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1
关键词:旅游产业整合 政府主导型 市场主导型
旅游产业整合的内涵、特点和原则
(一)旅游产业整合的内涵
所谓整合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通过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有效组合、重组直至融合、共生,使现存共有资源达到良性组合的最优化状态,即通过动态地综合使其系统更加完整与和谐。因此,整合的过程和结果是现代市场资源的充分发挥与合理配置。有学者认为,产业整合实际就是产业链的并购重组;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以协作和联合为主导,实现产业内外部的协同发展。实际上,二者只是在整合途径上存在差异,却都暗含了产业整合的本质: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构架,促进产业优化发展。
因此,本文认为旅游产业整合实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旅游产业内部通过重新组合,促进各部分、各要素组织结构和关系的调整,提升旅游产业功能,形成旅游发展合力;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合作、共生,形成协同发展,创造新的产业功能,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达到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旅游产业整合的特点
旅游产业整合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自身的特性:目的性。目的性就是目标的指向性、针对性或方向性。旅游产业整合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调整和优化过程,这种意识存在着一定的目标,以便确定整合的方向,更有效的提升系统的功能;整体性。旅游产业整合不是将产业内部或外部的各种要素简单集合和偶然堆积,而是将各种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有机整体,使之具有更为理想的功能,即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多主体性。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并且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使旅游产业整合存在多种主体参与,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而参与的企业类型也具有多元性,涉及景区、餐饮企业、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多种行业;动态性。现实中,旅游产业总是处于非均衡状态,外部环境也处于变化之中,这也必然注定旅游产业的整合也是一个随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开放性。旅游产业天生具有开放性,致使旅游产业整合不会是封闭性的整合,而是在整合的过程中根据目标和发展规律,将新的要素、环节、企业等纳入整合过程,得以向上发展,功能优化。
(三)旅游产业整合的原则
旅游产业整合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整合原则:统一规划原则,即确立整合目标,统一制定旅游产业整合规划方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真正实现整合效益。因地制宜原则,要以本地的旅游发展特点和旅游经济主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旅游产业整合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旅游产业整合过程中,不仅注重旅游产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原则,旅游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获取生命力。以人为本原则,旅游产业整合过程中,要为旅游者提供娱乐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知识价值,也要为当地居民提供福利性价值,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原则。
旅游产业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这是旅游产业整合的根本目的。通过旅游产业整合,可以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 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共拓旅游市场,有效解决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的问题,形成旅游产业合力, 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这是建立在起点低、旅游企业数量扩张、粗放式发展基础上的,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同时,旅游产业的逐步成熟迫切需要进行集约化发展。旅游产业整合能够有效地配置产业要素,形成旅游各相关要素间功能与优势的互补性集聚,促使旅游产业整合效益的激发和产出,达到旅游产业生产率优化。
增强旅游产业支撑体系。旅游产业综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和其它相关产业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旅游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依赖于相关产业。通过旅游产业的整合,加快和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既培育了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实现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整合方式
(一)内化性整合方式
行业内企业整合,即产业链上同一部门生产或经营同一产品的企业间的整合。其优势在于: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实现旅游企业客源、产品、采购、服务等资源的充分共享,降低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或过度竞争。
行业间的企业整合,即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企业整合。这种整合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上的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前向整合强调对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控制,如景区对旅行社的整合。其优势在于通过对销售环节的控制,确保客源,以及加快对旅游者需求作出反映,提供更好产品。后向整合是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如旅行社整合饭店,餐饮企业整合食品企业等。其优势在于保证供应渠道的稳定,紧密产业流程,实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客源基础的整合。这种整合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客源市场基础上,如旅游饭店与航空公司的整合。其优势在于实现客源的共享,节约营销费用,提供超值服务。
(二)开放性整合方式
旅游产业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整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相关支持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依赖性和关联性。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外部相关支持产业的有力支撑,因而需要对其整合实现协同发展。它包括:与客源关联产业整合,即可以给旅游业带来旅游者的相关产业,如会展业等。与发展支持产业的整合,即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其提供辅助服务的相关产业,如金融业等。
