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供应链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供应链特点范文1
中间产品与半成品运输
在物流运输上,星巴克选择和冷链要求极高、被誉为“冷链之星”的某物流公司合作,展开从原材料供应地向各门店运输的工作。星巴克采取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的定期订货与定量订货结合的方法,为小食选择每日定期,而其他产品则是定量订货,即库存水平降低到安全库存以下时订购固定批量。最终产品制作销售普通门店咖啡及相关衍生品(比如文化杯)是星巴克传统供应链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一直保持着店内点单,即时制作即时喝的销售模式,并尽量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保证其价值的成倍增长。智慧供应链时代智慧供应链时代已然到来,各个行业因其各自的特点,重塑供应链,搭建更加便捷的销售渠道成为趋势。聚焦咖啡领域,星巴克要想保持一如既往的强势劲头,必须在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如图2所示。
在途产品信息化运输
信息化运输其实依靠的是数字化连接,商品出入库依靠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EPC编码系统,构成远端的信息即时传递,能够有效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对整个供应链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里的在途产品包括了采购的原材料(生咖啡豆、生鲜牛乳等)、半成品(烘焙后的咖啡豆等)、其他原料(糖浆、调味粉等)、中间产品(浓缩固体饮料等)、其他产品(周边杯子等)。虽然在途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并未涉及太多咖啡行业独有的物流运输要求,因此与其他餐饮业的物流运输系统升级并无太大差别;每天根据各门店的报送需求,由计划部门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实时库存进行数据分析,决定进货量和生产量,在采购需求信息之间做到高效协同,再通过专业化的物流中心,把餐饮及时配送到各个门店,以便形成高效的供应链模式。最终产品多元化销售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星巴克先后在最终零售环节增设了两个服务,专星送和啡快。2018年,星巴克官方线上订餐平台——专星送正式推出。在专星送服务范围内,门店派送单系统会智能分析周边门店运能后派单,并根据实时数据为每个订单优化配送路线,确保饮品尽快配送。2019年,星巴克又增设啡快服务,致力为顾客带来便捷高效、又兼具高品质的星巴克体验。这两个服务均是基于强大的物联网支撑和云计算的数据支持,进行第三方物流的全程监控,使得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可追溯;星巴克的员工操作也是通过第三方QA进行抽查监控,保证了饮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智慧物流与大数据
智慧物流利用包括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技术以提高物流系统的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能力,对其正确应用可以造就连锁咖啡业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更灵活的扩张模式。事实上,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咖啡消费也日益发展起来。基于大数据支撑,ERP仓储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不但能分析出具体的饮品杯数、糖浆瓶数的订购量,更能通过店铺盈利情况的数据传递,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自我评估出市场的饱和情况,对企业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星巴克“臻选”店的酒吧设置等,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客户细分的拓展,开拓适应新客户群体的产品和服务,以探寻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星巴克打造的咖啡公园、烘焙工坊、概念店、旗舰店等,也是依靠信息系统的“智慧决策”分析出传统店铺已经足够饱和了,使得其标榜的灵活的扩张模式真正实现“灵活化”。
参考文献
[1]吴晓兵,李眩.智慧物流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02):44-46+54.
[2]张一鸣.智慧物流或成中国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经济时报,2021-06-25(002).
智慧供应链特点范文2
关键词:智慧物流;广东模式;产业联盟;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36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智慧物流概念综述
在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2009年12月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智慧物流”的概念。智慧物流,又称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智能运输、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包装、智能装卸及智能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目前,智能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物联网背景下,李书芳(2010)认为,智慧物流是基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术,完成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基本活动的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移动的整个过程,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服务,同时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整体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
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务技术基础上,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发展状态。
章合杰(2011)从智慧物流的内涵、概念、功能、体系结构、价值及智慧物流的实施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对智慧物流的理解。
智慧物流一般定义是指将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运用于物流领域,实现物流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动,使得物流系统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甚至达到“智慧”状态。
1.2 智慧物流内容体系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智慧物流体系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1.2.1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在企业层面,应用新的智能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智慧化和一体化。
1.2.2 区域智慧物流层面。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省、市或经济区域等)建设智慧区域物流中心。就是指通过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区域各个层次的物流系统,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化及网络化,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满足政府部门监督行业与规范市场的信息需要,使得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1.2.3 国家智慧物流层面。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和规范、政策和制度等,鼓励及支持智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整合地方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全国性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1.3 研究目的
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一个万亿元级新兴产业。智能物流是国家物联网重点投资的十大产业之一,也是宁波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智慧物流,有助于促进宁波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打造更为完善的物流辐射网络,实现物流业、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为广大企业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强大竞争力。而发展智慧物流,宁波又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人把宁波市智慧物流发展情况与国内外先进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宁波智慧物流尽微薄之力。
2 国外“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近年来,智能物流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标准上,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沃尔玛在1969年开始使用电脑管理跟踪库存,并在1979年率先采用24小时物流网络化监控,完成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的工作。美国联邦快递利用InterNetShip物流即时跟踪系统,让包裹准时送达率达到99%。美国UPS公司则是通过条码、扫描器、数控笔、全国无线通信网络等技术,即时地跟踪、监控货物在全国各地的行进状况,并提供给顾客进行即时查询。美国Fisher公司在应用第三方物流公司Catepillar开发的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后,销售额、货物量、库存周转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英国电信也与Omnitrol Networks合作,部署基于RFID的零售库存解决方案,实现即时库存管理与追溯,创造更加智慧化、协作更紧密的供应链。日本AIS研究所研发的RalC系列三维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在多个行业的企业物流等都有应用,并且产生了相当好的效益。
3 国内“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3.1 电信引领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构建“智慧物流”产业环境
中国电信在“智慧城市”大旗的引领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与当地政府、高校及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平台,构建“智慧物流”产业环境。电信成立了物流呼叫中心,组建全区域VPN网,提供天翼定位、全球眼及无线全球眼等服务,实现了对货物运送、存储全过程的调度和管控,让物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大大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3.2 “物流淘宝网”+“示范工程”的广东模式
