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理论范文1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桥梁课程,具有知识抽象且更新快的特点,同时,高校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要求任务繁重且课时较少,因此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医学免疫学教学任务重却课时少的矛盾。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发性学习,提高了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而且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医学免疫学;自主学习
医学免疫学以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并研究相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生机制以及疾病的免疫学诊断和防治,涉及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麻醉医学和生物技术等各医学专业。该学科不仅与其他的医学基础课程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有着高度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肿瘤、移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众多疾病均与免疫密切相关。因此,医学免疫学是联系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所以,对医学免疫学的有效学习是现代医学生的必修课,对医学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免疫学相关研究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内容不断更新,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的更新速度加快,这就对免疫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
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桥梁课程,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学生都反应医学免疫学难学。医学免疫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抽象。医学免疫学内容多为细胞和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借助于部分图片展开联想,这非常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②内容前后联系密切。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免疫应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器官,尤其各细胞及其分子之间的相互协作比较复杂,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因此,各章节内容的关联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各细胞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内容更新快。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怎样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免疫学知识的更新,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批判式思维。④与其他学科交叉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药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知识结构与这些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进行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主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导,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分配不合理,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很显然,仅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靠教师被动式的“填鸭”,并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良好学习的建立,不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模式,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教学互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中的观念转变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1]。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并进一步增加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出了挑战,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这一学习理论近几十年来在教育各领域均产生重大影响[2]。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角色是知识建构者、运用工具的主动探索者,而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和帮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宏观把握和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调节,教学的主旨就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到某一特点的教学情境中,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架,获得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结合建构主义特点,指导医学免疫学合理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博大精深,蕴含了教育心理学等思想,其核心内容是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潜意识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框架的主动建构。本课题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师生的角色互换。
1.学生为主体。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灌输”,学生“接受”。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比较整齐、统一,整体性比较强,便于实施。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呆板的、形式单一的,这种套路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引入医学免疫学的课堂,激发学生主动预习、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讲给其他同学,并由其他同学及教师共同进行点评。这样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教学过程不再呆板乏味,而是每一环节都有新的发现,积累新的知识,使学生对下一教学环节充满期待,从而使教学各环节间形成正反馈,使知识构建加速完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理论以多视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教授角色的转变重点是转变课堂授课模式,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不再是固定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辅助者。这对授课教师的理论与实际教学水平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将促进授课教师加强学习以完全融入甚至领先于教学改革的浪潮。对此,学校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如定期举办前瞻性讲座,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每月举办1~2次的教学系列专题活动,包括实地教学观摩、观看教学录像、邀请教学名师参加座谈会等,使教师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及讲座,让教师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转换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活化教学技巧,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3.教材为主纲。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化,所以教学模式不再是教授照搬教材上面的内容,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全盘“复制”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而以点辐射面地引导给学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4.多媒体为主要工具。传统教学中,多媒体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却将多媒体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此外,学校网站建立的《医学免疫学》网络课程,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自学环境,并能将课堂上的知识建构进一步拓展、延伸。
5.师生关系趋向民主。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家长”地位,学生“唯教师是从”。这样的师生关系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批判性,遏制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大力提倡的,这使得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而是和谐协作的,是互动对话的[3]。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及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教学内容重点化,使教材不再是学生的“紧箍咒”。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主意识,实现知识结构的自主构建,有利于现代医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面对知识的海洋,高校教育日益凸显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这就对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其独立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们结合高校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特点,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授课,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带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完善了考核机制,全方位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改观,真正贯彻了“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袁,译.北京院商务印书馆,1984:6.
[2]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2006:87-94.
