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

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文1

网络本身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网络本身的改革并不是网络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舆论环境的整体变革。

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

三鹿奶粉事件出现后,有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就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政府的监管,实际上,不仅仅是奶粉事件,去年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让我们联想到这个问题。政府究竟应该怎样监管?这种问题都需要站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思考。

以网络为例,政府对它的监管和对传统媒体的监管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理论上说,新媒体和旧媒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需要区别对待。虽然新媒体并不是纯粹的虚拟世界,它毕竟是由人来办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我们退一步认为新旧媒体是一拨人马两块牌子,这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使用新的方法。

在网络出现的初期,我们可以感觉到许多人对它的误解,不仅仅旧媒体的人们会把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就连社会的看法也是比较负面的。实际上,至今为止,网络仍然被许多人视为假新闻的温床。

对于网络上的扫黄,全世界的看法恐怕都是一致的,就是坚决打击。但是,对于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民”问题怎么看,就有分歧了。一方面,“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有文化上的原因,比如,中国人的隐私权观念还非常淡薄,所以“人肉搜索”似乎是在用牺牲私权的方式建立公权;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能够看到网络监管的难度,最近,有的地方出台的有关“人肉搜索”的法规就引发了热烈的争论。

至于“网络暴民”问题,也给政府的网络监管提出了挑战,应该怎么界定“网络暴民”?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吸纳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知情权和表达权

事实上,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政府高层对网络的看法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网络不再只是被视为在不远的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媒体,更加重要的是,网络的意见平台作用已经逐步得到承认,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意见反映模式和信息反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的,前者是自上而下,后者是自下而上。当我们说征求意见的时候,往往是把这种意见当成是信息,也就是所谓的了解民情。但是,信息的透明度更多是和老百姓的知情权有关,而意见的多元化则更多地与公众的表达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把知情权视为表达权的基础,没有知情权就谈不上表达权的实现,反过来说,没有表达权的话,知情权的实现就缺少了意义和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网络视为实现公民表达权的一个有效方式,这有可能成为一种中国意见模式,因为在目前,中国的传统媒体能够提供的表达空间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而网络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填充。

对政府媒体监管的最大考验恐怕是来自网络。因为网络是随时随地的,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有海量的信息,并且有大量的链接。更不用说网络上大量的意见论坛,它既是观点集散地,同时也是信息的变相点。

传统媒体的发展通常是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虽然世界上有许多跨国传媒集团,但是他们也是成天为跨国传播而苦恼,因为进入一个国家就需要本土化的措施。但是网络不同,网络天生就是一个跨国媒体,确切地说,它是全球化媒介。

那么,从旧媒体到了新媒体,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媒体的组织化程度在下降,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过去的媒体史基本上就是从个人向组织的过渡,媒体组织越来越强大,传播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结果是被传播者的抵抗力越来越低,受众的地位越来越低,受众越来越容易被渗透和穿透。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我们有可能又回到了个人媒体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在新媒体上看到了更多的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还有谩骂的情绪,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得出一种结论,就是对网络的监管并不是仅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更多的动机可能来自于国家安全和市场因素,当然还有技术和道德层面。

在网络时代,编辑部意识在弱化,个媒体的概念在上升。所以,网络出现以后,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果还是使用过去那些监管传统媒体的方法有些就不太适用了。

信监会的设想

网络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就是重新看待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尤其是新媒体和政府的关系。新媒体出现以后,网络本身就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网络本身的改革并不是网络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舆论环境的整体变革。以中国的例子来说,当我们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时,媒体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大,我们不能仅仅把媒体的作用视为社会技术治理手段,而应当扩大媒介的公共性,最大范围构建全社会的舆论沟通平台。

笔者认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监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能就是成立信监会,就是信息业监管委员会。目前,中国有银监会和证监会,还有电监会,但是在信息行业没有这样的委员会。