广东林安物流园创建于2003年,是广东省、市、区重点扶持大型物流超市发展项目,是以网上信息交易平台()、网下物流信息交易市场(林安物流信息交易市场)、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总部、物流招投标中心、物流结算中心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科技创新园区。是国内目前唯一实行物流信息网上、网下实时交易的市场,会员单位或个人可以在交易所的网络平台上货物托运信息和车源信息,互相联络达成交易意向,组织网上竞价。为降低网上交易的风险,平台还建立起了一个3重保险的全方位验证体系:实名制,车险+林安物流首赔担保,车位通GPS全程监控定位系统(随时监控车、货去向,保证不会出现骗车、骗货及货损得不到赔偿的问题)。依托该信息服务交易平台,广州林安开张了全国首家的“物流超市”,形成了一个“物流淘宝网”。
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肇庆致美物流(城市快速配送中心)是工信部全国物流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此工程为广东物流企业向转型升级实现“智慧物流”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广东省物流协会在加入工程申请的审查、工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审查通过的企业,协会根据其所在行业的业态、行业特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为其量身订做实施计划,这个计划是包括了物流装备改造、企业品牌培育、管理水平提升、行业自律强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五位一体”的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条款和标准,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合就视为不合格。所以,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并不是单纯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也不仅仅是对车辆等装备进行改造,而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3.3 南京以标准引领的智能物流产业联盟模式
在智能物流领域,南京市企业主导起草了20余项智能物流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以标准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催生了南京(江宁)智能物流产业联盟的成立。联盟是一个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旨在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开放性的政产学研多方面共同推动的工作平台。联盟的任务是统一产业链各环节的接口和标准,组织重大项目、关键共性技术集体攻关,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实现技术研发、市场、技术标准、产业链等方面的全面联盟,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全面提升南京市乃至全国智能物流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 宁波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宁波市一直在物流领域尝试推进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已开发应用港口智能闸口系统、智能集卡系统、智能集装箱系统等物联网应用系统,推进了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信息网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了数据中心。在宁波国家高新区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共建了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及“IBM智慧物流中心”。与中国联通携手建立了基于IBM物流行业解决方案的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融合IBM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及移动等一系列全球顶级的信息技术,将企业、物流及服务连成一体,为货主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供应链可视化、供应商门户网络、供应链网络优化、运输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未来五年,平台将吸引100家企业加入平台并实现在线交易,实现年线上物流业务交易额500亿元,建成覆盖华东,辐射全国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5 宁波智慧物流SWOT分析
5.1 优势
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及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为区域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基础。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智慧物流云平台提供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提升了宁波整个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辐射范围逐步扩大。
5.2 劣势
缺少智能物流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跨行业和跨系统之间的信息还不能共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智慧物流成本偏高,物流高技术设备研发比较落后。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服务功能单一、物流技术设备缺乏,物联网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较低,技术、体制和商业模式有待创新,与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5.3 机会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智能物流关键技术攻关。浙江省提出了建设“智慧浙江”的倡议,宁波市政府把智慧物流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三大先行试点工程,出台了《宁波市智慧物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了智慧物流建设步伐。智慧物流技术逐渐成熟。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投入宁波智慧物流建设洪流。这些都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5.4 挑战
宁波智慧物流关键核心技术不足,采购成本过高,制约了智慧物流的发展。智慧物流产业与广东、江苏、上海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法规不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面临挑战。
6 宁波智慧物流发展对策
一般来讲,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和行业组织、最终用户等。当前,宁波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要走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发展之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发展的模式。
6.1 政府
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营造环境、全方位引导、培育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智慧技术标准建设和平台整合,形成“四网融合”、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环境。通过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创造国内外合作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智慧物流建设中,引进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智慧及相关解决方案,引进和实施国内与智慧物流相关的机构和项目,集中各方力量对智能物流关键技术进行合作攻关,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6.2 行业
行业组织主要指物流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要以它为载体,成立联盟专家委员会,尽快制定和提出智慧物流相关标准争取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标准。由其组织提出智慧物流示范工程的立项、检查及验收标准,并为加入到工程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促进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成果共享,促进智慧物流园区管理模式创新。
6.3 企业
企业的职责是找准产业链的位置,全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强智慧物流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物流商业智能,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并以此开拓市场。加大智慧物流的几个方面在企业中的应用,建立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及智慧企业供应链。
6.4 高校及研究机构
宁波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精力进行理论问题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开设与智慧物流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创办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促进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和智慧物流科技创新。
6.5 用户
用户主要是在应用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7 结束语
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智能物流代表了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方面,它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宁波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但智能物流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展既要跟随世界智慧技术、智慧国及智慧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也要以点带面,示范推进,逐步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张成海,张铎. 现代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文和. 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J]. 物流技术,2010(7):172-173.
[3] 周立新,刘琨. 智能物流运输系统[J]. 同济大学学报,2002,30(7):829-832.
