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创新范文1
>> 旅游区旅游产业文化营销内涵及应用研究 “将你的旅行变成电影”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营销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中UGC的应用研究 旅游APP在“定制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商业微电影营销在湖南旅游产业中的运作技巧探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北回归线理念在生态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层次分析法在旅游网络营销绩效评估指标中的应用研究 动画与游戏产业在创新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服装艺术在中美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舞蹈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外来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激励理论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CRM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大数据”在卷烟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CRM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研究浅谈 卡通形象在食品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中国经营报.http:///info/201114/201114150144.shtml
15.中国旅游报.http://.cn/site951/qiye/scyx/2012-11-28/608495.shtml
16.凤凰网.http:///mainland/detail.2010.11/08/3031276_0.shtml
17.西部网.http:///content/2011.09/06/content_5168628.htm
18.凤凰网.http:///mainland/detail_2010.11/08/3031276_0.shtml
旅游产业创新范文2
一、提升思想理念,充分认识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在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迅速拓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面临全省加快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和秦皇岛“旅游立市”的战略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破解要素制约,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卢龙县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实现卢龙县旅游从乡村游向休闲型,从过境地向目的地的转变。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五种意识:
一是抓休闲旅游就是抓经济的意识。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已成为一个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增长速度。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旅游总收入已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大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新兴产业,本身效益很大,又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综合效益好,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根据国际上的研究,旅游大概涉及到国民经济109个产业,从国内来看,涉及39个部门,特别是与娱乐,餐饮交通,文化,工业、农业、商贸、建筑等产业有广泛的关联性,发展旅游业可以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二,旅游业资源消耗少投资效益高发展前景好,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型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建设节约型社会。第三,旅游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产业。旅游业就业门类多,容量大,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个直接就业,就带动社会就业4至5人,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产值就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美元,利用外资额就相应增加5至9美元。正因为旅游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所以抓旅游也就是抓经济发展。
二是抓休闲旅游就是抓机遇的意识。世界旅游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人们的出游欲望开始增加,国内旅游兴旺起来,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出境旅游开始兴旺起来,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人们开始追求和享受旅游的乐趣,旅游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当前,卢龙县发展旅游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京津地区,既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圈,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重要旅游圈,不仅观光旅游将迅速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旅游的市场需求将实现一个新的飞跃。特别是胡省长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秦皇岛立市的战略产业来抓”“卢龙要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抓”,这是一个历史性,方向性的转折和调整,对全市以及我县今后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要的机遇,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坚持围绕京津唐上项目,坚持围绕秦皇岛发展旅游,充分抓住和利用好“旅游立市”的战略机遇期,把旅游业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重要位置,使旅游业成为卢龙今后发展的招牌产业。
三是抓休闲旅游就是抓结构调整的意识。旅游业是一个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业购物、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还能促进信息、咨询,中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第三产业。因此,发展旅游业是加快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要抓住旅游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第三产业的规模扩大和产业提升,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四是抓休闲旅游就是抓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意识。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产业,游客必须觉得旅游产品有吸引力才会去旅行游览。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旅游产品不是购物商品,无法到市场上直接交易出售,决定了旅游必须整体促销,打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品牌。因此,旅游经济就是知名度经济,旅游促销就是城市推销。就像人们一谈到桂林市,就会联想到漓江和桂林山水,一谈到黄山市,就会联想到壮丽的黄山自然景色。通过各种旅游促销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旅游,就是在党委、政府主导下,社会各部门共同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创造和维护城市,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在国内外的辐射力影响力。