中国需要建立信息业监管委员会的理由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

第一个理由是,目前参与信息行业监管的部门太多,政出多门,需要整合。

比如,在监管网络的时候,至少涉及十个部门之多,有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等等。这还不包括一些隐形的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往往就会使监管变得复杂化。每个部门都有管的地方,又都有不管的地方。管理重叠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加大。管理的部门越多,越可能造成三不管的中间地带。尤其是像新媒体这样的新生事物,它在许多法律问题上都是空白,更需要统一管理。

第二个理由,我们过去的政府监管侧重于新闻管理,而在信息监管方面存在许多空白。

新闻毕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但它毕竟只是庞大的信息群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不转变观念,仍然希望仅仅使用管理新闻的方式来管理信息,结果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信息状态变得越来越具有娱乐性,部分原因是人们在大量地消费信息,这显然和人类的生活目的有关,人们需要把信息的接受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状态。这里的信息是大信息概念,不是我们通常说的IT行业。

第三个理由,信监会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政策。

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网络 纸媒 困境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带来,一些传统的事物正在消亡。纸媒就是属于这样一类传统事物,美国的一位知名学者指出,到了本世纪中叶,报纸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其最后的订阅者也将消失,美国的纽约时报也在前几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裁员,从而降低经营成本,随后又宣布将纸质出版物转为电子出版物,其电子出版的收入已经可以实现其扭亏为盈了,面对这样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很多传统的媒体出现运营困难,怎么面对这些困难,实现一种转型发展,是现在纸媒急需面对的问题。

二、优势

作为一种有着很长历史的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其进行升级转型奠定了基础和保障,为深入改革赢得宝贵的时间。下面就这些优势具体分析一下:

(一)人才优势

由于纸媒是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包括有报纸、杂志等具体形式,他们在进行出版之前,需要经过多道严格的审查,检验才能出版发行,这些严格的审查需要有专业性很强的人才才能保障,一般信息通过纸媒进行的程序主要有两步,一个是新闻的采集、撰稿,另一个就是新闻稿件的审查、修改,这两道工序都是经过多人重重把关,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在纸媒中,有着很多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才,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可能发生事件有着一定的预判能力,同时他们在一些社会问题上的观点相对比较准确、恰当,这是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人才优势。他们在纸媒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很大的市场,读者还是十分欣赏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对社会问题的见解还是比较温和、冷静、正面,有效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二)固定读者的优势

由于纸媒的长期的运作,他们在市场上有着一定相当稳定的读者群体,他们对每天阅读报纸杂志,有着自己的看法,也许已经成为这些读者的一种习惯,他们将阅读报纸和杂志变成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构建出了现代纸媒自己的一个读者网,在这个无形的网络之中,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报纸、杂志有着很大的信任和执着,不管这种固执的阅读方式是读者的一种理性选择,还是一种感性选择,只要他们还在选择纸媒进行阅读就行,目前这样的人群还是比较大的。

(三)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透彻的优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消亡都是一个盘旋向上的过程,新媒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旧媒体的优点,完善自己身上的不足和问题,形成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同样的纸媒作为一种旧媒体,在向下可能消失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优势,因此需要在向下的过程中,抓紧时间进行升级改造,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另外,中老年人对社会事件需要全面的、多角度、多侧面、深入的分析探讨,纸媒凭借着自己角度多、分析透彻等优势,在中老年人群之中有着一定的地位,现在的网络媒体还是做不到这一点,主要还是一些标题党、碎片式的阅读,在一些年轻人中有着相应的市场,但是这种片段式的阅读不利于人们对社会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

三、存在的困境

目前,从全球来看,很多知名的报业大鄂都不断出现经营危及,《华盛顿邮报》将周刊停发,《金融时报》停刊等等,有很多报纸杂志开始停刊,或者转型发展,现在全球的纸媒已经进入到一种困难的境地,出版量不断降低,主要的广告收入也进一步缩减,同时用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是现在纸媒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网络媒体有着自己及时性、极易获取性等特点,不断压缩着纸媒的读者空间,纸媒的发行速度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他们需要一个严苛地流程,最终形成刊物发行,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升级,人们手机、电脑的数量不断增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将选择网络媒体,而舍弃纸质媒体。同时网络媒体具有可交流性,在媒体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具有相应交流的空间,使得人们在阅读相应的新闻之后,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点纸质媒体是做不到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双向性,而纸质媒体却做不到,只是读者被动的阅读相应的文字。

