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1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新的命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去探索、去实践。由李裴、邓玲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建设贵阳实践系列丛书》为我们总结了经验,提供了范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面喻。贵阳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擎火先行的探路者,其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如何使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贯穿到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如何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高度,以世界的眼光,全面系统研究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究,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通过阅读《丛书》获到启发、找到答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如何贯彻落实这重要精神,着力构建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丛书》展现的贵阳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模式、路径和策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构建生态倒逼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二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力;三是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动力;四是构建法制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力;五是构建产业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六是构建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力。

中国梦,激励召唤着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梦正在探索中。但梦就在脚下,只要我们信心百倍地投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构建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作者系贵州省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2

根据协议的共建目标,顺德区力争在2016年底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成为具有顺德特色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多管齐下”合作共建示范区

据了解,此次省环保厅与顺德区政府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从五大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一是创新生态文明制度。顺德区将建立和完善所有污染物排放监管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形成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中心的环境监管体系。同时,加快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建立,加快推行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并不断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干部综合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省环保厅将支持顺德区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区域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监测社会化、施工期环境监理试点。

二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顺德区将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根据环境承载力,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产业发展、生态安全格局。省环保厅则指导顺德区开展生态红线的划定,支持顺德区开展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的划定。

三是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一方面,顺德区大力引导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升级改造,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推行区域或社区循环经济综合性试点,在电镀、家具等重点行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工业园,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另一方面,省环保厅支持顺德区创建1至2个省级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或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是推进环境污染防治。顺德区将从推进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快建设土壤生态安全监控系统、加快建设环境监管预警体系等方面进行多项优化与改革创新,而省环保厅也将对顺德区加快饮用水源地整合及水环境综合整治、VOCs达标整治试点示范以及黄标车淘汰给予支持,指导顺德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建设环境监管预警体系。

五是建立生态文化体系。顺德区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加大媒体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注重保护和修复岭南水乡特色文化、古建筑等原生态文化,确保城市发展和历史文明的有效传承。省环保厅也将在顺德区开展公众、媒体环保宣教活动,以及绿色学校、社区和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探索“顺德模式” 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省环保厅与顺德区政府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于创新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省环保厅厅长李清在签约仪式上掷地有声。

他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顺德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率先创立了经济发展的“顺德模式”。近年来,顺德区以生态区创建为载体,积极实施“青碧蓝绿”十年环保工程,强化推进“美城行动”,在环保统筹机制、责任考核、生态细胞工程、环境网络执法等方面都有新突破,实现了生态环保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也为省厅与该区合作共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李清强调,省环保厅与顺德区政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双方合作,推动顺德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广东乃至全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经验,形成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对此,陈敏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在顺德区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方面是顺德已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和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另一方面,顺德区已率先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后,可向珠三角乃至全省、全国推广,并可发挥其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签约仪式上,佛山市副市长许国对顺德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近年来顺德区在生态综合整治工作方面成绩显著,走在全市前列。2013年,顺德区在全年的环保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并率先通过了创建广东省生态区技术核查。因此,佛山市政府对顺德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充满信心。

顺德“蓄势待发”重点推进

笔者从签约仪式上获悉,根据合作协议,省环保厅与顺德区政府将会分别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并定期召开协商会议,省环保厅将在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顺德区将把任务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在协议框架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落实协议的项目安排、时间节点要求及具体工作措施,并抓紧组织实施。合作双方约定,要适时总结经验,及时加以推广。

对此,许国表示,顺德区与省环保厅共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既要立足长远,抓好规划,又应着眼当前,分步实施。现阶段顺德将重点开展四项主要任务:

首先,围绕共建目标,与省环保厅建立顺畅稳定的工作机制。顺德要在省环保厅的指导下,尽快搭建专门组织架构,为共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完善协商机制,充分借助省环保厅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及时协商解决在创建工作中所遇到的重大难题。

其次,加强统一部署,找准工作落脚点。顺德区环境管理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抓好工作部署,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细处、抓到实处。并且,要及时总结,形成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3

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要做到“五位一体”,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保护五个方面的全过程,以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具体可从下列方面入手。