区域间旅游产业整合。突破区域限制,进行区域间旅游产业整合,形成跨区域的旅游同盟、经济共同体,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和趋势。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资源、产品的典型性、多样性和互补性,市场的互拓和共拓,具有“整体大于部分”的整合效益溢出,最终达成双赢或多赢格局。它包括:沿江河、铁路、公路等主要交通线路形成的区域旅游产业整合;“城市区域”式环都市圈旅游产业整合;具有地缘优势的区域旅游产业整合;“鸡鸣三省”式的边缘区旅游产业整合;“中心腹地”式的带动性区域间旅游产业整合。
(三)不同旅游产业整合方式比较分析
根据整合层面、整合手段、整合后表现形式,对旅游产业整合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整合方式,存在不同的整合过程和整合结果。对于旅游业来说,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选择本区域旅游产业的整合方式。
旅游产业整合模式
根据整合主要推动者不同,旅游产业整合模式,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种类型。
(一)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整合
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整合是指政府为了增强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或者其他短期目的,如减轻国有企业亏损、转嫁政府财政负担等,通过行政、法律等非市场手段引导的产业整合。这种旅游产业整合与显著的政府行为相关,既有旅游欠发达地区为实现赶超战略实行的宏观层面整合,也有国有旅游企业为扭亏等原因实行的微观层面整合。其优势在于在政府主导下,可以避开许多市场壁垒,易于实施整合方案。
(二)市场主导型产业整合
市场主导型旅游产业整合是指在市场条件下,旅游产业内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通过市场进行购并、剥离等行为,从而推动产业整合。这种整合模式凸显了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自主性,是市场发达地区的主导模式;是旅游产业市场作用下的自主选择,易于形成整合优势。
(三)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旅游产业整合模式比较分析
本文根据整合主要推动者、整合方式、整合动力、整合中企业角色、整合条件和整合利弊,对旅游产业整合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见表2)。旅游产业整合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应视情况不同而异。对于微观和中观层面的旅游产业整合需要考虑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对于宏观层面的旅游产业整合则大多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
参考文献
1.彭成山.整合管理[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2
关键词:金融;旅游产业;优化;调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03-02
旅游产业的优化和调整是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的激励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优化,不仅仅注重规模,更重要的是产业增长的可持续性。这种持续性则主要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来实现,而大量的事实表明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金融产业的支持密切相关。本文试图探讨金融产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如何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作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之一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工作是任何性质、任何区域和任何发展阶段国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巨大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保证经济发展持续与均衡,二是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三是保障区域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尤其是旅游产业占据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地位之时,如何保障优质的产业发展动力和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一个更高阶段的关键。
旅游产业结构对于金融系统的依赖主要体现在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工具和手段影响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同样,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也同样对金融发展提出了高要求,如产业需求的多样化带来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匹配程度决定着两个产业能否互补,在此匹配过程中,金融部门的创新性举措至关重要,不仅要从量的方面保障产业发展的动力,在质的方面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与改进。
1旅游产业调整与优化对金融产业的内在需求
我国旅游产品的提供呈现区域差异,经济不发达地区拥有大量的优质旅游目的地,如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文化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区域已经形成了景区聚集优势,但这些区域的共同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现代金融产业发展滞后,尚有数量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因资金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旅游产业的优化和调整与规模化旅游企业的发展和区域性旅游区建设密切关联。这两者已经成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财务特征明显呈现资本密集,信贷周期长,财务风险高的特点。处在旅游产业链底部的小微型旅游企业面临资金紧张,信贷需求灵活多变,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国家明文规定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如高尔夫项目,主题公园建设,水源地观光农业等项目,又需要通过信贷、利率等手段限制其发展。
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信贷需求,固有的金融信贷产品无法完全满足旅游产业的需要。旅游产业的可质押物主要是门票收入、景区经营权、建设用地、山林产权等,如何确定这些资产的价值,界定资产的权益,通过质押手段获取资金,是旅游企业对金融产品的主要需求。
旅游景区消费者对金融工具存在高度的依赖。在景区中,所有的行为都离不开金融手段,旅游的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这些都是消费项目。旅游者的消费手段已经从单纯的现金支出转变为多重支付手段,如刷卡消费、网络支付、电子转账等多种方式,金融企业如何满足旅游者多重消费手段是金融企业服务于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2金融产业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的影响
金融产业对于旅游产业领域调整和结构优化的引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宏观和微观。
