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体力学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流体力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流体力学的认识

对流体力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流体力学是一门研究流体运动基本规律以及流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学科,它作为一门严密的且应用面很广的专业基础学科,是以数学、物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也是土木、机械、动力、水利、环境等学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院校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该课程建设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论文结合教学现状,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探讨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水平的方法。

一、 流体力学教学现状

流体力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技术科学,具有理论性强、工程实际应用广、概念和方程较多且易混淆、对学生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流体力学建立在理论、计算、实验三大技术手段之上,是化工、土木、机械等众多学科或专业的基础学科。另外,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设计和实际工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水处理设备设计与应用的必备知识,以及生态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与其他学科体系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作用是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无法替代的,直接影响到环境工程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因此,提高流体力学课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院校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大体可归纳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师讲授、实验室实验、课后教师评阅”的四段串行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强化理论教学成果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效果比较显著,然而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①理论教学中注重经验理论与公式的讲解,而公式多且乏味,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另外,本科流体力学理论教学模式多为填鸭式教育,对学生而言,流体力学课缺少客观体验,理论抽象,不易理解,而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是现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障碍;②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验证性实验,每一学生进行的实验完全相同,教师由实验报告的数据评定实验成绩。虽然实验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此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由于实验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在按既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案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主要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成果的收获,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具体实验的演示、引导与纠错,甚至有时会耳提面命,因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很难有机会得到展示。

因此,采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流体力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并对相关专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二、 培养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

学生对任何概念和公式的形成、理解有一个过程,而在流体力学中,这些概念、公式又较为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耐心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逻辑推理的爱好,就成为教学中的关键。例如,流体力学中的三大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需通过输运公式逐步推导而来,如此的教学安排便使知识较为系统、连贯、紧凑,并有利于认识各个方程的物理意义。而输运公式的推导由于逻辑性较强,讲授时就需要花费较多的学时和精力来理清逻辑思路,理解每一步推导中的物理含义和数学要领,使学生对输运公式有一个清晰准确地理解。最后,将输运公式中的物理量换成质量、动量、能量即可得出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如此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逻辑演绎体系。此种方式不仅使理论教学更加清晰明了,而且会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接受产生极大兴趣,具有更加强烈的探索感和求知欲。

三、 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方法作为联结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要求,工科“流体力学”课程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该课程特点,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重视绪论课的作用

部分教师认为绪论课仅是对流体力学的简单介绍,作用不大,所以对绪论的授课过程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其实绪论课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了解流体力学课程的窗口,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第一次展示。

讲授绪论课的较好方法是介绍流体力学的成就、发展方向、广阔前景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师要注重讲解流体力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特别是教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展示流体力学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2]。例如,通过介绍流体力学理论在“神舟号”系列飞船上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流体力学这门相对古老的学科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悬索桥在1940年秋天的大风中倒塌的例子,说明在实际工程中忽视流体力学会造成巨大的灾难[3]。另外,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同时,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及时的将一些重要理论的发展过程、重要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4]。

(2)从实例中引出教学内容

流体力学虽有概念多、逻辑性强、理论上较难理解的特点,但却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双管齐下”,利用学生求趣、求新、求知的心理,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流体粘性时,比较水的粘性和油的粘性;在讲流体静力学知识时,可讲一些水库垮坝事件,主要是设计时有缺陷和施工存在着质量问题,不能承受水对壁面的静压力。另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事例的延伸,如是否建设三峡工程时流体力学专家的争论,通过分析得到的建设三峡工程必要性的结论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好流体力学的重要性[5]。利用这些鲜活的事例,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意义。

(3)师生互动,培养良好学风

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加强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作者在每次讲课后都会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下次课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并让其他学生作出补充和建议。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随堂练习的机会,师生互相之间进行探讨和思考,针对练习中的问题讲解做题思路和方法,给予纠正和补充。这种授课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查漏补缺。学风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从第一堂课、第一次作业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作业的批改做到一丝不苟,指出其作业中的各种问题并要求其修改。例如,要求学生对作业中的每道题,在解答时必须写出已知、求解,并画出相应图示,这些小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以简明的方式加深理解题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重视实验教学

