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1
作者简介:李国平,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通讯作者:郭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区生态补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编号:12&ZD072)。
摘要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支出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补偿费偏少的问题。煤炭企业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约为11.12-12.9元,最多只能补偿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1/3,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低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水平要求。能源资源富集区地方财政的生态环境支出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的支出;另一方面,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地方财政增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地方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不足,造成地方财政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要求。最后,从明确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的原则、改革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税费体系、增强地方财政的增收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完善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费来源渠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补偿费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4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7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采,往往都是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为了有效地矫正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通常采取生态补偿的手段使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补偿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践多属于“抑损”型的生态补偿,是获益的经济系统对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补偿[1]。恢复治理因资源开采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作为保障。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来自来两个途径:一是资源开采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二是政府财政拨款。但是补偿费远不能满足资源开采带来的巨大生态环境破坏[2]。生态环境补偿费的不足,直接导致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本文以榆林市作为研究对象。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随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截止到2010年,榆林市煤炭采空区达499.41 km2,每年新增70-80 km2;已塌陷118.14 km2,每年新增30-40 km2。至2007年,榆林市因煤矿采空区塌陷造成2 805户、9 585人受灾,损毁房屋4 500多间、耕地2.4万多亩、林草地65 800多亩;湖泊由煤田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79个。目前,榆林市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未达到治理的要求,其中生态补偿费不足是影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榆林市的实际情况,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分析1.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我国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有两类,一是生态环境治理费,二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生态环境治理费属于事后行为,能源资源开采企业缴纳生态环境治理费后,政府将代替企业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征收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属于事前行为,该行为一方面能够激励企业认真履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以获得保证金的全额返还;另一方面,约束企业规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的行为,使其为忽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付出代价。虽然,生态环境治理费体现了“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使得能源资源开采企业为自己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买单,但是,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往往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甚至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治理费可能不能满足整个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的费用开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作为生态补偿费的有效补充,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行为。生态环境治理费和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能够从事前、事后两个阶段,有效地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的完成。
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定,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涉及以下名目:水土流失补偿费、煤炭矿井废水处理费、煤矸石排污费、地表塌陷补偿费、煤炭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具体标准见表1。
综上,榆林市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11.12-12.9元。
李国平等: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2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水平
李国平等[3]根据煤炭开采给当矿区大气、水、土壤、植被等造成污染破坏的统计资料,以2003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出陕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约为34.63元。茅于轼、盛洪和杨富强[4]以2005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全国开采1 t煤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约为69.47元。吴文洁和高黎红[5]从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两个方面对榆林能源资源开采的环境代价进行估算,得出,2008年榆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炭会带来约 78元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
本文以2009年为计算口径,分别对李国平等、茅于轼等、吴文洁等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折算,得出他们三人的估算值分别为:41.40元/t、78.52元/t、77.45元/t。需要指出的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估计的复杂性、计量数据收集的难度和计量方法的差异,是引致以上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
1.3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与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价值的比较从当前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标准来看,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小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价值。如果以李国平等估算的生态环境破坏
表1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Tab.1Compensation paid by coal mining
enterprise in Yulin City
项目
Item征收标准
Collection
standards依据
Basis生态环境
治理费水土
流失
补偿费5元/t2009年实施的《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得知陕北地区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的标准:原煤5元/t、石油30元/t、天然气0.008元/m3。矿井
废水
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2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在接到笔者的电话以后,第一句话就是上面的那句。
为什么说棘手呢?
