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效益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效益分析范文1
[关键词]中韩贸易;隐含能源;增加值贸易;隐含能源生产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6.001
1中韩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此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4年以来,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出口、进口市场,韩国是中国第二或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表1显示,1998—2017年,中韩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14.54%;其中,中国出口到韩国贸易增长15.4倍,年均增长15.87%,中国从韩国进口增长了10.8倍,年均增长13.88%。201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280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中国对韩出口1027.5亿美元,自韩进口177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和11.7%。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始终是中国贸易的逆差国,甚至是中国连续多年的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近20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国心目中是全球主要的贸易顺差国,而韩国则实现了对主要贸易顺差国的顺差。主要原因是:第一,两国产业结构不同,韩国实现工业化时间早,产业结构比中国先进,加上地理上靠近,交通运输便捷,中国大量从韩国进口所需工业品,韩国以半成品和零部件为主的中间产品出口到中国占有相当比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占比高),而中国出口到韩国主要是最终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高);第二,韩国产品价格比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低廉,有竞争优势,质量也不差;第三,韩国在华投资企业多,且大多是来料加工企业,它们须向韩国大量采购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表1还显示,从2014年开始,中韩贸易额增长乏力,中国从韩国进口甚至出现负增长,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有收窄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变化(包括汇率的波动)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对韩国产生进口替代效应、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从而减少了从韩国的进口有关。
由于文章是基于WIOD网站公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及其卫星账户提供的数据来测算中韩贸易的经济效益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中韩贸易数据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是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到的中韩贸易额的数据,对比表1和图1,可以发现,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数据高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而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韩国出口到中国的数据在2002年(含)高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中国从韩国进口的数据,2003年及以后情况则相反。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更全面,不仅包括服务贸易而且包括货物贸易;第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使用海关统计的数据,海关统计中的价格中,出口为离岸价(FOB),进口为到岸价(CIF),而世界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均是指出口数据,是统一的口径;第三,汇率的影响,中国的海关统计是人民币和美元换算,而韩国的贸易数据是韩元与美元的换算;第四,统计范围的差别,比如,是否涉及部分转口贸易货物以及可能的走私货物等。
图1显示,韩国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一直高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贸易额,说明韩国是中国贸易逆差的来源国,这个结论与海关提供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2显性贸易背后的增加值贸易和隐含能源
显性贸易的背后,其实是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利益的获得,文章测算了贸易中的隐含能源流动和增加值贸易,分别表示贸易带来的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利益的获得。
2.1中韩增加值贸易
为简便起见,以三个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为例,说明增加值贸易的计算方法。表2是三国投入产出模型的表式。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中韩两国1995—2011年增加值贸易如图2所示。
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首先,增加值贸易出口額都在增长,这是出口贸易增长必然产生的结果。其次,同年度两国增加值出口贸易额小于出口贸易额,这是合理的,因为增加值只是总产出(总投入)的一部分。最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增加值一直高于中国出口韩国的增加值,这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一直高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贸易额是高度相关的。
2.2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
利用WIOD网站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及其卫星账户,对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进行测算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一个国家各部门的产出和需求恒等式为:
考虑到WIOD网站提供的能源消耗卫星账户使用的是热量单位TJ(万亿焦耳),为便于理解,文章将热量单位换成标油,按照1TJ=23.8846吨标准油进行换算。
根据上述公式和WIOD网站提供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卫星账户,经计算,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如图3所示。
图3显示,中韩之间隐含能源流动规模总体上都呈现增长态势,这是中韩贸易额扩大必然产生的结果。韩国隐含能源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多数情况下大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数量,这是因为韩国对中国出口贸易额较大引起的;但是,2005—2008年是例外,中国隐含能源出口到韩国的数量大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在中国对韩国出口小于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情形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只能是中国的单位产出能源消耗远高于韩国。可见,隐含能源的流动规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的状态。
