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消耗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消耗报告范文1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是全社会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管理,进一步完善制度和体系,强化统计和检查,提高数据质量,是当前做好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的关键。
一、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公共机构后勤保障经费由财政列支,部分公共机构对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欠缺,认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是满足政府计划平衡的调查需要,很少对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进行专项工作检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停留于一般统计要求。同时,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以及具体工作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相适应。一是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非专业人员,均为财务部门所附带,且人员调换较为频繁;二是停留于简单总量上报而丢失了统计分析的指导作用;三是部分公共机构对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数据的录入随意性大,对用能人数、单位建筑面积的统计口径把握不准。这些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用的发挥。
二、对策措施
1、健全完善工作网络。一是要明确相关职责。各公共机构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涵盖本级公共机构的统计网络体系,各级公共机构分管负责人为能耗统计负责人。二是要配备专门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各公共机构都要配备专门的能耗统计人员。节能统计工作专业性强,无特殊情况人员不得随意变换。三是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能耗统计涉及数据量大,办公自动化要求高,所以,必须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以保证业务工作正常开展。
2、着力坚持三项制度。依法搞好能耗统计工作,应侧重建立并执行三项制度:一是能耗统计流程检查制度。对统计项目调整、数据采集、录入、汇总、上报等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能耗统计工作质量。二是能耗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利用统计资料,完善分析形式、拓展数据分析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分析质量,发挥能耗统计分析决策服务作用。三是能耗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能耗统计资料做好“双备份”,分类存放、专人管理,保证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和规范化。县级以上公共机构要定期召开公共机构能源管理负责人会议,邀请专家进行用能效率分析,查找存在问题,挖掘节能潜力,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节能建议。
3、注重抓实学习培训。从我县部分单位启用省级统计软件情况看,能耗统计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部分公共机构的统计人员对软件相关具体指标、数据理解不全面,错误率较高。要通过培训,让具体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学懂吃透统计指标,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准确统计和汇总数据。要形成定期培训机制,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提高技能和本领,为推动能耗统计提供智力支撑。
能源消耗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
交通行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带动下蓬勃发展,但由于其行业存在这特殊性,使得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增加了成本消耗的同时,还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死胡同。因此,相关的图交通部门必须要对我国交通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从而选择最合理有效的来减少交通的能耗,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更加高速的发展。
1公路运输能源消耗
在中国,公路交通运输是受众范围最广的一种交通费,主要通过汽车以及货车拉载乘客和货物来展开出行的,具有灵活便捷,快速,承载量小等特点。并且受我国具体公路交通情况影响,我国公路运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途、小型的乘客汽车数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加,私人用的小型乘客车的数量也不断地增长,而小型货载车辆则明显减少,主要是因为社会整体需求发生变化而导致的。而公路运输的能耗则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根据相关专家对于公路运输消耗的研究报告总结来看,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造成公路能源消耗上账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这样几种因素:公路数量的变化,汽车数量以及构成结构的变化、人们节能意识的转变以及公路自身呈现出来的特点等。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降低公路能源消耗的措施,其中主要涉及新能源的使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更新、汽车生产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改善等多个方面的方法。并且在不同的节能方法使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从整体降低公路运输能源消耗水平。但是纵观所有交通运输来看,公路运输能源消耗量较大,所以许多研究学者深入研究整体交通运输成本问题,并且根据环境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包括短途绿色出行、海上高速公路等。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周边环境,降低公路能源消耗,还能推动公路不断发展。
2铁路运输能源消耗