智慧供应链特点范文3
关键词:BTO供应链;动态能力;运营能力;动态运营能力。
中文图书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使得BTO供应链越来越得到产业界的重视,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优先战略和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但是,目前有关的研究文献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的管理科学和运筹学的方法,在战略层面上解决BTO供应链的构建与协调问题[2-6],较少涉及对BTO供应链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如何实施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动荡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实施BTO供应链是很多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BTO供应链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最精益的方式实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这就要求BTO供应链应该具有一种很强的能力[1]。只有BTO供应链有了足够的能力,能够对用户订单实时响应,才能够做到实时构建,能够实时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管理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企业要实施BTO供应链,需要具有设计、配置、协同和运营动态供应链的能力[7]。动态能力理论和运营能力理论都是为解决企业如何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提高自身能力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理论。这两种理论提出的背景与BTO供应链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一致的。因此,以动态能力理论和运营能力理论为指导,以动态供应链运营范式和其它新型供应链的理念为参照,探索BTO供应链的能力和运营实施问题是可行的。文章的目的是为解决BTO供应链在企业生产实践中难以实施的问题,探索有效的途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1)提出了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的概念和类型,为实施BTO供应链指明了方向;(2)为BTO供应链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运营管理功能和框架;(3)为今后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问题奠定了基础。
1 研究方法
文章拟采用如图1 所示的框架作为研究方法论。首先通过鉴别BTO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借鉴动态供应链的运营范式[8]和新型供应链的战略思想[9-11],提出BTO供应链应该具有的新特征。其次将动态能力理论[12-16]和运营能力理论[17-18]扩展到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中,探讨BTO供应链应该具备的能力,提出动态运营能力的概念。最后,根据运营能力与流程相关联的思想[17],提出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功能和实施框架。
2 BTO供应链的概念及其特征扩展
文献[1] 定义BTO供应链为:“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为满足单个客户或一组客户的需求,制造高品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BTO供应链的目标是在整个价值链上能够以较短的时间、最低的库存和生产成本,满足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或定义BTO供应链为“针对变化的市场或用户需求,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升供应链中的柔性和响应速度的能力与规范化的构建”。通过总结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归纳出BTO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有明显的不同[1]:
(1)传统的供应链实施推式销售;BTO供应链面向订单的定制,实施拉式销售;(2)传统的供应链是稳定的生产计划,固定的生产顺序;BTO供应链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柔性计划,灵活的生产顺序;(3)传统供应链的物料供应是大批量的;BTO供应链要求是快速按需定制的、带有准确时间窗的;(4)传统的供应链是以经销商为核心的;BTO供应链是跨企业共享用户需求信息,建立与用户更为紧密的关系。(5)面对需求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供应链是依赖于增加产成品库存;BTO供应链是增加一定的关键性零件库存和加强需求信息管理;(6)传统的供应链是保持较高的产成品安全库存量;BTO供应链可以有效降低经销商的库存量;(7)传统的供应链有较长的产品提前期;BTO供应链是通过协同/响应模式来缩减产品的提前期。
自文献[1]提出的BTO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后,全球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供应链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新的变革机遇。挑战就是全球的经济环境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动荡之中,对供应链的运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机遇就是新兴I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为此,已经有数位学者提出了一些新型供应链概念。例如,“供应链2.0”的概念[10],实施灵活的供应链战略[11]。未来的供应链应该是可视化的、极高柔性的、更加贴近客户的、面向全球整合的智慧化的供应链[9]。文献[7]提出用动态供应链的运营理念实施BTO供应链。动态供应链的核心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供应链的实时动态构建和协同,最大程度地提高供应链的柔性[8]。因此,未来的BTO供应链应该具有以下新的特性:
(1)BTO供应链是完全可视化的,成员之间实时共享履行用户订单的各种信息;(2)BTO供应链是一个智慧化的供应链,能够实时自主地选择最佳的运营策略;(3)能够检测感知由于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供应链异常事件;(4)BTO供应链的网络能够实时动态构建(或重构),使其具有高度的柔性;(5)在履行订单的过程中,能够实施灵活的精益协同策略来降低供应链成本;(6)在履行订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识别成员之间的目标冲突;(7)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对关键性零部件供应商能够实施主动补货策略;
3 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
3.1 动态能力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扩展
在激烈变化的动荡环境下,把组织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称为“动态能力”。文献[12-13]定义动态能力为:“企业针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整合、建造和重构内外优势的能力”。 文献[14]定义动态能力概念为:“动态能力为企业的一种持续的整合、重构、更新和重建它的资源与能力的行为取向,最为重要的是针对变化的环境,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需要更新和重构它的核心能力”。
最好的组织是拥有一项或多项与其他多个组织协作,创建和维护竞争优势的能力[16]。动态能力作为柔性和敏捷性的一种无形资源,它能够使得供应链成员共享和利用其它企业资源,快速地对动荡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出响应和实时调整[16]。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的动态能力不仅取决于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的动态能力,而且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即动态协同能力[15]。文献[19]为研究协同对服务业创新的影响,把企业家预警、协同的灵活性、顾客参与、协同创新能力和协同组织学习作为高级动态能力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提升服务产品品质的动态能力框架。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把供应链的动态协同能力分为:
(1)协同感知能力: 供应链的成员之间通过协同,识别、解释和追踪环境变化的能力;(2)协同学习与创新能力: 供应链的成员之间通过协同,吸收新知识并将其用于提升已经存在的运营能力的能力;(3)协同整合能力 :供应链的成员之间通过协同,消除成员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的障碍与冲突的能力;(4)协同重构能力:在供应链的成员之间的协同,重新配置供应链资源,并重构供应链网络的能力。