3中韩贸易隐含能源生产率的比较
3.1出口隐含流生产率:一个度量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指标
文章提出“出口隐含流生产率”这个概念,用以测量隐含流的经济效益。出口隐含流生产率PEX计算公式定义如下:
出口隐含流生产率可以理解为单位出口隐含流所蕴含的增加值。由于在国际贸易中,每一笔进出口贸易背后都是增加值贸易和隐含流贸易,因此,在每一笔贸易中,贸易主体都试图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即在同等条件下尽量增加增加值出口而减少隐含流出口。由此可知,对于贸易主体而言,出口隐含流生产率PEX数值越大越好,数据上升表示经济效益或环境效益好转,反之则相反。
假设有A、B两个国家,其出口隐含流生产率分别为PA,EX、PB,EX,如果PA,EX>PB,EX,则认为A国隐含流(出口)所产生的效益好于B国。
3.2中韩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
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中韩两国出口到对方的隐含能源生产率,如图4所示。
图4显示,中韩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总体来说都在上升,说明出口对于提高各自经济体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都是越来越正面的。在多数年份,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高于中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这说明韩国在中韩两国贸易中获得更好的效益,同时也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但是,1997—2002年是个例外,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竟然低于中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这主要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造成了显著负面影响,包括韩元贬值严重低估对韩国出口获得增加值贸易的负面影响。这反映韩国经济脆弱的一面,但是,韩国已经从那场危机中走出来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韩国出口经济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影响显然要小得多(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只是经历了2008—2009年的两年停滞期,很快又重新上升)。
另外,从中国对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走势来看,2005年及以后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而在此前这是不稳定的,说明中国在“十一五”开始真正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切实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的发展。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从那时起,中国持续推进经济绿色化进程,提出了能源消耗和排放等一系列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但是,与韩国相比,中国始终有差距,仍处于追赶过程中。
4结论与展望
环境效益分析范文2
【关键词】农村供水工程;效益;影响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从中央到地方着重解决的一件大事。随着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急剧提高,而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之一的农村供水工程也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即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对生态环境也不免有一些的影响。
1 效益分析
1.1 社会效益分析
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群众由于长期缺乏卫生饮用水而造成的“脏、乱、差”现象,使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减少了由于生活用水而产生流行性疾病的机会,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卫生条件有了改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稳定了民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为农村创造了基础性条件。首先,由于有了水的保证,创造了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将可促进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化进程,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其次,由于区域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和人们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由于群众的饮水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饮食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促使当地经济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群众还可以利用节约的自来水,并充分收集雨水和利用原有水源,进一步发展小部分的庭院经济,从而丰富群众的“菜篮子”,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第五、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了依据。为中央提出的2020年年底全面建成小康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经济效益分析
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节约了一大笔医药费开支,节省了劳力,发展了庭院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按每人每年可节约药费20元,每户4人计算,每年每户可节约药费80元。节省了取水工,解放了劳动力。按每担水(按60升)1小时计算,每人每年需水360担。每户每年节工为1*4*360=1440小时,一个劳工按工作8小时10元计算,则每户每年可节省1800元,另外充余的水源还可以灌溉,更有利于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按每人增收50元计算,每户可增加200元。
1.3 环境效益
农村饮水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农村改灶、改厨、改厕和改造环境,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环境卫生用水的增加、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水环境状况与社会区域人口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水不但可以影响人的体魄,也影响人的智能,钟灵毓秀,水利通过改善环境促进经济、效能和信息的发展,改善社会环境。反过来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素质,人类对水的利用调节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或创造出新的有利于人类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否则招致生态自然灾害,危机人类的生存。
2 生态环境影响
环境效益分析范文3
[关键词] 费用效益分析法 环境费用 环境收益 折现期 折现率
