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发展目标

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1

惠州建设中医药强市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政策体系完善。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全面启动建设中医药强市工作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召开后,惠州市及时召开全市中医药发展会议,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顾问,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拓展中医药发展空间,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印发了《惠州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和《惠州市贯彻落实建设中医药强省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目标和任务。20**年初,市委常委会议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发展目标,并决定在今后3年内由市财政投入约9亿元,用于建设市中医院新院等卫生基础设施。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年,惠州市政协视察了全市中医工作,并以政协主席会议形式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建议案》和《关于大力支持市中医院发展的建议案》,为中医药事业出谋献策。市发改、经贸、财政、药监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政务氛围和思想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建设中医药强市工作开展。

二、突出重点,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一)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工程,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一是以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为平台,推进中医名院建设。**年12月,惠州市中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成为该市第二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较创建前得到明显提升。惠城区、惠阳区和龙门县中医院目前正在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20**年,惠州市中医院、惠东县中医院、博罗县中医院被列为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

二是全面启动中医名科创建工作。惠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正在积极创建省重点专科;该市还计划对5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进一步优化升级,力争成为省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各县、区以上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康复科创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是积极开展名中医培养工作。市委、市政府对在该市工作的国家级、省级名中医每月分别给予5000元、1000元的政府津贴,并将市级名中医纳入市拔尖人才管理,每月给予200元政府津贴。对山区卫生院具有大专、本科(或中级职称)和副高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实行岗位补贴,每人每月分别给予300元、500元和800元的补助。同时,积极选拔优秀人员参加省级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培训;以市中医院为基地,对社区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技术人才进行全员培训。**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举办了全市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班,对1052名村医重点进行中西两法和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

(二)加快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步伐。一是大力开展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创建活动。从2004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300万元对全市薄弱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共带动县、区配套经费1424万元,卫生院配套建设资金2738万元。而其中,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是重要配套内容。预计到20**年底,全市90%以上的卫生院将开设中医科、中医诊室、中药柜,配备康复治疗设备。目前,博罗县创建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工作即将进入考核验收阶段。惠城区陈江镇卫生院和桥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成为省“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

在卫生站建设中,惠州市十分注重发挥中医特色,除了对村医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外,还要求每个村卫生站都要完善中药柜,使卫生站能为村民提供基本中医药服务。**年,市政府拨出160万元在全市每个行政村建立政府主办的卫生站,同时配备1名村医和1名护士,全市共投入农村卫生站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省财政加上市财政的配套补贴,使到在困难村卫生站工作的医生每月最高可获1300元补助。

二是切实加强社区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和社区中医药基础设施配备建设。目前,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一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师。力争到20**年底,100%的社区卫生站将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打造名企,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

根据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的实际,惠州把打造中医药名企作为建设中医药强市的重要内容。目前,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的**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惠州九惠制药厂和**罗浮山药业有限公司均已通过GMP认证,年销售额都过亿元。

建设中医药强省重点项目——罗浮药谷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5亿元,将建成集中药种植、加工、流通和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城,定位为辐射湖南、江西、福建等区域的中药材生产、医药制造、物流中心。为加快推进罗浮药谷建设,惠州市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全力扶持该企业发展壮大。目前,罗浮药谷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开展了可可茶项目的开发种植和地道中药材种植,建立了广藿香、巴戟天、穿心莲等药材试验性种植基地。

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2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状况

“”时期,全区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防治能力和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药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家,其中区级公立综合医院3家、民营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6家,镇卫生院6家,规范化村卫生室99家。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均设有中医诊疗科室和中药房。共设病床314张,其中中医病床66张、中西医结合床位44张,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药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18人,中药剂师(士)29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98人。目前,已建成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6个,以开展中医药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建成全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学习基地1个。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推进继承和创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推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发展基础进逐年提高,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建立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中医药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按照“调整、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坚持“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思路,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完成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区级综合医院。加强区中医院建设,成立全区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机构的龙头带动和技术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对口扶持和技术合作。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建设,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创建全国农村基层社区中医先进单位为目标,加强农村中医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开展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培训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争取建设2--3个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不断强化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使中医药服务网络覆盖更广、服务能力更强,巩固国家级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成果。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中医药行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中医药管理现代化。

(二)突出特色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继续实施“三名”战略。走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中医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为中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馆”,全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启动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优秀中医学科带头人和中医骨干。

2、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技术资源和诊疗优势作用,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和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举办在职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学习班,培养一批能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队伍,为我区中西医结合发展奠定基础。