第一,宏观视角的金融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作用。金融产业在宏观视角主要表现为市场和制度,此两个种类的内容对于一个区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更强的经济增长动力。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已经随着社会储蓄的增加和金融产业的升级都在不同程度引导着资本转型投资的防线与作用,大力促进产业转型的需求,以及通过相关结构性调整来促进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第二,微观视角的金融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作用。微观层面来分析金融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可得出不同的旅游产业发展程度确定了整个金融体系对于风险管理的程度,同时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流向,进而影响不同层级的旅游企业获得资金的充足程度。
金融产业具有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性质,这直接导致了金融产业对于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判断。对于未来高收益的行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金融业无疑会给予足够的资本注入,资本的注入会推动这些高收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加快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达到理想的产业状态。相反,传统产业或者收益前景不明朗的产业,金融资本的进入积极性相对较低。这体现了资本对于低效能产业的“歧视”。只有旅游产业具有足够吸引资本注入的情况下,金融产业才有足够的动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如果建立一种金融产业作用旅游产业的过程模型,可以这样描述:金融投资程度资本的流入结构产业发展要素结构资本存量结构旅游产业结构转型。这一过程显示出金融市场的相关活动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的投资分配,继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旅游产业结构转型所需的资本存量与流量之间是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关系程度越高,该产业金融化程度越高。
在这一表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金融产业影响旅游产业调整和优化的模型框架,见下图:
3金融产业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
金融发展对于旅游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效用主要体现在资本转向旅游产业投资领域,带动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本文借鉴了Marco Pagano(1988)的模型,将金融对旅游产业优化的影响模型定位为内生增长模型。在此,探讨金融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内生性增长模型。
假设区域内人口规模在一定时间内是处于稳定趋势的,且产业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社会领域对于此产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投资(每期的折旧比率为δ),二是消费。
假定产业领域部门的生产函数为线性函数:
Yt=AKt (1)
同时产业生产总值的规模和质量都是一定旅游产业结构引导的结果,因此在此层面分析,生产函数可以看作为旅游产业结构向量Rt到产出结果水平Yt的一种映射关系,则:
Yt=BRt (2)
上述两个等式中Yt主要是代表区域第三产业经济体内的产出总量,是总资本存量Kt的函数和产业机构水平Rt的函数,A为金融市场资本投资的效率,B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产出效率,即“结构系数”。则在整个区域内,t的总的金融资本投资量为It为:
It=Kt+1-(1-δ)Kt (3)
由等式(1)和式(2)可得:
Rt=A/B*Kt (4)
假定A/B=α,则:
Rt=αKt (5)
假定经济体在初期是没有政府介入的封闭发展环境,基于此的金融资本均衡条件为:产业领域的总投资与社会总储蓄保持相等。其中金融市场中介的效用则体现为,金融中介的成本在(1-φ)的储蓄资本投资中流失,即本文所强调的储蓄资本转化为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比率为φ,则有:
φSt=It (6)
根据等式(5)可得知在t+1期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率为:
rt+1=Rt+1/Rt-1=Kt+1/Kt-1 (7)
因此,将等式(3)和式(6)代入等式(7),可以求出稳态水平下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率:
rt+1=(It-δKt)/Kt=α·φSt/Yt-δ=α·φ·s-δ (8)
将上式的时间下标删去,假定社会总储蓄量为S/Y为s,则可见金融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储蓄转换投资比率φ来影响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S来影响旅游产业结构转型的质量与速度。
4金融产业支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金融产业有较强的依赖性。金融产业作为一种调节优化的工具,对旅游产业的优化和调整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产业支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路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优化金融产业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模式
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做好信贷服务。鼓励金融行业重点扶持西部地区优质旅游产品开发和建设,利用综合手段提高资金注入量,促进优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对有竞争力,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完善授信标准,合理制定贷款利率。通过限制或者禁止向产能过剩、限制发展的旅游企业注资,控制发展产能过剩的旅游企业发展,调整旅游产业的合理发展。
4.2开发适合旅游产业需求的信贷产品
旅游企业的财务特点千差万别,需求灵活多样。这对金融产业的信贷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旅游企业财务特点,金融产业应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4.3扩宽旅游产业的融资渠道
旅游业的优化和调整,需要多种融资渠道和方式。在金融产业高度发达的当下,旅游企业有多种融资渠道可以选择:上市融资、企业债券、社会资本注入、债务融资工具等,金融业界应为具备这些融资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支持,协助完善旅游资产评估、债务融资担保、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等融资条件。
4.4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企业的金融设施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传统的金融设施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金融业界应建设新的支付渠道,通过电子支付,银行卡刷卡消费,外汇兑换、跨境结算等手段,满足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对金融设施的需要。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流程的简化,提高支付效率。
4.5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旅游企业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和集约式的发展。在满足旅游产业金融需要的过程中,帮助旅游业建立良好的财务和经营基础,对符合行业发展要求、资产负债率合理以及融资诚信的旅游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对失信的企业进行惩戒。
参考文献
[1]郭树言等.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2).
