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医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医学研究

传统医学研究范文1

>> 泰州小学生课堂学陶艺制作 感受传统手艺魅力 传统铁匠手艺了得 中国传统手艺 手艺的“寓言” 托尔斯泰的手艺 母亲的手艺 手艺的智慧 灰飞烟灭的手艺 手艺的价值 手艺的黄昏 战略的“手艺” 《手艺的思想》 冬闲忙着学手艺 外婆教我学手艺 去远乡学手艺 游走云南学手艺 老手艺的动漫战衣 老手艺的新鲜魔力 值钱的是手艺 手艺的极处是人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5-05-28。

参考文献:

[1][美]诗q戈博著,李贵良译.现象学史(上)[M].台北:正中书局,1971:315-370.

[2]王前.悟性的智慧――心术[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28-130.

[3]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

[4]藏继骅.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5]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Z].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18.

[6]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7.

Art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Three Pairs of Domains in Traditional "Handcraft"

WANG Wen-jie

(School of Ar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传统医学研究范文2

一、苗族民间传统医药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研究的双重发展

对苗族民间传统医药的研究起步最早的是中国,东南亚和西方国家对苗族这一领域的关注在现有文字的文献中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偶有见到。在类似的研究中,重点从认知的角度去说明苗族医药的功效、使用方法及医用特点的如著作类有陆科闵著<苗族药物集>(专著),欧志安著《湘西苗药汇编》、《湘西苗医史考》,陈德嫒、罗廷华、张厚权共同主编《苗族医药学》,包骏、冉懋雄主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国苗药彩色图谱》,邱德文、杜江等主编《中华本草•苗药卷》,唐海华《苗族药物学》,滕建甲、黄爱群《苗家实用药方》,祝均辉主编《风湿病苗药本草荟萃》等;论文类有田振华《苗药功效分类的探讨:》,严一锋等《苗药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王友《苗药苦参的临床新用》,麻福昌《浅谈苗药针角灸》,杨汉梅《苗药熏蒸治“末病”》,彭继铁、周德忠《苗族药“乙肝散”治疗乙型肝炎320例小结:},张东海、田华咏等《苗医骨伤科史略》,郑曙光等《中苗医熏蒸疗法述略>,文明昌等《苗族医药治疗牛皮癣188例临床观察:》,杜江<苗医用药的基本规律》,龙金光{:雷公山苗药治疗白内障》,张继德<苗药雪冬花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25例临床观察>,张厚良<贵州苗药研究与开发战略》等等。从文化的层面去建构苗族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的成果中著作类有雷安平等主编《苗族生成哲学研究:》,陆科闵<苗族医学>,杜江等<中国苗医药>,杜江、张景梅等主编<苗医基础>,胡成刚《苗药资源学),田兴秀<苗族医药学>,杜江、田华咏、张景梅主编<苗族医药发展史>,田兴秀<三本论》,滕建甲《苗家养生秘录》,彭再生、祝均辉主编《湖北苗药》等;论文和专题调查报告有马太江《川黔滇邻区苗族医药文化探析》,冉懋雄等《略论贵州苗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与医理方药特色》。唐海华《论苗药学九大特色》,吴元黔《苗族医药学发展简史述略》,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万昌发《论贵州苗族医药》,唐永江《苗医学体系研究》,冉懋雄《苗族族源与苗族医药溯源探讨》,龙光桥《苗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体制》,麻勇恒《苗族生命意识衍生的医药逻辑诠释——以湘西方言苗族为例》,修洼倒《美国苗族巫师和草药的传统用法》、老挝传统治病药方(Tshuajkhumob))等等。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中,许多研究者不仅对苗族民间传统医药在技术层面上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而且从具体的技艺中也归纳出苗族在这一领域里通过长期实践而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如《苗族医药学》除了在药物上对各地苗族所使用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使用特点以及单验方等情况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外,还对苗族医药形成的历史与源流、医理与症治等作了详细的概括和归纳。此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苗族药物学》等既有苗族的传统医药理论的建构。又有对药物认知技能的分类介绍。

