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范文1
(湖北医药学院大学英语课部,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回顾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对教育技术的五次不同的界定,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本质;然后,结合实际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 :教育技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本质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2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启动基金项目“大学英语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和一般教学自我效能的研究”的部分成果(编号:2010QDJ04)。
收稿日期:2014—06—26
作者简介:王国良(1975— ),男,湖北襄阳人。湖北医药学院大学英语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基于课堂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1]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回顾十余年来的改革历程,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依然步履蹒跚。因此,本文力图正本清源,通过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在教育技术认识方面的误区和在运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障碍,尝试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美国对“教育技术”界定的变迁
美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执牛耳者,探析美国对“教育技术”界定的变迁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和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首次提出,后来经历了1972年、1977年、1994年和2005年的四次修改:
(一)AECT在1970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二)AECT在1972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三)AECT在1977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
(四)AECT在1994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
(五)AECT在2005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
上述定义的变迁说明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逐步深化,也反映出教育技术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一)教育技术研究的目标由强调“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1970年)转变为“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2005年),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二)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教育技术的正确的、适当的利用,将那些违背基本教育原理和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论及实践排除在教育技术之外。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演变及发展趋势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是由教育硬件、软件、方法和理论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也是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的过程。因此,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所包含的七个维度的知识和技能。[2]
第二,教师在将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居于非常关键的主导地位,[3]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对技术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引导、监控、评估以及及时采取补救性措施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任何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都不能抛弃“教”,而完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
第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学习和改进绩效”这个中心,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更不能违背基本的教育规律和教师道德规范,滥用或错用技术。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必须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
自从2003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式启动以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日益普及。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下,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朝着自主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实证研究表明,计算机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优化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4]但是,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因受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所限,对教育技术主观认识片面,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滥用和低值利用。
教师对教育技术认识的片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有些教师认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必然能够改进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地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在PPT课件的制作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却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和本质的探究,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二)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实际上,在情感、人生观等教育功能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绝不可能取代教师。
教师在实践中对技术的滥用以及低值利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英语课堂教学娱乐化和低智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过多的与英语学习毫不相干的英语影视,浪费了学校宝贵的设备资源和学生的时间。(二)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几乎不对参考课件作任何修改,上课时也基本上是从头到尾不停地翻PPT,课堂气氛十分沉闷,缺乏语言学习中所需要的人与人之间起码的情感交流。
大学英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不足成为制约教育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瓶颈。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仍然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缺乏教学设计,交互性和趣味性不强,缺乏熟练使用先进教学管理平台的能力。[5]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方面接受的在职培训相当有限,状况非常令人担忧。[6]
四、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议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深入地研究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摒弃对于教育技术的消极的、错误的态度和看法,系统地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地设计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
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绝对不是为教师减负,教师的作用比以往更加重要。[7]所以,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从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入手,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控,并提供及时的反馈,指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应经常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最后,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以及各高校应该不断地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投入和技术支持,通过定期进行校本培训、外派学习等形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逐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静.三重视角下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之内涵与特征[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3]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
[4]李晓玲,杨苗,陈荣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大学英语各项技能的作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
[5]邵红万,陈新仁.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从辅助到常态化的学科性融合[J].外语电化教学,2012(6).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传统教学经验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有的优势占据了我国高职院校各个课堂,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提高教学质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如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必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经验更加简便易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经验在近期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过时[1],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传统教学经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与大家共享。[1]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经验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实现优化整合
