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前景

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1

关键词 数学竞赛;结合;辅导

一、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

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也被称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数学竞赛在国际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发展历史是十分悠久的。20世纪以来,随着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的在全世界的兴起,为国际上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客观基础。一年一度的IMO在每年的7月进行,由各个参赛国家或地区轮流主办。IMO已经成为世界所公认的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在世界各国的数学教学中都得到了提倡和发展。经过多年学者们的研究,数学竞赛的质量也得到了逐步提高,要求考试题目的形式具有深刻的数学背景,并以最通俗有趣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初等数学教育中的地位

奥林匹克数学完美地结合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主要任务是分别用初等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来描述和解决高等数学的有关问题。随着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与数学教育相互之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客观恰当地评估数学奥林匹克在数学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产生的影响。概括地讲,奥林匹克数学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①有利于优质人才的及时发现和培养;②能激发青少年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开发智力和潜在创造力的深远意义;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并推动了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④丰富了初等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数学解题的思想理论。

三、数学竞赛与初等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1.数学竞赛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我们在对任何一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的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其思考方法与解题形式都蕴含了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读题的基础之上能充分地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及考察方向。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发现、思考、创造、领悟,得到的数学思想才能愈深愈奇。经过这样长期系统的训练,一点一滴地积累、领悟,才能具备超强的研究能力。

2.将数学竞赛结合到初等数学教育的实践中

首先,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只教给学生“这样解”的方法,还应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解”的思想,以及如何发散思维方式。目前,国家已研制出面向21世纪中学数学的课程新标准,作为国家教改后第一线主力军的中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并制定出适合每一个人才的培养方案。将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用心地应用到每一堂数学课中。事实上,现阶段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是在兼具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础上,尽力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这就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其次,将数学奥林匹克视作一种数学教育实验。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迪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更高层次的知识中去,将被动接受化为主动探索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选好一个角度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在强调重点和归纳结论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而教师只需监督检查和点拨。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边讲边问,将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最熟悉的地方引入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中,把全部精力都用到听课上来。最后,教师必须协调好数学竞赛辅导与正常课堂教学的关系。由于许多数学奥林匹克问题富有新颖性,如若强度过大地开展这一活动,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冲击正常的数学教学活动。这就在更高层面上要求教师具备将数学奥林匹克的普及教学与日常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能力。下面举一个具体案例:排列组合问题中应用的抽屉原理就是数形结合教学法的一个体现。抽屉原理是证明命题存在性的有力工具。对所要讨论的问题,需分清哪个是苹果(元素)哪个是抽屉(集合),及量各是多少。具体应用时,依据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①若题目已知苹果和抽屉,只需进行观察区分;②注意原理的逆向应用,反求苹果数和抽屉数;③若题目已知苹果与抽屉二者之一,只需构造另一个;④若题目中苹果与抽屉均是未知时,需构造二者;⑤注意抽屉原理的多次应用;⑥综合应用抽屉原理时,需注意与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结合。因此,关键是教会学生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构造出需要的“抽屉”和“苹果”的思维方式。构造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①利用同余项②利用不大于n的正整数③分割区间④分割图形⑤利用染色。在我们利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时,可选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并不只限于以上五种,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此原理,根据题目的条件与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构造“苹果”与“抽屉”。

综上所述,数学奥林匹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数学教育实验,指引并推动了中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举办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从而使我国的数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得以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时代对人才必然有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应对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就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简要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自己在课外,在信息技术环境里获得的知识十分丰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尽管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规划。课前,我从整体出发策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先检索阅读,协作完成电子文稿;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巧妙解疑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合理使用评价方法

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1、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采用先小组自评,然后再进行他评。这种评价方法有如下特点: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例如,在学习了画图软件后,我组织学生画了“荷塘月色”,并由组员之间相互讨论各作品的优缺点,然后给出客观的评价。这样不但发挥了团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发展。

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3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学质量;问题分析

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随着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也把教育的视线转移到了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技能上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本文的重点也是放在了数控专业技能竞赛与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上。全国数控技能竞赛自从2004年第一次成功举办以来,为数控技术专业的技能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契机,探讨数控技能竞赛对数控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现阶段数控专业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要想认清楚技能竞赛与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技能竞赛对于教学有什么效果。笔者分析了技能竞赛的作用,并且围绕技能竞赛对于技能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找出技能教学与技能竞赛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必然关系。