财政人都知道,作为自存在以来就被打上了小心谨慎、严于律己等等标签的财政部门,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理论上的、空而泛之的讨论。财政人似乎更擅长于把数字落到实处。
可惜,生态补偿自提出之日起,就是一个让财政人万分纠结的词语:没有先例,没有规章,没有数字,没有时限。
它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词汇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因此财政人所谓的“棘手”,显然指的是把这个只有骨架的词语丰满起来的过程。
在本期专题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找到了长江流域几乎所有省市的财政人。尽管他们的说法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可以为现在处于迷茫期的、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的人们提供一条不甚清晰的脉络。
目的是不再补偿
“按照我的希望,我不愿意看到补偿这两个字。”经济学家马光远说,虽然他并没有过多深入的研究过这个课题,但是按照他的看法来说,“补偿”这两个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壮的色彩。
什么叫补偿?按照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用物质或行为来补充已经失去的部分的意思。马光远正是因为这个意义上表示困惑。
所谓补偿,则必须先失去。而我们失去的,或者说我们从生态中攫取的已经太多。生态补偿的提出已经经过了很久。2008年国务院就宣称,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将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措施公示制度,并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两年之后的2010年底,据称2011年将开征的环境保护税,让所有舆论大肆宣扬了以后就静止在了2010年的冬天。
而2011年的全国两会,又将环境保护税的开征推后到了十二五规划运行期间。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落地开征?在我们采访过的这些财政人和机构中,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哪怕相对模糊的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人都表示,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个中期非长期的过程。原因在于补偿的源头。大禹治水时我国劳动人民即懂得改堵为疏。所谓补偿,也只能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内使得被我们破坏的生态得到恢复――当然,这个时间很明显不会太短,但如果我们破坏的速度依然得不到遏止,生态补偿机制就等于一个无底洞。因此所有人都建议,将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点放在对生态破坏源头的遏制上。重庆市财政局在其对流域破坏的各种材料中均明确表示,对破坏生态并不知悔改的个人和企业,一律以处罚上限进行处理。
看来只有以这种“高压”模式抵制对生态的破坏行为,补偿才不会是一个永远无法结束的梦魇。
横纵向补偿机制
在本期采访中,作为长江流域各阶段的财政人,均表示可以接受下游对上游的财政补贴和补偿。下游使用了上游严格保护的清洁水资源也罢,上游各省财政相对财力比较薄弱也罢,对上游的补贴计划均表示没有异议。
问题在于,在这种从未有过的横向补贴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贴模式?如果把长江黄河流域按照省分为各阶段,以阶梯式每省向上游拨付一笔资金的话,那么收益最大的当然是作为三江源头的青海省。按照青海在三江源地区对保护我国水资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来看,这也未尝不可。另外也有人提出依照生态补偿项目投入来分配下对上的补偿额度,这也是一种说法。
但问题就在于,在生态补偿机制基本不可能规定以省为单位的下对上补偿额度的时候,提出这样一种非常规的补偿机制,其补偿额度要如何确定?这也是现在这种补偿机制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一个原因。
总之,这些财政人的共识是,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应当建立,但究竟以一种什么形式出现,现在来看还是个问题。
对比横向补偿,中央下拨生态补偿资金似乎已经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据称今年八月份生态补偿机制就会报国务院批复,但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于2005年组建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组表示,生态补偿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对保护行为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保护者为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所付出的额外的保护与相关建设成本和为此而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对破坏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坏行为造成的被补偿者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
另外他们表示,狭义的生态补偿的概念与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生态服务付费或生态效益付费有相似之处,应当作为同义词对待。
自发补偿和出路
在横向和纵向的补偿均未明朗的时候,各地财政已经在生态补偿方面做出了自己许多年来的贡献。
在我们的采访中,并未发现有任何一个财政人表示这是我们财政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对于自己的家乡生态补偿,所有财政人都表示,即使国家不给补贴,那也要做。即使没有任何利益模式,那也要做。生态补偿,在完全自发的情况之下,已经成为了各地财政人的一种自身责任。
“每年的预算里也并没有这么一笔钱啊。”重庆市财政局一位领导表示,每年生态补偿投入的经费、资金,在压缩到极致以后,一些必要的花费“也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不仅仅是重庆,在本次涉及的长江流域各省市中,均存在着“纯责任型”的生态补偿。不能不说这是财政人自身的一种情操的体现。
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3
(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宁 810016)
摘要:在青海大学的校园中,由于部分地区绿化及道路配置不合理,造成了草坪的破坏现象。本文通过对破坏现象的观察,根据环境心理学分析其破坏的原因,提出适宜青海大学现状恢复及保护方案。