二、搞好科学规划,找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旅游产业创新范文3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04-02
1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相互依存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浓郁文化氛围、丰富的历史遗址、较高的知名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可以依托其发展相应的产业。如果把名城的历史氛围、文物古迹作为一种资源,那么也存在资源的最优使用问题。名城的资产需要保护和运作,其产业化运作的方法之一就是旅游业。旅游业可以把名城的丰富历史遗迹、文化氛围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1.2 相互融合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在历史上,它们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功能由于历史的延续部分地被传承,溶进现代人们生活的潜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文化特征,即在人们的观念、生活习俗、性格、哲学思想、音乐、戏剧审美、文学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但用什么来诠释历史文化名城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显示它的历史风貌,使全人类都能够从名城中有所启迪?旅游业应该是一种最好的传载方式,因为旅游者通过游览活动,能够体味名城的内在精髓相结合,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1.3 相互促进关系
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已是一种潮流。旅游者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人们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名城有着特殊的兴趣。历史文化名城之旅,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事实上也是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名城发展旅游业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名城旅游业的产业优势也更加突出。从旅游业的需求和供给的资源基础来看,名城旅游供需结合较好。这是从旅游市场和经济发展中心观来看待名城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此外,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产业,但这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该文化产业需要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提高全体居民的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地域文化特色等。但名城的文化产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有新的表现形式,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名城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应该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旅游业。因为现代旅游业既要求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又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审美要求和实现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总之,无论从名城或旅游业的内涵、功能和发展内涵等关系上,还是从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两个产业之间资源的相互利用等方面来看,旅游业与文化产业都密切相关。关键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怎样更好结合的问题,既发挥名城的社会功能,又要保护名城的珍贵文化遗产,从而实现名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长沙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及其现状
长沙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就有“楚汉名城”之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绚丽多彩,遗存十分丰富。现已发掘春秋古墓300余座、战国古墓1800余座、汉墓8000余座、保护完好的出土文物2万多件,全市现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6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举世闻名。旧城区则是长沙主要历史文化遗存所在,城郊还有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景点。长沙人文汇萃,有“潇湘洙泗”之称。屈原、贾谊、杜甫、辛弃疾、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近代以来,伟人辈出,长沙成为“弘扬前驱,彪炳后世”的革命圣地。时期有黄兴、蔡锷等先驱,以来有、蔡和森等杰出革命家。、齐白石等名人,在长沙留下许多胜迹。长沙风景秀丽,有“山水名郡”之称。岳麓山巍峨西峙,湘江穿城而过,桔子洲静卧江心,融山、水、洲、城于一体。这些都是我们不断推动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保护好名城,充分利用和发挥名城优势。
长沙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
第一,名城的文物古迹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长沙及全国许多以文物观光为主的旅游城市,如西安洛阳等,都依赖其特有的文物古迹来发展旅游业。文物古迹、历史氛围等都是名城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如长沙的天心阁、岳麓书院、和青少年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湖南第一师范等。
第二,在用地空间上,既要保证现代化项目的优先发展,又要给文化景点留足地盘。用地方法规固定下来,决不能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比如:长沙市确立了“西文东市”的城市格局,在东城区尽可以建高楼大厦,充分体现现代城市的新貌,西城区则以山、水、洲与旧城传统景观为主调,对楼层和建筑风格加以限制,保持宁静古朴的古城风貌,建筑的高低错落,城市的一动一静,构成鲜明对比,历史感与现代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长沙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
第三,在城市建设发展思路上,既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国际先进理念,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又必须注重保护城市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比如:正在建设的长沙湘江风光带是一处现代化的大型游览项目,我们在建设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人造景观、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浑然一体,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高雅境界。在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把文化的优势当作口头的资本,应该把文化融汇入经济大潮中。应该从战略上加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是要将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地理、文物、典籍、名人、名胜和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等各种优势,渗透到农、工、商、运、建、服等各行各业及其产品、服务、经营、管理之中去,以期多角度、多侧面、多形式、多层次展示历史名城的人文精神风貌及文化特色,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形成大经济与大文化互动共生的新的经济增长格局。
