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便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支付的便利

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1

虽然移动支付类型多样,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移动支付更便捷

移动支付使得支付方式更加便捷、灵活,同时还可以跟餐饮业、商业、金融业等更多的产业产生交集,支持线上、线下支付等多种应用场景,能完成信用卡还款、信用卡账单分期、个贷还款、网购付款、手机或固话缴费、水电燃气缴费以及公益捐款等多种支付内容。

你不需要银行卡、现金、电脑,只要轻点一下手机,就能完成任何消费环节,扫个二维码,就能在餐厅买单、在商场购物,这样的生活非常便捷。从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再到微博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已经成为全新的支付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问问身边的朋友,几乎都用过移动支付,理由就是太方便。如果你的手机里还没有装个支付宝钱包,就会被鄙视为太落伍。移动支付已经侵入部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不用也不行。

比如支付宝和微信利用社交圈的移动支付,让朋友、同事间的转账更为便捷。而一些符合线下商业支付习惯的应用场景的出现,更是让人们有了使用移动支付的冲动。比如支付宝在“当面付”适用售货机交易的基础上,支付宝钱包还针对便利店和超市交易场景设计了条码支付方式。用户点击“当面付”进入条码支付页面,收银员扫描后自动完成支付。目前,继美宜佳之后,红旗连锁以及喜士多便利店品牌也宣布全面支持支付宝钱包的条码支付。至此,全国支持支付宝钱包条码支付的便利店增加到8000家,覆盖四川、广东、上海、浙江、江苏五大省市。用户在结账时,可用支付宝钱包应用里的“条码支付”,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条码枪扫描,就可以完成支付。

移动支付需安全

移动支付的确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面对扑面而来的移动支付,让部分用户犹豫不决的就是安全问题。因此,移动支付服务商们也纷纷采取措施,以提高账户安全性。

支付宝进行的担保交易,不会直接把钱打到收款账户,而是等付款账户确认收货后,才进行款项结算,增加了资金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手机快捷支付用户可以开通“支付宝支付密码+数字证书+手机动态口令”的三重保护服务,确保账户安全。

微信方面也推出了账号保护机制和微信账号紧急冻结通道两大安全举措,并设置了包括硬件锁、支付密码验证、终端异常判断、交易异常实时监控、交易紧急冻结等在内的一整套安全机制来确保资金安全,并与中国人保财险合作,为用户推出全额赔付保障。

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2

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十万亿元。其中,支付宝的支付额度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支付总额的51.8%;而微信支付则是用户使用频次最高的移动支付方式,用户平均每月使用超过50次。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已达3.58亿,同比增长64.5%,“无现金”已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90后学生和23-29岁的职场新贵是移动支付的生力军,他们也更习惯无现金的生活方式――超过12%的受访大学生更是表示出门“不带钱”,近35%的年轻白领表示出门现金小于100元。

移动支付已经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式。报告从“衣、食、住、行、娱”五个方面,分析了消费者移动支付的习惯,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奥美观点”。

衣――从手机“淘”到线下“扫”

调查显示,消费者线上购买衣服正在从传统的网页端购买,转向移动设备端购买,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使用移动支付在网上购买过衣服。而在线下购买衣服的过程中,习惯刷卡的消费者在减少,扫码支付的消费者在增加――40%的受访者表示在线下购衣时使用过移动支付。得益于移动支付在商家中的普及,消费者移动支付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商家也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移动支付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身份和习惯,并利用移动支付的数据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奥美观点:在线上、线下普及移动支付将是每一个品牌的必修课。品牌需要在布局移动支付时,合理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机制,继而充分利用移动支付提供的消费者信息,分地域抓取潜在消费者,同时利用社交平台提升消费者忠诚度。

食――御宅一人食, 聚餐AA付

高达7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使用移动支付订外卖、订餐或者在堂食时付款。同时,移动支付的场景也愈发多样化:顾客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餐厅桌面的二维码,即可在其微信公众号内自助点菜、确认菜单、支付买单;顾客也可以通过订餐软件预订早餐送至办公室,并使用移动支付,虽然这只占受访者的2.6%,但该习惯人群中超过40%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顾客还可以在聚会时直接使用移动支付进行AA付款,25.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在午餐时使用这一功能。

