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1

【关键词】数控技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引言

数控技术专业包括了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测量与公差、数控工艺与设备、数控原理、数控编程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刀具、切削用量的选择)、CAD/CAM 应用、数控机床的维护等专业技能。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其理论教学的内涵,一方面要“够用”,为实训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该考虑终身学习的需要,体现“宽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企业急需的数控人才是数控维护维修人员和数控编程工艺人员,要求既有一定的数控技术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基层单位数控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计划是重理论、轻实践,现在却过于重视实践,一些学校提出实践第一、理论第二,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等同看待,认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达到 1:1 最好。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实验与实训的软、硬件条件来看,确实是增加了实践和实训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还有实践教学的条件及实践的方式方法够不够科学。

二、解决的措施

1、理论教学优化整合

我校数控专业仍沿用机械专业的一些传统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实习》、《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专业基础课,但这些课程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变化。因此学校让各备课组共同探讨所教学法学科的教学大纲,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允许对某些偏难偏深或者陈旧内容进行大胆删除,而增加一些数控技能培养所需的实用性知识。如机械制图课中,数控专业最需要的知识是看懂零件图,学会各节点坐标的计算,因此在制图课上,淡化画法几何的概念,点线面投影的概念,熟练应用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确定圆柱、圆锥、圆球、凹(凸)圆弧、螺纹等表面上节点的坐标,掌握AutoCAD知识,为学习CAD/CAM软件以及数控编程打下理论基础。

2、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数控技术专业课内容基本上是在原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的基础上补充改编或进行整合而成的,整合后的教材容易出现内容重复,衔接不当。如现有的数控技术理论课教材一般均以某一、二种型号的数控机床为例编写,而实验室实训教学的数控机床往往型号不同,从而与实训脱节。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在教学安排上,都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距离[1]。

根据数控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下,开发数控校本课程,体现数控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也可通过校企合作或课程整合,促进数控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特别是一些常用零件和零件上的一些工艺结构不易讲清楚,但在现场讲解则一目了然。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对学生进行生产认识教育,使学生不仅会编程还知道在加工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及操作目的是什么[2]。

3、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各实践实训项目顺序

教师有目的地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实习环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熟记教学内容,并提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并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其操作程序主要分为:创设情境实践探索发现问题概括疏导巩固应用。如在数控铣程序编写第一行用到的G54G40G49G80G90G17指令,不必要求学生开始学编程时就详细理解各个指令的具体含义,只需让学生记住这个固定模式直接写程序,在以后的练习操作中再慢慢理解掌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就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3]。

三、实施办法

把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分三个阶段:预备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1]。有机的穿插理论教学,达到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之前,将学生带到数控实训室对数控机床进行感性认识。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专业教材中有关数控机床各种机具构造结构进行举一反三的实地讲解。在学生操作机床时,指导教师不能只顾给学生布置练习任务,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对先前所具备的有关编程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内化。并最终经过综合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1、多样化教学手段应用,建设完善的实训教材体系

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实训配套课件、制作数控实训教对我院数控实验室的CJK6140华中数控世纪星系统数控车床、YHM600深圳华亚西门子系统数控铣床的实训操作,制作了详细的图标牌流程。并编写配套的实训实验指导书,制定相关实验守则、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及每一台数控设备的操作加工演示程序等,并对学生实训骨干进行预先培训。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数控机床的实训教学,学生对整个操作步骤的按钮先后顺序的记忆、操作步骤的熟练掌握、对安全操作规范的反映灵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切实可行的提高了数控机床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过程的时间,有效的减少了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率,确保了数控机床实训的有序高效进行,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水平。

2、启发性教学

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在指导学生数控实习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去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对数控加工的兴趣。

四、结论

总之,数控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结合院校实际,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理论—实践—再理论”与“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两条线有机结合[4],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而不是一味追求增加实训教学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金旭东.提高高职数控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2]高葛,徐元博.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习实训,2008,02.

[3]贾相武,俞劲创.“数控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模式研究.职教论坛,2009年1月(中).

