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1
传统行业面临巨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模式和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面临着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会颠覆以往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如美食、旅游、租车、房产、教育和医疗六大典型产业的APP和企业推广平台,重构了移动端的业务模式,如医疗、教育、旅游、交通、传媒等领域的业务改造。
不可否认的是移动互联网将是传统行业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市场突破的必然选择,各种主客观因素也要求传统行业在移动互联时代中转型甚至是重新定位。比如传统书店可以转型成为综合的文化交流中心以为爱书者或文化人士提供现实的交流平台。而电视机行业走的比较靠前,”智能化”转型已经开始在传统电视厂商运作,并且开始根据家庭以及个体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电视终端的整体应用方案等。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行业在全新的移动端业务模式中,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甚至移动互联网将会融入到传统行业和企业应用管理之中,这对传统行业来说,移动互联网将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平板电脑”日薄西山”
曾经上网本的出现让业界一度认为传统笔记本将会被其取代,但是很快ipad的出现瞬间秒杀了上网本,随着各种平板电脑近几年的大行其道,似乎又有取代传统笔记本的趋势,但是”带头大哥”ipad销量已经开始大幅下滑。
4月24日,苹果公司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苹果总共卖出了1630万台iPad,相比之下,去年二季度,苹果大卖iPad的1950万台,销售量下滑显而易见。有分析师认为,苹果的平板电脑销量下滑或许是一个警示,平板电脑市场很可能已经趋于饱和。 其实从这个图示就能明显看到,与iPhone相比,iPad的增速已明显放缓,甚至几乎停滞并且开始呈下滑趋势。平板电脑的没落原因其实很简单,随着大屏手机的出现,让手机与平板的界限日益模糊,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消费人群大部分集中在年轻群体,而这部分人,手机是他们的主要移动设备;其次,年轻人对于使用浏览器上网并不感冒因为,他们早已对APP接入互联网的模式习以为常,因此,他们对平板电脑的需求很小。所有这些因素都让平板电脑的未来变得岌岌可危,日落西山也是早晚的事。
移动支付将颠覆消费方式
显而易见,移动支付正在慢慢改变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从最近的”手机月票”到手机可以直接通过支付宝付款,购物以及交水电宽带费用,移动支付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交易额规模达到16317.5亿元,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增长110.5%。这其中支付宝,财付通占据市场份额的前两把交椅。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2
动支付的情景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幻想了。在电梯里短暂的停留中,不经意间,或许你就看到了拉卡拉那个“给你个人的专属银行”的广告。除此之外,预订机票,购买电影票,或是在味多美挑选美味蛋糕,如此种种,都可以不用现金,不用信用卡,只需拿出手机来,“滴”的一声刷机,轻轻松松就付完款了。
以“刷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其背后的风光和支柱,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改变生活的鲜活体现。
毋庸置疑,电商市场和移动支付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电商市场规模突破40.6万亿元大关。今年,国内电商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相当乐观,易观智库近期的行业预测报告显示,2012年B2C市场规模将达4500亿元。据淘宝无线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前,登陆手机淘宝的独立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预计今年年内将刷新为2亿。此前支付宝数据则显示,每天使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支付的用户已经是去年同期的6倍,并且以每天激活6万用户的速度激增。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项重要应用,移动支付兼具方便、快捷、安全、时尚的特性,迎合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改变国内民众的消费和支付模式。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中国网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手机支付已经成为2012年中国网民最期待的支付方式,有28.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2012年使用手机近端刷卡支付。
据艾瑞咨询整理Gartner最新调查数据发现,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1715亿美元,较2011年的1059亿美元增长61.9%;同时,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1亿人,同比增长31.3%。预计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移动支付产业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时期。
政策引导:从封闭到开放