1.1建设绿色经济体系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有效途经。它的含义就是要求把自然保护的任务纳入经济、财政和市场发展规划中去,使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融为一体,彼此相互支持和促进[7]。当今的经济建设一般都未能支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它大多是无偿或低价地利用自然资源,例如水源、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等,但其价值并未包括在产品的价值内。这就常常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现象,既影响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威胁地方的生态安全。要改变这种情况,办法就是经济、贸易和投资规划包括自然保护任务在内,公司、行业协会和消费者集团把自己所应承担的自然保护任务纳入自己的规划中。这样,把自然保护看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经济手段引入到自然保护事业中,保护的成果计算出其经济价值,而且重视发展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不再把它只作为所谓公益事业看待,才能激励人们的积极性。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新疆、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林区不再采伐木材,并投入大量资金重新安排原有人员转户业。实际上,就是通过生态补偿来保持原有的自然资源,以达到维护所在区域生态安全的目的。可以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有效行动,被认为是引领绿色经济的新征程[8-9]。如果原来的林场能够根据其自然和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遵循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要求,按适当管理类型保护区的特点,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加强过渡区的建设,必然就会产生新型的绿色经济体系,既使自然资源得到相应的保护,也不会失去其应有的活力[10]。

1.2理顺管理体制

健全立法和执法体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最重要的举措。实践证明,我国许多生态问题难以落到实处,并非缺乏理论领御或技术支撑,而是在于缺乏制度性的考核、监督与奖惩的办法,需要认真的总结概括发展的经验教训,制定全体社会成员必需共同遵守的法规和条例等,考核和指导社会成员的活力,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需理顺政府职能和管理体系,避免“多龙治水,政出多门”,保护机构功能扭曲、管理无效或不敢过问等情况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组成部分的保护区,尽管建立已经50多年之久,至今仍是这种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应起的作用。应该建立更加有权威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工作,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局或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管理局,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由统一协调部门合理分配使用。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公私企业集团、企业家、社区和利益攸关者的积极性,通过委托、承包、合股甚至出售给他们经营管理才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贡献力量。其次,要健全立法和执法体系,我国现有的许多保护法规,大多是把保护单位看为公益事业的观点来制定,已大大落后于时展的要求,不但不起促进作用,相反,还产生滞后和抑制作用,急需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制定一系列新的保护法律法规,例如自然保护法、保护区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文化多样性保护法、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受威胁物种保护法、防除生物入侵法、生物安全法、生物资源管理条例、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条例和生态补偿若干规定等都是非常迫切的[11-13];单独制定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同时,地方立法机构还可据此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尽的管理细则。

1.3加强生态保护教育,牢固树立全社会生态文明观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中的基本任务。如果说,制定规章制度是一种强迫执行的办法;那么,加强教育就是一种自觉行动,人们的自觉性增强,执法当然就容易得多。在当今的生态发展文明时代,要求广大公众有较高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迄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深刻意义和对国计民生的价值还不为人们,特别是决策者充分的了解;要长期耐心地开展宣传教育。一旦人们的认识提高,特别是决策者下定决心,困难就容易解决得多。可以说,生态保护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可从校内外两方面着手,中、小学校要增加相应的自然保护课程或内容,大专院校应建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学院(或自然资源管理学院),在自然保护、资源持续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继承和发扬、保护区网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以及生态旅游发展等方面建立相应的专业或课程,大力培养人才。各个县市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创办至少一所以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内容的职业高中,为迎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培养第一线工作急迫需要的人才。各级党校也应建立专门的讲授课程,并组织学员们定期举行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使他们的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收获,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校外教育可通过各种传媒,把各地上述各个方面的情况和经验向广大公众广泛传播,大量散发宣传和培训材料[14-16]。这样,使人们在经济、政治、法律、科技、伦理等领域建立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视自然保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提倡作家以描写自然为主题,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的所谓生态文学应运而生。自然生态的危机和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密切而不可分,人怎么对待自然就会怎么对待社会和他人,仅通过生态科学发展提高认识和制定政策似乎还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还要通过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变革来培养一种新的生活世界观和生态文化。“寂静的春天”一部散文作品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果,令人惊叹。它标志着文学家不仅要讴歌人类的力量,关注人类的利益,描述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表现人类对世界的征服;而应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利益,反映和推动人们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伟大事业。保护区不仅要邀请自然科学家参与指导,还应邀请社会科学家特别是作家参与自然考察、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工作,并且具体负责几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其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寂静的春天”作者的成就与她长期在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工作,参与海洋生物考察,从事农药污染研究密不可分[17-20]。

