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处范文1
0引言
过程,是一件艺术品。视觉传达其实是艺术范畴中一枚微不足道的点,艺术就如火山口喷涌而出的岩浆。当我开始接触、学习、探究岩浆溅起、冷却的那一点火山灰时,实际上是在寻找它静谧之前的躁动和热量,那种能量是存在于结果之前的,是拥有强烈的“表演欲”的。或许将某种能量拟人化的修辞显得过分突兀,但是,它确实存在于结果之前,并且拥有难以形容的魅力。能够让人类的目光聚焦,亦能使人类进行反思,甚至能够引导人类的行为趋向,这就是“过程”。我们的生活存在各种表现形式的艺术,也就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视觉设计,所以关于视觉传达的创造过程无处不在就更是无可厚非了。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在看到美之前,就已经被私欲所蒙蔽,于是注重结果的审美意识形态往往比注重过程的更深入人心。然而,无论如何,依照辩证的科学观念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就不难发现,其实结果也是过程,过程也是结果。那么,我或许会考虑对“过程”需要公平一些,我希望对过程的美认识多一些,对结果的反思多一些。它没有具体的静态图像,它是动态的、变化的美,亦是对视觉传达的诠释,是行为的、刻意的、随性的、矛盾的再创造。它,就是“过程”。
1视觉传达创造过程探究之背景
1.1视觉传达的定义
“以某种目的为先导的,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说,视觉传达本身就是以“过程”作为“主语”而定性的,所以从我们接触视觉传达,学习并且理解、运用它的时候,在这个过程里,分支出了诸多形态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首先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过程’中诱发的诸多分支,完成了‘过程的多样性’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视觉传达视为一种可复制、可拓展、可变化、符合市场需求的过程性产物,它势必会以它的“过程特征”去影响、改变世界信息传播载体的趋势。
1.2视觉传达的涵盖范围
视觉传达的涵盖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外建筑、工业的产品外观设计,企业机构形象的宣传推广,以及商业广告,以及许多非物质形态(如实验艺术、行为艺术、历史文化、纯粹事件发生)的记录、再创造等等。我在此专门提到了人和物。人,就是设计者;物,就是视觉传达本身。其实为过程,但是,它的服务对象(应用范畴)是实体,而设计者则是“动作的执行者”。为什么要提出“人”和“物”两个概念呢?因为在视传的定义中我们提到过程在历史中的变化,而设计者是存在于历史中的,历史在变,设计者的思维导向也在变化,当然,视觉传达也在变化,或许以后不叫“视觉传达”了,它以其他形式去定性。
1.3视觉传达的产生与发展
“视觉传达”这一术语早1960年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就流行了,当时出现、应用在了报刊环境视觉设计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的设计,以及电视、电影、电子广告牌等传媒,产生初期是希望将命题内容传达到观众眼中从而对造型进行各种表现性设计,那个时候统称“视觉传达设计电影海报”。日本(中译版)的《ザィン辞典》中提到视觉传达,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我认为,在当时就具备了相当高的“物”的前瞻性。
2“过程”是一种美
视觉传达的创造过程是设计者的高级精神生产,是一种审美创造(甚至是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不能单纯的去刻板划分形式,其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情感活动。而去体验过程美是就设计者来说,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自然而然、了然于心的积淀。对过程美的体验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它是视传创作的基础,亦是艺术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视觉传达的创造过程与它类艺术创造过程的共性
设计者应当特别强调主动性的创造过程审美体验,道家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运用与此恰到好处。视觉传达的创造过程就好比音乐会的“余音绕梁”,与戏曲中的“四击头”旋律的作用也有异曲同工。因为它类艺术的延续性在历史上是行为复制,而视觉传达是可识别的符号复制。其实,而今的视传创造的结果仍以图像符号为主,但是过程不一样,我们可以借鉴它类艺术,如曲子的创造可能是冥想,戏曲的创造可能是语言,演说的创造可能是销售,等等。过程可以抛开单纯的视觉概念,而向听觉、嗅觉、触觉、感知“进军”。
2.2视觉传达的创造过程的本体特征
有的视传作品完成于刹那之间,可以视为即兴之作;有的视传构思则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虽说视传作品产出没有歌德的《浮士德》耗时长达60年之久,但不乏几个月之久,或是以复制形态的行为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如Gilbert & George的“活体雕塑”以及这一事件的记录材料。不管所用的时间长短,设计者们都在寻找完美的形式,赋予视觉传达一种新的形式结构。由此可见,视传的创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且不应受时间、空间的束缚。
2.3过程的美学价值
设计者的童年生活往往构成视传作品产出的灵感的源泉。许多设计人并不是为了成为艺术家才去体验过程美的,而是因为“过程”这个概念太丰富、太深刻了,以至于使之不得不用以表达自己的内心萌动。过程的表现方法其实也包含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但其美学价值取决于艰苦的推敲过程。有的一挥而就,有的却要长期琢磨,琢磨什么?自然是如何将过程的美保留下来,而视觉传达本身亦是一个痛苦的推敲过程。所以,视传是商业的亦是美的,其创造过程亦是美的,我们能够保留视传本体,为何不去尝试保留其过程呢?过程美,只是本体形态的不同罢了。
3结语
本论的主架构想是思考“如何将视觉传达的创造过程视为一件艺术品看待”,通过对视觉传达的本体分析。综上所述,视觉传达的创造过程是作为设计者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且是精神追求的一部分,我相信在未来的视觉传达发展中,重视过程性、精神性的诉求会逐渐高于现阶段的情况,那么,我们在当今为平衡“过程”与“结果”的比重,自然是需要削弱“结果”的,但未来亦有可能是削弱“过程”的。就如质变后更深层次的量变一般。
过程可以是偶然存在并被可以记录的,亦可以是可以去塑造的。当我们设计人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广泛根植于大脑中之后,势必会有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的奔涌入视传创造的长河。展望未来,有可能“创造的过程”会真正成为设计的一股洪流,或许未来的某一天,“过程”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这是作为设计人的美好夙愿。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 刘新慧.批判性思维[F].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2010,28(3).
[4] 论语[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设计美学 传统美学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因其广泛的传达领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对年轻的现代姿态蒸蒸萌发。事实上,在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主体不去主动关注,也仍然无法回避视觉传递中大量的强制性灌输。仅从感观角度出发,用技术改造来追求各种新奇视觉效果的设计已成为过去的“时尚”,随着我们的视觉环境变成空前丰富多彩、缤纷陈杂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且大众审美需求、趣味的丰富与提高,以追求视觉刺激或是单纯实现视觉改造来吸引眼球的设计道路变得狭窄而势显穷途。
设计美学因现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同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诸多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彼此的融合与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原则有三:一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二是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三是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性和创意语境,既是一种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与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
