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导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林经济管理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林经济管理导论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科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上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已成为国内高校的共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国家、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历时一年半开展了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形成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集思广益,科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和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法,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关系学校本科教学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文件。学校高度重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教务处先后组织教学院长到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十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学习,通过集中和分散调研等形式组织公共课基础课教师到十多所中学调研,并设立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公共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5个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研究课题,各公共基础课课题组向在校大学新生和老生发放调查问卷4420份,对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和侧重点开展了调研,为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依据。同时校教务处在校内的相关学院和教学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沟通与协调、反馈工作,并就全校公共课、基础课课程设置与学时设置方案,尤其是培养方案原则意见向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院长、教学院长、各教学单位、督导组多轮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反复研究与多轮修改完善。教务处组织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审核及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审核论证,并组织学院开展了校外专家(含用人单位)审核论证工作,各学院邀请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学者、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等组成专家小组开展了论证工作。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二、凝练特色,凸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一)制定“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两个重点,即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构建突出学校特色、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学生以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四个特点”

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力争促使人才培养的过程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了“分类培养,通专结合,优化实践,注重个性”过程培养的特点,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及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及各自的办学优势、特色,各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分类设计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应设计研究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探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部分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2.通专结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教育

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保证学生专业基本知识的获取,达到夯实基础,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3.优化实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和加强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重新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相应的与理论教学相并行的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

4.注重个性――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

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选修课的比例达25%以上,扩充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公共选修课由原全校公共选修课单一种类扩大到含学校举办的金山讲坛系列讲座及各专业的学科(专业)选修课,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

三、深化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两个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通过实施“四项优化”和“七项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四项优化”: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开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学时、优化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开设

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设立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课题的研究及中学调研,将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中前移至高中及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删除,既提高了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起点,同时又减少了英语、计算机、体育、物理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时:文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35学时,农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68学时,工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72-184学时。腾出的学时用于各专业适当增加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门数和学分:且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比例由上一轮学校统一确定改由各专业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自行确定,充分尊重学院、专业及教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自,整个课程体系更加优化。

优化课程开设:一是各专业开设的学科专业选修课同时面向外专业学生开放,扩大了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二是开设专业导论课。该门课程是面向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指导课

程(或称专业启蒙课程)。由该学科(专业)带头人或有影响的知名教授担当课程的主持人,组织本专业教师以讲授等形式授课,或聘请有成就的校友或本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教学队伍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了解本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各专业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项目、内容的整合重组、融合、创新,减少实验项目、内容的重复,在保证最基本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或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与论证的制度化,倡导和奖励高质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促进了实验课程的内涵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二是设置专业综合实践或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加强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原则上不再依附理论课设置实习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时应尽量少安排单门课程的实习,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

――优化学时:1学分由原来的17学时,改为16学时;四年制课内总学时由原来的2600学时,压缩到2400学时,总学分由165-185,改为155-170,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优化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除了传统课程授课模式外,开设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程――英语自主听力课程,开设了“团队管理”、“创业指导”等5门网络公选课,建立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优化教学模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七项措施”:依托项目、联合培养、构筑实践教学“两个平台”、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奖励学分与专业技能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项目:依托学校“创新实验班”项目载体,在具有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分农林生物科学类、工科类、经济管理类三种类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一硕一博贯通培养模式;依托省级教改试点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植物保护、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农学、园艺),实质性推进农经、农管、工管、农工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联合培养: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我校与台港澳及国外高校校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校校、校企及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力度,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拓展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借助各类对外合作办学交流平台,试行推广双校园“3+1”等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创出模式,推出经验,如学校从2003年开始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合作举办园艺、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以学校现有的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基础,引进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植物科学专业、环境研究专业的优质课程与教育资源,强化英语训练,实行双校园、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现代化高级农业人才。实施校校企、校企联合培养,将学校的理论课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行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优质条件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服务。

――构筑实践教学“两个平台”:即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和基本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加大投入,建设工科实训中心、文科教学中心、创新实验训练平台、综合性生产实践基地及实质性校外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形成实践教学共享平台。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按新老专业的不同实验室建设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投入1-1.5亿元,按新专业(尚没有毕业生的专业)以完善基本实验条件为主、次新专业(2000-2007年申办的专业)以充实实验设备台套数为主、传统专业(2000年以前申办的专业)以仪器设备改造更新为主的思路,建设能有效服务本科教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教学平台。

一一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学校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启动了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确定了240多门课程作为考试改革试点课程。通过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引导师生明确考试目的,逐步实现考试内容能力化、考试方式多元化、考试过程全程化,考试管理人本化,改变单一化培养评价方式,突出平时的过程考核,淡化期末一次性的理论考试,使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贯穿于整个动态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以鼓励创新、提升素质、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删除芜杂,保留经典,体现现代,涉及前沿”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开展新一轮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注重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内容更新,解决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问题。加强教材建设,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积极选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或引进版教材,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

――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试点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学术型、应用型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导论范文2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减缓;适应性

[作者简介]傅东平,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l-0009-04

一、导论

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政策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伴随着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认识加深和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大力推动,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目前气候变化经济学一般包括全球变暖、节能减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等内容。

气候变化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三个框架中进行的。一是收益一成本框架。气候变化政策成本即减少温室气体或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机会成本。气候变化政策的收益指削减排放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方面所得收益。Cline(1992)和Stem(2007)认为富裕国家需支出其GDP的2%来采取行动。二是国际公共品框架。气候变暖源于跨国外部性效应的影响,但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是传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拓展,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Sandier&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需要国际间有效合作。“京都议定书”就是国际合作的一项成果。三是博弈论框架。该框架主要用于国与国之间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的确定,强调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自利的,只有一个有效合作博弈才是对所有参与者有利的策略(Schelling,2005;Carraro&Siniscalco,1993)。