[4]童伟.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NO.25.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2

【关键词】金属 热处理 教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专业性的课程,也是一门概念繁多、知识抽象难懂的学科,对于科学文化知识比较薄弱的技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提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技巧的建议。

一、重视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内容中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和教师看,心却不在课堂中,这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表现。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堂中的短短几分钟,创造性地导入新课堂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有效性教学提供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小故事、新闻事件创造课堂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到好奇和充满激情。例如,教师在讲解钢铁热处理课程时,可以例举国产汽车和国外汽车的性价比不同来突出钢铁材料的成分、性能和组织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列举热处理技术和成本的反比关系来说明热处理技术的重要性。通过生活中实例的介绍,学生就会对钢铁热处理技术产生重视,对钢铁性能等产生好奇的心理,学生的注意力就有效地集中到课程中来了。

二、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以致用

金属材料的性能、结构和热处理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时,要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恨铁不成钢”“好刀要用在刀刃上”“趁热打铁”“铁棒磨成针”等谚语都体现了一定的金属材料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此等与金属材料有关的谚语介绍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热处理效果,帮助学生更留意周边的生活,更关注金属材料的相关性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在水中冷却的钢丝和在空气中冷却的钢丝作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空气中冷却的钢丝不易折断,让学生思考和通过看书寻找答案,帮助学生养成爱思考和爱看书的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走进教学已成为明智的选择。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且富有动感的画面信息,还能听到真实的声音,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画面中的场景,因此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特殊性,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树立立体的金属结构、全面的金属构造形式、金属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等金属形象,一方面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在备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课件的制作,还可以搜集网络中的有用信息来为学生讲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件程序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根据丰富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开展新颖的活动或游戏。

四、突出教学路线,教会学生学习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彰显自己的一套教学路线,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教师可以选择从金属材料的组成成分、工艺性能和应用领域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分析其他种类的金属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此外,突出教学路线的教学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和逻辑,不会在课堂中感到迷茫和混乱。

首先,教师要从金属材料的结构成分来讲解知识,让学生明白何种金属是何种成分和结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要从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出发,分析这种金属材料的工艺特点和热处理特点。最后,教师要从金属材料的工艺特性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来体现金属材料的价值,帮助学生理清何种金属材料的何种性能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哪个方面。当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这条比较清晰的教学路线上加以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总结相同金属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性能。例如,为什么含碳越高的钢材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韧性则降低,这为生产实践中的选材,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就提供了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毛爱祥. 浅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兴趣教学[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9) .

[2]吴恒艺.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 职业, 2011(33) .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全身反应法 基础英语 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7-01

1.背景

全省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是把话语与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并用肢体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通过行为活动来教语言。这种方法由加利福尼亚州一所大学的教育学教授James Asher所创,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还参考了由Harold和Dorothy Palmer在1925年提出的语言教学步骤。从发展观来看,Asher认为二语学习应该和孩子母语习得过程是类似的,孩子直接接收的就是简单的命令话语,他们首先用肢体动作反馈,而后慢慢地产生话语反馈,大人也能像孩子一样,通过获得第一语言的过程掌握第二语言。

2.理论基础

TPR反应了语言的语法观。Asher(1977)认为目标语言的结构和词汇学习是可以通过引导者巧妙地使用命令性的指令来实现的。他认为动词,尤其是祈使动词是语言使用和学习的重要部分。这种方法和心理学中“痕迹理论”联系起来,该理论认为记忆被追踪的越紧密越频繁,那么记忆之间的连结就越牢固,从而也就更容易被唤醒。“追踪”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动作形式的。

Asher精炼出了三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习假设:

(1)生物机制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存在一个确定的内在的生物程序,这个程序可以确定一个母语或二语发展的最佳路线。他认为母语和二语学习的过程是平行的,是类似的。其中有三个环节值得注意:第一,孩子发展听力能力先于发展口语能力。因为在语言习得早期,他们可以理解十分复杂的语句,而此时他们无法自己说出来的,在足够的输入和练习后才可以掌握复杂的语言形式。第二,孩子们听力能力的获得是因为听到父母的命令,通过动作的反馈而理解后获得的。第三,一旦听力能力提高够,口语能力就会自然又不费力地获得。

(2)大脑侧化

大多种二语学习方式是左脑学习,而Asher认为TPR是右脑学习的。通过研究Piaget的认知理论,Asher提出孩子们是通过右脑半球的动作活动来习得二语的。右脑活动必然早于左脑对语言上的高级认知加工。简单地说,成年人应该通过右脑活动来接近语言,同时左脑对语言进行分析和加工。当右脑有了足够的学习之后,左脑的语言分析加工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对语言进行更高级、更抽象地加工。

