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1

[关键词]教学服务型大学 基本属性 发展要求 发展方向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36-03

[作者简介]陈明,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广东梅州514015)

依据我国大学分类的一种观点,教学服务型大学是指位于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之的一种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对该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和办学行为提出了特定的要求,规定了其办学方向。只有深刻把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的丰富内涵和客观要求,才能够实现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一、基于地域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教学服务型大学地域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立足方位看,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往往在其所在地方大学身上烙下某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标签和印记。区域社会的经济、地理、历史等因子相应地也对所在大学的发展环境和财政实力、区位特点和交通状况、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等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整合了地域的经济、政治、地理等多元因素,传承着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和生成密码,成为所在大学独具的学术资源和独享的精神传统,使其饱含浓郁、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二是就服务面向而言,大学的两种主要产品就是学生和学术成果。从其来源看,学生和科研课题主要来自地方。从其去向看,学生和科研项目主要服务地方。

相应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地域性基本属性的两个内涵对其发展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从立足方位的内涵看,要求建设具有浓郁地域文化风格的特色大学,这就要求处理好文化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学服务型大学应以科技发展为实力,以文化创新为特色。这种特色不只是地域的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特色,还应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不只是凝练了地域历史优秀传统,还浓缩了地域经济等社会要素精华,是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旗帜。大学既要发展科技,更要传承和创新文化。应植根乡土,传承、创新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加强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

二是从服务面向的内涵看,要求成为地域的大学而非“在地域”的大学,这就要求处理好自主发展与融入地方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基点,一是独立自主,即大学独立于政府及政治;二是学术自由,即大学内部行政权力服从、服务于学术权力。学术至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自由自主。然而,独立自主是指与政府处于平等地位,不当政府的附庸和奴仆,但并非不能开展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相反,密切有效的合作会使大学赢得发展所需的资源、卓越的声誉和应有的尊敬。学术自由也并不排斥学术的转化和应用,相反,学术服务会给学术发展带来动力和空。因此大学应以自主发展为精神,以融入地方为宗旨,既要在学术上自由发展,又要在服务上融入社会,成为地方引以为傲的“我们的大学”,而非仅仅是存在于地方的大学。

二、基于跨越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跨越性属性的基本内涵,一是从发展阶段看,“抢抓历史机遇,顺应时代趋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已成为诸多教学服务型大学居安思危、面向未来的发展共识。教学服务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社会责任,肩负着知识经济转型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历史使命,实现办学规模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跨越责无旁贷。二是从发展层次看,教学和研究职能属于两个基本层次,服务创新等其他职能应该属于他类范畴。显而易见,不论教学型抑或研究型大学都具备服务创新等功能,只不过存在服务创新类型、领域、能力和水平的差别。

从发展阶段看,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校园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处理好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背景下,教学服务型大学,尤其是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十分薄弱,与一个本科大学的要求很不相称,名不副实。所谓大学建设,其中校园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教学和本科内涵建设是根本和关键,前者可称之为硬件,后者则为软件。地域性大学唯有制定立意高远,科学筹划、分步实施的战略规划,以校园建设为基础,以结构优化为关键。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生命,尽快从“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局中突围,才能化解危机,赢得生机和先机。如果错失良机,亦步亦趋,苟且偷安,将不免陷入重重危机。

从发展层次看,教学服务型大学应该处理好教学、研究与服务三者之的关系。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地位明显,“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校的基本任务”,开展创新研究、取得高新成果成为展示高校学术水平和实力的关键,以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成果服务社会成为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导向和需求。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研究,开展创新服务,培育创新文化,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创新的要求就是推进高校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时代潮流和不竭动力。高校唯有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谋求生存发展。

三、基于依存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依存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地方大学与地方有着地缘、血缘、人缘、财缘、情缘五种缘分,相应的关系就是鱼水关系、兄弟关系、伙伴关系、同盟关系、亲情关系五种关系。因此,校地双方具有生存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荣辱与共、相濡以沫和生死相依的依存性。

