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医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医学的特点

传统医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浅析 蒙医 蒙药 认识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

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传统医学的特点范文2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转贴于

传统医学的特点范文3

    1 中医古籍的学术地位、临床价值及文化内涵

    1.1 学术地位

    流传至今的中医古籍历史悠久、灿若星河。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和革新,中医古籍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诞生,标志着中医学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建立,涉及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药物理论、辨证原则等,从此建立了中医学一以贯之的学术范式。晋唐时期,中医进入了实用经验的发展阶段,临证方书增多,临证专科着作涌现,《脉经》、《千金方》等中医诊断、炮制、本草、方剂、临证等专科着作的出现,均显示了晋唐时期中医学重视临证实用的特点。宋元时期,随着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更大规模地校正出版了中医书籍,此时,以官方形式编写的大型医书以及个人专科着作等,均在晋唐时期实用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显示出了更多的理论探索和总结的特点。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各学派逐步形成,金元时期出现了着名的金元四大家,在医学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的传统延续和创新时期。一方面,传统仍在延续,专科理论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原有传统学术范式的框架内,出现新理论及新方法。随着西方医学的不断传入,中西汇通学派形成,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和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中西汇通着作相继出现,标志着中西医交汇融合时期的形成。

    1.2 临床价值

    中医古籍,像一颗颗镶嵌在中医发展历程中的珍珠,蕴藏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大凡习医而有所成者,大多重视中医古籍着作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内经》、《伤寒》等中医经典着作的研习。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见,各成一家之说,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无不发韧于《内经》。而仲景之《伤寒》、《金医》等为临床医学之源泉,仲景书大师掌握了辨证论治之大法,治疗之常变。可见,中医典籍的临床价值,它们是中医学的根基,是临证必备之书。

    1.3 文化内涵

    中医学是古代多学科知识得以综合运用的体现,其中,除全面总结了养生、防病、治病等医学知识外,还蕴含着哲学、天文、气象、生态等内容,文化信息十分丰富,且主要是通过中医古籍来负载和体现。所以,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医古籍既是以理解生命为特点的高深医学着作,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灿烂文化精品,是中国文化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

    2 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研究的现代意义

    2.1 对世界医学具有启示和推动作用

    中医古籍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独特的医学思想、医学方法及诊疗技术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主要特点。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其方法论,如脏腑组织官窍之间按照五行规律相生相克,既协同作用,又相互制约,彼此联系成一个整体诊断时,可以根据局部的病变,确定整体的治疗方法,进行动态的、个体的、具体矛盾具体分析。这种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当今的西方医学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和启迪。当西医对抗性疗法日见弊端,药源性疾病日渐增多时,西医的还原论思想却进入瓶颈阶段,中医的自然、和谐、平衡的理念,切实的疗效自然必然吸引着世界各国人士的目光。

    因此,中医古籍承担着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载体,它的对外翻译,对于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对于世界医学的完善和补充,无疑都具有重大意义。据统计,目前英译的中医古籍种类己多达50余种,足见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古籍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人们了解中医的渴望也日益迫切,对中医古籍历史的研究,可为当今中医古籍英译提供鲜活的历史范本,更好地指导中医古籍英译工作,提高英译的质量,从而有力推动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对外传播以及世界医学的共同进步。

    2.2 对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医古籍文献文字深邃、古奥,所承载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许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就是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成为翻译者的第一个难题。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说,中医名词术语,很多都直接来源于中医古籍;在中文概念上,由于文字的衍变和发展,本身就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特点,如何辨析清楚,这是翻译的首要前提;从文化视角来说,很多名词都是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国文化的外化和体现,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词,如何恰当地翻译出医学思想,保留其文化特色,又是一道难题。

    中医术语的规范,是中医药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开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是,很多研究没有对深厚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地理解和参透,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医学的思想和理论精髓, 更不能真切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梳理,可为当今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3 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促进意义

传统医学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作者:张琪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30-01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

传统医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传统教学;PBL;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

1.引言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侵蚀,我国传统医学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知识本位色彩。一般而言,传统医学教学仅仅是相对知识的系统化积累而言。一方面,传统医学的学习是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缺少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片面的注重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其主观创造性的发挥。这与我国现阶段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是完全背离的。而PBL教学法的提出是基于问题的产生,以一定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及探究。因此,传统医学与PBL教学法的结合既满足我国医学免疫学在医学知识领域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学免疫学过于保守与固化的现状,通过对其教学的创新性探讨,实现了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2.1医学免疫学自身学科特点的要求