对于商家来说,移动支付还成为了常规的促销及吸引潜客的工具。最为普及的做法是通过移动支付进行优惠买单,发放优惠券吸引回头客。个别商家在此基础上更是尝试全面进行移动支付。例如,九毛九餐厅的部分分店就大胆拆掉收银台,鼓励移动支付,这一举措使顾客平均用餐时间减少11%,翻台率最高提升了20%;每位顾客在移动支付买单后,可选择成为其公众号粉丝,为餐厅与顾客的进一步互动提供了可能。

奥美观点:餐饮连锁品牌应灵活地运用移动支付为消费者带来便捷,以其为纽带收集消费数据,建立高频互动,管理客人关系。而消费品牌更应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对消费者生活和社交行为习惯深层次的改变,从而挖掘可利用的洞察。

住――移动支付是生活的“水电煤”,也是生活的“柴米油盐”

移动支付对于“住”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水电煤”等生活账单的支付,77%的受访者表示用微信或支付宝处理生活账单。此外,知名便利店和超市基本已全面支持移动支付,大多门店还能支持超过3种以上的支付方式,这让大家通过移动支付获取“柴米油盐”成为新常态,高达68%的受访者表示在超市和便利店有过移动支付体验。

对于一线城市的受访者来说,他们越来越多开始尝试借助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强大网络,连通物业、小区周边商家、及上门服务企业,真正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融合。例如:上海市民只需要关注微信公众服务号“付费通账单查缴”,即可用手机微信随时随地支付家庭的水电煤账单。而支付宝首个“智慧小区”在福建永安物业的巴黎之春小区上线,小区业主日常的物业缴费、车位查询、报事报修等家居琐事,全部都可以用支付宝一键完成。

奥美观点:移动支付彻底改善了用户基于人居的日常缴费、生活需求的体验,与此同时,用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的各种记录形成了极具价值的行为数据,将为商户和品牌锁定特定用户,进行精准运营和营销提供依据。因而,品牌,特别是快消和生活类品牌,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通过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去建立更紧密的消费者关系。

行――从黄土高坡到异域风情,移动支付行遍天下

通过手机应用预订出行已经成为新常态,与之同步蓬勃发展的便是预订完成后的移动支付环节。2015年,滴滴出行日均订单超过1100万,其中45%的人通过手机移动支付订单;而在出游方面,50%的人直接使用手机规划并支付行程,而这一人群在2014年只占总人数的17% 。

放眼全球,跟随中国游客境外出行和购物的激增,中国各家移动支付提供商正不遗余力地“走出去”,加速境外布局。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例,实现了“人民币支付,外币结算”功能,微信用户跨境购物无需再兑换外币,只要结账时让收银员扫描手机中的二维码,输入密码即可用人民币支付。这一能力已经广泛地运用于世界各地的免税店、化妆品店、便利店、餐厅、酒店、景区等场景,以中国游客集中的境外旅游目的地为主,给出境游客与境内一样的便捷消费体验。目前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百度钱包等在内的平台都推出了类似服务,并在退税、优惠等方面提供惠民举措。

奥美观点:尽管只有4%的中国公民拥有护照,中国出境游的消费已是全球第一。全球各地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服务好他们需要对其更深刻地了解。品牌需要在消费者每一个触点去影响他们,从希望去一个地方体验,到查看攻略、规划行程,再到出行体验,到最后的晒图分享。

娱――电影票平台优惠多,KTV轻松享周末

在休闲娱乐方面,电影票无疑是移动支付渗透最深入的领域,以2016年5月的全国总票房为例,76.2%来自网络售票,这一数据在2016年将超过80%。此外,移动预订并支付KTV、球类运动和文艺演出也正快速崛起,通过社交账号登陆游戏、视频类终端进行付费娱乐消费的需求迅速增大,促使娱乐商家更多与移动支付对接。