与公路不通,铁路属于专线的叫运输方式。比公路的运输量大,并且不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并且在所有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中,铁路的消耗是最低的。所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具有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然而这只是学者在横向研究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并没有深入对铁路展开纵向的运输研究,没有深入到铁路运输能耗的本质。现阶段在研究铁路能源消耗的内容较多,主要集中在消耗的整体情况、铁路运输的结构以及铁路运输消耗能源结构等,并且将铁路运输与公路和水路运输相比较。最后得出大力提倡铁路运输发展的结论,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交通事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因为铁路运输受多个方面的影响,仍然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能源浪费的情况。因此,这就要相关管理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检测,提高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最终提高全体铁路的节能水平。3城市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城市交通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内部运行的公共交通设施,以城市公共客运为基础。因为城市交通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为城市人群,所以城市交通运输受到城市内部各方面的高度影响,例如城市道路的拥堵情况,城市线路的安排设置等。在具体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较多,不仅包括民用交通工具,还包括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共汽车,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对能源需求不同,多数公共交通使用的是柴油和天然气以及电力能源带动,其中天然气和电力属于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汽油等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比例上升。由于交通运输业自身特性,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水平较高,对柴油、汽油以及燃料油等油类资源的消耗水平远远高出其他行业,从而增加了交通运输的整体成本,对我国社会经济更好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一些研究学者在对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进行深入研究后,建议对私家车整体数量进行限制,大力建设公共客运,从而改善城市交通整体能源消耗结构,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有些研究学者在对城市实际交通情况以及交通行业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后,阐述了一些影响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的因素,并建议对城市交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
结束语
降低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不仅是在能源消费量上有所下降,更应该是能源的充分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基于国内学者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相关研究的特点,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通运输降耗的研究的拓展方向:第一,增强弱势研究。对航空、水路交通运输方式的能耗问题加强其研究力度。不同地区受客观地理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中重要依托方式也会因地制宜。加强水路运输能耗的深入探究,可为其提供理论的降耗支持。第二,切入物流角度。伴随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物流要求低成本和快捷性等,通过物流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方式整合,降低交通运输系统能耗,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第三,增加实证研究。鼓励增加实证研究检测,及时反馈降耗对策和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对提出的降耗策略和途径不断优化,促进相关降耗措施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加快理论应用到实践的速率。第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带来能源消耗问题,同时也产生生态环境影响。因此,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前提下,宏观控制交通系统,优化系统结构,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优化现代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第五,健全降耗评价体系。建立可操作、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的降耗评价体系,可将降耗成效具体量化,可以明确交通运输系统中依然存在降耗空间的方面,推进降耗过程循序渐进。第六,控制民用汽车和居民出行。
参考文献
[1]贾顺平等.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综述[J].奥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3):6-16.
[2]刘娟.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
能源消耗报告范文3
[关键词] 统计工作 经验 启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很快,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尤其是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差距甚远。因此交通运输全面、协调、科学地发展是现阶段政府管理与决策的重要课题,而支撑对交通运输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基础,是要做好数据信息的调查工作即统计工作。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统计工作也更加复杂多样,我国原有的统计管理模式和统计方法也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借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学习国外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调查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工作管理水平,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建设,努力做好“三个服务”,推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交通部组织了赴德国“交通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培训团,前往德国进行为期三周的考察培训。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培训。
1 培训基本情况