[2]陈志梅,杨德勇.旅游产业结构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3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文献回顾
自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集群(Clusters)的概念后,集群被看作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考方式。2000年秦立公[1]提出“培育生态系统型旅游企业集群”的对策,2003年3月袁莉等[2]在《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对旅游集群进行了探讨。尹贻梅等[3]从旅游业是否具备集群的特征研究角度,认为旅游业具备集群存在的两个先决条件(聚集和产业联系),一是旅游目的地企业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且在为旅游者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发生密切的产业联系;二是旅游业具有创新性,并从集群产生的效应角度证明了如昆明、大连、深圳、桂林、杭州等已出现了旅游集群的雏形。飞[4]认为,从“游客需求精致化”、“自然资源型旅游地需要环境保护”、“旅游业中技术扩散和创新面对合作的要求”等旅游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旅游产业集群是可能存在的。
目前,对旅游产业集群存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集群理论和旅游产业的认识,以及从国外文献中引入国外案例展开的。学者们对于中国旅游产业集群存在地区是出于一种学术直觉得到的判断,也是基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来判断的。在这两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证研究,更没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来论证。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
学者们在认同“旅游集群是旅游相关的企业以及机构空间集聚现象”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和对集群内涵的认识不同,形成了自己的旅游集群概念界定。鲁明勇等[5]在分析产业集群概念和旅游产业特点基础上,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为主体相互结网和互动,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工作,创新旅游服务,提高目的地竞争力”。麻学峰等[6]在研究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
毛剑梅[7]根据对旅游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概念的比较分析,认为可把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以一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尹贻梅[8]在探讨提升竞争力时,将旅游企业集群定义为“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庄军[9]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结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
可见,学术界尚未达成较一致的概念界定。这些概念主要趋向于从集群主体、空间结构、行(企)业关系、集群功能等视角和层面来定义。但是旅游内涵本身宽泛,不只包括观光休闲度假,还包括商务会议、探亲访友等,由此确定的旅游产业内容也繁杂,在概念界定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了集群的特征。张建春[10]认为旅游产业具有明显地理集聚、专业化分工明确、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外部性等特征,刘恒江等[11]认为旅游产业既具有明显的地缘性、超越地理空间限制的跨区域延伸性、明显的产业关联性和浓郁的簇群文化氛围,又体现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和品牌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机制等。鲁明勇等[5]结合旅游产业特点进行较深入分析,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边界不明晰的价值链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
颜醒华等[12]从集群内企业关系角度,认为旅游企业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依存度比较高,合作的经营风险要比其他行业来得大。(2)集群通常有一个威信较高、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它在集群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和影响。(3)集群成员可来自旅游系统内外部;集群企业横向合作的关联度及其协同效益可以分别通过诸如关联项目(或业务来往)的数量、企业应收账款、现金流量以及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指标综合来反映。(4)旅游企业产业集群必须拥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弹性”,其技术经济合作关系、“责、权、利”关系,需要根据集群的内部状况与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
张梦[13]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认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发生在旅游目的地;集群内的企业的关系主要不表现为垂直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主要是信息联系,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网系统;由于旅游核心资源的非流动性,因此要求集群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的特征是:主要发生在客源所在地;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相互依赖性较强;群内企业之间是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形成批发、、零售的旅游网络;对集群区域来说,专业化的旅游市场提供了需求、技术等信息,同时又为其它要素企业提供了共享性的销售渠道,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围绕专业旅游市场共同发展;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市场的力量。
对于旅游集群的特征学者各执己见,难以趋同。旅游产业集群是集群的一种,旅游产业集群必然具有集群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旅游产业集群应当有自身的特点。由旅游产业区别于制造业的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产品的无形性,消费者参与性等服务业特征所引发的空间结构、行业间关系等特征,没有得到关注和表现。
三、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
对于旅游集群的分类,大多根据旅游产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区域进行划分。张梦[13]认为旅游集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主要发生在旅游目的地;另一类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主要发生在客源所在地。叶红[14]认为旅游产业区的形式有多种,分类的方式也不同,可以从所属领域、组织形式、经营类别、规模大小等进行分类,在文中主要按照集聚区主要依托的环境条件,将旅游产业区分为3类:城市型旅游产业区、景区型旅游产业区、社区型旅游产业区。邓冰等[15]归纳旅游产业集聚现象有主题公园、旅游度假村、环城游憩带、著名景点周围等类型。
张建春[10]认为,从区域层面角度将旅游集群有国家旅游集群、主题旅游集群和地方旅游集群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旅游集群的特性,旅游集群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凸现了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如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地的娱乐、餐饮、宾馆及与其发生关联的其它部门或企业所组成的旅游产业集群,或由区域内高密度的其它产业融合渗透而产生的旅游产业集群。另一种类型的旅游集群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专项旅游产品链而形成各类主题旅游集群。
庄军[9]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层次结构分为:(1)宏观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关系国家经济结构的以游览娱乐业为核心业务领域的旅游产业集团和国家重点支持的旅游区。包括以游览娱乐业为主要业务领域的旅游产业集团,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供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和景点;(2)中观旅游产业集群,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地理靠近区域的旅游协作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包括地理靠近区域的旅游协作,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3)微观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旅游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如常见的餐饮一条街等。又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可分成区域关系网络、产业关系网络、市场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旅游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又包括协作与竞争两种形式。
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研究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产业边界的模糊和内涵的复杂,使其在研究中要进行全面的较深入地划分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主要基于某一种宽泛的维度来进行划分,并且维度相对较为单一,而结合旅游产业集群有重要影响的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的分类没有看到。
四、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
对旅游产业集群结构的研究大多在认同以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或相关企业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三层次说”“四结点说”“多层次说”。
麻学锋等[6],毛剑梅[7]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大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处于整个旅游产业集群核心的应该是旅游吸引物及相关企业,第二层次是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乐等需要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业、餐饮和住宿业、交通业等。第三层次是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对前两个层次起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等。胡芬[16]认为按美国区域学者马库森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标准,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群属轮轴式旅游产业区,它以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为轴心,在其聚集着旅行社、饭店、餐馆、旅游交通、商品零售、娱乐设施等服务性产业。在这些服务性产业,形成第三层次的补充性产业,如银行、邮电通讯、海关、公安、卫生保健、保险、建筑、房地产、媒体、园林、绿化、环保等。