费用效益分析是以寻求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理论。传统的项目评估很少考虑项目的环境影响,对费用和收益的预测不全面,使得资源的分配缺乏效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项目评价中引入费用效益分析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则可以达到改善资源分配,追求最大社会经济利益的效果。如图1所示,假设某项目会对环境产生负影响,而无正影响,则MSC为厂商的私人边际成本,MPC为考虑了环境影响的社会边际成本,MSB为私人边际效益,它等于社会边际效益MPB。显然Q 才是有配置效率的均衡点,而Q 为未考虑环境影响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交点,在该点上资源的配置无效率。如果社会按照Q 进行生产,则会使资源被过多地分配到该领域造成浪费,并且会因忽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而使环境恶化。
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在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全部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收益并进行贴现,最后通过比较贴现后的费用和收益进行项目决策。该方法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是一种能够促使项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得到统一,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环境影响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费用效益分析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参数的确定存在一些困难。本文下面将对参数确定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影响进行阐述。
一、难以确定和计量项目可能发生的全部环境费用
环境费用是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全部费用。项目的全部环境费用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项目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持或改善环境质量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具体又可以划分为资产成本和运营成本。资产成本是指用于更新工厂、设备、建筑以及减少或消除污染带来的生产工艺改变而发生的支出,如控制空气污染的除尘器的安装成本、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成本等。运营成本是指排污削减过程中发生的运营和维护支出,如原材料、零部件和易耗品、直接劳动力、燃料动力等的支出。该来源发生的环境费用为实际现金支付的费用,因此也称为显性成本。二是项目未采取环保措施,或采取一定环保措施以后仍使得环境质量下降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主要包括环境质量下降导致物种灭绝、区域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区域内死亡率增加、区域内农作物减产等,还包括由于项目排污削减水平达不到法律规定的执行标准从而受到惩罚引起的现金支出等。该来源产生的环境费用大部分为项目给社会带来的非货币效应损失,因此也称为隐性成本。显然,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中由于罚款产生的支出属于项目内部消化的费用,比较容易确定和计量,而其他隐性成本则通常发生在项目以外,属于外部费用,其确定非常复杂,并且在确定这些隐性成本后,必须将其货币化才能应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中,一般很难完全确定和计量项目可能发生的全部隐性成本。传统的项目评估通常只考虑在项目内部消化的环境费用,而外部环境费用则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时不予考虑,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法的突出优势就是考虑了没有进行内部消化的隐性成本即外部环境费用,从而使决策能够达到配置效率。然而受到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对隐性成本进行确定和计量的不全面性又会限制费用效益分析法的应用效果,使其结果虽然较传统项目评估更合理,但也未能达到配置效率,也就不能实现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二、项目的环境收益难以精确计量
环境收益是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全部收益。项目的环境收益实际上是环境负成本的体现,其来源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因采取环保措施而收到的政府补贴以及达到法律规定的排污削减水平而免受的罚款;二是项目因采取环保措施使得对生态和健康产生的损害减少而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货币及非货币性效应,主要包括人体健康、美学价值和生态的改善等,还包括企业环保形象的树立为该项目及其他项目带来产品或服务收入的增加等。从环境收益的来源可以看出,环境收益的评估与环境费用中隐性成本的评估存在类似的问题。第一个来源产生的环境收益以及第二个来源中产品或服务收入的增加是在项目内部消化的收益,其确定和计量都比较容易,而人体健康、美学价值和生态的改善等环境收益则发生在项目外部,属于外部收益,其确定和计量均比较困难。目前用来衡量环境外部收益的方法有损害函数法、意愿调查法、防护支出法、旅行费用法、内涵资产定价法等,每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且均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损害函数法是通过建立污染物与可见效应之间的关系模型,评估采取环保措施产生的损害减少,该方法仅能用于评估收益增加的某一方面,不能同时评估其他形式的收益,若要评估全面收益则需使用相同的程序对每一类型的损害减少进行评估,工作量很大,且这种方法不能同时将数量化的收益货币化。而意愿调查法则是根据假定的市场条件,使用调查方法获得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但由于环境质量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公众可能隐瞒其真实的支付意愿,产生偏好非显性即搭便车的问题,从而令调查结果出现偏差,同时该种方法还受到调查手段、抽样程序以及被调查者本身的影响,使得调查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偏差。此外项目采取的环保措施还可能有其他的生产连带性,使得项目环境收益的确定更加困难。因此,环境收益很难精确计量,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它有赖于专家意见和有效的科学证据的支持,并且只能在一定假设下测算出一个收益范围。这种缺陷同样会限制费用效益分析法在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中的应用效果。
三、现有折现期的确定方法不合理
折现期是指项目的收益和成本发生的时间跨度,同时也是贴现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与现值成反向关系,一定的成本和收益折现期越长则现值越小。传统的项目评估运用动态模型对项目财务成本和收益进行贴现时,确定的折现期通常以项目的生命周期为限,而引入费用效益分析法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同样以项目的生命周期为限对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进行贴现显然是不合理的。项目的财务收益通常为项目运营后产品或服务产生的收入以及项目终结时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均在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发生,因此其折现期最长为项目的生命周期。而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项目环境收益分为内部消化的收益和外部收益,内部消化的收益通常在项目周期内发生,而外部收益的期限通常很长,超过了项目的生命周期且难以精确估量。若将财务收益和全部环境收益笼统地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估算和贴现,显然会低估环境收益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项目环境收益的折现期应分别两种情况确定,对于内部消化的收益按其实际发生以项目生命周期为限确定折现期,而对于外部收益则应按项目环保措施实际可能产生影响的时间跨度估算货币价值,并进行贴现,如果外部收益的期限很长且难以确定,则可参照时间价值模型中永续年金的计算方法进行贴现。项目环境费用折现期的确定原理与环境收益相同,对于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中由于罚款而产生的支出这类项目内部消化的环境费用应根据其实际发生以项目生命周期为限确定折现期,而对于隐性成本中物种灭绝、区域内死亡率增加、区域内农作物减产等外部环境费用则应按项目对环境的破坏实际可能产生影响的时间跨度估算货币价值,并进行贴现,如果外部环境费用的期限很长且难以确定,则可参照时间价值模型中永续年金的计算方法进行贴现。