(3)降低焦虑

对于成功的学习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过于焦虑。母语学习的环境就是一个宽松无焦虑的氛围,然而对于成年人学外语却往往有很大的压力。而解决这问题就要充分重视语言学习的生物机制。通过动作强调语言,而不是抽象地学习语言形式,学习者就能从比较紧张忧虑的情况得到放松了,把全身心的注意力放到了学习上。

3.课程设计

TPR课堂大纲是以句子为基础的,句式都有要强调的语法点和相关词汇。这种方法与把语法或结构作为语言核心要素的教学方法显著不同,TPR要求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非是语言规则,而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以归纳的方式学习了语法。

祈使句形式的训练是TPR的主要课堂活动。课堂典型的画面就是一些学习者在按要求做动作,其他的一些活动还包括角色扮演或做专题讲说。其中,角色扮演的的情境都是日常的,例如饭馆、超市、加油站等等。

TPR的学习者开始的角色就是收听者和表演者。他们很注意听,然后用肢体动作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反馈。老师还会把之前学过的语言条目放到命令当中,而学生也会努力地理解并作出反馈。学习者监督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会鼓励学生们开口说话,当学生们准备好后,就内化了足够的语言基础。而老师在TPR中起到积极和引导的角色,老师决定教什么,谁来展示新的学习内容,谁来找些补充学习材料。Asher(1997)说“把你要使用的言语写出来是很明智的,尤其是新指令的句子,因为动作速度是很快的,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抓到抓全新的学习内容。”

Asher认为与其说老师角色是教外语,还不如说是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老师应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便学生能内化语言的基本规则。所以说,老师可以控制语言的输入,提供语言“认知地图”的初步材料,然后由学生自己建构他们理解明白的“认知地图”。老师也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步调发展他们的口语能力。

至于纠错,老师应该仿照家长对孩子们语言错误的反馈,那就是家长起初只是偶尔纠错,重视孩子的语意表达,随着孩子长大,错误就很少了。相似地,老师们起初不要过分纠错,而后可以有更多的纠错,因为学生语言可以表达了,已经到了要求语言形式准确的步骤了。

4.小结与启示

全身反应法(TPR)是20世纪末新兴的语言教学流派,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方法反对传统教授语言规则,忽视语意的方法。充分挖掘利用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毫无疑问是进步的。观察模仿母语习得过程,利用命令、动作的关系,以语意为纽带,建立了很好的三角关系。这个认知过程的建立,也就意味着语言的掌握。

然而,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实行还是有难度的:(1)师资力量不够,这种方法要求老师有很好的双语运用和灵活转换的能力;(2)班级人数过多,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3)班级学生座位排列成U型才能更好发挥该教学法的特点,而现在大多数教室座位还是传统的全部正对着黑板。

但是,随着我国教育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会成为实现新版《英语课程标准》的有力支撑,老师和学生会快乐、轻松地学好英语,不仅考试高分,而且应用能力会很强,再也不是“哑巴英语”。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5

论文摘要: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联系作为哲学的基本观点,要求篮球教学与训练应遵循集体协同规律、动态变化规律:质量互变与度的把握规律也是苦练与巧练的哲学依据。二者为篮球进攻基础配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篮球作为一项集体协作的运动,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篮球运动要求每名队员在比赛中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而且要求充分发挥教练员的指挥才能,将全队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战术、制定战略。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及质量互变规律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的体现,以供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水平作为参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竞赛中,进攻队员两三人之间组成的简单配合方法。它是组成全队进攻的基础。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有传切(空切)、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既指每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部分或方面及其发展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无不体现这一观点。传切战术传切战术是指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组成的配合。它包括一传一切和空切。传切配合是项基 础的进攻配合。要求各个跑到队员之间都要相互观察自己的跑到路线,假动作要逼真、变向切入动作迅速、侧身看球并且要求传球队员动作要隐蔽、及时准确。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培养队员培养运动员的篮球视野,要求队员做到“人球合一” “人球并重”。只有各个队员及人与球之间处理好传接球时机、传与切的关系。此战术才能熟练地应用于比赛之中。