一、技能竞赛的作用及意义

数控技能竞赛的特点分析:数控技能竞赛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含五轴、四轴),竞赛了涉及车床加工的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程序编制能力等,需要同学们根据考试题目进行设计,然后画出工程图,再进行车床加工,最后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数控专业的所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门课程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也让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了一起。

技能竞赛是检验数控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技能竞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创新,技能竞赛涉及所有的教师、学生,也覆盖了所有的院校,我国建立技能竞赛制度,实际上是对数控专业教学的一次检验,在技能竞赛中,也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实力,技能大赛也是培养和选拔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数控专业是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技能大赛正式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机会,也只有具有良好的教学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实验基地、后勤保障以及努力学习的学生,才能在大赛上脱颖而出,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技能大赛的成绩也是学校教学实力的体现。

全国各种级别和类型的数控技能竞赛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技能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数控高级技能人才是我国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快,数控技术被大量地应用于制造业,这也造成了我国数控技术人才出现大量地缺口。自2010年上半年,我国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值2420亿元,数控机床产量达到了94519台,我国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大国,大约有7000万人从事制造业,占产业工人的50%以上,但是,只有5%具备高级技工及以上的技能水平,36%是中级技工,60%为初级技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控技能人才缺失是阻碍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通过数据分析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笔者通过对某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实际发放问卷调查,实际发放了调查问卷126份,收回了98份问卷,其中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学生有17人,调查问卷的内容包含了该学校学生对本专业的喜好、专业认知水平、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自学能力等很多方面,主要采用网上填写和现场调查两种方式。

如下图是这次调查的结果,其中横坐标代表待查题目的数量,纵坐标代表对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比重,表格中,黑色代表参加培训但未参加竞赛的学生,灰色代表参加竞赛的学生。

结果表明:技能竞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技能竞赛对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发现,参赛同学在专业认知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以及自学能力、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上都强于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另外,经过竞赛,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各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效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另外,通过对这几位同学的跟踪调查显示,经历过数控技能竞赛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进入了制造业一线位置,还有很多学生在大公司里担任数控工程师,而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大多在公司做文员工作,这也从侧面说明,技能竞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参与和未参与技能竞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成长效率验证:笔者通过对大量辅导学生竞赛的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技能竞赛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成长效率。技能竞赛不仅要求数控专业教师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也才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教师的水平是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中逐步提高的,经历过技能竞赛指导的教师必须经过下场实习,并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必要时还要请高级工程师进行讲座培训,这都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数控技能竞赛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技能竞赛教师需要组建特定的教师团队,教师在团队里互相学习,共同协作,极大提高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将竞赛的优秀成果和优秀选手推荐给企业,加强教师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确保在数控技能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通过实践可以得出:技能竞赛为推动教师开展时间教学、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技能竞赛模式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下的技能教学研究分析:通过对上述的数据分析可知,技能竞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既需要具备全面的、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技能竞技模式下的教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远比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参加竞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结合,看清楚现阶段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今后的职业需求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效果。另一方面,技能竞赛模式下的教育有利于加强实训室的建设,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参加技能竞赛的学校对于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比较看重,由于技能竞技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最后,相比较传统教育模式,技能竞赛教育模式下更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数控专业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双师型,技能竞赛也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壮大。

三、技能竞赛与当前数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与竞赛严重脱节

技能竞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基础技能,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加速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当前的问题是技能竞赛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融入正常的教学模式当中。很多学校在确定参加数控技能竞赛的学生后,便让教学为技能竞赛让路,参加竞赛的学生往往不再进行其他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学生也往往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竞赛准备当中,这样即使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收益的也是少数的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这样对于整体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很好的效果,也偏离了技能竞赛的初衷。另外,技能竞赛的宗旨是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但目前很多学校出现了常规教学和技能竞赛实行分割管理,很多学校为了突出技能竞赛训练,提高竞赛的成绩,购置专用的设备,对竞赛选手“开小灶”,竞赛训练的内容、竞赛人员安排,以及设备方面都与常规教学分割管理,造成了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加重了参赛学校的负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技能竞赛要求与国家指导性学习计划和教学大纲存在着偏差;其二,技能竞赛项目与国家职业鉴定的要求有偏差;其三,技能竞赛的要求与常规教学要求不一致,相比于常规教学标准较高。

2.竞赛指导教师的水平普遍偏低

很多学校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年纪等多种问题不愿意去指导参加竞赛的学生,指导教师总是集中在几个老师身上,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这样就造成学生水平发挥的不充分。

参考文献:

[1]黄银秀.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关系初探[J].科技视界,2013(4):13.

