝国:说到北京工商大学的“特色”就必然追索到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是在原来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商学院以及机械工业干部管理学院基础上合并组建。原来的商学院、轻工学院是部委办学,有行业办学的特色和基础。学校在制定大学章程、确定“十三五”规划时,就学校的特色问题进行了反复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工商大学的特色就是商科与轻工学科。商科和轻工学科既是学校的历史,也是其现实,更是学校的未来。这个特色确定后,也就找到了学校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在商科、轻工学科里,具体到哪一个专业是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如商科里我们的会计专业专业地位、办学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好,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已十多年。此外,保险、金融、物流等专业,有行业中非常知名的专家、教授,学生参加全国竞赛也多次获奖,业内影响力大。
轻工学科的特色是食品与日用化学品。谭向勇书记在担任校长时提出学校工科以食品为龙头,这是发展的机遇,因此要举全校之力大力发展食品学科。我的本科、硕士、博士专业都是应用化工,研究的是食品香料、食品香精,为食品服务,有便利条件。前几年,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炒得比较热,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很关心。我们关注到这一社会现象,本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职能,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强化特色,加强重点突破,团队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我们的食品学科发展比较快,在食品行业的影响逐渐扩大,2012年我们获批“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近5年,学校食品学科获得的项目资助也越来越多,仅2015年,学校在全国自然科学基金的食品学科资助项目里,超过了一些老牌名校排名第二。尤其值得高兴的是,青年教师成长迅速,2015年学校15个基金项目中就有10个青年基金。化妆品方面,2010年6月,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在化妆品研究方面,我们在全国高校中排在第一位,如研发的芦荟胶和芦荟化妆品等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市场的认可,也推进了中国民族化妆品品牌的研究与国际的合作。
如何依托特色进行一流学科建设,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两点:
首先,要着力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未来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就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世界一流学科、一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简称“421”。博士点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学校现有会计、食品添加剂与安全两个博士点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希望“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能够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力争经济学与商学、农业科学技术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建成世界一流学科;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建设好“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研究中心”国家级的研发平台,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校外合作等加强学科建设。借力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今年学校分别与天津商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联合成立了“京津冀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与天津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合作签约了“京津冀轻工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与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大学合作成立了“京津冀商科类协同创新联盟”,这三个创新中心将有助于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增强学校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其次,要以国际化为抓手促进质量提升,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一是要扩大国外留学生特别是硕士层面的招生数量,增加留学生攻读学位人数,通过人才培养提升社会知名度。二是积极推进教师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引进海外人才、选派教师出国培养、聘用外籍教师等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三是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鼓励教师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并出台措施予以保障。目前,学校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的北京市食品营养高精尖创新中心,我担任中心主任,其中的研究骨干50%是境外的,大都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大家通过合作共同推进对食品营养的研究。在食品科学研究方面,今年6月,学校与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团(Nature Research)、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IUFoST)达成协议,三方合作出版具有高影响力的开放获取期刊《npj-食品科学》( npj Science of Food )。期刊将于今年上线,并努力在五年之内打造成世界食品界第一的期刊。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方面,我们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在学校经济学院建立了北京工商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四是大力拓展外部合作渠道,寻求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办学伙伴,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记者:我们知道,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请谈谈“一流本科教育”的具体举措?