二是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典籍、文化名人、文化传统和人才优势,开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以文生财,以文富民。
三是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集观赏、认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事业。长沙市可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总之,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文立市,走向世界,形成有自己鲜明特点的现代化城市。
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
3.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理念
两个产业的整合不应是浅层次的,而应是深层次的。不仅仅是旅游业利用文化产业作为资源基础,或文化产业利用旅游业获得经济收益而维持自身的发展,用旅游业收入补贴文化事业,这种整合是浅层次的,基本的。由于两个产业的运作机制是不同的,该整合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一定的矛盾。旅游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把握市场需求的潮流,更多地利用文化产业某些外在的、表层上的东西,利用它的表象,如文物古迹、庙宇、民俗表演、节庆日、历史传说等,从而使游客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旅游业虽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但表现形式更商业化、娱乐化,它并不要求保持文化的原生态,难免会带来文化展现的肤浅和庸俗,因为娱乐业更强调娱乐性和可享受性,而不是沉重的历史、民族文化反恩。一般游客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适当的思考和启迪。旅游业从内在本质上不可能自觉关心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哦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在一些人追求短期效应的思想下,旅游开发无序,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破坏文物这种显,更多的是文化内涵表现的粗俗化。而且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对当地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些方面来看,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内在的矛盾。而名城的文化产业更重视社会效益,以发扬人文精神为己任。但惟有资金上的支持,才能使其更可持续。总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合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融合,这种整合要创新,两者在目标指向、内涵构成、表现形式等深层次方面要相一致。如何使两个产业的浅层次整合,变为真正的深层次整合,这是世界范围内都需要解决的难题。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辨证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名城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已。
3.2 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整合的目标模式与内在机制
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整合应该是有机的、内在结合的。名城文化产业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两者整合的基础不仅是资源和经济利益,而应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名城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的弘扬,两者应以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为终极目标。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整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制、引导旅游扑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为名城的神韵和内核。同时,应建立旅游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传导机制。也就是如何确保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资金对文化产业、文物保护的投入和回报问题。除新兴建主题公园、民俗文化城、维修文物古迹等旅游景观使名城的文化事业发展和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这种形式之外,如何通过财政渠道来实现对名城文化事业的持续补助机制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因旅游业的发展对名城的财政有一定的贡献。除此之外,还应有更多渠道的资金来时实现对文化事业的补助。
旅游产业创新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债务结构;创新产出效率
一、 引言
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是关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党和政府在十会议上将企业创新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将其作为“十三五”时期最重要的发展目标。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虽然经济总量在日益扩大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至今仍在继续,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模式,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各行业中,企业研发投入前10名几乎都是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担负着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作用,在过去是,在未来也将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然而,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投入大、周期长、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高风险投资,从初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到后续需要管理层的监督、管理,都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困难。国有企业因存在所有者缺位,管理者缺乏监督的现实情况,创新活动带给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负担大于激励,因此,针对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的讨论由来已久。然而,国有企业是否缺乏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国有企业创新水平?以上问题尚待解决。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搜集我国A股上市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债务结构的数据,分析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效率,并从债务结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1. 国有企业与创新投资效率。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投入具有三大条件与优势。