在德期间,培训团拜访了德国联邦能源署属下的能源事务有限公司、德国交通运输协会、德国能源协会、全球颇有权威的海事物流研究机构――不来梅大学ISL研究、Worldfor镇政府以及综合交通系统咨询公司(ZIV),实地参观了下萨克森州的沃尔夫斯堡市大众汽车厂区,听取了德国社会经济、交通体制及有关法律政策的介绍,尤其是交通能源消耗管理、节能措施、统计方法方面的讲座。对德国能源管理的部分现行能源政策的内容和决策依据、对公众的政策引导措施以及今后若干年能源管理的努力方向等有了初步了解。三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些宝贵的经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思路。通过了解、学习德国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我们开展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 德国交通和能耗概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00多公里。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共有16个州,八千多万人口,德国的年出生率为每千人10.5个,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是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216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6856 欧元 。
德国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德国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建设和发展,在1992年(德国统一后开始执行全国交通网发展规划)以前,联邦德国政府一直奉行重公路运输、轻铁路运输和内河水运的交通运输政策。公路密度为世界之冠,各类公路总长约46.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万公里,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网。全国注册机动车约五千多万辆,其中小轿车四千多万辆,卡车二百多万辆;在综合运输中,公路货运量约占近80%,水运货运量约占13%;公路货物周转量约占72%,水运货物周转量约占12%;公路客运量也占了总量的近80%。
持续大量的投资带来了德国公路运输的大发展和汽车工业的空前繁荣,也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推力。但是,在汽车给人们带来出行灵活性和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负担,1993年德国交通能耗首次超过工业部门。1998年,汽车、铁路、飞机和轮船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3%,而工业部门只占26.5%。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总能耗中占86.7%,铁路只占3%。
3 德国统计体制概况
德国法律对统计工作规定十分全面、细致,如规定国家统计机构在业务工作上是独立的,统计工作不受政府干预,以排除各方面对统计数据收集和的干扰。联邦统计局在方法技术和专业统计工作方面保持客观性、中立性和科学独立性。官方统计主要是为政府管理、制订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并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监督、评估,同时满足国际合作和外交事务的需要,如来自欧盟、OECD、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需要。德国的统计系统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一是联邦统计局和相对独立的州统计局、地方统计局。前者既负责全国的综合统计和国民核算,也负责各种专业统计,后者仅负责地方的综合统计。
二是联邦政府各部、联邦银行、各联邦局的专业统计。这些专业统计机构,主要是为各自部门的管理与决策进行统计调查,产生的调查成果也主要为各自服务。
三是统计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统计局、各州统计局、市级统计局的统计专家,各有关经济部门的代表、行业协会的代表以及来自经济界、科学界的专家和数据保护领域的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处理官方统计中的原则问题,包括制定各行业的统计分类标准,与欧盟统计分类和统计调查方法的协调。
4 德国能源统计工作的特色
4.1 德国政府各部门管理政策的制定,是以翔实的数据为依据,能源管理也不例外。在能源结构管理方面,德国政府近几年来不断地调整政策,着力开发、生产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为了制定相关管理政策,除了通过政府机构专业部门进行数据调查外,还通过行业协会和咨询机构进行调查。通过统计调查建立能源数据库,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分析研究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不仅如此,在我们到访的所有单位,不论是情况介绍,还是经验交流,都以大量经过加工整理过的图表和数据做为他们解释说明的背景资料。
4.2 德国的数据信息资源高度公开,实现全社会共享。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数据外,其它统计数据完全公开,以利于各行业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使用,也有利于各种数据的综合分析,使得统计数据更加富有生命力。能源统计信息也不例外,德国政府通过新闻通报、统计报告和互联网等方式向社会免费提供服务,企业和用户随时都能通过以上方式,了解需要的信息。在我们到访的单位中,许多数据并不由他们直接采集,但他们都引用统计局和研究机构的数据,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加工整理利用。这种作法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避免数出多门、数据使用者无可适从的尴尬状态,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3 德国的数据调查方式大多仍采用抽样调查。由于德国的法制比较健全,监控手段多样有效,因此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很高,总体数据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4.4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做好统计工作的法律保障。德国的法制较为完善,在能源管理政策法规上,德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生产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的法规和计划。在能源统计法规方面,有《能源统计法》作为保障,不仅法律规范了统计机构的职责、统计调查的分工、统计数据的使用等,还规范了被调查对象的法律责任,规定任何企业都有义务向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否则统计部门可依法追究其责任。不但统计工作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统计部门对调查的数据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保护了被调查对象的权益,使能源统计工作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4.5 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在统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是完全独立工作的,由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工作的独立性使其不易受到来自各方的干扰,其扮演的角色较为中立,因此决定了他们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更为公正和客观,能真正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关注公共利益,重视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能够帮助政府决策,帮助企业管理。
5 几点启示
能源消耗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更是一项刚刚起步的艰巨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此次访德考察学习,对德国的能源统计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比较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工作,有几点经验可以借鉴:
5.1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法律体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虽然我国目前在统计方面的法律支撑有《统计法》,但由于统计执法力度过弱,该法贯彻实施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专业部门和综合统计部门加强配合,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同时配套能源统计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全社会的宣传力度,以法律作为提高数据质量的坚实后盾。
5.2 改善管理决策工作体制,实现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行政许可和管理决策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或者定性分析上,没有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日常管理与统计数据脱节,对统计工作依赖性不强,造成长期以来统计工作基础相当薄弱,统计数据的效用和统计工作的质量都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今后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管理方面,应加强能源消耗基础数据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3 拓展统计服务领域,提高能源统计服务水平。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高度依赖包括统计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因此社会公众对公信度较高的政府统计数据日益关注。今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部门要适应公众需求,转变职能,服务领域由主要为政府服务向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服务拓展,实现数据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及时向社会和提供能源统计信息,依靠统计信息来传递信号、引导行为,提高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管理水平。
能源消耗报告范文4
关键词:城市;能源消耗;碳足迹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68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设不断加快,大量的能源消耗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海平面上升、冰川面积减小、极端天气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CO2等温室气体的产生主要源于城市的能源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碳排放成为了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城市能源消耗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
当前,中央和地方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旨在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也就是碳足迹要小,衡量其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城市碳足迹。而城市碳足迹主要来自能源消耗碳排放,通过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测算便可得到该城市的能源消耗碳足迹。因此,城市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相关问题成了时下研究的热点[3,4]。
2碳足迹的定义与解释
碳足迹[4]一词最早源于生态足迹,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Rees 和 Wackernagel[5]提出。很快碳足迹这一概念在学界、政界和新闻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对碳足迹的概念而言,国外的学者看法就不一样。Energetics[6]认为碳足迹是人们日常活动产生的全部直接或间接的CO2 排放量;ETAP[7]把碳足迹视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度量;Druckman[8]则把碳足迹定义为由某种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 CO2 排放量;Post[9]认为碳足迹是指产品从生产到消亡整个生命周期内排放的 CO2 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综合国外学者对碳足迹的定义,不难看出他们都把最终的研究焦点落在了 CO2 等温室气体上,通过对产生的 CO2 排放量进行分析测算得出相应的碳足迹。
3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2007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召开了主题为“生命周期倡议”的大会,大会设立了碳足迹专项研究小组,旨在讨论碳足迹的具体计算方法 (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IPCC 法等)与研究应用[10-11]。就碳足迹的研究程度来看,欧美地区较为深入。美国自然保护协会通过对各州居民平均碳排量的计算,开发出了测算个人碳足迹的计算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巴斯敏和莫里斯对社区的碳足迹计量开展了研究,基于对日常生活圈频繁使用的产品生产与分解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分析,建立了评估社区碳排放量大小和主要组成部分的碳足迹模型,指出交通出行方面的碳排放是社区碳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外对碳足迹的研究逐步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整体走向局部,测算碳足迹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研究的程度也在不断的深入。
我国碳足迹研究始于20世纪90 年代,且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多借鉴国外的碳足迹研究。就目前国内碳足迹的研究现状来看,彭俊铭、朱婵璎、张约翰等人[12-14]对区域能源消耗碳足迹做了相关研究,构建了碳足迹的计算模型,引入了能源消耗碳足迹产值(VCF值),阐述了能源消耗碳足迹发生动态变化并提出了建议,为区域的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宋宇辰[15]等人对做了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实证研究,运用 IPCC 法计算了该自治区的能源消耗碳足迹,新引入了能源消耗碳足迹强度指数等相关指标,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探究了能源消耗碳足迹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据此得出相关结论;赵涛、郑丹[16,17] 等人对中国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生态压力做了相关研究,借鉴了IPCC 法[18] 测算了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碳足迹、碳足迹生态压力指数等,又引入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来研究能源消耗碳足迹与人均GDP二者的关系,据此得出相关结论。