从校地关系看,要求校地构建和维护兄弟式的亲情关系,这就要求处理好人缘与情缘的关系。从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来看,校地之具有血浓于水的血缘、一衣带水的人缘和唇齿相依的情缘关系。校地双方都应该十分珍惜和尊重这份天然的宝贵联系。任何政策、关系和行为的主体都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要以人为本,以情为系,充分发掘利用好共同而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文载情,以情动人,珍惜维护好人缘、情缘。

从生存发展看,要求校地双方优势互补,互动发展。这就要求处理好地缘与财缘的关系。大学应树立“财地相依,借地生财”的经营之道;地方应有“科技强市,人才兴地”的发展理念;大学应以“立足地方,依托地方,为了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为宗旨和使命,地方应以“规划大学,建设大学,支持大学,保护大学,美化大学”为责任和担当。校地双方可以通过校地联席决策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等制度设计,将校地双方互动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现实行为。

四、基于服务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服务性属性的基本内涵,一是从职能结构看,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四大职能中,教学型层次的大学因其研究和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有限,自然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为主,以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职能为辅;二是从价值取向看,地方对大学不断增长“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驱动,文化引领”的服务性需求,以及大学自身“以服务换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需要的碰撞与交汇,使得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价值取向聚焦于服务性导向。

从职能结构看,要求处理好教学、科研、服务三项职能之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服务为桥梁和纽带,促进教学、研究和创新的科学发展。从价值取向看,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处理好服务与需求的关系。大学的服务不只是与地方开展订单培养和无缝对接,适应和满足地域经济的现实需求,更要发挥其先进思想文化的灯塔和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中心作用,来引领地域思想文化潮流,移风易俗,以及引领地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并预见和满足地域的科技需求。为达成服务型大学的价值目标,需树立全方位服务、全员服务、全过程服务的三全服务理念,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发展规划等智力支撑,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学术及技术支持,为地方各业、各界提供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服务,为地方文化品位提升提供学术引领等。

五、基于综合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综合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与压力,以及内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使得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学科结构上具有综合性发展特征,在类型结构上具有综合性大学特征。

综合性属性要求处理好综合发展、凸显特色与专业导向的关系。以学科综合为基础,以学科特色为龙头,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建制,大学的学术活动围绕学科而展开。综合发展是学科内在生长的要求,符合学科融合生长,交叉互补的发展规律。因此,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要综合协调,按照地域需求的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以建成综合大学为目标。办学特色的核心是学科特色,通过做强和凸显特色学科领域,以激发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为主干、为源泉,学科以专业为导向、为应用、为动力。专业需要学科的支撑,学科需求专业的驱动。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大学所在地域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和引领地域需求。同时,专业的需求和发展也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六、基于开放性属性的发展要求

开放性属性的基本内涵是大学应实行多元化开放办学以整合区域社会系统资源。教学服务型大学应该遵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同国内外各级高教机构及学术组织开展交流学习和合作共享,以达到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

从办学模式看,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多元化办学,这就要求处理好经营与共享的关系。所谓经营就是盘活资产、整合资源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有着设施、人才、科技、文化等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要采取激励和保障措施,以适宜和有效的方式为区域社会服务,以创造价值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学是一项神圣的公益事业,应该广为宣传,广开渠道,整合政府、校友、侨胞、乡贤、名流、家长、公益社团等社会各界的资源,共同促进其发展;大学也是一项公共产品,要以共享的精神来倡导和推动校地共建大学的各项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2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教育实践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08-02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一直是本学科领域所关注的话题,科学的定位对于学科的建设和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由于研究者不同的分析思考角度,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理解和论述百家争鸣,各不相同。无论是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以及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的研究内涵,各种观点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 概念的界定

要深入理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需要从本源上去发掘,先搞清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的定义。

