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研究

旅游产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 营销环境

柳州市旅游业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起步阶段,尚未成为旅游的热点城市。怎样寻找一条适合柳州旅游产业化的路子,使柳州市由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向旅游产品丰富的强市转变,由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应带动柳州市三江、融水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更充分地融入到快速发展中的区域旅游业中。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仔细认真思考,找出答案和对策。

一、 柳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的特点

柳州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比较齐全,是发展旅游业的坚实基础。柳州与桂林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也是广西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喀斯特地貌景观、河流风光和森林生态环境构成柳州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构成柳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其中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有:古人类文化系列:柳州是中国古人类文化中心之一,有丰富的古人类遗存,有距今大约5万年的柳江人遗址,距今3万至7000年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的白连洞遗址等;历史与特色文化系列:以柳候祠为载体的柳宗元文化旅游资源珍藏有唐代韩愈撰文、坡手书、颂扬柳宗元事迹的“三绝碑”,柳宗元书写的“龙城石刻”等珍贵文物为资源主题;以八桂奇石馆、中华奇石园为主的柳州奇石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系列:柳州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壮族的歌、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瑶族的舞”风情四绝,构成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城市山水景观和山水文化系列:柳州自古有“柳之山川甲天下”的赞誉,“四野环山立,一水抱城流”是柳州山水的写照。城、山、水融为一体的天然妙趣,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山环水绕的天然盆景城形象,使柳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独特、最易识别的城市之一。

2.旅游业的主要指标情况

近年来旅游发展指标情况和在广西省旅游指标所占的比例情况见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柳州旅游要素有了一定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03年~2006年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从广西省旅游整体发展情况看,柳州还未成为广西旅游的热点城市,旅游业尚未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未成为柳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资料来源:柳州市旅游局

数据来源:柳州市旅游局

资料来源:广西省旅游局

二、柳州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

柳州旅游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时机:近年来柳州市政府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加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为柳州旅游发展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发展都为柳州旅游创造发展机遇。柳州旅游业应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以及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为产业的发展谋篇布局。

2.柳州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发展大旅游的格局尚未形成,各级旅游管理机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在柳州最为具有突出优势资源旅游产品多位于北部的三个县,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人才缺少、协调开发难度大;此外柳州对外地旅游者具有较强吸引力、发展潜力巨大的民俗旅游、村寨旅游等尚未得到进一步提升,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难以在短期内将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加之主题形象营造和宣传促销力度欠缺,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三、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柳州旅游的发展模式选择

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提出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

(1)政府主导

从宏观层面上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对旅游生产力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对旅游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引导性投资;在行业管理中,加强旅游局的机构职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在市场宣传推广中,以政府名义组织宣传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开拓市场。

(2)市场运作

旅游产业是一个竞争性的经营性产业,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运作的渠道,吸引社会的资金。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旅游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政府实行投入引导的同时,创新思路形成多元化投资开发格局;加大市场的开拓,一方面围绕优势资源建立要素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促使餐饮、酒店、商业等方面形成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开拓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3)企业经营

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改进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

(4)社会参与

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旅游,推进旅游产业的社会化,要加强部门协调和合作,形成合力联合打造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旅游产业开发;要促使旅游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推进产业互动,提高整体效益。

2.加快柳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步骤

(1)明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的发展目标

要加快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构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产业地位明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才能给予强有力的产业支持政策。

明确柳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根据柳州的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依托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资源优势和广西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使柳州成为连接广西两个集散中心桂林和南宁的必经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的集结地,从而成为广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柳州旅游产业形成以市区为旅游中心城市,以三江、融水、融安为旅游重点发展轴线的发展布局。

(2)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和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发展状况的首要因素,是区域旅游业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竞争能力。着重在旅游吸引物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集群放大力因素提高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依法治旅”

一方面优化旅游政务环境。简化行政审批,坚持依法行政,要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改进旅游市场监管方式,将旅游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工作纳入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大格局中,协调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和各相关执法监管机构。

3.加快柳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1)完善产业体系

①完善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旅游城市、旅游县、旅游乡镇三个基础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以柳州市区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三江、融安、融水三县为重点旅游县,所辖六县均有重点旅游乡镇的不同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建设。

