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研究进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理学研究进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理学研究进展

药理学研究进展范文1

摘 要:总结了当归补血汤最近几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从三个方面不同层次对当归补血汤的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即: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循环系统的药理研究,立方基础、护肾、镇痛的研究。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药理学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又名黄芪当归汤、补血汤、芪归汤等,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造的益气补血方剂,由黄芪、当归组成,具有补气生血的功能,临床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对其研究报告较多,现综述如下:

1 对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1.1 非特异性免疫

对当归补血汤免疫功能的现代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80年代后,当归补血汤的免疫功能研究逐渐深入。程战等〔1〕通过观察当归与黄芪不同配伍组成的当归补血汤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溶血素含量及红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伍组均可以改善小鼠吞噬功能的低下状态,提高血清中溶血素的含量,增强对免疫抑制剂的对抗作用,消除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窦骏等〔2〕通过观察不同配比的当归补血汤对小鼠溶菌酶含量、巨噬细胞(MФ)活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到本方剂能显著提高小鼠溶菌酶含量、MФ活性(P

1.2 体液与细胞免疫

现代已知免疫细胞的活化、抗体的生成、干扰素的诱导均与脑脊液环磷腺苷(cAMP)的浓度有关,适量的cAMP浓度可提高免疫活性。芪归配伍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以认为其升高的cAMP浓度在适量浓度范围内。孔祥英〔4〕在当归与黄芪配伍的免疫实验中,采用H-TdR释放法,以每分脉冲(用cpm表示)均值表示当归补血汤对血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抑制(CY)造模组(灌胃生理盐水)血浆cAMP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

1.3 抗真菌的免疫调节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气血不足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气血不足可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从而使“外邪”易于侵袭,患病后病情容易发展,难以痊愈。补益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理。王晓波〔5〕通过建立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模型,尾静脉注入白色念珠菌使小鼠发生白色念珠菌深部感染,监测当归补血汤加味对正常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加味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PP)和吞噬指数(PI),有延长发生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后的小鼠存活时间的作用,并可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对小鼠具有全身保护作用。王晓波等〔6〕通过检测当归补血汤加味对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的PP和PI的影响,观察其对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方能提高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可提高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的存活率。

1.4 抗肿瘤的免疫作用

近代研究发现,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可能与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通路的某一环节异常有关。李军昌等〔7〕通过给纯种新西兰雄兔灌胃给予当归补血汤,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清,以MTT 法测定上述血清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归补血汤血清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有抑制作用,灌胃后45 min时抑制作用最强。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经肠道进入体内后,具有一定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刁凤声等〔8〕通过当归补血汤对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和脾细胞凋亡的实验发现,当归补血汤具有抑制小鼠肝癌Hca-F25/16A3癌细胞沿淋巴道转移的作用,并能减轻淋巴结转移程度。总之,当归补血汤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抑制淋巴细胞凋亡,致使更多的淋巴细胞参与淋巴循环,使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得以很好地发挥,进而使癌细胞在运转和转移过程中被杀灭,起到了抑制癌细胞沿淋巴道转移的作用。

2 循环系统的药理研究

2.1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当归补血汤能刺激造血多能干细胞(CFUS)、造血主细胞增殖、分化;能增加正常小鼠的白细胞和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股骨有核细胞数,拮抗有害物质对它们的损害。童延清等〔9〕指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是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血压增高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他采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 EPO)治疗肾性贫血的同时加味当归补血汤口服治疗。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所含的阿魏酸能直接减少H2O2的含量,并与膜磷脂酰乙醇胺结合,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和自由基反应,从而拮抗自由基对红细胞的损害。桂蜀华等〔10〕通过对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模型小鼠给予加味当归补血汤进行观察,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RC)及骨髓有核细胞(BMC)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同时从多能造血干细胞(CFUS)及骨髓DNA合成代谢方面探讨加味当归补血汤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味当归补血汤具有明显促进外周血细胞回升及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金若敏等〔11〕采用乙酰苯肼60 mg/kg和环磷酰胺160 mg/kg联合造成小鼠的血虚状态,取血测定小鼠的外周血象,取股骨测定骨髓有核细胞数量,以及电镜观察骨髓超微结构,观察模型小鼠的游泳时间、体温及放免法测定血浆cAMP、cGMP的比值。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能显著增加模型小鼠的红细胞、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数量,改善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比例及骨髓超微结构,并能延长模型小鼠的游泳时间、升高体温、提高血浆cAMP/cGMP比值。

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雷燕等〔12〕通过制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应用黄芪与当归按5∶1配比的含药血清后,CAM血管生成的情况。结果显示:黄芪与当归按5∶1配比合用后,在血管生成表现以及血管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其他配比组。黄芪与当归按5∶1配伍具有较好的促进CAM血管生成的作用。腾佳琳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能显著提高小鼠心肌cAMP水平(P

3 降低血脂、立方基础、镇痛等方面的研究

人们很早就认识了高脂血症是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故对其也有较多的研究,对本方的降脂作用也有不少的报道,如李丽英等〔14〕和鲁盈等〔15〕的研究证明本方有明显降低血脂、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对其降脂的机理也有人做了深入探讨,主要是通过加强对载脂蛋白质β 100的降解和清除作用,包括增加脂蛋白脂酶(LPL)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活性及通过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LPLRmRNA)表达的上调而起到有效降脂作用。

张英华等〔16〕指出当归补血汤水煎液不能刺激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增殖,而含药血清有促进CFUE增殖的作用,随着含药血清量的增加,CFUE克隆增殖数增高,与正常对照血清有明显差别。同法取拆方与合方口饲小鼠的含药血清,观察CFUE(3 d)、红细胞样前体细胞(BFUE)(7 d)克隆增殖情况。各药促进CFUE、BFUE克隆增殖的平均数值顺序是黄芪血清组>归芪1∶5血清组>归芪1∶1血清组>当归血清组>空白小鼠血清组。此试验从当归补血汤及其含药血清对小鼠红系造血祖细胞克隆的影响方面,证实了芪归配伍为5∶1时的合理性。

尹艳艳〔17〕等采用小鼠扭体法、小鼠热水缩尾法、小鼠热板法及小鼠福尔马林实验来研究当归补血汤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方能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抑制小鼠福尔马林实验Ⅱ相反应,延长小鼠热水缩尾和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提示该方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可明显抑制Ⅱ相反应,但对Ⅰ相反应无明显作用,从而提示此药对由炎症介质产生、释放而引起的继发炎性疼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总之,近年来国内不仅对当归补血汤补血益气等相关的药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而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作用机理研究,但大多停留在动物器官、细胞等水平上的重复实验,未在分子、受体、靶向作用等一些新领域的层次上予以阐明。今后,应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使当归补血汤的实验研究逐渐深化、系统,从而为促进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战,包牧莹,金岩,等.当归补血汤对细胞及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J].中药杂志,2000,27(9):426.