四、对项目财务效益与环境效益贴现应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折现率用于贴现模型中,将未来的价值换算为现在的价值,其与现值成反向关系,折现率越大则现值越小。在传统的项目评价中,动态模型所使用的折现率通常可以采用项目的加权资金成本、期望报酬率、行业基准折现率等,而引入费用效益分析法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确定折现率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合理的折现率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折现率定得较高对追求近期效益的项目方案有利,而折现率定得较低则对追求远期效益的项目方案有利。项目的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中,属于外部费用和外部收益的部分发生的特点是短期内价值不明显,而价值产生的时间持续很长,若将这部分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同财务成本和财务收益采用相同的折现率进行贴现,则会使得项目环境影响的现值很小,对项目决策所起的作用也就非常小,这显然不符合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如表1和图2所示,假设某项目对环境仅产生负影响,影响期限预计持续50年,且货币化的外部环境费用为每年10万元,以国家权威机构确定的社会折现率12%为基准进行变动,折现率每变动1%,年金现值系数就发生超过14%的变动,外部环境费用现值则以相同的比率发生变动,由此可见,项目环境影响的现值对折现率的变动非常敏感,若折现率选择不当将会导致项目决策失误。
笔者认为对项目财务成本和财务收益贴现可采用加权资金成本、期望报酬率等一般方法确定折现率,而对项目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贴现则应分别两种情况确定折现率。首先,对于项目内部消化的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由于其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和收入,因此可以与项目财务成本和财务收益采用同一折现率进行贴现。其次,对于项目的外部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则应采用一个很低的折现率或者采用零折现率。如表1所示,若采用的折现率降低到1%,则项目外部环境费用的现值较12%的社会折现率时增长了372.01%。由于折现率所反映的经济实质是资金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才能产生增值,即资源现在的价值应大于其未来的价值,这一实质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引发了代际不公平的问题。如果在项目决策中,对与环境资源有关的费用和收益也遵循这一经济实质,则其结果便是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并且这一经济实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价值是相悖的。随着人口与收入的增长,对环境与资源的预期使用量会不断增加,使得环境服务和自然资源的质量与可用量不断减少,则在环境资源稀缺性增加的同时,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预期需求量将会随时间而增大,而不是环境资源未来的价值小于现在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采用零折现率至少可以在分析中使环境资源的未来价值与现在价值持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代际不公平的矛盾,更有利于保护环境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Scott J. Callan, Janet M. Thomas.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Theory, Policy, and Applications, 3 ed[M].Thomson Learning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Asia Pte Ltd)
环境效益分析范文4
【关键词】沼气建设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一、引言
广西是农业大省,GDP的26%来自农业,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2%,而且广西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属于喀斯特地形,农村地区传统能源缺乏,农民的生活用燃料主要是柴火,能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近年来,在沼气国债项目和“生态家园富民计”的推动下,广西大力推广“猪-沼-稻”、“猪-沼-菜”、“猪-沼-蔗”、“猪-沼-茶”、“猪-沼-花”等三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把沼气技术推广与养猪、养牛、种菜、种果结合起来。截至2009年6月,广西已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约344.9万座。沼气的使用不仅缓解了废气对农村大气的污染,同时还满足了农民炊事、照明对能源的需求,缓解了广西农村的能源矛盾,沼渣回田下地,也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加快了广西新农村建设。
二、沼气建设的生态环境效益
1、广西农村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空气、生物及其产品造成的污染。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这成为当前农村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左右,其中,畜牧业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6%左右,大量养殖的畜禽排放的废便形成庞大的污染源,畜禽粪便大多是露天存放或随地排泄,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和农药。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广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事,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2、沼气建设可有效防治农村的面源污染。沼气建设可有效防治农村的面源污染。首先,沼气建设可减少垃圾、粪便对气、水污染和病菌的传播。农村建沼气池后,垃圾、粪便、渣杂等有机物可作原料投入池制沼气和沼肥,这既增加了沼气发酵的原料,又使垃圾、粪便得到了科学管理,环境卫生也就随之改观,蝇蚊等失去了滋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播,减少了臭气对人畜的危害,病菌和虫卵也在沼气池中被杀死。其次沼气建设可减轻烟雾对大气的污染。再次,沼气建设可减少农药化肥对水、气、土和食物的污染。农村燃料紧张导致的有机质还田少和植被减少,引起地力下降和害虫天敌减少,迫使多施农药化肥,加重了环境污染。最后,沼气建设是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沼气作为洁净能源可解决炊事用能,而沼气渣、沼气液中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氮、磷、钾等营养成份及氨基酸、维生素、酶、微量元素等生命活性物质,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利用沼液、沼渣作为水稻、蔬菜、水果、蘑菇等的肥料或养料,不仅大大减少了化肥的用量,而且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生产出无害化的农产品,逐步实现生产无害化。沼气建设不仅能有效防治环境污染,还产生正的生态环境效益,农户用沼气作家庭用能,可以避免对林木的过度砍伐;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利用沼液与沼气渣在荒山上种植果树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释氧、吸尘、保持空气湿润清新等)。另外,沼气池的建设有利于美化农村面貌,建设有沼气池的农村或小城镇是干净、整洁的,而不再是苍蝇漫天飞舞,各种家禽粪便比比皆是的目不忍睹的场景了。