②形成旅游产业集聚。对以柳州市区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北部三江、融水、融安三县为民族风情重要发展轴线的发展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纽带,强调市场的主导和政府的推动有机结合,促进相关社会资源向旅游产业集聚,构建具有产业的带动性的旅游产业集群体系。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为旅游企业的积聚及集群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依托丰富的民族风情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百里风情”旅游产品和“百里柳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挖掘地域文化,与桂林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的状况,互补性的竞争与合作既是增强柳州旅游吸引力的关键,也是柳州市为分流桂林市庞大的客源的必然选择。

(2)规划好旅游市场开发战略

①建立入境市场为先锋,国内市场为主导,本地市场为辅导的市场开发格局。按照风情柳州的形象定位,结合广西建立泛北部湾旅游圈的战略规划,柳州旅游市场境外客源地重点开发以法国和越南为主的两个细分市场;在重点开发国内传统市场的同时,着重开发与柳州开通航线城市有较高出游能力的居民构成一定规模潜在的市场客源;发展本地市民“柳州人游柳州”是烘托和带动柳州良好旅游市场氛围有效途径。

②实现客源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市场开发战略。注重在全面升级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加旅客逗留的时间,扩大消费内容,实现人均花费实质性的增长,三江、融水县域旅游产品升级犹为迫切。

③注重新兴出游方式的引导和宣传。当前自驾游、汽车俱乐部逐步成为旅游者出行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建立城市旅游信息网络、建设汽车营地、完善城市旅游导向设施等手段更好地吸引新兴的市场客源。

④充分利用节庆引爆柳州旅游市场。利用现有的柳州国际奇石节、柳州国际小丑节、侗、苗少数民族节庆等各种节庆开展旅游专题营销,加强宣传和策划,形成全年系列的旅游主题,持续引爆柳州的旅游市场。

(3)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设

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设,把柳州放在国际国内尤其是广西和桂北旅游圈(区)中进行差异性定位,加快柳州与桂林及周边地区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合作,进一步研究泛珠、东盟旅游圈的定位和互补性开发,主动融入快速发展的区域旅游业,建构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旅游组织“三位一体”的合作主体,形成区域性的多元互动的合力,共同打造桂林―柳州旅游圈。加快推进柳州市旅游业的区域化、国际化进程,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4)以旅游企业集团化促进柳州旅游产业化发展

专业化明确、综合性强的企业集团是增强竞争力、推动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建立旅游企业集团一是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建立具有影响力与控制力的经营实体, 为产业化发展搭建项目开发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实现旅游景点在资本运作、项目开发、项目投融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二是通过组建必要的经营实体,开发创造引发和满足旅游需求的主要吸引物。开发核心旅游产品,塑造旅游目的地总体形象,是柳州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5)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加强柳州旅游人才建设,一方面加强旅游业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多层次的旅游人才规划,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抓好在职旅游教育、着重提高综合素质;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支企业家队伍;对旅游职业技能人才注重培养敬业爱岗的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利用柳州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院校资源,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实施旅游教育工程。

(6)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战略

柳州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一是加快完善全市统一的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加快信息和交流,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快市场营销网络化,优化销售流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促销,成为柳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推动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旅游局:2003-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旅游业发展主题规划.2003,6

[2]广西省旅游局:广西旅游统计. 2007(1)

[3]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二维度分析模型.旅游管理,2007(2):33-36

[4]张媛楼嘉军:B模式: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途径.旅游管理,2007(2)