作为一门有关人体免疫体系研究与疾病防治的科学,医学免疫学不仅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职业的医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从业资格。可想而言,医学免疫学必然集结了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其内容繁杂与宽泛可见一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加深及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医学知识的更新也呈现出跨越式进步。那么对于免疫学这种知识交叉融合且复杂多变的学科其学习的难易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外,一些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对于免疫学知识的学习处于艰难摸索阶段,教师在课堂中只进行简单的知识要点解析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学生追赶教师教学进程的同时仍处于朦胧的学习状态,晦涩难懂的知识依然不能得到完全克服,这就是PBL提出的时代背景。

2.2免疫医学探究的需要

首先,医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探索完善的过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能做到对新知识与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策略也远远低于实际需求水平,我国免疫医学的发展已处于停滞阶段。在全球化及互联网高度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免疫学教学模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社会的需求,时代的号召,使人们迫切希望进行一定的教学制度变革,从而彻底的解决我国免疫学教学前进中的问题,由此产生了PBL教学法。但纵观历史发展,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与原有制度产生一定的摩擦与碰撞,但其本质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本身就意味着新思维、新发展的产生。因此PBL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直接否定,而是将传统与现展的优势进行了良好的融合与创新,做到传统教学扬弃的同时实现PBL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全面促进免疫医学研究的前进步伐。

3.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探索及应用

3.1实验探索过程

下面我们以我校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究。我们将实验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为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实施阶段与实验效果测试阶段。首先,为了更鲜明的看到实验结果的明显区别,我们设置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实验单位,每组10人,且这两组学生都缺乏一定医学免疫知识,以便对学生实验后知识的考核,同时教材统一使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一版作为参考。其次,接下来就要开始对这两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了。在对实验组进行课程教授之初先对其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灌输与积累,通过教学学生们对免疫知识有了确切的了解并熟悉了一些基础且核心概念与理论。而后针对实验组的学生教师需要创设相对真实的医学临床诊疗环境,向学生们提出疑问的同时进行边讲解医学免疫知识边实践的模拟诊疗,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引发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并鼓励其进行自主实践的探索,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另外一个实验组教学的实施主要是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的讲解更加偏重于对知识的讲解与单纯的知识体系创建。最后,实验效果的检测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自我测评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其中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仅指的是试卷类型的考核,还要将临床试验的具体实践分析加之其中。

3.2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学生试卷成绩。从两组学习小组的试卷成绩来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表明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第二,临床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明显得感觉到实验组在面对实际的医学分析时比较从容镇定,能够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治疗。但对照组的同学虽然有着同样的知识储备,却没有做到将脑海中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其自主能力也相对较差。第三,学生自测。通过两个小组的学生反映,实验组的同学掌握的探究能力已完全超越了对照组,其基本临床探究及分析能力也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经过传统教学与PBL结合的教学的实验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同时已对临床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验教学进行了相对完整的独立探究。而对照组只是在观看教师实践的同时进行了知识脉络的调整及梳理,使其更加清晰化与系统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不仅是医学探究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免疫医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要在传统免疫教学的基础上,做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医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蕴,何秀娟.传统教学结合PBL或结合文献汇报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

[2]杨婧.LBL结合PBL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

传统医学的特点范文6

2011年7月,首场麝香保心丸循证医学研究启动会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召开,它是国内第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心血管中成药循证医学项目,预期获得麝香保心丸在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方面疗效、安全性、远期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科学评价。这标志着现代方法学对传统中药研究开始回归主流,传统中药将与现代西药一起同台竞舞,成为防治冠心病的强大力量。

突破传统中药研究之路

传统中医学是建立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有效性已经过数千年的临床验证。但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其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往往缺乏科学客观的证据,显得缺乏说服力,这也是中医药难以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障碍之一。循证医学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医学科学,它是以证据为临床基础,通过系统收集各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定量的综合分析评价,强调利用最佳研究证据进行临床和医疗卫生决策。这大大提高了医学界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临床疗效,减少了治疗及用药的盲目性。

传统中药用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作重新研究与评价,为科学、规范地评价传统中药提供新的途径,有望帮助中医药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让传统中药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尤其是慢性病防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麝香保心丸以其疗效确切、安全经济等特点成为目前冠心病最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近年来,被列入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或专项,在优化生产工艺研究、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临床疗效、人体安全性评估研究等方面获得初步成果,为推动中药现代化、科学化以及进一步的循证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正式展开的麝香保心丸循证医学研究是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持项目,该研究是由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华山医院施海明教授共同领衔,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原则,对2 70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期事件影响、疗效、安全性给予科学的评价,确保麝香保心丸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建立在强大的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之上,将使传统中药麝香保心丸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

循证医学助推中药国际化

随着传统医学为世界各国逐步认可与接受,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成员国加强传统医学应用方面特别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循证医学研究,这在相当程度上给中药国际化提供了机遇,而中医药国际化关键就是临床疗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