[2]陈兰丽,胡宏铎,李新生.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3(16):251-252.

[3]李媛媛.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的问题与建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赵云.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4

一、“动静结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形”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可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 “静”多“动”少,都不切合实际,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教师可利用传统方法或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再现出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观其境,闻其声。

二、“有巧有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运用各种新颖生动的形式,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拙”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如课文理解、课外延伸等。学生可通过自己操作课件进行自学,老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真实和谐”,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平等和谐。

追求真实和谐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课堂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整体互动生成的,重构课堂文化就是重建教师、学生与教材互动的性质,自然,教师是关键。真实和谐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自己的课堂,更是语文的课堂。

追求真实和谐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怎样学语文?从现实的角度看,那就是多读、多写。语文课要上成言语实践课,它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实换来学生的真实。“教师的真实”,除了严于律己、真诚面对学生之外,还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真正地打开心扉,与教师、文本真实地对话,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追求真实和谐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让课堂真正回归语文,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这样,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如教学《荷花》,我采用“情境、主动、交互、开放、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焕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四、“开放灵动”,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必须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开放、灵动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开放灵动的课堂,要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开放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虚拟活动中去读、去思、去悟、去探究,达到“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的目的。开放教学手段,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想象、交流、质疑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培训创新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愉快、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交流。

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5

【摘 要】“以生为本、学生核心、能力第一、素养之上”,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作为打基础、练技能、积素养的起始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应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生之上,能力第一”要义,实施开展好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 能力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浪潮”在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风起云涌”,学科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前进方向、教学重点等方面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改变和丰富。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良好学习技能和素养,是教师应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生为本、学生核心、能力第一、素养之上”的目标追求。由此可见,学习能力培养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任务和追求。作为打基础、练技能、积素养的起始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应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生之上,能力第一”要义,实施开展好教学实践活动。鉴于上述认知,本人现就能力培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作简要阐述。

一、课堂教学应凸显双向互动,让小学生主体能够“动起来”

教育运动发展学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运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发展的双向活动。缺少师生之间“动”的过程,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运动特点和双向特性。教育学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配合起来,互动起来,交流起来,才能将课堂教学活动推向深入、效能进行升华。小学生与教师真正交流、沟通,才能充分展示其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应凸显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双向互动特征,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探讨以及生生之间的合作、辩论、互助等形式,让小学生能够与教师“同频共振”,面对教师的引导、指导活动,积极动手探究,深入动脑分析,学习能力得到切实锻炼和提升。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节课“三角形的特性”新知环节教学中,教师采用师生讨论式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展示三角形木框,组织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木框,说出自己的感觉。

生:按照教师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尝试,自己拉一拉,同桌互相拉。

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

师: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

组织学生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师:提问: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

生:加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

师:揭示三角形特性稳定性。

在此过程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份子”,在师生互动的谈话交流、一问一答的双向活动中,动手探究能力、动脑分析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等得到有效锻炼和显著培养。

二、课堂教学应腾留实践时机,让小学生探析能够“探起来”

现代教育主义学者指出,教师应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主导”作用,相信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研析、去实践,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但笔者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以教代学,全程包办了学生应该完成和解决的问题和任务,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依葫芦画瓢”。教育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小学生实践探究、技能锤炼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应科学协调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直接的关系,做好“教学合一”、协同配合,设置解题任务、学习要求、问题疑惑等内容,为小学生动手探究实践,思考分析提供充足的“时机”,组织小学生借助已学数学知识、已有解题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解析活动,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小学生探究实践进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实时指导点拨工作,保证小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深入开展。如“东方机床厂2014年四个季度分别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6,1/5,4/15,7/10,那么去年该厂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几分之几?”问题讲解中,教师将解题任务和要求“分配”给学生,组织小学生开展解题实践活动。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及要求,指出:“该问题主要涉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根据题意,可以把2014年生产任务看做“1”,然后依次加上四个季度的完成量,然后减去1就是超额完成的任务量”。教师及时做好小学生分析活动进程巡视工作,并强调指出:“该问题中找出并确定单位‘1’是关键”。小学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教师提出:“面对这一类型问题,我们解答时通常应该采用方法或策略进行解答?”,小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组建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分析,找出解题的一般方法为:“要求超额任务量,就可以先求出实际完成量,然后减去单位‘1’就可”。在此进程中,小学生“探”活动贯穿于整个解题始终,其解题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应及时调整节奏,让小学生素养能够“升起来”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进程中,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对预设课堂教学内容和已有的教学节奏进行适当“调节”,针对思考分析、解答归纳等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瑕疵,进行有的放矢的“强调”和指导,加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活动和强化训练,以此改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升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总之, 学习能力培养成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 “主题曲”,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在平时,渗透于过程,利用数学课堂要素内在特性,锻炼和培树小学生良好数学技能和优秀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沈建国.刍议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6期