流体力学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理论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是理论流体力学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流体力学的检验依据。因此,实验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流体力学中的公式繁多,难以记忆,难以理解,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公式和概念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讲解伯努利方程意义的时候,单从公式上讲解并不形象,通过能量方程实验,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伯努利方程中每一项对应的意义。对于没有开的实验课,通过在网络上收集照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也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6]。

(5)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技术互补

过去,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板书教学,这种方式能够在教师的书写和同步的讲解中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参与意识,但对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形象地描述。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形象、生动、具体、直观、易于理解且信息量大,但也有不能突出推导过程和思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肤浅的一些弊端。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于教学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讲授偏重于推导过程的内容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而讲授直观形象的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做到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且要努力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要善于归纳总结教学经验,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毕生的过程,教师应该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体系,才能形成对流体力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五、 结论

论文结合流体力学教学现状,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论述的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流体力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将上述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后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丽珍,牛俊玲.互动式流体力学教学模式探索[J].化工时刊,2011(2):66-67

[2]王发辉,桑俊勇,张丹.“流体力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电力教育,2009(12):102-103

[3]邹惠芬,张培红,叶盛.流体力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07-509

[4]潘良明,何川,陈红.流体力学立体教学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3-74.

[5]陈霞.流体力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J].科技文汇,2011(9):104-108

[6]岳建芝,李刚.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9(29):187

对流体力学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流体力学;教学改革;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48-01

流体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基础考试必考科目。流体力学作为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流体在静止或运动时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是高等学校众多工科专业的必修课。流体力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实际意义都较强的课程,具有理论不易掌握、概念和方程较多且易混淆、对学生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与枯燥、繁多的理论以及教学时数的减少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密度和知识密度,拓宽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成为必然。

一、流体力学课多媒体教学现状

根据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况来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大为增加得到公认,但对教学效果的看法反映并不一致。为了解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我们两次发出不记名问卷。其中一次让学生给打分,30名同学中认为现在使用的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有较大帮助和有所帮助的各有10名,合计占67%。经讨论分析,多媒体课件之所以会出现授课效果不佳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如下这些“问题”:

1.原有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只是将教师从粉笔、黑板中解放出来。有些章节内容单调甚至照抄课本内容,成了文本教材的电子化;有些则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2.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动画的选择不符合整体教学的安排。要么简单拼凑,造成课件的形式缺乏多样性;要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缺乏合理的思路,其结果是大量的图片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了时间,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3.课件包含知识过多,文字描述繁琐。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过于扩大多媒体课件的知识量,造成了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过多、讲解时屏幕翻滚过快,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没有留下印象,也不知道大量的知识点该从何处着手记录,导致学生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不易复习。

4.课件内容“乏味”,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部分课件内容陈旧,有些内容与讲课内容结合不紧密,还有一些音像不够清晰,影响视听效果。

二、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思考

1.总方案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及调研等方法,对流体力学多媒体教学的需求性、优缺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调查研究存在于各个主要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并进行汇总分析,以确定出总体方案。

2.教学设计。根据《流体力学》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安排,建立课程层次结构。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选取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一个优秀的课件不能只是教材的幻灯片演示,而应该增加它的生动直观的作用,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取很关键。随着对课件制作认识的提高,我们做课件的每一部分时,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每一页面的制作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这样做出的课件才能流畅的运行。

3.结构设计。设计合理的流程,使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表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摆脱了黑板加粉笔的呆板表现形式,依赖于大量的多媒体素材,把以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容搬进课堂,体现了其特有的优势。素材的选取依授课内容而决定。制作课件时,老师本身就是一名导演,怎样把“演员”(即素材)放到适合的位置,并使它表演得出色,全部依赖于导演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吃透教学内容,在参透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反复构思,进行创作,设计出符合教学的课件来。

4.版面设计。设计技术性、艺术性以及应用性良好的版面,提高课件的教学效果。课件制作过程要求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做课件并不是说我只要掌握了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就可以了,它需要多种软件协同工作,比如图像制作、声音录制、文字编辑、动画制作等等,所以要求我们平时注意多学一些操作方法,或在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课件的制作,以使课件不仅具有教学内容的教育性、科学性,而且要有课件的技术性,艺术性。

5.收集使用反馈意见。为保证课件的正常使用,还需要多次测试,以便能够发现课件在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不断完善。一个课件的好与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得出结论。课件制作完成后,应用于课堂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将课件加以修改,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如果制作的课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这样的课件无疑是失败的。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与升级,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要求。