气候变化政策分为适应性气候政策和减缓性气候政策。前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后者强调用低成本政策来减缓气候变化(Stem,2007)。减缓性政策研究较多的是碳税和限额,限额有助于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碳税则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价格的波动(Metealf,2009;Ka-plow,2010);适应性政策主要是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候变化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经济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展开(Stem,2007)。

近年来国内直接针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敏感性行业的影响上(吕亚荣,2010;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刘恩财等,2010),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应思路(刘晨阳,2010;张丽宾等,2010)。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广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占GDP比重较大,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O.69℃,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1986年到2009年间,广西经历16个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减少排放,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气候变化对广西的主要影响

(一) 气候变化影响广西农林业

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广西局部干旱和洪涝的频率有所增加,危害不断加大。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暖冬现象加大了病虫害现象。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未来的影响虽有正面效应,但可能仍以负面为主。气候变暖以及降雨量分布变化引起的干旱和洪涝将减少甘蔗的产量、蚕桑生产的产量和使其质量下降,水稻和玉米也可能以减产为主。广西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随着全球变暖,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未来广西大部分地区可能进入热带地区,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广西北部的林业种类将发生变化,广西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分布变化显著。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广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广西境内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 气候变化影响广西渔业和水产养殖业

广西是海洋大省,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绝大多数属于变温动物,水温升高能够明显地影响到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繁殖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毒素的抵抗能力。气候变化使广西依托海洋的水产养殖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萎缩,养殖品种减少。由于气温升高,海水蒸发速度加快,表层海水中的盐分不断增加,引起鱼类的生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种群和数量。

(三) 气候变化影响广西的水资源分布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广西水资源分布的变化。就全国来看,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广西洪涝灾害更加频繁,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加大了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气候变暖使得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未来广西干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 影响广西人的健康

气候变化对广西人健康的直接威胁包括由热应力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传染病(疟疾和登革热)、与水有关的疾病如腹泻和营养不良。气候变化会间接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如泥石流、山洪爆发和热带气旋(强风)造成的结果。因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路

(一) 加大对气候变化问题科学研究的支持

科学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有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主要以适应和减少排放绝对量为目的,且宏观层面讨论为主,这为进一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

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才更具适用性。因此,广西要积极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相关科学研究,尽快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为政策决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广西自身特点的政策措施。

(二) 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累积,全球气温呈缓慢上升态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世界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不断强化,能否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广西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合作框架内,主要集中在减缓性行动,如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此外,广西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国内压力的体现,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要求。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广西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变化,为了可持续发展,广西必须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外部性,在时间和地域上已超出了经典经济学范围,需要用一种更大的视角进行研究。市场仍是配置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的基础性方式,广西应抓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和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仅仅依靠广西自己并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化,通过适应性政策影响资源配置,在较小的政策成本下,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尤为重要。

(三)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减缓性行动

当前,全球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减缓性行动上,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和“两区一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大的铝、锰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厂的建设和扩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如果只按传统常规技术的建设模式,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我国未来发展技术路径的选择,对国家乃至全球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节能减排的历史潮流面前,不论从对全球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实现我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必须积极探索节约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从法规制度、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展现广西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魄力。

(四) 把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放在突出位置

自气候变化问题提出来以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国际气候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减缓,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防止危险的气候变化。广西也在外在压力下把发展低碳经济、完成减排任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减缓性气候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国际合作程度,哥本哈根、坎昆气候大会进展缓慢,“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至今没有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实质性内容并未落实,国际气候谈判越来越艰难。此外,根据斯特恩报告,即使全球停止排放,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十年内全球气温仍将上升O.5-1度,减缓性行动不能根除气候变化问题。而且,减缓性行动的不断推进需要适应性的行动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要考虑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促进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广西应加快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循环工业,改善农业效益,提高林业的固碳效果。具体来说,广西应综合利用财税、产业、金融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例,降低工业比重。工业内部,应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措施包括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建立健全和完善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各项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成立节能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节能工作常态化、市场化等。同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必将向广西转移,如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兴产业等。大力发展林业,提固碳效果。

(二) 加大财政资金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投入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关键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新的技术降低排放,通过新的技术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研工作在广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资金严重不足,研究成果较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严重缺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广西应设立专门的研究资金,通过政府委托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加快共性技术进步。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实用技术。同时,在各类科研经费的分配中,向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倾斜,提高广西区内关于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为制定适合广西特点的气候变化政策打下良好基础。

(三) 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广西应利用经济政策,优化气候变化的资源配置,提高广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一是要加快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相关知识的研究。目前,对气候变化最大的共识就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即气候变化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变化政策的成本和收益难以确定,政策评价和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加强对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气候变化信息,有利于公众做好准备,提高自我适应能力。二是财政资金大力支持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如开发耐干旱的品种、推广适合较高温度的物种,通过新技术应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等。三是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如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加高沿海的防水墙,激励和补贴农村建设储水设施等。四是推行有关气候变化的保险,以加强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财政,2010,(4).

[2]刘晨阳.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内外部动因及效果初探[J].现代财经,2010,(10).

[3]刘恩财,等.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1).

[4]张丽宾,等.气候变化与公共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J],环境经济学,2010,(5).

[5]cline,w.R.“The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Washington:Instutute for Intenmllonal Economics.1992.

[6]Kaplow,L.“Taxs,Permits,and Climate chaege”[N].NBER Working Paper 16268.2010.

[7]Metcalf,G.E.“c08tcontsinment.in climate ChangePolicy: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Mitigating Price Volmility[N].NBER Working Paper 1512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