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将乡村文化资源巧妙地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链接和融合,要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方法,剖析当前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一、乡村文化旅游相关理论

(一)RMP(昂普)理论吴必虎认为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指导、产品为核心,将资源经由市场转化为产品,解决旅游开发中无效旅游产品供给过多、结构性过剩及旅游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必须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乡村文化旅游的分析,包括资源赋存现状、文化旅游市场、现有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体验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突显人本性、情感性、体验性和个性化特点,可以将其引入到乡村文化旅游之中,强调旅游者本身的参与性和融入性,探索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为乡村文化旅游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机遇。

(三)产业融合理论厉建新提出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要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的链接和融合,形成“旅游+”的综合新产能。

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剖析

(一)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速度慢、规模小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开发利用率相对偏低,缺乏完善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尚未打造出成熟系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不足在现有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明显不足,没有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和感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难以真正感受到文化旅游深层次的满足感。加之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不高,存在资源简单整合、产品相似度大的问题,无法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并缺乏精品开发的理念,无法满足旅游者体验至上的需求。

(三)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停车位明显不足、公共交通班次较少,卫生环境整体较差,餐饮配套相对粗劣等现象,无法使旅游者感受到良好的旅游体验,对地方的整体形象也大打折扣。

三、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一)整合资源,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竞争力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要注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高品质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使游客能够更好欣赏体验到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资源,立足于传统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和宣传推介,启动旅游产品品牌,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合理策划,利用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内容,如:雷州的妈祖文化、宜兴的陶茶文化、汤山的温泉文化等,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效应。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要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采用以路串点、以路联景的策略,将乡村文化旅游路线进行串联,打造古村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民俗文化廊道等特色景点和项目,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并充分利用线上旅游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和链接,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取乡村旅游线路及周边配套设施信息。3.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乡村民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尤其是物美价廉的优势,日益受到市场热捧。据相关机构调查,超过1/4的游客出行愿意选择民宿。随着乡村民宿业态的不断演化升级,也催生了多种服务业态,促进了游乐、娱乐、度假、康疗、养老、体育、教育、环保、生态农业等多种产业发展,综合带动性极强。在具备条件地区,应制定乡村民宿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和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4.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纪念品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在参与当地特色文化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领略乡村文化特色内涵,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精心制作的旅游纪念品。

(二)融入政府、企业、民众的合力1.政府要加强开发宣传推介政府要在全域乡村文化旅游中占据先导地位,进行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并积极引入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介。同时,要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乡村文化旅游环境设施的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设施的整体提升。2.企业助力投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政府和企业要通力协作,进行旅游推介会投资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打造优质文化的旅游产品,并带动区域内其他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3.加强民众服务意识要增强当地民众的服务意识,加深对当地特色乡村文化的理解度和接受度,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当地民众综合素质,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氛围,提高民众服务技能和水平。

(三)打造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乡村旅游文化产品1.实现“文化+旅游+工业”的融合,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可以选取当地工厂企业作为工业旅游示范区,联动食品产业、旅游产业,形成食品加工观光区、食品制作品尝体验区、生态文化休闲区的产业链条,较好地提高工业旅游示范区的品牌知名度。2.实现“文化+旅游+农业”的融合,打造农旅一体化园区可以将当地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化元素相链接,打造农旅一体化园区,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强旅行社与旅行平台的合作,使旅游者能够在农旅一体化园区享受到旅游、果蔬采摘园、农耕体验园、住宿等过程,深入理解和体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3.实现“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形成研学旅行模式可以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形成研学旅行线路或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让学习者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的方式,加深与当地文化的亲近感。

(四)打造“全市场化”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1.打造四季旅游产品要根据当地四季不同时间段的民俗活动,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使旅游者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享受到乡村旅游文化,实现全季节、多区域的覆盖。2.策划夜间旅游项目可以利用当地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资源,策划夜间旅游项目,并与专业的歌剧艺术团或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合作,展示夜间旅游文化魅力,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将科技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将社会资金引入到农业结构中,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这不但需要政府和相关科研单位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突出贡献。