一是融资优势。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且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因此面临着较强的融资约束(Hall,2002;唐清泉和肖海莲,2012),需要外部融资的支持。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因其具有的规模优势、政府资源和强大的竞争地位,拥有丰富的融资渠道和低廉的融资成本(刘慧龙等,2014;韩鹏飞等,2015),成为创新研发的先决条件。
二是政策目标。国有企业除了实现经营目标外,作为国有资产的人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解决就业、税收等。在国家全面推动创新转型升级的政策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承担着我国企业创新转型的主要任务,担负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目标。
三是政策优势。在国家将创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的前提下,各级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在全国范围内兴建科技产业园区为企业建立创新环境,提供创新奖励和政府补贴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李政、陆寅宏,2014)。而国有企业因其与政府具有“天然”联系,能够优先享有优惠政策,有助于开展创新活动。
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政府,存在大股东缺位的问题,无法发挥大股东的监督作用,因此国有企业中的委托问题较为严重(陈冬华等,2005;周仁俊等,2010)。创新作为一项长期、复杂和不确定性较强的投资活动,其产出的效率和效果与管理层的管理和监督水平息息相关。因国有企业管理层缺乏监督和有效的奖惩机制,使管理层在创新活动的产出问题上无论干好干坏都没有动力或压力,导致创新效率低下。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a: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创新投入较高;
H1b: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较低。
2. 国有企业债务结构与创新产出。企业债权给企业带来了破产清算的压力,因而能一定程度上对管理者发挥约束作用,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委托成本。针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不同的债务类型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
企业的短期债务虽然融资成本较低,但在短时间内承担着还本的压力,若经营业绩不善,无法提供足够现金流偿还短期债务就可能被破产清算。这种压力迫使经营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有更强烈的动机提高经营效率和业绩,此时管理者对于占用大量资金并可能带来突破性成果的创新研发就会加大关注和监督,从而企业创新产出效率提高。而长期债务虽然融资成本较高,但是付息的压力远远小于还本压力;同时若企业经营不善,管理层可将债务压力转嫁给下一任接班者,因而长期债务对企业创新成果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a:短期债务能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效率;
H2b:长期债务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效率。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样本为2003年~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文中使用的国有企业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根据实际控制人信息归类整理得到;上市公司拥有的专利数目来源于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企业的研发投入R&D数据,来源于公司年报手工搜集;其他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
本文对样本进行了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企业;(2)剔除上市时间晚于2013年的样本;(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4)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Winsorize处理。本文最终得到16 801个“公司―年”样本观测值。
2. 主要解释变量。
(1)企业创新(Innovation)。
①创新投入(RDS)。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目的是为了生产新颖的产品或改进提高现有的生产工艺水平,因而是用于衡量企业创新投入的主要指标。本文借鉴已有文献(Chen & Hsu,2009),将企业当年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创新投入的主要指标。用销售收入对R&D支出进行调整可以消除企业规模的差异,从而更好的反映每个公司对创新的投入力度。
②创新产出(APP3)。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代表了一个企业创新的产出情况,是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主要指标。考虑到企业从做出创新决策到获得创新成果申请相关专利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借鉴He和Tian(2013)对企业创新的度量方法,选用企业滞后三年的申请专利数量的自然对数作为主要的被解释变量(LnAPP3)。
(2)债务结构(Debt)。借鉴Kim和Lee(2008)的研究,本文将债务结构分为短期债务(SLoan)和长期债务(LLo-an),分别用企业短期银行贷款和长期银行贷款与总资产之比来度量。
(3)控制变量。本文借鉴已有文献(Aghion,VanReenen & Zingales,2013),对影响公司创新活动水平的变量进行了控制。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企业寿命(Age)、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企业的营业收入年增长率(Growth)、企业资本支出(CapExp)和企业财务杠杆(Leverage)。
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本文利用以下回归模型对本文的假设1进行证明: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1是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可知:(1)国有企业均值为0.606,说明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比超过60%,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2)我国平均每家企业每年申请专利数量15件,获批数量13件,但标准差都较大,说明企业间创新能力差别较大,持续能力较差;(3)企业创新研发R&D投入平均每年达4 414千万元,说明创新研发活动对资金需求量巨大。
2. 实证结果分析。
(1)国有企业与创新投资效率。表2的第一、二列是国有企业与创新投资效率的回归结果。由表2可知:①国有企业(SOE)与创新投入(RDS)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本文假设H1a一致,说明有企业在创新研发投入中“毫不吝啬”,国有企业平均研发支出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说明国有企业有着强烈的创新动力。基于本文分析,这可能来自于三方面的支持:一是国有企业拥有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低廉的融资成本,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二是国有企业担负创新转型的政策性目标;三是国有企业能够优先享有国家、政府推行的促进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②国有企业(SOE)与滞后三年的专利申请数量(LnAPP3)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本文假设H1b一致,说明国有企业创新活动的产出水平显著差于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大力投入相比,其创新活动产出效率较低。