〔2〕窦骏,曲卫敏.不同剂量黄芪配伍的当归补血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5):293-294.

〔3〕周件贵.当归补血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1996,7(4):250.

〔4〕孔祥英.黄芪与当归配伍的免疫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4):267.

〔5〕王晓波.当归补血汤加味抗深部真菌感染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4):540.

〔6〕王晓波,孙宏伟.当归补血汤加味对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医杂志,2004,31(2):171.

〔7〕李军昌,赵建斌,刘颖格,等.当归补血汤血清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5):436-437.

〔8〕刁凤声,张丽秋,孔力,等. 当归补血汤对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和脾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2):8.

〔9〕童延清,王洪峰.加味当归补血汤佐治肾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2):140.

〔10〕桂蜀华,袁捷.加味当归补血汤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4):167.

〔11〕金若敏,宁炼,陈长勋,等.血虚模型动物制备及当归补血汤的作用研究[J].中成药,2001,23(4):268.

〔12〕雷燕,王军辉,陈可冀.黄芪、当归配伍后促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药效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76.

〔13〕陈家畅,杨安.当归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糖缺氧性损伤保护作用的超微研究[J].河南中医,1990,10(3):13-15.

〔14〕李丽英,于宏,潘辑圣,等.黄芪与当归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总体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0):670-672.

〔15〕鲁盈,李惊子.黄芪当归合剂对肾病综合征血清脂谱和肾小球硬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478-480.

药理学研究进展范文2

【关键词】益母草;药理学;进展

作者:梁大华

中图分类号R9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0160-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5.03.085

据《中国药典》记载,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是治疗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的常用中药。本文将回顾近年关于益母草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的药理学研究文献。

1对子宫的作用

杨明华等[1]对益母草缩宫作用的药效进行了研究。以大鼠离体子宫作为标本,分别对不同生长期、不同炮制方法的益母草的缩宫药效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得出结论:益母草的缩宫作用营养期较强,花前期次之,盛花期较低,与益母草的含叶量成正比;益母草鲜草榨汁的缩宫作用较干草煎液强,提示鲜草入药可能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李丹等[2]就益母草对子宫的双向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以雌性未孕大鼠的离体子宫作为标本,分成未加缩宫素的子宫和缩宫素导致痉挛的子宫两组,分别给予益母草水提物,得出结论:益母草对子宫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对未加缩宫素的子宫,益母草水提物(高剂量)具有兴奋正常子宫平滑肌活动的作用;而对缩宫素导致痉挛的子宫,益母草水提物具有抑制缩宫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

赵丁等[3]就益母草对不同生理时期子宫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将小鼠分成正常未孕、雌激素预处理以及产后三组,以小鼠体外子宫肌活动力为指标,观察益母草水提物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得出结论:益母草水提物对产后小鼠子宫的收缩作用明显强于正常未孕和雌激素预处理小鼠。同时以缩宫素诱发上述三种生理时期的小鼠子宫痉挛,给予益母草水提物,得出结论:益母草对各生理时期的子宫痉挛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李霞等[4]就益母草碱在药物流产后对子宫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将妊娠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妊娠组、模型组、益母草碱组、益母草片组和宫血宁胶囊组,对药流后的大鼠子宫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益母草碱能促使药流后的绒毛蜕膜组织和滋养细胞脱离子宫壁,缩短子宫出血时间和降低出血量,提高血清E2水平,增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

2对肾脏的作用

晁志等[5]对益母草的利尿作用进行了研究。把大鼠分成三组,分别用生理盐水、益母草碱溶液、水苏碱溶液进行灌胃,收集尿液。实验得出结论:水苏碱的利尿作用最为迅速,而益母草的利尿作用则相对缓和,两者的作用均在2h内达到峰值;且益母草有助于增加Na+和Cl-的排出,减少K+的排出,提示益母草可作为一种作用和缓的保钾利尿药。

罗毅等[6]对大剂量益母草的亚急性毒性作用进行了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对给药组大鼠给予益母草煎液灌胃。实验得出结论:虽然给药组大鼠的一般状况未呈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但各项检测指标水平(GPT、GOT、BUN、Scr、UPro、NAG)均明显升高,肝、肾组织可见轻度病理改变;恢复后的给药组大鼠Upro水平未见降低,其余各项检测指标水平均降低,肝、肾组织病理改变减轻。提示大剂量益母草对大鼠肝、肾有毒性作用,其毒性影响在短期内不完全可逆。

罗毅等[7]还考察了益母草石油醚提取物对大鼠肝、肾的毒性影响。得出结论:益母草石油醚提取物具有明显的肝肾毒性,益母草致毒性的成分可能主要存在于其石油醚提取物中。

吕丽莉等[8]研究了长期大量益母草醇提取物致肾毒性损伤的作用和程度。将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益母草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90d。实验得出结论:益母草醇提取物可导致大鼠血BUN、Scr指标含量增高,肾脏重量增加、肾体比值增大,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提示益母草醇提取物长期给药后可导致大鼠明显的肾毒性损伤,其损伤程度与益母草生物碱的含量呈正相关。

3对心脏的作用

陈少如等[9]对益母草治疗心肌缺血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和益母草治疗组,治疗组静滴益母草注射液,心肌功能有所改善,心肌酶漏出减轻,脂质过氧化减少,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得到保护;52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和30例住院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静滴益母草注射液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学、血脂、微循环指标均明显改善;54例门诊心肌缺血患者服用益母草片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得出结论:益母草对心肌缺血有明显疗效,其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血流和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有关。

陈少如等[10]还研究了益母草对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及其机制。得出结论:益母草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作用,从而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缺血或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损伤。