四、固本创新的发展思路

传统的纸质媒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自己有着专业素质高,社会洞察力强的新闻采编队伍,这是网络等新媒体所没有的,这些高素质的专业采编队伍,在新闻的采集修改过程中,可以保证纸质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更具有多角度、全面性、客观性。这样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都是纸质媒体核心的优势,需要固本的地方。在于新媒体竞争读者的时候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上,网络媒体就经常出现乌龙事件,将一些没有的事件,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这主要是由于网络媒体没有一个监督审核的机制,对来之读者的新闻,很多网站就没有进行审核,加之网络经常出现转载的特点,这些乌龙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很快,同时也很难控制住。这就体现出纸质媒体的权威性,在社会正能量的引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新闻最本色的要素就是真实、客观、迅速。只有真实的新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宣传的。

五、结语

现在社会在不断变革,新的变化导致了纸媒出现的困境,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分析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拓展思维,创新出版形式,贴近读者现实需求,才能走出发展困境,迎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陆帘羽.创新求变,铸就新媒体时代纸媒发展之“魂”――专访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晚报广告中心副总经理王华[J].市场t望(上半月),2014,12(02).

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相互借鉴

 众所周知,报纸、广播、电视是传统的三大媒体,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传媒中的后起之秀,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的链接诞生,互联网的诞生初期只是作为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工作和交流之用。当时计算机还只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并未普及到办公和家庭。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人机交流界面都是字符的,使用者必须掌握非常复杂的系统操作命令,才能使用计算机。1980年代初,美国IBM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1990年代初,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1994年万维网的发明,2004年web2.0的诞生,这些事件在互联网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资讯,而且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对信息实现互动的交流和即时评论。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微博客,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上拥有私人空间的需求,人们通过微博客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方便与自己关注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虚拟社区和社交网络,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打破地域界限实现社交需求,轻易实现互动交流。连不经常接触电脑的大妈级人物都在街头巷尾热议,如何聊天、偷菜,如何在网上买东西。近两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的应用更加便捷,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可分割。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客观上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受众面。

1 网络媒体的优缺点

概括来讲网络媒体存在时效性强、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等主要优势特点。同传统的新闻传媒相比,互联网在近20-30年来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其自身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点,笔者认为其最大特色为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地域空间的限制。互联网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可以把各类信息包括商业宣传不间断地传播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几乎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传统媒体另一个优势在于它的参与性,可以让每个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引导事件朝向公众期待的、好的方向发展,传统媒体虽然部分具备参与的功能,但是都不如网络互动、交流来的更加广泛、及时和便捷。互联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主要表现在传播的方式是双向和实时的,这就使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作为网络媒体受众的客体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网友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阐明自己的看法,表达内心感受,媒体同时把受众的意见、建议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处理,这有助于事件朝向有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方向发展。网络媒体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深入到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受众大都是具有很高教育程度、思维敏捷、活力充沛、学习和领悟能力强的年轻人,正因为这部分受众群体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理解、适应和接受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对某些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加以评价和发表感受。网络媒体作为广告的载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把商业活动的诉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很容易让不同兴趣偏好的受众产生亲近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并且能够很轻易地根据商业主体的经营策略改变传播方式和内容,还不必付出高额的宣传成本,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正因为互联网媒体具有以上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使它具有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同时,它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一是权威性不足。网络媒体在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平台的同时,因为其没有准入和身份验证的限制,其可信度和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从而缺乏权威性。每个网络使用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消息,交流信息,使网络成为新闻的“集散地”也成为了谣言的“ 传播源”。特别是近一年来,通过网络传播的谣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影响。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日本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全球性恐慌。由于这种恐慌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可以消除这种恐慌的方法,网络谣言“吃碘盐可以预防核污染”得以迅速传播。形成全国性的碘盐抢购浪潮,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回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公开辟谣,并普及相关防护知识,才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网络媒体因此日渐缺乏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人们往往习惯了通过传统媒体来印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所以,媒体人只有充分了解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日常新闻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实现新闻传播的最佳社会效果。

