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1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实施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对推动各个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英语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去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科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以便提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为了促进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融合,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充分利用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教材内容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科学设计,共享英语教学资源,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去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单词、语法等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确保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二、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实施高中英语教学
1.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新课改的贯彻落实,为了确保高中英语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这是高中英语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基于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实施多媒体教学可实现对师生关系的转变,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很有帮助。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承者逐渐转变为教学大纲的设计者及教育教学的指导者,有助于转变师生关系。为了确保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能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英语教师在正确认识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应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予以指导或引导,根据教学目标及实际英语教学情况,结合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改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营造适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实施的英语教学环境,以便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深刻记忆所学的英语知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创新教学渠道,掌控教学节奏,丰富教学资源,可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构建予以支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单词、语法等英语知识,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网络课件,对学生理解英语知识予以指导,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积极、深入的探究英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胆提问、小心求证,通过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转变,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便确保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与英语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
新课改的贯彻落实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动了教学技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为高中英语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实施奠定基础。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创新高中英语教学渠道与教学模式,可实现对良好英语学习环境的营造,有助于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英语教材等高中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英语教学方法等,构建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渠道及适宜的教学内容等集于一体,营造现代化的英语教学环境,重视对英语理论知识及应用技巧的全面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等信息去理解和记忆所学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英语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对课外英语知识的教学,促进英语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融合,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以便确保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3.整合英语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英语教学要想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实施,不仅要构建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也应重视对英语教材、网络英语资源等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英语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主流英语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对英语知识进行讲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英语知识,构建完整、系统的英语知识体系,明确不同英语知识之间的关联,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英语知识。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2
论文摘要: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媒介素养培养,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唤醒网络文化意识;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法和多元课外实践方式;在支持资源上,应该体现人文关怀,聚焦网络文化,采用适当的技术,构建生态资源。
论文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为有效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建构文化知识、分享不同见解和生成应用网络的智慧,资源建设中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建构和信息交流工具。从而,在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大学生可以在信息与信息的交融中,领悟网络文化的魅力;在多重视角的反思中,辨析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在社会性的互动中,创造性运用网络实现自我发展。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数学网络新课标
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的需要,基于多媒体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分有效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基于多媒体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控制传播、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的含义
基于多媒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全天候,不间断,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与评价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输与反馈,极大的优化了教师群体,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基于多媒体下的教学,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传递多媒体信息,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信息接受量,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又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直观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又满足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远程教学等社会需要,开创了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基于多媒体下数学教学与评价的应用
基于多媒体下数学教学与评价有两大优点:
1、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特别是基于.Net技术的交互式动态网页更能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也极大的满足社会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要求。
2、同时全体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适时创新资源,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使教学的方法水平永不落后。如在讲授函数这部分内容时,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以及图像变换是重点内容,关于函数图像的传统画法,是通过师生列表,描点,连线而得,这些工作烦,静止孤立,间断的点和线。教师要自制每一节的课件难度大,时间又有限,而基于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版课件,进行网上学习,从而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同时让学生在交互的动态的多媒体下学习,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同步变化以及对应运动的轨迹,从而得到完整精确的函数图像,通过交互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同一函数不同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充分掌握函数的性质和抓住图像的平移、反射、压缩、拉伸和对称变换特征。若有疑问或好的见解,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交流互动。通过多媒体,交互反馈,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易遗忘。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得轻松,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趣,这样数学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基于多媒体下数学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中有一些知识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而这也正是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基于多媒体下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突破难点。
如“二次函数即:y=ax2+bx+c(a≠0)在[m,n]上的最值的探讨,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开口,对称轴移而区间不动或图像不动而区间变化时函数的最值”不易理解,在多媒体下,学生通过对网络课件的阅读和对a,b,c,m,n的动态控制,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要点,加上在网上的即时测试和评价,更能有效的掌握它,不再感到难以理解。
四、基于多媒体下的数学教学与评价形式多样化,即时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学方式课堂容量有限,反馈方式单调,信息交流少,所有的学生步伐相同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终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不能解放教师,让教师从事更有意义的教育工作。而多媒体下的教学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要求,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面向全体通过互联交流互联互动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五、基于多媒体下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关系
(1)网络与学生的关系
和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中发现基于多媒体下的学科教学,应加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搜索,筛选,加工,创新。在选好教育资源后,教师要努力探索适时、适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环境。加上学生对网络应用知识基本掌握,达到网络与人的和谐统一。
(2)网络与教师的关系
基于多媒体下的学科教学优势空前,实践中发现,只有多媒体下的教学与教师灵活生动的讲解和创新的适时评价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协调传递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和教师的优势。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应遵循的原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与教师的主导相互作用的关系。专题教学网站和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形成,即将教师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多媒体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挤出大量的时间学习Windows,Authorwear,3Dmax,Flash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会搜索,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甚至包括各种电教媒体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多媒体下的学科教学中获得自由,掌握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4
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人,我对“网络经济”这个词很自然的有一种反感。一方面我不明白经济的事情,另一方面总是觉得网络经济这词儿太虚。
但是越来越多关于这个话题的炒作,越来越多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即使作为一个搞技术的,我也不得不经常想想“网络经济”到底是什么,或者到底应该是什么?
