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供应链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供应链体系范文1
一位企业家曾谈道:“在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只要我们能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或者通过新的供应链服务模式推动企业的变革,那么我们就会站在产业这艘巨轮的船头。”这席话触及到了各行业企业一个最为重要的管理基础――产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是一种系统论视角下的产业运营体系,其初衷在于通过打破组织内部及组织间业已存在的业务孤岛、信息孤岛,有效地规划和管理产业链上发生的供应采购、生产运营、分销和所有的物流活动,特别是产业链所有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
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在管理上要实现“四个有机化”,即“产业组织网络的有机化”、“产业价值网络的有机化”、“产业物流网络的有机化”、“产业资金网络的有机化”。上述“四个有机化”是相辅相成的管理流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打个比喻,就如同孩童时代经常玩的攻城游戏,当甲、乙双方组成5人小组时,大家要考虑找谁、为什么要找这个人、用什么手段说服他加入,这是“组织网络的有机化”;而一旦组成小组,就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分工是什么?谁负责攻城?谁负责守城?谁负责在路上设防?这便是“价值网络的有机化”;在进攻对方城堡时,走什么路线?分几次进攻?力量如何分配?这是“物流网络有机化”;最后,谁会牺牲?谁负责最终把对方的守军推出线外?大家如何分享胜利的成果?这就是“资金网络的有机化”。
世界既是平旦的,也是充斥着大量的沟壑和山谷的,上述“四个有机化”不容易实现。而“互联网+”正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途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的技术创新和手段,一旦融合进产业供应链管理中,不仅可使得上述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进一步创造出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供应链体系,也就是智慧供应链(Intelligent Supply Chain)。换句话说,智慧供应链借助于新的技术,通过产业供应链运营的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和集成化,不仅打破了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融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提高了效率,而且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了服务化的市场空间,带来了新的效益。
以香港冯氏集团为例,看看智慧供应链究竟意味着什么。香港冯氏集团是供应链服务商,其运营模式便是通过遍布全球的网络,借助称之为DMS的模式实现产业供应链管理。DMS包括方案设计(Design)、供应链生产组织管理(Manufacture Managing)以及服务(Service)。它以工业设计或方案设计为先导,将包括方案设计、结构、生产管理、服务(从物流作业、物流流程设计、网络规划、库存管理、通关报关、文类管理、当地运输到分销物流全面的解决方案)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打通,形成设计与制造管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这些显然都是非常困难的管理行为,而冯氏集团的解决方法是数字供应链体系。
冯氏集团的数字供应链系统涵盖了供应链运行的全过程(贸易、物流、分销营销)以及所有的供应链相关参与者,其互联网+产业供应链形成的智慧供应链拥有六个方面的能力。
智慧供应链体系范文2
目前,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总体来说它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物联网就是利用数据采集设备,如传感器、二维码、电子标签等实现对物体信息的采集,然后组成一个嵌入式网络,通过异构网络的融合技术,通过通讯接口实现嵌入式网络和互联网的对接,实现对物体的监控。物联网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对物体、人、设备进行感知,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实现不同网络接入方式、不同应用系统、不同环境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支持信息数据处理和辅助决策实现智能服务。供应链管理与物联网理念一致,通过信息共享,建立协同关系。因此,物联网对供应链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首先,物联网技术帮助物流企业跟踪货物,跟踪运输设备的状态。这些信息共享给上下游后,提高上下游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多赢。其次,供应链上的所有信息在一个平台大集中后,可以利用大数据优化运输路线,优化配载,为物流企业带来价值。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物流平台提供感知供应链的能力,可以更智能、更有效地管理物流运输活动的整个过程,帮助企业提高物流过程的可控性,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因此,研究物联网在供应链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
物联网技术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管理更精准、高效、智慧、可控、可知及可视。通过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强化物流精益管理,提高调度智能决策;通过运用摄像头、温湿度和红外线传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全环节可视监控;通过RFID技术,对批次物料进行标识和不中断传递,实现物料全过程质量监控和回溯;通过生产过程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加工,实现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决策,实现整个供应链全面覆盖、全面感知、全程控制、全面提升。“传感监控网络”采集捕获的信息,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电信网络、广电网络、蓝牙等多种传输技术和通信网络,快速准确地上报监控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分析系统根据预先定义的关于物移、闯入、徘徊、滞留、超速、越界、温/湿/火/水/烟等不同环境异常触控阈值条件,生成不同优先级的警报信息,并以指标、视频、声音、时间等不同维度的信息通报用户。实现对环境、位置、时间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提高物流仓储管理的安全可控性。通过这样的集成,可以方便地实现:在物流中控室随时检查某个工作间的温、湿度传感标签,温、湿度标签在接收到温、湿度数据后,可以定期向远距离阅读器发送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实时传输到监控室的显示屏上。当任何一个监测数据超过事先设置好的警戒线时,就会发出报警提示,监控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确定位置,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快速响应。另外,可以将监控系统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在机房出现异常时,利用短消息、邮件、手机或电话振铃等方式进行提醒,充分实现无人值守的远程监控,提高物流现场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智慧供应链平台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思路,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建立统一的平台多元数据中间件,基于物联网和SOA技术,建立流程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见图2)结构体系,以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强化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供应链提供监控调度手段,提升供应链整体执行效率,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为智能化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4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产品的质量保障。