二、苗族医药从传统技能的文化叠加到苗族医药学的理论建构过程

在苗族的传统认识观念中。“医”和“药”是两个互为依存的整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定居在越南、泰国和老挝等国家的苗族都普遍认为,“医药医药,离医药无本,离药医无根。”“医”和“药”在各方言区的苗语中属于动词和名词的两个不同语法词性的词。“医”在西部方言苗语(又称川黔滇方言苗语)中称为kot,如说“他去贵阳治病”NilmolGuifYangxkotmaob;“药”在西部方言苗语中称为guab。如说“你吃药吗?”Gaoxbuafnaoxguab。在苗语黔东方言区。“医”称为diot,如说“去找药来医治”monglqabjabloldiot;称“药”为jab。如说“这个药好得很”Laibjabnongdvutbongtwat。“医治”在湘西方言苗语中称为chot,如“医病”在这里的苗语中说chotmongb,“他去吉首医(治)病”:wudmongljibshuidchotmongb,“他的药可以医治你的病”:wubnangdnggabkotchotrutmongxnangdmongb等。“药”这个词在湘西方言苗语中称为nggab,如“我们家里种植的草药很多”boubbloudjiangsmexjitdudnangdnggab,“用这个药去医治你的病很适合”Geudadlaibnggadnendzhotmongxnangdmongbhensrut等。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医药文化的结构上讲,既需要“医药一体”、“医护一体”、“医养一体”,同时也需要“防养一家(即指预防和食物疗养)”、“医巫一家”、“医护一家”、“医武一家”,这三个“一体”与四个“一家”是苗族传统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技术基础。事实上,无论是“一体”还是“一家”,都彼此存在着对这些传统技能文化的叠加现象。

如果我们以一种技能文化(指治疗一种单一病症的本领)来界定每个苗族民间医药师对传统医药文化的理解,“医、巫、武、技、疗、养”兼通是他(她)们既有医治一种疾病的专长,同时还兼顾懂得其它病症医疗方法的重要技能基础。在我们接触过的苗族医药师中,从他们所治愈的各种病例里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是集各种苗医技能文化于一体的“多面手”。如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苗医龙道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用苗药治愈多种癌症患者116例,其中肺癌38例、肝癌3l例、乳腺癌15例、子宫癌5例、骨癌5例、食道癌5例、肠癌5例、脑癌4例、鼻癌3例、阴道癌1例、白血病4例…(P.”;在贵州省贵阳市开设济众诊所的苗族民间药医吕世祥至今坚持行医50多年,他个人熟知使用的草药有3000多种、单验方2000多个,经过他治愈的各种疑难杂症重病患者达上万人,据这位70多岁的苗族老医师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仅以苗药治愈的各种病症中,有白血病17例、肺癌170例、各种肿瘤300多例、红斑狼疮12例、皮肌炎3例、类风湿500多例、母猪疯60多例、乙肝200多例、糖尿病500多例、缓解中风偏瘫1000多例、哮喘500多例、男女不孕不育症200多例、肾病综合症100多例等【2j。也就是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具有一专多能的超强本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巫一家”这种现象虽然已经越来越少,但这种精神疗法在苗族聚居区依然随处可见,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巫祀疗法更能体现苗族社会中群体性的人文关怀。比如在老挝、越南、泰国以及移居美国的苗族中,每当人的身体状况不佳.都要请巫师到家里来做UaNees(译意为“敬家神驱恶鬼”)仪式,然后杀猪宰羊,让其精神获得鼓舞,通过饮食调节、环境疗养等多种方式使其得到慢慢的康复。又如,在贵州都柳江和清水江上游的苗族村寨,当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身体不佳时,同样要举行AitWukyis(译意为“敬娘娘神”)的仪式,而对于身体不佳的成年人,则要举行的是JenlNzes(译意为“栽生命树”)的仪式等等。用苗族人对这~问题的理解,即所谓的“神药两解”。值得注意的是,苗族的这种“神药两解”文化建构方式,我们从早期的汉文献史籍中均可找到相关的记载。如西汉刘向在《世说新语》的《说苑辨物》中称:“吾闻古之为医者日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5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近人刘镜如在《中医史话》里解释说,“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师”,也就是当今各种苗族传说中的“苗药师”。从上述这些实例中充分说明,苗族对药物知识的认知和医疗技艺的文化形成都是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和技能性文化叠加的建构过程。