2.突分配合突分配合是指持球队员突破以后,遇到对方队员补防或协防及时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佳的同伴进行攻击的配合方式。这里的“突”与“分”突出了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当持球队员遭遇对方补防或协防时,采用突分配和可打乱对方的防守部署、压缩防区,给同伴创造最佳外围投篮或篮下进攻的机会。要是突分的各个环节达到最优化就要求队员在突破中动作要快速、突然。在准备投篮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攻防队员的位置变化及时、准确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更好的同伴。当持球队员突破后,其他进攻队员要摆脱对手,离开原先位置切向空隙区域。准备接球进攻获取抢篮板(要求突破队员要突破快速、突然,还要传球准确无误:无球队员要积极摆脱防守,积极寻找空当)。篮球运动本就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只有积极发挥各个队员的积极性、审时度势篮球的技战术水平才能达到最优化效果。

3.掩护配合是指进攻队员选择合理位置,借用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挡住同伴防守者的移动路线,使同伴借以摆脱防守,获得投篮攻击或其它进行攻击的一种配合方法。掩护形式多样,但从掩护组成行动上来看:一是者主动给同伴作掩护,是同伴摆脱防守。二是摆脱着主动移动,利用同伴的身置将对手挡住,是自己摆脱防守。掩护配合是攻破紧逼人盯人防守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掩护配合要求掩护者应选择正确的掩护动作和位置,掩护的一瞬间掩护着的身体是静止的,并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双先后交叉放于胸前,有利于保护自己和攻守对抗。同时,要求被掩护者应选择嘴角摆脱角度,隐蔽掩护意图。掩护的同时同伴间根据防守变化组织中投、突破、内线进攻。在掩护教学训练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的内部联系,突出整体系统观念,有条不紊的把各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4.策应配合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球篮接球后,通过各种传球方式与外线队员的空切、绕切相结合,借以摆脱防守创造各种里应外合的进攻机会的配合方法。在策应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求策应队员突然起动摆脱对手,占据合理有利的策应位置。策应队员接球要求两脚开立、两膝微曲、两周外展、用身体护球,准确判断场上攻守变化情况及时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好的同伴或个人进攻。传球后跟进或抢篮板(策应对队员不要站在限制区内,传球要隐蔽、及时、准确)。外线队员传球后利用起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接到策应队员的传球后迅速做出投篮、突破或传去的最佳选择。只有把各个环节用合理的方式衔接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策”的效果。同时还要求接应队员传球后,利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或吸引对方防守,给策应队员或自己营造出传球、突破或投篮的时机,真正做到“应”的效果。总之,只有正确策应者及接应者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合理的方式将“策”与“应”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策应的整体性效果。

二、质量互变规律 1.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其中量变到质变有两种形式:其一,事物事物数量的增减一起事物的质变。其二,事物内部结构引起的质变。篮球的教学与训练也离不开这一哲学规律的指导。所以,篮球进攻基础配合要熟练地运用到比赛之中,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反复磨练。这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同时也可通过总结经验,对某些技术结构和技术环节的调整达到新的境界。这是通过调整事物内部结构引起的事物的质变,它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质量互变规律就是我们平时苦练加巧练的哲学依据。

2.关于“度” 所谓“度”就是事物自身质的最高限度。在进攻基础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适时讲解各个配合的基本要求,要求各个队员速度快、传、投、准确、换位及时、站位合理。否则战机会转瞬即逝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总之,在篮球实际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不仅要注意对基础战术各个环节的组合训练,而且要注重对队员自身篮球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做到“人球并重”“人球合一”的整体训练和同步训练:同时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则应正确把握苦练、巧练和训练的强度,只有充分把握各个配合各个环节的联系,把握进攻防守中质量互变规律才能促进球队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俊文.哲学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2] 王福华.对篮球运动基本特征的哲学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翁培荣,许根平.从哲学角度探索篮球及其发展规律[J].体育科研,1997(2).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6

摘要:外语教学中的教育技术,既包括具体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包括教师认知、素养、教学方式、方法和理念,具有多层次性。201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外语教育技术――从范式到学科》堪称外语教育技术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将从内容提要、特色和研究局限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外语教育技术;范式;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98-02

经过口传时代、手抄文时代、印刷时代以及当代电子技术的推动和发展,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每一次外语教育方法的变革都与教育技术(媒介)的革新休戚相关。随着教育技术理论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对课堂教学的推动和促进,人们对外语教育技术的认识从早期电化教学的简单认知逐渐向学科化方向转化。201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胡加圣的力作《外语教育技术――从范式到学科》,堪称外语教育技术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九章。主要内容结构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理据,涉及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据与外语教育技术的范式理据。正因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具备整合的机制基础,外语教学才有“技术化范式”产生的可能。第二个模块是理论与方法,描述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技术实体与外语课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详细描述所涉及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第三个模块是范式。在方法评价与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作者尝试建立基于学科本体、能够体现外语教育技术特色的研究范式。第四个模块是专业建设及初期发展。作者梳理了教育技术学必要的专业建设背景和条件,尝试基于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来进行外语课程模式设计与构建研究。