奥美观点:在与娱乐相关的生活场景中,移动支付迅速普及,为消费者的休闲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实实在在的优惠。未来的无现金支付还将进一步围绕用户休闲主题的改变,增加诸如健身房、按摩店、SPA店等在内的场景。品牌可以充分利用消费者的碎片时间,开拓新的渠道,与其进行精准沟通。

移动支付与中国特色的“社交主义”

报告指出,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为表现出极强的社交动机,人们不但享受其便利,更利用其联络友谊、增进感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社交主义”。在线红包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亲戚间发红包的比例高达78%,而1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通过移动支付转账孝敬父母。朋友间的红包、转账使用比例高达75%,无论是AA付账、喜气红包、还是借还款,移动支付让朋友家的金钱往来变得便捷且毫不伤感情。从微信红包逢节必涨可以看出,微信红包已经不仅是“春节”独有的亮点,每逢节日发微信红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民众的习惯和文化现象。微信支付以社交撬动用户习惯,深入线下商业场景,进一步推进了无现金生活方式在年龄和地域上的普及。

总结

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3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指用户通过无线客户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大致分成两大类,移动远程支付和手机现场支付。所谓移动远程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网上银行、短信支付、手机银行等方式进行支付或者转账,这种方式因为可以由用户自行操作,因此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而现场支付是指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手机刷卡等通讯手段进行现场结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其应用相对少一些,尤其在偏远的乡村地区更为少见。

一、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

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利好,国家对于广大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提升。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2014年人均纯收入9892元,增幅达到9.2%,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仅有6.8%的增幅,农村收入增长态势发展迅猛。同时,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普及,广大农民群众可用于自己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对资金支付方式的种类、便利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无形中使得广大农村对于支付方式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农民强烈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移动支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网络和手机的日益普及激发移动支付市场潜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7.5%,规模达1.78亿,相比2013年增长188万人,已有47.9%的农村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农村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2014年净增5698万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农村地区成为移动支付巨大的潜在市场,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客户群基础。

(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长远发展

从数量来看,运营商不断加大农村地区3G业务的投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基本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其中,中国电信3G网络已覆盖全国90%的乡镇。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3年的81.05%提高到85.8%,农村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质量来看,目前的3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秒,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保护,手机已成为集通信、娱乐、销售终端、售票厅、住宅钥匙、交通卡、银行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操作简便的电子设备,为打开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提供了硬件支持。

(四)持续出台的惠农政策为提升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保障

近几年,人民银行非常重视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201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有关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农村移动支付模式,先后在全国20个省份展开了试点,力求拓宽农村支付的渠道,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及现状

人民银行随州中支近几年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生,普惠金融”的工作理念,对开拓农村支付市场的金融机构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手机支付业务作为突破口,面向偏远乡村,通过推行移动支付加快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进程,降低广大农民群众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一)随州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

1.长效宣传,培育非现金理念。连续三年,随州中支共举办随州市支付结算知识讲坛乡镇行活动12次,先后走进唐镇、随县、三里岗镇、校园、社区等不同受众群体的聚集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活动。2014年在吉祥寺村针对农民朋友及香菇商户集中开展了“普惠金融支农惠农”支付服务宣传活动,详细介绍银行卡支付、自助转账、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方式的优点及用法。发放支付工具宣传海报100余份、宣传折页3000余份,现场有9位客户有意愿签约手机支付业务。

2.统筹规划,金融设施不断完善。随州中支一直致力于加大村级金融硬件设施投入,在不断推动协调下,市农行于2013年在吉祥寺村设立了香菇交易自助结算中心,布设了6台自助服务终端,提供自助还款、转账、查询、缴费等多种自助服务。截止2014年10月,村组农民通过香菇交易自助终端完成交易16500笔,交易额达2.1亿元。2014年11月27日市农商行吉祥寺村自助服务网点正式开门营业,布设了可提供现金收付的存取款一体机和可跨行转账的银行自助终端,并根据香菇交易周期,增设相应人力资源投入,负责自助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香菇商户现场提供理财、信贷、电子银行、业务咨询等金融服务,切实打造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大平台”。