2 电视媒体如何保持多年积累的优势

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引领途径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88-02

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当前,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不容质疑的力量发挥着自己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基本特点

网络舆论虽然是一种在新型媒体上传播的舆论,但它也是舆论的一种形式,也具备传统舆论所具有的特征,如: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2]。此外,网络舆论也具备了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和分散性

1.隐匿性。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具有隐匿性特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公开的、真实的,并受到他人、法规等各方面的监督和制约。网络是一个平等、开放、自由、虚拟的空间,相对现实社会来说,网络可以说成是一个虚拟的社会。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以自己所设计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社会里扮演自己喜爱或需要的角色。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使得他们可以在这个承载着海量信息的空间里更加大胆、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评论,而不会担心因为发表了某些言论而另生事端,甚至受到威胁。

2.分散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互联网出现以前,由于地域、种族、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只能在特定的环境里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传统的传播方式也很难打破这种空间的限制。但是,网络出现以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其传播的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为最广泛的参与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网络空间里发表言论、形成舆论的主体,在现实社会里可能是遍布全国,甚至是遍布全球。各个地方、阶层、行业;各种信仰、肤色、党派的人们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因此,网络舆论的主体在现实社会是非常分散的。

(二)网络舆论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1.丰富性。网络舆论内容的丰富性是指网络舆论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由于网络承载着海量的信息和“把关人“力量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削弱,与社会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内容要丰富的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介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网络则不然,它有着巨大的储存和再现功能,不受版面和时段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快速地汇总和整合信息。并且,对有形的传统媒体的信息过滤较容易的“把关人”,在面对网络这个高度开放且虚拟的信息空间时,他们的力量被削弱了。网络成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土壤”。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各式各样, 其中很多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网络舆论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得异常丰富。

2.复杂性。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性是指网络舆论混乱无序、缺乏理性,潜在权威性与评判性不足。出于网络媒体“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和网络的虚拟性等原因,隐匿的网络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意见和评论时很多时候是出于自我的即时感想,而缺少理性的思考。而且,网络舆论方向存在着多变性,对于网络新闻中传递出的同一个事件会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报道,网民在发表意见和评论时也会出现不同的倾向性;而随着事件报道的进一步深入,传递的信息更全面、更深入,网民的意见和评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实,就舆论本身来说,它应该有着对政治、道德、经济、社会、意识的潜在权威性与评判性,而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特征使它潜在的权威性和评判性减弱了。

(三)网络舆论形成的快捷性

与传统社会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更加快捷。传统媒介传播一则新闻,从媒介议程转向公众议程,即形成社会舆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网络则大大缩短了这一时间,由于网络技术的优势和转贴的方便,网络新闻信息不仅速度快,而且传播的速度也十分惊人,同时,网络传递的信息具有实时更新的特点,当有新闻事件发生时,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新闻,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民众,并予以及时追踪报道,捕捉最新动态。及时、动态的信息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唤起更多人的参与,当新闻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大家关注焦点的同时,也就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了,因此,一些重大新闻和热点问题在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内,网络舆论便开始沸腾了。

二、当前中国网络舆论的现状

1.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网络舆论虽然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但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相反,它是真实的存在,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网络舆论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现实公众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基础之上。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现实的社会公众,网络舆论客体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形成于其主体对现实社会产生的问题和出现的现象的看法和评论,所以,网络舆论存在大量的真实性。而网络舆论有时存在着虚假性的现象,网络的虚拟性使信息造假和谣言传播成为可能。因此,一些网民可以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或者是有意散布虚假信息, 制造混乱。