鲁明勇等[5]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旅游基本行业集群、旅游直接影响行业集群、旅游间接影响行业集群、旅游引致影响行业集群四个结点组成的集群链,这四个结点,分别处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层、核心辅助层、扩展层、扩展外层”。
袁莉等[17]采用“产业群”用语。认为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组建的旅游产业群,是实现规模经济或聚集经济的有效形式。这个产业群以区域内某一大型旅游资源企业为核心,在其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并与其他产业群如农业、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文化、体育、旅游出版物相联系。
此外,张梦[13]则在分类基础上进行研究,认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也是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通常是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可见,旅游产业集群结构的研究中主要从旅游产业集群产业关联的强弱或紧密进行分析,却较少关注旅游产业集群企业间所形成的网络结构,更谈不上各类旅游企业或机构在旅游集群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信息和知识的传导渠道,而这些正是集群理论核心所在。
五、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认为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客源市场、资源禀赋等因素。景秀艳[18]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在区位选择上的分析,得出旅游产业聚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促使其集聚的动力直接源于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禀赋。邓冰等[15]认为影响旅游业集聚的因素有很多。在集聚的初期主要是自发集聚,与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有相当大的关系。在当前各地交通都趋于完善、资源对比弱化的情况下,影响旅游业集聚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区位、产业作用、政策作用等。张建春[10]认为旅游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受旅游要素(客源市场、信息资源、目的地形象、企业品牌、人力资源等竞争要素条件)不断集聚的推动,在特定地域和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本前提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水平的区域旅游产业群体。
有的学者认为存在内生型和嵌入型两种情况,动因也不同。颜醒华等认为[12]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既有可能是自发、原生的,也有可能是人为孵化、培育出来的。自发、原生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主要来自市场机遇、项目运营本身对企业合作所提出的要求,而人为孵化、培育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更多的是来源于当地政府各种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叶红[14]在对产业区分类基础上分析认为,从城市型产业区发展的动因看,城市产业集聚主要动因是市场需求因素和许多“历史的偶发因素”。从景区的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因看,景区型集聚是一种“嵌入型”的企业集聚。制度性因素对景区集聚发挥了主要作用,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城市和社区型集聚则是一种诱导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此外,毛剑梅[7]认为集聚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袁莉等[17]认为旅游产业群的形成是基于合作的需求,而它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通过网络整合企业之外的生产要素,实现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牟红认为[19]旅游业产业集群的目的是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集群化的进入点是:先横向一体化,后纵向一体化。旅游业的产品是建立在产业链上的价值产品,其产业集群的建立必须从价值链的角度去形成联合体或积木式单体集团。
张梦[20]在对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基础上,得出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区内企业低水平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存在;企业间合作低,竞合关系不畅;集群创新能力较弱;区内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区内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度不高等。
由于对旅游产业集群类型划分的缺乏,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的研究也显得过于粗放。现有的分析主要源自于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力的理解,并没有根据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阶段进行分析,也没有根据区域旅游产品类型和组合情况来分析形成机理。
(二)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在研究地理范畴上具有一定差异。最大区域为西部地区的研究;其次是省域(直辖市)研究或相当于同等范围的特定区域研究如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区域等;再次,是某个城市范围的研究;最后是某个景区的研究,如首义文化园。在研究的地域上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王兆峰等人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有关湘鄂渝黔边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学术论文,其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竞争力提升、保障体系、管理创新等。
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再提出发展对策。杜宇等[21]对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较为典型,认为:(1)集群企业层面:集群核心产业的企业吸引力的范围明显不同,集群大中型企业和地方小企业具有双重封闭的二元结构等;(2)集群产业层面:集群核心产业和相关支持产业及实体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旅游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3)政府层面的问题:政府缺乏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引导,政府服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提出发展对策:(1)企业层面: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组建以名牌景区为品牌的旅游股份公司,大、中、小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2)产业层面:促进旅游产业与区域产业整体协调发展,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集群企业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3)政府层面:加强旅游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和规划设计,提高旅游区域经济产业集中度,鼓励与引导中介组织参与集群发展,加强中介服务,改善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另一类则根据特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构想,提出发展对策。麻学锋等[6]在武陵山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架,王树雄等[22]在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构想,张金霞[23]对武汉旅游产业集群圈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对策。综合如下:(1)树立区域观念;(2)建立制度环境,如创新体制,融资环境,信用环境等;(3)组建旅游企业集团;(4)构建旅游信息网络和营销网络平台;(5)建立人才职称体系;(6)打造旅游品牌等。
可见,对于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区域范围较宽泛。而研究区域的选择主要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较少。研究范式方法采用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而构想——提出对策的方法,则停留在表层。
六、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和定量分析
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和定量分析相对非常少。张梦[20]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对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企业集聚地理分布点间的距离和各类企业数量做了实证研究。叶红[14]对我国旅游产业区模式比较中,主要采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史文斌,张金隆[24]建立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杜莉[25]用旅游资源、旅游需求、交通网络、旅游地接待设施、企业互动和政策文化因素5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宜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指标。并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实证,认为其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条件和基础。可见,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构建,没有建立在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更没有形成定量分析的系统方法。
七、研究展望
1.需要建立某种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旅游产业集群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
2.在现有的旅游企业或机构空间集中的和产业关联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服务业特点逐步扩大对旅游集群特征的研究,在区域、资源、时间等维度基础上深入系统划分旅游集群类型,展开旅游集群的网络和互动的研究,归纳总结旅游集群的内外部运作机理。
3.应当在引入集群理论的同时,结合旅游产业特点,构建系统的定量分析体系,加强相关实证研究,尤其具有经济实力强,旅游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秦立公.旅游成为桂林主导产业的战略思考与战术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4-36.
