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76-01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一门服装造型艺术与实用技术紧密结合的设计类课程,涉及的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服装纸样设计原理和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是完成服装设计过程的再创造、再设计。为上好这门课,笔者在汲取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用启发式的方法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要使服装结构设计课生动活泼,充满活力,进而真正走到能力与技能相结合的教育轨道上来,就必须抓住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从一般到特殊这一环节,即标准体型与特殊体型的关系,改变因为存在人体的个别差异性而导致特殊体型者没有合适服装的状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的关系,掌握服装的结构设计,解决人体个别差异性导致的问题,可把课程设计为三个教学环节。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环节主要是讲授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女性上装结构时,可把上装分成几个知识点来讲解。如前、后片省移、省的大小及与人体结构的关系,省与褶、省与分割线在人体相应部位的位置和应用。袖子的袖山变化与袖子的造型关系等,让学生先用纸样进行平面上的理解,再用白胚布手工制作各部件,进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服装平面构成与人体的关系,以及服装结构的基本原理。
(二)采用科学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本环节主要是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实践中发现、体验、探讨服装与人体的关系,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教师通过自己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寻找、发现、纠正等一系列过程中,体会服装结构与人体结构关系,进而掌握不同体型同一部位结构调整量与结构线的变化规律。这种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师生反串互动。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讲授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或章节的内容给出一种服装款式,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后绘制出服装结构图。再让学生讲述,说明款式特点和构成原理。然后老师组织学生共同提问,进行讨论分析,接下来再由学生总结大家讨论的意见,提出改进措施。教师作最后的总结评价,这种师生反串互动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学生也培养了审视效果图、款式图并把它们变成结构制图的能力。通过师生反串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用直观式的方法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对其的直接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深刻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 目前广泛采用的结构设计方法是平面结构设计,亦即在平面的纸或布上进行,具有使用工具少、成本低、速度快、适合成衣化生产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弱点,即平面性。因此,平面性是服装结构设计的一大障碍。解决学生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是使学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结合“立体演示”进行“平面制图”设计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这里的“立体演示”是指借助人台的教学手段,目的是借助立体感觉让学生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的理论。如:首先从平面到立方体,将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制图学习中常出现的省、褶、断缝及公主线等通过缝合成服装穿在人台上,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服装的立体效果,了解省、褶、断缝、公主线的位置、大小及结构的合理性。第二是将一块白胚布裹在人台上,这时服装面料一定会出现一些省、缝、褶等结构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多变性,为了呈现一定的效果,在服装面料上要进行省、褶等手法的处理。从立体再回到平面,展开到平面后其平面结构线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结构线的特征给学生一个更为直观感性认识,从而为学习平面结构设计理论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善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服装CAD及CAI课件等更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教学内容,实现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用项目驱动的方法教学
项目教学是指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可以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和工作项目,开发出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中教师应以项目为中心编写相关教案及材料,细致安排教学环节。
(一)科学确定项目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项目教学法的精髓。课程的项目任务要遵照人的认知的规律、职业成长过程,按由易到难的步骤进行设计,将所有知识点有机融合,还要兼顾企业对岗位的要求和学校硬件配备程度以及对具体的项目要提出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完成期限等。这一环节教师为主导。
(二)详尽制定项目计划
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将其分解成平行而且递进的子项目任务,就构成了项目计划。不同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感兴趣或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在子项目的可行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把关,适当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也可建议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吸取好的建议,以提高子项目的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已掌握的知识,制定子项目,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三)认真实施项目计划