通过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运应物联网技术,如RFID、二维码、电子标签等,对每个物品的流动信息进行采集,保证物品的可追溯性,实时监测产品的动态信息,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平台可以查询这些数据信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度,实现价值最大化。(2)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的同步传输,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同步是供应链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只有实现各个环节信息的同步化管理,才能有效发挥供应链协同化管理的价值。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及时发送信息平台,及时共享,减少数据采集的失真现象。快速有效的数据流动,可以有效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大大减少库存量,降低企业成本。(3)实现供应链的智慧管理。通过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实现自动化控制,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节约成本,减少出错率。智慧的物流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进行智能化处理,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将结果回传到设备采集器和节点,实现整个系统的闭环控制。遇到紧急情况,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自动启动防护预案,实现多系统联动,全面提升灾害自动修复水平,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管理。
5结论
智慧供应链体系范文3
关键词:物流网;供应链;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以及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其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二、物联网下的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物联网技术最重要、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
而物流运作的多主体、多环节和网络化特征决定了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物联网技术与物流运作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推广应用将对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业方式和业务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使物流达到“智慧”状态。
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四大物流领域。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的网络系统;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中心;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能够面向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从海量信息中寻找规律,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
此外,物联网可以实现全过程动态、实时识别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显著增强了信息系统对物流过程的全程监控和信息追溯能力。物联网通过提升企业物流的可视化管理能力和信息追溯能力,实现物流流程的顺畅衔接,缩短作业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物联网在供应链上的生产、运输、仓储、配送和零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具体有效的应用,从而能够打造出完整的智慧物流体系,如:
在EPC网络的基础上,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RFID智能中间件,组建支持EPC开环应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对供应链上贸易单元即时准确自动的识别和跟踪。以基于SOA的EPC/RFID智能中间件为核心,充分利用SOA架构松散耦合的特点,在供应链执行平台以及各物流执行子系统之间实现RFID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进一步实现对供应链中的产品、库存、采购、销售和客户的智慧化管理。
产品管理:产品经过供应链的各节点时,RFID读写器自动捕获产品的电子代码, EPC中间件自动收集产品的状态信息,并通过EPC网络保存到EPC信息服务器上,供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实时查询,还可以用于防伪和售后服务跟踪管理。
库存管理:通过EPC网络能够实现对产品的出入库及库存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库存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共享;还可以为整个供应链设定库存管理标准。
采购管理:以SOA为基础的EPC中间件能够不断收集、存储和处理供应链中的产品信息和物流信息,并与其他节点的EPC中间件进行交流,实现采购流程智慧化。
销售管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包括客户)都能够通过EPC网络建立直接的沟通机制。以SOA为基础的EPC中间件可以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连接,接受客户的个性化订单申请,企业、零售商和物流企业的EPC中间件能够自动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及服务。
客户管理:EPC信息服务器中既可以完整地保存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信息,还可以保存产品该如何正确养护等信息,适时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提醒客户。
可见,通过整合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各物流执行子系统,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充分将库存、采购、销售、客户四方整合串一,帮助企业完成多个零散环节的物流整合,全面开拓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现代管理经营服务理念变成了可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利用信息技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为实现物流流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公司的仓储、物流信息等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促进数据共享、货物和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同步的信息化流程。
参考文献:
[1]盘承军.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卓志宏.基于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研究[J].物流技术,2013(17).