陈穗等[11]研究了益母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得出结论:益母草能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对其有保护作用。

李素云等[12]研究了益母草生物碱和黄酮成分抗心肌缺血的药效。得出结论:益母草中的生物碱、黄酮成分能有效抑制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心肌组织缺血损伤。

吕嵘等[13]探讨了益母草总黄酮对大鼠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得出结论:益母草总黄酮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肌收缩功能,可能机制是提高大鼠心肌组织SERCA2a含量。

4对血液的作用

赵小梅等[14]探索了益母草中的氯化胆碱和葫芦巴碱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益母草注射液浸膏中提取获得氯化胆碱和葫芦巴碱,通过大鼠体外实验测定凝血四项值、血小板聚集率和纤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得出结论:氯化胆碱和葫芦巴碱均具有抗凝血的作用,葫芦巴碱具有延长内源性凝血时间的作用,氯化胆碱和葫芦巴碱均能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对体外纤维蛋白无溶解作用。

赵小梅等[15]同时指出:益母草注射液同时具有活血与止血的作用,止血作用机制与缩短内源性凝血时间有关,活血作用机制与延长内外源性凝血时间、抗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有关。益母草注射液水溶性非生物碱部分是益母草注射液活血化瘀的主要部分。

王伟平等[16]指出:益母草能提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鼠的平均动脉血压。

崔张新等[17]指出:益母草能干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鼠的自由基损伤。

黄萍[18]指出:益母草所含有的生物碱类、黄酮类、脂肪酸类和挥发油等化合物,既可双向调控凝血因子诱发表层血管收缩止血、改善内膜基底层血供促进新血生成,从而对修复子宫内膜损伤、促进子宫复旧等具有明显功效。

刘洋[19]指出:益母草注射液是一种经中药益母草提取的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益母草碱与水苏碱,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注射液能够有效刺激子宫平滑肌的兴奋,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其对产妇宫体及子宫下段都能起到收缩作用,能促进残留组织、积血的排出,并通过压迫肌肉层以起到止血的效果。

5对肿瘤的作用

宋霏[20]研究了益母草提取物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采用MTT体外抑瘤实验观察益母草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人子宫颈癌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益母草水提物及醇提物在体外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水提物的体外抑瘤效果优于醇提物;采用小鼠观察益母草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体内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仅750mg/kg的益母草水提物有轻度的抑瘤趋势。综上所述,益母草水提物及醇提物体外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6对前列腺的作用

刘绍龑等[21]探讨了益母草总碱对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的影响。采用丙酸睾酮对小鼠做前列腺增生模型,并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的益母草总碱液、癃闭舒胶囊混悬液和生理盐水5组,另设1组空白组,观察益母草总碱对前列腺指数,以及对前列腺、、附睾、胸腺、脾脏组织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益母草总碱可降低前列腺增生模型小鼠前列腺指数,减改善前列腺增生伴发的、附睾病变,改善前列腺增生伴发的胸腺、脾脏萎缩。提示益母草总碱对丙酸睾酮所致的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有好的治疗作用。

7对镇痛抗炎的作用

王丽娟等[22]研究了益母草的镇痛、抗炎作用。实验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采用小鼠热板法和化学刺激法观察益母草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观察益母草的抗炎作用。实验得出结论:益母草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而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及抗炎作用有关。

益母草具有多方面的药用价值,学者们对益母草的药理学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涉及子宫、肾脏、心脏、血液、肿瘤、前列腺以及镇痛抗炎等方面。但由于研究工作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笔者在此对益母草的药理研究及其结论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希望对益母草药用价值的深层次开发起到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明华,王万青,金祖汉,等.新鲜益母草缩宫作用的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3):61-62.

[2]李丹,谢晓芳,彭成,等.益母草水提物对子宫收缩活动的影响[J].中药与临床,2014,5(2):66-68.

[3]赵丁,刘伟娜,王伟,等.益母草提取物对小鼠体外子宫收缩功能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8,27(6):640-642.

[4]李霞,陈飞虎,袁凤来,等.益母草碱对药物流产后大鼠子宫的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5):481-486.

[5]晁志,马丽玲,周秀佳.益母草中生物碱成分对大鼠的利尿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2.

[6]罗毅,刘红燕.大剂量益母草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研究[A].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2009.

[7]罗毅,刘红燕,马郁文,等.大鼠口给益母草石油醚提取物的毒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7):499-502.

[8]吕丽莉,黄伟,于晓,等.益母草醇提取物对大鼠肾毒性损伤作用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09,6(9):513-518.

[9]陈少如,郑鸿翱,陈韩秋,等.益母草制剂治疗心肌缺血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1):19-22.

[10]陈少如,陈穗,郑鸿翱,等.益母草治疗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1,11(4):16-19.

[11]陈穗,陈韩秋,陈晴晖,等.益母草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9,12(3):9-10.

[12]李素云,姜水印,卫洪昌,等.益母草生物碱和黄酮成分抗大鼠心肌缺血药效学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61-63.

[13]吕嵘,姜水印,刘春燕,等.益母草总黄酮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肌浆网钙泵的活性及其蛋白水平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3):59-62.

[14]赵小梅,谢晓芳,熊亮.益母草注射液主要提取成分对凝血系统影响的筛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4):128-130.

[15]赵小梅,彭成,熊亮,等.益母草注射液有效部位提取及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3):390-392.

[16]王伟平,雷慧,侯亚利,等.益母草注射液提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大鼠的平均动脉血压[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1-122.

[17]崔张新,雷慧,侯亚利,等.益母草注射液对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鼠多器官自由基损伤的干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705-1706.

[18]黄萍.益母草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4):19-20.

[19]刘洋.益母草注射液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145-146.

[20]宋霏.益母草提取物抗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4):82-83.