根据《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的课件,可以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流体力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并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对流体力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流体力学实验 大学物理 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5-02

1.引言

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必修课,同时这门课程具有的实践性也是相当强的,作为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关于系统试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但是,从当前教学工作的开展来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常见的就有普遍存在“填鸭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也没有太大的突破,“验证理论”模式仍然是主导,教学内容上多存在繁多和陈旧的问题,经典性试验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设计性试验的比重较少,课时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难以实现质量上的跃进,可见,对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体系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笔者以流体力学实验为例,谈谈当前大学物理实验的创新研究。

2.传统流体力学实验普遍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内容不够丰富,实验课时不足

结合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来看,主要集中在流体压强测量到流体力学三大基本方程的验证等内容上,这就是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安排不到位,缺乏了综合性实验,阻碍了学生关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发展,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学教育仍然没有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所以实验课程安排的课时是不够的。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未有新破图

受到了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步骤都是讲授-演示-指导-批改实验报告等,而学生就一味地跟着同一个指示来进行实验,缺乏了自己的思考,一旦发现问题,也是请教老师来直接帮忙助理,那么实验课程就会无形中形成了一门应付式的课程。

2.3实验室开放工作开展程度不够

当前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关于流体实验操作的相关设备和平台,而高校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验室仅仅对参加竞赛的同学或者一部分教师开放,这样不仅导致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还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设备的认识,所以即使实验设计方案多么理想,也会导致学生因为不能使用设备的问题,而无法进行开放性实验,从而也就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完善当前流体力学实验的对策

3.1改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

适当修改目前使用的实验指导书,目的就是将原理方面的内容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实验操作的步骤不宜过于细致;第一,可以考虑通过增加思考题和小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流体流动方面可以增加压强、液位、流量和流速等方面的测量,让学生能够在宏观的层面上对流体有一定的感知,通知在大脑中也能形成关于流体的基本表征的感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增设演示性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前对仪器有所认识,从而实现了学生课堂上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区分不同实验的侧重点指出;针对验证性实验来说,研究的重点应当在实验原理、操作技能、数据分析和整理结果上,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将实验过程和步骤详细地写出来,设计出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

3.2改进实验教学的模式

重视学生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结合实验目的和内容,通过举一反三的提问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要求学生注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增加对实验规律的分析和总结,而老师也应当在这个层面上进行总结,可以对学生提出更加深一层次的问题来让学生再次思考。

3.3转变实验方式

用设计实验或者综合性实验取代部分实验,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起来,以雷诺实验为例,测量圆管内流过的水体积是利用接水盘的,而水流的时间是通过秒表来测量的,从而再对圆管内水流的速度进行计算。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出几个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圆管内水流的流速进行测量,例如,通过毕托管和孔板来对流量进行测量等。学生在进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对毕托管、孔板等相关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和构造产生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老师来说,促进了老师对实验的专研素养,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思维的活跃程度也有所上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在独立的空间内进行思考,实现实验的创新。

4.结束语

进行实验课程教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还需要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改变过去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在学科学习中的份量不可忽视,其能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虞娇婷,陈都,曹志旭.基于FLASH的虚拟流体力学实验平台设计[J].科技风,2015(05).

对流体力学的认识范文4

[论文摘要]结合学习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变化和流体力学知识体系的学科跨度大以及对数学基础知识要求很高的特点,分析了流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大量采用实验模型和实例教学以加强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理解对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前言 

流体无固定形状,即使受到的剪切力再小,只要持续存在,其变形便会随时间持续增大,不像固体那样,一定的受力只能产生一定的变形。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非常严密,描述流体流动现象的数学方程非常复杂,高度非线性[1],因此学生对流体力学敬而远之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由于因特网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各种虚拟现象泛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接触和感受实际发生的各种流体流动现象的机会大大减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很弱。很多学生在接受流体力学教育之前所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2],学习只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对给出的试题做出接近正解的答案获得高分,这种教育具有多大的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疑问[2]。只有直面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诞生真正的学问和研究。笔者基于对本科和研究生的流体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指出了重视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对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 