三、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对苗族传统病患观念的影响及医药文化体系的建构

苗族有许多不同的支系。尽管苗族的支系多,分布面广,但在自称上则有着相同的同源读音Hmong,而且在苗语古音构拟中均有着相同的词汇来源。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同一性。由此,我们在不同地区的田野调查中,既看到了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因苗族传统文化的相同而在总体观念体系建构中的相似性。同时也因每个支系苗族的社会历史过程不同,在文化进化发展中出现了多线性的适应发展方式。具体而言,各个支系苗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都是一致的。在苗族看来,人与自然中各种有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如从东南亚移居美国的苗族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文化观念,“由于人与大自然必须达成平衡才能共处。苗族认为,疾病就是这种关系的不正常所致。风湿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症状是关节和身上疼痛。苗族人常把这种病与天气暖和及多雨潮湿的到来联系起来。如发烧、感冒、流鼻涕和咳嗽归因于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改变。”【副与此相同的是,我们到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族做人类学田野观察时同样发现,“在岜沙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对15岁以下身体健康程度较差的未成年儿童,当地人都有将此幼子拜祭树神的习俗。人拜祭树,是人把树看成是人的父母一样,对子女进行关爱,将树与人进行平等对待,其行为对人起到了抚慰作用,目的是让树神永远守护着这个孩子,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子女。人与神的关系和神与神的关系,它代表着人间的辈份、人间的性别等都有了赋予【4j。”这种“赋予”关系就是苗族传统文化中所指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传统医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统艺术;美学;设计;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43-01

一、视觉文化环境下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及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传统艺术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艺术美学与现代设计有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观会在人们无意识中影响现代设计美学,与此同时,传统美学所具有的民族审美观也会受到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比方说,当前广告的目的即:一目了然及简单明确,让人在短时间内明白广告所想宣传的事物。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广告设计者通常会选择突出重点,省去次要环节,将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内发生的事情组合在一起进行广告的创造。借助构图总结、恰当夸张及鲜艳色彩等方式,以收获最佳的宣传效果。在当今视觉文化环境下,现代设计所使用的此类手法与传统艺术美学所推崇的“以少用多”的精简等审美观是殊途同归的。

(二)传统艺术美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后现代景观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被消除了。艺术不仅仅是高端社会人士才能“把玩之物”,它已然成为了大众化及民主化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布尔迪厄所研究的审美趣味里的反思趣味必须给感官趣味让步。传统艺术美学于此种大众化及民主化的方式里也得到了彰显及强调,甚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而言之,不管是安静地品味生活,抑或是动态的人际交往,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典雅古朴及韵味留香均时刻充斥于当今的视觉环境下。与此同时,传统艺术美学于此种环境下也彰显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与及艺术感染力。

二、促进传统艺术美学在视觉环境中应用的措施

(一)树立人文生态的思想

人文生态理想必须创建于生命本身的前提之下。存在即生命的意义,生命则属于意义的集合体,而此种意义即人的生命于其生存环境下的整合存在,属于一种自然的、与身俱来的归属及拥有。然而事实上,此种意义的整合却被各种生存环境给隔开了,被各类观念掩盖了,被各类束缚抹杀了。