旅游产业研究范文2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虽然被逐渐提高,但是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几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第一,旅游需求的变化。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多的停留在“表面经历”的阶段,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随着旅游者阅历逐渐的丰富,旅游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到旅游景点观光的游客,而是已经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旅游者、休闲度假者、商务旅行者等各类消费群体。旅游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是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景点游览、城市旅行、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等多元复合的各类消费形态。深度体验的旅游需求需要旅游目的地不仅仅只是展示自然人文景观,更加需要挖掘出旅游目的地的丰富文化底蕴,实现从提供单一观光产品到复合型休闲产品的转变。旅游需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诉求的改变上,同时也体现了旅游方式的改变。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金融、通讯服务更加便利,自助旅行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热衷,传统的以旅行社制定线路的团体旅游显然已经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二,旅游资源观的限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旅游资源二元结构论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催生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直到现在,这种二元结构资源论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政府官员、开发商的思维,山水风光和历史名胜仍是开发商投资开发的首选。2003年颁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主要是针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该标准是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中对资源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开发者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第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预订、网上交易、微博及微信等新型营销模式正改变着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消费模式和获取旅游资源信息的途径。旅游企业应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来的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方式及营销模式,实现与客源市场的无缝对接。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第一,针对目前旅游产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的解决途径。基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主题。

第二,理论基础及文献述评。首先对产业链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内涵、发展及与产业融合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文献述评上主要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进行剖析,同时对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的模式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基于理论研究的缺陷,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模型和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基于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从产业融合的本质原因出发构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基于概念模型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并对不同融合模式的融合机理进行分别阐述。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是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内涵的重要全释方式,能够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但是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来源于概念模型,因此需要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第四,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检验。为了进一步证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科学性,本文选取相关案例对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融合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发展。

以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为例,对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理论关系,对旅游产业与农业间的投入率和融合度进行测量,从而辨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基于融合模式的确定对旅游产业改变农业产业链的过程和内涵进行阐释,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不同融合阶段下的新业态进行分别解析。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理论基础

2.1.1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产业融合正是产业链优化整合的重要途径。产业链整合体现为产品整合、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三个层面。产业融合中新产品的产生体现了产业间不同要素整合成新产品的过程,产业融合中产业链的改变主要体现了主动融合产业通过核心价值要素的应用和推广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中各个组成部分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的过程。本文主要基于产业链理论对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下主动融合产业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进行分析。

2.1.2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是基于产业间投入产出的量化考察国民经济各部分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而实现了产业技术经济关联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的结合。

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产业关联理论形成的基础。列昂惕夫是产业关联理论的最杰出贡献者,于1936年发表文章《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构建了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型,标志着产业关联理论的初步形成。1941年列昂惧夫的着作《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的出版标志着对产业关联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运筹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产业关联理论在二战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提出了动态的投入产出模型、引入了最优化思想的投入产出分析及扩展了地区间的投入产出分析。

王琪延,徐玲提出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产业才能寻求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产业关联虽然不是产业融合的充分条件,但是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体现了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对旅游产业与农业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同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度进行测算。

2.2研究述评

2.2.1产业融合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散,部分信息技术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并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早期发生在以媒体、电信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产业之间,后来扩散到其他服务业,并逐渐开始向农业和工业渗透发展。产业融合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创新,使原来基于产业分工的产业

经济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到了政府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已经幵始对数字融合及技术融合的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逐渐发展到对产业融合的深入研究。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开始针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并迅速扩展到对不同产业的融合现象进行分析,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纵观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产 业融合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融合概念、模式、原因、过程及影响效应等方面。产业融合理论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基础,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构建及融合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内涵的分析。由于产业融合理论目前尚不成熟,并不能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简单介绍,因此本文对涉及到产业融合理论内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述评,对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融合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己经被讨论了三十多年,但是产业融合的概念表述及内涵界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对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了不同的内涵,甚至有学者将技术融合、三网融合和数字融合等同于产业融合。具体来讲,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融合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三章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及模式构建.........30