3.进村入户,打造“农村支付服务示范村”。随州中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在吉祥寺村香菇交易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大力推广转账电话、网上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探索出“惠农卡+网上银行+加工户”的新型模式。积极推广手机移动支付进村入户活动,联合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随州业务部成立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吉祥寺村对潜在商户进行业务宣传和现场培训,讲解手机支付方式的优越性、操作流程、安全管理注意事项,使商户进一步感受手机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对个人信用可靠、香菇交易量大的商户进行上门营销,扩大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延伸面。

(二)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尚处初级阶段,发展缓慢。截止2014年底,随州地区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和银联商务所辖162个农村网点共发展移动支付用户53.55万户,同比2013年增长5.23%,累计交易181.31万笔,交易金额达286780.09万元。主要应用于公共购物、缴费、等小额支付领域。

三、推动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难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向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一)农村居民传统的金融意识和现金交易习惯成为移动支付工具推广的阻力

多年以来,很多农村居民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少部分居民在交易时会采取刷卡方式,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移动支付概念显得很陌生,更甚者带有一种明显的排斥心理。而且由于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外流,留守的多半是老人或者小孩,受到教育程度和消费习惯的长期影响,这部分群体对于新生事物普遍接受能力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也比较少。即使有人勉强能够了解移动支付业务,也会对安全性等问题存在质疑。这些都将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

(二)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延伸

一是农村金融网点较少与农村人口众多存在矛盾。因为考虑到“三农”业务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部分银行不愿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工作人员配置和设备配置只能满足提供基本的存取款服务,难以分出力量推广移动支付。二是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与“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从生活方面来看,目前很多农村都已经实现了宽带光纤、自来水、天然气等到户,农民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缴纳水、电、气、网络、通讯等各种费用,传统金融业务已无法便利农民基本生活缴费需求。而从产业化发展来看,农业产业链中的农户、加工企业等多方参与者也需要一整套金融服务产品来满足资金回笼、货物订购、企业对账等经营需求,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尚无法与时俱进地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金融产品。

(三)支付风险抑制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深入发展

一是密码控制风险。登录密码、支付密码,口令卡、密码器、UKEY等认证措施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密码认证方式,在农民的意识形态里安全程度上远不如银行现场办理安全,加之农村地区用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担忧移动支付安全性不够,为了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对移动支付不容易接受。二是系统运行风险。用户使用山寨智能手机或在电脑上随意下载软件,加上盗版软件、钓鱼网站等不利因素影响,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会受到威胁,可能造成资金损失,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泄露。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移动支付推广宣传力度,普及广大农村居民金融知识

一是形式多样,营造氛围。利用目前最为常见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进行概念渗透,同时,印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挂历、年画、对联,将其发放到农民家中,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点进行详细介绍,明确告知移动支付的好处及老百姓多担心的诸如安全性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农村群众从心里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并意识到这种新业务模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二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所谓“点”就是将当地养种殖大户或者乡镇企业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大力普及移动支付便利性。同时,针对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新生实物接受程度较高的返乡青年群体展开宣传攻势,并通过他们来带动周围农民广泛参与。所谓“面”,指依托农村金融网点的营业场所及柜台进行宣传,通过电子显示屏、电视、横幅、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全方面宣传移动支付业务,为移动支付新业务的推广扫清思想障碍。

(二)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探索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一是建议人总行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进行财政补贴,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放力度,提高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实现农村地区电子网络信息化。二是持续引导和鼓励承担“三农”任务的银行机构探索移动支付业务模式,详细分析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农村生活消费行为,对现有金融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形成移动支付服务体系。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于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根据农村消费者心理、行业特点,推出更贴心、更安全、更方便的移动支付产品。四是将现行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超市、农资批发部等发展为移动支付特约商户,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三)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监管,保障资金安全

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4

移动重灾区 隐私安全成焦点

DCCI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达 11 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超过了 4 亿。数亿人的工作和生活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沟通、社交、娱乐、生活、商务、隐私无一不交给移动智能终端。然而涉及移动安全方面的事件时有见报,移动互联网隐私安全话题成为业内外热议的话题。

2013年初,最大的僵尸网络――MDK被曝光, 7000多款热门游戏被植入后门,百万安卓用户沦为肉鸡。安卓生态系高度碎片化导致系统更新效率低下,第三方应用市场鱼龙混杂。Juniper报告称,大量第三方应用市场已经成为病毒温床,截至今年六月,安卓木马和恶意软件的数量已经超过25万个(占所有平台手机恶意软件总数的92%),同比增长614%!