孙宝国: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例如:世纪之交,美国有关机构了《本科教育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这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近五年,学校一直在大力推进和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强调学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围绕“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战略主题,秉承“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和办学定位,明确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近两年,我们推出了如下举措:
一是进一步规范考试管理,从2014级开始实行学生集中考试。2014年11月,学校首次期中集中考试顺利进行,千余名学生同场考试。大部分师生反映大考场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考试环境;从实际效果来看,“千人大考”通过严肃考风考纪,不仅降低了作弊率,也有利于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不少媒体对此做法予以关注并报道,集中考试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二是加强英语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加大对学生的奖励。英语方面:第一,从2015级开始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根据入学英语分数分成10级因材施教。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学习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种。第二,制定了奖励政策。对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目前已经开展了三次奖励,导向的效果不错。数学方面:针对现在学生中较多出现的数学弱项和考研数学问题,学校加强了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数学竞赛,加大奖励力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和导向作用。
三是制定“十三五”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确立学生培养的标准性指标“369”。“3”是指在“十三五”末,应届毕业生的考研和出国读研的比例要超过30%,鼓励学生勤学上进,提高毕业生的考研出国深造率,并鼓励学生实现高水平就业;“6”是希望有60%的学生在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到六级,具备较好的对外交流或出国工作的语言能力;“9”是指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90%。“369”这个指标虽然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部,但它是可量化的一个标志性指标。经过师生共同努力,“369”指标的达成,一方面,将彰显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有更多的获得感,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
记者:在贵校的“双一流”建设中,您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和最高兴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孙宝国:最棘手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规模、质量既要有量的增加,又要有质的提高,以及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凝练和创新。教师队伍方面,不仅整体规模需扩大,要增加教师人数,还要提高队伍的质量,两方面都很紧迫。所以,人才引进和培养要坚持“挖大树与栽小树”同时进行。“挖大树”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栽小树”是指培养青年教师,两方面对学校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虽然现在学校商科和轻工的特色已经凝练出来了,但是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的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尤其是每一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特色还需凝练。学校实现转型的重要任务是由单一的以教学工作为主逐步转变为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并重,这也需具体落实到各个学院,细化到对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工作的考核,这是保证学校顺利实现转型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教师们要通过提升基础研究论文质量来实现ESI前1%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围绕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来建设一流学科。另一方面,教师们的意识观念和能力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提升,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最令我高兴的是学校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体会到,改革要达成共识,要得到师生的拥护,学校的改革发展,更需要师生的齐心合力。
微访谈:
记者: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孙宝国:天道酬勤。
记者:您认为好学生的标准是?
孙宝国:勤奋、好学、有上进心、有责任感。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孙宝国:喜欢学生、有爱心,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加以引导,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记者:您心目中一位好的大学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
孙宝国:了解大学的历史、现实,把握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特色,扬长避短,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位置,在人才培养上得到学生的认可。校长是学生的师长、是教师的榜样、是师者之师。
记者: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几本书)?
孙宝国:《名贤集》《选集》。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3
关键词: 普通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 课程考核
《普通生物学》是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营养与安全三个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现象与本质及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了生命的各个方面,从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个体生物学、生物的多样性,到生物的遗传、进化及生态、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知识体系,是生物学的一个缩影和通论[1]。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界的概貌和普遍规律,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提高整体素质,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体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我们对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一、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结合专业方向及后续的专业课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为今后学生学习打好基础。由于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而讲得太多又容易与后续专业课“撞车”,我们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后续的课程对重点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普通生物学》教学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及生物工程三个专业的学生,三个专业培养方案又各不相同,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又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对内容进行调整。生物工程专业后续还将开设像《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营养方式、能量和物质代谢、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内容会陆续在这些课程中做更详细、更系统的讲授。因此,在保证《普通生物学》课程体系合理、科学,教学内容全面、系统、不发生大的跳跃的前提下,内容宜广不宜精,相关内容可由相应学科系统地讲授。