传统教学经验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漫长历史发展中,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教学模式属于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幻灯片和投影胶片阶段,教学录像片阶段,多媒体阶段,基于校园网的交互式网络平台阶段等四个阶段[2],只不过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己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了,这两种教育技术在教师与学生角色、教学内容、教学互动上及对教师的要求上都有差异,各有优缺点,同时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无论现代教育技术怎样先进,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经验,因此,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忽视对学生心理结构的优化,因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兴趣。而新型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稳定进程结构形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完成教学全过程。
2.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
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让学生疲劳,因此,要想使课堂上的授课效果达到最佳,必须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常听常新,永远都达到最佳听课的境界[3],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在每节课中交叉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如一些文字性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放出来,这样即节省时间,又直观,还可以配合一些图片、视频帮助大家理解,而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内容,教室可采用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步步在黑板上推导出来,这样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避免因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跟不上上课节奏,当然为了加深印象,可以在黑板上推导一遍后,再用多媒体放映一遍,这样对我们这些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理解一些理论知识会更有帮助,教学效果会更好,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上课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新的学习习惯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课堂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所以的整个学习环境也会位于这个背景之下,那如果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就必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4],那么,在新的阶段环境下学习习惯有哪些特点呢?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环境,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型思维,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合作的学习习惯,简单地说,合作学习就是学习多交流、信息共享,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可以通知在网络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4.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教学,适时调节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应及时地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对自己的讲课做相应的调整,而不是说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一直在前台操作,不观察学生的反应,这样的课堂会气氛死板,学生也会昏昏欲睡的,所以教师应从各方面充实完善自我,尊重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3]。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代教育技术从视觉到听觉等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速度和效率,但若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传统教学经验虽然有不足,但它仍有优势,我们在教学过程应当正确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经验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同时我们也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下,使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方式不断改变,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常变常新,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 波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9)
[2]、赵言诚 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化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3]、 林科学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6)
[4]、李恒响 网络环境下学习习惯的养成[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20)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移动学习 ;WAP2.0; XML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27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项目(2012R22401)
作者简介:季云峰(1978-),男,硕士,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
0引言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随着云端计算的出现和更小、更方便携带的小型电脑和有其他具有网络功能的设备 (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的逐渐流行,课堂教育渐渐有可能被网络教育所取代。移动学习透过移动设备,使学习者可以选择在任何地方进行远程学习。尽管仍有一些对于移动学习质疑的声音,但移动学习已逐渐流行,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使用网上学习,更使移动学习的风潮继续延续并且逐渐普及。
1WAP2.0技术
WAP(无线通讯协议)是在数字移动电话、因特网或其他个人数字助理机(PDA)、计算机应用之间进行通讯的开放的全球标准。WAP1.0版本是WAP的第一个版本,这一版本推介出了WAP的核心内容。WAP2.0是为加强WAP的实用性而设计的,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并且适应了当前更高带宽、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强大的接入能力和不同的屏规格大小等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采用最新的Internet标准和协议,在无线应用环境下运行,其标记语言包括XHTML MP,并支持WAP1.x内容的WML。WAP2.0支持CSS,表现方式比1.0更为丰富,包括布局、颜色等各个方面。目前多数WAP网站还是基于WAP1.0的,但第三方手机浏览器(UCWEB、Opera等)的发展与推广对WAP2.0的应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基于WAP2.0的移动学习系统架构
本平台的体系架构完全采用结构化和模块化设计,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提出了四层架构模式,从上到下依次为:表示层、网络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1所示。其中表示层位于客户端,网络层是基于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位于服务器端。
根据WAP2.0的特点,移动学习平台和基于Web的教学平台有机整合,共享后台数据库,实现智能移动终端和计算机的不同风格的页面浏览。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使用教学平台的资源进行学习,它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是一致的,教师可以进行网上答疑、收取学生作业、交流讨论等。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将其优质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系统中,通过移动终端,让更多的外校或本校的学生或教师共享到这些优质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交流、讨论,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随时进行协作学习的移动学习环境,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移动学习系统各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移动学习系统包含3类角色,学习者、课程教师和系统管理员,移动学习系统流程如图3所示。
图2移动学习系统功能模块
图3移动学习流程
3移动学习系统代码设计
本系统使用IIS6.0作为Web服务器,数据库采用MSSQL2005,页面开发使用ASP和QuickWAP XML,其中 QuickWAP XML是一款以WAP2.0协议为基础,辅助ASP+XHTML MP语言开发编写WAP网页程序的组件。使用QuickWAP组件编写WAP网页程序,不仅运行稳定,处理速度也会比相同功能的ASP+XHTML MP网页程序要快,功能容易得到扩展。首页效果如图4所示,首页和栏目导航代码如下:
XML.WriteLine "你好,欢迎使用3G移动学习平台"
XML.WriteLine XML.A("","/login.asp","用户登录") & " "
XML.WriteTo XML.A("","register.asp","用户注册")
'以下为搜索框
XML.WriteOut ""
XML.WriteOut ""
XML.WriteOut "搜索:"
XML.WriteOut " "
XML.WriteOut ""
XML.WriteOut "