药理学研究进展范文3

关键词:黄芪;化学成分;药理;中医临床;作用

由于黄芪在医学临床中表现出多种药理作用,具有非常广泛的临床使用价值,因此这种传统的中药药材受到了世界医学的广泛关注。不但我国的医药学学者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部分医药学专家也在相关领域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黄芪本身含有多种糖类、黄酮类、氨基酸、皂苷类以及其他多种微量元素。正因为如此,黄芪才能在医药学临床中体现出广泛的药用价值。以下笔者就结合现有的研究文献,来对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简单归纳和分析,以供参考。

1、黄芪的简单概述

中药学中所指的黄芪,主要是指黄芪这种植物的根经过晾晒后所得到的干燥根。一般多为蒙古黄芪的根或者是膜荚黄芪的根。野生的黄芪主要生长在我国的蒙古、华东、华北和西北等地区,但是因为黄芪的药用价值很高,目前我国全国各地都有黄芪的人工栽培种植。

最早提出黄芪可以入药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其中黄芪具有“治一切气衰血虚之症”,由此可以看出, 黄芪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补气类药物。从中医药理上来讲,黄芪味甘、、性温、主归肺经、脾经,能够起到益气升阳、托毒生肌,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之效。在临床主要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以及浮肿尿少和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气虚津亏的消渴等症,还能治疗久咳虚喘,肺气不足,食少纳呆,脾胃虚弱,久泻脱肛等症。

2、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

经过大量的研究试验证明,中药学中所使用的黄芪具有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和多样,包含了多种糖类、黄酮类、皂苷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这些化学成分在煎煮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原有的化学性质。具体来讲,黄芪的化学成分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2.1多糖类

主要有葡聚糖和杂多糖。其中葡聚糖又有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分别是a-(1-4) (1-6)葡聚糖和a-(1-4) 葡聚糖。黄芪中所含的杂多糖多为水溶性酸性杂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少量含有糖醛酸由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而有些杂多糖仅由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

2.2 皂苷类

目前已从黄芪及其同属近缘植物中分离出40多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主要有黄芪皂苷、乙酰基黄芪皂苷、异黄芪皂苷、大豆皂苷等四大类。其中,黄芪甲苷是一种羊毛酯醇形的四环三萜皂苷,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基药材的定性定量指标。

2.3黄酮类

多达40余种,其中包括黄酮5种、异黄酮12种、异黄烷12种和紫檀烷4种、二氢异黄酮、紫檀烯等六大类,主要有榭皮素、山奈黄素、异鼠李素、鼠李异柠檬素、轻基异黄酮、异黄烷、芦丁、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等。

2.4氨基酸

共25种,如Y-氨基丁酸、天冬酰胺、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肤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等。

2.5其他微量元素

除了上述化学成分,黄芪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甾醇类物质、叶酸、亚麻酸、亚油酸、甜菜碱、胆碱、咖啡酸、香豆素、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P,和多种无机元素。

3、黄芪的药理作用

在中医临床学中,黄芪因为具有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用范围,而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很多医药学者和相关专家都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笔者在综合了多个研究文献之后,将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为下述几种:

3.1免疫调节。临床试验发现,黄芪中的总黄酮具有增加抗体形成、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效果,说明黄芪的总黄酮具有特异性体液免疫作用的增强作用。

3.2抗心肌缺血。临床试验发现,黄芪中的总黄酮可以显著减轻心肌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增加心室肌细胞的幅值,增加心肌收缩力。

3.3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临床试验发现,黄芪中的总黄酮可以改善内皮细胞的通透性,抑制因为低渗所造成的液体滤过流量。

3.4防治肝损伤。临床试验发现,黄芪可以有效抑制因为缺血导致的AST、ALT的升高,改善肝损伤,可以有效降低因为毒性代谢而造成的肝损伤。

3.5抗炎。黄芪可以降低滑膜细胞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的一氧化氮,进而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

3.6抗突变。黄芪可以有效抑制动物细胞的基因突变,可明显抑制环磷酰胺诱发细胞微核出现基因突变,可避免因为放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3.7消除自由基。黄芪具有较强的消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清除能力比较理想。

3.8抗骨质疏松。黄芪可以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显著提高抗外力作用,研究认为和黄芪拟雌激素样作用有密切关系。

3.9抗氧化。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利用黄芪进行抗氧化、抗衰老试验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黄芪所含有的多糖能够极大的提升血超氧化物SOD、CAT、谷胱甘肽以及GSH-PX等酶的活性从而使血浆、脑匀浆与肝匀浆里的LPO含量大大减少,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抗氧化效果。

3.10抗辐射。有学者发现黄芪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够清除人因为遭受辐射而产生的自由基,从而提高了人对辐射的抵抗能力,这一发现表面黄芪能够起到抗辐射的效果,这对于当前普遍受到各种辐射影响的人们来讲,无疑是一个“福音”。

3.11抗肿瘤。黄芪能够抑制低淋巴转移(HepA)小鼠肿瘤生长,增加免疫器官重量,促进体内IL-2的产生,提高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说明黄芪作为生物诱导剂能够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通过体外抑瘤实验证明:黄芪总提取物(TAE)20~160mg?L-1对人肝癌(Be-7404)细胞和人宫颈肿瘤(HeLa)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TAE不仅在整体水平有抑瘤作用,而且对癌细胞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4、小结

总之,黄芪是一种具有非常大药用价值的中药药材,在探讨中我们发现,目前临床对于黄芪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上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黄芪的总黄酮类化学成分。尽管目前我们已经研究出黄芪的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但是对于黄芪的药用价值来讲,这些研究还是处于起到阶段。相信在以后的医药学发展中,通过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会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国辉,黄文凤.黄芪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概述[J].海峡药学,2008,20(3):13-16.

[2]陈建真,吕圭源,陈建明,等.黄芪黄酮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9,28(10):1314-1316.

[3]丰成相.黄芪中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学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03:56-58.

药理学研究进展范文4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S6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6)02-0060-04

Research Advance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ZHANG Qing-hua1, ZHANG Ling2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2.Institute of Biopharmaceuticals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8, China)

Abstract: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is an important medicinal pla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which possesses effects of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tive, vasodilatation, antitumor, lowing blood fat and excreting lea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plant.