三、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
据调查,从建沼气池的投入成本看,根据一般一个家庭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将各项费用――材料费、人工费等计入,一般情况最多花费1500元左右,将后期的维护费计入200元,也就是建造一个沼气池的总成本为1700元,以后每年将3-5头猪的粪便作为发酵原料投入到沼气池内,便可满足沼气池的需要,沼气池建成后,每年都可产出同水平的沼气,可作为农家燃料和照明的替代品,基本上能满足一个农民家庭的炊事和照明用能需要。如果没有沼气,一家农户要获取相当量的有效能,就需烧掉1500千克的薪柴,因此沼气为农户节约薪材和电费约1200元,据有关统计,一般正常投料的8立方米沼气池年可产沼气420立方米,相当24瓶石油液化气,产沼肥27吨,相当尿素300公斤、磷肥500公斤,钾肥200公斤。由此算来,可为农民节省肥料花费600多元,同时还可以减少农民的农药购买费用200元,因此从总的看,建一个沼气池的总成本最多1700元,而一年后沼气池的年收益最少2000元,一年便可回收总成本,而沼气池至少也可以维持10年左右,那么沼气池每年在较低的维护成本下,可以给农民带来很大效益。
四、广西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沼气建设资金缺乏。广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户建一个沼气池需人民币1500元左右,同时农民建成沼气池之后需要完成改厨、改厕、改圈等配套设施,又需要资金1500-2500元。列入项目建设村的,国家对每口沼气池扶持资金也只有800-1200元,剩余的资金全部由农户自负。这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方尤其是贫困村,在经济上无力承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沼气建设的推广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2、沼气建设技术落后和建后管理滞后。广西在发展沼气工程的过程中,在户用沼气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到2008年,全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300万座左右。但是在沼气池建造过程中工艺类型多,效率普遍不高。大部分地区都是用土法建沼气工程,发酵温度低,缺搅拌,沼气产气率低。其次是产品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广西建沼气工程以处理废弃物和生产能源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充分利用资源为出发点,在工艺设计中对产品的应用重视不够,包括有机肥的生产、沼气发电余热的利用等。同时受限于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普遍采用传统的现场加工安装的方式,没有实现工程的设备化和标准化,传统安装方式工期长,难维护,不便于检修,质量难保障。同时进出料方式落后,手动操作管理,不但需要人工较多,而且效率极低。由于沼气建设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实际操作经验仍然较为薄弱,造成广西的个别地方沼气池建成后无法使用。而有的地区沼气池建成后,管理却十分滞后,大部分农村地区拥有少量的维修点或是没有维修点,没有普及相应的后期管理组织,许多已建沼气池由于得不到正常维护或是买不到相应的配件,逐渐成为病池和废弃池退出使用,严重影响了其他未建沼气池农户的积极性。
3、沼气建设没有实现产业化发展。在广西的沼气池开发方面,大多还是处于“一户一池”的状态,每家每户各建一个小沼气池,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般配套养几头猪,猪粪入池发酵沼气,沼气用于炊事和照明,沼液和沼渣则作为农业耕种的生态有机肥。而大型沼气工程的开发则较少。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则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对沼气产业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4、沼气综合利用知识缺乏。由于受技术的限制,一部分农民对发展沼气,信心不足。他们认为搞沼气建设只能照明、煮饭,现在农村都通了电,用上了煤,甚至用上了液化气,没有必要再进行沼气建设。并且对沼气建设在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中的作用缺乏了解。
五、加强广西沼气建设的对策
1、加强资金投入。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反映当前农村沼气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国家提高项目补助标准;同时,尽力整合各类资金,缓解一次性投入过大的矛盾,尽量减轻建池农户的经济负担。
2、加强沼气技术研发。当前,技术是制约广西沼气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政府应加紧沼气推广技术研发工作,加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招揽一些拥有精湛的沼气建设和维修技术的人才,有计划地培训一大批农民沼气技术人员,以适应农村沼气建设的需要,确保建池质量,全面提升沼气建设的技术含量,以满足广西各地沼气建设的需要。对于影响沼气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应由自治区林业局牵头,联合区内科研单位以及国内外一些科研院校,进行重点集中技术攻关,政府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为确保这些重点攻关的技术能迅速转换成生产力,建议建立广西沼气中试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就地研究、就地成果转换,成熟后向全区甚至全国推广。建立广西沼气中试基地,对于目前还没有专业的沼气研究机构的广西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保持广西农村沼气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也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3、加强后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后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沼气农户需求、沼气发展潜力、技术力量配备等因素,建立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服务体系,以提高沼气池的使用率,及时解决农民在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建池农户的后顾之忧。政府应鼓励发展协会领办、个体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确保沼气农户受益,充分发挥农村沼气的长期综合效益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广西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农村的畜牧业发展受限,农村“一家一户”的沼气池形式不能产生相应的功效,因此在农村的沼气推广不应局限于户用沼气池,而是开发多户用的中型沼气池以及大型沼气工程,特别是以秸秆原料集中发酵供气的沼气工程,所产沼气供给周围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实现沼气商品化,对于大型沼气工程,可以试行沼气发电,使我区的沼气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朝圣:建立沼气后续服务协会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0(1).