巨大的发展潜力,使移动电子商务进入国家政策所关注的范畴。今年3月,工信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同时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广。业内人士表示,规划的指引,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纵观我国移动支付的生态环境,一系列相关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正在引导、规范、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从封闭到开放,并逐渐成熟,成为其发展路径。
事实上,作为整个支付产业链的一部分,移动支付从诞生之初就带上了明显的封闭印记。早在移动支付发展初期,央行曾明确规定,经营支付业务必须有金融牌照。支付业务成为了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内“专属”业务,将通信运营商等其他非金融机构挡在了支付的门外。这使得萌芽于2001年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始终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
2003年底,各大通信运营商开始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广移动支付,一些企业或机构也通过直接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进入产业链,这第三方支付机构雏形初现。
2004年下半年以来,若干主要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放量增长,使得移动支付产业进入地域性快速扩张阶段,包括终端商户、硬件厂商等产业链各方纷纷加入,产业链逐渐呈现出开放与合作的趋势。
2010年6月,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行业逐渐从“放养”到“圈养”,从在“灰色地带游离”到“走向阳光”。
2011年,央行发放 “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牌照的发放不仅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名,并且使得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畴、监管等有章可循。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对于整个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的明确的支持让支付产业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据统计,从2011年5月第一张牌照发放,到2012年6月29日,央行一共发放了四批支付牌照,共有196家第三方支付行业获得了“通行证”。
市场驱动:走向融合创新
广阔的“钱”景,吸引了各路运营商、金融机构、终端厂商、系统厂商加入。德勤《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的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制定了移动支付战略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拥有战略但尚未提供服务的占到20.72%,两者合计87.39%。
在移动支付的蓝海中,产业链各方都想争夺话语权,尤其是作为核心产业的金融机构与运营商的博弈。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移动支付呈现出技术领先于市场的发展态势,足够规模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还没有出现。有专家表示,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应该以融合各方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的规范和持续的平台整合为主线有序推进,实现这些,需要产业链各方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相互可能的合作。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3
全球支付市场结构悄然转变
以移动支付为首的支付创新是否彻底改变了全球支付市场的结构?可以大致观察到2015年全球支付市场内部结构。从市场参与者来看,新的移动支付供应商不断进入该市场,原有的由几家主要机构(如Paypal、MasterPass、支付宝等)分割市场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新的赢家也不断出现,市场结构不断转换。仅中国市场,就出现了多家机构共同主导移动支付市场的局面,包括支付宝、银行卡、银联在线、微信支付、京东支付、百度支付、苹果支付等等。从支付工具结构来看,据《全球支付报告(2015)》大致统计,2015年年初全球支付市场的主要工具支付额及其市场份额大致如表1。从区域支付市场来看,全球主要地区的支付市场内部结构大致如表2所示。
总体而言,信用卡支付方式在全球支付总额中仍然位居首位,其次是新兴的电子钱包,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是借记卡。具体而言,北美和拉美地区的信用卡支付量(分别为40%、42%)在其市场总额中最大,在全球也是排名第一。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是借记卡(29%),也是全球使用借记卡最多的地方。亚太地区则是全球新兴移动支付的领头羊,电子钱包34%的使用量位居全球首位。从银行卡支付量来看,北美地区在全球最高,信用卡和借记卡总支付量约占市场总额的65%,接下来是拉美地区的49%,第三是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42%,最后是亚太地区的39%。
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北美地区,其银行卡支付量却在全球排名第一;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亚太地区,其银行卡支付量却在全球位居末位。可以看出,支付市场的发展结构与一国金融结构不一致,银行卡支付量没有突出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银行卡使用量不能完全代表该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实况,原因很明显,支付竞争背后是各类金融机构市场竞争,支付涉及的金融机构远远不止是商业银行,如各类信用卡发行机构、收单机构等。因此,才会出现上述情况。