有上述可见:动态能力的概念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上扩展出的动态协同能力概念与我们提出的BTO供应链的特征是相近的。然而,仅有成员之间的动态协同还不能足以使得整个BTO供应链适应于动荡的经济环境变化而保持其竞争优势,还需要供应链中的成员也必须具有足够的动态能力和由动态能力产生的企业运营能力。
3.2 企业的运营能力
从运营战略的视角,文献[18]把运营能力看成是具有广义结构的组织能力,定义运营能力为:“运营能力是在运营管理系统内发展起来的,企业特有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集合。通常是在通过配置其运营资源解决企业问题的过程中用到它们”。 企业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各种与质量相关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更新等都是运营能力的范畴。从动态能力与运营能力的关系视角,文献[20]认为:运营能力就是执行日常活动的能力,而动态能力是 “帮助一个单位扩展、修改和重构已经存在的运营能力,使之成为与变化的环境产生最佳匹配的新的运营能力”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理解企业运营能力的关键要点为:(1)企业已经存在的运营能力是通过企业动态能力对其进行扩展、修改和重构,并产生新的运营能力;(2)企业的运营能力是企业的特有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集合;(3)企业的运营能力是配置运营管理系统的资源工具。动态能力与运营能力最大的区别在于:动态能力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应该具有的能力,是属于战略层次上能力,而运营能力更体现在企业在运营层次上所具备的能力。可以把运营能力分为:运营持续改进能力、运营创新能力、运营定制能力、运营协同能力和运营响应能力和运营重构能力[18]。
3.3 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
由上述可见, BTO供应链要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成功实施,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我们称为这种能力就是由供应链的动态协同能力和成员运营能力相集成的动态运营能力。下面定义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如下:
“利用新兴IT技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约束条件,以取得最佳的绩效为目标,通过各种动态协同技术、流程和惯例组成的差异化集合,整合BTO供应链伙伴的运营能力,使得BTO供应链具有:智慧化的自主决策、实时动态重构、动态精益协同、协同事件检测、消除冲突和主动补货能力”。据此,可以把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智能化的自主决策能:BTO供应链为实时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就必须实时调整其运营策略,而运营策略的选择与评价是一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的复杂决策过程。只有赋予BTO供应链具有智慧化的自主决策能力,才会能够做到实时调整运营实施策略,
(2)动态构建能力: 当BTO供应链不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时或成本急剧增加时,则需要面向全球进行资源重新整合构建新的BTO供应链网络。一个健壮的BTO供应链要具有这种动态重构其网络的能力,否则就会导致供应链绩效下降甚至崩溃。动态构建能力是BTO供应链动态构建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供应链网络的运营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结合。
(3)动态精益协同能力: 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实现精益是BTO供应链的一种主要运营策略。实现精益的过程实际上是需要供应链成员之间动态协同合作,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并在改进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精益的效果。动态精益协同运营能力是BTO供应链在履行订单的动态协同过程中,降低BTO供应链浪费、改进BTO供应链精益程度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集合。
(4)动态协同事件的感知能力: BTO供应链自身只有在动态协同过程中,实时感知引起供应链动态波动的不稳定事件,才能够捕捉BTO供应链适应环境变化的机会,改进、重构或整合供应链的运营系统。因此,动态协同事件的感知能力是指BTO供应链在履行订单的动态协同过程中,识别、解释和追踪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供应链系统事件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集合。
(5)动态协同冲突检测能力: 在BTO供应链运营中,能否实时消除成员之间的目标冲突体现了供应链的协同整合能力的强弱。实时消除目标冲突的前提就是要实时检测出目标可能出现的冲突。 因此,BTO供应链就必须具有对动态协同中的冲突进行检测的能力。动态协同冲突检测能力是BTO供应链在履行订单的动态协同过程中,检测其可能出现的目标冲突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集合。
(6)动态协同中的主动补货能力:通过采用物联网等IT技术对物流实现实时自动跟踪,可以使得上游供应商能够实时掌握物料需求信息,采取随机主动补货策略,从而可以提高BTO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有效地降低成本。因此,主动补货能力就是BTO供应链利用新兴IT技术,通过监测物料消耗和需求信息,随机主动补充库存的技术、流程和惯例的差异化集合。
“差异化”是指不同的BTO供应链之间实现动态运营能力的过程是不同的,即使生产类似的产品,其管理运营战略都是不同的,实施的是“差异化”战略。
4 BTO供应链的运营实施框架
4.1 动态运营能力与运营流程的关系
由上述对动态运营能力的定义可见,动态运营能力是通过“运营的技术、流程和惯例”实现的。因此,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是与它的运营流程捆绑在一起的。正如文献[17]把运营能力定义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组相关联的例程的力量或效用,而例程是利用组织资源取得所希望的输出结果的组织过程[12]。能力并不是驻留在单个的一组流程中,而是出现在多组相关联的例程协同交互作用中[17]。这意味着需要在识别、开发和整合多组例程的过程中,通过协调一致的决策选择来建造能力。能力与例程的关系可以简单地通过图2说明。
文献[17]特别指出:由于超越单个企业的竞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供应链的基础例程来研究供应链的能力,特别是通过研究跨企业边界的整合资源和优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例程,研究供应链的能力。在此,可以把图2 看成是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与其流程的关系。上述的每种动态运营能力都是通过BTO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动态协同多组运营流程中体现出来的。
4.2 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功能与实施框架
由前述BTO供应链的概念特点可见: BTO供应链在多个方面具有与传统供应链截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BTO供应链的运营实施过程就是一个随着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运营过程。其运营实施过程就是在BTO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动态协同多组运营流程的过程,从而表现出具有的动态运营能力。因此,BTO供应链应该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功能。这些管理功能包括:(1) 智能自主决策功能;(2)动态构建功能;(3)动态精益协同功能;(4)动态协同过程中的事件检测功能;(5)动态协同过程中的目标冲突检测功能;(6)动态协同过程中的主动补货功能。
据此,提出BTO供应链的运营实施框架如图3 所示。框架的核心是通过开发和实施BTO供应链专用的运营管理系统,实现BTO供应链的各项运营管理功能。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在动荡的环境下,要求BTO供应链应该具有足够高的动态协同能力,同时要求其成员也要具有足够高的运营能力;只有通过动态协同能力将其成员的运营能力有机协同整合,产生强大的动态运营能力,才能使得整个BTO供应链应对动荡的环境变化,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其目标。相应地,BTO供应链要具有体现其动态运营能力的运营管理功能,才能够使得BTO供应链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这篇文章是为作者下一步采用实证的方法对BTO供应链动态运营能力的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奠定基础。因此,继续开展的研究工作应该包括:(1) 采用实证方法研究BTO供应链的动态运营能力及其相关因素;(2)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功能的仿真分析;(3)BTO供应链的运营管理系统的建模方法。
参考文献
[1] Gunasekaran A, Ngai E W.T.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 2005, 23:423-451.