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能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具有极大的日用功能,但它最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主要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式,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都转化成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通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性实现,也可通过创造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论设计创新的方式如何多样,在本质上它都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
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洁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运用实现并印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通过造型符号的表达,引指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
就在现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与欣赏者、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与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运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变化。中国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审美法则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现代设计界公认为是完美的标志图形;2008年申奥标志也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地为世界所认同。 二、理学美学与现代设计伦理
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的终极关怀。《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审美本质的思考。“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虽然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同的“知觉”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如何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讨一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递一种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依然是不可摒弃的。
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观点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过渡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购买,如一些过渡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背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陛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购买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传统造物观与现代设计观
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 视觉传达设计 影响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高峰的出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传达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画面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已经在我国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视觉传达设计属于“瞬间艺术”。好的作品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他们向视觉传达设计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这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成为“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视觉传达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综合材料 图形设计 摄影
一、平面设计中运用综合材料制作图形的思维突破
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是在二维的空间里以图形和文字作为传播语言的设计形式,然而在如今新媒体,新理念发展的情况下,现在的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视觉作为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体,都体现着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平面设计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设计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画面了。
因此,在现在的这种现状需要建立起新的设计关系,加入综合材料的设计形式,可以对原有的设计内涵进行扩大和完善。这种形式不仅在语言上延展了传统的平面设计语汇,使得平面设计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迈进,为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
现代的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本身就具备直观、生动、独特、活泼、多变等艺术特征,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设计的创意图形,可以根据材料本身的属性,对材料进行一定转变的改造后,既可以保留其原始面貌,也可以将其改变。如果说创造一个有想象力的图形是为了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加深人们的设计作品的印象,那么运用综合材料对人们熟知的图形进行有趣的组合,这样就把人们熟悉的图形陌生化,从而唤起人们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感触和认同。
二、摄影与制作相结合
运用综合材料制作的图形必定要运用到摄影这个媒介,在这样一种设计方式下,摄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摄影语言作为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具有独特的视觉传达特性与表达元素。正如苏珊 · 桑塔格所说:“我们将摄影理解为一种方式,任何东西都可以确切地通过这种方式说出来,任何目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在照片中,原子弹爆炸可以被用来做保险箱的广告。”
因此,通过摄影和后期的图片制作,可以让用综合材料制作而成的图形和整个平面设计更加融合和画面感更加突出,吸引人们的眼球。如图1,意大利ESSELUNGA超市系列平面广告,设计师对人们经常接触的食物材料进行重构,创造性的对其进行拟人化,通过摄影将制作的图形导入,然后加上后期的构图制作使设计作品更加完整和丰富,最终的完成得作品以极富的创造力的视觉形态和视觉效果展现出来。使平时感觉到平淡的超市购物转眼间变成一场新奇的视觉旅程。
三、优势与作用