在支付方式发展方面,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直接借记和电子发票的支付方式,只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存在,北美、拉美和亚太地区没有此两类支付方式。根据《全球支付报告(2015)》的数据推测,各地区未来支付市场发展有一些共同的趋势:银行卡支付量减少,银行转账支付量略增。其他支付方式发展则存在地区差异,如电子钱包在拉美之外的地区均可能出现支付量上升,而现金、预付方式在各地区的发展趋势则可能完全不同。
总体而言,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电子钱包的支付量会不断增加,或位居全球支付量首位,但速度可能没有预期中那么快。随着支付体系内部竞争和结构变化,传统银行卡支付(借记卡和信用卡)或会借助近场支付等新型技术,稳定其市场份额,从而在未来5~10年占据全球支付市场的重要地位。
支付技术开发和应用继续升级
移动支付技术和各种分析算法的发展,彻底打破了全球支付行业固有的结构。在哪里购物和消费、如何支付,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且开始被深度挖掘。全球多国在支付等金融技术上面的投资不断增加,数字化货币技术更加成熟。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技术投资总额呈现每年三倍的增速,2013年约为29.7亿美元,2014年,全球金融技术投资总额已高达120亿美元。到2020年,其投资总额大约能增加至200亿美元以上。其中,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因为消费者对互联网+服务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其金融技术投资也随着回报率提高而不断增加。支付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否可以被准确预测(比如当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就曾遵循所谓的摩尔定律)?从硬件来看,智能手机俨然已经成为主要的移动支付载体,集线上线下移动支付于一身,其他移动支付工具(智能手环等)也不短出现,但尚未打破其主导地位。从软件技术来看,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
近场支付(简称NF C),已成为重要的移动支付技术。NFC由1983年发明的沃顿发明的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演变而来,其可以为多个设备如数码相机、PDA、计算机和手机之间进行交换资料。NFC移动支付随着2012年NFC智能手机投入市场后开始发展,已经成为手机运营商和移动支付平台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目前全球知名手机品牌商、Visa等卡组织是NFC移动支付的最新引领者和竞争者。
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 Authentication)或成为重要的移动支付安全技术。随着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高效,与之相关的个人隐私、个人财务数据安全隐患不断产生,由此,准确识别个人身份信息成为保障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要前提。自1891年产生的指纹识别技术已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断升级发展,目前最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DNA、指纹、声音、面部特征、静脉识别等。其中,指纹机和手形机的商业应用最为成熟。越来越高效的点对点支付模式,需要高度识别个人身份信息的技术,曾经用于高度机密场合的生物识别特征目前是最佳选择之一。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市场化,但其发展势头比较明显,各大手机运营商、支付机构等都在投入研发此项安全技术。
移动云计算,已经开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自2007年以来,云计算概念开始出现并流行。NFC等创新支付技术直接挑战计算能力有限的移动工具,也因此给移动工具之外的移动云计算新的发展机会。做为独立的计算平台,移动云计算能为移动工具中的各种应用如支付,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数据储存、处理、交换等服务。随着移动支付等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云计算将凸显其强大的功能,不断为智能工具计算减负。当然,其对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也是目前的网络发展趋势。
复杂支付体系悄然形成
支付,已经不仅仅是公共的金融基础设施,近年来,其已经逐步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市场营销的新手段。市场竞争远没有结束。新的玩家(如第三方支付和各类手机支付、网络电子钱包如Android Pay等)不断进入支付市场,原有的玩家(如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并没有被击退,而是通过技术合作、商业合作等方式,以新的形式(如银行网络电子钱包)重新回到市场,支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目前,移动支付技术、信用卡体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传统商家之间深化合作形成了复杂支付体系,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当各类支付机构共同掌握了前沿支付技术时,都具备提供高效支付的能力时,支付场景(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的争夺战就不可避免。而消费者对某一类支付场景的偏好、适应性和黏着度越高,提供该类支付场景的机构也将成为未来支付体系的主导者。互联网电商及第三方支付机构最早打破传统的线下现场支付场景,并围绕第三方支付做加法,涉足金融理财等服务,强化了自身的服务能力。在越来越多的线下商业机构接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邀约提供现场第三方支付服务时,传统信用卡市场及其营造的传统现场支付场景真正开始受到猛烈冲击。在此之前,商业银行也依托其银行卡支付服务,设立了电商等商业服务机构,试图营造新的远程支付场景。但这一举措并没有提高其客户黏着度,因此,在一波又一波的支付场景竞争中,几乎被完全淹没。