1.1 什么是教育中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具体含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是指教育者的教诲与受教者的效仿,而“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对“教育”的广义定义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大词典》);狭义定义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柳海民,1999)。无论是古代或现代,对教育一词的认同都直接与培养人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也可称得上最大的专业领域,因为所有年龄阶段(包括不同工作领域)的人都将与教育发生关联,正所谓“终生教育或终生学习”。无论是教育的广义或狭义定义,教育总的目的和目标都是清楚的,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有用人才”。

1.2 什么是技术目前对技术较全面的理解是技术应包括有形的东西(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东西(智能形态的技术)这2个方面,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贝克认为,技术是“通过智慧对自然的改造,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根据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改造和变革无机界、有机界和人本身的心理和智慧的特性(或相应的自然过程)”。

1.3 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严格来说应该是以下2种说法:Technology of Education和Technology in Education。我国目前广泛认可的教育技术定义一般是美国AECT1994年所公布的定义,近2年又将2004年巴巴拉提出的新定义作为讨论热点(当然,该定义还只能视为个人的观点),所以有必要对这2个定义作些变化上的比较。

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04定义(巴巴拉观点):教育的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过程和资源,有助于学习和行为提高的研究和道德规范的实践。

与AECT94定义相比,AECT04的定义中不仅强调要有助学习(促进学习),还强调学习的内涵――行为提高。学习是行为或按照某种方式表现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持久变化,它来自实践或其他的经历。因此,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不仅要促进学习,还要对学习者的行为或能力产生持久的改变,这种改变要从学习实践中获得并能够保持。另外,研究范围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具体到对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的研究,更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的技术特征。

2 关于学科定位的代表性观点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观点来看有各自不同的结论,在此选取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讨论。

观点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赵勇博士――教育为体,技术为用[1]。他认为AECT定义大多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使得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相对失衡。“教育为体,技术为用”,较好地概括了教育技术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教育始终是出发点,技术是参与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不应局限在开发和管理上,从教育的不同层面出发,考虑技术在其间的运用、参与是一个很广的范畴。赵勇博士总结:以创新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技术,关注技术的突变性和永恒性。

观点二: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博士――将技术定位为广义的技术(工具、意志、知识、活动和技能),广义技术定义下的教育技术,就是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广义教育技术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或创造性地提出把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知识或经验用于解决教与学实践当中的问题的原则、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对所需要用到的资源(媒体、环境和相应的支持系统)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对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等知识;基于行动研究的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应用模型、实施程序等知识[2]。

观点三:华东师范大学高丹丹――教育技术学的定位是技术和应用为主的学科[3]。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是通过应用和开发体现出来的,这种价值承载了教育者的理念和思想,带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可以说,技术内在的教育价值必须通过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得以外化,并且只有在科学的研究基础上的应用才能发挥促进人的发展的正面价值,避免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错误使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可以说,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体现价值,技术只有通过研究与应用才能提升价值。教育技术学科必须通过对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才能体现出自身(学科)的价值。

3 笔者理解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并不是教育和技术简单的混合,而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而成为一个系统,教育技术中的教育与技术不是相加关系,而是相乘关系,两者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3.1 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目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技术为提升教育效果服务。两者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在探索教育技术问题的时候,教育效果应当始终是出发点,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何通过技术参与来提高学校运作效率,如何利用技术来辅助学习,如何使技术在教师培训中起到恰当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都是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需要通过技术的运用来解决。

3.2 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技术,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也包括“观念形态的技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为达到培养人的社会目的,就一定会在实践过程中讲究“技术”;而且,一切在教育实践及其研究中得出的经验、认识或理论,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3.3 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教与学相对于研究“教育是什么”,即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以及“为什么教育”,即探索教育根源与本质的教育哲学而言,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和关注点是“如何教学”。它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利用一切相关的教与学的科学知识或经验,通过研究、探索与实验,改进教学实践,更好更快地实现教育的目标,这就是教育技术及其学科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教育技术学就是对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策略方案、途径的追求和相应理论的研究。