3.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及问题辨析.......30

3.1.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30

第四章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农业融合...........50

4.1旅游产业对农业主动融合的实证研究........50

第五章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67

第七章三种模式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应用到具体融合现象的分析证明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理论的科学性。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具体的融合产业,但是研究结论也反映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在微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链构成,为旅游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宏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地区或国家的竞争力。在旅游产业融合这一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之下,我国应该如何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快速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目前,政府在旅游产业融合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宏观发展上主要是大力提倡旅游产业与一、二和三产业的融合,而不同地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确切产业对象选择上,一方面主张旅游产业与所有产业进行融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据国内的相关成功经验,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和农业进行融合。这种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导向并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特征,没有针对旅游产业与不同产业进行融合的不同特征及旅游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现状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政策指导。因此,本文基于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特征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集中在3-7章,第三章主要是基于定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并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实证分析方法将旅游产业的主动、互动和被动融合模式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融合现象进行检验,第七章是基于对不同融合模式特征的总结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主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检验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分析了主动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对农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和改变结果;互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间锅合与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模式进行验证,同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产业间及产业内行业间的融合度进行了测算;被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集聚度与融合度的理论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验证了信息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融合作用。本文的前章的研究内容己经解决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本章主要是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研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8.1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是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理论问题及旅游产业在不同融合模式下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的过程和状态问题进行研究。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总结主要结论如下:

旅游产业研究范文3

前言

观光旅游无疑是乡村旅游开发初期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旅游形式,绝大部分的乡村就是从利用古村落原始的自然、人文风貌开发具有自我特色的观光、游览项目起家,并逐步发展的。然而这种开发只是对目前所有的古村落旅游面貌、文化进行一些整合修葺,通过视觉刺激来满足旅游者的感官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旅游者的内心需求却被这种初级开发模式忽略,仅给旅游者留下肤浅的感官映像,致使传统乡村旅游重游率普遍不高,游客游览时间普遍偏短,独特性、吸引力和竞争力较弱,无助于长期旅游的发展。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乡村地区对于城市而言,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民俗风情浓厚,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的城市中的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出于回归、求知、怀旧以及复合型需要对乡村旅游具有浓厚的兴趣。但乡村旅游能否得以良好地发展,主要取决于旅游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它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和决定,进而影响旅游客源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旅游吸引力的分析,并通过剖析和研究旅游吸引力对乡村旅游的作用力,旨在对一个具有丰富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景点——桂林灵川江头洲村,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不断提升其旅游吸引力,扩大其知名度和旅游市场占有率。

一、江头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一)江头洲村概况

江头洲村位于桂林市北郊32公里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隶属于桂林市灵川县管辖,交通便利。江头洲村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聚居之地。江头洲村不仅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完整的明清时代古村落建筑到特有的科举仕宦文化和爱莲文化,享有广西古村落中“历史文化遗迹数量第一,房宇建筑工艺第一,镂花种类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数代为官同职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的盛誉,也是著名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莲文化”所依托之地。

(二)江头洲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位于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村,地处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全村居有158户人家共680多人。古村至今完整保存着明清两代时期的建筑格局,村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房宇高大,鳞次栉比,屋檐层叠,古朴典雅。“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经考证,古村清代共有上百人考取功名,此地还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著有《爱莲说》)后裔之村,被外界称为“爱莲家族”。特有的“科举仕宦文化”和“江头洲爱莲文化”等丰厚的文化遗产,辉煌的历史篇章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该村2005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月“江头洲爱莲文化”又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元月又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二、江头洲乡村旅游产业吸引力分析

(一)旅游吸引力优势

1.自然风光优美、文化气息浓厚,辅助景观设置得体,吸引力强

江头洲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周边田园风景优美,一条美丽的护龙河流经该村,村中潺潺流水,河畔翠竹林立,杨柳飘逸,辅助景观修建得体,与自然环境浑然统一。境内青山秀水,自然景观独特,景点联动性较强,可游览价值高。加之江头洲村村民的淳朴大方、热情友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接待环境,吸引游客纷纷前往。江头洲村四季如画,村内空气新鲜、景色美丽令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除此之外,江头洲村历史文化悠久,村中的古建筑、牌匾等遗迹显示出江头洲村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村中祠堂等古民居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江头洲村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没有任何附加的痕迹,自然韵味十足,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便捷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江头洲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灵川县,属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市管辖范围,靠近桂林市区和灵川县城,地理位置条件优越。距离桂林32公里,交通便利;随着大桂林旅游圈的不断发展和开拓,灵川县也在不断地受到辐射和影响,通过一级公路基本上与桂林市区连成一线,各条新修建的高速公路以及2009年12月28日开通的桂梧高速公路,都极大地缩短了其旅游距离,使外地游客到达这座桂北的县城更加快捷和便利,而桂林本地游客也可以非常便捷地到达,从市中心到江头洲村,车程距离可以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就江头洲村而言,在政府的带领下,村民自发组织到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学习取经,引进外来先进的旅游理念;也曾委托专业部门为江头洲村的旅游发展做过规划。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江头洲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争让更多的游客知道爱莲文化,走进江头洲。