1.4组织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及其丰富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尽力做到利益公平分享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社会建设的关键,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事,它的利益涉及到每一个单位乃至个人,不能由任何人包办和控制,要严格按照“统一协调、分散管理”和“广交伙伴,共同管理,利益公平分享”的方针行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类生计,减少贫困和环境脆弱性,维护环境和人类安全。当前,日益扩展的荒漠化、耕地土壤肥力降低、资源枯竭、天然森林面积日益缩小和环境碎化等大大促使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降低,造成贫困加剧和人类安全缺乏保障。贫困意味着收入水平低、健康状况欠佳、获得教育机会和信息机会少、缺乏敏感性、对决策影响有限、缺乏必要的自由和拥有资源、资金和其它经济财富的权利和机会,脱贫的办法必需使广大公众能劳动致富。当前,强调把生态保护问题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中已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但保护和群众福利之间的关系仍未被决策者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因此,经济的发展必需把改善人民生计、保护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任务列入自己的规划中。实施利益公平分享政策将会激励人们生产积极性,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合作,增加生产财富的机会。可持续的资源管理可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利益分配不公的陋习。由政府管理部门主导,团结合作伙伴能更好地开展防灾、减灾和救灾活动,实施利益公平分享[21-24]。

1.5加强和完善保护区网的建设和有效管理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任务,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的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底为止,全国已建立保护区2640处,如果每个保护区都能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单元的组成部分,持续社会的目标基本就能达到。但是,目前的情况离此要求还远。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的经济价值,但对保护区与它们发展的关系了解还少。人们对水、旱、风、沙和火灾与环境污染的危害十分关注,但对保护区遭受破坏、自然资源枯竭和物种陷入灭绝的严重性不大关心,更不了解保护区的存在对上述灾害防治的关系和作用。人们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各种条件的人工绿色工程,即使还没有充分把握预测其成功的可能和将来的作用;而对保护区不是这样,但保护区正是客观存在的最重要的自然绿色工程。可见,保护区虽然已大量建立,但对它的意义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如何经营管理为好。当前,除了极少数地区例外,人们都感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人们都盼望着现代化生活,技术革命被视为万能良药,破坏自然的力量愈来愈大,自然是否存在似乎已无多大必要;但是,许多地区实现现代化之后,原有的自然系统被破坏,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自身的生存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才意识到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们不能征服自然,消灭自然,反而招致自然的惩罚,最迫切的任务是要与自然取得必要的协调;因此,保护区才在残存的自然系统中应运而生。这就意味着,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必需纠正过去的失误,改变错误的行为,加深对保护区的认识,才能真正地去管好它。保护区是主要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它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和海域。它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但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保护与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密切结合起来。国际人与生物计划所提出的生物圈保护区强调,必需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使保护区的工作和当地的区域生态安全、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联合在一起。它通过在保护区内划分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和制定各不同的管理措施,使必需严加保护的区域得到应有的保护,并通过研究试验把当地丰富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各个方面,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彼此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解决彼此可能出现的矛盾。它还特别强调要与周边社区合作建立过渡区,帮助他们规划土地合理利用,从事次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兴的生物多样产来业,建设生态小城镇、民族文化村和村落生态经济园,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之成为由多种多样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25-26]。这个由保护区和非保护区有机结合的整体就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不同部门从其实践中所提出的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生物圈管理区、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含义[27-3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就是为了现代和未来的繁荣而设计的管理自然的基本单元,应为其有效管理下一番功夫。人类社会发展是迅速接近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还是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能克服所面临的任何困难呢?不管情况如何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在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社会按前一种情况发生变化时,它就是极限区内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即使像后一种情况那样,有一个富饶的未来,也离不开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美好的生境。它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形式的依据,使人们更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如何利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不同区域不同部门选择若干保护区或生态示范区进行试验示范,然后再广泛地推广,是一项最迫切的任务,特别是如何促进2010年成立的贵州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发展,免于流为形式是一项最具体的要求。

2实施途径

2.1现代的工业和信息社会似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并不清晰,经济全球化和保护地方化所产生的矛盾,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来解决。尽管信息社会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一切都变得如此方便、舒适和快捷;但是,还要提醒人们不要忽视或完全忘记人类的食品安全、健康、繁衍和许多环境问题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科学地管理地球,建设持续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确定适当的发展速度,避免好高骛远,欲速不达的空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帮助人类扩大思路适应时展的一种指导思想。现代信息社会需要传统的智慧较之部落人需要现代文明似乎更为迫切的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32]。

2.2生态文明建设被升格为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的一个战略层面,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成为“五位一体,”并强调要将之融入各项建设的全过程,这标志着我国21世纪开始跨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后又攀登上一个新的阶段。对此,人们必要需有充分的认识,并将之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时刻记住把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下去。