3、推广特色中医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50项适宜技术,探索推广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考核监督,提高推广实效。筛选10--20项中医药养生保健适宜技术,在全区推广。开展民间中医药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的整理工作,制定临床疗效评价方案,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整理规范并加以推广。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以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强中医药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重点改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急救基础设施,加强中医药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急诊急救技术培训,对区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应急技能培训。认真贯彻执行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医疗机构“院、科、组”三级医疗质量监控组织,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宏观监管、医疗机构日常管理的科学监管体系。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速中医药队伍知识和技术更新,提高临床防病治病能力。加强在职人员学历学位教育,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乡村医生中医学历教育,对农村基层优秀中医的成才规律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完成区级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病骨干的培训任务。

(五)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

发挥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有效缓解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支付水平比较低的矛盾。开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的镇开展院内中药制剂调剂使用试点。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突出中医药专科(专病)特色,逐步形成技术优势。完善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基本设施,积极应用和开展中医药诊疗技术,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运用中西两法为农村居民防治疾病。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转变中医药的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研究制定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在巩固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中医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中医药对亚健康人群的服务项目。大力开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形成特色品牌优势。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共同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各镇街、各有关部门都要完善相应组织,加强统筹协调,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目标,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3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

优化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59篇。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4

关键词:中医护理 社区护理 发展目标

西方国家最早提出了社区护理的概念。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给出了社区护理的定义,它是为社区居民卫生服务的,具有“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等性质。社区护理通过强调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来达到促进健康和维护健康的目的。由于是西方国家提出的社区护理的理念,所以我国在借鉴社区护理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结合我国国情,将其加以改善,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同时还要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偶的原则。西方医学虽然比中医理论先进,但是却无法与中医悠久的历史相媲美。在某些方面,中医疗法中有很多博大精深的理论可以运用到社区护理之中。

一、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的护理方法有: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和养生康复,并且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中医护理历史悠久,以传统的文化为基础,渗透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能够被视为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医护理体系涉及内容广泛,所以能够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调动整个护理体系中的相应服务社区的方法,并且完成其行使的服务功能。在社区开展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中医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其简、便、验、廉等技术符合、低成本、高效率和低收入的要求,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青睐,因而可以预示其应用前景的广泛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二、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老年化社会逐渐形成,经济实际发展与医疗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中医护理以其优质、简洁、显效的特点,不仅丰富了家庭护理的内涵,同时更确立了其在家庭护理中起着独一无二的利用价值。与此同时,将西医疗法融入到中医理论中的“治标和治本”的理论中去,通过中西医疗的相辅相成,使中医护理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为社区民众提供服务,来促进他们的健康、预防疾病和稳定病情等,社区护理的这一目标与中医护理的理论是一样的。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突出了增强体质为核心的防病健身思想,通过外界的自然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状态,促进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机体的协调,实现中医护理养生。将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结合现代护理的健康教育理论和中医护理知识技术,实现现代护理和中医护理的相互渗透和融通。中医环境中护理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节、保健运动等,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进行完美融合,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养生带来很大的益处,推广我国社区服务前进的步伐。

由此可见,社区的现代护理充分体现出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以及其预防观,这是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建成的理论基础。

三、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护理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饮食调护、养生保健、护理技术、情志护理。中医护理在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方面自成一体,在人们日常护理康复保健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它能够满足不同人群护理的多样性。作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护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护理理论只是都为大众所知,一些养生保健的运动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通过这些可以看在我国中医护理具有很好的民众基础,人们更容易认可和接收,有利于中医护理在我国社区服务中的开展。另外,由于廉、简、便、验、效等特点,中医护理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开展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中医护理对于不同的人群展开的侧重点不同,主要说明如下:于健康人而言,护理主要的作用是保健;对于伤愈、伤残人士而言,则主要是起康复作用;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主要做的就是残病护理。这样,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结合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实现最佳的护理效果。

四、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相比于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现在还处于社区服务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只有在部分的大城市中存在较为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的组织,而且主要的还是以供药和治疗为主,是对在医院护理治疗的一个补充。但是比较重要的如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和行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却很少开展。中医护理开展的广泛程度还不够,也没能够很好地为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5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41-02

中医药博物馆是通过收藏、保存、展览中医药文物,进行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育传播的行业博物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外延和内涵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博物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设。

