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1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村;可持续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保护性耕作主张在不影响土地播种的前提下,尽量应用大量的麦秸杆、植物残渣等进行地表的覆盖和保护,采用免耕播种、以松播种的方法,尽量减少土地耕作的次数和程度,应用化学方式控制耕地上的杂草数量及病虫害的发生。保护性耕作现已在辽宁、河北和内蒙三省交界的山地丘陵地带推广,并获得了成功。
一、使用大量的秸秆和作物残渣进行耕地地表覆盖
应用大量的秸秆和作物残渣进行耕地表面覆盖是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技术。大量秸秆和作物残渣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农村秸秆和作物无法有效处理的困难,同时还能起到保护耕地,防止风沙侵蚀,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作物残渣及秸秆腐烂以后,会将肥力补充道耕地土壤中去,一方面其在不断的改善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另一方面它又同时增加着土壤的有机肥力。通过实地检验测试发现,保护性耕地能够有效的提升土壤的松弛度,提高土壤的含氧量。辽宁、河北和内蒙三省交界处的农田在实行保护性耕作以前,土壤的重量高达1.54作用,保护性耕作推广一年以后,土壤的重量下降到了1.39,改善效果较为明显。而三年以后,该数据又降到了1.20.土壤的通透性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这为水分、氧气和肥力的储藏提供了有利条件。土壤储肥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对化肥的依赖程度,减少农业种植的成本支出,同时还有利于我国粮食综合产量的提升。
二、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耕地的粮食综合产量
耕作方法的好坏关键还是要看该方法对粮食综合产量带来的提升程度。粮食综合产量同时也是衡量土地地力的最基本标准。在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以前,三省交界处的土地,大多亩产量较低,其中中产量的土地占据了全部土地的七成作用,且还有将近六成的土地存在水土侵蚀严重的问题。干旱、贫瘠、板结等名词一度成为评价该地区土地的代名词。传统耕作方式下,农民为了提升土地的粮食产量,不停的采用多施肥、多耕地的方法,以复种次数赢得年产量的提升。传统耕作方式归根结底是在以牺牲土地使用寿命的方式换取短期利益增加。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用保护性耕作一方面需要回复已经丧失的地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增加粮食产量保护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事实证明,该方法做到了这两点。
三、保护性耕作能够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
该区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土地以干旱和半干旱为主,灌溉条件较差,旱地占据了全部农田面积的六成左右。春旱较为严重,降水量较少,且水资源极度贫乏。干旱与水土流失互生并发,不仅使该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保护性耕作,应用地表覆盖和深松的方法,一方面增加了天然降水的渗透量,大幅度减少地表水分的流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使得本区内遭受水蚀侵害的土地数量减少了八成左右,土壤的含水量提升了15%作用,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四、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农民增收
我国是世界上的传统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较快,但毋庸置疑,农业人口仍旧占据着我国绝对多数的地位。如何提升农民收入变成了现阶段提升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关键。传统精耕细作模式下,农田工作量较大,粮食产量不高,农民生产劳作所能创造的附加值较低,致使农民的收入状况一直处在我国各行各业的最底层。采用保护性耕作不仅能够显著的降低农田劳作的工作量,同时还有利于节省农业机械的燃油支出和灌溉以及施肥支出,大大节省了种植成本。而成本节约的同时,农田却实现了10%左右的增产,这样一来一去,无疑会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极大的提升。
五、总结
三省交界处的保护性耕作推广,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种农田耕地保护方法能够很好的适应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状态下的农田。应用麦秸秆进行农田表面覆盖,实施免耕播种技术,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水土保护和防风固沙的效果。另外这种耕作技术对于蓄水保墒、培育肥力也有着较好的功效,不仅可以实现土地肥力的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水土的保持,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农田持续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保安,靳书坤,郝俊灵.保护性耕作与技术集成推广――北方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J].河北农业科学,2012(11).