(2)国有企业债务结构与创新产出。表2的第三、四列是国有企业债务结构与创新产出的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短期债务与国有企业哑变量的交互项显著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长期债务与国有企业的交互项不显著,这与本文假设H2a和假设H2b一致,说明短期债务的增加能减轻企业委托问题,提高经营绩效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有企业创新产出效率低下的问题,而长期债务不具有此显著效应。
(3)稳健性检验。为保证前述结果稳健,本文借鉴已有文献(董晓庆等,2014),选择企业当年研发投入员工占总员工的比重作为衡量创新投入的替代变量;使用滞后三年的专利获批数量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替代变量;同时,将创新产出的滞后时间缩短为滞后2年、滞后1年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本文的发现保持一致。
五、 结论
国有企业创新是在中国经济形势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和学术界都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国有企业是否缺乏创新动力,创新效率是否低下以及该如何提高创新产出都是关乎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因拥有融资优势、政策扶持优势和肩负的政策目标,创新研发投入较高;(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因大股东监督缺位和委托问题,创新研发产出较低;(3)债务结构能够改善国有企业创新产出效率低下的问题。具体来说,短期债务能促使创新产出提高,而长期债务不存在上述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本文发现国有企业创新投入较大,并非缺乏创新动力,真正缺乏的是对于创新活动后续持续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创新投入虽大但创新产出较少,效率较低,丰富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相关研究。第二,本文发现国有企业灵活调整债务结构能够改善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企业为创新研发寻求外部融资时,可合理适量多使用短期债务,以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第三,本文为政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保证国有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政府应加强对国有企业创新活动效率的监督,将效果和效率指标融入管理者的考核机制中,以解决目前投入大而产出小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江诗松,龚丽敏,魏江.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的能力追赶:一个共演模型――以吉利集团为例[J].管理世界,2011,(4):122-137.
[2] 鞠晓生,卢荻,虞义华.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13,(1):4-16.
[3] 李汇东,唐跃军,左晶晶.用自己的钱还是用别人的钱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创新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3,(2):170-183.
[4] 唐清泉,肖海莲.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基于企业R&D异质性视角[J].南方经济,2012,(11):40-54.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号:16XNH080)。
旅游产业创新范文5
1.1分析步骤
根据GEM模型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青岛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问卷。选取青岛旅游行业专家发放调查问卷20份,青岛的旅游企业主管发放调查问卷18份。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运用GEM模型,得出青岛旅游产业竞争力GEM得分。
1.2结果的分析
青岛的得分为568,可以看出,青岛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国内上等水平,在国内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在国际水平的竞争力处于中游,还有一定发展的空间。青岛的资源得分7.93,在各因素中得分最高,可以看出青岛旅游产业发展有良好的资源。这是因为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青岛属于海滨城市,黄岛、海底世界都是有名的旅游景点。青岛的设施得分7.73,说明设施方面表现良好。青岛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随着山东蓝色经济圈的带动,青岛不断加大旅游的投资,旅游设施不断完备,旅游产业的管理不断完善。青岛辅助行业的得分为7.62,这说明青岛的相关辅助行业表现良好。青岛的宾馆、旅行社数量占全省之最,其中青岛的星级酒店156家,旅行社332家,但是旅游社缺乏对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的调查,没有充分发挥青岛资源优势。青岛企业机构、战略的竞争力得分是6.97,在各因素中等分最低,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岛的旅游企业之间缺少沟通,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创新能力差,各企业之间主要看价格差异营销,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青岛本地市场的得分7.47,本地市场表现良好。青岛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6280万,旅游总收入936亿元,青岛旅游市场主要是面向国内,尤其是海底世界、金沙滩等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旅客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随着世园会的建成,青岛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青岛的本地市场前景广阔。青岛外部市场的得分7.5292,外部市场表现良好。青岛2010年外汇收入6亿美元,同比增长8%。由于青岛的旅游资源以及生活环境具有很大优势,同时青岛与韩国等有经贸往来,青岛也是奥运会帆船的举办地,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青岛的外部市场发展前景潜力巨大。
2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2.1制定旅游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布局和具体发展方向
青岛是一个旅游城市,政府对旅游产业也非常重视,应该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发展青岛旅游市场。政府在国家对旅游产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发展适合青岛的旅游产业,使旅游产业能够形成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发挥旅游产业集群的效果。
2.2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企业竞争力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的相关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使整个产业链达到利益最大化,这也正是产业集群的优势所在。要想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与产业的竞争力,只是依靠单个企业的发展,很难提升整体行业的竞争力。
2.3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旅游产业创新范文6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概述
我国的旅游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由于旅游产业具有高关联度,决定了它能带动其他有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特征,整体促进整体经济的飞速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同工业、农业、会展、医疗等行业相互融合,体现了旅游的新型产业功能。例如,旅游景区可以同时实现医疗、会议组织、展览、养老等新型功能。这些新型产业的形成证实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互相融合的形成。