XML.WriteOut ""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任务驱动;自主―协作教学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多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理论+实验+课程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式的学习,自学能力差,实践基本上属于验证式实验,学生根据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内容来完成实验,查看实验结果,只满足于验证相关理论。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来较难,目标不明确,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课堂讲授与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堂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 基本原理
基于任务驱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1.1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1],是指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或多个具
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具体任务之中,通过探索问题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经过自主思考以及教师指导,让学习者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图1 基于任务驱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结构
1.2 自主―协作教学
自主―协作教学过程[2]包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个过程。
1)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目的是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基金(2010-R-17178)。
作者简介:姜代红,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智能计算。
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进行学习设计,学习目的性强、积极性高。
2) 小组协作[3]是以若干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作为学习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小组协作学习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目前在教学应用中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已成为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但对其的研究也多停留在各自的单一研究,对两者的有效结合相对缺乏,我们认为,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是小组协作的基础和前提,小组协作是自主学习的汇总和升华。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小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解决问题能力,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故我们尝试对两种模式的有效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自主―协作学习的模式。
2 平台搭建
作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我们开发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教学系统学习平台。在该网络平台上进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自主―协作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资源库获取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也可以加入小组,进行协作学习。组成的小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任务驱动模式,进行选择任务主题、完成设定目标、获取评价来进行团队合作学习。
3 教学步骤
第一,教师布置课题,对课题进行必要的说明,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第二,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通过图书馆、实验室、网上资源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吸收和消化问题;第三,小组协作。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讨论、共同操作,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协作过程中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集体写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通过计算机验证解决方案;最后,学生进行汇报、教师讲评和总结。
我们将任务驱动的自主―协作学习过程分成以下六个环节。
1) 集中讲授――在任务驱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授课角色转变成引导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再进行集中讲解,我们认为,教师仍然需要进行集中讲授,教师的集中讲授主要是完成两部分内容:①教师对数据库基本概念、章节的概要、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集中讲授[4];②以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为例,讲述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过程、开发方法。
例如,要求学生能根据用户需求完成一个“教学管理”系统。强调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参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不断地提出问题:首先是确定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然后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了解和理解用户的实际任务以及这些任务所支持的业务需求,最后将需求转化为一个软件实现方案的过程。
2) 任务分解――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探究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们每个班级确定10个左右的探究课题,例如,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企业ERP系统等,根据班级人数和课题数目,进行分组,每组4~5人。以个人为单位,把探究课题有条理地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帮助学习者从无处下手的大任务中解脱出来,就具有了一定的设计方向,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到自主学习阶段。
例如,“企业ERP系统”是一个较大的项目,由供应采购、生产运作、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5]。我们可以将每个子系统作为一个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给学生,然后再进行大系统的集成。
3)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小课题、老师的指导和安排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①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补充,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获取课堂中没有发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②利用教学资源库、图书馆、实验室等查找资料、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探寻完成任务的思路、对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与设计。
4) 在线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开展讨论,协作完成任务。我们根据男女性别、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强弱等状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的学生需要共同讨论问题解决思路,给出完整的问题描述、数据输入和程序设计,给出程序源代码以及程序调试结果。
5) 课堂汇报。在完成解决方案后,学生开始将课题完成过程呈现给大家,我们要求学生通过 PPT课件汇报形式展示这种形式能够方便地向其他同学展示课题完成过程。每个小组的学生对本组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对其他小组的课题缺少思考,通过PPT汇报,每个小组研究的问题都能够呈现在课堂上,呈现在全体同学面前,通过同学的参与、讨论,在学习结果得到深化的同时,个体学生的知识也转变成全体。
6) 评价总结。在课题完成后,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所做的任务进行自我评价,每个小组针对本组情况进行总结性说明,教师则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讲评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效果评价。如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学生之间的互评等;②方法交流。让学生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在方法上与自己有什么不同,从而在方法上得到一些启发,以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共同进步的目的;③总结归纳。对教学过程中好的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便学生能更正错误,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
由于课题的完成是小组成员集体写作、共同完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在考核学生时,既考虑学生的个人表现,以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同时,又考虑小组的整体成绩,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才能视为成功,小组的成绩将作为衡量该组每个同学个人成绩的重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既鼓励先进,又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与人协作的精神。
4 结语
我们针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征,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自主―协作教学法对多个班级进行了改革尝试,总体上来看,该方法的运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由于处于实施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网络平台在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不尽人意;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如何尽快转变角色,最大程度地组织、设计好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更好地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等,这些方面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贺东光,孙博文,孙百瑜. 网络教学协作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教育,2010(2):91-94.