如果从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来说,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当代科技的实际功能原本都应该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拥有,事实上,二者的疏离及割裂并非其原本的形态,而是社会进程中的偏失导致的,属于生命异化形态的表现。所以,人文生态思想所倡导的正是应从本质上改变此种现实的偏失。白南准先生如是说:科学技术议题并非创作另一个科学玩具,而是怎样让高速发展的科技及电子媒介人性化。迈克尔・海姆也表示:就实质上来说,VR的本质并非存在于技术里,而是存在于顶级的艺术里。VR所承诺的并非搜寻更好的真空吸尘器,抑或更让人喜爱的通讯工具,而是从本质上搜寻改变及拯救人类研究的某类实际意识。在人文生态思想的创建中,传统艺术美学便是永远可以流出活水的源头,它能够帮助视觉文化摆脱现有困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引入艺术批评精神

批评精神系艺术的根本特征,是它成就了艺术,艺术的创新及发展都必须依靠此种批评的物质。然而,鉴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艺术设计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尤其是在数字世界里,艺术所具有的批评精神正慢慢减弱,某些艺术甚至公然表现出了媚俗的特性。在媚俗被看成时尚,被视为艺术生产及传播信条的环境下,为了更好地确保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理应将艺术的批评精神恰当地引入视觉生存当中。时刻保持对视觉文化环境下传统艺术美学存在现状的思想警醒系将批评精神引入艺术的根本目的。此外,人们还必须用艺术的批评精神看待从不可见转变成可见的视觉构架及看和被看的结构形成过程。

(三)培养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一词最早是由戴伯斯在1969年提出的。对于视觉素养的含义,戴伯斯如是说:视觉素养即人借助观看并同时使用及概括其它感知经验而获得的视觉能力。事实上,视觉素养不但属于一种能力,同时还与视觉生存的意义及精神价值有着莫大的联系,甚至还牵涉到了视觉性的内置及视觉素养的归途等。

当人们在进行视觉素养的创建时,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视觉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它们均牵涉到了一个本土的文化语境及文化生存环境的问题。换句话说即:当我们对当前的文化生存展开解说及探索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自己所处的文化根脉,明确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与文化环境,随后再进行视觉文化的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探索才具有生命的根基及支持。也只有在此种情况下,传统艺术所推崇的精神才能得到较好地运用,传统艺术的土壤才能始终肥沃。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种影响力特别大、影响范围非常广的文化,它对现代设计及人类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异常深远的影响。其所推崇的精神则属于一种生命的根植,属于一种生存的样态,更是一种对视觉文化环境影响至深的意识形态。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视觉文化环境研究时,我们必须给予传统艺术美学应有的重视,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更具实用性,创新性。

参考文献:

传统医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春香传》;不同译本;比较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春香传》讲述了艺妓成春香和贵族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不仅在韩国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地方戏曲的形式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热爱。书籍出版后,之后再版两次,已然成了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了大批爱好韩国文学的中国读者,促进了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虽然韩流在中国的影响甚深,但至今还未出现适应中国读者的韩国文学作品,所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倚靠上世纪50年代的出版经验,为培养二十一世纪韩国文学的读者群,对《春香传》进行了重新译介。

目前国内《春香传》有四个版本:1)冰蔚、张友鸾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2)柳应九翻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版;3)薛舟、徐丽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版4)刘静、黄吉怡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版四种译本。国内对于《春香传》不同译本的研究较少,对于同一出版社的不同译本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所以本文选取由冰蔚、张友鸾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以下简称冰译本)和薛舟、徐丽红译(以下简称薛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版的《春香传》,旨在从描述和分析翻译现象入手,揭示出现象背后不同的策略方法以及指出不当之处,从而为译出更好的作品指明方向。

一、翻译蓝本的选择

《春香传》因为在韩国家喻户晓,所以有众多版本的演绎。先后出现过全州土版《烈女春香守节歌》、京版《春香传》、汉文版《水山广寒楼记》、《汉文春香传》和抄本《古本春香传》等多种不同版本。1954年,朝鲜作家同盟出版社以《烈女春香守节歌》为底本进行整理、校注,题名《春香传》出版。

冰译本的译后记中这样写道:“这个译本是根据朝鲜作家同盟出版社编订的‘全州土版’译出的。原著上卷称‘烈女春香守节歌’,下卷称‘春香传’。译本之称‘春香传’,分为上下卷。”