[2]袁莉,田定湘,刘艳.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3):117-118
[3]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98-102.
[4]飞.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与现实的探讨[EB/OL].[2006-12-05].旅游产业集群论坛\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论坛-旅游产业是不适合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的5.htm.
[5]鲁明勇,王兆峰.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产业集群专辑第4辑[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6:95-101.
[6]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7]毛剑梅.旅游业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6):125-128.
[8]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25.
[9]庄军.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1-15.
[10]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15):147-150.
[11]刘恒江,陈继祥.上海旅游产业簇群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上海经济,2003(9-10):25-26.
[12]颜醒华,俞舒君.旅游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管理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61-66.
[13]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6):186-190.
[14]叶红.我国旅游产业区模式:比较与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6(8):24-29.
[15]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57.
[16]胡芬,袁俊.区域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内在机理与培育策略[J].世界地理研究,2006(2):66-73.
[17]袁莉,刘鞠林.聚集与旅游产业群的培育[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7-118.
[18]景秀艳.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思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5(4).
[19]牟红.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方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6(4):95-96.
[20]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6(2):36-40.
[21]杜宇,乔美华.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7(5):280-281.
[22]王树雄,吴正东.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199-200.
[23]张金霞.关于建立武汉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集群构想[J].集团经济研究,2006(8下):126-127.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4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China)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旅游业和文化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二者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因此国家为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两大产业以支持,同时积极努力的引导两大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但是,在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时,要根据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当地的客观情况制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创新产业模式、增加产品内容、打造地区品牌,突出当地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方面支持,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地区内部多产业的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两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China,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of life improves constantly,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and China has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As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is in combin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promotion to each other. So China gives support in policy and financial aspect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while actively tries to guid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But wh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local tourism, to innovate industry mode, increase products content, build area brand, and take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mode, thus promot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in industries, rais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wo major industries.
关键词 :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culture industry;integrative development;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62-03
0 引言
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经济性中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产业中的旅游产品具有经济性和文化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旅游产业本身具有的文化性特质,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到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文化的先进性推动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所以,为了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旅游业要与文化业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产业融合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经验和良好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发展。
1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1.1 融合发展动因
1.1.1 内部动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者有许多的共同点,从而促进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首先,两者同属于绿色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每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其目的主要是获得经济利益,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因此各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因为旅游产业自身具有文化性的特点,所以想要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必须突出旅游项目的文化特色。通过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去,不但可以提升地区的旅游文化层次,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兴起的产业,在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1]。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地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二者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2 外部动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外部因素的推动作用。外部因素中主要包装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多方面支持,包括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导和监管两者的融合发展,对其融合发展的过程进行规范,确保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同时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发展,国家和政府会给予其更多的财政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和融资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部分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成功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融资,取得了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不断加强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财政支持,为其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经济保障。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民物质方面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取代。所以,旅游产业需要引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性,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2]。因此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可以保证旅游市场的发展并有效地拓宽旅游市场。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的全球化普及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提高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随着交通、网络以及视听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保障。交通建设技术方面的进步,为那些地处偏远但是具有良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交通条件,将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文化创意的旅游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入该地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推动两者的融合发展健康有序的发展[3]。
1.2 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互动机制
1.2.1 两大产业相互依存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是相互依存的,旅游资源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孕育而产生的,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鉴赏中,需要对其进行文化的解读。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许多文化产物也变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和挖掘就可以转变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利用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虽然自然的旅游资源本身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较低,所以自然旅游资源需要有文化层面的解读和鉴赏,如果要将自然山水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和挖掘的方法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特有的属性[4]。旅游产业具有的文化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融入,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容,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文化性,文化产业因为旅游产业的融入,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2.2 两大产业相互融合