而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这两个专业后续课程与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不同,因此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能量和物质代谢、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在高中知识基础上还要深入展开讲解。不仅如此,我们还增加了微生物及其代谢部分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酶学》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大学里面普遍实施学分制后,专业基础课的课时相应受到压缩。因此,在课程中对于这些高中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如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人的呼吸系统及其功能、人的骨骼和肌肉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不再做过多解释,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以提问和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回顾。在考试题目中也适当加入基础知识点的考点,保证学生能有比较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教学方法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教学的成败[2]。《普通生物学》中的有些概念或理论过于抽象,单凭老师口头讲授难以理解透彻,因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自由表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教学内容做细致、深入、透彻的讲解,以便把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展现给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精作用、血液循环系统、尿的形成过程、条件反射、重组DNA技术等知识时,我们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画面,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强化了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节约了教学时间,缓解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而且有利于教师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减少笔误和口误。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以上优点,但并非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师生课堂互动难以把握、信息量大、学生记笔记困难等。现代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实际课程和教学内容,取长补短,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传统板书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创造及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生物学实验是必要的。借助实验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能合理衔接[3]。过去《普通生物学》实验内容基本集中在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如细胞形态的观察、细胞及细胞器大小的测量等。该类实验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普通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内容体系。但目前我院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是资金问题。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就必须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增加实验室面积和实验仪器的台套数。目前学院利用国家与地方高校共建项目资金,补充购买了一批仪器,如PCR仪,酶标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一些电泳、层析设备,现已经陆续到位,为开展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奠定了基础。二是《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还需不断完善。作为基础课程的《普通生物学》如何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还需要不断进行探讨,这需要多门课程的共同协调。
在教育实践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及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在就业上更具竞争力[4]。为此,我们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教师指导下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实验基金项目,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如我们学院建有开放性研究实验室的平台,为学生在课余时间独自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我院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各种创业活动,比如酸奶的制作,各种饮料、果酒等中高档产品的生产,以及参与调研食品厂的工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检验和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认识不足、确定能力锻炼方向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分析教学得失,确定能力培养方向,改进提高的重要途径[5]。然而以往该课程的教学考核基本以“试卷+分数”的方式为主,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一卷定论”评价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少。在成绩评价时,总评成绩完全按照期末考试成绩给出或者仅加入平时考勤作业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没有考虑学生能力发展、个体差异等重要因素,简单武断。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前要求老师划范围,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而老师学生只关注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鉴于此,教研组决定将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实现考核方式灵活、恰当,考核方法开放、多样,评价模式合理、公正,最大限度发挥考核的反馈与激励导向作用。主要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也就是说,《普通生物学》考试试题由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统一组织出题,而任课老师只是参与一部分,考试时,由教研室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考前强求划定范围的现象发生。第二,加强过程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课程成绩将由平时成绩(含期中考试、课堂讨论、实验成绩、出勤等)和期末考试综合确定,而不再是原来的“一次考试定成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现象产生。第三,闭卷考试要实行集体流水阅卷,统一标准评分。考核方式的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切实发挥考核的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激励、调节、引导等作用,达到以考促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普通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普通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求新、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维安,韦仕珍.普通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2):52-54.
[2]宋玉芝.浅谈生物学教学方法[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5,27,(1):7-10.
[3]陈传红,周亚平,金卫根.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78-181.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4
关键词:食品工程;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蛋花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27-02
一、引言
在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外教学活动,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使大学生对科技兴趣大大提升,此外对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课程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主开,面向全校各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结合食品科学工程创新性实验项目“多风味冻干速溶蔬菜蛋花汤”的实践,着重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索研究、提出创新设想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现代食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科研创新思维相结合