学生从小利用电脑打电子游戏的玩耍时间和机会大大超过了自己亲自动手制作道具及模型的体感玩耍时间,通过体感玩耍接触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机会大大减少。 

因特网的普及使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或实时获得信息成为可能,近年来出现学生过度依赖因特网的倾向,疏远了纸质图书及相关文献这些知识比较系统逻辑性也有保证的传统信息载体。但因特网上除了正确的信息外,还有很多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即使是正确的信息,各信息段之间也缺乏系统性,因此学生仅通过因特网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的。 

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也使得学生们在实际问题时,不是自己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直接利用手机询问他人求得答案,这样很难培养独立制定计划,对可能事态进行预测,独立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对一个未来走向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的必经的磨砺之道。 

(二)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流体流动的力学模型及其运动的物理意义难以理解[3]。流体粘性产生的模型与牛顿粘性定律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使用牛顿粘性定律进行计算,但对运动的流体为何会产生粘性却不能正确的理解。的确,对于涉及到流体力学的某些技术或产品设计,只要懂得一定的计算即可,但是对于开发和设计全新的产品,如不能准确把握所涉及到的相关流体流动的物理本质,有时会产生完全错误的设计结果。 

流体的运动状态繁多,流体力学融合领域广,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预备知识,尤其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使部分学生觉得流体力学是难以接近的一门课。同一流动现象常常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容易使学生产生混乱。比如对翼型的流体力学工作原理,可以从流体流动的动量变化、伯努利方程、压力积分、流线的曲率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解释方法之多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混乱,但每一种解释方法都是正确的,解释的都是一个本质,只有完全理解各种解释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才可以解除认识上的混乱,将学到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描述流体流动的数学方程高度非线性化,数学上求解比较困难。描述流体流动的纳维斯方程和能量方程是否可以求解以及数学解的唯一性的证明需要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多元积分等很深的数学功底,但近年来学生的数学和力学基础存在下降的趋势。 

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以考试成绩自评学习效果的认识根深蒂固[4]。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往往没有单纯的标准答案,有时甚至存在多个解,重要的是抓住流动现象的物理本质,系统的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方法对应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笔者认为只有从流体力学教学上,直面涉及流体的各种现象,使学生准确的把握物理本质。为此在流体力学课堂上,广泛采用流体模型教学和实例教学,增加学生观察理解各种流动现象的机会,唤起他们对本门课的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形成为探究流动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进行思考的习惯,这对解决流体力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 

使用电吹风斜向上吹一个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气球模型,没经验的学生会意外的发现气球会向斜上方飘起。这一流体流动现象可从风从气球上部通过时,由于气球表面的影响风的流向会产生变化,也就是流线产生弯曲,根据风的动量变化必然产生使得气球浮起的升力得到解释,还可以从物体绕流边界层效应得到解释。从这一简单的模型教学,还可以解释飞机的机翼通过改变空气的流向进而获得升力的流体力学上的工作原理。 

在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内分别放入密度大于水和小于水的钢球和泡沫小球,然后放在一个可移动桌面上,使桌面等直线加速运动,可发现钢球运动较慢留在瓶底,而泡沫球运动较快停在瓶嘴附近。观察这一个现象引导学生:泡沫球运动得较快是因为等加速运动瓶内流体的静压在运动方向上递减形成压力梯度,小球的前进方向的压力大于等加速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因此小球相对于塑料瓶向前运动;而作用于钢球的前进方向的静压力虽然与泡沫小球相同,但惯性力大于前进方向的静压力,因此钢球相对于塑料瓶向后移动。这一模型教学比一般教科书上关于流体等加速直线运动流体的静压分布的例题更容易使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习惯,使学生体会到透过流体流动现象来正确观察和理解把握流体力学基本规律的乐趣。 

经常使用立式洗衣机的人都知道,洗完衣服后,衣兜总要被翻过来,假如原来兜里装有硬币等硬物,也会被掏出来[5]。把这个实例在课堂上讲出后,学生们甚有兴趣,追问其中的奥秘,当教师根据伯努利定律做出解释并介绍伯努利这位集物理学家、数学家、力学家及医学家于一身的瑞士的大科学家的基本情况后,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科学家充满了崇敬之情,通过大量这种实验模型及实例教学,学生们对学习流体力学这门课更有了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的提高自不待言。 

 

三、结语 

本文详尽的分析了计算机、因特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普及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由于流体力学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这种影响产生的负面问题很多,尤其是教授成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入大学的学生,更需要转换认识,改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植入实验模型教学和实例教学,让学生直面实际存在的各种流体流动现象,通过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达到生动及形象的把握这些流动现象背后的流体力学的基本定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通过简单实验模型的制作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优秀技术人员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雏形磨砺。 

 

[参考文献] 

[1]黄卫星.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李丹,杨斯瑞.应试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5(2): 180-185 

[3]向文英,程光均.流体力学教学与实验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 21-26. 