一、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意义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就是为扩大再生产而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会比表现,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动力,能够不断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是农业的生产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投资的多样化表现。此外,推广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部分限制因素,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传统思想影响过大,创新不积极,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较慢。

二、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投资推广以政府投资为主

我国当前的农产业结构依然是以农民个体户为主体结构,以政府的财政支出为主要模式,由于受到相关农业相关技术成本过高、国内农产业的相关经济效益差、相关企业虽然是以农产业为核心而建立的,但他们的发展潜力有限以及,对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观念陈旧与认识不做足,从而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广泛推广困难,推广投资仍然由政府来承担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产业的发展。

2.投资缺乏带动力

我国已经逐步的重视对农业产业链的投入,为了可以促进我国农产业的良好持续发展,国家也相继的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对农产业技术的投资也逐年增加。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非常的大,我国推广投资力度不足,造成了预期效果的实现较为困难的局面。另外,在当前我国的农业财政支出中,农业财政支出所占比例较低,由此可以充分体现出国内对农业技术投资与推广的力度小、资金数额不大,造成了国内农业产业增长困难,很难从根本上取得实际进展。

3教育、科研和推广严重脱节

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必须要实现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由于受到当今管理上诸多矛盾的限制,当前各自为政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投资推广过程中,只有农业科研以及相关教育机构积极的响应共同参与其其中,但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农业科研成果有效推广的核心部门,却被忽略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参与其中,从而造成了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率低下的状况发生。与此同时,在此种背景下,一些前沿的农业科技技术难以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第一时间获取,其推广部门不能及时的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由此导致了其不能充分的满足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需求。

三、农业技术投资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策略

1.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要想实现彻底的改变与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出台一系类相关的倾斜政策,强化与完善当前的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发展机制,增强我国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力度,对其的投入资金进行有效合理的运用。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系统,加强增大对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的监督工作,对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控,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过投资推广资金,提升其的使用率。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依据实际的情况,来对以往经费使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要做到项目与事业费比例的科学、合理化,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促使其可以有效的进行开展。相关数据表明,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80%以上的资金费用都用于工资的发放,严重的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资金流动与使用,在此种背景下,事业费用的拨款比重政府应该进行加大,有效控制在25%以上。

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自上而下”的农业推广形式只是注重于应用推广,过于单一,对现实市场的实际需求没有起到充分的考虑。所以,必须要进行技术推广形式的改变,实现“由下至上”的技术推广模式的建立,做到农村科研机构、科研所等相关部门协力发展,以此来将政府投资的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同时,通过对多元化的金融投资机制进行有效的建立,相关金融企放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贷款门槛,以此来对民间资本的作用进行充分的、积极的发挥。此外,对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科学分流,对基层推广人员的相应的工资待遇进行提高,以此来保障他们可以享有到应得的利益,大力兴办经济实体,有效推动非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全心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对推广机构的影响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并将经营与推广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以此来实现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

3.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

实现农业经济的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多元化、核心化等方式并存的模式来推动农业支柱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与培养,实现农业支柱产业链的结构在源头上进行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建立校企、政校合作机制。为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有效性,通过对政府各个职能单位、科研单位、企业三者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以此来促进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积极性,以此来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最大功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转换率。另一方面,做好示范带头工作,通过结合当地农业技术现状,积极开展品种、科技示范等相关活动,以此来促进形象品牌的良好推广,实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从而促使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工作。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投资渠道单一、产学研脱节、投资缺乏带动力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工作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策略,希望给我国农业产业改革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董洁,王洪勇,王海燕.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45-46.