2.3从科学角度来看,美丽中国意味着要实施“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目标。它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支柱。它与信息、电子、通讯、遥感和生物一样,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热点,应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完善现行“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体制,发挥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为建设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4

1.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规划的制定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1.2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期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几个省区,依靠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有机的结合起来。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赢”的有效途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省建设,既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激发全省各族人民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为贵州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生态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3.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生态省观念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动员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成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

(1)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水源水质,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搞好林业绿化工程,进行绿色通道建设。

(2)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建设,开发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服务业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3.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针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行政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法规保障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生态省各项工作的展开。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当前发展格局是个长远且艰难的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的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更新,形成阶段性的体制机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转型。

(3)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地方机构办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观念推行的成败。因此要调整当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开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务型的政务中心,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间存在的矛盾,从人民、社会、自然的角度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4)鼓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确保生态文明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励民间生态组织、环保技术创新企业的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体系,实现三方互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保障运行、广大人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体系。

3.4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省社会转型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各单位、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导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2)为建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于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有效且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五大方面着手,改善现有不公平的社会状况和不完备的社会体制。

4构建生态省建设的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离不开国家及各地区的资金、组织、技术支持,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包括机制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法制保障、科技保障、管理保障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使之更加完善,从而促进生态省的进一步建设。各省市区在做好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强区域合作。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5

去年底,在《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下称《规划》)新闻会上,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向媒体表达了上述愿景。

《规划》共10章37节,2万余字,内容涵盖贵阳城市空间开发格局、生态产业体系建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财政和智力支持等。

此前不久,《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批文称,编制实施《规划》,对推进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国家发改委将对此进行指导协调和跟踪分析,并适时总结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生态优势是贵阳的后发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数据显示,2011年,贵阳森林覆盖率接近42%,建成区绿地率达42.8%,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其他诸如饮用水质、垃圾处理、工业排放等指标在近几年都得到明显改善。青山绿水、气候宜人,是外地游客对贵阳的第一印象。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2007年起,贵阳市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

2007年底,贵阳《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获得通过。这份决定提出了包括“编制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在内的近40项行动目标。

从2009年开始,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贵阳市连续举办了四届生态文明论坛,官产学研各领域众多人士在此热情论道生态贵州、美丽中国。

2010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

2012年11月,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挂牌成立,贵阳再次率先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早在200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生态文明建设是根本途径。省委书记赵克志曾经讲过,要“把贵州建成生态文明的家园”,“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发展成果还不能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正确方向,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发展的“国发2号文件”,也明确要求“把贵阳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优势就是贵阳的“后发优势”。保持并强化这个优势,是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规划》就是贵阳充分发挥 “后发优势”的政策指引,也是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顶层设计”,其对贵州绿色发展、对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之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生态贵阳的

决策毅力与执政智慧

中央在这几年持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显然是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长期以来,各地大搞“GDP竞赛”,依靠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两高一低”形成路径依赖,给资源、能源和环境造成强大压力。时至今日,这样的路径依赖不但没有减轻,相反,还有加重之势。

因此,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除有天然基础,还需要地方主政者具备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更高的执政智慧。

从长远看,《规划》中透露出四大要点,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充分的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涉及的事项,主要是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投入以及工业项目的利弊、环境质量指数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仅凭政府一己之力,恐难胜任其责,因此需要各方共同出谋划策。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不能在生态文明中旁落。这一点,在《规划》中有体现,在接下来的具体实施中,应该得到切实执行。

第二,生态文明意识的广泛传播。虽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但是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它的承载主体却是整个社会。因此,有必要在社会各个层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各种可行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政策,更加注重呵护民间行为,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如此方可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对此,《规划》用了专门的篇章来阐述,其中涉及诸多文化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文化项目不能做成形象工程。既然冠以生态文明之名,就必须要行生态文明之实。

第三,民众生活、生存质量的提升。安全的饮水、洁净的空气、未受污染的食品等与民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消除环境隐患对民众生活、生存空间的侵害,特别是消除其中的人为因素,是政府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大职责。

从《规划》上看,这一点体现得很充分。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规划很细致,目标也很明确,比如社会广泛关注的PM2.5(大气中可入肺颗粒物)防治等;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上,强调要彰显“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城市特色。

第四,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孤立进行,它应该是在控制人类生产活动过度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力量,牵引并集中到符合社会进步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轨道上来。