关键词 :青海大学;草坪破坏;环境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77-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青海东部地区村落景观特色塑造研究(2014-QGY-4)。
作者简介:李潮(1994-),男,河北秦皇岛人,青海大学在读本科生。
0 引言
本文为了保护校园中的草坪及现有绿化,防止其遭受进一步破坏,作者基于对青海大学校本部调研、踏勘,将根据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最小能量消耗理论[1],对其遭受破坏的原因做出分析;并且将根据这些原因,对校园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这些绿化提出切实可用的方法。
1 现有的草坪绿化破环现象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校园中草坪绿化破化现象,作者在2015年4月至5月期间对青海大学内部的草坪绿化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踏勘。在调研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几种典型的破坏形式。
破坏形式一:园路与其他路交叉口处,草坪多会遭到踩踏,形成喇叭口。如:青海大学文化广场东部多处道口均遭受踩踏的影响。(图1)
破坏形式二:人流沿部分道路边缘透过,致使道路旁草坪破坏,“人工加宽”道路。如:青海大学文化广场西部,破坏现象十分明显,东西两侧均有“加宽”迹象,且东侧“加宽”迹象明显强于西侧(图2)。
破坏形式三:人流在草坪中直接穿过,并且形成新的路径。如:学生宿舍九号楼前门至学生食堂道口留下清晰的路径(图3)。
破坏形式四:原有弯曲的园路,被强行“人工取直”,在路转向出直接通过。如:科技馆东侧园路就存在明显的穿越痕迹(图4)。
破坏形式五:由于其他植物(乔木、灌木丛)的影响,造成的绿地破坏。如:大学文化广场南部,乔木下草坪长势明显不如其他地区。
破坏形式六:由于道路铺装和道路形式设计不合理,造成道路两边绿地的破坏。如:学生食堂前汀步两侧草坪破坏十分严重,道路的存在反而加重了草坪的破坏。(图5)
2 草坪绿化破坏的原因分析
2.1 垃圾桶原则[2]
垃圾桶原则通常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日常活动的中,习惯使原来已经破坏过的事物遭受更严重的破坏。在青海大学校园中,草坪破坏多数为冬季破坏,冬季草坪枯萎,行人原有心理约束减弱,草坪发生破坏现象。经过践踏后的草坪,在春季无法正常发芽返青,形成若隐若现的小路,行人进一步进行穿越,导致破坏加剧,最终形成一条小路。
2.2 抄近路原则[2]
抄近路原则是行人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或负重情况下,会放弃绕道,在草坪中穿越,形成一条近路。在青海大学校本部中,这种近路通常出现在学生打水的路上,以及上课的路上,其原因有两种:其一,学生打水时负重,在经过可穿越处时心理约束下降,发生穿越草坪现象,从而使草坪遭到破坏;其二,学生上课途中时间紧张,为节约时间会抄近路,造成草坪破坏;其三,横穿草坪应该属于正常的人类行为。在具有足够的时间和充足精力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下意识地践踏草坪抄近路[1]。
2.3 人流量不稳定,道路尺度不合理
由于各教学楼布置分散,上下课过程中人流集中,由于学生活动具有结群性,不少学生采用并排通过道路,迫使部分学生进入道边草坪,从而使草坪破坏。另一种情况是当结群的学生与对面来向的单个学生相遇时,单个学生多数会选择进入草坪避让,从而使草坪破坏。道路尺度不合理还表现在对极限人流把握不够,人流远远大于园路设计宽度,从而使道路两侧草坪破坏。
2.4 特殊原因草坪破坏
特殊原因破坏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3]。学生为求心情放松会在坐在树荫下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对草坪进行践踏或碾压,从而造成草坪破坏;学生中的情侣,在散步过程,为了得到良好的环境和私密性也会进入草坪中,从而也会造成草坪破坏。
2.5 道路路面设计不合理
在青海大学校园中,道路设计不合理表现为几种情况:其一,为草地中的汀步,部分汀步在间距设计上不合理,部分汀步表面处理不合理为鹅卵石表面,在雨天会引发行人滑倒。行人为了避免发生滑倒现象,通常选择在汀步旁草坪中穿越而过,造成了草坪的破坏。
其二,园路表面铺上材料过于光滑,也会造成行人的种种不便,行人为了避免滑倒,也会在路旁的草坪穿过,最终造成了草坪的破坏。
3 草坪绿化保护与恢复方法
草坪恢复可以在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分为堵与通、去除或合并不必要的道路、增设必要园路,结合人流量拓宽道路。
3.1 铺设新路径
对于已经被严重破坏的草坪上,土地实化严重,人流量比较大,人们惯性行为已经形成,即使采用恢复草坪生态的方式也容易继续遭到破坏,因此不能采用生态恢复的方法或重新铺设来进行草坪保护。
铺设新路径应充分尊重行人习惯,在已经踏出的小路处进行铺设。但是在新建道路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人流量的大小,主要原因是在开设新路径之后有可能造成人流过分集中,进而造成新设道路两侧的草坪进一步破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开辟新的园路后应在园路两侧种植常绿灌木,用以阻碍行人。
新铺设道路铺装应采用耐踩、防滑的材料。在线形设计方面应采用曲线形,在转弯处应用乔木遮挡视线,以避免过分通畅加大道路压力。
3.2 拓宽部分道路
在原有道路不能满足极限人流的情况下,应当采用拓宽道路的方法。缓解草坪被践踏破坏的小路应该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高峰期的人流量,假定在高峰期有X人需要走这条路,这条路上最多可以容纳A个人并排行走,路长Y米,前后排之间的间距为B米,人体前后宽度为E,不允许滞留,当人流稳态后可得等式:
Y=(X÷A-1)×B+X÷A×E (1)
这个等式中,E、X、B为已知值,可以算出在每排并列行走的人数A,接下来再考虑每排中人与人的左右距离E,人的肩宽为D,可以计算出小路的设计宽度Z应为:
Z=(A-1)×C+A×D (2)
通过计算得出理论数值与实际数值进行比较,为道路扩建提供依据[4]。通过拓宽道路后对草坪旁已经破坏的草坪进行保护。
3.3 采用植被或障碍物遮挡
植被和障碍物遮挡方法主要用于保护被抄近路行为破坏的草坪,对于被抄近路行为破坏而又不宜开设新路的草坪采用植被或障碍物遮挡。遮挡方法为在路口处种植乔木使捷径不再畅通,或者利用雕塑的物体进行遮挡。
在路口处难以建立障碍的情况可以通过种植灌木建设隔离带,以避免人流再次进入,从而对草坪进行保护。
3.4 更改路面铺装
路面铺装问题主要存在于汀步、鹅卵石铺地和光滑石板铺地几处。对于人流量较大的场地,应将汀步改为平面铺地道路,如果需要保留原有汀步效果可以在新地面铺装中保留汀步作为地面花纹。鹅卵石铺地在人流较大的地区,会给行走带来很大不便,并且在雨天和雪天会造成打滑等问题。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可将铺地改为普通平铺地,若需要保留原有效果,应在混凝土填缝是在混凝土表面加石英砂。对于光滑石板铺地,可以采用机刨表面,更改路面的光滑。通过这些手段对已经破坏的路边草坪进行保护。
3.5 重新铺设草坪
重新铺设草坪属于对草坪的恢复手段之一,在草坪破化的初期,可以重新种植草坪并在新铺设草坪周围建立相应的保护设施。