Key words: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在中医临床上为常用中草药,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杭菊、亳菊、贡菊、滁菊、祁菊、怀菊、济菊、黄菊主流品种,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本草备要》记载:“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益肺肾二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治诸风头眩,明目祛风,搜肝气,益血润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舒血管、降血脂、抗肿瘤、驱铅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的分类、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现就国内外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的挥发油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绿原酸等方面。

1.1挥发油

挥发油中的成分主要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由于长期的栽培,药用的主流品种除形态发生变异外,其挥发油成分和含量也有显著差异。王莹等[1] 用GC-MS分析不同炮制品怀小白菊的挥发油成分,检出89~90个色谱峰,鉴定了75种化合物的结构,占挥发油总量的90.56% ~93.00%。小白菊中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和倍半萜,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77.12%(风干品)和81.79%(蒸制品)。其中石竹烯、氧化石竹烯、α-杜松醇、杜松脑含量最多,分别为23.98%(风干品)和30.33%(蒸制品)。秦民坚等[2]分析了黄山贡菊的挥发油成分,发现贡菊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为萜类和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及烷烃类,其中以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乙酯(39.64%)、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2-庚烯-苯(5.24%)、正十六烷酸(4.77%)、顺式-澳白檀醇(4.73%)、1,7,7-三甲基-双环 (2.2.1)-庚烷-2-乙酸酯(3.95%)、(一)斯巴醇(3.38%)、2,4,6-三甲基-1-乙酰基-3-环己烷(3.22%)、氧化石竹烯(2.88%)、l,2,3,4,5,6,7,8-八氢-1,4-二甲基-7-(1-甲乙烯基)-奥(80%)、3-(1,5-二甲基-4-己烯基)-6-亚甲基-环己烯(2.50%)、十氢-1,4-α-二甲基-7-(1-甲乙烯基)-1-萘酚(2.39%)、1,1,2-三甲基-3,5-二(1-甲乙烯基)环己烷(2.23%)等成分为主。周维书等分析了祁菊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以萜类和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为主。胡立宏[3]分析了杭白,通过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证明其中有5种新成分,其中2种为五环三萜,分别命名为棕榈酸16β,22α-二羟基假蒲公英甾醇酯和棕榈酸16β,28-二羟基羽扇醇酯。另3种为倍半萜类,依次为chrysanthediol A(I)、 chrysanthediolB(Ⅱ)、chrysanthediol C(Ⅲ)。矢原正浩等[4]也从挥发油中分离出一种新三萜棕榈酸酯。等[5] 比较研究了4种药用内在质量,发现挥发油含量滁菊(0.2712%)、贡菊(0.2451%)、亳菊(0.2237%)和杭菊 (0.1365%)。殷红等[6]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杭白菊中的挥发油成分,发现采摘期愈早,挥发油含量愈高。经过加工的干花,放置时间对挥发油含量影响不大。

1.2黄酮类化合物

含有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有香叶木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刺槐苷、金合欢素7-O-(6-O-乙酰) -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山奈酚和异泽兰黄素。Lee等从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抗HIV黄酮葡糖醛酸苷:芹菜苷元7-O-β-D-(4′-咖啡酰)-葡糖醛酸苷。不同药用品种黄酮类成分差异未见报道,但是药用不同类型间总黄酮含量有着显著差异。等比较研究了4种药用内在质量,发现总黄酮含量贡菊为7.78%,杭菊为6.53%,滁菊为4.86%,亳菊为1.49%,以贡菊最高,亳菊最低。谷彦杰等[7]测定了8种主流木犀草素的含量,发现8种中木犀草素含量依次为亳菊>滁菊>祁菊>贡菊>杭菊>济菊>黄菊>怀菊。

1.3氨基酸

上述8种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天冬氨酸、谷氨酸、羟脯氨酸的含量最高,胱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含量低。黄菊除含有8种共有的17种氨基酸外,还含有胱氨酸,除天冬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外,其他15种氨基酸均较其他品种的含量高,从氨基酸含量上看,其质量较优。怀除脯氨酸、羟脯氨酸含量高外,其他15种氨基酸的含量均较低。另外,贡菊有4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甲硫氨酸、羟脯氨酸)的含量在这8种中最低。

1.4微量元素

8种均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微量元素,即Cu,Fe,Zn,Co,Mn,Sr,Se。黄Cu,Zn和Co的含量较高;贡菊Mn,Sr含量较高;怀菊和亳菊含Fe量大; 滁菊Se含量甚高,与最低者相差40倍以上。微量元素的差异与栽培的地理环境、种植条件及加工方法等有密切关系。

1.5绿原酸

不同类型的药用绿原酸含量均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规定的中绿原酸含量≥2‰的标准,其中祁菊、滁菊、亳菊、怀菊、贡菊绿原酸含量超过了药典规定的2倍,其他类型绿原酸含量则相对较低[8]。

1.6其他

胡立宏等[9]从杭白菊乙醇浸膏的极性成分中分离得一种新的正戊基呋喃果糖苷,同时得2个5-lipoxygenase 强拮抗单体咖啡酸丁酯和乙酯。郑芸等[10]从中分离得1个新的多糖,确定结构为

2药理作用研究

2.1抗菌作用

李英霞等[11]报告不同产地(济菊、杭菊、怀菊、滁菊)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济菊的鲜花挥发油对白葡、肺炎、乙链、变形菌作用较强,而济菊干花和杭菊、怀菊、滁菊的作用较弱。

2.2抗炎作用

谈宇武等[12]报道,鲜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具有抗炎作用。高宏[13]研究中微量元素对其抗炎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怀菊与亳菊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添加微量元素后,亳菊的抗炎作用明显提高,表明微量元素对的抗炎作用影响很大。Rajic等[14]报道,从中分离出27种具有抗炎作用的三萜类化合物,对它们的蛋白酶抑制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27种三萜类化合物对丝氨酸蛋白酶、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均有潜在的抑制作用,有7种对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具有交叉作用。

2.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华波等[15]对杭白菊黄酮类化合物的心血管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杭白菊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加冠脉流量,对抗乌头碱和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拮抗Ca2+ 的内流从而改善心肌细胞的收缩力,而且具有明显的舒张血管和降血脂作用。水煎醇沉制剂具有增加离体兔心和在体狗心冠脉流量的作用,可改善由电刺激兔中枢神经引起的缺血心电图ST段压低状况。对实验性冠状动脉硬化兔的离体心脏,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提高心肌耗氧量[16]。