目前,跨平台攻击也在移动终端和PC之间发生,安卓应用程序能够从连接的Windows机器上窃取包括浏览器(Firefox、Chrome、IE)存储的密码,Wi-Fi密码,网络配置等信息。直到现在,安卓平台仍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安全的重灾区。当然,安卓平台的安全防护软件发展迅速,解决了大部分病毒、木马以及山寨APP的威胁。

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也在“主动”泄露隐私――建立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基础上的移动化社交网络使信息分享变的简单,拍照、定位等功能却让人们在不经意间“主动”把隐私泄露了出去。毫无顾忌地分享隐私信息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虽然这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小,但危害却很大。

不过,人们也不必因噎废食――限定隐私信息的分享范围,使隐私安全与社交之间达到平衡,便能很好地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地便利。另外,在移动设备上存储隐私信息时应当加密,如果发生设备遗失,应通过远程擦除来防范隐私泄露。

移动支付落地 安全先行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催生了移动支付领域,也给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业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各大商家也纷纷让利鼓励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有数据显示,2013年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交易额规模不断飙升,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交易额突破16000亿元,其中支付宝以40.3%的市场份额依旧占据行业领头羊的位置。

另外,以支付宝为代表的近场支付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用户,但近期安全案件频发给移动支付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5

欧美国家虽然具备良好的市场条件,但是移动支付相比亚洲而言发展却较为缓慢。在如法国,手机用户接近总人口的94%;主流四大移动运营商已使用NFC技术在多个大城市的交通系统和商店成功进行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业务测试,诺基亚、三星、RIM、苹果等手机制造企业,金雅拓等芯片制造商也广泛参与;众多金融机构、支付卡供应商以及支付解决方案供应商广泛参与。此外,众多品牌连锁店、国营铁路公司都针对移动支付进行了测试和部署。如此广泛的用户群、技术条件及市场能力,却不能很好地推进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在主推自己的支付方式,市场竞争激烈;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都拥有银行账户,且习惯于使用银行卡支付成为制约新型支付方式重要因素;主流的移动支付业务模式往往以远程为主,是通过WAP(无线应用协议)、SMS(短消息业务)、IVR(交互语音应答)等方式进行接入和验证,操作便利性较为繁琐,对时间要求高的支付行为并不适和,所以多用于WAP业务、电子票务等。

二、日韩移动支付应用发展蓬勃

移动支付业务最早出现在美国,却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迅速发展。如移动钱包、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日韩。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移动支付领域的领跑者。NTTDoCoMo不仅是日本领先的通信运营商,而且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日本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首要推动者。日本的通讯运营商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通过注资金融机构,整合终端设备提供商的资源,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等方式来主导产业链的发展。其成功的经验启示:一是“一方主导、各方参与、利益共赢”;二是采用了先进的FeliCaIC芯片近场支付技术,简化用户操作流程;三是保持和支付业务提供商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大了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掌控力度,有利于手机钱包业务的开展和推广。而韩国主要是通讯运营商或商业银行主导,运营商和银行等多方合作的模式。无线运营商是驱动新系统发展的主要力量,但银行与信用卡公司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信用卡业务的信贷和运营。目前,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广泛使用POS支付,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支付习惯,已成为消费支付的新时尚。其成功的经验关键在于移动支付参与方紧密的合作程度。