一、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

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是:发展快、数量多、规模大、影响广。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陕西、南京等地纷纷建立医史陈列室及博物馆。据有关专家粗略统计,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已有近五十 家。这些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式主要依托中医药院校、企业、医院、地方政府及研究单位。其中院校博物馆在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中居主体地位,北京、上海、成都、广东、南京、天津等省市中医药院校已建设或筹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包括医史博物馆、医史陈列室)。随着建设规模的增强及品牌宣传,一些企业也纷纷投资,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博物馆。如成都迪康药业的成都中药博物馆、山东东阿阿胶博物馆、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天津中新药业自然人文陈列馆等。其他由医院、政府、民间力量创办的博物馆有常熟中医药博物馆、河北安国药文化博物馆、重庆民间医药博物馆等。而关于建筑面积,少的有几千平方米,多的有几万平方米。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建筑面积有4500平方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则有2万多平方米。依托建筑和文物,中医药博物馆不断扩大影响,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和基地,有些还将视野扩大至国际范围。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在意大利热那亚中国展中举办了中医展,详细介绍了有关脉象、穴位、针灸、推拿的历史和知识,把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

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建设规模、数量、速度如此壮大,有着一定的发展条件:第一,政治条件。当今社会,文化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并首次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文化等政治举措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民的热切愿望。这样的环境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社会条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精神风貌日趋高涨,健康观念日益增强,尤其是在崇尚自然的观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外对中医药文化愈加推崇。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呼声下,中医药博物馆的大发展势在必行。

二、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及作用

1.收藏、保管、研究中医药文物

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收藏、保管文物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水平、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该博物馆所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中医药用具、中医药文献古籍、中药材标本、古代名医画像雕塑等文物体现了中医药博物馆的行业特色及实物优势。

研究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因此博物馆也是一个拥有科研人员、资料及设备的科研机构。中医药博物馆的藏品经过专业研究、与文字图示解说及陈列展览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使大众对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史有种直观立体的认识。

2.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物馆通过实物资料所展现的是一部部关于文化、民族、地方及时代的断代史或通史。中医药博物馆无疑就是体现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殿堂,通过馆内多方面不同角度的展览,通过人与物、人与人(观众与解说员等博物馆工作者)近距离的接触,引导观众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观众的自豪感,增加人们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加深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刻认识,继而促进现代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3.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基地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文化越来越不陌生,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中医药文化和进行继续教育的平台。尤其是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大部分以高校为依托,这样能够使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和博物馆的展示优势相结合,对当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进中医院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通过历代名医事迹的展示,将医者严谨认真、医道正派、作风端正、求实创新等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再次,不同于死气沉沉、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实物展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三、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向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隶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范畴的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离不开人们这一建设主体。通过意见反馈、志愿者服务等使人们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

其次,从新博物馆学的角度出发,中医药博物馆不能仅仅是中医药文物的收藏室,而应是一座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殿堂。因此改变传统博物馆以“物”为导向的观念,树立以“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把观众当作顾客、朋友,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周到、热情、舒适的环境。

2.以优势为动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体系

中医药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首先需要突出中医药这一行业的特色,以弘扬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主题,把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融入陈列和展览中,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让参观者在进行中医药文物视觉享受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保健养生知识,从而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可度。

3.建立结构全面的人才队伍、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第一,文物的收集、鉴定、保护、管理,藏品的展览陈列等需要文博系统专业人才。第二,为了能够深入地、全方位地研究中医药文物及中医药文化,充分实现中医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医药专业人才必不可缺。第三,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壮大需要管理人才。第四,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负责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高新技术及数字化建设等。第五,安保等其他人员。通过组织人员参加文物、博物馆、高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去其他博物馆学习工作经验、邀请专家讲授文博知识等方式积极培养人才,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

4.展览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展示手段,一成不变的陈列方式只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中医药博物馆的持续发展需要生动丰富的展览方法。

第一,大部分博物馆因为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使馆内的陈列固定化,虽然保持了自身特色,但却流失了大批观众。为了避免此种现象,需要定期改变陈列格局、展示内容,使博物馆常展常新,实现观众循环参观。第二,将展品陈列动起来。哲学上讲物质是运动的,有些事物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是以明确的运动状态存在的,而博物馆一般将藏品陈列在展览柜里,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而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使展品动起来,增强陈列展览的趣味性,拉近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第三,将新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之中,使观众感受到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比如利用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中草药鉴定等使观众享受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刺激。通过观众与模拟展品的交互体验,增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第四,加强中医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站,便于观众与博物馆、观众与观众、观众与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实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