4 草坪绿化保护和恢复方法的作用
新的草坪绿化方案在青海大学校园环境治理方面将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新的草坪绿化保护和恢复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造价,该保护方法与原来大面积重新铺设草坪的方法有本质的区别,重新铺设的面积减小将降低造价;其次,该方法也尽量的降低了草坪恢复后二次破坏的可能,新的保护方法是基于现状和环境心理学一些的基本原理提出的,能满足人活动的需要;最后,该方法通过保护草坪的手段,最终提高校园内景观的可观赏性,使广大师生在优雅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5 总结
草坪践踏破坏对景观造成巨大影响,草坪被践踏的分析与恢复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本文着力分析草坪被践踏的原因,选择合适方法进行草坪的恢复,改观建筑物周边的环境,进而提升校园景观质量。
通过合理配置绿化和道路网络,可以降低管理和维护的费用,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琦,辜彬.由大众行为规律探讨草坪践踏现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2.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旅游消费期权;小众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经济手段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22-03
一、引言
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旅游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活动对景区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大气质量下降、植被退化、野生动物的活动受到干扰、土壤硬化、景观质量下降等等。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自然保护区的深入调查,我国超过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旅游而遭受破坏,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现象[1]。对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经济协调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游客的进入,因此控制游客规模是解决旅游开发中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少数自然景区尝试实践“小众”旅游策略[2][3],其中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小众”旅游模式较为典型[4]。但大部分自然景区在实际旅游运营中都没有严格限制游客人数,并尽可能多的接待游客。这是因为“小众”旅游重保护轻开发,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事实证明,对于现实中的政府、企业、个体而言,经济利益的诱惑更大,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往往被各种经济利益所否定,结果使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难以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基于经济视角看待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一)经济利益是自然景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核心
生态环境保护与获取经济利益对于自然景区而言,是难以取舍的两个方面,不保护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开发则背离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期望,背离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为了现实的经济利益,利益相关者都有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景区资源的倾向。所以自然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自然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保护是必要的,但发展同时也是必要的,只有找到解决这一经济问题的办法,才能调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以黑瞎子岛为例。我国于2008年10月14日从俄罗斯手中收回了黑瞎子岛一半的。在此之前俄方曾有传言,认为黑瞎子岛被我国收回后,其生态环境必将遭受破坏。因此,黑瞎子岛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黑瞎子岛是全球少见、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市场调查显示,黑瞎子岛的旅游开发将具有广阔的客源基础,当地政府不愿错过发展旅游经济的机遇,有利用黑瞎子岛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强烈愿望。如果要完好地保存黑瞎子岛的生态环境,就需要对来黑瞎子岛的游客人数进行严格限制,但这种旅游开发模式不会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且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相违背。目前,黑瞎子岛正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大规模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二)可用经济调节手段缓解自然景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当前,关于旅游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呼声很多,但大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没什么作用。保护生态更多意义上成了一种招牌,其背后往往是对经济利益的渴望与追求。管理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在旅游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但真正奏效的对策却很少。大部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这一问题的:制定正确、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旅游运营者及游客的监督与约束;增强相关组织、个体的环保意识。