[2] 朱涛、李泉临:推广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沼气,2001(1).
[3] 杨菲菲:农村沼气建设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04(4).
[4] 阎竣、陈玉萍:西部户用沼气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以四川、陕西和内蒙古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3).
[5] 吴坚、利锋: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8(3).
环境效益分析范文5
[关键词]市场环境;营销策略;药物行业;抗肿瘤药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66
1抗肿瘤药物市场环境
1.1宏观市场
1.1.1人口与自然环境
根据1973―1975年全国人口死因回顾调查及1990―1992年1/10抽样人口回顾调查资料,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过去30年间,我国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预计在未来20~30年,我国肿瘤死亡率将继续上升[1]。
1.1.2经济因素――社会消费者个人收入
分析宏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的主要目的是找出直接或间接决定、影响社会购买力的各种因素,社会购买力是制约企业营销的关键,而消费者个人收入又是影响社会购买力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抗肿瘤药的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大,常常导致单价较高,这个特点要求社会具备较高的社会购买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由此可见,以2005年作为参考,抗肿瘤药物虽然价格普遍较高,但在我国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2]。
1.1.3科技因素――专利期之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医药行业就是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上,这是一个技术壁垒。新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包括药物产品专利、药物制备工艺专利、药物用途专利等不同类型。国家规定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药品市场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如2012年,礼来公司由于抗肿瘤药健择(Gemzar)及抗精神药物再普乐(Zyprexa)专利到期,导致当季净利润同比下滑27%。
1.1.4政治与法律因素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对国家政策非常敏感的行业,其市场动向受政治和法律的影响非常之大。如限制药品价格、医药分家、深化医改等政策都使药物行业发生了地震。
1.1.5小结
纵观抗肿瘤药物的宏观市场,其主要特点为:一是患者基数大且增速高、社会购买力强。这说明抗肿瘤药物有天然的很好的市场前景;二是技术更新快,新药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利好,将使更多患者受益,并有可能通过个体化治疗,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药物,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公司来说,将不断处于药物更新换代的压力中,尤其是药物即将专利到期时,如果不能升级产品或联合用药产品,将极大的影响销售额;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这要求企业在营销时时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遵守法律、遵守合规,并且不断适应政策变化,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优化营销策略,必要时做出市场转型。
1.2微观市场
1.2.1企业内部条件
企业内部条件涉及9个方面内容:目前的战略运行效果、资源强势和弱势、企业价值链、核心能力、产品竞争力及市场营销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经济效益状况、组织效能与管理现状、面临的战略问题[3]。这些内因都影响着企业在微观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1.2.2竞争对手
抗肿瘤药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互利互节的关系。有的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如治疗乳腺癌的长春瑞滨和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有的是合作关系,如治疗结直肠癌的Xelox方案,就是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的联合治疗方案;如可以选择联合或不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的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联合方案中的药品厂家通力合作,使患者最大可能的受益。
1.2.3营销中介――医疗机构
在药物行业,最终的消费和受益者是患者,而抗肿瘤药物是处方药,根据国家法律,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才可以购买。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产品的销售要通过中介,即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着药物的销售,某些社会偏见通常会将药品销售与提成挂钩,将合作关系与行贿受贿划等号,而现实并非如此。药品是涉及人类健康的特殊产品,尤其是抗肿瘤药物更是关系患者的生存,无论是药物公司,还是医疗机构,都会本着患者受益的原则选择药品,两者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药品医疗信息的传递上。医学信息传递的越充分,医生理解的越充分,运用的越得当,患者的受益越大,此处所说的医学信息包括:药品的临床适应症、有效率、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现和上报、临床试验的更新等。
1.2.4小结
在抗肿瘤药物宏观市场一片大好的景象下,微观市场可谓险象环生。企业自身实力、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利互节、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强弱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成绩。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找到药品的特点和适应人群,推出适合的营销策略,以对抗竞争;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使药品被充分了解和正确使用;并保证物流配送的及时和有效。
2抗肿瘤药物营销策略分析
2.1调研与市场定位
通过对符合药品适应症的客户群及医院的调研,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将顾客作为细分为多个市场,利于药品快速占领市场并维持市场占有率[4]。市场定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突出企业及其产品的特色,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5]。比如同为治疗食管癌的药品,可根据其治疗有效率,选择早期、中期或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其目标客户群。