必须说明的是,对经济我一点也不懂,这里所说的也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
网络至少在大家的期望中是能够赚钱的,否则网络股为主的那四达也不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最近在跌,个人认为那也是阶段性的调整。不过目前在中国,网络并不是第一看作能赚钱的,而是更多的看做是能圈钱的事情。
一个网站,如果是投入几亿,就是有一天这个网站赚钱了,与其投入相比,与其股价涨幅涨速相比,很难说通过网站所能赚的钱就能堵得住已经有的窟窿。
再看看亚马逊这样的网站,已经投入的和已经亏损的,可能是将来即使开始赢利了,也很难在短期内收回的投入。那么为什么其股价还在拼命的涨,更重要的是,其股价在最近的半年内又拼命的跌?
网络经济跟网络肯定有关,那么是不是仅仅只是网络就足够说明网络经济呢?上面我说的那些就是想要说明,网络本身是不足够支撑网络经济的,如果真有网络经济能存在的话。
网络经济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是什么?
当我看到美国在线与时代合并的时候,我觉得对网络经济的思考开始有所进展。
美国在线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媒体,而目前就是靠着很大很大的一个用户群体来支持其交互媒体的发展。应该说美国在线至少第一是新型的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是其交互性,即时性,自由和共享性。而有很长历史的时代华纳为什么愿意被合并,美国在线为什么愿意兼并时代华纳?
美国在线作为已经拥有巨大用户群来说,仅仅只是靠其通过网络所得和目前的资源来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尤其重要的是更多的收入,并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美国在线要扩充,要扩到任何它的客户群有需要的地方。传统媒体有其自己的问题,但并不是网络媒体就能完全替代。因此美国在线需要扩充到传统媒体的地盘,需要有服务于更多的需求,需要有很多传统媒体多年所积累的资源。因此,兼并时代华纳对美国在线来说,必要,有用,很有用!
时代华纳作为媒体巨人,其类似的对手已经很难与其竞争,至少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但网络的兴起产生了完全不同类型的对手,更重要的是这些对手与它所用的语言不同,游戏规则不同。而最关键的是,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们发现能有比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交流更多功能的交流。在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争斗中,是客户的喜好和走向决定了谁在走下坡路谁在向上。与其自己去与这些网络上飞快长大的巨人来竞争,传统媒体从经验和教训中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不是资金和决心的问题,是传统媒体自身的问题,因此进入别人的结构和模式中,是真正能够生存的好办法。时代华纳不走,别的传统会走,但谁也不想晚走而被消灭。
从这个兼并中,我们看到的是网络在带动传统媒体走,我们看到网络在对一个已经有比网络长的多的行业进行重组。
到这里,我想我要说明我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就应该能有一定依据了,那就是:网络经济就是网络带动的对传统或旧有行业和机制的重组所产生的新经济。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建构理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网络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使教学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教学工作从单一传授知识转为培养人去发现知识、处理知识、更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全面应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英语教学,也从传授语言知识转为培养学生搜寻、接收和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多媒体网络技术所提供的情境创设、协商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建构主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弥补传统教学不足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会获得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语言不只是通过记忆语言规则、话语和功能等来学会的,学习者必须经过一个积极的理解过程,构建他们自己对语言世界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于一身的现代教育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创造逼真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紧张适度的英语学习气氛,学生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积极有意义的语言活动。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1.设计合适的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设计真实情境,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去进行各种生动的情境的设置。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还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设计问题,并应该把“情境”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必须对新教内容进行情境设计,学生要对新设计的情境给予充分的理解,利用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资料,使自己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习者自然地要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 设想或者是疑问。多媒体网络技术将丰富的信息传输给学习者,使学生的求知兴趣愈加浓郁,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
2.构建协作的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观点的交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本协作平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 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 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同时,本协作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空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获得和方法获得的过程。协作平台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网上师生的交互不仅可以使教师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实现了师生双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答疑,确保了教学质量;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向老师、专家请教,并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态度、需求决定学习内容、速度和方式,根据学习的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建构主义在强调设计合适的情境、提供协作的平台的同时,也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独特性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形成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2004 年,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目标。教学目标中的“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表述,意味着学习者要学习听别人说话,也要把话说给别人听,这反映了语言学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师生、生生、师师、人机互动,将学习者带入真实或创设的情境中,与同学、教师或专家学者交流、对话,合作完成任务,以适应对新型外语人才的要求。
4.促使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网络资源等学习环境要素,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认知特征和背景分析,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三、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必将进一步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开辟现代外语教学的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Piaget 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td.1972.