2.理性的观点与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并存。近几年,国内外几乎每一重大事件都会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新闻论坛“,新浪和搜狐等各大网站的论坛和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一些网民对问题进行了非常理性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然而,存在相当多的网民对问题的思考缺乏理性,发表的观点和评论缺少理智,主要以个人的情感宣泄为主。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和分散性,加上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不同和表达的观点不能达成共识时, 互相之间的攻击和谩骂就成为一种极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前,中国很多商业网站的新闻和论坛的跟帖中,这种以个人的情感宣泄为目的,攻击和谩骂为主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3.网络舆论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中国2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人数近20%。在网民的职业构成中, 学生仍然是网民主体, 所占比例高达32.4%, 学生网民的比例和之前相比有所上升。由于年龄和阅历等不同的原因,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和观念还不成熟,其约束自身言行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复杂问题的看法容易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而看不到本质,更容易受到网上一些负面舆论所影响。如果不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网络舆论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也使得网络舆论肩负更多的使命。

三、积极探索引领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人们对主流网络媒体有着极大信赖感,国家和地方的重点网站具备让民众信赖的权威性和品牌优势。例如,新华网和人民网等重点网站是网络新闻宣传的主力军和网络媒体舆论的先锋军,进而成为网络舆论的主阵地。例如,对于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和网民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等,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一般都会请来相关政府官员和专家做嘉宾访谈或评论,用主流、权威、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论坛,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的使网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观点和言论,在互动中引领网络舆论。所以,加强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使其占据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以主流的声音和权威的评论不断的提高网络舆论质量(网络舆论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4],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2.发挥“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主要强调媒介议程整体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传统媒介对新闻的报道和信息的传达通过为公众设置议题来引领舆论,网络传播中也同样可以借鉴“议程设置”来对网络舆论进行引领,尤其是对重大事件进行议题设置。虽然网络中的信息异常丰富, 网民观点非常多元化,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置主题或话题,重点报道有引领性的事件和问题, 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并形成预期的社会舆论。此外, 对网络“议题”的设置还可以通过对某事件进行更大篇幅的报道和更高频率的更新等,形成视觉强势,从而对网络进行引领。今年两会期间,几乎所有的新闻网站都开设了两会专题栏,一些重点网站还推出了传统媒体所无法制作的视频版和论坛版等形式,极大地提升该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形成了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文5

一种媒体被称作大众传媒,其必要条件是它的受众或者说它的使用者须达到总人口的2096。按照这样的标准,在美国,广播成为大众传媒用了3日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则只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

问题不在于网络媒体发展之快,而在于这一新兴的媒体对传统媒体所产生的严重冲击。此次“连宋登陆”的网络媒体报道看,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搜狐等新闻门户网站,无一例外地推出相关专题,网络媒体展示出它无比卓越的传播功能,不但将传统媒体的所有特点与优越性兼收并蓄,又带有自身许多新特点和独特性显示出其他媒体无可替代的媒介集成属性使它成为一种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成为仅次于电视和报纸的新闻传播新锐力量。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开始集成了所有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它充满魔力的技术元素(例如,超链接和动态页面指向)将之结合起来,网络媒体作为历史上首个全媒介媒体:达到了媒介集成的高峰。网络媒体原来作为与传统三大媒体并列的地位也得以改变 它获得了较之前三类媒体的超越性的地位。

从“连宋登陆”的报道来看,网络媒体是一个令人憧憬和期待的几近完美的理想的媒体 它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媒介。

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很有可能在10年内或者在更短时间内超过传统媒体。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冲击最大者当属电视,美国青少年花在电脑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电视机前消磨的时间。

传媒大王默多克表示,“互联网将摧毁的行业比它要创造的多得多。我们不得不通过种种努力来找寻怎样利用它,发展它的方法和途径。”默多克尽管称网络媒体的崛起并非传统媒体的终结,但他也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的传播媒体传统媒体则难以承受网络媒体的强大冲击。

然而网络媒体却并没有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主导媒体,进而取代传统媒体;就其发展至今的情况来看,它还很不完善,面临着许多问题。就从“连宋登陆”的报道来看,网络报道内容绝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造成了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依赖性,也造成了各大网站内容的大同小异,有时只是名称的差异,这使得网络媒体出现子“千网一面”的情况 甚至有人戏称互联网就是“互抄网”。