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6

一、如何应用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材,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一定的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来进入学习主题,从而开展数学研究。那么,如何用好教材中所提供的这些问题情境呢?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情境的重要作用。首先,以学生熟悉的素材作为数学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创设数学情境,可使教学内容、数学结论在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自然生成,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强加于人,从而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再次,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建立平等合作与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更多的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认识了数学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才会改变那种在教学中只注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对教材中创设的为体情境一带而过,甚至跳过不讲的现象。笔者就遇到过一位老师在讲授"代数式"这一节课时,就将书中创设的商品打折销售、矩形面积、乘坐飞机的行李费等问题情境跳过去没有讲,其理由是讲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价值。

2、利用情境提出问题。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问题是激发创新的诱因,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建立学生的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情境教学中,不仅我们教育者要根据情境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还要促使学生来提出问题,以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3、领会教材创设意图。教材中创设的数学情境,一般都有一定的意图,只有了解其创设意图,挖掘到它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才能用得到位。如苏科版七年级在"解一元一次方程"这节里,书中创设了通过天平两边"增减同重"或"扩缩同倍"而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称出"单个小球"的质量的问题情境,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也带来了天平,并作了有关演示,但从头到尾没有将数学中的方程与生活中的天平进行类比来研究问题,进而揭示出解方程就是求出单个"x"的值这一本质,因而对于这些问题情境未能用到位。

4、灵活处理教材情境。教科书的编写者们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选择了一些数学问题情境,但具体使用这些问题情境时,我们应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适当地加以选择、变式、甚至更换,而不是一味地照般。如在介绍"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时,书中用的问题情境在许多乡镇中学的七年级的学生对此是不太了解的,老师在讲时照般这一问题情境,就会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二、如何自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除了课本中已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外,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有时老师自己还要创设一些有助于教与学的问题情境。那么,如何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呢?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特点,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即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贴进学生的实际。情境的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一旦情境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则除了要用情境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外还要花时间向学生解释这些问题情境是怎么回事,有时还不是一下就能解释清楚的,这就偏离了教学的主题。

(2)引向数学本质。针对所创设的数学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要能提出与所授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不能出现情境富有情趣和创造性但与数学本质关系不大的现象,更不能出现误导学生的现象。

(3)激发学生的思考。创设的情境,要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最好能有点趣味性、思考性、甚至挑战性。有趣味性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思考性体现了问题情境的价值和出发点,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是学生有急盼一试的冲动、顿悟之后的喜悦和回味无穷的情感体验。

(4)注重教学实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哗众取宠。如有的教师挖空心思地选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作为课的开头,结果很多学生几乎整课堂都沉浸在这个故事中,小组讨论更成了他们讨论故事的天地,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策略

数学丰富的内容,无限地包容,广泛的应用,现实的背景,悠悠的历史,巧妙的方法,和谐的美感……,这些为我们在教学中创设生动而有趣的数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认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一些策略:

(1)操作与实践情境。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操作与实践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或不同角色参与,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例如:在"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的操作情境:正方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多少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学生兴趣很浓,在学生实际操作时,老师还可以设计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边做边思考: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需要剪开几条棱?正方体中互相平行的两个面展开后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其共同特点是什么?哪些形状的分布图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不可能出现?等等。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提升,如此,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的习惯。

(2)创设生活与实际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以学生生活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虚拟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缩小师生距离,为后面的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

(3)创设再现过程情境。就规律性知识的教学而言,创设数学情境应注重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不能只给出最终结论和精练的论证,而尽可能地指出其来龙去脉,不但要回答为什么这样,而且要揭示是怎样发现它们的。概念、定理、公式等教学多用此策略。

(4)创设游戏或竞赛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或知识竞赛的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游戏或竞赛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