智慧供应链体系范文4
智慧物流物流金融课程建设一、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背景
物流金融是指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以流转中的商品价值为依托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活动。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质量和数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险服务还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风险能力,实现了“三赢”的效果。
面对社会对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却是空白。据抽样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共有286门,未曾有院校开设了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极不利于现代物流金融学科体系建设,更不利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实践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物流金融”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经济结合紧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要实现与社会经济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基本内容与先进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并对货物的真实性、安全性承担责任,贷款安全系数提高,贷款规模扩大,并有稳定的客户。可以看到,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为更好的开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要求物流企业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机动灵活、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其中的三大应用都将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即一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二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实力,改变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提供进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带来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变,势必影响具体的物流金融融资方案。在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物流对课程建设的影响,授课内容安排与实践环节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建设探讨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四、总结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是培养实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关键所在。以智慧物流为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为契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利用智慧物流创造物流赢利模式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对于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欢妮.“柏亚仓”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领物流金融新蓝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9-63.
[3]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7-110.
智慧供应链体系范文5
[关键词] 运动服装企业 供应链比较 耐克 李宁
一、运动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特性
1.运动服装行业的本质
郎咸平在研究运动服装行业时,构建了著名的行业本质金字塔,如图1。金字塔的第一层是最基本的“产品实物”,第二层是“提升运动表现”,第三层是“联系运动精神”。耐克和李宁之所以能占据目前在行业中的地位,正是抓住了行业的本质,把运动服装与运动精神联系起来,通过虚拟经营,把有限的企业资源从生产转移到了设计和营销,从而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2.运动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特点
(1)基于微笑曲线的物流与供应链分析
微笑曲线为运动服装企业物流与供应链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如图2。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具备高附加价值的分别是专利、技术和品牌、服务,耐克、李宁等优秀企业纷纷集中有限的资源,通过研发和营销来实现。而在微笑曲线的底端,仅有低附加价值的组装、制造,以及中间的物流。在这种企业运作模式中,供应链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供应链的有效整合,使得上下游企业无缝对接,高效运作,最终使企业乃至整条供应链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费舍尔的供应链匹配模型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的马歇尔•L•费舍尔教授提出了供应链匹配模型。他将产品按需求性质分为实用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两类,将供应链功能分为实物功能和市场协调功能两种,形成一个供应链战略与产品战略的四象限组合,这就是费舍尔的供应链匹配模型,如图3。
由于运动服装行业具有产品种类数量繁多、生命周期短、市场反应迅速等特点,所以运动服装属于创新性产品,根据费舍尔的供应链匹配模型,运动服装企业应建立高度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体系与之相匹配。
二、中外运动服装企业供应链比较研究的指标选取
1.定性指标
根据IBM公司对全球近400位供应链执行官进行的“全球首席供应链官调查报告”, 定性指标主要包括先进、互联、智能三个方面。
先进指以前由人工创建的供应链信息将逐步由传感器、RFID标签、仪表、执行器、GPS和其他先进设备和系统来生成。
互联指智慧的供应链将实现前所未有的交互能力,一般情况下,不仅可以与客户、供应商和IT系统实现交互,而且还可以对正在监控的对象,甚至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对象之间实现交互。
智能指为协助管理者进行交易评估,广泛采用智能系统以衡量各种约束和选择条件,模拟各种行动过程。智慧的供应链还可以自主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就可以自行做出某些决策。
2.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三项财务指标,即资产收益率、库存周转率、收入增长率。这些指标是借鉴了权威市场调研公司AMR Research连续多年评选世界供应链25强时所使用的财务指标。
资产收益率(ROA)为整体运营效率和生产力提供了总体体现。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
库存周转率(Inventory turns)可以衡量供应链快速响应的程度。
库存周转率=销货成本/存货
收入增长率(Revenue Growth Rate)可以清楚地反映市场和组织效率,也为创新提供了线索。
收入增长率=(今年销售收入-去年销售收入)/去年销售收入
三、耐克与李宁公司供应链定性比较
1.耐克公司的供应链