4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是教育实践学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实践,教育实践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和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的目的是提供环境和理论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是使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活动更有效地开展。理论来源是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信息技术理论和马克思实践哲学,理论发展方向是关于教与学的活动如何有效开展,如何验证教与学活动的有效性,如何为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当前教育技术的困境是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学科,虽然是应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需求所生的,它有进行实践应用的理论,但是其理论的可应用性不强,教育技术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教育技术要把实践作为根基,从实践和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

5 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应当主要面向教师的进修,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做教与学的服务工作。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除了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外并不直接担任教学实践活动,由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实践,而专业人员负责教与学的服务工作,比如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教学设备的优化组合、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便利的教学管理、进行教育效果评估……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Molenda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出路,或者去软件公司作为教学设计人员设计开发软件,或者在公司从事绩效技术的工作,或者去公司当一个教学设计项目小组的协调人员或项目经理,还有的走入大学成为本专业的教授。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是做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成立一个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训部,为全国的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负责。前提是为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作出一个完善的评估标准,并且学校要把教育技术技能作为教师的必备技能。

参考文献

[1]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3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逐渐提升。无论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丰富教学内容,教育技术都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时代元素。以往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常是由教师来主导课程的进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不但很难确保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同时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受到很大制约。

二、应用前提――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逐渐体系化

课堂教育技术是以教学内容为重点,以科技水平为支撑的技术内容。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使传统的依赖“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方式再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如果现阶段还想依靠一本书,就能讲好一门课,那完全是空想。繁杂的信息量,更新速度快的教学内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更改。朝哪个方向更改,如何更改,更改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课堂教育技术改革探索的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是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技术。他的出现是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极大革新。教师可以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展示,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更客观,同时也使教师的讲课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而这一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而从课堂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向来看,网络和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应用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而各学校也针对这一技术应用开办了多期辅导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这就促使课堂教育技术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虽然课堂教育技术应用与研发有了重大突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与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课堂重点的转移和变化。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调整,逐渐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因此,结合这一重点变化,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打造开放式教学平台,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打造师生高效互动参与的课堂。只有这样,才是结合了课堂重点转移趋势下的教育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走向成熟。

三、应用核心――课堂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课堂重心转向学生参与,这就是快速发展的课堂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借助这一技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课堂的重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应用课堂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更具吸引力,通过将视频、音频、图片等元素与文字应用有效结合,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一直以来,在基础教学阶段,其教学方法都极为传统,通过抽象文字、结合板书,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知。而学生对平面化的知识缺乏有效的想象力和认同感,因此多数学生感觉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学生并不爱学习。而这一教学形式也决定了课堂的主体和重点只能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被接受者,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随着教学理念的进一步丰富,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普遍共识,而在这一状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教学要求。只有借助互联网载体,结合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课堂教育技术,才能向学生展现立体化的教学课堂。而这一技术的应用也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了。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这一技术之后,就可以在课下时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渠道,自主探索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教学的范围由单一的课上延伸到课下,构成了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学生借助教学技术自主探索知识,不仅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其成就感更为强烈,这就让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被动参与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进而成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认知,从根本上提升课堂的参与积极性。随着课堂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在未来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课堂教育技术在应用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实现教学效果质的提升。

四、应用关键――课堂教育构建全面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将课堂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二者有效结合的关键是课堂重心的转化。当前课堂的重心已经从教师转向学生,这是课堂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趋势。因此,必须构建全面、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更加全面。传统课堂是单向的,由教师发出指令,教师讲解,学生听,同时也会设置一定的提问与回答环节,课堂氛围比较紧张。

而在课堂教育技术的帮助下,新型课堂将重新诞生。课堂上所描绘的语言、展示的图片、部分视频和图片的渲染都让整个课堂更加立体化、生动化,教学氛围也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学是一种思想的教育和传播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随着课堂重心的转移,在应用课堂信息技术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结合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便捷互动性,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全面沟通平台。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新塑造,是以课堂重心变化为基础、教学要求转变为前提的客观要求。因此课堂教育技术要想贴近教学实际,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趋势。