但相关的对策建议只注重了保护与发展这一对矛盾中保护这一个方面,而没有很好的回答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发展的要求;而对发展的诉求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拦的,这也是这些对策建议不能真正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上文所述,自然景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可尝试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但目前从经济手段角度来探讨景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林越英曾提出了旅游环境保护的十大经济手段,分别为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等[5]。本文主要从“旅游消费期权”的角度来探寻解决景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经济手段,以期能很好的调和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
三、应用“消费期权”协调景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概念的提出
传统意义上期权的概念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买卖的权力,是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指权利金)后拥有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指美式期权)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指欧式期权)以事先规定好的价格(指履约价格)向卖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的权力,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目前“旅游消费期权”的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没有搜索到相关的研究成果。旅游产品跟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对期权的概念做了引申并将其运用于旅游消费之中:旅游消费期权是指旅游消费者以当前景区门票价格所购买的未来某个时段内的旅游消费权利。
(二)旅游消费期权策略实施方案
1、将景区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旅游消费权益在现期进行发售。首先将自然景区在现在和未来单位时间内的游客规模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防游客的大量进入对自然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然后以当前的门票价格或旅游包价向旅游消费者发售未来一定时段内景区的部分旅游消费权,消费者可以凭此权益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来景区进行旅游消费,同时消费者所购得的这种预期旅游消费权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或买卖。景区不宜把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所有旅游消费权都作为期权销售,以期在将来分享资源增值的好处。
2、出台相关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旅游消费期权的运作。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些投机者可能会对热点景区的旅游消费期权进行炒作,从而影响普通大众旅游消费的基本权益。因此,在实行旅游期权策略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限制投机者对这种旅游消费期权的过分炒作。同时也应该防止景区和投机者联手炒作景区的消费期权,而损坏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3、实施严格的旅游消费期权发售准入制度。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主体进行资格约束,只允许那些严格遵守生态环境标准和保护原则的景区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并为其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提供便利或创造条件。因为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可能会在短期内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严格的准入制度将迫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切实的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的开发利用景区的资源。
4、建立景区旅游消费期权发售的便捷渠道。便捷的发售渠道对景区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至关重要,景区可以同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社、银行网点、邮局、甚至大型商场合作,请其代为宣传、发售景区的旅游消费期权,从而建立旅游消费期权发售的便捷渠道。景区也可以考虑向主要的客源市场片区派出旅游消费期权发售员,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成立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机构,负责发售的宣传、联络和具体实施工作,保证发售渠道的畅通,使旅游消费期权的发售能够取得成功。
(三)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的意义
1、避免对景区资源的集中利用从而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可以将景区当前集中的旅游消费需求分散到未来一定的时段内,从而减轻景区当前的旅游接待压力,避免当前对景区的集中利用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景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有些景区在开发初期由于消费需求旺盛而超负荷地接待游客,结果使旅游资源质量下降,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旅游消费期权策略,有助于从时间上对自然景区的客源进行分流,避免对自然景区资源的集中需求和利用而对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仍以黑瞎子岛为例,市场调查表明黑瞎子岛旅游是比较受欢迎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需求旺盛,在景区的发展成长期会有大量的游客进入,游客的大量进入又必将破坏景区的自然生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把黑瞎子岛的年游客人数控制在50万人次以内,在这种情况下,8平方公里湿地公园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但同时为了缓和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可以将未来20年的旅游消费权益的50%作为旅游消费期权进行发售,从而将消费者当前强烈的旅游消费需求分解到未来的时间段之中。