耐克公司在供应链管理及创新方面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其物流系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非常先进,通过自建配送中心、在全球布局生产基地等手段,对其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确保了竞争优势。
2000年以来,耐克开始导入全球统一的供应链信息系统NSC(NIKE Supply Chain)。耐克通过与埃森哲公司合作,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简化并合理化了业务流程;通过与SAP、Bristlecone、惠普等公司的合作,进行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整合应用,实现了耐克公司的各国家分部与区域/全球总部之间,以及与制造商、第三方物流厂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充分整合和信息实时共享,从而使得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耐克在其电子商务网站Nike. com上进行网络营销,并使用电子商务物流方案,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UPS、MENLO等物流公司,实现NIKE从虚拟世界到消费者家中的快速服务。
2.省略)和潭友网(tanyou.省略)三方合作联手推出网上专卖店,李宁全面进入电子商务发展阶段。
耐克与李宁公司供应链定性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在先进性指标方面,耐克显然领先李宁。李宁公司仅从仓库与配送中心建设出发,运行了物流直发项目,实现了安全库存,且使用的技术、设备、系统等显然要逊色耐克很多。因此,李宁想要在供应链整合方面有进一步突破,需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升级。
在互联性指标方面,耐克与李宁可谓平分秋色。并且李宁在互联性的改善和提高方面比耐克更显著,但随着日益扩张的全球化战略,李宁应着眼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来部署其供应链网络,争取在全球互联上赶超耐克。
在智能性指标方面,耐克明显优于李宁。未来智慧的供应链将更加先进、互联、智能,耐克始终走在供应链发展的前端,而李宁在供应链优化与整合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耐克与李宁公司供应链定量比较
由于耐克公司的财年是从每年6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而李宁公司的财年是从每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为此,本文根据李宁每年的期中报告及年度报告,将数据进行了调整,使之与耐克的年度报告期间基本一致。见表2-表4。
1.资产收益率的比较
表2 耐克和李宁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比较
年份
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耐克(单位:百万美元)
净利润 1211.6 1392.0 1491.5 1883.4 1486.7
总资产 8793.6 9869.6 10688.3 12422.7 13249.6
资产收益率 13.78% 14.10% 13.95% 15.14% 11.22%
李宁 (单位:百万人民币)
净利润 145.8 238.4 363.2 609.0 860.1
总资产 1357.1 1799.0 2322.2 3903.8 4974.5
资产收益率 10.74% 13.25% 15.64% 15.60% 17.29%
从表2三组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李宁的净利润、总资产一直呈上升趋势,而耐克的净利润、总资产在2009年时出现回落,这可能与国际金融危机下耐克为减少风险而出售部分资产有关,但李宁的净利润、总资产远不及耐克(注意:耐克的数据单位是百万美元,李宁则是百万人民币)。在资产收益率上,耐克的资产收益率在2006年之前均高于李宁,从2007年开始,被李宁超越。
2.库存周转率的比较
表3 耐克和李宁公司的库存周转率比较
年份
指标(单位:次•年)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耐克库存周转率 4.4 4.3 4.4 4.5 4.4
李宁库存周转率 3.8 4.9 5.1 6.0 6.5
由表3得知,耐克的库存周转率变动不大,五年来一直维持在4.3-4.5之间。李宁的库存周转率从2005年的3.8增至2009年的6.5,增长迅猛可能与李宁从2006年开始实施加速反应的供应链流程(PPT)有关。
3.收入增长率的比较
由于李宁是2004年才上市并对外公布财务数据的,在此之前的销售收入无从得知,无法计算出2005年的收入增长率(额),因此从2005年开始比较两公司的收入增长率。
表4 耐克和李宁公司的收入增长率比较
年份
指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耐克(单位:百万美元)
销售收入 12253.1 13739.7 14954.9 16325.9 18627.0 19176.1
收入增长额 - 1486.6 1215.2 1371.0 2301.1 549.1
收入增长率 - 12.13% 8.84% 9.17% 14.09% 2.95%
李宁 (单位:百万人民币)
销售收入 - 2193.7 2718.1 3718.0 5500.1 7681.2
收入增长额 - - 524.4 999.9 1782.1 2181.0
收入增长率 - - 23.91% 36.79% 47.93% 39.65%
由表4可知,耐克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尤其是08年增长率达到了14.09%,但是在09年遭到重创后,增长率也只有2.95%。李宁的销售收入、收入增长额均逐年稳步增长,增长率更是明显高于耐克。
通过以上对耐克和李宁财务数据的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
1.单纯从资产收益率、库存周转率和收入增长率的历年数据及趋势来看,李宁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三个指标上都已经超越了耐克。但是从净利润、总资产和销售收入这三方面来看,李宁在规模上远不及耐克。
2.李宁之所以在上述三个指标上优于耐克,可能是因为目前李宁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通过近年来对供应链的优化与整合,在供应链的快速反应上有了显著改善,因此在这些指标上有所体现。而耐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大幅减少,且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使得公司不得不精简组织结构和资产,经营业绩有所下降。
3.以上数据所反映的是在国内市场上,李宁的表现已十分优秀,甚至能与耐克匹敌。但随着李宁的国际化,从全球市场来看,其能否保持在资产收益率、库存周转率等方面的优势还是个未知数。因此,李宁应在稳步中求发展,切勿操之过急,以免丧失了现有的竞争优势。
五、对国内运动服装企业供应链整合与发展的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发现,尽管李宁在定量指标的一些方面超过耐克,但总的来说,耐克在供应链优化及整合能力方面居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值得李宁及国内其他运动服装企业学习。
1.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运动表现
像耐克这样成功的运动服装企业,在保证产品实物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研发来提升产品的运动表现,这是符合运动服装行业本质的;而且从微笑曲线中可以看出,专利、技术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值得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
国内运动服装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企业的数量众多,它们接受耐克等虚拟企业的加工任务进行代工生产,但企业自身不具备核心技术及品牌。这样的企业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制造环节微薄的利润,而应在积累代工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在技术研发上有所突破,从而实现企业从OEM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的转变。
2.促进品牌营销,联系运动精神