1.创新实验项目选题与技术发展新技术相结合。学校的基础理论培训是创新性实验的重要基础来源,科技创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在一定的科研研究之上继承发展。因此一个学校的科研基础也直接决定了该学校开展创新性实验的深度与广度。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蛋品科研团队,经过近十年在蛋品的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指导多届本科生与研究生深入企业第一线,将科技进行转化的成果进行展示。指导教师的科技思维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性实验内容,有利于保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有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接触本学科的科技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选题与食品科学应用背景结合。本次创新性实验课程内容为方便型速溶蛋花汤加工及品质测定,该选题是基于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方便食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冻干速食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教学研究紧密结合现代食品发展需求,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手段――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合力开展产品开发研究。蛋花汤是一种以鸡蛋为主材料并添加其他辅料所制成的汤品。是一种制作简便、家庭餐桌上常见的大众化汤菜。在制作过程中,冬春季搭配小白菜等绿叶菜;夏秋季搭配玉米粒或者黄瓜等,口味清鲜,色彩鲜艳,营养丰富,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蛋花汤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餐馆里,都是一道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美食。在制备蛋花汤的过程中,如果能使用现代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即可实现蔬菜汤的方便快捷化。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是把含有大量水分的物质,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固体,然后在真空的条件下使水蒸汽直接升华出来而达到干燥的目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食品干燥所获得的物料具有许多优点,物料基本保持了新鲜原料固有的色泽、风味和香气,营养成分高,由于冻干过程基本都是在低温、缺氧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使得营养成分损失极少,并且具有良好的复水性。
3.研究内容全面又不失创新性。此次创新实验在内容与实验设计方面实现多种形式创新。首先,同学们在充分查阅文献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营养、色彩、口味多方面考虑经过投票的方式,确定研究四种产品。分别为速溶什锦蛋花汤、群英荟萃蛋花,排骨苋菜蛋花汤、冰糖米酒蛋花汤。在项目中学生需掌握蔬菜原料预煮处理,冷冻干燥技术手段对蔬菜、蛋花形成的质构、色泽特性的影响。还需要研究复水处理对产品的溶解性、营养性、溶解后稳定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完成冷冻干燥方便汤块的复水、食品的感官评定、营养评价以及包装,后期设计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和潜在的消费者类型的分析。项目的实施旨在让学生们在创制新产品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考虑“我想做什么”,更要探索和洞悉客户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学生初创设计的小产品可能在规范性方面拼不过大宗企业的商品化产品,但从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出发,甚至创新的需求,本项目的实施便能使学生们发现另一片新的天地。
三、过程创新思想指导与创新管理模式
(一)项目过程管理创新
1.蛋花汤制作要领,蛋花汤要保证蛋花的质地和颜色,必须在沸水状态时倒入鸡蛋液,并且要先将淀粉液倒入鸡蛋液中使其呈胶体状态最好。汤底,芝麻油等辅助香料不宜过多,略带清香即可。另外,为了保证蔬菜的颜色,最好是在水煮至80℃之后再将丝瓜、胡萝卜等加入其中,这既能保证蔬菜和胡萝卜的颜色不变暗,也使其不被煮烂。
2.冻干技术,产品干燥后体积不变,疏松多孔,冰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引起产品本身温度的下降而减慢升华速度,为了增加升华温度,缩短干燥时问,必须要对产品进行适当加热。整个干燥是在较低的温度条件及环境下进行的。
3.复水的要点干重8g,复水的量为400ml,用刚煮沸的100℃的开水或80℃的热开水,浸泡2.5分钟;复水性好,可达95%以上,且复水迅速。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的操作不规范,缺乏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告诉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对所有添加配料和操作步骤做好详细记录,操作步骤应具有可重复性,每一次配方的修改和完善都有数据可查才能让实验结果有可信度。
5.实验过程中,同学及时对每一步实验过程进行拍照片跟踪处理。
6.通过实验,总结出最佳的速溶蛋花汤的配方。
(二)团队管理与个人努力结合
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80后”、“90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因而在完成创新实验过程中常有个人主义倾向,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个别同学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欠缺。但在指导教师的及时教育和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逐渐在改进自己的待人处事方法,能友好地与队友讨论问题,耐心听取并采纳别人建议,扬长避短地进行分工合作。通过相互磨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他们的思想境界、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角色转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上好“演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体现在同学们能经过投票选择出最佳的方案,在设计整体实验方案以及产品外观时,非常热情,并提出多种色彩与搭配方案,并且对产品的功效进行了深入挖掘。
四、教学项目成果化与激励制度
1.大胆设想。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设想,自主设计并积极探索,而不是仅仅跟着导师去做国家项目或完全在安排下进行实验。由于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比较多元化,很多专业的学生对食品科学的了解还局限于生活中的经验,因此在正式实验之前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相关背景基础知识很有必要。第一次课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主要讲授了禽蛋概述、禽蛋加工方法概论等内容。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惊讶于一枚小小的鸡蛋还可以包含这么多的科学问题和科学技术,由此加深了对本项目开展的期望值和投入度。
2.实践出真知。在华中农业大学,每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均有配套经费,所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专业实验室、创新教育基地等积极配合,对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予以开放此外,在仪器、设备、场地及经费各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参与计划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题进行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保证了学生能真正做出成绩。让他们不再像以往只是接受观摩式的被动教学,而是敢于在第一线动手,勇于尝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真知。
3.硕果累累。本科生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们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设计出好的产品与配方,再独立查阅文献,经教师的指导往往可以将自己参与的项目进行专利撰写或文章发表。如此良性的循环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
五、结语
新的举措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大力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在更大范围学生内实施这一计划,将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丽洁,施瑞,陈树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162-164.