[2]冉莉.探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4,(11):8.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3

2012年6月28日30日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上,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钾肥生产采输卤系统核心设备水采船、钾肥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青海物通(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硅铁冶炼烟气余热发电,青海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基于利用EMS系统促进节能减排的能源管理系统等项目集中展示了青海省工业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在“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两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就已经取得新突破。“一方面,青海省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装备,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传统高载能产业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有些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了产业的发展层次,”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吴海昆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另一方面,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铜铝箔、镁合金等一批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

其实,青海省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早在2007年,青海省就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区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把节能目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为此,从2007年开始,青海省陆续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进全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等几十项政策、法规、规章、地方标准等规范性文件。

据吴海昆介绍,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青海省还相继制定出台了《青海省物联网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青海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合理用能审核实施细则》等,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企业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加大自有资金对节能改造的投入,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近年来,青海省相继实施了“双百”行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工程、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企业信息化工程和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明确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环节,通过对优秀企业和示范项目进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重点关注企业”。

然而,节能降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的制约等现状和形势,青海省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面临以下一些新情况,诸如发展理念依然落后;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生产方式粗放;节能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节能降耗潜力有限;缺乏节能降耗的人才支撑;节能监督管理乏力等。因此,青海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尚需时日。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4

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然而,相比于我国物质生产建设的繁荣现状而言,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并未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处于亟待提升的状态。无论是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产业,与文化都有着较大的关联度。首先,就旅游产业而言,当前的旅游大都为人文旅游,旅游景点不仅具有自然美,更有这着深厚的人文美,如苏州的园林、北京的故宫等;其次,就体育产业而言,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中所凝聚的体育制度、体育精神更是文化建设中的精华所在,将这两种产业相融合不进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互动与发展,对于我国当前文化事业的建设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吃饱穿暖转变为生态健康,健身和休闲自然而然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是人民群众建设和休闲的主要形式,因而,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也就成为新时期满足人民群众客观需求的主导型产业。当目前这两种产业还存在着不少欠缺,比如,在旅游产业中,旅游项目较少、旅游形式单一、旅游精神匮乏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积极性,而在体育产业中,体育公共基础设施欠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不足、体育品牌乏善可陈等,这都使得体育产业未能达到其应有的发展水准,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建设。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来弥补体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体育来增添旅游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二、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产业协同发展虽然是当前经济建设中的主要趋势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间都具备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将格格不入的两种产业硬凑在一起,不仅无法起到协同发展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所以能够协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它们之间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是产业对接的前提所在,也是产业对接后,社会经济效益的爆发点所在。

首先,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它们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主要目标,这就使得它们产业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其次,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属于广义范畴上的文化产业,都是针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的,这就使得它们在服务内容上具有了同质性。这种一致性和同质性正是产业对接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再次,体育与旅游虽然都是现代人的放松休闲的重要选择,但它们各自之间又多多少少地存有一些问题。就以单一的体育运动而言,它虽然有助于身体机能的锻炼,但存在着形式单一、体力消耗大等问题,运动者容易出现疲劳的现象,而将体育运动融入到旅游环节中,比如通过登山等形式来进行体育活动,则可以有效消除体育运动中的枯燥性,也能够缓解运动者的疲劳感。也就是说,体育与旅游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也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能够走向对接,进而协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所谓互补性,指的是体育活动能够丰富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而旅游活动则能够提升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当然,产业间的互补性不仅仅体现在产业内容之间的互补性,也体现在产业管理等领域的互补性,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产业目标、产业对象上存在关联,因而,它们相互之间的管理经验、发展模式也可以相互借鉴,实现共同发展。

三、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逻辑框架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国际金融;格局调整;中国对策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随着这个趋势的变化,全球金融格局也相应地受到影响。美国作为曾经的金融霸主,现如今的地位已经受到严重的削弱,世界金融的部分格局渐渐地被欧洲所取代,亚洲的经济发展也在世界金融格局分得“一杯羹”,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全球金融格局,现代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金融改革,我国的优势是用较短时间就能完成发达国家多年才完成的事情,事物存在两面性,这不仅是中国创造机会的时刻也是存在风险的时代,对此需要提出应对之策,以使我国能够在此机遇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将中国变为金融强国的目标。

1国际的金融格局发生变化

1.1标志

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逐渐蔓延到发达国家,根据相关资料表明,20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多次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例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金融危机,这些渐渐地蔓延到全球,美国在21世纪所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日本和欧洲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由于西方多数国家都有着高福利的政策和巨大的军费开销,导致长期以来入不敷出,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