三、非洲和东南亚移动支付应用发展顺畅

由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移动支付出现后,其简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广受消费者青睐,很快取代了银行卡的支付功能,实现了资金的存储、支付、转移和兑现等功能,成为真正意义的手机银行。例如肯尼亚Safaricom公司在2007年推出了移动银行服务M-Pesa。M-Pesa通过小型店铺商组成网络,经注册后成为M-Pesa商,手机用户在店铺为手机充值后,通过短信休息实现支付、转账和兑现。菲律宾PhilippinesLongDistanceTelephoneCompany的SmartMoney业务,用最经济的方法实现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大规模普及。其利用SuperSIM技术,具备借记卡和ATM取现的功能,适用范围广、现金流动快等特点,有了与银行卡、信用卡同台竞争的优势和地位。其成功经验主要是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充分发挥移动支付应用的便利性、实用性和高效率的特点。

四、移动支付在我国金融IC卡的渠道拓展和应用创新的对策建议

为充分发挥移动支付技术创新对金融IC卡多应用发展的资源整合、技术支撑、业务推动和规范管理的作用,建议从以下六方面开展工作:

(一)打破行业壁垒,推动移动支付标准实施及应用试点一是从加快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战略高度,结合银行、银联、通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应用开展情况,尽快规范金融IC卡多行业的应用模式,避免重复投入,以降低成本。二是应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平台,选择电子商务应用较为普及、移动支付环境较好的城市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通过建立多方合作共享收费、分润模式,积极部署移动支付生态系统建设。

(二)完善商业受理环境建设,推进移动支付非接触受理环境改造金融IC卡为发卡银行业务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银行卡升级换代,实现快速支付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大力。商业银行要的加大对IC卡受理环境改造力度,保障非接触受理环境的联网通用质量,将“非接触式”金融IC卡有机地融合到快速支付市场中,从而实现移动支付与金融IC卡受理环境的全面整合。

(三)利用IT技术,打造安全可信的移动支付开放平台各方要研究启动安全可信平台建设,为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搭建共同信体系和传输通道,提供安全模块与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定严格的标准,在应用功能方面向APP建立开放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入口,向电商及O2O开放信息,在客户方面向所有的银行账户开放(银行账户是标志客户归属的核心),为移动支付联网通用、安全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四)加快移动支付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各商业银行要以移动支付金融行业标准(PBOC3.0)为规范,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规范有序”为主要目标,构建与银行卡技术管理相衔接的移动支付管理体系,提升金融行业移动支付应用发行、受理、转接清算等环节持续、安全和稳定运营的能力。

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6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银行 第三方支付 策略

从2014年春节兴起的微信抢红包开始,移动支付就开始在打车、购物、就餐等众多线下支付场景中攻城掠地。如果说2014年是移动支付爆发的元年,那么2016年则是移动支付快速扩张的一年。你会发现菜市场、煎饼摊都开始采用移动支付的时候,移动支付方式已经由高端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全民移动支付的时代来了。随着2016年股市的收盘,腾讯公司以363亿元人民币的市值优势成功超越工行排名第一,另外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名列第三。这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关键业务都是移动支付,商业银行的基础支付业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情况

1.1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完成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目前移动支付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属于金融支付范畴,其核心是通过数字化的货币来实现商品价值的交换,完成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使移动支付迅速增长。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我国网民数量的92.5%,在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支付用户的规模达4.54亿,占网民使用率的64.1%,手机支付已经是大多数网民使用支付的一种方式。据央行支付报告显示,2013―2015年,移动支付笔数从16.74亿笔增长达到138.37亿笔,增长了7.27倍;支付金额从9.64万亿元增长到108.22万亿元,增长了10.2倍。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的移动支付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前三季度已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1.2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格局

目前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上,目前主要有三大模式:

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是第三方支付服务商通过构建移动支付平台,并与各家银行相连,提供支付账户,充当信用中介,资金通过第三方提供的移动支付账号进行划转。这种第三方支付代表如支付宝、微信支付( 财付通) ,目前已从发展之初的线上走向线下,支付方式采用扫码支付,是目前国内移动支付的主流方式,开始侵蚀传统线下收单市场。