对流体力学的认识范文5

[论文摘要]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的教学方法。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够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是常规教学应遵循的模式,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前言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在现场观测、实验室模拟、经典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基础上,具有严谨的理论性、原理的抽象性、概念多、方程推导繁杂等特点,对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大部分学生觉得该课程抽象、枯燥、难懂,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理论的感性认识,都有某种程度的畏惧感,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学生都须具备不同程度的流体力学知识和技能,它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如:液压传动、水力学、流体机械、空气调节、传热学等课程的基础。 

为此,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就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新的教学内容、引入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质量。 

 

二、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流体力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专门课题三大知识模块,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积分知识、力学知识等。学生在接触流体力学课程伊始,对抽象的理论理解速度慢,对枯燥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容易厌烦,因而《流体力学》的教学应该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听教师讲课,通过板书教师细致耐心地阐述概念、推导公式、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讲课速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再配合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 

流体力学的概念多、现象多,且很多概念和现象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诸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流线、迹线、边界层等。因而利用身边的实例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了将概念通俗化,上课时笔者以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统计客运量所采用两种方法为例:①在每一辆公交车上安排记录员,记录每辆车在不同时刻(站点)上下车人数,此法类似于拉格朗日法的质点跟踪,它与迹线的定义对应;②在每一公交站点安排记录员,记录不同时刻经过该站点车辆的上下车人数,此法等同于欧拉法,与流线的定义对应。 

在讲解伯努利方程原理的时候,例举1912年“豪克”号铁甲巡洋舰与同行疾驶“奥林匹克”号远洋轮相撞的船吸现象,让学生清楚掌握流体的压强与它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反之亦然。 

概念是公式推演的基石,没有准确的概念,后续的公式推演几乎难以为继,清晰的概念会使公式的讲解和推演变得更加简易。利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来阐述抽象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区别,教师易教、学生易懂,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 

伯努利方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始终贯穿着整篇教材。在讲解该理论公式的时候,先从容易理解的静力学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开始,强调公式所依据的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假设条件是平衡、理想、静止的流体,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公式各项的几何意义和物理含义,掌握公式的实际应用。这样学习到后面的动力学伯努利方程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生就觉得不会那么深奥。在讲解相对平衡的流体压强分布规律时,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推导过程,因为它在解决一般平衡流体内部的压强分布规律及其对固体壁面的作用力问题时非常重要。而对于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的学习,只强调记住结论和理解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大量公式繁琐的推导给学生带来的畏难情绪,也能够做到以用为度、重点突出。 

不可否认,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效率不高,适应不了课程教学学时少、受教育学生数增加的情况。 

三、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辅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普遍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中。制作教学用的视频、多媒体软件、电子课件等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课程内容及有关背景资料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地传播给学习者,将流体力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流体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制作了流体力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既发挥传统板书教学中容易带动学生思路、逐条在黑板上书写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根据讲解的进度逐条展现公式条目等内容,同时又将难以理解、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流线、边界层和紊流等抽象概念和流动现象,以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印象。教学团队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例如在讲解雷诺判据的时候,制作了雷诺实验的fliash素材,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流体流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以及流态判据—雷诺数与流动速度、管径、流体种类有关系。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表达后,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程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制作需占用大量时间板书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媒体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使用与不当使用之别。但是实践应用中,发现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以往的黑板式教学模式,离开多媒体手段就上不了课;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全部照搬到了课件中,自己就成了的幻灯片放映员,“照机宣科”;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课件的美观性,界面过于华丽,淡化了教学重点;也有的教师忽略学生对课件内容理解消化的时间,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降低了教学效果。上述现象将会造成一种新形式的“满堂灌”,只不过是由“人灌”变成“机灌”而已。 