免疫学理论范文2
论文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1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2睡眠障碍
2. 1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症睡眠的正常机制遭到破坏即导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宁、睡行症。
失眠,或称不寐、不得眠:表现为夜间难以人睡、或难以持续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来时有疲劳感。从神的层面看,心神受扰,动摇不定,可致不寐;从气的层面看,卫气留于阳,不人于阴则不寐;从精的层面看,五脏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原动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证。究其原因总以阴、寒、湿、痰为患。而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当另论。
梦寐不宁:表现为多梦,常伴梦魔、梦惊、梦吃、梦交等,因梦不能安卧。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要点。从五脏神的层面看,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内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播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黄帝内经·灵枢·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将以上三段经文的内容归纳起来可见:梦境的不同与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有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睡眠中梦的现象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并引导人们通过了解病人的梦境,测知病人的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邪气之强弱,病变之部位,从而正确诊断,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症,或称梦游,表现为睡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往往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只限于睡房内活动,有时会走出去,严重者有离开住处很远的情况。通常能自行返回继续人睡,醒来对此毫无记忆。其原因是人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觉醒),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可发生在成人。
2. 2睡眠障碍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碍的病机之本在于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地说不外饮食劳倦、情志刺激伤及人体脏腑气血,导致脏气不平,气机逆乱,阴阳所主失序,出现少寐,或梦寐不宁、或嗜睡、或睡行等症。从睡眠由心神主宰这一观点出发认识睡眠障碍,启发了从脏腑精、气、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思路,从而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以脏腑为核心论治睡眠障碍的基本原则。由于阴阳、营卫、五脏精气神之间彼此联系,故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允许多视角、全方位,对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同类疾病,均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体现了人性化治疗的重要特色。
免疫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飞行学员;地面理论;学习阶段;情景意识;培养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193
对行员的培训来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飞行安全方面知识的培训,其不仅关系到飞行员以及飞行器的人身安全,同时对行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阶段我国飞行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行学员的地面理论培训已经从传统落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于情景模式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这对于降低飞行学员在飞行过程中的人为差错等都将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1飞行学员地面理论学习阶段情景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对行事业来说,在其正常的飞行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干涉,其对行安全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采用统一固定的模式,那么在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是很难有效保证飞行安全的,因此,根据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进行内部的调整工作是非常重要且符合实际需求的。一般来说,在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机长能否根据其面临的主要形式去合理地分配任务、对飞行计划进行改变和调整是考验一个机长是否合格的非常重要的标准,经过笔者对现阶段我国201.2年上半年某航空公司责任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进行调查研究(详情见表1)发现,由于人为原因造成飞行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理和修正。
为了彻底对这一情况进行改善,相关飞行培养部门加大了对飞行学员的安全意识和情景意识方面的培养力度,以降低人为差错为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让学生们在进行地面理论学习的阶段就能够初步建立起一定的情景模式的基础,对其情景模式进行一定的认知和了解,结合地面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的学习。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育部门还根据其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模拟飞行训练、理论教学以及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和认同感,为其今后更好地进行飞行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情景意识以及机组资源管理的概述分析
2.1情景意识
所谓的情景意识主要指的是在一个相对确定的空间和时间段之内,人们对其所存在的周围环境的感知,以及对其环境中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进行的一系列预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主观的观察和感知进行一系列的预测活动,因此主观性相对较强,比较容易出现误差且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干扰。对于情景意识来说,其最早是由美国航空心理学家米卡・安德斯雷博士提出的,其通过对若干飞行员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其在飞行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和预测情况的不同,对其飞行状况将产生不同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和大量的数据参考对其情景模式的三大构成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其分别是:感知阶段、认知理解阶段以及最后的预测阶段,在这三大组成部分之中,感知阶段主要是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初步认识;认识理解阶段是对整个环境的进一步理解;预测阶段则是对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的大胆猜想。
2.2机组资源管理
对于机组资源管理来说,其主要指的是在现阶段的飞行过程中,飞行人员可以尽量利用手中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对整个飞行器的飞行状态进行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有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知和了解,尽快制定解决的方案。飞行学员在其地面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机组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针对飞行学员如何有效对其飞行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的分散以及在驾驶舱内如何与其他的同伴进行交流、在飞行器出现超载负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分配、如何有效对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CRM行为特征进行分层次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使飞行学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其飞行工作进行了解,同时形成基本的处境意识。