五、应用风险――课堂教育把控学生进程

客观地说,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尚未养成体系化的学习习惯。因此,如果整个课堂过于开放,并不能发挥教学的优势,反而很容易造成课堂混乱。而新型课堂关系并不是完全由学生主导的课堂关系,实际上是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合理优化。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课堂教学进行风险防控。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4

关于医学继续教育

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化医学知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它目的是让医务工作人员在业务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以适应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不断增长的需求。

医学继续教育内容广泛,凡是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都属于医学继续教育的内容。

医学继续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专题调研、技术操作演示及其它短期培训等。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大大地改变了传统医学教育方法,开辟了医学教育的新天地。

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自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医学继续教育以来,在促进医学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特点

教学方法先进:现代化教育技术中先进的计算机多媒化技术、网络技术和利用电话信息传输线路,就是将现场手术演示图像输送到电视机进行现场直播的技术等应用于医学教育技术中,可高效快速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

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教育技术中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和网络教材中的视听结合效果、声情并茂、三维空间形象逼真等特点,集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使学生不仅感到艺术效果同时,又可以掌握医学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授课教案电子化:教案是授课教师上课的必备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案的载体也发生变化,产生了由软盘、光盘及优盘承载的电子教案。目前,多数电子教案是通过Powerpoint、Photoshop等软件对教案进行系统设计、优化组成,将课程以图、文、表格等媒体形式集成一起,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和彩色投影仪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例如,我所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以及专题讨论、短期培训班的教学课件多数是采用电子幻灯的形式,很多授课教师都喜欢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主要是因为Powerpoint使用简单,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各种文字、绘制图形,加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上课时,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播放出制作好的一幅幅精美的文字和画面。电子幻灯教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教学理念和模式。

积极开展多媒体授课:医学临床上授课内容及形式较多,有课堂授课、学术讲座等,其中讲解和演示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多媒体课件应用的主要地方。临床授课中的许多内容是活动变化的。如一些疾病的发病过程、症状表现、治疗操作过程等,以常规的粉笔、板书的教学方式讲授,常常使学生不易理解。而利用多媒体的文体、动画、视频、音频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展示讲授的内容,就可以内容形象、生动,学生可以多方面受到感知,并使不易于理解的知识形象化。近几年,我所心内科、心外科、心儿科都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使一些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掌握,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每年一届的“全国心血管进修班”课程授课,将各个科的授课内容刻录成光盘,用多媒体方式讲授。

Internet技术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医学教育技术逐步摆脱传统的模式转变为现代医学教育技术,它主要是互联网和局域网络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和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的优势,医学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特殊化”与“个性化”的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互联性和自由性等特征。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效果

1、模式转变

现代化教学的开展与应用,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模式,解决了临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起到了教学改革作用。我所自从应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模式转变不仅使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本学科的领域,还有许多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拓宽了教学思路。特别是“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最近举办的第五届岭南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利用多媒体授课,讲授内容不仅有心血管领域方向的知识,而且涉及相关学科内容的发展趋势,充实了教学的内容。

2、优化教案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制作出不同的教学课件,使教学任务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效果。在继续教育的“教”与“学”过程中,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总结等来组织教学的全过程,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3、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专业实践 技术理性 反思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当经典受到质疑,所谓肯定的知识也变得不再确定,我们可以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全世界的文化思潮,正在汲取各方“营养”而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学自然也受到影响。但起源于理性主义的教育技术学,深具现代性,后现代带来的批判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想直接对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挑战。而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实践中确实一直存在着一些倾向于技术理性的问题,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实践者必须努力克服这些问题,成为更加全面的新型人才,不断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信息时代,肩负起优化专业发展的重任。