2.4抗氧化活性

孔琪等[17]对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表明,黄酮对猪油的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大其抗氧化能力增强。黄秀榕等[18]对防护晶状体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表明,可通过提高晶状体的抗氧化能力,对抗晶状体的氧化损伤。林久茂等[19]研究了对D-半乳糖衰老抗氧化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水提液能明显抑制D-半乳糖所致脂质过氧化,降低血中丙二醛(MDA)含量、单胺氧化酶(MAO)活性;提高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张尔贤等[20]研究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提取物对卵黄脂蛋白LPO、TBAS生成、连苯三酚-luminol发光体系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证明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而其抗氧化活性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直接相关。

2.5抗肿瘤作用

Lee[21]报道了中1种新的抗HIV黄酮葡糖醛酸苷,其抑制HIV-1整合酶的IC50(50%抑制浓度)为7.2.4μg/mL,抗HIV活性的EC50(50%有效浓度)为41.86.43μg/mL。此外,绿原酸是很有希望的抗艾滋病毒的先导化合物。绿原酸还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林忠宁等[22]进行了倍半萜烯内酯诱导人鼻咽癌细胞毒性和凋亡的研究,发现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对草本植物等倍半萜烯内酯类化合物的主要活性成分PN的细胞毒效应敏感,并发现PN诱导CNE1细胞凋亡;而且,上述结果存在时间循序性改变和剂量效应关系,PN在一定剂量范围内(10~100 μmol/L)诱导的细胞膜完整性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细胞增生抑制出现的早,提示PN 诱导的细胞凋亡与介导细胞毒效应有关。

2.6驱铅作用

冯昶等[23]对茶实验性驱铅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硒元素与金属元素有很强的亲和力,在体内可与铅结合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使之排出体外,降低血铅;此外,锌、铁、钙等金属元素对铅的吸收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血铅和骨铅明显低于染毒组。

3小结

综上所述,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绿原酸及多种微量元素,不同药用品种的化学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加强不同产地和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的研究,对保证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舒血管、降血脂、抗肿瘤、驱铅等多种药理作用,但不同药用品种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少,需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为充分利用资源和新药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是药食两用植物,具有保健作用,作为保健食品具有潜能。

参考文献

[1]王莹,杨秀伟. 不同炮制品怀小白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456-459.

[2]秦民坚,龚建国,顾瑶华. 黄山贡菊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4):54-56.

[3]Hu L, Chen Z. Sesquiterpenoid alcohols from Chrysnthemum morlfolium [J]. Phytochemistry, 1997, 44(7): 1287-1290.

[4]矢原正浩,森田宇,野原念弘.的成分分析[J].生药学杂志(日). 1990,44:335.

[5],陈崇宏,张永红.四种药用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J]. 海峡药学,2006,18(2):66-68.

[6]殷红,杨鑫骥,盛静. 不同情况下杭白菊中挥发油成分的分析[J]. 药物鉴定,2004,13(2):47.

[7]谷彦杰. 我国八种主流商品药材中木犀草素含量测定[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1):65.

[8]徐文斌,郭巧生,李彦农,等. 药用不同栽培类型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1):1645-1648.

[9]胡立宏. 正戊基果糖苷的结构测定[J]. 植物学报,1997,39(2):l8l-184.

[10] 郑芸,刘柳,方积年. 中一个新的多糖的研究[J]. 植物学报,2004,46(8):997-100.

[11] 李英霞,王小梅,彭广芳. 不同产地挥发油的抑菌作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7(3):44.

[12] 谈宇武. 鲜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7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2):82-84.

[13] 高宏. 中微量元素对其抗炎作用的影响[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1):24-25.

[14] Rajic A, Akihisa T. Inhibition of trypsin and chymotrypsin by anti-inflammatory triterpenoids from Compositae flowers[J]. Planta Med., 2001, 67(7): 599-604.

[15] 华波,吕圭源,张园. 杭白菊黄酮类化合物的心血管药理实验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5):1868-1869.

[16] 宋立人.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58-1860.

[17] 孔琪,吴春. 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草药,2004,35(9):1001-1002.

[18] 黄秀榕,祁明信,王勇,等. 防护晶状体氧化损伤的实验[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4):31-33.

[19] 林久茂,庄秀华,王瑞国. 对D-半乳糖衰老抗氧化作用[J]. 福建中医药,2002,33(5):44.

[20] 张尔贤,方黎,张捷,等. 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学,2000,21(7):6-9.

[21] Lee J S, Kim H J. A new anti-HIV flavonoid glucuronide from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J]. Planta Med, 2003, 69(9): 859-861.

[22] 林忠宁,林育纯,Shen H M,等. 倍半萜烯内酯诱导人鼻咽癌细胞毒性和凋亡的研究[J]. 中草药, 2002,33(10)909-912.

药理学研究进展范文5

【关键词】 余甘子;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余甘子Fructus Phyllanthi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L.的果实。味甘、酸、涩,性凉。具有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清热生津,保肝解毒等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白喉,烦热口干,消化不良,腹痛,慢性肝炎,高血压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热性水肿和尿频等。全世界约有17个国家的传统药物体系中使用了余甘子;在我国约有16个民族使用该药,其中以汉族和藏族等尤为习用[1]。余甘子是一味重要的传统民族药,已被载入多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为了促进对余甘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对余甘子的药理学和化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

1.1 酚类化合物

余甘子果实中含诃尼酸( chebulinic acid) 、鞣花酸( ellagic acid) 、3-乙基没食子酸 ( 3-ethoxy-gallicacid) 、诃子酸 ( chebulagic acid) 、没食子酸 ( gallicacid)[2]、L-苹果酸 2-O-没食子酸酯( L-malic acid 2-O-gallate) 、粘酸 2-O-没食子酸酯 ( mucic acid 2-O-gallate) 、粘酸 1,4-内酯 2-O-没食子酸酯 ( mucicacid 1,4-lactone 2-O-gallate) 、5-O-没食子酸酯 ( 5-O-gallate ) 和 3-O-没 食 子 酸 酯 ( 3-O-gallate )[3]、phyllanemblinins A-F 等[4]。

1.2 黄酮类化合物

余甘子的叶子和枝条中含有( S) -eriodictyol 7-O-( 6″-O-trans -p-coumaroyl ) -β-D-glucopyranoside、( S ) -eriodictyol 7-O-( 6″-O- galloyl ) -β-D-glucopyranoside[5]。

1.3 倍半萜类化合物

余甘子根中含 phyllaemblic acid[6]、phyllaemblicacid B、 phyllaemblic acid C、 phyllaemblicin D[7]、phyllaemblicins A-C[8]等。