[2]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知识网络;教育技术;实验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技术专业实验能够获得的信息素材越来越丰富,但当前教育技术实验教学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实验课程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过于强调各自的独立性,创新性实验不多,知识交叉融合度较低[1];第二,实验条件有待加强,教学设备较陈旧,缺乏与实验相配套的优质教学资源,教育技术专业实验落后于信息技术的步伐,实验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新的媒体技术和媒体构思方案得不到验证,学生积极性受到压抑[2]。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模式,寻求更多新鲜的媒体实验素材,帮助学习者主动建构有效学习网络,是基于知识网络的教育技术实验平台的设计目标。
1 知识与知识网络
1.1 知识及其特性
知识的内涵十分丰富,从不同学科看,知识有不同的内涵,但较为统一的看法是,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通过信息资源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及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类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是人类大脑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重新组合[3]。
1.2 知识网络的概念
国外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知识网络的理解有四种[4]:人、企业等知识主体之间的网络,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网络,以知识存储媒介为节点的知识网络,多类型的节点或者关系的知识网络。笔者认同第三种理解,它便于操作以及量化分析。
知识网络的内涵是多样性的。其一,知识网络形成的基础是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可以引申理解为不同的存储媒体群落之间的知识流动,不同存储媒体群落可以是主体单位,如某高校,某门MOOC课程等。知识流动体现出信息交互的特点,也体现出组织之间知识优劣互补的特征。其二,知识网是由多条知识链编织成的网状结构,每个组织或组织群落都可以理解为其中一个节点,每个节点也可以归属不同的知识链。其三,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的流动达到信息共享进而创新知识的理想状态,与此同时,有效的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可以促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机制,良好的学习机制反过来又加速了新知识的生成,从而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2 实验平台的设计
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可视作知识网络的一个信息节点,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学生计算机的配置水平以及服务器的数量。教育技术实验平台采用Web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有优越的交互功能和可靠的安全机制,还要实现媒体素材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5]:服务器端对接收到的来自客户端的实验操作请求调整仪器状态,模拟产生实验现象,提供相应媒体素材,输出对应的实验数据。客户端是IE6.0以上的浏览器,负责多媒体文件的上传或下载,并显示相应的实验进度和提示。为了保证知识网络的开放性和较好的实验成果移植性,可将媒体素材及数据资源跨平台运行。学习者在客户端进行教育技术课程相关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也可以存储于服务器端。
3 实现的技术
3.1 网络技术
TCP/IP网络协议是搭建Web服务平台的基础技术。整个教育技术实验平台架构在局域网、广域网和无线网之上,可以与包括3G移动设备在内的各类不同以太网设备连接,支持各种各样的TCP/IP协议传输,包括TCP和UDP等。
实现Web服务平台的技术还有:XML,XSD,SOAP,WSDL,UDDI。Web服务是用标准的XML概念描述操作接口,Web服务所涉及的协议和规则有三个[6]:任何平台都有它的数据表示方法和类型系统;必须有一种方法对Web服务进行远程调用,这种方法实际是一种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PC);Web服务平台提供了一种让客户端动态和查找Web服务的机制。
3.2 多媒体技术
(1)视频采集技术:在视频采集压缩技术方面,教育技术实验平台采用VS-4000系列H.264视频音频压缩卡,该卡板具有音频视频同步编码、音频预览、活动视频预览等功能。此外卡板也可提供完整的软件开放套件开发包(包括各种开发软件、MediaPlayer控件等)、演示程序等。
(2)数字视频技术:由于采集视频或图像的数据量比较大,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传输或者存储,所以图像压缩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在MPEG-1,MPEG-2,MPEG-4,H.264等诸多图像压缩标准中,MPEG-4标准是基于对象的,能根据需要自动分配带宽,提高重点图像的主观质量[7]。但是H.264具有较强的抗误码特性,支持分级编码传输,网络亲和性好,能在不同的网络中传输。基于稳定的考虑,笔者在搭建教育技术实验平台时采用了H.264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3)流媒体技术:为避免视频传输数据相互争用有限的带宽,教育技术实验平台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专门的视频服务器软件,该软件可以根据带宽、流量等因素分配数据流的传输,并支持多播技术。
3.3 数据库技术
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处理是教育技术实验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基于知识网络的教育技术实验平台使用Oracle公司提供的Oracle10数据库系统实现分布存储和访问,既保证了系统的稳定,也支持对数据多种查询。
4 结束语
基于知识网络的教育技术实验平台是教育技术专业子实验室与外界进行信息互动的基础,信息资料收集室、音响技术实验室、影视创作实验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远程教育研究室以及其他各子实验室[8]与外部信息网络连结成知识网络整体都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的。基于知识网络的教育技术实验平台为学习者创造了丰富的实验素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管理维护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笔者将在后续的实践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余武,胡晓霞.教育技术实验室开放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148-149.
[2] 郭广航.基于知识网络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的共建与共享[J].实验室科学,2013(2):156-158.
[3] 万君,顾新.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及其特性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223-226.
[4] 赵蓉英,丘均平.知识网络研究Ⅰ―知识网络概念演进之探究[J].情报学报,2007(4):198-208.
[5] 梁保恩,莫琳.基于统一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化综合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5):83-84.
[6] 吴文明,瞿裕忠.Web服务及相关技术[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