[2] 张世红.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组协作学习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4):39-41.
[3] 金智勇,宁敏,卢子洲. 网络教学平台中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协作学习室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10(2):27-30.
[4] 游晓明,刘升.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改的研究和实践[J]. 教学研究,2004(5):452-453.
[5] 姜代红,蒋秀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用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0-205.
The Autonomic-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l Based on Task-driven for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JIANG Daih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 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唐拥政(1973-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网络应用;徐秀芳(1973-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程序设计与网络应用。(江苏 盐城 22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0年度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R-1533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64-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教学已经成为全世界的趋势,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Email,BBS,ICQ,Blog等网络交流方式的不断涌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同步或异步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平台来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着重探讨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者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己构建知识。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充当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以及群体的合作交流来共同构建知识。这里的学习环境包括四个要素:情境、协作和会话、意义建构。
1.情境。建构主义者强调情境设计,创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对教学案例的要求是真实的,同时要求案例能够支持多元化的观点,学生在这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情境设计是学习环境构建中最重要的一环。
2.协作和会话。建构主义者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会话包含在整个协作过程之中,教师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中提倡不同思想和观点的充分交流,善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够接受合理的新思想,让同学们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来完善知识意义的建构。
3.意义建构。知识和意义的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构建意义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了解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评价和检验学习环境构建的主要因素。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原则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和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和处理,从而进行知识及意义建构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这里的教学目标应该和学生情境的目标相一致,同时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自主学习者。
2.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各类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知识和学习的结果能在课堂中或学校之外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并能获得学习结果在各种真实情境中的成功迁移,进而运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真实问题。应当设计真实的学习活动,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中应当使用真实的任务,并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后就能够顺利完成实际任务的复杂环境。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验证自己的观点。
3.提供充分的协作和交流。学习情境应当能支持协作学习,能通过讨论、答疑、分组、在线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帮助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生不断对以前的观点进行修正和补充,以完成知识和意义的建构。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
根据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我们设计了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结构,如165页图1所示。通过学习资源管理和交流活动的设计构造学生的学习情境;通过学习评价机制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最后,我们按照这个系统结构,开发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如165页图2所示。
1.“真实”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着重于创建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地构建知识。我们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构造学习情境,也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问题情境是指当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不一致时,从而产生的迫切希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产生依赖于问题,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通过设计劣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通过创建相应的讨论区劣构问题,劣构问题是指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这类问题情境的某些方面没有界定,问题描述不清晰或缺少关键内容,解决方法难以预料或很难有同一答案。解决劣构问题,要求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并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学习者之间进行良性互动,通过问题的解决,能够使学习者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对于劣构问题的提出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心血与精力。其次,设计“真实”的实践环境。针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在学习资源中建立了模拟实践环境,是通过Flas制作工具和虚拟现实软件制作模拟的实践环境,其中包括网络参考模型学习环境、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学习环境等。
2.创建灵活的协作会话环境。协作学习指多个学习者通过网络技术对同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交流和合作,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完善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在教学平台中我们通过多种方法建立协作环境。
首先,通过讨论区进行互动交流。教师通过创建讨论区,可以创建讨论主题,学生通过资源空间提供的相关案例和资料,对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共识。这样能够拓宽视野,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协作式学习。通过自愿或分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和合作,完成一个相对较大的任务;通过问题的解决,以达到对学习内容更深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除了讨论区和学习小组以外,系统还提供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等工具,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交流方式。
3.丰富的学习资源管理。这里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教学讲义;(2)虚拟学习环境。(3)视音频学习资源;(4)与当前学习单元相关的网络资源的链接。课程的学习资源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将会变得非常庞大,系统除了提供目录列表的形式外,还提供关键字从方便学生查询。
4.教学效果评价。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知识意义的建构主要通过教学评价进行,这既包括对学生知识建构的评价,也包括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帮助教师和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效果,之后再及时反馈信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通过测试进行自我评价。课程各个教学单元都提供测试题,学生根据完成情况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进行自我调整;课程最后还提供综合测试,检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其次,教师和同学评价。教师能够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记录,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答疑、作业的完成情况、登录教学平台的频率和时间、参与活动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报告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对其提出相应的指导和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在协作交流过程中对对方做出评价或建议。最后,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需求。根据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改进,以便于老师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情境设计。
四、结束语
我们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了一个包括资源管理、互动交流、学习评价的完整的学习平台,通过在教学中的实际使用,很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所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掌握平台相关的技术,还需要通过先进教育理论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对其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12).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6).