 

四、总结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将前后知识贯通,突出重点,化烦就简、引入实例形象阐述概念原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进程;多媒体教学能将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图文、音像生动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以上是笔者在流体力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愿与同行共同切磋。 

基金项目: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流体力学》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许贤良,王传礼,张军等.流体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对流体力学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 教学模式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01-03

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把有关知识向深度拓展,从而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准备。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创新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从而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取决于两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其中,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人才的主要途径与渠道,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专业基础课中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如何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为此,本文根据多年的《流体力学》教学经验、结合调查研究,以《流体力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探讨了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研究方法、思路

1.研究的方法

为了弄清当前《流体力学》教学模式的弊端,首先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了解流体力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对《流体力学》在教学方面的建议。然后,根据建议对《流体力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实施;最后,调研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2.调查问卷的指标体系

调查问卷设立了四个指标:(1)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3)教学手段;(4)考核方式。其中,教学内容的调查是从《流体力学》中一些公式的来历、运用出发,目的是弄清学生对流体力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教学内容是否纳入了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动态,是否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教学方法的调查是学生上课时的态度、课堂气氛等内容,目的是弄清当前的教学方法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手段的调查是根据学生的试验和实践成绩及对生活中流体力学应用实例的认识进行的,目的是弄清当前的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考核方式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卷面分数、实践与实验成绩、创新能力,目的是弄清当前的考核方式能否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从图中可看出,影响《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与实验环节,分别为30%、22.5%、24%、20.6%,这几种因素可以分别归属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因此,《流体力学》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而提高。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础不扎实、内源性的学习动力不足是影响《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学生基础不扎实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提高:首先从基础课的教学着手。教学内容上多介绍一些基础课的应用例子,要纳入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夯实基础。其次,专业基础课老师上课时用到相关的基础内容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的基础课内容,并在上课时和学生一起复习巩固此部分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使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

针对学生学习对待专业基础课的态度不积极、缺少内源性的学习动力的问题,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授专业基础课时,教学内容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将枯燥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时与反映本学科领域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动态联系起来,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同步增长,避免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脱节;强调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的专业课学习、研究生招生考试等方面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发现专业基础课在生活中、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上课前,老师给学生布置收集本节课的应用实例、复习本节课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比如介绍“作用于平面的液体压力”一节的内容时,给学生布置复习“静面矩”“惯性矩”等基础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查阅文献收集实例,并积极开展相关实验。例如,用吸管和塑料瓶做虹吸演示,印证专业基础课理论,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内容也通过工程实例与专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拓展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与作用。例如,在介绍《流体力学》中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部分内容时,可以举出其在《流体输配管网》《暖通空调》等专业课程设计时的应用。

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技术性”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课本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不同程度上压抑或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参与作用,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

在《流体力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了“研讨式”和“互评式”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是讲完某一知识点之后,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学习了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后,组织讨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问题,由于学生群体的年龄层正是处在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十分旺盛的阶段,因此讨论比较激烈,既能够了解本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互评式”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作业互批互评或对某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分析、点评,让学生主动认识到常犯的错误,加深印象,同时在学生中形成比较、竞争的局面,共同增进知识。

③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之一是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当前的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只依赖课本和板书的教学手段。为此,加强了实践教学、注重多媒体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卡门涡街”的理解,带领学生科技馆参观,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流体力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多媒体图片进行展示,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易理解和吸收。在课外,通过网上答疑、作业展示等增加沟通渠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④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目前,大多采用教考合一的考试模式,内容僵化,期末卷面分数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成绩。这种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不利于提高教风、改善学风、提高教学效果。

为此,对《流体力学》的成绩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试题内容上,去掉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如名词解释等,紧贴实践,形式灵活多变;由于授课过程中采用了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讨论”“互批”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成绩不仅仅是卷面分数,应该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业情况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

3.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结果

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教学效果如表1。

从表1中看出,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提高了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收集与专业基础知识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动态,能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白为什么学习;教师收集资料能够跟上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为授课内容注入新鲜内容。

(3)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比例,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实验及实践成绩的提高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实验设备没有改进,教学环节没有完全与新的教学模式相匹配,综合结果,影响了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成绩,这也是教学模式进一步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