当代旅游业发展中,所有的旅游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文化方式来进行,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组成部分,例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特别是旅游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文化使其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缺少文化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市场竞争中是无法生存的,而缺少旅游业作为载体,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和创新能力。旅游业的优势体现在市场竞争中,而文化业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上。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想要抓住价值核心,就要很好地利用文化业的内涵特征,而文化产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好的发展,需要依靠旅游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1.2.3 两大产业相互促进
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的促进作用,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中,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性,提升旅游业的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很好地帮助文化产业进行文化的传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但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同时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和文化传播[5]。由此可见,旅游与文化产业是互相促进的,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文化利益双赢的目的。
2 两大产业融合过程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是技术层面的融合,因为产业之间的融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的,技术的融合可以改变产业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消除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生产成本结构不断接近。所以,技术层面的融合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构成了两者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但可以保护和延续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传统的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发展商机,达到旅游产业开发和文化保护的目的。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了与之有关的周边产业的发展,例如: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以及动漫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两大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开始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混合、虚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促进其发展方向转变的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使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逐渐地形成和发展。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营销创新、品牌树立、资本运作等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中,将原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其中,从而改变了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和文化产品消费方式。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整合两大产业,可以提升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 两大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导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政府要进行指导和管理控制,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小组,发挥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6]。要对产业的运营机制进行创新,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改革和创新。产业要实现融合发展,不但要对产业的内部机制进行整合,而且进行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整合,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资源互补和共享,提高两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整合为纽带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对分散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挖掘力度,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把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容,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树立地区旅游文化品牌。
因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行业和门类较多,产业链较复杂,所以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也较多。
例如:产业的集群、区域的合作、集约化的发展等,都是两大产业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但是各旅游区在进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利用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出符合地区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4 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出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本质上具有相通的地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两大产业的不断融合和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作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外在推动力,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传播作用,反过来文化产业又丰富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性。因此在未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不断促进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12(04).
[2]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11,13(01).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1(04).
[4]庄猛.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现代视听,2010,13(11).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5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旅游资源;民族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会明显加强;与旅游产品结合,会使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首先要认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旅游就是从温饱步入富足阶段的一种文化消费,若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旅游也只能画地为牢,在低层次徘徊不前。贵州省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探究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首先要认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从文化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任何旅游活动过程及内容无一不以文化为内容,并与文化密切联系和接触,以至于有旅游就必然有文化,文化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随着旅游者的流动就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民族文化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旅游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频繁交流的过程。[1]
二.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背景
贵州属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贵州省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未脱贫人口中占的比重较大,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另一方面,贵州尚未脱贫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具有民族文化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迄今仍然保留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要使这些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贵州的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仅能使贫困地区沉默千年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成为对世人的吸引物,更能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就是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对于贵州省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发展,可以从根本上将多数乡村从贫困状态下解救出来。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品牌影响力、永续更新性等特点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增值点,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结构调整,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改传统旅游“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稟赋型发展模式,开拓了旅游产业向创意化、知识化发展的新视野。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路径
文化旅游历来相生相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贵州省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风光秀美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绵长,然而目前贵州旅游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缺乏文化含量。因此开发和保护好这些资源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在旅游精品中彰显文化魅力,通过旅游产业实现文化价值,当我们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作为一个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时,不仅文化产业建设是具体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充满了生机活力,二者共同发展形成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利用优势资源,让旅游植根于文化而繁荣发展