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特点是通过用户自己的银行账户进行交易支付,不另设账户沉淀资金,优势是线下支付。2015年底银联“云闪付”产品,其移动支付方式被称为闪付派,主要由银联、银行、手机厂家合作采用NFC支付,较扫码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

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是以移动运营商代收费业务为主,在进行移动支付时,一般是将话费账户作为支付账户。目前移动运营商也发展支持话费之外独立账户形式,如中国移动 “和包”业务,中国电信翼支付业务等,支持扫码与闪付。

目前移动支付处于支付宝、财付通两强相争的格局,截至2016年三季度,据易观智库的研究显示,支付宝、财付通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88.54%,中国移动和银联联合发起的联动优势占1.21%,银联旗下银联商务中仅占1.08%。

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降低银行客户获客和访客能力

获客能力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能力,只有不断发展优质客群才能使银行不断发掘新商机。移动支付及应用本身代表互联网金融的科技性与先进性,天然过滤掉了大量的较低价值客群,而筛选出的一般多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客户,这部分客户消费需求旺盛、成长性好等特点,而被过滤掉的那部分客户往往继续依赖于银行物理网点与人工服务。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商业银行流失了大量潜力客户,还加重了网点对于较低价值客户的服务工作,造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局面。

第三方支付的存在,从客户关系来看,出现了直接与间接客户的差别。在第三方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直接客户是买方、卖方,银行的直接客户却只有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家,买方、卖方俨然成了银行的间接客户。银行极难看到客户的交易信息,银行账户只是客户用来向支付账户充值的渠道。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曾说过,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更实质性的挑战应该是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冲击,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被互联网这种场景化隔断了,如果银行的客户渐行渐远,银行就完全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成为一个简单的划账工具,银行被边缘化了。

2.2 分流银行存款,提高银行资金成本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账户体系之外设置了账户体系,即支付账户体系,商业银行仅是作为支付资金的提供者存在着,支付账户成了一道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置的“防火墙”,它有效地阻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通路,资金潴留形成了特殊的“三角地带”。这使得客户的部分资金由银行存款变为支付平台的备付金,支付平台的备付金又以较高的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提高了银行资金成本。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现在客户资金又流向第三方支付衍生的“宝宝类”产品,这类产品又向银行要协议存款,直接又导致资金成本的提高,存贷利差就变小了,银行最重要的利息收入也就变少了。另外,一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开放了理财产品的申购,这也使得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这一商业银行最后的资金堡垒也出F松动的迹象。

2.3 影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力发展支付业务的目标不仅仅是赚取微薄的结算手续费,他们的目标是更广阔的互联网金融,其触角已经伸到传统的金融业务领域。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中,移动支付除了作为工具之外,还能实现业务延伸,通过提供自有服务或者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构造更加庞大的移动生态环境。移动支付的典型衍生应用包括供应链金融、线上线下收单、消费金融、征信、财富管理等。看一下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的金融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两家互联网金融巨头均涵盖了支付、理财、征信、信贷等金融业务。特别是阿里巴巴,其金融业务可直接服务于旗下淘宝商家、消费者,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这种竞争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很难模仿。

2.4 改变银行卡市场传统格局与利益分配机制

传统银行卡支付的体系是基于卡组织的四方模式,它认同支付的专业分工,兼顾发卡、收单、卡组织和商户的各方利益。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客户、商户、平台的“三方模式”不仅卡组织缺位,而且发卡机构主体银行则因支付账户,逐步被边缘化。

商业模式上,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移动端的创新将线上应用于线下场景以获得支付收益,二维码被动扫码模式改变了传统“刷卡”环节,本质上是把线上支付模式运用到线下商业环境中,不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线下的产业链将被动摇,打破了线下银行卡收单的利益分配格局,以网络支付替代线下银行卡收单,直接侵蚀了传统银行、银联的利益,线下银行卡收单的几百亿元手续费因此受到影响。

3、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策略

移动支付和实体经济的高契合度,让银行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但商业银行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市场变化,拥抱新技术。商业银行要努力树立用户体验、平台战略、共享经济、跨界合作等互联网思维,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才能迎头赶上。