5.加强宣传及文化交流

主动走近观众、走进社会,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方式,广泛地宣传自己,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四川省博物院通过文物大篷车的方式使文物走向乡镇,改变了观赏文物需要到博物馆、需要到城市的局面,迈出了主动接近观众的一步,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

加强中医药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通过馆与馆之间藏品的交换与调拨使其互通有无;通过馆际间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将部分展品适当地出借给学校、医院、社区等团体组织,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能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及博物馆的影响力。

6.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短缺是所有博物馆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我国的传统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进行投资经营,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方式越来越适合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依托中医药企业创办的博物馆,因为经费来源与企业利益及效益挂钩,因此发展的经济基础尚可。但其他的中医药博物馆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因此他们应该解放思想,树立经营理念,除了自身经营、政府拨款之外,通过自身努力、政府倡导,积极主动地寻求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参与和资助。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对进行赞助的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宣传,实现双赢。

总之,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医药博物馆应立足自身特色及发展目标,把握观众需要,通过建立结构全面的人才队伍,利用现代新技术丰富展览陈列方法,加强文化交流,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功能,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和中浚.中医高校博物馆及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喜与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2]罗月琴,吴鸿洲.浅论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和建设[J].中医文献杂志,2006(1).

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6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广州中医药三院”)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和芳村中医医院组成,是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为主体,兼具中医内、外、妇、儿、针灸理疗等相关配套专科的,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与第三附属医院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体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要的医疗、教学、科研基地。广州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亦落户与此。是一所具有专科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按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规划建设成为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为主体、相关专科配套、具有明显特色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一期门诊住院楼将设置急诊科、创伤骨科、脊柱科、关节科、运动医学科、康复科、骨质疏松科、针灸推拿科、神经内科、血液肿瘤科、颅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医技科室。麻醉科有12间手术室,百级3间,万级9间。

医院将配备各类先进和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主要有1.5T磁共振成像设备、64排128层CT机、多功能数字X线摄影系统(DR)、彩超仪、骨密度仪、关节镜手术设备、腹腔镜、宫腔镜、Leep刀、生化免疫流水线、全自动细菌药敏鉴定仪等。

医院新建大楼的信息化建设定位为创建全面数字化医院,网络建设充分考虑后期的业务增长以及网络的可扩展性,并充分考虑内外网逻辑隔离,核心设备要求健壮、稳定,即使在单机故障时,也要做到业务无感知运行,能够顺畅地处理内网HIS、LIS、PACS 等业务。此外,内网改造需要考虑到无线业务的扩展,确保移动医疗在医院的开展。

网络可靠性至关重要

根据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经验要求,HIS、LIS、PACS等业务系统要求网络具备较高处理能力,同时为保障即时影像信息的传递,也需要网络高可靠。为了预防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网络单点故障而导致业务中断问题,医院信息中心采用了业界最先进的交换网硬件集群技术CSS2,通过交换网,将2 台物理核心交换机虚拟成一台逻辑交换机,以独创的主控1+N 备份技术让集群系统可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

提升网络运维质量

保障内网安全

为了简化医院对网络的运维监控,信息中心部署了敏捷交换机独有的iPCA 网络包守恒算法技术,通过对远程医疗视频教学和远程会诊等业务报文进行标记、染色和计数,在零流量开销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精准质量检测和即时故障定位,帮助运维人员轻松了解网络状况,提升故障定位效率,保障远程医疗教学和会诊的视频质量。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给医院信息化带来方便、快捷和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安全隐患:非法用户窃取医院机密信息谋私利;越权访问医院应用系统,篡改数据;终端不能及时打补丁造成蠕虫泛滥。信息中心采用的敏捷交换机S12700 支持下一代安全防火墙板卡,结合大数据的原理,通过对用户行为进行关联分析,帮助运维人员发现安全隐患进行主动防御,有效地解决移动支付、远程无线接入等传统安全设备各自为战的单点防御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

借移动医疗东风

三院数字化愿景乘风起航

移动医疗被称为医疗信息化“王冠上的明珠”,是国家卫生部重点关注的项目,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移动医疗的建设将加快医院无线查房、移动护理、移动输液、病患定位等无线医疗业务的部署实施。为了帮助医院实现无线业务的快速部署,并简化有线、无线两网的管理,信息中心采用了敏捷交换机S12700 的随板AC 技术,通过ENP 单板实现对无线AP的管理、控制和转发,实现了业界领先的有线和无线业务的统一管理、统一策略和统一转发,使得有线、无线两网在用户体验、管理体验两个方面的彻底趋同和极致优化。

面向未来的网络演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