1.4 挥发油类

余甘子果实中挥发油类成分主要有 β-波旁烯( β-bourbonene) 、 二十四醇 ( tetracosanol ) 、 二十四烷( tetracosane) 、丁香油酚 ( eugenol) 、β-丁香烯 ( β-caryophyllene) ,分别占总含量的 30. 15 % 、14. 42 % 、9. 67 % 、8. 25 % 和 8. 56 %[9]。

1.5 其他成分

吴少雄[10]对余甘果所含营养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证实余甘果中蛋白质,维生素 B1、B2、C 及微量元素 K、Zn、Mn 含量丰富。施永平等[11]对余甘子果实中的维生素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 Vc 含量尤其高,每 100 g 果肉中的 Vc 含量为 470 ~ 680mg,最高达 1 814 mg,平均含量是柑橘的 100 倍,苹果的 160 倍,猕猴桃的 3 ~5 倍,在水果中仅次于刺梨而位居第二。余甘子籽油中含有 16 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总含量的 91. 3 %[12]。

2 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余甘子果实挥发油对 DPPH 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值为( 11. 2 ±1. 6) μg·mL-1,大于 BHA 和 α-生育酚,在亚油酸系统中的抑制活性也大于 α-生育酚。余甘子果实的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效果优于维生素 C,具 有 较 强 的 抗 氧 化 性 能[13]。Chatterjee等[14]证实余甘子果实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其中的酚类化合物相关。Luo 等证实余甘子果实中的槲皮素、5-羟甲基糠醛、没食子酸、β-胡萝卜苷和鞣花酸具有显著的清除 DPPH 和 ABTS+自由基活性。

2.2  抗突变作用

Ghosh 等[15]研究表明,余甘子果实的水提液可明显降低 CsCl 诱导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的畸变,并证明 Vc 是其主要抗突变成分。给小鼠口服 7 d 余甘子提取液后注射 Pb 和 Al 两种金属离子,可明显增加细胞分裂频率,减少染色体断裂的几率[16]。目前环境因素引起的染色体突变,进而诱发癌症的例子很多,将余甘子果实开发为预防癌症的保健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3 抗肿瘤作用

余甘子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余甘子果实、枝条、叶子和根中的酚类化合物对人胃腺癌细胞( MK-1) 、人子宫癌细胞( HeLa) 和鼠黑素瘤细胞( B16F10) 的增殖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 IC50值均小于 68 mg·mL-1,对 B16F10 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其他两株细胞[17]。余甘子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 HepG2 和人肺癌细胞 A549 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抑制作用和阿霉素以及顺铂有协同效果[18]。余甘子中的酚类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 MCF-7 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19]。

药理学研究进展范文6

关键词:合理用药;降血脂药;临床效用;作用机理

在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是一类主要致死原因,主要的致病诱因便是高胆固醇血症,这一般是指患者的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远高于正常水平,而引发患者出现各种心血管疾病。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降血脂类药物进行治疗,它能够促进胆固醇转化、促进脂蛋白代谢酶的表达和激活,水解甘油三酯,进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血脂类药物品种较多,作用机理复杂,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选择和使用降血脂药物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常用降血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酸螯合剂类药物、多烯脂肪酸类药物等[1]。

1 他汀类药物

1.1药物及作用机理 他汀类药物是首选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最常用药物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2]等,具有应用效果好、范围广、风险低的特点。它能够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的过程,进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水平。同时可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水平,促进消除中密度脂蛋白(IDL)和LDL以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残粒,从而降低它们的含量水平[3]。并且还可减少肝脏分泌VLDL,促进甘油三酯(TG)的水解,降低TG的含量水平。这说明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复合型的降血脂药物,能够降低LDL-C,使HDL升高[4]。多项研究均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C反应蛋白>0.65 mg/L的全身炎症患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心绞痛、脑卒中及跛行等疾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同时还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稳定甚至逆转斑块的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1.2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他汀类药物一般会引起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咽痛鼻塞、消化不良、关节炎以及失眠等症状,但这类症状通常并不影响治疗[6]。他汀类药物还具有肝毒性和肌肉毒性(发生率约为1%),引发高血糖和代谢紊乱症状出现。血清转氨酶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则就可能引发肝损害或者肝炎。同时,骨骼肌分解破坏后会引起CK水平大幅升高,出现肌红蛋白尿,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但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很低,因此,建议开始使用药物时测定患者转氨酶含量,治疗中必要时也需进行测定。Sattar等[7]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增加患者的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高了约9%,但这通常都是由于大剂量的使用他汀类药物。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指导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进行服药,不可过量,同时医生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原则,以防止出现因剂量过大而出现不良反应。并且医生在使用这类药物的时候,也需根据药物的适应症情况进行用药,如患者有糖尿病、代谢综合征、HDL-C水平极低及很多高TG血症患者(如遗传性高TG)等这类情况,他汀类药物并不适宜单独使用,可以联合其他降血脂类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和胆酸螯合剂类药物共同控制血脂。

2 贝特类药物

2.1药物及作用机理 混合型高血脂症和单纯高甘油三脂血症的首选药物是贝特类药物,它是一种PPARA的激动剂,具有苯氧芳酸特殊结构,常用的药物有非诺贝特和吉非罗齐。可使血清HDL-C升高约10%~20%,TG降低25%~50%。它主要是通过抑制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2的活性,阻碍和降低TG的生物合成和VLDL的分泌。同时他还能够降低APOCⅢ、上调APOCⅡ的水平而增加脂蛋白脂肪酶(LPL)的活性,促进TG的水解,并且增加APOAⅠ的表达,保护HDL-C不被水解,升高HDL-C的水平[8]。综合多项研究结果,贝特类药物能够显著的降低血液中的TG、TC含量,改善脂质代谢异常情况,同时还具有抗动脉硬化、抗凝、溶栓等功效。这在改善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预防中具有良好的非调脂类改善作用[9]。