3.醇厚的爱莲文化和仕途文化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模式雷同,缺乏创新,旅游吸引力较小,而江头洲村依据自身的优势,除了常规的乡村观光、乡村休闲类项目外,重点开发以“爱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项目,比如祠堂展示等,在整个展示中以爱莲文化为核心,通过传承人的展示、字画展示等,使得游客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这也是江头洲村的一个旅游吸引力优势。

(二)旅游吸引力劣势

旅游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互动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的原因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于旅游各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游客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有风景可以看的观光旅游产品上,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的满足,渴望通过旅游使游客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可以大致归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体验需求

随着旅游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强调旅游者的“参与”,由此,“体验”一词就与旅游紧密地结合了在了一起。而体验的设计要求“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使印象达到和谐、淘汰负面因素、提供纪念品、重视对顾客的感官刺激”。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将这五项要求融入体验设计之中,就需要文化和创意的元素。尤其对于主题化和感官刺激这两个要求,文化创意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二)文化需求

在现代旅游中,游客的旅游动机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文化需求”。也正是这个原因,“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一种热门选择。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出境旅游的三人动机之一。文化旅游的外延在不断扩大,“活”的文化旅游形式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如许多旅游者认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吸引物;还有旅游者认为,应当将“历史”生动的展现出来。这就是说,文化旅游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旅游者旅游经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对文化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而这种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需求,就需要文化创意。

(三)文化产业有其特殊的规律

就是“越界―扩散―渗透―联动”,能够与其他多个产业包括旅游业实现互动发展。因此,当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把文化内容投入到旅游对象、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等的开发中,就可以大大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从而更加吸引游客。而游客的行为又会将多样性的文化带入目的地,从而达到文化的相互交融,又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常州的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现状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进行开发,要选准旅游文化的“重点”和“亮点”,综合当地的旅游文化特色,实施重点区域的集中开发,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由于常州有优质的文化品牌以及人文资源的优势、地理优势,为了进一步刺激文化产业同旅游业的互动以及有效的融合,结合五大模式,笔者认为适合常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互动的模式是“从遗产传承到创意旅游的联动模式”,把观光农业和体验娱乐、创意设计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农业科普和动漫游戏等结合起来,采取以实体型的创意农业示范园为核心,以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加盟店、授权店连锁经营模式为网络的规模效应,设立创意农业乐园网,开通网上销售配送渠道,实现线下线上互动运营、信息共享,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路径。

出行旅游有物质需求,但更深层的则是精神文化需求。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参观历史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常州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这些旅游资源在省内知名度较高,但是从全国来看,知名程度比较一般,常州加大了对这些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同时要从旅游资源中的挖掘文化内涵,只有凭借文化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才能得以传承,文化才能得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孙国学.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中国商贸.

[2] 李秀梅,李晶琳.旅游与文化联姻打造龙江旅游文化工程[N].黑龙江日报,2008-05-30.

[3] 杨阳腾.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旅游文化演出产业[N].经济日报,2009-05-02.

[4] 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模式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2).

[5] 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12):20-24.

[6] 张文洁.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5.