[4]刘国丽,李玉海.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5).
[5]宛楠,张义.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技术,2009(12).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范文6
一、关于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
(一)教育技术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称之为电化教育。在当时外国视听教育发展的影响下,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运用幻灯、广播、电影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这种传播手段比原始口耳传教和印刷媒体更加先进,已属教育技术的范畴,但只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今后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健全了我国教育技术机构、为高校和中小学购置了大批教育技术设备以及建立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了西尔斯(Seels)与里齐(Richey)合与的专者《教育技术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该书是美国教育技术界的集体研究,书中给出了教育技术的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这个定义是目前得到较多认同的定义。
根据以上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对于教育技术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从最基本的黑板、粉笔、文字教材、教具、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有线与无线扩音系统、视频展示台到多媒体计算机、闭路电视教学网络系统、计算机双向传输交互网络系统等都属于教育技术的硬件部分,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应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涉及媒体技术的应用、维护。
2.教育技术又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组织的学习教材,这些学习教材应当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还必须符合认知规律,适于学生的学习。这是教育技术的软件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而目前此领域的研究虽有较多成果,但这些成果系统性不强,在教学中应用的水平、方法与作用存在一定争议。
3.教育技术还是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诸如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及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等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教育、教学方法等,也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的教学设计将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支持。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学设计将越来越关注课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所以,包含教学手段的硬件、软件和方法组成的系统是完整的教育技术的概念。换句话说,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
(二)远程教育我国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远程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远程教育是指通过远程教学或/和远程学习实现的教育丨包括各类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教育>的总称。狭义的远程教育是指通过远程教学或远程学习实现的各类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也可以称为机构远程教育或学校远程教育。
世界著名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在20世纪80年代给远程教育总结出了5个本质特征并在90年代进行了修改,具体内容是:(1)教师与学生的地理位置相互分离;(2)受到某个教育机构的指导和影响;(3)应用各种通信媒体来传播教育内容;(4)提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通信交流;(5)对学生的教学很少集体进行,没有或基本没有学习团体。
(三)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
从上述对教育技术的内涵和远程教育描述性定义的分析我们得知:
1.远程教育的首要本质特征是“师生(教与学)时空相对分离”,而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提出,“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一‘人’关系,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就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换言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因此,在远程教育中,为了重新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就必须依赖媒体,媒体是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关媒体的研究,如前所述,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如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非连续通信克服时空间隔来重新产生、重新组合、再度构建教与学正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远程教育的实际困难。
2.在学习过程中,远程学生与学习集体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或者有较少的集体学习,其学习过程主要是个人利用远程教材和学习资料独自进行,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多数情况是求助于远程学习资料,因此,远程教材和相应学习资源的质量在帮助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是主要的媒体教育形式,而依据我国的国情,教科书也同样不可或缺。如上所述,对于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建设和研究也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和研究领域,而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理论在远程教材、学习材料开发和课程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远程资源的建设是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由于远程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它的教育机构——远程教育院校和远程教师不仅在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时与传统课堂面授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远程教育的规模巨大,如在远程教育院校中存在多所“巨型大学”,因此对于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其他各种管理),其工作量和复杂程度要远远大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因此这其中也要使用各种教育技术,如计算机辅助管理等。
总之,由于远程教育本身的特征,使得远程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对教育技术最依赖,对其应用非常彻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敏感,显而易见地,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
二、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不仅应用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并使之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同时它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更是必不可少。
(一)对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的贡献