而今,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了大量资金、有了扩张商业信用的必要资本之际,同时依托移动支付新技术,各类传统信用卡的替代工具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结果,例如美国Paypal旗下的Affirm公司、Applepay等,国内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等,都可以在消费者进行消费交易时直接提供支付便利的信用贷款。既可以直接提高商家的销售额和利润,又为消费者节省延迟消费带来的成本。当然,消费者必须为此高效率的服务支付对应的利息。这种创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客户逐渐降低对银行信用账户的依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金融属性增强;其长期影响是侵蚀经济体系原有的商业模式,改变金融结构和商业社会规则,增强数字化货币实现的可能性。信用卡替代工具及其便利的支付服务对传统信用卡是致命的冲击。于是,可以看到,信用卡供应商也开始奋力反击。2015年,借助新的近场支付技术,全球信用卡供应商试图重新提升客户对信用卡的使用量和黏着度。美国支付市场的行业调查问卷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2015高级支付报告(The AdvancedPayment Report 2015)》问卷中,问题 “认为哪些机构拉动了移动支付增长”?得到的答案显示,拉动移动支付增长的机构排名大致如下:卡网络如美国运通等(82%)、手机等通信供应商(78%)、Paypal(76%)、第三方支付机构(73%)、新型互联网公司(72%)、银行和金融机构(72%)、谷歌(68%)、商家(63%)、Start-ups(62%)、移动网络运营商(53%)。简而言之,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移动支付新的增长引擎是信用卡机构,其次是手机制造商,再次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后是移动网络运营商。这也大致反映了目前全球支付市场竞争结构。当然,各国具体情形有所细微差异。
数字化货币的长期生存基础不断夯实
无论支付市场的内部结构如何改变,至今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移动支付技术等创新带来了更高的支付服务效率,夯实了数字化货币的长期生存基础。
数字化货币最初出现的基本目的是脱媒,即减少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多重货币交换环节(如现金与非现金账户转换、货币之间的兑换等),以节省货币交易成本,提高交换效率。无论哪种数字化货币,若要长期存在并被消费者接受,都需要对消费群体培养一些最基本的消费习惯,如非现金化支付消费,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数字化货币交易的依赖程度。比特币在很多国家的交易并不成功,源于其投机易量远远高于基本的消费易量,本末倒置,没有培养出对其高度依赖的消费者群体,没有形成坚实的生存基础。
在全球,移动支付带动的数字化货币运营机构(商业银行、信用卡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手机制造商等)都正在经历深刻的创新过程。而在其对立面的消费者,也对数字化货币有了切实体验。数字化货币不再是一种理论上的新奇事物,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讨论和大宗金融交易,而是开始深入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并呈现蔓延之势。虽然经济水平发展程度高低是一国数字化货币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而今,这种数字化货币创新都已经触及到各国的终端消费者。全球数字化货币发展也迎来了“春天”,很多国家已经尝试实现了无现金社会,更多的国家跃跃欲试。大部分国家在鼓励移动支付创新的同时,在稳步发展各项金融基础设施,总体提升一国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总体来看,全球移动支付创新大大夯实了数字化货币发展的基础,推动更多的国家未来进入无现金社会。表3是花旗银行编制的全球数字化货币指数排名,其中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如3所示。花旗银行将各国所处的数字化货币阶段,按照分数排名分别列为 “实质性准备期”( 第1~23名)、“过渡期”(第24~45名)、“形成期”(第46~68名)、“初始期”(第69~90名)。
各国在数字化货币进程中的得分指数高低与其国内相关政策和金融基础设施紧密相关。以进入实质性准备期的各国为例,在发展数字化货币方面,名列前茅的各国各有优势:如排名第一的芬兰,国内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于支付技术等金融创新的适应性非常强;第二名新加坡则对于商业机构、政府资金流的数字化等拥有良好的监管规划,以及高度发展的信息交互技术(简称ICT)基础设施;第三名美国拥有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最新技术在消费者和商业机构中的高扩散率,快速发展的B2C电子商务,美国消费者基础多样化导致其数字化货币适应性较差;瑞典具有广阔的ICT基础设施,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创新的适应性非常强;中国香港拥有良好的ICT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监管自由化,电信部门和零售部门对数字化货币的适应性强,准备程度高;挪威排名第六,零售业对数字化货币高偏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高偏好;英国的零售商业机构和消费者偏好数字化货币,政府出台数字化货币过渡政策,但其目前的ICT对创新的承受能力较差;荷兰政府财政资金数字化程度高,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创新适应力强,但与英国相同,ICT承受能力弱;日本具有竞争性的私人企业和电信部门,但文化偏见导致其现金使用率依然很高;瑞士拥有良好的ICT基础设施,商业机构对创新接纳程度高,但其他市场ICT承受能力不强;丹麦排名第11,零售部门对数字化货币高接纳度,并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承受能力提高其数字化货币声誉;德国本地市场竞争适度,商业机构对各类创新适应能力强,但其现金使用率依然很高;奥地利本土市场竞争适度,电信部门对数字化货币准备程度高,通过本土创新和企业关系提高其名望。加拿大对数字化货币监管自由度高,金融服务可得度高、承受能力强,但同类市场的ICT基础设施承受能力弱。
中国排名第39,处于数字化货币过渡期阶段。报告显示,中国发展数字化货币的优势在于有适合创新的环境,政府资金流数字化程度高,劣势则在于电信部门对于数字化货币准备程度不高。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4