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综合材料去创作一件设计作品,相较于单纯用电脑制作出来的设计作品而言,不仅能从视觉语言上带给人们冲击,而且为商品本身增加了不少趣味性和说服力,如图2,是某咖啡的广告,他们用咖啡豆摆弄成猫头鹰的造型,装有咖啡的咖啡杯组成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么这个广告传达出来的信息就非常简洁明了:其咖啡提神醒脑的效果不同凡响。相反的如果这个广告只是绘制出一只猫头鹰的话,那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
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目光停留在看上去有趣,而且是和他们相关的事物上去,因此,通过利用身边熟悉的视觉元素,即一些材料,进行重新的组合,这样最终形成的图形可以颠覆人们的视觉神经,从而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四、结论
综合材料的运用从绘画艺术,到陶瓷再到装饰艺术,无一不诠释了它独有的魅力,当它的应用和平面设计联系到一起时,也迸发出独特的火花,不同于传统平面设计的表现方式,以其独有的视觉语言在表达设计作品,这也是为什么设计者越来越中意这种设计方式的原因。
曾经为米兰·昆德拉设计《笑忘书》封面的欧洲平面设计大师柯里莫夫斯基说过:“在各种艺术形式走到尽头的时候,对片段的截取与整合成为后现代的标志之一。” 而这种对片段的截取就如设计师把各种不同的材料通过艺术的手法整合到设计作品中去,这样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就是对艺术和生活的重新诠释了。
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综合材料制作图形,不仅可以延展和丰富设计语言的表达,而且还大大的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能力,创造性的发挥出材料本身的特性,并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贯通、结合在一起,丰富了设计作品的表现力,这种形式设计的作品无意间给人们传递出了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露露.平面广告图形设计视觉创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
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处范文5
论文摘要: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自发端至今,历经多样的风格流变,各种视觉手段的运用层出不穷。当下国内的平面设计在这个视觉元素颇丰的多媒体信息环境下,要寻求自我言语方式的深入和争取对话权.无疑需从中国传统大美学思维中探究设计空问的可能性。
当视觉传达设计毫无疑问的成为当下中国设计创意产业这棵大树上的重要枝权时,对设计美学的积极探究成为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开端,同时也为设计的原创来源拓掘新的出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之间的艰辛跨越实则是从技术跟随到设计美学关怀的上升道路。
视觉传达设计因其广泛的传达领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对年轻的现代姿态蒸蒸萌发,然而只于量上的泛滥却不够称其为蒸蒸日上。事实上,即在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主体不去主动关注,也仍然无法回避视觉传递中大量的强制性灌输。仅从感观角度出发,用技术改造来追求各种新奇视觉效果的设计已成为过气的“时尚”,随着我们的视觉环境变成空前丰富多彩、缤纷陈杂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且大众审美需求、趣味的提高丰化,以追求视觉刺激或是单纯实现视觉改造来吸引眼球的设计道路变得狭窄而势显穷途。
设计美学因现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同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WwW.133229.CoM诸多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彼此的融合与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原则有三: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性和创意语境,既是一种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与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
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的对话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能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具有极大的日用功能,但它最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主要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式,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都转化成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通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性实现,也可通过创造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论设计创新的方式如何多样,在本质上它都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洁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运用实现并应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通过造型符号的表达,引指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
就在现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与欣赏者、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与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运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变化。中国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审美法则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现代设计届公认为是完美的标志图形;2008年申奥标志也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的为世界所认同。
二、理学美学与现代设计伦理的对话
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德终极关怀。《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审美木质的思考。“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虽然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同的“知觉”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如何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计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递一种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依然是不可摒弃的。