对行学员地面理论学习阶段情景意识培养中对于机组资源管理的教学来说,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充分与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考虑到我国飞行学员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首先,让学生进行驾驶舱处境意识的相关模拟训练,让其迅速进入飞行驾驶的情境之中;其次,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习的方式督促其学习;再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提高其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其小组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观察并打分,同时还会定期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最后,为了进一步对其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组合作的课后作业,其不仅能有效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对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的加深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飞行学员地面理论学习阶段情景意识培养研究分析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飞行学员地面理论学习阶段情景意识培养方面的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培养经验和教学经验以及大量文献资料的数据信息,将其培养研究方面的内容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
对行学员来说,为了更加推动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养成,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员在综合知识方面的学习,特别是对于航空地理、航空气象以及飞机运行、飞机构造、空气动力和空中交通法律法规方面内容的学习,只有在完全对这一系列的综合知识进行掌握之后,飞行学员在进行正常的飞行训练过程中才能保质保量地去进行完成,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3.2不断对其教学体系进行发展和完善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飞行学员地面理论学习阶段情景意识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将理论知识和时间进行紧密的结合,同时不断对其体系进行更新。对行模拟器来说,其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模拟飞行器,能够较为直观和具体地让学生对整个飞行的情况进行观测,同时通过对飞行模拟器进行操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飞行的原理,同时也能有效地对飞行的情景进行体验。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对飞行模拟器进行操纵,同时为其设置一定的飞行障碍,在学生解决障碍的过程中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检验,针对其掌握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有针对的教学,不断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良性、健康发展。
3.3善于思索,研究案例
对于研究案例方面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飞行学员能够在面临种种突发状况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的冷静,作出理智的判断和决定。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去对这些问题情景进行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帮助,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和科学的行为规范,进一步推动学生情景意识的培养。
4结论
文章主要针对当下我国飞行学员地面理论学习阶段情景意识培养研究,重点对其学习情景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情景意识的概念、机组资源管理的概念、情景意识培养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的阐述,希望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我国飞行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望飞行学员性格特点对训练效果影响的研究及分析数据软件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2]常明进场过程中时空线索对黑洞错觉的影响机制:面向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郭勤昊MPL中的飞行技术技能与非技术技能训练研究[D].北京: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3
[4]舒明江驾驶舱资源管理(CRM)对飞行技术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免疫学理论范文4
1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常规医学免疫学理论与实验的学时分配比重大约在2∶1左右[5],深化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首先从其教学内容入手。结合免疫学主要理论以及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主要涉及的免疫学实验操作,我们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图1)。
1.1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是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经典验证实验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理论来自于实践。结合免疫学实验教材以及医学免疫学理论教材,纳入实验教学内容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免疫器官组织及细胞,另一部分针对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技术。对免疫器官及组织的认知是免疫学最基本的要求,实验动物免疫器官的解剖定位是免疫学实验的入手点。免疫细胞分离和纯化是体外检测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的基础,教学实验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其中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重点介绍密度梯度离心法的原理,此方法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中同样适用。将免疫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建立的免疫学技术中,很多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可以定性或定量的检测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免疫标记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检测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同时实现准确的定量和定位能力。结合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的临床检测技术开设以下教学实验:试管凝集反应、双向琼脂扩散(沉淀反应)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实验(免疫标记技术),即包括经典的理论验证实验,又兼顾了免疫学技术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2综合性实验
在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条件下,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经典基础性实验紧密衔接,从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到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再到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结合免疫学基础理论内容,综合实验涵盖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T、B细胞)以及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功能和活性的检测。综合性实验的主要内容见图1:淋巴细胞表型分析主要介绍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和操作;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内容包括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ELISPOT检测细胞分泌活性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分析以及NK细胞杀伤实验。此外,根据学生兴趣可以开展病毒表位鉴定的实验。此部分各项实验均涉及了免疫细胞的分离和纯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功能试验的开展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免疫科研工作的兴趣和能力。
1.3应用性实验
结合笔者所在科室的科研特色,我们开设了免疫预防及疫苗设计的应用性实验。采用实验手段介绍疫苗设计的一般规律,介绍佐剂的概念和应用、疫苗接种的途径及效果影响,让学生初步体验免疫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在经典免疫学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综合性实验。这些教学实验的选择是根据整个免疫学基础理论体系以及科研工作中的常规免疫学实验,集本教研室多数工作者的意见而设定。从免疫细胞分离和纯化逐渐深入到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即涵盖了适应性免疫应答又包括了固有免疫应答的诱导以及检测,与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相接。内容上不仅包括基础理论实验同时增加了应用性实验的开设。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医科院校本科生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无论参与临床工作还是基础科学研究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2教学实施安排的改革