2.2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贝特类药物的一般性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痛乏力、胃痛皮疹等症状。贝特类药物长期大剂量服用也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肝毒害等情况发生,亦有胆石症、心律失常的报道[10]。同时显示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还会增加肌病和肾脏损害的风险。如吉非贝齐可显著降低他汀类的葡萄糖苷酸化,减少他汀类的消除,二者合用可增加肌病和肝毒性[11-12]。因此,除了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正确服用该药,同时还应该注意贝特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及依折麦布的联合使用情况,注意他们的代谢机理及相互影响,慎重选择药物配合,避免出现药物机理相似的药物高频率重复使用的情况发生。

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

3.1药物及作用机理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目前只有唯一一种,叫做依折麦布(又称为益适纯)。它是通过抑制小肠中的NPC1L1刷状样蛋白进行作用的,该蛋白具有转运胆固醇、植物甾醇和脂质的作用[13]。该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肠道对于胆固醇的吸收,进而减少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和肝脏胆固醇储量。Davidson MH等[14]的研究表明,依折麦布能够使患者血清中的LDL-C水平降低约20%左右。同时对于降低LDL-C水平,还与他汀类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这一点在他们的研究中是不同剂量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S着依折麦布剂量的增加,患者血清中的LDL-C水平会降低51%~59%。同时还有研究发现,该药能够升高HDL-C水平1%~4%,降低TG水平含量8%。该药是一种选择性TC 吸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于胆酸、脂溶性维生素及甾体激素等的吸收不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中该药属于一种辅助降脂用药,联合其他类降脂药物能够发挥极其有效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高剂量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来说,采用中低剂量的他汀类联合依折麦布就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降脂作用。

3.2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该药能够引发患者出现一般性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腹胀腹泻以及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对于肝肾等脏器尚无明确损害性研究结果,但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注意该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剂量,不能随意变更用药剂量,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发挥药物的有效效果[8]。

4 烟酸类药物

4.1药物及作用机理 烟酸类药物属于B族维生素,当使用较大剂量的时候,就具有降脂作用,是一种广谱调脂药,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HDL-C的水平,降低脂蛋白a[apo(a)]和LDL-C、TG的水平。常用的药物有盐酸和阿昔莫司[15]。该药尚无完全明确的作用机理阐述,有研究发现,盐酸能够抑制HDL-C微粒在肝脏中的吸收和代谢,进而增加其在循环中的含量。Taylor等[16]的研究表明在500~2000 mg范围内,烟酸可是患者的TG降低5%~32%,LDL-C降低3%~16%,HDL-C升高10%~24%。采用烟酸1 g/d服用,能够连续9个月使HDL-C的水平上升。因此,该药也多联合其他降脂药物共同使用。

4.2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烟酸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潮红、瘙痒,出现发热、红斑等症状,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头痛乏力等现象。少见胃炎、肝功能异常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肝毒性比较低。目前临床上常用缓释烟酸,该药物纯度更高,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皮肤潮红等不良反应,增强耐受性,并且具有更低的肝毒性。同时阿昔莫司作为一种烟酸的衍生物,其具有更强的降低APOA的效果,也有更少的不良反应[17]。因此,除了按时按量遵医嘱使用外,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皮下,选用烟酸极其衍生物的新型制剂,以提高用药效果和安全性。

5 胆酸螯合剂类药物

5.1药物及作用机理 胆酸螯合剂类药物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也称之为胆酸结合树脂。它能够与胃肠带内的胆酸结合,从而阻止其吸收,从而使得7-α还原酶水平上调,该酶具有催化胆固醇转化为胆酸的作用,这就使得胆固醇的分解代谢水平增加;同时,肝内胆固醇需求增加,还会使得细胞表面的LDL受体表达增加,加速清除APOB脂蛋白,从而使得血清中的LDL-C降低。常见的药物有考来替泊,考来烯胺,地委烯胺等。研究表明,该药物对于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通常也与他汀类药物可联合使用,降低血脂[18]。

5.2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腹痛、肠梗阻以及叶酸和维生素缺乏症。对于TC的降低效果较好,但对肠胃等的刺激较大,易引起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同时也会影响依折麦布、贝特类药的的吸收,降低他们的效果,因而临床已较少使用[19]。

6 多烯脂肪酸类药物

6.1药物和作用机理 多烯脂肪酸类药物主要应用于混合型高血脂证和高甘油三酯症,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最主要的是二十碳五烯酸(EPA) 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主要是来源于深海鱼油以及亚油酸、亚麻酸中。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TG含量和减少VLDL的分泌,增加APOB的分解代谢。研究发现,该类药物能够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冠心病以及死亡情况的发生,长与其他降血脂类药物联合使用[20]。

6.2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在临床上,该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恶心、腹胀,无明显的肝肾等毒害反应。还有可见的因深海鱼油气味引发的耐受不佳情况。因此,遵医嘱按时按量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7 讨论

由于血脂异常患者的迅速增多,使得大量的降血脂药物被广泛应用。临床上,医生应根据不同的根据高脂血症分型,灵活合理的选用降血脂类药物,注意药物的安全配合。就目前来看,在降血脂类药物中,他汀类药物仍占据主导地位。注意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特别是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时,应该注意各类药物剂量的合理使用,注意相关不良反应指标的发生情况,检测肌酐激酶,血清转氨酶等安全指标,防止发生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注重临床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楼丽红,楼小慧,赵洪英.降血脂西药研究现状与展望[J].养生保健指南,2016(18):220.

[2]赵丹,侯玉辉.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多效性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3):234-235.

[3]倪勇,张峰.有关降血脂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探究[J].医学信息,2015(25):91.

[4]周文娟,张闻东.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64-65.

[5]曹占霞.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663-664.

[6]陈清杰.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4(2):279-283.

[7]任路明,杨光.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5):466-470.

[8]劳炳焕,苏国生,朱庆明.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11(19):100-102.

[9]林臻作.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概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31):57-58.

[10]朱榕.高脂血症患者应用降血脂药物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5):593-594.

[11]李风雷,郭海英.高脂血症中医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0):111-113.

[12]潘琴.降血脂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概述[J].海峡药学,2013,25(5):293-294.

[13]郭艺芳.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3 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7):617-620.

[14]李艳芬,庄礼兴,朱晓平.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1):142-146.

[15]任建光.调血脂药物的分析与合理用药[J].北方药学,2014(12):166.

[16]沙丹吉.降血脂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研究进展[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3).

[17]李\秀.烟酸类药物降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4):00196.

[18]江文文.胆汁酸螯合剂类降血脂药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5(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