2.2竞争与合作
第一,差异化竞争。包括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价格定位差异化、促销战略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形成企业药品的品牌价值。差异化既可以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又为企业构筑了进入壁垒,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6]。第二,市场活动。企业通常开展科室级会议、区域级会议、全国级会议等,进行药品的学术推广。针对病情复杂比如涉及多学科合作的疾病,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集合多个科室的医生,讨论病例并给出诊疗意见。另外还可以通过慈善赠药活动,患者和医生有机会使用更多药品,从而更了解药品的效果,为医生改变处方习惯及患者后续持续使用奠定基础。第三,“多赢”合作。立足于联合用药,企业之间可以展开合作,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药品营销,也可以帮助医生积累用药经验,使患者更大程度受益,从而实现“多赢”。由于药品的研发周期长和投入大,企业间还可以共同投入研发,为未来长期的营销收入做准备。如2012年,安进(Amgen)公司与阿斯利康(Astra Zeneca)公司合作协议开发和销售安进公司在研的5种单抗药物。
2.3客户关系管理
第一,目标客户的选择[7]。在确定了市场定位之后,需要对各细分市场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销售的增长点,这项工作要具体化到科室、适应症、处方医生上。即药品在相关科室、适应症和目标医生处方中所占的比例。如某一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其目标科室为肿瘤内科、肛肠科、普通外科、肛肠外科等,目标医生常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第二,客户分级[7]。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即对处方的贡献度或者对市场的引领度,可总结出客户分级金字塔。根据客户分级,来确定对不同级别客户的拜访频率、资源投入方式及数量。第三,医生处方行为分析。医生在进行处方时,往往会有自己的处方首要原则,如某医生相信某种抗肿瘤药物是发病初期的最佳选择,或者当病人不能用其他药物得到控制时,这种药物也是替代药物的首选[8]。企业营销策略应该包括改变医生的处方行为,尽量使药品成为某一类治疗方案的首选,以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第四,充分传递信息。包括药物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以便使医生更好的做出处方决策。[8]
2.4营销人员管理
第一,销售目标导向力度。目标导向力度是衡量销售人员的一个方面,即销售人员是否可以在接触客户的不同阶段都牢记要实现的销售目标,是否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落实向成交目标努力的具体行动,以及这样的行动是否具力度、执行落实是否到位等。[9]第二,过程管理。一个完整的销售过程包括销售探查、接触前准备、接触顾客、需求识别、商品展示、处理反对意见、完成销售、售后。[10]表现在抗肿瘤药物行业,即营销人员通过探询,了解医生新收患者,患者疾病类别等信息,并在拜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用药倾向,介绍自己药品的适应症及优缺点,必要时解答医生或患者的提问,从而帮助医生或患者正确选择并使用药物。完善过程管理,可以更好的向销售目标进发。
3结论
由上所述,抗肿瘤药物既处于形势大好的宏观市场中,也处于白热化竞争的微观市场中,这对企业来说既是利好,也是挑战。企业需要从市场调研及市场定位、竞争与合作、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人员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多维度的营销策略,全面提升自身营销实力,面对挑战,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宁志,董志伟中国肿瘤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述评[J].肿瘤防治杂志,2013(1)
[2]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托马斯・英格拉姆,雷蒙德・拉福格,雷蒙・阿维拉,小查尔斯・施韦普克销售管理:分析与决策[M].李桂华,译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上官方平医药销售医药代表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唐玲,邱家学试论医药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战略[J].中国药业,2006,15(17)
[7]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安迪・法兰医聊:医药代表拜访指南[M].张志扬,孙峰,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环境效益分析范文6
【关键词】网络营销;营销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
网络营销环境是由企业营销系统以外的成员和力量所构成的,对企业发展和营销管理能力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动态系统。网络企业不仅要观察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且还积极影响社会大众和营销环境力量,即设法对它进行超前引导。
1.营销环境的一般结构
Internet的市场营销环境与企业的现实环境共同构成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二元环境,新环境使市场营销行为表现出许多与过去不同的特征和规律,企业将发现自己面临一个更广阔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如果我们对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环境和网上营销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就不难意识到,企业应从一个更深的层次认识Internet的商业应用,而不只是视其为一种新工具。
根据有关因素与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相关程度,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1)企业内部微观环境
包括公司市场营销部门外的其他部门,如企业最高管理层。财务部门,研究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这些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的完整过程。
(2)企业外部微观环境
包括从外部直接影响公司的行动者与力量,如供应商、中间商或中介力量、顾客、竞争对手和公众。
(3)宏观环境
指影响企业及其外部微观环境的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全局性因素。
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责是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现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从中寻找营销机会和认识营销风险,制定和调整相应的营销策略,作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反馈。其全部过程就是在环境中找到顾客,并设法满足顾客需求。