卢俊宇、黄贤金[19~24]等人对一些行政区能源消费碳足迹、碳足迹产值、碳足迹强度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岭回归函数对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研究了人口与人均GDP与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分析。郑丹[25]引入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EPICF)的概念,并对区域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测度现有森林和草地的面积是否能够满足区域日益增加的能源碳足迹。纵观我国碳足迹的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正在不断丰富与完善,研究的指标也不断的多样化,多学科的交叉也日益明显,但有关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显得有些不足,今后有待加强。
4结语
城市的能源消耗已不再是单纯的能源利用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能源的利用效率反应该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能源的利用结构关系到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及从事不同产业的人口调整,能源的消耗更是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危及到城市的生态安全,不利于城市的低碳发展。为了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走一条低能耗、低污染、高增长的生态城市道路,势必要弄清城市的能源消费状况,测算出城市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及碳足迹,分析城市的能源碳足迹强度、能源碳足迹产值、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指数,找出产生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法。研究能源消耗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计算碳排放指标,总体和人均碳足迹,通过脱钩分析以及灰色关联法等数学模型摸清区域现阶段的能源消费状况及能源利用效率,看清城市能源消耗碳排放、碳足迹的动态变化趋势,有助于我们对城市碳汇的生态压力大小及产生压力的原因有比较清醒地认识,为此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城市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其他城市研究相关问题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段孟辰,薛科社,薛璐,等.城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河南科学,2013,31(6):837~841.
[ 2 ]焦文献,陈兴鹏,贾卓,等.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3):559~565.
[ 3 ]桓汉青,陈冬冬,陈超凡等,.四川省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36(4):96~101.
[ 4 ]郭运功,汪冬冬,林逢春.上海市能源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103~108.
[ 5 ]Wackemagel M, 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R]. Gabriola island (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5.
[ 6 ]Energetics.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hdustrial spaces base on energy cansupmtion in China[R].The reality of carbon neutrality.2007.
[ 7 ]ETAP.The carbon trust helps UK businesses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R].The rcality of carbon neutrality,2007.
[ 8 ]Druckman A,Jackson T.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UK households 1990― 2004 a socio economically disaggregated,quasi-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7):2066―2077.
[ 9 ]POST. Carbon Footprin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R].London: Parliam 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10]IPCC. 气候变化报告 2007[EB/OL].ipcc.ch.
[11]宋宇辰,张静,孟海东.内蒙古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177-181.
[12]彭俊铭, 吴仁海. 基于LMDI的珠三角能源碳足迹因素分解[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2):69-74.
[13] 张约翰, 张平宇. 长吉都市区能源碳足迹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9):1099-1105.
[14] 朱婵璎. 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特征分析[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15] 宋宇辰,张静,孟海东.内蒙古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177-181.
[16] 赵涛,郑丹.1996-2010 年中国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1-6.
[17] 张清,郑丹,许宪硕.中国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41-46.
[18]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 Volume 2 Energy[R].IPCC,2006.
[19]卢俊宇, 黄贤金, 陈逸,等. 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研究, 2013, 32(2):326-336.
[20]Xiaowei C, Li L, Huang X, et al. Temporospatial changes of carbon footprint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地理学报(英文版), 2012, 22(1):110-124.
[21]Zhao R, Huang X, Liu Y, et al. Urban carbon footprint and carbon cycle pressure: The case study of Nanjing[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1):159-176.
[22]卢娜, 曲福田, 冯淑怡,等. 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5):814-824.
[23]卢娜, 冯淑怡, 曲福田. 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无锡市为例[C]∥中国生态经济建设2010太原论坛, 2010.