比如,一些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政策,应该及时得到改革,像当下呼声很高的资源价格改革,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着手先行先试,在兼顾民生的前提下,率先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这样更能体现生态文明的时代价值。

整体上看,《规划》体现出了协调发展的良好思路。在创新战略、产业体系及导向、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都融合贯通、彼此顾及。

实现“绿色崛起”

诸多迹象表明,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已经不是个别或者区域性现象,“拯救地球”早已成为世界共识。从20世纪70年初开始,很多国家都在不同层面以各种方式对环境恶化表达了担忧,并提出不少解决方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不论是国际机构所的环保报告和政策建议,也不论是某国具体的环保计划,还是为数众多的民间环保组织所推动的生态项目,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变得融洽。

这也正是贵阳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所在。统观《规划》可以发现,贵阳市曾经做的、正在做的、即将要付诸实施的,都是为了留住青山绿水,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绿色崛起”。(责任编辑/姚 远)

1. 科学总结成绩:从综合经济、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文明意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总结。

2. 四大战略定位:把贵阳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3. 两大阶段目标: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4. 四大功能分区:高效集约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

5. 五大产业体系:构建一、二、三产业体系的基础上,着重把信息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单独表述。

6. 三化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城市管理。

7. 生态文明城镇:融入绿色消费和社区功能。

8. 生态文明乡村:从乡村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风树立等方面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

十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福址,是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计划,必须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更好的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以政治,文化建设为依托,全面推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我们力争实现一个美丽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够更好的进行快速发展,通过中国高等教育传播,打造中国高校中在学生时代树立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是大学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一些大学的新校区地盲目扩张,在显着增加基础设施,学校的公用事业及其他能源需求的增长,使得这所大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能源消耗,各项社会事业。在这方面,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态文明的诞生。

一、加强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基本条件,能够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睦与共同繁荣。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期里,必须把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渗透到高校,通过科研技术与社会服务和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有效统一,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公平,高效,和谐。正义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文明和谐,实现生态效益,保护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文明要求高校学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伦理,道德文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建设生态文明

高校学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意识还是很强的,但在实践中,高校学生并没有太多实际行动去履行生态文明,很多高校学生还有破坏生态文明的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很多学生在知道正确的生态理念之后,仍然选择继续原来的不良生活习惯,没有主动停下来。通常情况下,会主动购买环保产品的高校学生,只有8.89%,购买环保产品并经常主动采取正确环保行为,进行实践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行动的学生,只占到所有人数的18.58%。参与的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还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直接转化为行动。

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大学的传播机制来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是实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使命。作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者,通过科学发展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通过各种设计,很多大专以上学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更好的实施的教育目标环境并在更好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社会有望发展生态文明,以提高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质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成。目前,大学基本上都有良好的教育机制,以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进步。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开始明确,另一方面,大学也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教师,以及人文的结构也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放到最后,应该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发展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概念,整合现有的校园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开始变化和教育工作者,学生必须要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以填补生态文明的认识,通过教育,经验,认同和内化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目前,高校让学生更有效地发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和二者的重要关系。

三、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大学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的校园为支撑,以创新和持续改进能源效率为目标,为社会环境的保护提供良好的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支持,以确保有限的资源在校园,循环利用和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教育作为一个起点,学生认识生态文明

高校应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技术本领,通过一个很好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和很强的环境责任心,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高校要用生态价值观教育学生,另一方面,从生态平等的技术教育,再到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在教学中的环境伦理,唤醒他们的感性生活,形成善待生物的意识和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并进行实践社会生态保护行动。

2.创新促进高校生态文明的形成机制

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高校必须完成,创新生态良好的文明教育。首先,创新必须有教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行为的目标和发育障碍的创新。其次,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技术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教育模式,高校必须要有创新搜索模式的生态文明发展,创新教学模式。第三,我们必须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文明的教育水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态文明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改造与影响,它应该是自我创新教育。不仅要教育生态文明的概念,整合现有的校园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开始变化和教育工作者,而且学生必须受到更好的教育填补了生态文明的看法,教育,经验,认同和内化。

四、小结

学生的心理:一是攀比心理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根据西方消费文化,许多人喜欢个人消费作为评价他们的能力水平。二是虚荣心。一定的虚荣心的冲动下,通过打扮显示自我,展现出学生的心理平衡。第三,放任。对于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不文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办法为生态文明的学生应该使电流消耗。总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教育,实现绿色教育,低碳未来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更好的实现生态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梅枝,劳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