在运动服装行业本质金字塔的顶层是“联系运动精神”,而耐克和李宁公司正因为抓住了行业的本质,把运动服装与运动精神联系在一起,才有了如今在行业中的地位。要宣传企业的运动精神就要进行品牌营销,同样,在微笑曲线中品牌和服务具有高附加值,也就是说提升企业的运动精神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国内的ODM企业来说,它们拥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定牌生产,但它们所赚取的利润远不如品牌委托企业。品牌建设的滞后直接导致了这类企业只能沦为全球知名品牌背后的企业,因此它们可以通过自创品牌实现华丽转身,从而加入正牌运动服装企业的行列。优秀的运动服装企业往往通过巨额广告费用、富有创意的广告设计、与体育明星签约、赞助各种赛事等营销方式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转正后的ODM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品牌营销、联系运动精神、提升品牌形象。
3.优化整合供应链,彰显竞争优势
打造强势的品牌,供应链是保证;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由于运动服装行业产品种类数量繁多、生命周期短、市场反应迅速,所以建立高度快速反应的供应链是运动服装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优化整合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关键在于借助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平台(ERP、EDI、电子商务等),增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联性,全方位实现供应链体系的升级。具体来说,企业管理者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战略融入企业战略,形成一个以满足用户需要为目标的供应链体系,整合上下游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供应链条,并通过信息化工具升级管理平台,通过供应链人才培养和物流基础设施升级,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郎咸平:本质――破解时尚产业战略突围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 马歇尔•L•费舍尔:合适的产品供应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Robert W. Moffat:智慧的未来供应链――全球首席供应链官调查报告[R].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09.
智慧供应链体系范文6
关键词:港口信息化 大信息格局 发展历程 大数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大港口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港口作为物流供应链中的核心枢纽,汇聚着巨大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当今的港口功能与上世纪80 年代港口功能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港口在供应链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港口的竞争正在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供应链之间的全方位竞争,对港口服务的精细化、敏捷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各大港口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主要依赖硬件设施投入延伸向以信息化为引擎的综合软实力提升转变,并在高效、便捷、智能的现代化港口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各大港口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智能化的引擎作用,全面提升港口的综合竞争力,是值得业界深入思考的战略性课题。
未来港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各大港口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及高新技术对港口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慧型港口",成为21世纪港口发展潮流。
提升并强化港口信息化战略,港口信息化由传统从属地位产业向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变。随着信息化在港口生产、管理、经营、决策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深度应用,信息化不再单纯地是港口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手,而更是港口发展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载体。港口信息化工作也提升到港口发展的战略高度,强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进行系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谋划,促进港口信息化进一步纵深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与港口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形成良性互动。港口信息化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从属地位产业,向港口核心竞争力产业的转变。未来,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的情形下,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倍增效应,推动港口业转型升级发展。
围绕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与深度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港口腹地界限越来越模糊,客户对物流全过程的综合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港口信息化逐步由以单纯应用为驱动,转化为面向主题、面向综合应用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围绕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延伸上下游物流链,拓展物流服务功能,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界限,推动港口物流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变。通过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与深度应用。将港口与港口、口岸单位、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承运商及物流企业等有机连接起来,为港口物流相关方等提供全方位、精细化、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全面提升港口业的运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成为未来港口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化数据资源的安全可控,数据资源日益成为港口信息化关注的焦点。随着港口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重心将从传统收集管理向深度挖掘应用过渡。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建设港口物流信息枢纽型平台,实现信息服务产业化,提供多层次、综合性的便捷化、精细化服务,将成为未来港口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谁获得了战略意义上的数据控制权,谁就抓到了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未来,围绕港口物流链数据资源有效获取、精细化服务和占领信息优势高地的竞争,将愈演愈烈。