实施项目计划前,教师应先讲授基本的教学内容,再根据项目计划安排,适当划分实施小组。各小组分别讨论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实施。这个环节是师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项目教学的关键,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和示范。但教师只是在诸如方案调整、材料选配和更替、装饰和工艺技巧等各个方面适时地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或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中,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培养能力,亲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完整反馈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既要注重对平时的考核又要重视对综合技能的考核。平时的操作成绩以考核学生典型款式服装结构设计的能力为主。综合技能成绩则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款式服装结构设计的综合能力。所有作品一起公开展示,学生首先展示自己的作品,自我评估,向老师、同学讲解思路,指出亮点及存在问题;汇报计划实施后的体会;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每件作品共同点评,共同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打分,使学生清晰地明白本项目中的优缺点,共同商讨进一步提高、改进的办法。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法教学中纯粹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发展能力。实行项目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程多,组织的方式也较为灵活。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如果备课不充分,知识储备不足,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总之,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集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实用课程,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也要坚持服装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 围绕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不断摸索,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 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峡.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几点设想[J].湖南包装,2004,(1).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范文2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范文3
服装不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都要经历陈旧革新。服装行业里,就是技术改进。服装缝制工艺的技术革新,就是新工艺的呈现。新工艺的呈现,离不开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它展示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成果。
一、服装缝制工艺推动服装设备更新
我爷爷是个裁缝师。看过他手缝棉袄。听他说过:“四、五十年代用过铬铁熨烫衣服。稍懂事时,用的是双脚踩的缝纫机缝制衣服,把木炭火装在熨斗里来熨烫衣服。到八十年代末,服装企业用的是电动衣车和蒸汽烫斗。最近,企业里流行使用电脑衣车和衣服整形机。各年代比较起来,每次服装缝制工艺质量的提升,服装设备也同步更新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服装企业定单量大,制作时间长。当今,演变成定单量小,款式变化周期短、速度快。迫使服装工艺改进,探究新工艺。同时,研究服装新设备,来提高速度、质量和效率。如开袋机、西装装袖机、电脑衣车等新设备层出不穷。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着要求越来越高。首先从衣着外表:缝制工艺质量就要提高档次。同时,结构设计要准确,款式也要新颖,才能提高整体衣服的档次,满足人们对衣着的需求。因此,服装缝制工艺可以促进结构准确,款式更新颖。
二、服装缝制工艺促进结构设计的准确性
服装结构是一门理论知识较深、实操技能很强的课程。通常我们认为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独立课程,与其它课程没有瓜葛。这是我们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表面认识。也就是对结构设计课程没有深入理解它的理论知识,忽略了理论与实操技能相结合。结果成了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结构设计的实用性既包括它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它的实操技能。与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有密极的联系。结构设计完成要通过缝制来表现其板型的优劣。衣服缝制需要缝份,各个部位的缝份量因位置不同而所加的缝份量大小也不相同。如普通有里女西装的下摆贴边加4cm宽的贴边,而有里普通女装马甲的下摆贴,做4cm宽的贴边,二者结果一样。但缝制方法不一样:女西装下摆贴是先折返4cm宽,再熨烫好;马甲的下摆贴是大身下摆与贴边先车1CM缝份,再沿缝折返。从外表看,马甲下摆底端多了一条缝。马甲工艺为何要这样做呢?从缝制工艺实际操作中,就容易理解这个理论知识。由于面料特性,归拔工艺不是所有形状都能达到,只是通过归拔工艺满足人体外形提供辅助作用。从此实例而知,服装结构设计离不开缝制工艺。同时,缝制工艺可以促进结构设计的改进,使板型效果更准确地表达设计要求。
三、服装缝制工艺能推进款式设计更新
服装款式设计,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的统一体。设计师一般先有一个构思和设想,然后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同时对结构设计,尺寸确定以及具体的裁剪和缝制工艺等也要进行周密严谨的考虑,以确保最终完成的作品能够充分体现最初的设计意图。也应具备一定的独创性,从而增加服装的附加值。服装归根结底属于商业行为,其设计应在表现创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产制作的便捷。做工和装饰过于繁复琐碎只能加大生产成本,影响制作进度,最终将缺乏市场竞争。
其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各种不同的人体作为造型的对象。进一步讲,人的外在形状特征和内在心理因素制约着服装造型结构。因此,学习服装款设计比较其它视觉设计来讲,不仅仅是把效果图画好,更重要的是还得学会缝制工艺、结构设计、面料等相关知识。这是制约着服装款式设计学习爱好者的软助和难处。