[2]邸敬会,靳书坤,郝俊灵.成安县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2(11).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2
首先,科学技术以及成果转化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这时的农业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很快便出现了自身存在的弊端,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没有使得农业经济呈现稳定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不断的转变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再次,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约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支持,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现行的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一定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缺陷显露出来,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优化配置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态农业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保证生态农业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农业的各项工作。对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机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管理,促进资源和能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循环和流动,并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关系之中,以科学的态度和原理组织安排各项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较高的位置之上。
2.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系统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资源节约同农村的环境保护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只有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
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下,需要我们加强对生态农业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要尽快出台与农业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生态农业市场。鼓励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加快土地的流转,必要时还可以开展规模化经济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的范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加快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的准入制度,建设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补助。
三、结语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4小结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58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zhi of Tibet
LI Ping, SUN Zi-bao,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Tibet University, Lin zhi 860000, Tibet,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nzhi area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inzhi area was evalu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zhi of Tibet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是西藏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关系到本地区及西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全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探讨其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趋势,为林芝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1-5],结合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林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分成3个子系统即3个目标层,分别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每个子系统选取若干典型指标,共计17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A):农业总产值(A1)、人均粮食产量(A2)、人均肉产量(A3)、人均生产总值(A4)、财政支农(A5)。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粮食作物单产(B1)、人均耕地面积(B2)、粮食播种面积(B3)、农机动力(B4)、化肥使用强度(B5)、农药使用强度(B6)、农村用电强度(B7)。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C1)、农业人口比重(C2)、人口密度(C3)、第一产从业人员比重(C4)、人口自然增长率(C5)。根据17个指标的特性,将它们分为正向作用指标和逆向作用指标两类。其中,正向作用指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指标值越大越好,如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产量等;逆向作用指标值若超过一定限度会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值越小越好,如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等。数据来源于林芝统计年鉴1996―2000、2001―2003、2004―2007[6-8]。
1.2 确定各指标权重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直接反映该指标在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9-11],采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3个目标层的权重及1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
1.3 评价步骤
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为便于比较,以1996年为基期,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见表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采用极值法,即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Xit=Cit/Ci0(1);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Xit=Ci0/Cit(2),式中:Xit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的标准化值;Cit和Ci0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和基年(1996年)的统计值,对于任意项指标,只要标准化值增大,便意味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用y表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y=∑Wi.Xit(3),式中,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Xit为标准化值。综合评估值Y=y1+y2+y3。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指标标准化后的结果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和综合水平进行评价,1996-2007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值由1996年的1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888 5,增加了0.888 5,增幅88.9%,年均增幅达7.4%,表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2.1 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
如图1所示,1996-2007年间,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先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4年突降后又呈上升趋势,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其持续发展能力由最初的0.528 0波动增加到2007年的1.278 0,增幅58.7%,年均增长率为4.8%。从该子系统各指标的表现来看,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18 388.20和0.37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 29 939.00和2.05万元,分别上升 11 550.80与1.68万元,增幅达 62.8%、448.9%,这两项指标的大幅增加,使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另外,财政支农指标的变化也明显影响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2004年财政支农力度的大幅下降导致了该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幅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芝地区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2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
图1、表3,表明林芝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研究时段内呈慢速增长态势,其可持续发展指数值由1996年的0.322 8缓慢增加到2001年的0.403 8,增幅25.1%,在2002年突降到 0.352 8后又持续增加至2007年的0.406 9。纵观不同年份之间的指标数据发现,1996-2007年间,虽然粮食作物单产、农机动力、农村用电量三项指标的较大幅度增长,使得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有所提升,但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逐年增强,造成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该区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导致该子系统在研究时段内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因此,农业现代化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林芝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警示我们对通过农业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做法要慎重,特别是在本区化肥和农药施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非农建设占用大面积耕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持续下降也是致使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现今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态势,是促使林芝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
2.3 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
表3所示,1996年至2007年,该子系统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值基本为持续缓慢上升态势,1996年其指数值为0.149 2,2007年为0.203 6,增加了0.054 4,增幅36.5%。对照指标数据(表1)可以发现,1996-2007年,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外,其余指标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一产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农业人口比重指数值由1996年的0.751 2降低到2007年的0.749 7;而一产从业人员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0.449 0降低到了2007年的0.395 3,降幅为13.6%。上述分析说明,人口密度的增加、农业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比较明显的副影响。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利于本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说来,1996-2007年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不断加强。但不容忽略的是,林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加大、人口密度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对其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研究时段内,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较快,而农业资源与环境及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但三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林芝地区农业初步表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的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对林芝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副作用,说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日益减少和环境逐步恶化的双重威胁。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5
一、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我国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同时,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2、农业生产现状迫使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与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上述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尽快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3、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追赶国际经济发展领先水平,我们必须在推行循环经济上下大功夫、苦功夫。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更应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4、农业的自身特点推动我们必须推行循环经济
第一,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第三,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如此,我们更应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保护型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1、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
2、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过程。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三、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并灵活运用“4R”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
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一)节地。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土地可大大减少;推行间(套)立体栽培先进技术等,提高复种指数。(二)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三)节种。种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种子,农民科学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四)节肥。科学施肥,推介生态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五)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六)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七)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中推行节油技术。(八)节柴(煤)。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九)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畜牧提高养殖业的肉料比,节约粮食。(十)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
2、再利用(Reuse)原则
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3、再循环(RecyCle)原则
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
4、再思考(Rethink)原则
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合生态农业是困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主)”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2、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发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一致,可跨越式地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力推动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
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才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范文6
它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农业循环经济则是要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来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我国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同时,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2、农业生产现状迫使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上述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尽快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3、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追赶国际经济发展领先水平,我们必须在推行循环经济上下大功夫、苦功夫。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更应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4、农业的自身特点推动我们必须推行循环经济
第一,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第三,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如此,我们更应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保护型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1、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
2、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过程。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三、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并灵活运用“4R”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
(一)节地。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土地可大大减少;推行间(套)立体栽培先进技术等,提高复种指数。
(二)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
(三)节种。种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种子,农民科学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
(四)节肥。科学施肥,推介生态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
(五)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六)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
(七)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中推行节油技术。
(八)节柴(煤)。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
(九)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畜牧提高养殖业的肉料比,节约粮食。
(十)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
2、再利用(Reuse)原则
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3、再循环(RecyCle)原则
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p#分页标题#e#
4、再思考(Rethink)原则
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
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合生态农业是困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主)”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2、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
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发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一致,可跨越式地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力推动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