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观点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过度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购买,如一些过度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背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性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购买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传统造物观与现代设计观的对话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艺术技巧成熟标志,特别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活似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掩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某些特征,就能成为“言简意骇”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将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处理,触动欣赏者的感观经验,引起联想,进而达成与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这正是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表现意境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义,如常用“匠气”来评价缺乏灵动意韵的作品。但也有褒义,如“匠心独运”。制作、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境界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古代“意匠”具体到工艺品,经过了选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形象装饰),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择恰当的手法),这些也都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残须具备的一些创意过程。
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设计美学传统美学视觉传达设计
前言
视觉传达设计因其广泛的传达领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对年轻的现代姿态蒸蒸萌发。事实上,在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主体不去主动关注,也仍然无法回避视觉传递中大量的强制性灌输。仅从感观角度出发,用技术改造来追求各种新奇视觉效果的设计已成为过去的“时尚”,随着我们的视觉环境变成空前丰富多彩、缤纷陈杂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且大众审美需求、趣味的丰富与提高,以追求视觉刺激或是单纯实现视觉改造来吸引眼球的设计道路变得狭窄而势显穷途。
设计美学因现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同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诸多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彼此的融合与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原则有三:一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二是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三是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性和创意语境,既是一种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与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
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能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具有极大的日用功能,但它最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主要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式,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都转化成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通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性实现,也可通过创造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论设计创新的方式如何多样,在本质上它都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
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洁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运用实现并印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通过造型符号的表达,引指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
就在现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与欣赏者、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与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运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变化。中国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审美法则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现代设计界公认为是完美的标志图形;2008年申奥标志也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地为世界所认同。
二、理学美学与现代设计伦理
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的终极关怀。《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审美本质的思考。“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虽然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同的“知觉”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如何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讨一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递一种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依然是不可摒弃的。
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观点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过渡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购买,如一些过渡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背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陛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购买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传统造物观与现代设计观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艺术技巧成熟标志,特别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掩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某些特征,就能成为“言简意骇”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将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处理,触动欣赏者的感观经验,引起联想,进而达成与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这正是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表现意境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义,如常用“匠气”来评价缺乏灵动意韵的作品。但也有褒义,如“匠心独运”。制作、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境界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古代“意匠”具体到工艺品,经过了选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形象装饰),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择恰当的手法),这些也都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必须具备的一些创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