近日,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推出手机支付服务,目前已经对外提供基于windows Mobile、svmarian及iPhone等三大智能机系统下的手机软件,并预计将在年底完成针对市面主流智能机的全面覆盖。
在国外,手机移动支付市场向来就是电信运营商的天下,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们也早早致力发展手机支付市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先后都推出了被业内称之为“手机钱包”的移动支付业务。业内认为,支付宝总裁邵晓锋此番推出移动支付宝。显然是要来动动运营商们的“奶酪”了。
“相比之下,我们认为运营商在相关业务上优势并不明显。”相关分析师们指出,支付宝拥有互联网的延伸优势,并在支付额度及手续费等方面明显优于运营商所提供的手机支付服务。
不过,持不同意见的分析师们指出,移动支付宝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他们认为,“相关业务,仅仅是指远程交易这一块,但手机支付并不仅仅只包括这一块。移动支付宝在现场交易将无法有所建树。”
据悉,电信运营商所推出的“手机钱包”业务,除去提供手机上网客户端的远程交易外,还能够提供现场的射频交易服务(即刷手机);而移动支付宝只是将PC端的交易模式转移至手机,仅能提供移动远程交易。“很明显,这是手机钱包的优势,是移动支付宝无法复制的。”相关业内人士如此回答本刊记者。
而国内的手机支付市场这块奶酪,争夺还只是刚刚开始。
市场潜力
随着3G应用的铺开,移动支付被很多人视为是一个无法让人忽视的市场。
来自中国电信内部的一项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垒球移动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大大加快,预计到2011年,将会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方式进行支付。
早在几年前,中国移动就已经开始着手推广手机支付服务。《IT时代周刊》从采访中了解到,2005年,中国移动已经在一些沿海城市着力发展推广手机钱包等手机支付服务,但由于受到技术、政策及商业模式的限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2009年1月7日,中国宣布正式3c牌照。电信运营商们已经把手机支付作为3G的主要应用服务之一,业内兴奋地认为手机支付的发展年已经到来了。
“中国近两年内3G用户保守估计将达到4000万,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相关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同时,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移动支付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相关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70.40%,用户规模2009年将达到8250万。“手机支付早已成为欧洲和日韩主流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相关业内人士继续指出,“而这也必将是国内未来的发展趋势。”
与运营商分食
这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自然不会只有电信运营商才兴趣十足,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同样也是虎视眈眈。
“支付宝从3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手机支付这块业务了。”邵晓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而在未来的3到5年内,手机支付将占第三方支付领域的30%~40%。
正如前文所提,手机支付宝一推出就支持了三太主流智能手机系统,并涵盖了付款、确认收货等在电脑客户端可以支持的功能。“支付宝希望借助Pc原有的庞大用户群,推出多项黏性业务来支持自己在手机支付领域的优势。”相关业内人上指出,“并且希望能做到全面覆盖手机机型。”据悉。邵晓锋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未来甚至不排斥跟山寨手机合作预装手机支付宝客户端。
支付宝方面的数据显示,该公司手机端软件开放下载短短几周,软件下载量就有数十万次,每天的交易量达5万次,仅账户之间的交易即达到1万次。“从数据上来看。手机支付宝的确交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上述业内人士继续指出,“不过,电信运营商们也一改往日不紧不慢的推广态度。”
中国移动已完成了对若干频率下的手机现场非接触方案的测试,正着手制订移动支付标准,并试图通过对SIM卡制式的控制掌握未来手机支付的话语权。在手机支付业务上,电信运营商选择集中在便民生活的小额支付上,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培养出用户对于手机支付业务的认知。
言胜负尚早
“这个市场已经不再是电信运营商占绝对优势了。”相关专家指出,“不过,移动支付宝是否有绝对明显优势,还言之过早。”
“毕竟,移动支付宝现在所具备的优势并非不可复制。”持上述观点的分析师指出,而国内的移动支付产业才刚刚起步,完全谈不上形成了竞争格局。
业界认为,移动支付宝最大的优势即来自于数量众多的淘宝用户中衍生出的移动用户群。同时,随时随地的支付以及多项用户生活必须功能的支持也增大了其用户黏性;并且手机支付宝即将实现的交易额度不受限制也极大地挑战了网络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服务。相关资料显示,“手机钱包”的交易方式以预存话费为主,额度较小。此前,中国移动“手机钱包”的支付额度仅为150元。
“在支付额度这一点上,网络运营商选择跟金融机构合作就足以化解移动支付宝的优势。”有专家指出,但在现场交易方面网络运营商的优势却是移动支付宝无法复制的。
据了解,网络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在安装了能接收、识别射频信号的读卡器的地方,能进行简便快捷的现场交易。“简单来说就是刷‘手机’,手机就等同于银行卡。”上述专家继续指出,“这对于只是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移动支付宝而言。根本实现不了。”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5