[2]马大中,崔瑾,梁军胜,郭靖.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项目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9):33-36.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5
关键词:生物技术;食品质量;应用;
一、 概述
对食品质量而言,生物技术就是应用生物程序、生产细胞或其代谢物质来制造食品,改进传统生产过程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很早就被应用于食品加工。传统的食品生物技术侧重于对生物体的利用,比如啤酒业对啤酒酵母、糖化酶的利用,而现代食品生物技术侧重于对改造后的生物体的利用,即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和新品系,再与工程原理相结合进行配套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体系。
二、 生物技术在食品质量中的作用
1.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基因工程又称 DNA重组技术 ,是指按人的意志 ,将某一生物体 (供体)的遗传信息在体外经人工与载体相接 (重组) ,构成重组 DNA分子 ,然后转入另一生物体 (受体)细胞中 ,使被引进的外源 DN段在后者内部得以表达和遗传 .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动植物或微生物上即产生基因工程食品。
近年来 ,国内外的食品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已开始注重研究开发改善食品功能的新品种 .如开发不含产生豆腥味的酶(无脂氧化酶)的大豆 ;在肠内不会产生气体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结晶胰蛋白酶的活性阻碍物质的大豆新品种。通过基因工程还可以改变酶的性质 ,生产食品结构改良剂。另外 ,通过遗传的修饰技术 ,可将脂酶基因导入受体而强化其分解脂肪的能力 ,从而可加工低脂和低胆固醇的食品 ,如奶酶、油、脂肪牛奶等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新的酿酒酵母菌株 ,用以改进传统的酿酒工艺 ,并使之多样化 .目前 ,已成功地选育出分解β―葡聚糖和分解糊精的啤酒酵母菌株、杀啤酒酵母菌株 ,提高生香物质含量的啤酒酵母菌株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氨基酸的生产已取得较大成绩 ,迄今为止 ,世界上已克隆和表达了十几种氨基酸的基因 ,已有 5种用重组技术生产的氨基酸达到工业化水平 ,它们为苏氨酸 ( 60 g/ L )、组氨酸 ( 42 g/ L )、脯氨酸 (75 g/ L )、氨酸 (40 g/ L )和苯丙氨酸 (60 g/ L ) ,我国谷氨酸等氨基酸已投入工业化生产 .目前 ,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开发成为当前国际食品界中一个研究热点 ,它们也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异种大量生产。
此外 ,基因工程技术还可用于食品质量中新型蛋白质、细胞蛋白、生素、制剂、生物多糖、粉糖的生产 .并且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和食品卫生分析检测结合 ,采用核酸探针和单克隆抗体法检查 ,敏感性高 ,大大提高食品卫检准确性和实用性。
目前转基因食品涉及的领域主要有:改善粮油食品的产量、食品品质和加工功能特性,延长果蔬产品的储藏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能,改善动物性食品的成分比例和食用品质,改善发酵食品的风味和品质、提高产量等。
2. 酶技术的应用
酶是细胞原生质合成的一类具有高度催化活性的特殊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将酶从生物组织或细胞以及发酵液中提取出来,加工成具有一定纯度标准的生化制品,称为酶制剂。
近年来在果蔬加工上,还开发出酶浸渍法处理果蔬以改变表面及内部组织的特性,增加风味及其它感官香味及口感。现在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柑桔的去皮、去苦及保持桃子的硬度等,所生产的产品有更好的新鲜度和组织外观。目前欧美各地的食品厂已使用此技术制造罐头类食品、玻璃瓶装制品及新鲜冷藏水果。
现代水果汁加工技术(AFP技术)在 80年代开发的新一代果浆处理酶制剂,用于生产澄清汁,不仅用于贮藏过的难榨汁的水果,还可用于新鲜水果的加工 ,并形成了新的工艺,即所谓“最佳果浆酶解工艺”(OME工艺),其优点是明显提高榨汁率 ,分别为鲜果 (8/9月)5%~6 %,贮藏水果 (10月起)15%~ 18%,使压榨机生产能力提高 30%~ 100%,果渣量减少 30%~50%。
AFP技术采用了全果液化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如一次榨汁进行液化,BucherHP 5000压榨机的能力几乎可达原来的 3倍,汁液可溶性固形物的利用率可达 100 %,出汁率达 92 %~ 95%(体积比 ),果渣体积最多只有原料体积的 2 %~ 5%,且可以转为纤维物质用于疗效食品,减少了果汁工厂废物来源,缩短压榨时间,降低了能耗,而且还可以明显提高液化终点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酸量 (生成半乳糖醛酸 ),改善果汁口感。
3.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命物质如酶、抗体等作敏感材料,与电子技术相结合,通过换能器件构成自动化分析系统,用以从多种化合物的复杂样品中选样地测定某一特定成分。其特点是精确、快速、灵敏。其方法包括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分析等,在食品上应用于成分分析、病菌毒素检测、残留农药检测等品质管理。
模拟生命过程的生物反应器在生产酶制剂和发酵产品中应用广泛。生物反应器如同一根能进行生物体内反应的大试管,将生物细胞或酶等加入其中,设置一定的环境条件,使之发生某些生化反应而大量产生我们所需的产物。生物反应器较之发酵器有着生化反应简单明确,可控程度高,生物性材料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4. 细胞工程在食品质量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就是应用细胞生物学方法 ,按照人们预定的设计 ,有计划地保存、变和创造遗传物质的技术 .近年来细胞工程的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细胞杂交 ,快速无性繁殖和细胞育种等方面 .利用细胞杂交和细胞培养可生产独特的食品香味和风味的添加剂 ,如香草素、可香素、}风味剂以及高级的天然色素 .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于食品质量是随着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细胞培养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人参细胞培养成功 ,还有香料与色素的生产 .