款式设计不仅具有一定的绘画表达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缝制工艺和结构设计知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具有一定的缝制工艺和结构设计基础。这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服装造型,设计出合理的装饰细节。丰富的结构、制作工艺知识有利于创作。英国设计师麦昆茵(Alexander Mcqueen)的例子,很好说明这个问题,许多美仑美奂的服装精品均出自其亲手缝制。
一般设计师可能需要画十几幅,甚至几十幅草图,从中选出几张做样衣。为完成效果图上的款式设计,设计师需要结构师(打版师)和缝制样衣师傅(样衣工)相互协调和沟通。技术高超,做工精湛的样衣工和打版师能弥补设计的不足,能使设计锦上添花,使设计作品具有市场竞争力。样衣工往往需要多次修改,甚至重做或建议设计师重新设计。由此,缝制工艺知识能推进款式更新颖。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范文4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034-02
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专业的技术核心,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大学本科服装专业教育中的主干课程,本文从课程现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把握专业技术更新和行业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服装结构教学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实操能力;综合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装生产的技术核心,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近年服装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强烈冲击着该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与课程概述
《服装结构设计》是现代服装设计与工程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是服装工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服装产品工艺造型的根本手段之一。它一方面使款式设计的构思效果转化为平面的结构图,另一方面为服装制作工艺提供了成套的样板和面料裁片。从程序上看,结构设计既是款式设计的继续和补充,又是工艺设计的依据和基础。但实质上结构设计存在于整个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统及其生产全过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的最核心的本质部分。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构成要素内在关系的设计,是以人体为基础,重点研究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及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在知识结构及科技含量方面包含了人体工效学、服装材料学、服饰美学、数学等多种学科。在教育观念方面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教学目标方面,它不仅承担培养服装制板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设计师、跟单员、生产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1983年我国首设服装专科专业到目前综合型院校基本都设置了服装专业,服装结构的教学发展伴随着服装行业的兴衰经历了特殊的二十余年。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依照教学惯性进行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封闭式的开展练习。简单生硬的教学环节,无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习惯,在真正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操作中反而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两个环节的对接。因此,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引导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有一个全面、正确地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深入浅出的进行理论教学,简明透彻的阐述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任务,使学生学、用并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是教师教学实施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分析我国结构设计教学的发展过程和以往教学的状态很有必要。由于该学科历史局限的原因,南北方各自为政,结构设计方法有比例法、原型法及立体裁剪法等,形成多种方法汇总,多种风格并存,融合成了不同的结构设计知识体系[2]。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研现状
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我国服装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使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及理论体系(包括范畴、内涵、重点、难点及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国内现代服装结构理论派生于日本服装理论,在许多方面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的研究。许多应用性问题不深不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可以说没有形成一套自身系统的理论框架,许多领域(如非平面结构的分解,平面结构分解中有关计算公式、结构原理论证)还有待于研究、提高和创新。
《服装结构设计》是大学服装专业的基础学科,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服装制作过程中具有承接理论设计与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内开设服装专业的院校和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通常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如表1:
表1 结构设计教学内容与理教学期
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使学生学、用并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是教师教学实施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通常服装工程专业的理工科生源,绘画水平和“艺”的素养相对薄弱,服装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是款式设计的继续和与生产对接的桥梁,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合理、艺术进行款式设计。