通常免疫学实验多是在理论课结束后才逐渐展开的,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极其不妥的教学实施安排,免疫学实验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教学结束后,学生的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如何通过理论考核上面,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降,甚至免疫学实验教学逐渐变成一种形式教学。故实验教学实施时间应当紧随理论教学进度安排。影响实验教学实施的因素还包括教学实施地点的影响,通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多数集中于公共教学实验室开展,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免疫学特色实验的开展,例如流式细胞仪的操作、ELISPOT读板仪等,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公共实验室资源与科室资源结合的方式开展免疫学实验教学,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实施的成本,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逐步接触免疫学的科研工作,激发其参与科研创新的兴趣。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要求合理安排各个教学实验的实施时间,例如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抗原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要孵育72h,要顺利完成此实验的教学需要将其分为2次实验,首先做淋巴细胞分离纯化以及抗原刺激操作,72h后再安排染色或者WTS法检测增殖实验。为了确保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教学组不仅需要安排实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本专业的实验课教学,还应当为每个实验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材料准备以及前期预实验的操作准备。
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的成绩通常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一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而存在,多是基于实验操作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成绩。随着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认为应当同时完善医学免疫学实验考核程序。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考查学生平时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环节外,增加免疫学实验考试制度。以经典免疫学实验为主,例如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或者ELISA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对免疫学基本实验中关键步骤的掌握程度。通过免疫学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免疫学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确保在今后参与临床实践或者科研工作时能够顺利开展。
4改革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优点及灵活性
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从经典实验到综合实验,从简单的细胞分离到其功能或活性的检测,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应答,从免疫学基础理论的验证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医学免疫学理论相辅相成。其内容由浅入深,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医科院校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这里免疫学实验课的内容主要由经典实验、综合实验、应用性实验三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学校可以此为模板,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增减和改变。例如,小鼠脾淋巴细胞分离纯化实验可以改为或再增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实验,而应用性实验部分可以改为设计性实验等。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它不仅可以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实验部分进行实施,同时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开展。目前在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已开设了以此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免疫学技术课程,对上述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初步尝试,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医学免疫实验教学的改革。
5结语
免疫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职业学校;全面发展;指导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概述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开展实际活动关注的普遍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目的,通过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学说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能力提升、人的个性的塑造、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
1.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着全新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人的活动不仅包括脑力劳动,还包括体力劳动;不仅包括生产活动,还包括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由实践的时间越来越多,实践活动和创造性生活空间越来越大,成为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广泛的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现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人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和社会能力。首先,人的身体能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其次是人智力的开发,不断接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创造新的活动方式,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开启人的发展潜能。再次就是人要控制能力的发展,实现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并举。最后就是人能的开发,包括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全面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个性是人类特有的性格。只有每个人的个性独立了,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4.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人的发展中形成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作性的特征。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自主性发展就是要超越本能,发挥人的最大能力实现人的发展。
5.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中心内容,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人当前发展的需求,又能保证人自身在未来达到的和谐、均衡和持久的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面的和正面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依然缺乏统筹
各级政府与职业学校、市场之间至今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低,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地信息沟通,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岗位脱节,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2.公共财政投入依然不足