[2] Gunasekaran A ,Ngai E W.T.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5:319-334.
[3] Xiao T J ,Choi, T-M. Competitive Capacity and Price Decisions for Two Build-to-Order Manufacturers Facing Time-Dependent Demand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2010, 43,3: 583-595.
[4] Lin C-C ,Wang T-H.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supply and demand uncertainti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2011, 45:1162-1176.
[5] Engelhardt-Nowitzki C. Improving value chain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in build-to-order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 2012, 42,4: 318-337.
[6] Mansouri S A, Gallear D , H.Askariazad M. Decision support for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rough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Int. J.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 24-36.
[7] Molina A V M , Galeano N. Virtual enterprise brokerage: astructure-driven strategy to achieve build to order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7, 45,17: 3853-3880.
[8] Wadhwa S,Saxena A,Chan F.T.S. Framework for flexibility in dynam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8, 46,6: 1373-1404.
[9] Butner K. The smarter supply chain of the future.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0, 38, 1: 22-31.
[10] Christopher M, Holweg M. "Supply Chain 2.0":managing supply chains in the era of turbulence. Int.J.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1, 41,1: 63-82.
[11] Kristal M M, Huang X ,Roth A V. The effect of an ambidextrous supply chain strategy on combinative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28:415-429.
[12] Teece J D,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13] Teece J D.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 1319-1350.
[14] Wang C L,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1: 31-51.
[15] Allred Chad R, et al. A Dynamic Collaboration Capability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cision Sciences. Feruary 2011,42,1: 129-161.
[16] Defee C C, Fugate S B. Changing perspective of capabilities in the dynamic supply chain er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0, 2,2: 180-206.
[17] Peng D X, Schroeder R G, Shah R. Linking routines to operations capabilities:A new perspectiv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26: 730-748.
[18] Wu, S J, Melnyk S A, Flynn B B.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The Secret Ingredient. Decision Sciences. 2010,41,4: 721-754.
智慧供应链特点范文4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小微企业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并且在其各自所属经济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以来,创业已经成为了主流趋势,而创业初期的企业绝大多数以小微企业为主,为了提升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小微企业的首要选择,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迫使大多数小微企业考虑成本因素望而却步。如果能够建立协同机制,使得小微企业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供应链上的协同,无疑是小微创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1]。
一、小微创业企业的供应链协同行为
(一)小微创业企业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入,市场需求和容量不断增加和扩大;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使得小微创业企业的数量逐年递增。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3月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小微企业的数量达到1169.8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
小微创业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贡献了巨额的财税收入,在活跃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竞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目前,小微创业企业面临一系列问题,各种资源缺乏,专业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缺少政府政策的扶持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小微企业应当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寻求出路,另一方面应当借助现金的管理思维和协同创新思维,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挖掘企业潜力[2]。
(二)小微创业企业的供应链协同行为模式
供应链包含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甚至包含最终顾客本身等角色。供应链管理是将供应链链条上所有角色有效的组织在一起,进行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和销售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最主要的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系统达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具体包含了五个基本内容: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等。供应链是非静态的,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在活动过程中均会产生产品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同时,这些流动逐级传递会影响每个环节。为了保证这些流可控,对供应链上的环节起到积极作用,应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的管理,否则供应链失控,就会产生牛鞭效应,影响逐级递增,对每个环节造成冲击。
供应链协同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小企业主的沟通成本、管理成本和经济成本,协同行为实现的主要工具是信息化手段。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采集与传输、多媒体和数据库等技术搭建一个平台,实现各业务之间的信息和数据及时共享,达到最大化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使得供应链上每个环节产生的信息,迅速的传给需要的人,便于对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及时做出反应,保证企业顺利开展业务[3]。
小微创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符合自身的业务特点,以资源为基础,由免费的、简单的、可获得性强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流程一同搭建而成,这样建设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二、小微创业企业协同行为的实现
(一)协同计划行为