2012年,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2012年,移动互联网也迎来井喷式的发展,各产业链相互渗透,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明显变化,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初具雏形,盈利渐现曙光。
平台化布局
平台化是目前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一大趋势,而做平台是许多互联网从业者的梦想,鉴于苹果、Facebook、亚马逊开放平台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众多互联网公司相继加入平台开放的大潮,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人人、京东商城、奇虎360等,都在为开放平台排兵布阵,我国电信运营商也顺应平台开放的发展趋势,在推进能力开放、打造开放平台上积极探索。
百度近日首次对外展示了基于云计算和HTML5技术的Web App全面布局,并分享了目前的进展:百度应用开放平台上已经有5万多名开发者,开发了超过6万款应用,包括游戏、工具、音乐等多个类别,并正逐渐向移动端迁移。
今年4月份,在百度开发者大会上,百度移动发展部总监岳国峰曾透露,未来百度的PC开放平台将与移动开放平台进行整合,便于开发者开发跨终端的Web App。百度庞大的用户数据和的开放的云能力,也将为Web App的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而今年10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移动开发者大会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其主旨演讲中谈到了腾讯打造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构想,“一年半前,腾讯了开放战略,那时主要针对PC互联网,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打算把这个思路推向移动互联网,目前正在不断地摸索尝试,请大家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马化腾还透露,将在移动互联网上尝试开放QQ互联,让其他App可以直接使用QQ账号和密码登录。“目前还没有完全开放,还在测试阶段,腾讯选取了少量的开发者进行合作。”他举例说,最近非常火爆的唱吧,就在首批的测试之列,而且效果非常好。它50%的新增用户都是通过QQ互联的方式接入的。美丽说App新增用户的35%也是来自QQ账号体系,“这是很好的开始。”
在马化腾看来,腾讯可以开放的还有很多,包括应用托管服务、LBS、支付、广告变现系统等。在LBS的开放中,他特别提到,全新的腾讯街景即将面世,而且可以支持手机,以后LBS的应用可以调用腾讯的街景和地图接口,直接在应用里面显示所在地方的实际街景数据。
而几经周折的阿里云业务重心定位在移动互联网“平台即服务”模式上。日前,阿里云在杭州举办了成立后首个大型云计算论坛,宣布联合投资机构云锋基金,启动10亿元新基金项目,投资云计算平台云应用开发项目。
今年5月,阿里云内部进行了一次战略调整,确定两条业务推进路线:一是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云OS”;一是主要面向社区网站提供底层IT服务。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透露,移动互联网开发平台将会是未来真正发力的重点。
综合来看,2012年,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转移之年。传统互联网公司开始大规模转向移动互联网,百度、搜狐、新浪等以强内容介入,腾讯、360、搜狗、迅雷等以工具型介入,除了新浪专注于微博外,其它几家都在发力做应用商店。
而UC浏览器、安全管家、3G门户、斯凯等大用户量的平台和产品,各自都在向自家产品上加入商店标签。
伴随Android一直做应用商店的各家,91、安卓、安智、机锋是典型代表。他们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成长为“一方诸侯”,只要这几家大商店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仍有其发展的空间。但是,在未来几年明显会受到互联网巨头的挤压。
移动广告是主要盈利点
在2012年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邹蕾表示,在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广告和游戏将占据相对主要的地位,其盈利模式已经形成了较好的雏形。
邹蕾表示,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几年的增长非常快,其中既有来自产业链方面的推动,也有来自热钱和资本等方面的力量。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经济规模已占据互联网中超过10%的比例,产业链的生态圈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各大互联网巨头也都在企图切入到终端生产这个领域。但是,互联网企业需要赚取的不是终端厂商手上的一点毛利,而是希望能更贴近用户,从而期望在移动互联网大战中抢到入口。
在广告领域,主流的盈利手段还是效果营销模式,其通常表现为通过应用下发、发行、下载、平台分发的方式实现收入。但是就目前而言,移动端广告市场多被移动产业链自我消化,其资源多被拥有多个应用的开发者作为自身应用的宣传工具,以达到自家应用阵营快速分发的目的。
但是,这应该不是移动广告的核心主流,因为有大量预算的是品牌主、广告主,而他们还并没有参与到移动广告的商业模式当中。此外,在中国,移动广告缺乏第三方有效的效果评估体系,大家在怎样买和卖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
成立于2010年力美传媒,2011年获得IDG资本A轮近千万美元融资,2012年7月获得KPCB China领投的B轮2000万美元融资。据力美广告平台总经理尹秋红透露,力美广告平台于2011年4月上线,当月即实现平台盈利,目前平台月收入超过500万,预计今年11月、12月将过千万元。
此外,据介绍,力美现在wap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0%,每年总流水2亿左右,未来主营收是In-App广告和品牌整合营销。
对日趋成熟的移动广告市场而言,早期还是移动应用开发者之间 In-App 广告模式的相互借力,如今,品牌广告正在成为支撑移动广告市场的巨无霸。
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广告平台多盟,其三季度品牌广告收入占到了整体营收的 50 %以上。