三、服装结构设计教改措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首先设计了新型教学用动态课件,解决服装装结构、工艺理论理解难问题,应用动画效果直观的解释结构原理,解释平面制图和立体成型的因果关系,以及人体与服装相互作用的关系。动态课件有效的带动了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
对于实操能力的培养,补充切实的实践环节,增强动手能力。这个动手能力不是缝纫工艺的动手能力,而是结构制图自身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兴趣激发阶段,应当多组织学生及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初期对于专业的兴奋点,根据兴奋点和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通过实体教学、设置疑问、思考讨论、集体研究等多种共同进步的方式,广泛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体学习讨论的氛围。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理论与制图实践课时比例为2:1,甚至1:1,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3年级2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结构理论上优化男装结构设计中核心理论部分:日本文化式原型(基本型),使之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现代中国男子的人体体型,使之成为适用的服装基本型。为此课题组与本地大型服装企业(太可思)联合首先对男装原型进行了改良,对加放量、前后宽分配、肩斜角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重要调整,用优化后的实际人体测量数据代替了原有的作图参数,通过生产实践证明改良后的男装基本型与人体形态匹配理想,成品成型效果好。联合研究达到了良好的产学结合的目的,研究结果为理论教材的改良提供了前提。
结语: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还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因此培养的人才也应是全面的、综合的。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积极探索一条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过硬的精神、敏锐的创造性思维、客观的决策及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之路,创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的人才培养工程,以新的教学模式保证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服装结构设计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培养的学生不单纯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而是一个真正的、全面的服装设计师或服装结构设计师。本课题对传统的理论知识用新的教授模式进行了探索,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范文5
关键词:童装企业需求;童装结构设计课程;构建与改革
随着我国男装、女装以及运动装日趋饱和,各大企业家纷纷把目光瞄准了童装领域。目前服装整体行业处于调整期,男女装市场增长缓慢,但是童装行业仍处于发展较快阶段,而2013年出台的“单独二胎”政策又为童装行业带来新契机。二胎政策的放开将引发中国新一轮的新生儿高峰期,庞大的人口数量无疑给童装市场带来大量的需求,童装的发展前景自然引来众多国内外企家的青睐。大量国内外企业纷纷延伸童装板块,进军中国童装市场。但我国童装起步较晚,设计水平与制板技术较差,很多原有的职业技能与技术都难以适应新的行业要求,童装业只有在拥有大量技能人才的前提下才能逐渐转变为技术的专业化、技术的产业化以及技术的商品化。目前童装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尤其的纸样师。有服装专业的院校应该注意到服装业格局的变化,童装逐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学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积极向市场输送相应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童装纸样师或者打板师,必须要能够拥有十分精湛的专业技术与敏锐的判断力,同时还需要有时尚的品味与对当前的流行趋势的清晰认识。要想完全的掌握纸样设计,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当多,但是都必须要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才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 建设童装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依据。优化原有的培养目标, 重点突出培养以童装产业链中需求的人才为主, 同时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现有设备和师资力量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与社会、企业实践相结合, 有效利用学院所处“童装之都” 的优越性, 打造“ 以童装为特色” 的服装专业, 培养童装设计、制作、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学院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需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服装行业市场细分的要求, 挖掘行业需求, 依托地方产业特色, 建立“人无我有” 的课程体系, 建构结构合理, 重点突出, 特色鲜明, 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结构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布局,例如高职院校专业学习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为基础教学模块, 主要学习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为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学院按岗位需求安排课程, 通过在校内实训室实践操作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为专业实习教学模块, 学生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顶岗实习, 从而达到技能运用的目的,本科院校可以将专业学习分成四个阶段,延长多一个阶段。这种教学模式中,集中体现一条主线, 即把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各个教学环节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结合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调整原有的课程比例关系, 增加童装的课时量, 将全部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女装模块、男装模块和童装模块。