薛译本的译序中则这样写道:“这次重译参照的是韩国民音社于2004年3月31日出版的版本,收录于该社编选的‘世界文学全集’,由宋晟旭先生重新编译。宋晟旭先生在后记中对《春香传》的版本流变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他所参考的正是相对完整的完山(今韩国全罗道全州市)木刻版《烈女春香守节歌》,全文八十四页,简称完本。”

由此我们可知,冰译本以全州版《烈女春香守节歌》为蓝本进行翻译,而薛译本的蓝本则是由宋晟旭先生重新编译过的全州版《烈女春香守节歌》。由于两种译本都忠实于原文,但冰译本的蓝本是古代韩国语,而薛译本的蓝本是当今的韩国语,这就导致了译本的不尽相同,都是因为不同的年代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所以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原著的魅力,对原著进行适当的整理和编译是必要的。

二、翻译策略比较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在从事文学经典时,译者应采取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在目标语文化中再现源语文化,实现文化信息的对等传递。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文化因素翻译时,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的策略。以两书的第一段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朝鲜作家同盟出版社.p5)

“宗大王登基以,恩似海,洪福天。子,有有守。金膏玉,舜再世;衣冠文物,禹重生。左右弼,皆柱石之臣;虎,都是干城之。治世之名,被於四野;盛德所感,化及邦。”(冰译本p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化)? ???? ???? ?? ??? ? ?? ??? ?? ??.”(『???.???.p10)

“肃宗大王即位之初,盛德广被,世世代代都有仁慈的子孙,美妙的歌声和富饶的生活无与伦比。可靠的忠臣辅弼朝廷,勇猛的将领保卫边疆,犹如龙盘虎踞。朝廷的德化仁政惠及乡野,正直刚健的气息弥漫到国家的角角落落。”(薛译本p6)

通过比较分析,虽然两个译作出现在不同时期,但译者们都秉承了“信达雅”的准则,忠实于原著,采用直译的方法,在不影响读者阅读的情况下,尽可能保存原作的风格,堪称不同时期的优秀译作。

三、语言风格分析

冰译本的蓝本是韩国原著,而薛译本的蓝本是原著改编后的蓝本,而且两种译本时间相距较远,在这其间两种语言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就导致了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例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朝鲜作家同盟出版社.p44)

冰译本:“道令啊!此去城,一路之上,了那的江,知是春香远含情。我哩,也便得,‘清明雨,路上行人欲魂’。道令啊!你――多保重,自扶持,天色昏暗眠宜早,雨欲行要迟。鞍千里多,但一路平安事宜!更你,‘秦京道’,早寄音解我苦相思。”(冰译本p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86-p87)

薛译本:“长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此去汉阳路迢迢,君当更念有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困马乏恐病侵,唯劝公子早成眠。若是晨风苦语日,待晓启程亦为迟。千里宝马鞭在手,只是无人侍在旁,千金之躯多珍重,莫教贱妾空牵挂。绿树浓阴汉阳道,公子早日传佳音。”(薛译本p82-p83)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得知,虽然两个译本都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特色,采用直译的方法基本再现了原文,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读者群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也就导致两种风格不同的译文。由于冰译本出版时尚在汉语改革之前,所以采用的是汉语繁体字,保留原文朴实无华的文风;而薛译本则符合时代的要求,使用简体字,不仅采用诗体的语言,还关注到译文在风格及形式上的美感,充分实现了连贯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人民出版社在不同时期的《春香传》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不同的时代背景、读者群不同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决定了不同译文的出现。译作即使采用的是同一翻译蓝本,采用的直译的手法,但是由于时间相距较远,两种译文的汉语字体,翻译风格,语言表达习惯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更新译本的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原本,符合时代的潮流与发展。所以要想让更多的中国读者适应韩国作品,培养韩国文学的读者群,韩国文学的汉译,一定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立足于读者需要,尽可能地贴近原著,这样才能方便读者从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原文。

参考文献

[1] ??? ?? ??.???.[M].???.2004?4?.