[7] 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

旅游产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南京;邮轮旅游;产业发展

邮轮产业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和影响显著。邮轮旅游产生很强的经济效应。据统计,一个人参加邮轮旅游就会带动9个就业岗位;接待一个邮轮游客的收益,相当于接待两个境外游客的收益。按照CLIA的统计,每接待一位国际游客的收入是740美元,而邮轮接待的游客收入高达1341美元。在发达国家,邮轮经济以其集聚性、网络性、全球性及多元性发挥着明显的增长极作用。与此同时,邮轮旅游的迅速发展,对所在城市和地区展示都市国际形象、提高休闲品质、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等社会效益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南京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南京位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跨长江两岸,区位优势明显。南京港位于长江下游,是我国沿海25个主枢纽港之一,集长江、沿海及内河运输于一体,干线铁路、公路、管道汇集,是我国内陆最大的综合运输枢纽之一。随着-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南京港航道水深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从发展空间上看,南京具有发展旅游船舶和邮轮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南京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南京及周边城市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多,旅游消费水平高,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保健等消费不断增长,假日休闲消费的需求较为旺盛。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民在旅游上追求高品质。而且南京拥有比较完备的立体交通网,连接国际国内重要城市的定期直航航班陆续开通,陆上交通发达,铁路、国道、高速公路连贯周边城市,内河航运四通八达。南京本地及周边省市旅游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以南京为中心,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通过发挥长三角区域综合性枢纽城市的优势,南京正在不断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口岸城市的合作,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以更加凸显南京旅游的吸引力。

从发展现状来看,南京发展邮轮经济也存在若干现实制约:如尚未建成专用的国际邮轮靠泊码头泊位,缺乏必备的硬件设施及软环境等。因而,在我国邮轮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坐拥日渐成熟产业市场的南京如何依托长江岸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产品,抓住机遇,整合现有条件和优势,解决目前发展邮轮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开展科学的战略性思考和可行性研究势在必行。

二、南京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原则

(一)选准模式,立足长远

邮轮业运营有其内在的规律,由于从确定船期、产品销售到正式开航,其间环节多、手续杂,历时长,加上港口周边要求进行环境的营造和配套项目的开发,邮轮经济要形成一个适合的开发与建设模式,从长计议,确定长远发展目标。

(二)整体规划,分期开发

目前我国邮轮经济发展整体上仍处于到港国际邮轮的接待阶段,市场还在起步期,邮轮市场在亚洲的成熟还有一段时间,这种形势下不可追求产业的“一步到位”,需要坚持分期开发的原则,灵活应变,稳步发展。

(三)区域联盟,合作多赢

邮轮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与节点型经济,更多的邮轮具有区域性营运的特点。任何独立的一个港口城市,不可能脱离区域性的目的地就能获得理想的发展。因此,同一个区域的邮轮港口城市必须结成利益同盟,加强合作,一致行动,才能共同发展。南京应在中国长江沿线、大陆沿海、东北亚、太平洋西岸和环球邮轮经济发展格局中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积极开展与沿海港口城市、东北亚港口城市和世界邮轮公司之间的广泛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四)政府主导,统筹协调

政府把邮轮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来规划和发展,积极研究国际邮轮经济发展趋势,开拓市场,指导邮轮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南京的实际出发,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协调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为南京邮轮经济创造一流的设施、效率和发展环境。

三、南京邮轮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一)打造综合型“邮轮城”

南京位于邮轮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可采取多功能综合性开发的“邮轮城”模式,借鉴香港、汉堡等邮轮码头建设经验,以邮轮港口为核心载体,着力完善周边各项服务设施,集中打造综合性的“邮轮城”,带动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其邮轮码头所在地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开发将成为拉动港口经济与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二)找准世界邮轮产业中的定位

南京发展邮轮经济应建立起“政府主导、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长江沿线、大陆沿海、太平洋西岸和环球邮轮经济发展格局中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邮轮产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近几年达到8%左右的增长速度,被视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积极开展与沿海港口城市、太平洋西岸港口城市和世界邮轮公司之间的广泛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三)形成独具一格发展特色

在发展国际邮轮的同时,南京要利用好长江这一宝贵资源,大力发展长江游轮,开发短线运营与长线运营想结合的长江游轮项目,做好“三结合”:一是对外合作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二是差异定位与协调发展相结合;三是探索创新和规范发展相结合。结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土实际的邮轮业发展道路,促进邮轮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鼎,马彦勇.中国现代邮轮经济的发展前景[J].水路运输文摘,2005(05)

[2]程爵浩,李蒙蒙.长江游轮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企业,2015(10)

[3]孙晓东,冯学钢.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研究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02)

作者简介:

旅游产业研究范文6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伯特(MichaelE.Porter)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提出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钻石”模型,并在论述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时首次提出“旅游集群(TourismCluster)”的概念。[1]学者们大多数认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簇群经济,旅游产业集群所体现的是旅游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对旅游者消费活动的支持。它适应经济全球化、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是旅游产业高级化阶段的产物。

旅游产业涉及范围广而复杂,其竞争力评价模糊,在学术界无法得到统一。学者专家们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做出了相关的贡献,Crouch和Bitchie运用评价竞争力框架,分析了典型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并且探讨了旅游与社会繁荣的关系。郭鲁芳运用多维测度法来评价旅游国际竞争力。万绪才、李刚、张安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各地市进行了实证研究。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从旅游竞争业绩、旅游竞争潜力、旅游竞争环境支持力三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卫旭东和周旗构建了影响景区旅游市场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建立区域旅游“资源———市场”组合矩阵评价模型。史文斌、卢新元、张金隆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重要性评价模型,还构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王兆峰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模型,并以湘鄂渝黔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论证。

综观国内外已有研究,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少,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各方面定量评价不多,实证分析较少,尤其是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和竞争力评价模型定量研究较少,深度与广度不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充实完善。笔者拟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评价旅游业的竞争力,对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以西南地区6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方法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模型,对这6省、市、区的旅游产业集群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西南民族地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有较强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发展策略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实质上是对6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各个因素之间相比较评判,可以作为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对待。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需要明确整个评价对象的属性,建立评价模型。笔者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将研究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集群状态看成是地区旅游发展决策中的多个备选方案。其次,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再次,通过TOPSIS多属性决策评价法计算各个备选方案的得分。最后,对各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比较得出最优方案,获取整体评价。根据计算分析检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强弱关系,总结其相互发展借鉴规律。

(二)研究方法

衡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状况,对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做出有效评价与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多指标综合效果的系统评价问题。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综合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综合指标法、灰色系统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秩和比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评价不同的领域中对不同问题表现出不同的优劣。

TOPSIS(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方法作为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常用的一种决策方法,[3]通过计算各种待评价对象与理想点的相对贴近度的大小,作为评价各对象的依据,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合理,具有可靠性高、误差小、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目前已在医疗、经济、食品卫生、农业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将TOPSIS法引入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评价中,通过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TOP-SIS评价模型,对西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和比较分析。TOPSIS是一种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是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又称为优劣解距离法。[4]它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理想解(记为V+)、负理想解(记为V-)的距离来进行排序。所谓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优的解(方案Vm),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集X中的最好的值;而负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劣的解(方案Vm),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坏的值。方案排序的规则是把各备选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做比较,若其中有一个方案最接近理想解,而同时又远离负理想解,则该方案是m个备选方案中最好的方案。产生了m个方案完全序的偏好排序。

Ci+=Si-/(Si++Si-)0<Ci+<1,i∈M

其中,Si+和Si-分别是每个方案到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是真正的评价指标,表示每个方案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指标,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TOPSIS方法的优点是能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排序比较,特别是如果把我国西南地区6个省、市、区看作不同的方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这些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进行对比评价。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获取指标值,在此基础上,利用TOPSIS分析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

三、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域概况

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在我国原行政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又被称作西南五省(区、直辖市),即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自治区。现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包括在西南地区之中表述,成为西南6省、市、区。本文研究的西南地区为3省2区1市,国土面积25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6%;人口2.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辖620个行政县,占全国的22%。2008年3省2区1市完成GDP34203·90亿元,占全国的11·38%。[5]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集中和民族文化旅游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地处中国西南的这6省、市、区都是旅游资源丰富地区,这里有许多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宜人的生态休闲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高,发展潜力大。作为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和亮点。旅游产业是促进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缩小东西部差距作出了贡献。但地区内各省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对提升西南地区旅游整体竞争力是个障碍。因此,评价各省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其优劣势,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以利于各省区旅游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地区整体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