二、对童装结构设计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的思考
很多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在企业岗位需求的提前下对童装结构设计理论体系进行尝试和改进,并不断地培养出学有所长、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快速普及,使得服装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现在的童装企业对服装产品开放与市场营销的快速反应机制十分重视,因此童装企业对所招聘的人员是否掌握了现代纸样设计与制作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现在服装专业的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将会大量的采用计算机技术,例如服装信息网络与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裁剪技术等许多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内容都会成为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同时,服装教学的形式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通过多媒体教学与网上教育,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规范化、高效化的教学活动,并让教育能够向着更广的范围进行延伸,同时也会对教学的改革提出更多的要求。针对这些内容,童装结构设计课程需要在对原有成果进行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在改革时可以注重从以下的几方面出发:①注重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也有利于扩大教学优势,进一步的拓展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②在童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布置作业时,尽可能地提倡学生运用服装CAD 进行辅助设计,这样将更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③在完成童装结构设计典型款式作业与制作训练基础上,逐步积累建立符合服装产品质量标准的童装板型库和样衣库;④加强童装结构设计课程与设计、材料、造型、工艺等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⑤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结论
构建以童装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突出以培养童装产业链中需求的人才为专业培养方向,是学院服装专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竞争途径。在对童装结构设计课程进行改革时,不能够闭门造车,必须要充分地了解目前童装企业对于纸样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才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形式与模块,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真正的能够适应童装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荣梅.基于岗位需求的服装纸样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 2012(10):92―93
[2]鸳鸯.以童装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4-46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范文6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结构设计原理体系的建立对结构设计实施的重要性。
第一,在已知结构设计理论领域,谈得最多的是结构设计的方法,而指导性的原理、法则谈的不多,且不成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可谓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大致可分为两大板块,其一为平面法(称之为平面分析法更准确些),其二为立裁法(称之为立体模拟法更贴切)。立体模拟法直接、有效解决问题,无需太多理论依据。可平面分析法就不一样了,没有理论依据比较让人费解,例如,平面分析法又分为比例法和原型法,而比例法包括胸度法、短寸法、D式、矩形法等,原型法又包括文化式、登丽美式、母型等。方式方法之多让人目眩,初学者更是无以适从,难以决择。所有方式方法作为结构设计的一种手法无可厚非,但将这些方法作为结构设计原理就说不过去了。
第二,在结构设计实践领域,也就是制板过程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施各法。很多结构设计师,他们使用的方法和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均有所不同,有人说比例法好,有人说原型法好,当然也有说立裁好的。成熟一点的结构设计师掌握的方法也多一些,那么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依据款式效果进行结构分解呢?可以说这类结构设计师肯定具有一定的变通方法和能力。可是,问到他们是否有具体理论依据或原理、法则之类的问题时,则大多数结构设计师都感到很茫然,不是答非所问就是说主要靠经验。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现在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实不难发现所有的结构设计方法和实际操作中,人们都在应用一些结构设计中的共同原理和法则,只是没有充分、系统地进行发掘和总结。只要我们把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系统地建立起来,所有结构设计方法都将有章可循,融会贯通,也就避免走很多的弯路,甚至能总结发现更好、更快捷的新方法。另外,一种结构设计方法很难与服装造型设计联系起来,说明结构设计与服装造型设计的关系,如果把结构设计原理与服装造型设计联系起来,将进一步加快服装设计一体化理论构建的进程。建立结构设计原理体系,也将更容易理解结构设计承上启下的真正意义。所以发掘、总结、探讨出结构设计原理越早越好。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结构设计中有哪些原理,怎样理解这些原理,这些原理在结构设计中究竟起到些什么作用呢?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进行理解。狭义就是对服装设计款式效果进行结构分解的过程;广义又分为两层意思:(1)服装设计追求的是设计的款式着装于人体的效果,也是人体的包装设计,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在剖释款式效果的同时不容忽视作用于人体对其结构的影响,服装结构设计也就是科学而富有创意地处理人体与款式二者的关系,追求完美的结构分解的过程。(2)服装设计主要追求人体包装艺术效果,同时服装也是通过技术加工成型的一种结果,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服装结构设计也就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再现,并充分考虑工艺技术操作的可行性的过程。