1.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介入之前,似乎始终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但随着教育技术在校园面授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与研究,使得多年来盘踞传统校园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过度发展,渐渐形成了目前探讨较多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在对远程教育定义的探讨中,多数学者认为,远程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处于独立学习状态的,尤其进入现代远程教育阶段,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为远程学习者独立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方便条件。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为远程教育的以学为中心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的借鉴。霍姆伯格的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西沃特的持续关注理论,都从“以学生为中心”角度出发,对课程材料的编写和开发以及学习支持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原则。魏德迈和穆尔的学生自治理论也与“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密切相关,他们提出独立自主学习是远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并探讨了影响或决定远程学习自主性的因素。而要实现真正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就必然离不开远程院校和远程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远程学生只有通过各类媒体及时和有效地与院校和教师进行双向沟通,才能获得“持续关心”和支助服务,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治能力、资源的选择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真正全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2.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理论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与其紧密相连,并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即“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理论[4],其理论核心是: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模式也随之发展变化,并据此对远程教育进行了分类。1989年,丹麦学者尼珀在他的论文〈〈第三代远程学习和计算机会议》中指出,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与通信技术传播的历史发展相连结:第一代远程教育即函授教学,其主要媒体是书写和印刷材料;第二代远程教育是6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多种媒体教学,它是指函授与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部分利用计算机结合起来;第三代远程教育建立在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包括音频会议、视频会议、计算机会议和计算机网络)之上,使远程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交流过程。从通信技术的观点看,第一、第二代远程教育属于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通信,和有限的双向通信。第三代远程教育则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双向通信。从上述分类方式中可以看出,远程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然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还在不断进步。
(二)在远程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教育技术是指教育院校及其教师与其他教学辅导和技术人员用来设计、开发和发送远程教育课程的各类教育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课程开发和发送中必备的教育技术基础设施;二是教学人员和辅助教学人员、教育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对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和课程材料的教学设计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能是最了解的人,因此可以共同合作来完成远程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发送工作[5。
从适应远程教育学习特点的角度出发,目前的远程课程材料的开发存在如下问题:只注重了学习内容安排的系统性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体一学生的学习内在规律;注重对新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案例的支持,而这一点,对于大多数在职的远程学习者更为有意义;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导设计而忽略了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进程的设计忽略了反馈环节,即针对一些较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足;学习资源不论从数量到种类上都相对匮乏等等。因而在远程教育中其课程材料的设计更应该具有远程教学和学习的风格,即要既有逻辑性强的知识系统,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规律;要有更多的实际案例,并进行详细的分析;既要重理论,更要重实践;学习进程中要有更多的反馈环节,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指定或专门设计制作各类学习资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在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教学设计方面,应强调以下几点:
1.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不同,教学要素的扩展和重组是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与教学设计的重要特点[6]。首先,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教学要素一般指教师、学生和教材,而在远程教育中,它的教学要素是远程教师、远程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与校园教育相比,由于远程学习多以自学为主,因此远程教师的传统的“传道、授业”的作用被削弱,而其“解惑”的作用却被增强和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远程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的支助服务,二是远程教师对基于各种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育资源设计的参与。远程学习者与一般的校园学生相比具有的特征更加明显,如:其基础程度差异大,所处学习环境不同,学习需求明显、目标明确,存在一定的家庭和工作负担等[\而由于远程学生的学习多以独立业余学习为主,因此他们对远程学习资源的种类、数量及质量的要求远高于传统校园教育。其次,在远程教与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也进行了重组,不同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学内容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发送”。
2.博瑞霍姆伯格在1983年出版的《远程教育中有指导的教学会谈>中指出“在远程学生和学习支助组织(教材作者、辅导教师和咨询人员)间存在经常的相互作用(教学会谈),有通过学生与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材料相互进行的模拟会谈,还有通过学生与辅导教师和咨询人员利用函件和电话进行的真正的教学会谈。”也就是说,远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助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与教学设计的重点,它们决定着远程教育的质量,更是远程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目前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较多,如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社区学习建构[8]、在线学习的探究、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互动的研究等等,但是不足之处在于他们的研究系统性不强,成果实践应用效果评价不足,甚至评价不尽如人意。