2、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诉求。通过发售旅游消费期权,虽然在单位时间内景区的游客接待规模较小,不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但景区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多的经济收入,这些经济收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发展经济的诉求。地方可以利用这些经济收入作为资本投资于其它社会经济领域,既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又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通过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可以使地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短期内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地方积聚发展的能量,提高地方的资本投资及发展能力。
3、可协调自然景区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是地方和当地居民的权利,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没有阻止地方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经济的权力;但同时,保护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自然生态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地方部门和居民也没有权力通过牺牲生态资源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如上文所述,景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关键是地方和相关个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问题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实行旅游消费期权策略,一方面可以把景区游客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样的游客(下转19页)(上接23页)规模基本上不会对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同时,景区的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又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满足其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需求。因此,旅游消费期权策略是解决自然景区开发和保护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策略。
4、有利于自然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控制游客规模但同时又发售旅游消费期权的策略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经济利益的获得。如可在黑瞎子岛既控制游客规模,又同时发售旅游消费期权。在这种模式下,假设景区将年游客规模严格限制在50万人次以内,且从开始就取得了未来20年的旅游消费期权收益5亿元(黑瞎子岛当前门票价格为200元),则按照当前资产无风险收益率7%计算,20年后地方将实现净资产19.35亿元,同时景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好保护,仍是非常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所能实现的经济收益会越来越多,且能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共赢。但如果景区大量接待游客,并为大规模接待游客而大肆建设,则在生态景观被破坏的情况下,景区的旅游资源价值会出现贬值,会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地方依托景区所实现的经济收益会越来越少,经济、生态效益最终均会受影响。
四、结语
发售旅游消费期权有助于调和景区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经济利益的获得;同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和渴望,又可满足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要求。但本文只限于理论探索,在社会实践领域,发售旅游消费期权的可行性如何,它的限制性因素和负面影响如何消除,该策略的社会认可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同时本文从经济手段的角度对自然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协调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 甄翌.自然保护区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02):94-95.
[2] 连玉銮、石应平.关于小众型生态旅游及其适应性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5,(03):189-193.
[3] 周国华.“小众”营销[J]. 企业管理,2001,(11):60.
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5
(甘肃省天水公路总段秦州公路管理段,甘肃 天水 741001)
【摘 要】Z162线董甘公路位于天水市甘泉镇的源头,绵延27.3公里,由于该路段主要以沿溪线公路为主,容易发生公路水毁的危险情况。从公路水毁的类型和成因、路基坍塌的防护与治理等方面对公路水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为Z162线公路水毁灾害与防治问题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 公路水毁;路基坍塌;防治措施
1 公路水毁的类型和成因
1.1 路基坍塌