能源消耗报告范文5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高涨。从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公布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根据Laspeyres指数分解和Kaya公式可知,二氧化碳排放受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重化工比例较高,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虽然实施碳减排政策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要强制性减排必将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在充分考虑国际环境与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十二五”规划适度放慢了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等,说明我国越来越注重经济质量发展,注重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把总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合理地分配到各省区,对实现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重约束目标非常关键。
许多学者对碳减排成本和配额分配进行了详细研究。高鹏飞等(2004)对2010-2050年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是相当高的且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约束越有利。王灿等(2005)分析了部门碳减排边际成本曲线,发现重工业、电力、煤炭部门是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行业。随着减排率的提高,所有部门成本急剧上升,重工业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相对较大。韩一杰等(2010)在不同的减排目标和GDP增长率的假设下,测算了中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所需的增量成本,发现GDP增长速度越快或减排目标越高,减排增量成本也越高;但由GDP变化所引起的增量成本变化远小于由减排目标调整所引起的增量成本变化。巴曙松等(2010)发现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出施行燃料转换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省区减排成本和配额分配问题。褚景春等(2009)以综合能源成本为准则,对省区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得出总成本最小的电力资源组,然后将减排成本计入综合资源规划,使系统排放量达到最优水平。Klepper, G. 等(2006)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减排成本、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李陶等(2010)基于碳排放强度构建了省级减排成本模型,在全国减排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了各省减排配额分配方案,但其各省减排成本曲线与全国类似的假设,与现实情况有些差距。以上文献均是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单约束,通过估计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来分析减排配额的。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的双重约束目标,为完成此双重强度约束目标,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下文简称《节能减排方案》)对各省设定了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各省也相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年度规划目标。如何在双重强度约束下,实现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优分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以上想法,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在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的省际经济增长优化模型,考察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及省际经济增长扩张约束对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找到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比较各种情景下的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析全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全国生产总值的脱钩状态,并对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最大降低幅度进行了预测。
二、优化问题及模型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发展经济是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最大化各省区生产总值总和,约束条件为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目标约束,以及经济增长扩张约束。根据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可建立如下两个优化模型。
(一)如果2010-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至少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与2005-2010年变化幅度相同,各省经济增长遵循历史发展趋势并兼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并且各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各省区能耗强度的降低目标,那么就有关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应该如何优化分配问题,可建立如下模型来考察。
利用模型Ⅰ可分析以下两种情景:
情景1:2015年全国能够完成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的目标,各省能够完成《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以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2011年各省经济增长速度作为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约束上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2010-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的预期目标,本情景以7%作为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下限。
情景2:为适当减缓因经济发展过快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情景中各省经济扩张约束上限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其他假设与情景1相同: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强度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率与2005-2010年相同;2010-2015年各省经济年均增长扩张下限为7%。
(二)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共同决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最大降低幅度是多少,以及全国能耗强度降度最大时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又是怎样的?此问题可转化为情景3。
情景3: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全国能耗强度降低率为可变参数。其他假设与情景2相同: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能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下限为7%,上限在情景1基础上 同比例缩小。可利用以下模型分析。
三、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样本期为2005-2010年,基期和分析期分别为2010年和2015年。因西藏能源消耗数据缺失,模型中暂不考虑。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耗,本文主要计算了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排放系数分别为2.69kg/kg、2.67kg/L、2.09kg/kg(采用IPCC推荐值)。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所有省区生产总值总和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不等,本文所说全国生产总值为所有省区(除西藏外)生产总值总和,所说全国能耗强度为所有省区能源消耗总量与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所说全国碳排放强度为所有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所说全国能源碳强度为所有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所有省区能源消耗总量之比。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可得2005-2010年各省区生产总值(2005年不变价)。从历年《能源统计年鉴》可得各省各种能源消耗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与它们相应的排放系数相乘,可分别得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可得样本期每年全国及各省区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可得样本期内各省及全国能源碳强度的变化率。能耗强度的降低率来源于《节能减排方案》。由于2010年各省区各种化石能源消耗量数据目前没有公布,无法算出2010年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此假设2010年各省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与2009年相当,则各省2010年能源碳强度与2009年能源碳强度相同。情景1中参数标定见表1,其他情景中参数的具体变化见本文分析过程。