3.对远程教与学创新模式的探索是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的难点和重中之重。即通过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发送及学生支助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与学行为的重组,同时实现学生自治及自主学习与学习支助服务中的双向通信相互平衡是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关键。事实上,各国远程教育专家在远程教育实践过程中都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探究,并且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一定的结论,但各国因具体情况不同导致出现了不同的结论,如在教育电视应用过程中就出现了“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之争,因为美国教育电视大多是课堂教学,既承载教学内容又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异地交流,而英国的教育电视通常是作为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印刷教材的辅助媒体,它只作为教学材料的一部分,而常用于实现师生通信。另外,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模式的研究如:远程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在线支持的研究、网络课程的建设等等,但一般来说,历史和现代所出现过的和现存的各种远程教育形式都应该是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在远程教育学习支助服务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学者丁兴富的界定,学生学习支助服务是指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者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在远程教育实践中,远程学生除了较传统教育学生数量巨大外,还具有其他不同于传统学生的特征,如:远程学习者以成年人的业余学习为主,他们大多具有工作和家庭负担,学习时间不足,虽然学习目的与动机差异较大,但目的明确,学习环境和媒体条件差异明显,个人学习初始能力差异也很大等等,因此远程教育学生更加需要好多学习支助服务。
远程院校提供的学生与学校及其代表的双向通信形式—方面可以使人际面对面交流,如:组织学习或互助小组、短期住校、实验或社会调查
等,这些支助服务形式没有利用到各种媒体,但其效果却优于应用媒体进行师生或生生交流。另一方面,是与学生的双向通信以基于技术媒体的非面对面接触交流为主要形式,如可以通过电话、广播电视、视音频会议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时或非实时交流,乃至移动上网通信等等,而且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也将愈加丰富。
但对于学生学习支助服务及师生双向交互的程度却存在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支助服务和师生交互程度越高,对学生的束缚和控制就越多,越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实现学生自治,使得远程学习与校园学习差异不明显,学生很难发展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有的学者却认为好的和程度较高的学生支助服务和师生交互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尤其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有意义,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远程教育中要针对不同需求、不同能力水平、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的学习者设计和建立适合他们的双向交流通信机制和支助服务,使他们选择最适合的和得到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
(四)在远程教师和学生观念更新方面的应用
在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中,丁兴富的“以学生为中心”理论[13]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归纳为远程教育和远程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以学生为本;远程教与学全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远程学习的组织规划控制逐步实现学生自治;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为远程学生提供包括双向通信人际交流在内的各类学习支助服务。因此,院校、教师和学生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相比都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即院校应该成为主动面向学生提供高质量课程和服务的机构和组织,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说教者”,而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助手、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应该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中心和主体。
(五)在远程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是指远程教育院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其他各种管理中使用的各种教育技术[14],即远程教育管理分为远程教学管理和远程学生管理。其中,远程教学管理是指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学习资源分配、各门课程的多种媒体学习材料的设计、制作和发送及后续的维护和更新等,远程学生管理包括学习者注册登记和课程选择、作业收集、批改、登记和返还,再到平时的考查和考试、学籍管理、学分认定和证书发放等。同时由于远程学生本身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差异巨大,使得远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都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因素,因人而异。因此,与传统校园教育相比,远程教育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形态的,对于上述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都存在大量的组织和管理任务,仅凭人工管理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只有借助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教育技术的帮助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
(六)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应用教育技术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技术通过对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分析研究中得出结论:教育现代化具有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多样化、教育国际化和教育个性化五个特征;“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而上述结论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从现代教育理论出发,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系统科学方法,在现代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得出的。各远程教育系统可以运用教育技术提供的方法系统地规划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15]。如各类高校和组织机构所提供的远程教育,在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发展多种行业和专业的继续教育,为在职专业人员提供各种进修机会等方面,满足了各类学习者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在解决教育面临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所能提供的学习机会之间的矛盾方面起着无可限量的作用,正在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