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地高于普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类资金仍然不足,直接导致实训、实习设备简陋,陈旧,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课教师最少,使得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师超负荷工作,只能穷与应付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研究、讲授新技术,教学效果不佳。同时,专业课教师的素质不够理想。当前在有些职业学校,一部分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可以,但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较差,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某些专业课教师所学专业与开设专业并不对口,一些“双师型”教师虽然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但实际能力并不相称,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不能真正独挡一面。专业课教师的素质不够理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也就是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建设
1.提高社会及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应破除教育以升学、考大学为目的的思想,正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合理处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经科学合理论证,政府每年应拨出相当的经费用于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始终保持职校设备的先进性。同时政府在职业教育土地划拨、行政审批、融资、借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教师配备、实践场所等方面给予统筹协调;在培训资金、培训项目、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与支持。为职业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改变学生仅以学习成绩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依法执教。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以《职业教育法》《教师法》作为学校管理的依据,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明确教师的权力与义务。再次改变教师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和健全新型的教师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使教师的教育评价机制具体化,标准符合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加大对教师的德育考核,以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提升工资的依据。
3.加强职业指导
加强职业指导既有助于学生确立在社会座标系中自身存在的位置,又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效果。职业指导的内容不只是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职业介绍,而是作为职业入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包括:个性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提供职业信息,帮助学生熟悉职业;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决策和发展能力。总之,只有将职业指导融进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使学生“知己知彼”,教育有的放矢,才能保证职业技术教育切实促进人的发展。
4.建立纵横贯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合理的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机制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员,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和其它教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的。因此,横向上职业技术教育的开放性极为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纵向上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形成序列,包括层次上的初、中、高序列,及进程上的终身化序列,使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成为纵横贯通的教育网络,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终身化和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罗琼. 浅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149-150.
免疫学理论范文6
病源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现状是其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生物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 不断开拓和深入,使得人们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正在形 成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因此,如何围绕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自然成为免疫学教学的关键。下面,将就免疫学的教学体会,略谈一二。
1 把握要点和难点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觉得初次接触免疫 学知识,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课程内容多的情况下,既能使学生弄懂免疫 学知识,又能使学生提高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为 此,除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免疫学中的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免疫学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 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章中的要点 是MHC和MHC分子等基本概念、HLA基因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产物、HLA-I、II 类分 子的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HLA的医学意义;作为难点是MHC分子的两重性。在异体内 MHC 分子作为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能够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在自体内MH C分子在免疫应答中所必需:正是MHC分子以复合物的形式参与了抗原肽的递呈,以此供T细 胞识别;调控各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由此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机制。同时,各细胞因 子的作用以及有别于APC递呈外源性抗原,靶细胞 活化T细胞的第二信号产生均是应当讲清的 难点内容。由此,有利于学生弄懂所学的内容,便于记忆,提高课堂吸收率;有利于学生掌 握最基本知识,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信息;有利于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余地,培养自学能 力,提高学习兴趣。
2 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免疫学理论浓重的特色之一是人体中不论免疫系统还是免疫效应分子 (如细胞因子等) 都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各章节知识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概念、观点、理论、原理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与学生采取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的关 联性,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使知识结构整体呈现。例如:关于 “肿瘤免疫”一章,与学生共同从肿瘤抗原的种类和特点,免疫应答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和 体液 免疫的发生和部位,某些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作用以及参与对肿瘤细胞有杀伤功能的免疫 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由此,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一个免疫现 象,一种免疫机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进 一步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营造一种良好活跃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发展锻炼,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对免疫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还要有正确认识,避免片面的不加分析的去理解以防止 误导学生陷入教条思维境地。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 一些免疫效应分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十分复杂。 例如, 细胞因子在正常机体内有生理平 衡 调控作用,并可增强机体抗肿瘤、抗感染的免疫力, 但是如果大剂量长时间外源性投入,就 会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运用免疫学知识的能力,应体现在 免疫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3 着眼新发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