计划,是供应链管理最具策略性和相对宏观的一部分。好的计划通过管控供应链,使其能够高效、低成本地位企业目标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小微创业企业供应链管理计划的特点主要为:临时性、业务导向性和短期性。由于小微创业企业存在业务形式简单、种类单一、业务量稳定程度有限等状况,导致企业主忽视计划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供应链的状态较脆弱。因此,通过计划协同行为,使得供应链中所有角色能够获得统一的目标,战略协同,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信息传递技术将企业上下游集成一起,实现战略集约化。建立一种协同计划行为模型,基于协商的前提,主要有:当经销商接到一个客户的定单,即时通过信息化平台传送给制造商,制造商根据下游订单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同时与其上游的原料供应商联系,提供计划,实现供应链上的最优化库存和成本核算,然后再由制造商制定生产计划等,整个过程包括订单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等一系列计划行为的协同模式。
(二)协同管理行为
协同管理行为主要包含:协同采购管理行为、协同生产管理行为、协同销售管理行为、协同订单处理行为以及协同售后管理行为等。
1.协同采购管理行为
在协同采购管理行为中,企业需要在众多的供应商中做出选择,为企业提供和自身业务有关的货品和服务,与供应商合作并建立一套适应双方关系的定价、配送和财务流程,利用这套流程优化并管控供应链管理水平,企业应与供应商充分沟通并合作,使得供货和提供服务均与各自业务契合,最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当前,由于小微创业企业对供应商管控以及与供应商合作水平较低下,且频繁更换供应商,造成小微创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不利于和供货商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小微创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较低和明显的价格导向性。分别表现在频繁更换供货商以及更换供货商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小微企业主较少花时间和精力与供货商沟通优化采购流程的事宜如提货、核实订单、货物流转等。和大企业相比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通过借助协同采购管理行为实现规模效应,要求供应商提供额外服务或优惠。在此过程中具体可包括:协同订货、协同发货、协同运输、协同仓储、协同换退货等行为。
2.协同生产管理行为
在整个供应链上,制造与服务活动内容最多,包括:安排生产、测试、打包、提品或服务、送货准备等。它是企业获取资源后,进行转化并使得资源价值得以改变或提升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微企业提供制造与服务更加具体化和个性化,往往针对大中企业无法或不愿涉及的领域,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另外,小微企业也会涉及市场规模较大且生产或服务较成熟的领域,通过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成本,缩减利润空间,充当低价竞争者的角色,模仿甚至侵害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利益。这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在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足。因此小微创业企业应该设计出生产协同行为模式,即生产设备协同、生产人员协同、主生产计划协同、生产过程管理协同、测试协同、打包协同、服务协同等行为,通过特定的平台实现成本的集中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成本。
3.协同物流管理行为
物流管理,这是所有贸易及生产型企业所特有供应链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有仓库网络的建立、货物派送到顾客、确认收货并完成支付等方面的活动。该项活?邮瞧笠低瓿梢滴窳鞒滩⒒竦美?润的主要节点,也是主要接触客户最多的活动,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印象,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另外,物流管理一系列活动实施是否到位影响着产品的损耗程度、产品的最终呈现甚至产品的寿命。
小微创业企业由于条件限制,组建自己的配送团队较有难度,因此这部分活动常采用外包的形式。采用这种方式完成配送的系列活动,存在一定风险,如:产品损耗以及相关人员操作规范等。但外包不一定服务不好,近年来国内优秀的物流配送企业发展迅猛,服务质量越来越好,与这些物流企业进行良好合作,有利于提升小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内含价值链的优化。此外,小微企业常见的配送方式之一,是企业主亲自送货,但此方式常存在局限,消耗了企业主宝贵时间,影响对企业的有效管控。小微创业企业配送活动方式较为随意,影响配送活动质量,进而影响供应链各环节实现优化的可能性。小微企业可利用协同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企业配送效率,减少产生额外费用,从而保证企业利润。目前市场有的手机APP软件可以在移动端即实现物流管理的功能,如物流管家婆被称为托运站日常管理的智能秘书,还有好运物流,是合同物流管理云的第1品牌等等,均可以帮助小微创业企业实现协同物流管理。
4.协同销售管理行为
在销售管理中主要包括订单、营销、销售、仓促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流程,这些流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销售管理中涉及到流程间数据的信息共享、信息处理以及输入输出等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在小微创业企业的供应链上上游以及小微企业之间的协同销售管理行为。
小微创业企业由于销售规模较小,需要根据供应商的促销行为来确定自己的营销方案和促销行为,同时小微创业企业还有与市场前沿比较接近的特点,所以可以用较少的促销成本来完成销售任务,但由于是创业初期,因此其销售渠道还比较局限,这就需要小微企业之间形成一个销售的战略联盟,协同销售,协同发展。目前许多公司面向小微创业企业开发了流程简单、简单易操作,成本较低的手机APP软件,例如金蝶公司的智慧记进销存手机APP,百草进销存,适合年轻人的销售、财务管理软件,总管家有限公司制作的总管家云CRM、南京朗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外勤移动外勤小数管理系统等等,均可以为小微创业企业提供协同销售管理的信息化低成本运营平台。
(三)协同合作行为
1.供应链融资协同行为
由于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制度不够完善,银行在通常情况下很少贷款给小微企业。鉴于此,小微企业应该努力提升信用额度,向银行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司资料,便于银行深入了解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第一,供应链融资协同行为有助于产品的流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低端到高端进行转变。协同行为目前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借助传统客户资源和资金流。另一种是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有苏宁易购、阿里巴巴以及中远物流等公司代表,利用物流信息流等优势。小贷公司和银行合作,与上下游企业共建生态圈。
我国银行共推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包括:融通仓业务、保税仓业务以及应收账款融资,小微企业可已以企业上下游关系,应收款、存货和预付账款为质押物为小微企业融资[4]。
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产生的。其主要宗旨是以客户为中心,其目标是缩减销售周期和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以及提高客户的机制、满意度、盈利性和忠实度。
协同客户关系管理主要通过研究协同链条上的客户价值,分析客户重要程度,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进行生命周期的分析,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供应商关系管理
智慧供应链特点范文5
智慧仓储网络的内涵
智慧化的本质是建立“虚拟大脑”系统,使实体具有“智慧”,大大提高“智商”,变得更加“聪明”。物资公司在为需求侧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构筑自适应、自思考、自调节、自组织、自我维系五大能力,不断提高仓储、配送和调配服务过程中的运营智商、组织智商、服务智商,建成具有国家电网公司特色、变被动响应为主动供应、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效运转、智慧运行的面向业务全流程的智慧仓储网络(见图1)。1.业务全程可视化以标准化为管理基础、通过自动化设施设备等设施基础和信息化IT基础,构建基础支撑平台和业务运营平台,实现仓储、运输、调配业务全程可视化,不断构筑物资公司对需求侧服务的自适应能力,提升企业的运营智商。2.业务全程协同化打破各业务部门管理墙,构建面向业务的计划—执行—分析—预警—监控体系,实现跨部门协同;与需求侧和供应商进行流程协同;通过协同管理平台,不断构筑物资公司的自我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提升组织智商。3.业务全程决策智能化实现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快速、动态决策组合;通过经营决策平台,不断构筑公司的自思考和自我维系能力,提升服务智商。
智慧仓储网络建设
智慧供应链特点范文6
1.1智慧企业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管理创新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了IT技术概念[1]。如果把IT从另一角度来阐释,I———Intelligence(智能),T———Thought(思想),即可认为IT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智慧化。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主题是《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自此,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企业等智慧名词竞相诞生。事实上,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等先进理念的普及,智慧企业建设议题已逐步提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1.2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那些处于价值链的关键节点,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能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智慧企业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一体化、协同化、互动化、融合化,着重强调企业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3智慧企业的内涵