1.2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呈现下落趋势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金融上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确立了美元直接和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挂钩的货币体系,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然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变得不稳定。但是根据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委员会的报告可以看出,纵使美国在世界金融上的影响力受到削弱,但其影响力仍不容忽视。

1.3欧盟金融受到严重冲击

在金融风暴及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当今的欧洲银行负债累累,某些国家宣告破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欧盟在此环境中经常性地出现经济负增长,其金融受到严重的冲击。

1.4日本所面临的困境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受其冲击,国际消费市场大幅度萎缩,出口贸易也有所下降,作为日本的两大支柱性产业的汽车和电气都无法避免地受到波及,日本的经济在此之后也经常性地出现负增长,海啸及福岛核电站泄漏都严重削弱了日本经济,估计日本经济在短期之内很难恢复。

1.5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地位

日渐上升次贷危机对于中国和印度的冲击不是很严重,原因是中国和印度的金融业并没有完全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基金替代了对冲与私募这两个基金,这说明以发展中国家作为主体的金融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并将在未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提升对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2中国的相应对策研究

美国的次贷危机让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以美国为主体的西方经济主导地位不再稳定,美元也无法再处于等同国际货币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过去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如今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实力大部分保存的情况下,地位开始日益提高。中国作为其中的代表,需要对当今的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发展自己,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主要方法有下面几种。

2.1打破资本市场的限制,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的经济

开放型的经济是中国能否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更高地位的保证,开放国内市场,用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此来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当前的国际经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压力巨大,对此需要积极地制定相关策略以使国内的资本市场最大化的开放,将国际间的竞争压力转为我国发展的动力,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将产业开放领域以及业务的范围扩大,使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得到更深层次的联系,并且还要加强风险的防范体系,保护国内的经济不会受到外部的冲击。

2.2加强金融的监管工作

我们放开金融的范围不代表着放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力度应该不降反升,政府对于金融的监管是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这可以稳定金融的环境。金融行业是一个大众性产业,金融等机构所经营的“商品”是社会上的货币资金,银行作为支柱以高负债来运营,这就会面临许多的风险,而且风险还有传播的特性,若不对金融进行监管,就会导致金融业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风险性,会产生极为严重的损害,为此需要加强对于金融的监管工作,同时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鼓励,通过把握好金融监督和创新使我国的金融稳定地发展。

2.3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的人民币在当前的形势下地位逐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化是人民币的最终发展目的,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虽说人民币在国外流通的数量不少,但是距离国际化还是很遥远的,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国内金融市场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够是原因之一,为了加快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需要中国不断地发展自身经济,在合适的时候,把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

2.4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每个国家都在培育新兴的产业,积极地对经济增长做出调整,金融应该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明确转变的方向以及重点,在融资方式等方面做出创新,把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加大对于科技的投入,在教育的投入上加大对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地改善当前的金融管理方式,创造好的金融环境以及信用氛围,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帮助作用。

3结论

当前的形势是机会和风险都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严重受损的同时,也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了登上国际金融舞台的机会,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得到了保存,中国作为其中的代表,应该抓住机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金融离不开中国,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中国要想发展就需要抓住当今的机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场,加强对内对外的金融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掌握话语权,为中国的崛起提供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盈利.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6):105-106.

[2]林小斐.中国对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3):163-165.

[3]齐海山.当代国际金融格局的现状与启示[J].人民论坛,2016(2):74-75.

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公共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衔接

一、引言

英语很多年来一直都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我国在引进之初直到现在一直都是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这给我国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发展障碍,我国整体的英语环境和氛围都不够好。到了大学阶段,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国英语教学分为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来说,高校的公共英语课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我国各个高校也已经针对公共英语进行了多次改革的尝试和推进,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仍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然而,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它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就是如何实现高校公共英语从精英到大众,从单一的学科式学校教育到多层次、全方位的素质型教育,从学术到实用,从研究到产业化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事实上,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也已经开始呈现出专业化教学趋势。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实现高校公共英语的专业化教学模式呢?