[2] 薛舟,徐丽红.春香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传统医学研究范文5

2012年4月23日至25日,第十一届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达州市通川区一小和通川区七小正式召开。四川省《教育科学论坛》主编李晓翔,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理事长、《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王真东,达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军、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旷明,通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冰雪,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教学专家许卫兵等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另外,全省36所小学共同体成员学校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通川区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共计60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一、校长论坛

本次校长论坛围绕“学校教学领导力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成师附小校长刘娟将教学领导力放在新课程这一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并号召通过明确改革方向、提升教学管理团队素质、建设优质教研文化、组织教材解读活动、研究并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等措施,在不断反思和完善中,不断提升校长自身的教学领导力。她强调,在以往的校长教学领导概念中,是从校长个人能力角度去评价其教学领导力大小的,强调的是“个力”。这种评价只是反映了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一方面内容,却无法涵盖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丰富内涵。她认为,在校长教学领导力中,校长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由于校长在教学改革活动中过分看重自己的能力,过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没有给教学留下发挥的空间,从而丧失教学领导力。所以,应该从校长个人能力与其发挥作用的效果两个方面来把握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即“校长教学领导力=个力+合力”。峨眉山市第一小学校长李庆九则认为深入课堂已成为校长领导教学的主要措施,也成为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主要实践地与提升场。夹江县第一小学校校长薛卫东认为,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着力点。紧接着,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校校长石强则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内涵与提升策略作了详实的阐述。成都市龙潭小学校长张家明则重点探索了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的有效方法。成都市少城小学校长王婉认为建设现代课堂文化是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关键,她指出,课改深处是课堂,课堂深处是文化,学校课堂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问题。在“文化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现代的课堂文化,才能更好地解决传统课堂中所不能逾越的“唯知识为中心”以及“唯过程和形式为中心”的问题,才能使“协助教学与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通川区教育局副局长、通川区一小校长王仕斌从确立育人理念、建构教学模式、营造教学环境、追求教学绩效四个方面构建了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基本框架,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共鸣。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王真东研究员首先对“学校教学领导力研究”研究组的本真思考、系统构建、积极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个力+合力=校长教学领导力”这一全新解读是本次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二、学科论坛

(一)数学论坛

小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相对性的认识及其陈述,是训练他们观察、认识、体验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描述事物特征和特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忽视的问题。要让每个学生正确陈述事物的相对性,只有在他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判断与推理,才能运用合适的言语、文字、数学符号以及图画等进行恰当而准确地描述。

本次数学论坛以“小学生事物相对性陈述能力的培养研究”为专题,特别邀请了来自江苏的全国著名教育教学专家许卫兵为大会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认识小数》,并作了题为《走进“后课标时代”——漫谈“几何直观”与“建模教学”》的专题讲座。在解读了最新修订的新《课标》以后,许卫兵老师特别剖析了《课标》中新增的“几何直观”,并提出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及其“建模”,让参会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了“几何直观”与“建模教学”在后课标时代的重要性。

围绕“小学生事物相对性陈述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主题,来自四川大学附属小学、通川区一小、成都市高新区芳草小学、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等学校的9位老师分别以“因数和倍数;方向与位置、正负数;方向与位置”三个内容为我们呈现了9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研讨课。

在研讨和互动之中,乐山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李雪梅老师指出,所谓相对性陈述,就是将具有比较和对应的事物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比如a是b的二分之一,那么b是a的两倍。对事物相对行陈述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学生对实物全面把握能力和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还体现了看待问题的辩证思想,也可说小学生事物相对性陈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高水平能力。四川大学附属小学东山国际学校副校长廖旭老师认为,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事物的相对性的陈述能力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意识欠缺,缺乏对事物相对性的深入研究,既未能有效把握教材中相关的重要素材,放过了培养的机会,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方法研究,培养无从下手。二是从学生现状来说,学生并未能有效掌握数学陈述的表达工具,未能掌握相对性成熟的方法,当然也就未能形成辨证相对的把握事物相对性的意识。《教育科学论坛》“走进课堂”栏目理科编辑郑大明老师最后指出了本次数学论坛值得借鉴的七个方面:1.围绕主题设计课堂教学——相对性。2.通过直观体现主题思想——多媒体。3.利用生活资源承载内容——用现实。4.组织活动交流疑难问题——有合作。5.强化训练掌握数学知识——多练习。6.积极对话陈述相对关系——勤陈述。7.感情饱满走完全部流程——态度好。