1)企业人员的智力化。企业中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雇员等所有人员在内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人员自身的教育背景、技能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其外在表现为企业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业绩水平。对于职位层级不同的企业人员,由于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同,其相应的智力化水平也往往有较大差别。
2)企业硬件的数字化。在信息化技术设施的基础上,企业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研发系统、营销系统等均具有数字化特征。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其基础建设包括设备硬件、软件、联机网络和电缆、光纤、电信网以及生产流水线、自动办公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等,逐步走向了数字化、标准化[2]。
3)企业管理的即时性。管理的即时性表现为企业由传统的静态管理走向了动态管理、在线管理。它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对企业全天候、全空间的管控。由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企业管理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使这些信息资源得到可靠保存和有效利用,及时为企业管理工作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
4)企业创新的智能性。创新的智能性表现在企业的创新活动或创新成果凸显信息化、数字化的特色,创新的目的在于加强本企业的智慧化运作和管理。企业不断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并运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通过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管理升级和文化建设等具体创新手段,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和效率,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现状
2.1宏观环境的营造,助推了大型企业的智慧化建设
自从2010年9月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和《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企业两化水平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宁波市在“第三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评比中,获评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4位,同时,宁波还跻身“2012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城市”,位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排名第5。调查发现,随着一批物联网、互联网、软件信息、云计算等项目的推进,宁波企业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绝对规模与企业规模基本相适应,百人计算机拥有量7台,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服务器数量8台,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交换机台数10台,85%企业介入了互联网接入,50%多的企业建设了内部网,40%左右的企业已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约占30%。以镇海炼化公司为例,该企业被确定为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也是全国“两化融合”8家示范企业之中唯一的一家石化企业。从智慧企业建设格局来看,宁波国企、上市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投入热情高,占据全市智慧企业投入的80%以上。这也说明宁波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还不均衡,需要进一步释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更多企业进行智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2.2智慧产业的打造,带动了中型企业的智慧化发展
近两年,宁波着力在物流、交通、医疗、港口、市政等领域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一批智慧产业初具规模。如:占地面积约14.67公顷、建筑面积35万m2,总投资约30亿元的宁波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年营业总额将达5亿美元。2012年,全市9个行业选择100余家节点企业,建设追溯节点,实现肉菜流通的全面可追溯。杭州湾新区完成了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实施方案,新区正在推进一批已引进的智慧家电、智慧交通设备、智慧网络配套设备、智能健康医疗等智慧产业项目落地。其中物联网传感器项目推进顺利,嘉莱光子已开始生产工业低频激光器,其相关配套与应用项目相继引进后,将形成激光感知产业园。上海奇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盛光集团合作投资了年产1500万只物联网磁性传感器项目,投资总额达10亿元。宁波2012年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78.2亿元,同比增长33%;新登记软件产品636件,新认定企业42家。软件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软件服务收入43.5亿元。智慧产业的打造,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入到两化改造的阵列,带动了智慧企业的发展。如: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宁波第二百货商店、宁波中通物流公司、宁波银行等企业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对原有应用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融合了现代多项高新技术的成果,实现系统综合集成,建成了智能化企业运营或操作系统,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
2.3总揽智慧企业建设的全局,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宁波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企业系统性智慧化程度方面尚不高,标杆性智慧企业还缺乏,2/3以上的企业对智慧化建设缺乏战略性思考,很多企业决策者对于智慧化建设项目投入持保留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化项目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大约50%左右的企业在建设智慧企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性投入,甚至裹足不前。在智慧人才建设方面,截至2012年12月底,宁波市尽管呈现了各类智慧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带动其他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的业绩,但通过对经济、产业、行业形势的前瞻性研究,宁波智慧企业人才供给还相当缺乏,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智慧企业的建设比较注重实践技能,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通信、电子、物联网、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但是毕业生仅凭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尚不能胜任工作,导致专业就业率偏低,毕业生转往其他领域就业,更加大了智慧人才的缺口。另外,宁波很多企业一线员工信息化操作水平和专业资格持证率处于较低水平的状况也应亟待改善。
3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内容
3.1以智慧城市为依托,绘制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框架
根据《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特别是结合其中的“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工程”、“智慧企业总部示范项目”、“智慧制造体系建设工程”和“‘两化’融合项目”,进行智慧企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绘制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总体框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企业建设的无缝对接。宏观上,宁波智慧企业的建设要与宁波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相匹配;微观上,智慧企业建设要考虑宁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特点与发展状况。结合宏微观两个方面规划智慧企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与提升路径,保证支撑宁波经济的企业能跟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根据宁波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智慧应用水平,分步实施,切忌一步到位,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要从试点的单向应用逐步扩散到集成的综合应用。