四、情景优化结果分析
下面利用所建模型来分析三种情景中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分配。
(一)地区GDP优化分析
优化结果显示三种情景下模型均有最优解,说明从全局最优角度看,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够找到各省区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进而可分析三种情景下各省区经济增长最优分配值的异同(见表2)。
情景1优化结果显示,2010-2015年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2%,经济区域中,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各省经济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京津、北部沿海、华东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但均在9%以上。说明若各省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经济区域就能够协调发展,尤其是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经济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从省区看,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山西年均增长率为8.5%,没有达到本省经济增长扩张上限;贵州、青海和宁夏的年均增长率为7%,取值为经济增长扩张下限,经济增长速度最慢。其他省区经济年均增长率取值为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上限,经济发展较快。说明如果经济发展保持目前势头,现行的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约束对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有利。
为了维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能源过度消耗,需要适度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经济扩张上限,为保证2010-2015年间各省年均增长率不低于8%,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扩张上限缩小比例不超过4.504%。优化结果显示,同比例缩小上限约束对各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各省经济扩张上限缩小比例为4.504%时,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经济区域看,京津、华东沿海、南部沿海、中部、西南、东北、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程度依次增大。从省区来看,河北、内蒙古、云南、甘肃和新疆经济增长率为7%,最优值从经济扩张上限降到经济扩张下限;辽宁年均增长率为9.1%,没有达到经济扩张上限。除此之外,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4.504%,最优值为经济扩张上限。
情景3优化结果显示,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为17.27%,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强度降低了21.07%。与情景2对比,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经济区域看,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分别下降了2.9、1.7、1.2和2.8个百分点;其他区域没有改变。从省区来看,河北、山西、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最优值仍然是经济扩张下限;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陕西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最优值从经济扩张上限降低到经济扩张下限;辽宁年均增长率从9.1%下降到7%;广西年均增长率从扩张约束上限下降到7.3%,接近经济增长扩张下限。说明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二)地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优化分析
各省GDP优化值乘以相应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可分别得到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图1和图2分别为三种情景下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量的变化情况。
图1 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能源消耗的增加量 单位:10000 tce
从图1中可见三种情景下,山东、广东、江苏、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区能源消耗较大,北京、上海、江西、海南、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区能源消耗较少。情景2与情景1相比,北京、上海、贵州、青海和宁夏能源消耗量没有改变;其他省区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其中能源消耗变动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甘肃、新疆、云南、江苏、广东、河南和山西。情景3与情景2相比,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区能源消耗进一步减少,其中河南、四川、重庆、黑龙江和辽宁的能源消耗减少幅度较大;其他省区的能源消耗没有改变。同理可分析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三种情景中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均较大的省区有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从图2中可看出,情景2与情景1中各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减情况与能源消耗的增减情况一致。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新疆、甘肃、河南、云南、江苏和广东。但其省 区排序与能源消耗变动大小的省区排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受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而且还受能源碳强度的影响,即各省能源碳强度不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变化不一致。情景3与情景2相比,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变化的省区和能源消耗没有变化的省区相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省区与能源消耗减少的省区也相同,但省区排序有所不同。
图2 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量 单位:10000 t
结合情景2与情景1中的经济增长优化结果可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经济扩张约束上限变化的影响。缩小经济扩张上限,虽然放慢了全国及一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结合情景3与情景2中的经济增长优化结果可知,当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强度与2005-2010年的能源碳强度变化相同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全国能耗强度变化的影响。为了实现全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配置,各省区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省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省低碳发展的路径。
(三)三种情景下全国节能减排成本与脱钩状态分析
我们把各种情景下全国总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当GDP改变量与能耗改变量为负值时,令GDP改变量与能耗改变量比值为节能成本;当GDP改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改变量为负值时,令GDP改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改变量比值为减排成本。由三种情景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化分配可看出,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经济扩张上限,减慢了某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别为0.963万元/吨标准煤和0.310万元/吨。情景3在情景2基础上考察了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在此种情况下,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别为1.010万元/吨标准煤和0.339万元/吨。两种对比结果显示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均较低,说明适度放慢经济发展过快省区的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加快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虽然对全国及个别省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对全国总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文采用Tapio脱钩指标,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分解如下:
其中分别称为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能源消耗弹性脱钩指标和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采用2010-2015年年均增长率。由三种情景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化分配,可计算出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年均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能源消耗弹性脱钩指标、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见表3)。结果显示,能源消耗在情景1中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在情景2和情景3中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能源消耗脱钩指标值越来越小,说明能源消耗和全国生产总值的弱脱钩程度越来越强。能源碳排放在三种情景中虽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但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值越来越趋于0.8(增长连接与弱脱钩状态的临界值),说明虽然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之间还处于增长连接阶段,但越来越趋于弱脱钩状态。二氧化碳排放在三种情景中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而且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值越来越小,说明二氧化碳排放与全国生产总值的弱脱钩程度越来越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所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了两个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省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分析了三种情景下各省区经济增长的优化问题,比较了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发现三种情景下均能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单位GDP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约束目标。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约分别为17.27%和21.07%。
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本文比较了三种情景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分配的异同,分析了缩小经济扩张上限和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全国及各省区的影响,指出了经济发展较慢和较快的省区。如果经济保持目前发展势头,那么现行的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指标约束对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同比例缩小经济扩张上限,对各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中部、西南、东北、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程度较大,其中河北、内蒙古、云南、甘肃、新疆和辽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若全国能耗强度降低率从16%进一步降低到17.27%,则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1.2个百分点,西北、中部、西南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其中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辽宁和广西成为经济发展较慢省区的新成员。说明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西北、中部、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能源消耗报告范文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工业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中心,以全面加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监督重点用能企业为工作重点,以贯彻执行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长春市节约能源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行政手段,推动全市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发展,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健康有序开展,确保全市2008年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完成“十一五”全市工业节能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2.678,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80%,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控制在0.695吨标煤以内。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节能宣传与培训。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新《国家节约能源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同时各企业要积极组织好内部职工的节能培训工作,通过开展资源警示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不断提高广大员工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节能管理人员及耗能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从业技能,使企业能耗能够真正降下来。
(二)逐步务实节能基础工作。
1.提高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能源计量器具是企业获取能源消耗基础数据的主要工具。企业要按照国标《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量化管理及节能评价》的要求,配备配全一级煤炭、油品等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源计量器具,为能源消耗的科学检测统计分析,进而为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奠定准确可靠的基础。
2.重视抓好能源统计工作。能源统计是企业掌握能源消耗状况、特点和规律,实行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企业要按照国家《统计法》和《长春市节约能源条例》的规定,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各方面的工作。用能企业必须建立能源消费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对产品耗能情况实行月报、季报和年度报表,年底要形成能源消耗分析报告。报表直接报送市经济局。
3.完善能源管理规章制度。企业要按国家和省及长春市政府颁布实施的节能法令,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当前各企业内部要把节能管理机构、人员和各方面的工作,以规章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严格管理,实现企业节能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三)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是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措施之一。国家确定五大高耗能行业中,在我市虽然不多,但很多企业仍在使用落后的风机、水泵、电机、变压器、空压机等设备,还有一些企业继续沿用落后的技术,导致生产能力低,能源消耗高。对这样的企业要按照《节能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有步骤、分批次实施强制淘汰。新建或移地改建要求一次性全部淘汰。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将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依法停止供电。
(四)抓好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节能改造。
根据《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和《长春市节约能源条例》的规定,年耗标煤3000吨以上的企业,为市属重点用能管理和考核对象。我市现已列入长春市以上重点耗能的单位有市供热公司、市冰峰啤酒厂、吉林省*钱酒业公司、*市天裕酒业、吉林中大化肥、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要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节能减排工作计划或方案,编制“十一五”节能规划,明确责任,量化分解节能指标,确保节能指标的完成。市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跟踪服务,创造条件,指导帮助重点企业搞好降耗工作。同时,在全市重点用能企业中,要抓好国债补助、省政府支持的重点节能项目,带动其他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措施的实施。积极组织开展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能量系统优化,推动企业调整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四、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