贵州古朴醇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原始文化色彩斑斓的神秘基因。走进贵州民族村寨,人们常常会发现,古老的生活习俗汉晋遗风、盛唐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在许多苗乡侗寨、布依石寨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除了这些物质遗产,还有更多的非物质遗产,不同民族村寨里的节日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精彩纷呈,如松桃花鼓艺术节、龙里苗族草原跳月、布依族三月三活动、大方县彝族文化节、台江苗族姊妹节、天柱黔湘四十八寨歌会等等。此外,各种健身、美食、采茶、赏花等活动,包括黔东南越野跑国际挑战赛、赤水独竹漂漂流大赛、百里杜鹃花节、黄果树瀑布节、乌江美食文化旅游节等也别具特色。贵州还是国酒之乡,民间酒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风土人情似乎浸泡了千年的佳酿。贵州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贵州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大量光辉业绩,留下的宝贵资源成为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贵州旅游产品的一大卖点,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和历史遗存以其独有的美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睐。
贵州的这些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和民族特色(如贵州的夜郎文化、洞穴文化、服饰文化、蜡染文化、节日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傩文化等)都是贵州的优势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层面游客回归自然、寻踪探秘、休闲度假等多种心理需求。贵州的旅游正是因为深深植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中,才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利用优势资源,让旅游根植于文化,能够让贵州旅游更上一个层次,同时也能让贵州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及更好传承下去。
(二)深挖民族文化,发展支柱产业,创新旅游产品
要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就应该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将贵州打造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多彩贵州”的文化旅游品牌近几年已经深入人心,但要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仍需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贵州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创新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从某种意义上是创意文化产业,目前80后、90后占旅游消费者的大多数,因此旅游服务、旅游商品都要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将贵州的地方文化、地方特色、旅游魅力以文化创意体现在旅游商品中,使旅游商品在具有观赏性、实用性和便捷性的同时,更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和纪念性。
(三)抓项目,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全方位营销模式
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多民族文化产业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贵州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新形势,贵州省应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努力搭建政策和服务平台,为推动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必须有若干具体项目来支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重点放在互动项目的策划、优选和开发建设方面。[2]据统计,2008年以来,贵州省通过财政拨款、财税减免、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每年都在1亿元以上。2011年,贵州省财政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由2010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全年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投入近2亿元。在对外营销方面,“多彩贵州风”自2005年公演以来,已赴28个大中城市巡演,出访了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演出2000余场,观众逾180万人次,2011年演出收入3000余万元。贵州省杂技团转制后开发精品剧目,在日本演出取得成功,又远赴加拿大开展商演。贵州出版集团公司结合转企改制,引进四川文轩共同组建新华文轩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贵州最大的书城。贵州省还出台了《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办法》,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目前已有《幸存日》、《邓恩铭》、《绝地逢生》、《雄关漫道》、《水凤凰》、《奢香夫人》等20多部影视剧在央视和多家省级卫视播出,“贵州制造”不断闪耀在全国大小荧屏,尤其是《奢香夫人》在央视热播后反响强烈,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再如近几年来,通过组织举办多彩贵州文化系列活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以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展”等公益性活动,打造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一大批旅游工艺精品和民族民间工艺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多彩贵州”商标已实现全面注册,广泛运用到演艺、博览、网站、动漫、主题公园、酒店等十余个产业。
贵州省要将文化与旅游更好地互动和融合,就必须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挖掘资源潜力,强化和丰富贵州四季旅游产品“春赏花、夏避暑、秋风情、冬温泉”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休闲体验、探险科普、体育健身、避暑疗养、健康美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让“醉美多彩贵州”形象更加深入市场、深入人心。
四.结语
作为一个产业来说,文化不是孤立的,其效益的体现往往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常常是旅游热点之地。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人们对外部世界好奇的探索、审美、求知、休闲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追求的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观光,而且是对文化的享受和民族风情的体验。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实现1429.48亿元,在全国位居14位,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GDP的7%,旅游产业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11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达394亿元,增加值140.23亿元,占GDP比重2.46%,收入和增加值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2.49%、24.97%。在此基础上强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贵州旅游产业品质、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省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都是立足现实的最佳选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广泛融合中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应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战略构想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突出文化特质,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带动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从而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仅仅依靠自然资源打天下的局面,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精炼文化内涵,注入文化引资,盘活沉睡资源,用文化来提升旅游发展档次,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实现贵州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罗明义.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5.
[2]刘建华.形神兼备共融互进: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2005,1(1):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旅游产业特点范文6
一、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一)旅游产业规划的制定。在旅游产业规划的制定上,当地政府不仅要考虑本地区的自认资源以及社会人文资源,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要了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全面的了解,首先应全面认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其次是要考虑生态平衡的问题,注意历史文物的古迹的维护与旅游资源的可开发程度,而且还要考虑可开发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最后就是要做好旅游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协调,合理的设计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针对旅游产业建议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评估现有的法律法规石油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符的制度要废除,同时还要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设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规范了旅游行业的行为,并制定监督评估平台,确保旅游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制定奖罚制度,对保护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责任的精神和行为进行奖励,这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三)制定监督检查制度。政府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和检查制度,检查旅游企业的运行情况,并对企业当前的状况进行评估,是否按照制定的规划来进行,经营的活动是否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有所影响。最重要的是评估各个旅游企业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能力,不断的降低消耗,提高重复利用的能力,同时政府还强烈的要求各个旅游公司要积极向客户传播保护环境以及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激励客户的良性消费。
二、政府在旅游产业的管理中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制定计划必须要遵循市场客观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政府部门制定的第三产业的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导向的作用,而且具有宏观性、方向性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所以当前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必须要从客观性、可行性方面进行考虑,确保制定的规划适应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否则就是失败的规划,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处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首先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承担对民族、对历史文化负责的重任,正确的处理经理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对于那些不正当开发资源、浪费资源,破坏历史文化的旅游企业要进行重点检查,对严重违纪的公司要进行重点严查。所以政府确保经济和环保协调的发展,强有力的手段就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每个旅游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对不合法的资源开发一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