3.2以信息化为基础,确立智慧企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信息化是智慧化的坚实基础,智慧化的建设必须以行业信息化的扎实推进为先导,需要分行业、分重点不断深入推进宁波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在工业企业,重点推广高级排产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完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智慧化;在商业企业,提高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多种包装计量管理、信用额度管理、商品价格促销管理、销货管理、销售分析的智慧化水平;在物流企业,自动对物流过程进行动态、及时、准确的监控、跟踪、反馈、提醒、报警等管理,确保货物高效、安全运送,通过应用SCM、CRM,实现流通过程智能化,确保将顾客所需的合适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准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确定的数量(RightQuantity)、上乘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最佳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在金融、旅游、酒店等服务行业,加强对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的挖掘,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发展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场信息的感知与预测技术,提升营销与服务管理的智慧化水平[4]。通过信息化明确企业人员智慧化、硬件数字化、管理即时化、创新智能化四个层面的关键建设要素。
3.3以项目为载体,细化智慧企业建设的重点模块
一是设立智慧企业基础研发项目。由市相关部门牵头,在企业和高校中重大智慧企业建设项目征题,对选题进行评审把关后,出去,由企业和高校联合申报,通过竞争获得项目。在技术层面,设立一批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感应器等技术提高生产与服务过程中流程智能化程度的重大项目;在经营管理层面,资助一批能提升企业柔性管理水平、即时管理能力与创新管理智能化水平的软科学项目;二是设立智慧企业转型升级改造项目。企业根据自身技改需求自发申请,提出智慧企业技术改造方案和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最终目标中必须要在智慧企业评价指标级别上有较大提升。由市相关部门审批,通过技改项目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引导和帮助企业实现智慧化,通过验收后方可结项。
3.4以人才为核心,打造智慧企业建设的智力支撑
一是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引进海内外掌握核心技术、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智慧化建设技术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等;二是推进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通过企业与本科院校、职高院校、宁波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外联所等单位的联合,建立智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智慧企业中高级职业技工、智慧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业家和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重点加强对智慧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对智慧企业建设的认知。
4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步骤
4.1培育智慧龙头企业
从宁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其他服务业中选拔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信息化基础好的龙头企业,打造智慧化建设的示范企业。通过项目推动和经费支持,集中力量研发技术符合要求、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较低、性能较高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创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一阶段重心放在大型示范龙头企业智慧化的建设上,资源与政策着重向该类企业倾斜。加强责任落实,督促龙头企业切实负起责任,作好表率带头作用,坚持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全程负责智慧企业项目的建设。要求龙头企业注重整合资源,加强上下联动,明确责任主体,严格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
4.2打造智慧中小企业
一是总结企业“两化融合”以及智慧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炼智慧化建设的标准,完善智慧化建设的体系,优化智慧化建设的路径;二是依据宁波各行业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智慧化建设的规范体系;三是这一阶段的配套经费与项目要向中小企业转移,制定的政策和保障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有针对性;四是加大智慧企业建设宣传与推广,通过多种途径、滚动向企业宣讲,让企业了解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主动利用政策积极开展智慧企业建设;定期聘请相关专家为中小企业相关人员讲解智慧企业建设的最新进展与世界动态,扩大企业视野,使企业了解智慧化的新优势,帮助企业构建智慧化战略;组织宁波或者国内其他智慧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给中小企业传授智慧化的成功经验。
4.3形成智慧企业群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基本达到龙头企业智慧度4A级以上,中等企业智慧度3A级以上,小企业智慧度2A级以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宁波各行业、梯度排列的智慧企业群。鼓励企业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实现信息对接和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体化的智慧企业运作平台。实现企业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中的智慧化大型应用集成能力。在人员的智力化水平、企业硬件的数字化水平、企业管理的即时性水平、企业创新的智能性水平方面,加强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制定,为宁波本地和其他地区建设智慧企业提供先进经验和技术输出。
5宁波智慧企业建设的保障
5.1组织保障:组建智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各行业信息化基础好企业,组建智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跟进世界智慧企业建设的新动态,攻克该行业企业智慧化技术的难题。积极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企业等在智慧企业建设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为智慧企业建设的上游、中游、下游输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
5.2资金保障:开辟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经费渠道
一是财政出资设立智慧企业建设基金,设置智慧企业建设配套补贴和税收返回,鼓励企业加大智慧化建设的投入,激励企业多出智慧化建设的成果。在企业智慧化技术研发与改造的“硬创新”方面,政府部门对企业智慧化技术与改造项目视取得成果的大小给予相应奖励;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与智慧化建设企业、专业运营商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对重大智慧企业应用示范项目,由市或县(市)区智慧城市建设专项扶持基金给予开发投资主体定期限、定额度的财政贴息;三是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为宁波企业在浙江省、长三角及更大区域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服务,为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多元的信贷金融支持。
5.3机制保障:创新多层次的智慧企业评估考核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部门的指挥考核机制,根据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智慧企业建设情况;二是建立行业协会的组织监管机制,通过行业协会的评比、激励,不断推动企业智慧化建设的积极性与科学性;三是建立跨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地位,大力促进供应链主导企业的智慧化建设,以带动提升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智慧化建设水平。
5.4法律保障:健全智慧企业建设的法规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