(二)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目前,不同学科的学者都有各自衡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范式,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衡量指标选取也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指标的设计首先要体现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反映旅游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这将避免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评价歧视。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可以用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旅游总收入与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之比这两个指标来反映。这里的旅游企业主要是包括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两类企业。其次,为避免指标的重复设计,采用了旅游总收入等于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之和,这样避免了三个指标数的同时采用。第三,指标的设计与选取围绕旅游产业集群,将范围缩小在与旅游产业相关指标上,如旅游院校数、旅游企业数、旅游业从业人员数等,而回避了将评估范围无限扩大至GDP、交通状况等总体实力指标。第四,指标的选取涵盖了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等效益指标。最后,考虑到现有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的设计中尽可能选择了容易获得的数据。

本文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均为定量指标,为客观真实的进行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9》、《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以及6省、市、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各地区2008年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并将相关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另外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考虑到2008年四川省受到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旅游产业相关数据缺失,故采用了这6省、市、区2009年的相关指标数据(旅游接待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在数据收集完成的基础上,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各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测评(见表1)。

(三)计算及结果

(1)建立标准化决策矩阵

第一是把各种类型的属性范围转换为无量纲的属性,使其有可能进行比较。第二是将每个属性的结果按总的属性进行规范划分。由此决策矩阵的元素计算如下:

(2)建立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

在权重问题上,本文不考虑指标权重的大小,等同于认为所有的参评指标的重要性相同,即每个指标的权重相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决策者已有权重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加以修正。通过矩阵R的每列与其相应的权重向量ω=(0.1,0.1,0.1,0.1,0.1,0.1,0.1,0.1,0.1,0.1)相乘得到。因此得到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V。

(3)确定理想和负理想解

令两个假设的方案A+和A-定义为:

A+={maxvij|j∈J,i∈M}={v1+,v2+,Λ,vn+}和

A-={maxvij|j∈J,i∈M}={v1-,v2-,Λ,vn-}。

其中,J为各属性集合,方案A+和A-分别表示最偏好和最不偏好的方案。

(4)计算距离

每个方案与理想方案、负理想方案的距离分别为:

(5)计算与理想解相对接近程度

A+和A-的相对接近程度定义为:Ci+=Si-/(Si++Si-),0<Ci+<1,i∈M如果=Ai=A+,那么Ci+=1,如果Ai=A-,那么Ci+=0。当Ci+趋近1时,方案Ai接近A+。

计算得:

C1+=0·45095,C2+=0·67337,

C3+=0·28015,C4+=0·49644,

C5+=0·05036,C6+=0·38230。

我国西南6个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对接近度如表2所示。

(6)排列偏好顺序

依据Ci+的降序,方案集此时能按偏好属性排列。

计算得:C2+>C4+>C1+>C6+>C3+>C5+,即重庆>云南>四川>广西>贵州>。

四、结论与讨论

TOPSIS对我国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评价,可以比较任意两个省、市、区排名的先后,还可以根据各省、市、区与理想值的相对接近程度,考察西南地区省、市、区之间的差异程度。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知道:西南地区6个评价单元中,重庆市为最优方案。从各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序来看,重庆市的发展程度最高,值为0·67337,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优势,综合实力较强。自治区的发展程度最低,值为0·05036,旅游产业集群缺乏竞争优势。再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快速聚类法,[6]还可以将这省(市、区)由高到低划分四个等级,结果如表3。

从表3看出,西南地区6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所处的状态不同,竞争力存在强弱差异。重庆市处于“四级”状态,表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较强;云南省和四川省处于“三级”状态,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一般;广西自治区和贵州省处于“二级”状态,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较弱;自治区处于“一级”状态,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很弱。另外,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与GDP排名相比较(如表4)。

可以看出,二者有重合,从整体上看,贵州省和自治区GDP排名靠后,相应的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也相对靠后,其余4省、市、区的二者排名次序也没有出现相差特别悬殊的情况。从重合状况来看,除贵州省和自治区外,其余省市区均出现不一致情况,四川省和广西自治区,GDP排名分列第一、第二位,但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却各下降两位,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相反重庆市和云南省,GDP排名较前面两地区靠后,分列第三、第四位,但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却各上升两位,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并不是绝对依赖,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并不一定强,反之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也不一定处于弱势。可见,影响旅的,不只是受经济因素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