虽然我国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思想和方法论。但是,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的不断革新,另一方面,它对于旅游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和发展,各个旅游产业之间相互竞争求发展,最终促进了旅游产业整体的进步。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促进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旅游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进展分析
我国现有的旅游产业融合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单一性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包括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产品、影响等,研究成果不多。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产品研究
不同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容易实现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多样性。例如会展旅游,将会展行业同旅游行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满足了社会群体对于旅游和会展两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会展行业和旅游行业的共同发展。农业旅游将农业和旅游相互融合,一方面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增强了社会群体对于农业的深入了解。此外,目前还有将医疗养生与旅游融合的医疗旅游,历史和旅游融合的红色旅游,体育运动和旅游融合的体育旅游等多种旅游产业融合产品。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和技术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多样性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融合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将动漫行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两个产业之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达到融合。这样的旅游产业融合受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的推动。将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两个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达到融合目的,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主要是旅游具有休闲性和体验性,以及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等。而旅游产业融合也会收诸如经济管制、需求和产业功能等的阻碍。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效应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效应研究都借鉴了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结论。旅游产业融合加强了人们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改变了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分布,强化了旅游的功能性。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诸如文化、体育、历史等进行融合,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增加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还有利于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最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利益的增长。
三、旅游产业融合启示
旅游产业融合现象的发生具有必然性。社会的整体发展对于旅游业中产业融合的产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社会经济不断发生,人们的生活需求也逐渐由物质需求上升为精神需求,因此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得到提升,人们对于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热衷度。为了提升企业利益,企业需要持续的开发创新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整体效益的提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
由于旅游产业融合处于不成熟阶段,它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不具有系统性,成效甚微,未来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系统化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体系
之前的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资料均注重针对旅游产业融合特定领域进行探究,研究内容不成体系,不利于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学习。因此,未来应当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系统化,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
(二)研究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研发过程
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开发过程应当以经济理论思想为主要方针。旅游产品开发阶段与产业融合理论要相辅相成,对该阶段中产业融合现象进行透彻分析。例如,在市场调研阶段,要深入的了解消费者对于旅游融合产品的需求。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对技术和产品融合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确保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建立坚强的理论基础,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对旅游产业融合的途径和模式进行深入化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形态,因此旅游产业在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时应当以具体实际的案例为参考,实现融合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通过对于现有的融合模式和方法的调研,分析和总结,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法和模式建立坚强的理论基础。
(四)对旅游产业融合和企业经营战略的结合进行进入化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仅仅有理论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应当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进行相互结合,这样才可以保证旅游行业能够持续的发展。此外,应当加强对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学习,进而对于我国的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实施实证研究,完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体系。
(五)研究方法需要保持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