二、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实验,但是,根据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水平以及评估体系上:(1)从教学模式来看,当前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仍然以大班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能说无一是处,它能够增加学生们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高校的不断扩招,这种教学模式日益显现出劣势。公共英语教学人数众多,每个人的基础不一,造成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增大,课程秩序也很难控制,容易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被慢慢消磨掉。

(2)就教学手段而言,当前的公共英语教学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即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学生主要是倾听者和参与者。虽然,我们已经喊了多年的口号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英语课堂的教学,但是,真正做到的为数不多。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但是,真正起到积极作用的不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高,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日趋淡漠,这严重影响了公共英语的教学效果;(3)就英语教师队伍而言,当前高校公共英语师资质量不够硬,相对于扩招以后的大学生人数来说,教师队伍仍然偏少,还有教师的水平也存在不小的差异性。高负荷的工作使得教师的培训和深造机会少之又少;(4)公共英语教学的评价手段还不够合理和科学,目前,最为常见的评价手段就是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各占不同的比例,然后再得出一个最终的分数最为学生的公共英语成绩。这种评价手段显然不够全面和灵活,尤其是一些学生上课表现优异,而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话,根据那种简单的评价方式来结算分数的话,显然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专业英语,又被称之为专门用途英语。其中,用途指的就是出于工作需要或者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两种。高校里的专业英语往往指的是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我国高校的专业英语开始的时间并不长,是在上个世纪末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一般认为,专业英语是公共基础英语的延伸,是一门把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的交流。总体上来说,我国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晚,教材也多种多样,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专业英语教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难以接受,从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具体来说,(1)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无法真正使得高校英语教学从公共课向专业课过渡。专业英语课占用的课时较少,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2)从教师方面来说,专业英语往往由专业课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的语言教学方法不一定到位。通常的情况是专业英语课变成了简单的翻译课和阅读课,与语言学习的本质严重脱离,使得专业英语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有些学校也由英语教师来教授专业英语,但是,这又导致了这些教师不熟悉专业知识而影响专业英语课的质量。

三、高校公共英语专业化教学的实施办法

鉴于以上高校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把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有机融合起来,在进行公共英语教学的时候,就有意识的融入专业化教学模式。这样,我们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更为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来。原因在于:公共英语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专业英语教学又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延伸,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关系。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和链接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和尝试:

1、首先,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态度,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高校的公共英语课教学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专业英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我们要深刻理解专业英语的内涵,就是说它是以英语语言教学为主、专业知识教学为辅的与各个专业有关的语言类教学和语言应用课程,它的核心依然是语言教学,只不过是某个领域的专门英语,是公共英语的扩展和延伸,是英语基本能力向技能转变的重要阶段;

2、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之间有着共通性,但是,区别也是较大的。我们要调整当前的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方向重新制定出不同的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由于很多学生在学完了公共英语课以后,学习英语的动力不足,因此,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就要先于专业英语进行教学,还要适当的与专业英语教学进行穿插,让学生具有了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夯实了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为专业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高校公共英语教学要走专业化模式,其中的教材是核心内容之一。当前的公共英语教材基本上较为成熟了,还配套了多媒体课件等,可以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针对专业英语教材普遍存在问题的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公共英语教材编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考虑下各个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选择具有各有特点的教材内容,针对文科生可以偏向于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对于理工科学生,可以重视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总之,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本质上都是语言教学,只是教学的层面不同而已。针对当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脱节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公共英语教学阶段就有意识的实施专业化教学模式,使得表面上脱离的两个层面的英语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出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们可以分类、分组做好师资的街接,以实践为导向,做好教学模式的街接,结合职业需求,做好教学内容的街接,比如说结合专业扩展词汇,补充常识,介绍文体等。只有这样,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实现了专业化教学模式,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才真正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桂影,顾维忱.谈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7(1):111-112.

[2]戴艳阳,钟晖.专业课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之探讨[J].高教论坛,2006(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