路基坍塌是指路基土体或者是沿途山体遇到雨水浸湿软化,在地势陡峭的边缘坡地无法支撑承受的状态下,其粘结力和摩擦力共同组成的抗剪力小于其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剪切力的时,路基土体沿着松动的土体层下坠松动。路基的整体性也因为路基坍塌而被损害,这也折损了路面通车的能力,容易造成一定的交通问题,属于相当严重的水损路基病害。路基坍塌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
(1)地形:导致崩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陡峭险峻的山坡地势。
(2)岩行:路基严重崩塌可能是因为层状岩石的地质造成的。
(3)构造:如果岩层的构造面或者软弱夹层趋于临空面同时倾角陡峭的情况下,会形成坍塌的滑动面。
(4)气候:温差变化大、多狂风暴雨,降雨量大,多冻融气候,气候干湿变化剧烈的状况,也对路基的损害很大。
(5)渗水:当长时间的降雨或者暴雨情况下,其雨水会随着地面的裂缝渗进到地面岩层,这样导致岩石裂缝之间的摩擦力和粘聚力降低,使岩体的体重变大,这样就更容易地基崩塌。
(6)冲刷:水流冲击地基,使地基的承受能力降低,导致地基不稳定,形成滑坡。
(7)地震:地震会造成土层大面积松动,造成大面积的基地倒塌。
(8)人为因素:如果人们在坡地上不考虑其承重能力,无意识的超重承载,这样地基易松动;如果在坡地上部的荷重增加,山体下部被切割,造成剧烈震动,易造成山体下滑。
1.2 桥涵损坏
桥涵破坏主要是遭受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桥基被掏空,桥梁失稳损坏或涵洞被冲毁,形成桥涵破坏的原因有:
桥涵破坏的主要是指桥涵面对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时,桥的基层被挑空,使桥梁失去稳定性或者导致涵洞被严重冲坏,造成桥涵被破坏的成因主要有如下:
(1)日常的桥梁的护理不到位,没有及时护理维修加固桥梁上、下部构造中的折损,桥面排水系统堵塞而导致排水不通畅。
(2)河床地质状态转变快,水流速度变化比较大,这些相当容易造成河床冲刷,致使桥梁的地基及其墩面损害。
(3)在没有认真全面的踏勘桥涵地基之前,就建造涵洞,这样就容易使涵洞施工不规范,就满足不了泄洪的需要,易造成洪涝灾害。
(4)对涵洞日常护养不到位,没有及时疏通涵洞的进出口,这样容易造成洪水流向不确定。
水毁可以说是山区及沿河公路的病害之一,比较轻的损坏使路基移动、桥涵损害,使交通中断,严重的是会导致公路上的运输,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我们调查研究水体毁坏路基的情况发现,造成损害的部位大多数都发生在桥涵等建筑物上,且主要是石拱涵、圆拱涵的桥涵被毁坏,如果桥涵被毁坏的话,会使洪水浮上路面,形成洪涝,使路基软化,或者更严重的会是桥涵被冲断,使交通路线在此地被中断。总而言之,公路水毁的重要防范措施就是对桥涵类的水毁进行预防,这样的防范措施不容忽视。
2 防治措施
2.1 路基坍塌的防治
(1)Z162线公路路基坍塌的防治应该综合考虑路基坍塌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路基坍塌的问题。结合路基坍塌的位置和具体情况主要采用的措施有设立排水系统、对路基坡面进行加固防护、清理路基表面上的碎石破土等。对于路基坍塌的重点防护区域,还应该采取给路基打桩、截取地下水、对路基坡体重点加固、及时排放地下水等手段。
(2)路基坍塌的防治必须重点解决给路基排水的问题,通过给路堑规划合理的排水系统、在路基两旁设立排水管道、扩宽边沟等措施,使地下水和地表水能够及时的排出,避免因洪涝天气导致的急剧雨水冲刷而引起路基坍塌的可能性。针对这一点,还应该对路堑采取加固加宽的措施,以便更好的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出。
2.2 桥涵损坏的防治
(1)考虑桥涵损坏的问题应该从源头抓起,合理安排涵洞的位置。在山区沿溪线公路设置涵洞时,通常应将涵洞设置在凹凸曲线顶部和纵坡的陡缓变坡处。在经过村庄的路段设置涵洞时,应重点考虑到村庄的地面排水问题,同时应该对排水管道加宽加固,以达到排出地面水时减缓水流速度的效果。
(2)考虑到桥涵损坏的原因主要时受到巨大洪水冲刷的影响,为减小洪水冲刷对桥涵的破坏,应该对涵洞内部、底部、进水口和出水口、坡面等进行系统定期的维修和保养,使涵洞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
(3)为保障桥涵不受损坏,同时保障桥梁安全的需要,应该根据桥涵的进出水量合理设计导流坝,使桥梁在面对洪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作而不至于受到被洪水冲垮的危险。
2.3 防护交通安全设施损坏防治措施
针对Z162线是沿溪线的情况,为保障路基的安全,在临河路段和路边陡坡地带建立路肩墙。在处理特殊路堑边坡危险地带建立了内挡墙,为保障过水路面路基的安全建立了路肩矮墙。针对洪涝情况设置了护岸墙以减轻洪水的冲刷。
(1)挡土墙施工时应对施工地段进行仔细勘察,同时处理好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施工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有对土质的检测、对防渗设置的质量检测、对防土墙的抗压检测。
(2)应将加强预防公路水毁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公路水毁的发生上,只有加强预防,从源头上遏制住公路水毁发生的可能性,才能达到减少公路水毁的效果。同时应该增强水毁抢险的能力,以便在发生公路水毁的情况时,及时的控制住公路水毁的险情。但是,我们还应该强调的是,在处理公路水毁的问题上,加强预防公路水毁工作的意义远远大于对公路水毁抢险工作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公路水毁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公路水毁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处理路基坍塌的问题上,总是将重点放在清理因路基坍塌导致的碎石破土,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和植被破坏的问题,所以公路水毁问题总是治了又发生,反反复复却始终没有解决到问题。吸取这一经验,我们在对待公路水毁问题上也应该将目光放在生态的保护上,积极的投入资金并拿出可靠的解决办法,从而改善公路水毁的现状,使公路水毁问题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解决公路水毁问题。
(3)设置安全措施,经常性对护栏、防撞墩进行检修和养护加固,并且在危险路段应该树立安全警示提示。
3 结束语
结合地质环境对Z162线天水路段水毁公路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公路水毁问题的解决应该以预防为主,同时加强整顿公路水毁的治理措施。应该通过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同时加强公路水毁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公路通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沈波,艾翠玲.我国山区公路排水问题及水毁调查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10):09-13+23.
[2]徐亮.浅谈山区道路水毁原因及其修复[J].华东公路,2000(04):17-19.