结构设计既要从款式效果入手,也要考虑工艺设计的可行性,结构设计的原理也应该围绕款式设计与工艺设计来进行探讨。
1.模拟与补整原理
模拟:在既定效果与人或人模的基础上进行感觉上的同化。
补整:为综合设计效果与人体机能对结构进行合理的重塑。
结构设计原本就是对款式设计的合理分解过程。款式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外部造型设计,造型分A、V、O、H、X五种基本外廓;在结构设计同样先考虑结构轮廓,大体轮廓对款式效果进行模拟即可。外轮廓结构线的处理细致一些便要充分结合人体的外形结构来进行模拟,最终使其与效果同化。模拟在结构除轮廓外还有许多地方要模拟才能与效果相符。例如一些仿生设计,类似燕尾服、丝瓜领、心形口袋等。在结构设计中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不管平面分析法中的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模拟的原理,在立体模拟法中,模拟作用不言自明。
服装设计包装既要考虑设计外观效果美,同时也要考虑人体机能与形体美的塑造,所以在结构设计中要达到款式效果,必须对人体起伏与关节部位进行合理重塑。像用于立裁的人模一般都进行过合理的补整,除了形体补整外,在结构设计常用的互借法则及省移都是补整的具体运用,如大小袖的袖偏互借,前后片量的互借,过肩、肩克、省移等。
2.比例与分割原理
比例:是指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通过其长度、距离之间量的比较,所产生的平衡关系。
分割:是设计手法和美学原理在结构设计中的延续和具体化,也是把整体合理断开,致使整合后更完美的手段。
结构设计是款式效果设计的具体量化的过程,在量化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运用了比例这一数学原理,结构设计的平面分析法立了一种为国家英勇奉献的精神典范。90年代开始,江西省的城市公共艺术向装饰性方向发展,重视表王见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如江西九江外难的《九江魂》文化浮雕墙,描绘出九江的历史和当年的抗洪场景。还有一些城市雕塑小品,多以民俗为题材的铜雕,南昌胜利路上的标志性雕塑《章水井》和上饶市抗建路步行街上的《三口一家》,极具代表性,刻画的个个惟妙惟肖,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但目前江西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的作品较少,随着国内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也逐渐增多,江西应与时俱进,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让人们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这样才能使整个城市更和谐,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中,所有方式方法都运用了比例原理。也正因为所采用比例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如果能分析得法,目的相同,同样都是量化各部位的结构关系,还可以产生更多的方法来制图。如胸度式、短寸式、D式等都是给定已知条件不同,用不同比例方式来权衡未知的量的制图方式;原型法则先用比例量化制模,后参照模具已知量与效果存在的差异进行补整制图。通常在效果设计立体塑型相对简单的情况下,用比例原理、平面分析法来进行结构设计,在积累大量经验的比例数据后,可快捷、方便、有效直接分解出结构图。在立体模拟法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也将用到比例原理,先运用比例数据确定模拟裁片的大体形状,操作起来将事半功倍。
分割一般伴随比例未定位,分割是设计效果造成视觉;中击常用方法。简单的讲分割按款式设计图以比例定位模拟便可,但有些分割精妙的地方在于融合了人体曲面,结合省褶一起应用便复杂一些。也正因为有了分割使原本看似简单的包装结构变得丰富多彩。如我国古装一个简单裁片只分割开口便可成衣,而现今二开身、三开身、四开身甚至几十个分割裁片组成一件衣服,所以在结构设计中分割原理的熟练运用就尤显重要了。诸如主体前后、左右的分割,公主线分割,开刀背,过肩、肩克等。同时对称、均衡、比例、协调等美学法则在分割原理应用中也不容忽视。
3.收省、褶皱原理
省与褶:通常被解释为把多余的面料省去与剪掉或折起来。另一层意思是省因设计造型与符合人体起伏变化而产生、并进行形状、位置、大小及长短等一系列变化;褶更多连同节奏韵律、装饰等美学法则一起使用。
在结构设计中,省、褶作为一种比较特有的现象规律而存在。省、褶多用于轮廓、边线(连同分割)针对人体隆起部位而使用,也可理解为弥补部位差而生成。省、褶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原则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原理来普遍使用。
省使平面的面料符合设计造型与复杂的人体曲面,因人体的起伏部位围度与距离数据差的存在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规律。
(1)省可以处在轮廓,边线部位名称来命名。如胸省、肩省、臀省、腰省、下省、领省等。
(2)在满足一定的造型所需量的前提下,省可在隆起部位四周任何边线位置上进行转换。
(3)省在立体塑型效果及工艺的要求下,省大省长可形成一定规律,即省长一般为省大的四倍以上,省尖距离凸点3cm-4cm的距离(此规律仅供参考),参考数据如表1。
因考虑工艺设计要求省大一般不少于1cm,同时考虑人体突起部位到周边轮廓的实际距及塑型要求,省大也很难超出3.5cm(仅供参考)。
(4)依据造型效果及曲面吻合要求,省的形状选择也有一定的预见性。
因省在塑型方面作用大,所以省的运用在结构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省与褶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省追求立体塑型的外观平整性,褶在平衡部位差的同时,更多追求一种律动与立体、层次、装饰的效果。褶常与分割结合运用,使结构产生更多丰富变化;褶的使用唯美的因素稍多一些,结构处理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把量核实保证整体造型不受影响即可。当然也有一些难度大的便结合立体模拟法解决。
4.协调与统一原理
协调:指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量与形的吻合。
统一:指设计效果与结构、结构与工艺设计的吻合和一致性的追求。
服装结构设计中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连同分割,涉及二个结构裁片的相拼接问题都力求相互吻合,接口处的量与形的协调是关键,量与形的考虑因素除设计效果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工艺设计成型的要求。各部位的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诸如领口、袖窿、衣身前后,分割的上、下、左、右的协调是结构设计的重点之一。对里外匀、吃势、结构线流畅等要求就非常的细,这些要求也是早就在结构设计理论中形成了共识和规律,例如,结构线的要求,直线与弧线、弧线与弧线相接都严格按照圆与切线的数学法则来处理。
服装结构设计中的统一追求是效果、结构、工艺与人体的完美结合。而在结构设计中追求的效果除结构特点外,也可指对着装后的松紧感觉的评估,类似紧身、合体、宽松等设计效果在结构设计也有相应规律可循,并可以量化,以下是效果,人体、结构结合的参考图表(以胸围、臀围为例)。
效果:非常紧松、紧松、合体、适体、舒适、宽忪、非常宽松。
人体:量取净体B、H尺寸(如表2)。
成品规格:成品B、H规格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