1教育技术专业实践陷入困境: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就是把科学和技术置于重要位置,把科学理论作为专业知识的源泉,把专业实践视为一种应用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充斥着教育的各方各面。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经常被简单认为是一个学生按照课程设置进行实践,从而达到能够熟练掌握技术的活动,这种认识正是技术理性的典型表现。而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也确实折射了技术理性的影子:部分学校课程设置过分重视技术的学习而忽略理论学习的价值。后现代主义认为,技术理性主义的错误在于把技术这种有限的、现成的方法夸大成唯一的、无限的方法。既然技术本身已经蕴含了技术理性的因素,学校在实际设置课程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其本质特性,而不是过度加重对技术的学习,教育技术学本身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其根本姓“教”而不姓“技”,对技术的过分侧重只能导致专业发展方向的偏颇。

2困境中的指路人:唐纳德・舍恩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目的在于试图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以优化教育过程,而在真实情景的教育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并不会以预定的方式呈现在实践者面前,而是需要在混乱、繁杂和不确定的材料、情境中去构造。技术理性的批判者舍恩指出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即便一个问题能够明显浮现,它也可能无法归于既存的理论或技术的类别中,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是十分独特或不稳定的。其次,由于人们的学科背景、组织角色、个人经历、兴趣或政治、经济观点上的差别,对于同一个问题情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框定问题方式。再次,有些问题情境还可能存在价值冲突。舍恩认为技术理性支配下的专业实践及教育模式在面对实践的不确定性时,是无法胜任和不完整的。它忽略了实践中的自然性,造成实践者程序化、工具化地运用既定科学技术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专业失败现象;它割裂了方法与目标、研究与实践、认识和做事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学校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的鸿沟,最终导致专业知识失效。针对实践情境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及价值冲突,舍恩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认识论―行动中反思。

3教育技术专业实践全新思考:学会反思

诚如上述,为了解决不确定的问题,实践者必须具备一种专业的艺术,而这种专业艺术的核心便是行动中反思。舍恩提出要培养具有行动中反思能力的“反思性实践者”。如何培养“反思性实践者”?舍恩提出最有效的途径是推广反思性实习。

在舍恩那里,实习是指“为学习某项实践而特别设计的学习情境或活动”。 反思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帮助学生培养行动中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当课程开展顺利时,教练与学生间的对话便以互动的行动中反思形式呈现。反思性实习的特征主要有三个,即从做中学、“教练”而非“传授”,以及教练与学生间的反思性对话。

舍恩反思性实践思想也在提醒我们,对反思性实践思想的学习与运用也不能遵循技术理性的模式―运用其思想工具性地解决教育技术专业实践中的各项问题。作为学习者和教育者,要持续地关注真实,尽可能地从遇到的现实中学习。解决专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真正领会反思性实践思想的精髓,才能做到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杨静.教育技术发展的后现代解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6

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使用玩教具,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玩教具是实施科学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和玩教具是他们认识世界、实现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学习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紧紧抓住幼儿对动画的特殊喜好,能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如音乐活动《小月亮》一课,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创设情境,拓展幼儿思维空间,使教学活动丰富生动,处处引人入胜。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结合技术,营造了一种星空多彩的氛围,为幼儿学习歌曲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课件中小月亮在天空中停停走走,还时不时地向孩子们眨眨眼睛,歌词“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和画面相得益彰,让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同时又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和小月亮做游戏时活泼有趣的氛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更大的活动空间

课改以幼儿发展为本,特别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知识的孕育,倡导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活动空间。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已从课堂拓展到了家庭、社会,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在生活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自由自在地表现、表达,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轻松自然地学习。从平面的、相对单调的课堂走向立体的、丰富的、广阔的多元环境,从与学习环境单项的或多项的接触,到与学习环境放射状的接触,所有器官参与活动,他们感受到的信息量大了,信息的内容广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刺激,激起了他们对知识探索的需要。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多元互动的建构实践机会。

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