港口业在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应用和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日益成为港口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现代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驱动成为常态。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提供高效的服务,而且能够满足各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国内外先进港口依据自身情况,大力推进港口信息化工作, 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幅度地提高港口运作效率与服务水平。一方面,积极提高码头装卸、堆场装卸、调度生产管理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优化整合码头、场站、铁路、物流企业等信息资源,实现流程优化与业务再造,推动港口服务模式创新和业态拓展。国内外先进港口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港口业务的深度融合,将是提升港口综合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创新驱动将成为常态。
集约、协同、绿色的运营管理是港口信息化规模效益提升的有效手段。随着港口信息化不断拓展与深化,应用系统的规模和数量也急速膨胀,信息化建设与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国内外众多港口企业,均在寻求低成本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未来,在信息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利用云服务、虚拟化、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系统资源,实现“上下互动、横向互备”的一体化信息化格局,推进集约化、协同化、绿色化的运营管理逐步成为主导模式。这样既可降低港口信息化的总体运作成本,也可优化信息化资源配置,能更好地挖掘和发挥信息化的整体规模效率,促进港口可持续发展。
推进我国港口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构想
紧密跟踪世界港口IT技术发展动态,学习借鉴国外港口的先进理念与模式,推动港口信息化内涵式发展。深刻剖析我国港口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港口发展及化解“瓶颈”制约中的角色定位与地位作用。紧紧跟踪港口行业IT发展最新态势,充分理解信息化港口的本质与内涵。以国际化视野,瞄准世界范围港口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找到一些先进的港口(如新加波港、鹿特丹港等),进行对标分析,分析差距与不足。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促进我国港口信息化内涵式发展,逐步实现封闭向开放、粗犷向集约、效率向效能的转变。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港口信息化“大格局”,促进港口信息化纵深发展。将港口信息化工作纳入总体战略框架下,树立以集成共享、集约应用、协同联动、标准规范、开放兼容为特征的“大信息格局”理念,从港口物流供应链生态视角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强化信息化与港口管理模式、战略目标的深度融合,增强港口信息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战略性,促进港口信息化纵深发展。通过信息化战略的实施, 提高港口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为其在市场竞争占据优势地位、可持续发展起到助推器和效益倍增的作用。
积极打造港口信息枢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平台经济。充分发挥港口的物流枢纽地位作用,积极打造港口综合信息枢纽,拓展与延伸服务。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应用,协同港口供应链过程的各个环节,打造一体化的信息化环境与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客户对港口差异化、精细化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骨干龙头港口企业的作用,推动港口物流公共信息资源的集成与整合,优化港口业务流程和提高运作生产效率,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优化口岸综合环境,建立完善港口数据云服务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整合与共享,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平台经济。
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打造“智慧型港口”。近年来,世界各国大港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打造更为柔性、更为智能、更为绿色的“智慧型港口”,作为提升港口综合软实力的有效方式。面临新态势与新需求,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港口生产、管理、经营、决策与服务各个环节的深度应用。加快港口物流信息网、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与应用推广,推进港口功能、口岸功能、综合保税服务功能向内陆腹地延伸,实现集物流协同作业支持、通关监管信息服务、金融贸易服务、物流交易服务、增值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型港口服务体系。
有效盘活港口大数据,大力拓展和延伸港口物流服务链。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带来了经济运行模式上的改变。在大数据时代,港口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流动的效率和处理效率。充分发挥港口在物流要素集聚方面的优势,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信息、金融、经贸等物流增值服务。通过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对港口服务供应链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传递、归纳,盘活港口大数据,推动发展基于大数据的高品质增值信息服务新业态,整合并延伸港口物流服务产业链。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加快数据的积累和沉淀,实现资源集中管理与大集成应用,全面提升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形成品牌影响力。
积极建立技术产业联盟,强化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积极建立“以港口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或技术产业联盟。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在港口推广应用,创新港口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模式。积极提高码头前沿装卸设备、运输车辆、堆场装卸机械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强化港口科技创新与实践,在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的道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信息化的倍增效果,达到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赢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同时,重视供应链体系建设,推进纵向资源整合,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提高港口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本成. 水运信息化:大格局推进内涵式发展. 北京:水运科技, 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