专家的解读,让与会老师深受启发。在后面的互动交流中,老师们意识到:要让每个学生准确陈述事物的相对性,只有在让他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到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联系生活,判断与推理,才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恰当而准确地描述,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我们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理解教材,让学生在经历感知—建立表象—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论坛

品德课程标准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一条是“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本届品德与生活(社会)论坛围绕“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专题,邀请来自达州通川区一小赵宏昌、成都市华兴小学朱玉琴、德阳市实验小学钟兴华、通川区七小周小红等9位教师分别献课。其中,钟兴华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快乐》和赵宏昌老师执教的《有朋友,真好》,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研讨会上,成都市教科所小教室主任杨霖等就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创设情境提出两点看法:(1)品德课程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2)品德课程以拓展和深化儿童生活经验为目的。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传统医学研究范文6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深入,外来文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强烈,因而就目前针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成了不太好把握尺度的内容。就这一问题我们在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以此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二、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的设计课题,在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也在一时间兴起,大家都以“传统”为对象,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1)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容易在思维上陷入某一模式,因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类似于”的作品,这些作品“依葫芦画瓢”,缺少个性,往往能从中看到某些作品的痕迹。这种没有经过借鉴、消化的一味模仿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2)设计元素的套用。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对设计主题理解不到位,同时对于设计元素只知是“传统”而没有理解其出处、关联、寓意等,从而不能从深层次发掘出具有内涵的精髓,只是将元素直接搬用,照贴在画面中。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院校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即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当中能剖析案例,解读文化元素符号,旁征博引,给学生确立正确的赏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对其作品进行指导,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思考,避免学生流于表面的作品出现。因此,教师的把关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设计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加强

设计史讲述的是设计发展的历史,中国设计史主要讲述中国自原始社会人类使用工具开始自近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设计,顺着其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优秀文化绽放的光芒。因此,中国设计史是我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开始。

目前全国各类艺术类院校均基本设置有中国设计史方面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设计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

但是,随着设计史课程的结束,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对课程的内容没留有太多的印象,以至在接触专业课程后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时发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已基本被淡忘,这其中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授方法提起学生学习中国设计史兴趣的问题。中国设计史理论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基本上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应当要尽力避免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课程,那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印象不足”,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2、专业块题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理论内容的掌握与设计的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会体现得比较突出,因此,专业教师应当在设计该项内容的课题时可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比如以具体造型元素方面的如“剪纸”为主题来进行设计,整个课题必须以“剪纸”图形为主体,在相应的设计项目中均体现出来;以传统文化引申语意内涵方面的如“道”为主题,从字面中充分发掘文字内涵,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这些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仁”、“礼”、“义”、“智”都可以从“道”中引申出来,这是一个可以拓展含义的文字,是抽象的。当学生可以从类似的块题设计中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他们已经在学习中自觉的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了解文化的发展了,这对学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3、“走出去”与“请进来”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书籍和教师教授的内容,在艺术院校中,“采风”是很好的“走出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艺术有些被发掘出来进行了整理展出,有些则隐匿在民坊间,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写生、文字记录等方法去深入收集。

每个学生看待同一事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即使是同样的元素符号在不同的学生处理应用后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正体现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的过程。

再则,“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入民间,还应当是走入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即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课堂设计过程中表面的、抽象的、唯美的、自我的东西比较多,这些设计大多经不起社会应用实践的考验,学生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或者即使设计出来了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与实际脱节。因此,鼓励学生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