这其中主要来自一线大品牌广告主,据多盟方面透露,今年年初这些广告主投入不过一二十万,现在已经翻了十倍左右。品牌广告主看中的是正移动广告领域的多元化的表现模式,这种模式不在局限于传统的 banner ,而是加载音视频、结合位置服务以及全面的交互性的设计。此类的广告模式颠覆了传统广告模式的单项传播,互动性和趣味性都大大增强。
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不断扩大,安沃、力美、芒果、微云、哇棒、有米等平台都加紧争夺移动广告大蛋糕,国内移动广告平台的数量也快速增加,优胜劣汰效应明显。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去年数量最多时,国内移动广告平台达到了七八十家,而今年上半年留存了40家左右,在繁华背后,行业也正在进行悄悄地洗牌。
此外,移动广告平台的竞争并不在于基础能力,而在于内核,业内人士认为,明年能够站得住脚的广告平台,掰着数应该也不会超过5家。
不过对于国内移动广告产业整体而言,目前尚处初级阶段,各种问题也还频频出现。
今年9月,金山推出了带广告屏蔽功能的手机毒霸,就曾被多盟、架势无线、万普世纪、捕鱼达人等广告商和开发商联合抵制。
纵观广告营销领域,目前全球只有不超过 1 %的广告商尝试踏入移动互联网新蓝海,但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已经超过了 10 %,移动互联网的广告价值尚被严重低估。
移动支付成热点
国际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近日针对中国市场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88%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进行过支付行为,63%和47%的受访者分别使用过手机上网支付产品或服务和给他人转账。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远比预想的要高,对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前景也表现得更为乐观。这对商家、支付公司、银行甚至运营商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在12月6日举行的2012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李晓枫透露,移动支付标准将在近期颁布。
据了解,即将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13.56MHz技术,这也就意味着,基于这一标准的NFC手机近场支付将迅速领跑移动支付市场。
李晓枫表示,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专家评审和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审查。目前五大类的35个标准已经报批,如果不出意外,标准将在近期内实施。
可以料想的是,在技术标准明确之后,处于移动支付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将展开一场热火朝天的布局。
但是,业内人士称,标准对产业而言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因为标准解决不了业务模式的问题,解决不了运营商和银行、电商和运营商合作的问题。
在这之前的11月26日,中国联通就携手招商银行了首个近场支付产品手机钱包,实现了银行卡功能与手机功能的“合二为一”。
随后在12月5日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也宣布开放NFC手机SIM 卡空间,其中基于NFC的新产品手机钱包(现场支付)也正式。据悉,银联将携手中国移动于明年2月在10个省份推出NFC移动支付服务。
对此,电信专家项立刚表示,移动支付生态环境复杂,产业链较长,涉及的企业众多,包括电信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终端厂商以及各种做硬件、软件的配套服务商等等,未来竞争与合作并存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认为,各方都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对于产业发展是利好,因为整个移动支付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个产业链环节的营销和配合,才能实现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移动支付还要解决几大问题,如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目前商业模式发展比较单一的问题;移动支付推广成本较大的问题;产业链各方竞合关系的问题。
政策不断的明朗,移动支付在国内的爆棚式发展似乎已指日可待。从航空、商旅、餐饮、零售等行业的需求增长,到手机、平板、移动POS、车载等终端的不断覆盖,整个行业正迅速扩张之中。
对于消费者而言,越来越多的“未来支付”也正逐步变为现实。据支付宝技术人员介绍,无论是通过手机接受和识别电视广告中内置语音波段、从而转向付费页面的“语音支付”,还是用手机摄像头对准信用卡、自动识别信用卡号码和到期日的 “图像识别支付”,甚至是利用手机扬声器和麦克风就能实现的“超声波支付”,都已在各家支付公司的研究下成为现实,进入中国也指日可待。
一种积极的观点认为,手机有望在未来几年“干掉”银行卡和POS机。在海外移动支付模式发展中,我们看到不管是Paypal、FDC与Googlewallet合作模式中,传统的银行卡已经可以被手机替代了;而在Square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未来手机可以替代POS机。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6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阻碍;对策;可持续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支付交易,其中移动设备包括可链接到移动通信网络并为支付可能的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方便快捷和涉及面广泛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一、我国移动支付发展与现状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价值链,主要形成了银行主导模式、运营商主导模式和第三方支付主导模式、合作模式(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等运营模式。一般来说有三种形式的移动支付标准:SIMpass、RF-SIM和NFC。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条件已经具备:银联POS机改造过半,超过130万台POS机具备“闪付”标志,可以支持移动支付功能;全球NFC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各大品牌旗舰型号手机多数均支持NFC功能,未来NFC或将成为手机标配。NFC手机的普及有利于移动支付的推广;三大运营商一致选定国际通用的NFC-SWP方案,手机厂商及SIM卡上摆脱多条战线同时战斗,产业链将加速成熟。