基于上述四个主要模块,作者做了周密的理论论述与理据阐发,并进一步展望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理论特色

本书的理论特色突出,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加以论述。

1.剖析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机制。本书作者深入阐释了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机理。作者认为,语言与信息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和本质的同一性。由于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也有本质的关联性。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这种内在的共生性、本体性和封闭性,使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与教学的交融、整合提供了学理基础和逻辑基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成为外语教育技术化教学范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外语教学技术化范式的转换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体系有机整合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外语听、说、读、写、译各门课程的有机整合,是两者关系的最佳体现和最优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起到工具和认知作用。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媒介信息等工具也成为外语教学中系统知识的有机构成部分。

本书作者还进一步指出,信息技术和外语课程整合表现为具象和抽象的两个层面:具象的整合是寓技术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实际方式,这是具象形态的技术,即“形而下”的技术。抽象的整合是生态化整合理论产生的基础,这种抽象的系统方法层面的技术,即“形而上”的技术。两种层次的整合促成了基于设计的外语教学研究:即,整合的技术机制就是教学要素作为教学信息的声像转换过程。整合的本质最终表现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整合过程的完成,标志着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体系――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2.提出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研究范畴。就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问题,本书作者做了深入思考,其研究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作者首先描述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即外语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整合了外语教学和教育技术学两门三级和二级学科。外语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还有“质的规定性”,即运用教育技术来优化外语教育和教学过程。第二,作者分析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知识基础,在现有研究本体论层次、实践论层次、方法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层次:外语教育的知识基础层次。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基础来源于教育学、语言学的知识基础,同时植根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相关学科。作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知识基础的四个方面:哲学基础由信息哲学、语言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和教育哲学构成。方法论基础主要指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的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理论基础由语言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等组成。技术基础由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组成。第三,充分阐明外语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学科性质。作者认为,外语教育技术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以教育信息技术为基础背景,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语言教学为根本目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将外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环境等要素与教育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起来,达到促进和提高外语教学绩效目标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第四,作者指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属性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这里的“技术”不是物理技术,而是在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中所体现出来教学管理和教学设计等整合、方法或艺术,突出生态化整合理论的建构,并就整合特性做了四个角度的详细分析,强调其本体性、封闭性、信息化、整合性。

3.明确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本书作者在做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建构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外语教育技术学从逻辑上讲是外语教育技术本身。外语教育技术本身并不是外语教学中的技术。外语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是实体技术与外语课程各要素整合过程中的各种相互关系。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理论、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内部要素,以及外语教育技术学的产生背景、学科地位、学科发展、学科政策、现实意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外部因素。表现在教学资源上,是指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所构成的四个要素的整合。表现在教学过程上,有课程设计环节和教学过程实施环节。从技术形态的角度划分,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网络外语教学、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外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语言的统计分析等内容。特别突出了外语教育技术视域下的系列课程构建设计实践,在“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模块、外语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模块都有独到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三、研究局限

本书提出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思路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非常有启发性。笔者是一名外语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对于书中很多观点深有同感,但是没有做到如此深入的思考。在深受启发的同时,我就书中某些细节问题谈谈作为一线教师的看法。我的专业是外语教学,不从事外语教育技术专业,所谈几点可能不够专业,仅供参考。笔者认为,本书在如下细节上可以再考虑一下:第一,在内容结构上,各部分并非均衡。第二,在理论描述上,对于信息哲学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进一步关注其在未来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中的作用。第三,在内部衔接上可以做进一步的细节斟酌。

综上所述,尽管还有细节上调整的空间,本书对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理研究做出了全面的概述,涉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各类语言问题之间的关联。整体来看,本书的出版成为外语教育技术研究进程中的里程碑。在未硎年中,该书很可能是外语教育技术研究最重要的参考书。

参考文献:

[1]胡加圣,冯青来,李艳.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地位与作用解析――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72-77.

[2]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

[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胡加圣,陈坚林.外语教育技术学论纲[J].外语电化教学,2013,(2):3-12.

[4]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