市场环境导致了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也形成了愈演愈烈的市场营销竞争。从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责看,这种竞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自然资源及其他有形资源的争夺,而是对顾客需求这种信息资源的争夺,谁先发现和利用顾客需求信息,谁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2.网络营销环境的内涵
Internet的飞速发展,给企业市场营销创造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也越来越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创造着新的商业规则,一个虚拟的电子时空正在发展成为与现实环境并行的市场营销环境。层出不穷的信息和高速增长的用户使Internet成为市场营销者日益青睐的新资源,企业上网成为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网上的市场营销活动也从产品宣传及信息服务,扩展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
网络营销环境是市场营销者的行为时空。是作用于企业营销系统运行的一切外在的参与者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竞争者、公众、供应商等等,都构成企业的环境力量。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以及营销活动,制约企业为顾客服务的能力和赢利能力。一般而言,环境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
(1)资源
环境是资源的载体,因而它应能提供环境主体所需的各种资源。在现代企业的营销实践中,信息是市场营销过程的关键资源,各种信息正是Internet的血液,Internet最终将全面反映现实世界的各类信息。
(2)影响
环境与体系内的所有参与者发生作用,而非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上网者都是Internet上的一分子,他可以基本无限制地接触Internet的全部,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Internet的影响。
(3)变化
整体环境不应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要在不断的变化中发挥其作用和影响。环境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几乎所有现实世界的最新动态都可以迅速出现在网上,信息的不断更新是Internet的生命力之所在。
(4)因素
构成整体环境必须是多方面因素的有机组合,单一的因素是环境的一分子,各因素应相互联系而非孤立存在。涉及企业活动的各因素在Internet上通过网址来体现,如企业。金融、服务、顾客等,它们通过鼠标的点击相互联系。
(5)反应
环境对其主体产生影响,同时,主体的行为也会改造环境,环境自身应以相应的变化反映主体的行为结果。这种互动既是环境的必然,也是环境所以存在的全部意义所在。信息处理是Internet的反应机制,各种各样的浏览、搜索软件工具使Internet能实时提供人们所需的各类信息,而且可以高效率地在网上完成信息交互式沟通。
3.网络营销环境的基本特点
Internet所架构的虚拟世界缩短了市场营销者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信息的广泛直接交流不仅提高了营销效率,也使市场营销者对其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但同时也使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强度将大幅度提高。与传统的营销环境相比,企业的网络营销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企业营销更多地受国际惯例而不是区域特性的影响
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营销在全球商品(包括服务)流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当前世界贸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由于它直接面对的是世界各地的上网顾客,因此必须努力用世界上普遍认可的国际惯例而不是仅仅在某个地方惯用的方式方法行事。所以,熟悉国际惯例、遵循通行的国际标准,就成了迎接网络营销挑战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在当今社会,质量已成为各类经营实体参与全球竞争必须重视的头等要素,相对优越的上网顾客对质量的严格期望已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潮流。
(2)可控与不可控营销要素的界限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属于不可控制因素,是企业凭借自己的力量而不能及的。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市场营销”理论的提出就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判断。“大市场营销”理论论述了有关权力与公共关系的利用,使之成为有条件的可控制的要素,收到了打开市场的效果。网络营销的产生改变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的相互关系,消费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企业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营销的环境结构,传统市场营销中的某些不可控因素,一旦进入网络背景,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所谓可控因素的属性。企业借助于Internet直接进行交易,传统环境力量对企业营销的影响明显减弱。
(3)顾客影响力迅速增大
网络营销情况下,环境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减少,然而,微观环境要素中的顾客影响力却迅速增大。顾客始终是营销的中心或焦点,但由于很多企业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因此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经常是企业通过其他媒体(如报纸)、组织(如零售商)与个人而建立或形成的关系,为此企业对最终顾客的厚爱往往远逊色于其他公众,有关“消费者是名义之王,而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政府是王上之王”的非正式说法也说明了这一点。网上顾客相对较高的支付能力与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会使网络用户成为世界企业竟相满足的重点,其结果就是用于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更加充裕,质量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挑选余地越来越大;企业要保持技术的优势和生产率的领先地位将变得更为困难,企业利润的增加难以再由提高生产力(包括生产力与生产质量在内的竞争力)带来,而主要靠提高服务质量与塑造企业形象来获得。
参考文献:
[1]刘向晖.网络营销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玉清.网络营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陆川.网络营销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