当今 ,白酒、酒、类等食品发酵行业以使用酵母为主 ,曲菌也适于酒类和酱油生产 .这些行业的微生物育种目标是培养出耐乙醇酵母、盐酵母、高糖酵母、泡酵母、温酵母及谷酰胺酶与蛋白质分解酶活性高的曲菌 .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是嗜杀其它菌类活性的嗜杀酵母新菌株的培育成功 ,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已完全使用嗜杀性葡萄酒酵母配制新酒 ,目前 ,正研究运用细胞融合技术取得其它菌株 ,应用于食品发酵工业之中.总之细胞工程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对食品质量革新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 高职教学 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食品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该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食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两方面,教学中既要阐明生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又要讲授与食品有关的化学问题,内容繁杂,各章节之间缺乏普遍规律性等。如此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能够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实验的重点等方面进行调整。笔者提出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室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专业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包括食品加工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打下理论基础。
该课程设置应依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调整,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开设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是食品加工专业(现酵技术、软饮料技术、粮油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动物性卫生检验等)。物质的代谢部分原本在食品生物化学中是比较重要、难度也较大的章节,根据该系食品加工专业(对口班级和普高班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食品加工对口班级(高中学校为职业高中)基础较薄弱,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一章上花费太大功夫,否则不但造成时间的浪费,还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该专业学生中应将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糖类化学、脂类化学、酶化学和食品的色香味化学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更为紧密的章节,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以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安排的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维生素、糖、酶等的性质验证和综合设计实验上。而对于该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学生生源较广,学习氛围较浓,有更多的学生有专升本的愿望,为了使其能够很快适应以后升学的需要,并结合教学目标及今后就业要求,应将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作为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在实验的安排上,也应侧重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检测、核酸物质的分离及酶活力的测定等方面。
二、理论结合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食品生物化学是主要研究食品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课程系统性不强,各章节相对独立,知识点比较零散,容易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但是,食品生物化学有其独特的优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使知识变难为易。
如在讲到食品色素性质时,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会形成脱镁叶绿素,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淡的褐色,加热会加快这个反应的发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举出日常生活中例子:在做酸辣黄瓜时,黄瓜在腌渍过程中,由于发酵作用产生了乳酸,使菜的颜色变得暗淡了;炒菠菜时,加食醋也会看到蔬菜的绿色变暗。因此在烹调菜肴时,为了保持原有的绿色,则尽量不要加醋,否则很快就会失去诱人的鲜绿色。同样在讲呈味物质的消杀作用时,可以以烹调苦瓜为例,苦瓜的苦味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在烹调过程中若适量加点白糖,不仅苦瓜苦味减弱,而且味道鲜美。再如,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在开学初参加了14d的月饼制作,工作中同学们体会了加工的乐趣,同时也理解了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的意义。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变化及其反应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三、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是从微观层面阐述各种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很多内容仅凭想象和传统教学中的普通挂图等形式,难以满足食品生物化学反应高度动态化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往往感觉食品生物化学学习比较枯燥、难学。而多媒体教学可实现图、文、声、像的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制作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在网络资源中可以免费下载某些高校食品生物化学或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课件、图片、动画等相关资料,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水准和效率,而且有利于拓展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内新知识和新进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可以利用ACD化学结构制作软件或动画制作软件FLASH等,制作动画和书写化学结构。无论制作多媒体课件,还是利用网络,在制作中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文本内容层次明确、重点突出、文字精练;尽量采用提纲、表格、图形等形式来概念和结论。比如用动画来演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代向变化、糖酵解、三经酸循环、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等;②课件要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幻灯片的背景、颜色、文字大小、显示方式、文本阴影及三维效果、声音等方面要精心搭配,适时插人动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文字和背景的颜色一定要有鲜明的对比;文字大小不应小于24号字;文字与图片的进人方式可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概念的引出可先讲结果,再讲出现的条件,这样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等。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首先,应加大对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投人,努力使之建设成一个设备先进、条件完备的实验室,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同时,要提高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地位,重视实验师资的培养,完善实验室人员配置,稳定实验技术人员,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实验教学队伍,为实验室的开放,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特性的特点,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就业都直接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或技术督导工作,学校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实验组织业务能力将为他们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有余力及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室的管理及教师的科研,鼓励“食品科技协会”的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