但网络媒体若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确立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就我国目前网络传媒的现状 结合“连宋登陆”报道来看,网络媒体的内容应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文6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高校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这一空间范围内,围绕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事项,作为主体的师生持有的看法、态度、观点、情绪等反应”。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一群思想活跃、同质性强的青年学生,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极高的责任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更有表达意见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在网络上发表想法就是实现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舆情关系着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一旦处理不好,将导致舆情危机,直接影响学校的稳定。所以,对高校舆情工作的重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领导层对高校舆情当前的状况、发展趋势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要了然于胸,并积极主动加以引导,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把握高校舆情的特征,以及发生的规律,因势利导,化解矛盾,提出应对舆情危机的对策,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中出现的情绪化、流言化、非理性化倾向等诸多问题,对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高校舆情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我们需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自由性。由于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权力,网络上更能体现言论自由,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者,通过BBS、新闻的点评、博客、微博等方式,立即发表看法,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大多是网友都是通过匿名的方式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应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网络舆情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而高校舆情,是居住相对集中的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彰显他们价值观、生活观。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网络,他们敢于表达,富于质疑,活力无限,他们的价值观在与社会的接轨过程中不断成型,但是,仍缺乏各种的处世经验,情绪落差大,自控能力差,易于随波逐流。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与这些特殊的舆情主体相结合,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煽动他们来各种负面虚假的信息,这对高校的学生造成不可控制的影响,对构建和谐校园也是比较严峻的考验。

2、即时性。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舆情的传播方式更加形式多样,手机和网络成为大众传播工具,人们的话语权更能充分发挥,大量的舆情迅速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而高校舆情传播比起一般的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大。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一些重大的事件、突发事件通过各种媒体迅速的报道,师生们都能在获取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内就发表言论、看法,进行互相交流。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学生在网络意见表达时往往较真实地反映自我情绪,同时也造成意见表达的随意性和偏激性,缺乏理性思考。也许有时候一个热点的报道加上部分网友的情绪化意见,就可能成为某种突发舆情事件的“导火线”,然后在网络上迅速蔓延。从某些层面来看,高校的负面舆情是直接诱发高校的催化剂,是高校稳定的绊脚石。

3、多样化。教师和学生是高校里面人群比较密集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引进了许多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去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同时,随着国家大学的扩招政策,更多学生聚集在高校里生活、学习,他们对社会的热点关注要强于社会上其他阶层的人员,他们有思想,有智慧,有热情,有头脑并且富于创新精神。但是,他们的工作,学习情绪还够稳定,容易左右摇摆,易于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90后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敏感,易冲动,个性化明显,使得舆情有着越来越不同的特质,更容易引起波动,甚至产生动荡。

4、少数性。

根据中国舆情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BBS论坛上的活动中,那些“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学生人数要远远低于“只浏览文章”的学生人数。这就是说,在校园网络论坛中,大部分学生其实并不参与讨论,高校的网络舆情一般是由少数人引起的。但是,正是这些“少数人”,往往能够独具慧眼,发现和捕捉具有代表性、方向性、典型性的问题,引领舆论的潮流,从而掀起轩然大波。作为高校的领导层,对“少数人”的意见不可小觑。

高校舆情监测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已经势不可挡,渗透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各种价值观与文化激荡,虚拟、互动的特点使得学生把现实的学习、生活娱乐延伸到网络上。当代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热情推动了高校舆情的发展。高校舆情在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的同时对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影响也不断的加大,既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改变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模式。据了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师生影响很大的占61.7%,有点儿影响的占26.1%,没有影响的占12.2%”。因此,我们要指导高校舆情监测的具体内容。

监测学校论坛学生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例如,高校的论坛上常常看到对宿舍、食堂、教学管理等校园生活的谴责,指控等。学生对这些问题稍有不满,第一反应就是上BBS“顶上十大”,然后希望给校长看。这使网络在推动校务等方面发挥着较强的舆论监督功能。

监测校园网络社区一些已经侵犯人身权利的话题

2007年,杭州市《新闻晨报》报道该市一所高校女生在校园BBS上“卖身陪读”的帖子,引起各大媒体关注;2009年12月,清华水木社区BBS上的“C语言门”事件中,网友发帖自曝女友劈腿的故事。由于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很多事件的主角其身份很容易被“人肉搜索”,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