3.1紧盯用户体验,加大银行产品创新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紧盯用户体验应针对不同的客群提供其需要的移动支付产品。针对城市客群,商业银行在满足远程支付需求外,重点打造便捷的近场支付产品,并尊重其选择性,推出扫码付与闪付并存的支付端产品。针对线上应用的支付客户,商业银行应主要推动远程支付服务,改善用户体、拓展产品功能。针对电子商务支付结算客户,如当大型企业需要结算和对账服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便捷的银企结算接口,加强远程支付功能。银行不能再满足于渠道端的网络化和移动化,更要注重产品端的互联网化,把渠道思维升级到产品思维,从产品思维角度来看,建设银行龙支付产品,创新支付收单产品,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探索虚拟信用卡业务等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亮点。产品创新支付创新将打开客户的入口,深刻改变银行未来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格局。

3.2 建立移动支付生态,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构建更完善的支付生态,才是移动支付的未来。零售方面,银行应推动支付业务便利连接后续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包括理财、信贷、财富管理等),大力推动网点由交易型转向营销服务型,由传统网点向社区和直销银行转变,从支付便利性到零售金融综合服务的情景代入。银行可以通过自建或合作电商平台,引入交易场景,获取客户海量交易信息,结合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开展多项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企业方面,依托银联“云闪付”支付平台,商业银行应和企业客户所处行业进行对接,扩大成员机构和合作伙伴,拓展建设内容,建立移动安全支付生态圈,向用户提供方便安全的一致性体验。银行可以通过自建或外接电商平台和企业ERP 系统获取企业订单和支付交易信息,同时参考物流企业的货物运输和流转情况对交易信息进行监管。银行通过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来延展和巩固传统公司业务,提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以金融服务为支点,提供包括产业整合、交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帮助客户向互联网迁移,实现银行与客户共赢。

3.3 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竞争中合作

目前,银行和银联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跨行清算枢纽,占有线下收单市场90%的份额,在传统支付市场具有优势地位。而互联网公司则在线上与线下结合,定位于众多小微客户,金融服务个性化需求强,并能覆盖长尾市场。从目前来看,两者错位竞争,双方向各自的优势支付市场渗透。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合作模式包括:一是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付金存管和清算银行。根据央行最新备付金存管监管要求和设立网联的政策要求,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二是征信合作,采取输出信用模型的纯中介模式,根据外部银行的目标授信群体的特征、模型参数进行筛选,或直接提供客户的信用评分报告。三是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科技优势来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水平,快速推动支付领域的技术和商业创新。

3.4 深度挖掘农村市场的移动支付潜力

截至2015年12月,三到五线城市和农村人口达到9亿人,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规模为1.70亿,年增长率为16.3%,而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些人群逐渐成为电商消费的新力量。在一二线城市的主流市场经过多年的厮杀,格局也基本确定,未来的方向应该在农村,农村的移动支付市场是一片蓝海。 对于广大边远地区的农民而言,移动互联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手机终端的使用则使居民在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完成交易。以农村移动便捷支付为核心,逐步延伸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农业信息资讯服务等领域,将全面覆盖支付、结算、融资、理财、信息咨询,最终打造完整农村移动支付生态。

3.5 大力发展银行卡跨境业务

线下传统的实体卡支付对于整个支付产业依然至关重要,传统卡基支付仍然有较大创新发展的潜力与空间。据报道,2015年全球卡基支付规模约为2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仍达13.3%。可见从全球来看,卡基支付市场仍然在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居民出境游突破1.2亿人次,出境消费达1.1万亿元,2015年中国海淘大军全球消费高达2400亿元。商业银行应一是加大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的合作发展国际银行卡业务,一方面要加强产品研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境外服务水平,与其他出国金融服务交叉营销,以增加客户粘性,二是发展出国消费金融业务,加大出国金融业务的受理种类,除传统的旅行支票、结售汇业务之外,可考虑发展银行卡出国金融业务,如开展出国金融账单分期、大额分期等业务,积极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黄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融经济,2015(10)

[2]张爱军,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2016(11)

[3]赵彦雯,移动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金融,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