[3]张永寿,孔祥慧,王建国.浅谈山区公路的水毁及防治[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2(03):46-47+53.
[4]覃布显.重视科学建养,提高公路防御水毁的能力[J].广西交通科技,2001(03):70-72.
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6
姓名:袁斌 学号:1130080120 摘要:
草原生态系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过度放牧、滥垦、无计划的乱开矿,使我国广袤的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
关键词: 草原生态系统 退化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 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统一体。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草原生态系统在其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它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 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
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体是东北-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学区系的差异,大致可将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提供资料,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3.365亿公顷,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7.1%左右。我国草原的类型较多,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草原以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草类,其中以针茅和羊草最有代表性。前者为丛生禾草,后者为根茎禾草,根茎发达,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中部为稀疏草原,以大针茅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以丛生戈壁针茅为主。草原对大自然保护有很大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屏障,而且也是阻止沙漠蔓延
的天然防线,起着生态屏障作用。另外,它也是人类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基地。
二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
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气候恶化以及严重的鼠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在全国绝大多数草原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是人类对草原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生态恶果。草原退化的标志之一是产草量的下降。据调查,全国各类草原的牧草产量普遍比50-60年代下降30-50%。如新疆乌鲁木齐县,1965年每亩草场平均产草量85千克,到1982年已降至53千克,平均每年减少1.5千克。草原退化的标志之二是牧草质量上的变化,可食性牧草减少,毒草和杂草增加,使牧场的使用价值下降。例如,青海果洛地区,草原退化前,杂、毒草仅占全部草量的19-31%,退化后增加到30-50%,优质牧草则由33-51%下降到4-19%。草原退化,植被疏落,导致气候恶化,许多地方的大风日数和沙暴次数逐渐增加。气候的恶化又促进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近18万平方公里,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20年间,因沙漠化已丧失了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草原鼠害也日益严重,据1982年全国草原灭鼠会议反映,全国草原牧区受鼠害面积达6600万公顷,有的草场鼠洞密度多达每公顷4600个以上。使草场完全被破坏而失去使用价值。据估计全国每年因鼠害损失的牧草约有5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有十几亿元。鼠害的发生既是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恶果,也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三 造成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1 超载过牧
长期以来,我国牧业生产不是以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增长指标,而强调的却是牲畜头数的总增长率或存栏头数的净增长率,由此导致的是牲畜头数越养越多,而每头牲畜占有的草地面积越来越少,牲畜生长速度下降,存栏时间不断延长,这又必然使载畜量上升,打破了畜草之间内在的平衡。这种超载过牧所导致的草原退化是个渐变过程。单位面积上牲畜增多,可食性牧草被牧食的就越多,于是就没有足够的草籽维持牧草的再生,牧草产量要么下降,要么是毒草和杂草增多。这种局面若得不到控制,将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单位面积
上可食牧草减少而牲畜量却很多,牲畜不得不增大觅食范围和频次,这就加重了对草场土壤结构的物理性破坏,而这又反过来限制了牧草的生长。长时间的这种恶性循环便使草原逐渐贫瘠、退化直至沙化。 2 不适农垦
由于草原多处于气候条件比较严酷、生态平衡脆弱的干旱与寒冷地区,盲目的开垦以及垦后的管理不当,常常造成既达不到粮食增产的目的而又使草原原有植被遭破坏的局面。例如在我国的青海省,50年代曾在草原区农垦近40万公顷,到1963年就弃耕21万公顷,有些土地开垦后根本就不能耕种,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又破坏了草原植被。
3 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增强,给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对草原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也使一些草场遭受严重破坏。例如,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草原上生长着发菜、蘑菇和药材,每到采收季节,成千上万的人拥进草原大量挖掘这些植物,使这个旗20%的草场遭到破坏。
四 恢复对策
1科学管理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草原生态基础理论如载畜能力、牧业生产最佳方式以及科学管理技术的研究,是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对策中应首先引起重视的问题。包括改革某些落后的经营方针,实行适度放牧、以草定畜、推行季节牧业以减轻草场压力,给牧草提供休养生息的时机以及其他可使草原植被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各种措施,实行科学化管理方式。
2 人工草场
在畜牧业要发展、草原生态环境要保护的情况下,必须要以人工草地和种植饲料来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我国人工草场的面积仅占草原总面积的0.4%,只是美苏等国的1/25。而据专家们的估计,
种植牧草0.5-1%,可增加全部生产能力的0.5-1.0倍。可见发展人工种植牧草业是一项短期内即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措施,同时又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