从目前发展的技术环境来看,中国联通退出了NFC技术,中国移动适用RF-SIM技术,而中国电信应用SIMpass程序。移动支付虽受专家、企业、银行、运营商等等的垂青,但大部分消费者仍对其缺乏安全感。政策环境中,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可看到如今支付服务获得多元化的发展,鼓励整体态势是为促进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
二、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由于每个合作方在其中的角色不同,他们的利益分配、责任、义务、权利、费用等方面的结算存在许多。此外,目前用户和加盟商家仍然不是很多,各个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大部分商家和用户处于观望态度,且很多百姓对其相关业务知之甚少,这便导致了产业链脱节的现象。
2.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我国移动支付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统一的标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合作难通,阻碍了其大规模发展。此外,我国对移动支付缺乏监管和法律约束,对于交易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不明确,没有建立良好高效的解决纠纷的机制,无法有效保护用户的财产权、隐私权等。
3.安全性问题:安全问题是消费者、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行和支付平台营运商最为关心的问题,不仅是实际操作中密码管理、通信安全,更是心理上的安全顾虑。解决实际安全问题,打消用户心理安全顾虑,是移动支付行业需长期面对的方向。
三、推动移动支付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链,加强行业合作:移动支付是一条新兴的产业链,链接多个网络,包含多平台。在这个链条中,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通信通道,银行掌握着大量账户、拥有强大的电子平台和清算设施以及成熟的信用体系,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连接着国内大部分银行。因此,只有构建一个开放与合作的平台,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合作为基础,以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作为重要补充,整合运营模式,整个产业才不会过度竞争,各参与主体才能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移动支付立法应对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行、支付平台营运商和认证中心规定相应的资格,对他们的市场准入做出科学的规定。尤其是严格确定移动支付平台营运商的主体资格。为了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移动支付市场,相应的立法不应该完全否定非银行企业进入移动支付市场,而是规定他们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还应加强移动运营商、银行、支付平台营运商和商家之间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统一的法律规则,开拓国际市场。
3.为缓解安全问题带来的阻碍,首先应重视对系统编制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减少系统漏洞,立法时必须对有关安全控制技术做出具体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在移动支付中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和财产权,防止犯罪分子进行洗钱、逃税或赌博;另外,消费者自身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不给诈骗者任何可乘之机。
4.运营商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推出不同的优惠政策,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着手于重点对象,赢取他们的好感,转变他们的观念。 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
四、结论
移动支付技术迎合了4G时代的需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必将在信息时代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移动技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互联网公司侵袭传统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是有重大意义且十分必要的,也可由国家政府提供指导意见,产生相互性高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优势互补,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作主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定位于辅助协调。在统一移动支付标准和技术的同时,在监管、标准、安全等领域的配套技术、制度和规则都需尽快出台予以规范,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安全稳定的移动支付运营环境,以促进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网上支付与结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留生.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路径.金融电子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