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1
(一)误区之一:学科发展依附“母体”,移植相邻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来源于经济社会需求的驱动。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成为贯穿整个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因而迫切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级,这就使为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服务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得以应运而生。毫无疑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需要,必须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市场对高端教育人才的需求。但是,反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却与这一要求大相径庭。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基本上是翻版于其母体———一级学科“教育学”,即“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这一定位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依附性还比较明显”,“学科发展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充分觉醒,在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母体‘教育学’或其他学科的移植和借鉴痕迹还比较浓重”,因而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教育学属下的其他二级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形而下而非形而上,其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应用研究型而非学术研究型,这应该是其本质和独特性所在。
(二)误区之二:人才培养不顾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定位不明,“核心概念界定尚不清晰,理论体系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及‘谁来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不能明确做出不同于其他二级学科的回答”,因而导致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片面移植其他学科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基本上完全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有论者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五所院校做了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职教研究生’毕业后分布在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部门,最后从事科研工作的不足10%,即使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所进行的也是解决职教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这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服务面向主要在于职业教育领域,而非其他部门;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主要在于职业院校,而非科研部门;三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需要研究的更多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实践问题,而非基础理论研究。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即市场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学培养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承担一线专业教学任务,并能切实解决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研究人才,而非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型学术人才。然而,据李宇等对湖南农业大学等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三所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忽视了专业应用型、职业型素质的培养,而偏重于学术型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几乎占了90%;课程内容陈旧,重复性较多,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符”。这两个调查案例足以说明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人才培养偏离市场需求的严重程度。
(三)误区之三:生源和导师不考虑专业背景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形成较晚,基础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因而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学术梯队。其研究人员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来自实践一线的行政领导者和教育管理者,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不足,缺乏专业背景和学术规范训练”;另一类是“近年来新加入的年轻研究人员,虽然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由此带来的是人才培养上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导师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无法培养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特性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导师没有专业背景,招生来源也就不问专业背景,“以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来源为例,在四届共44名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有21人本科专业是教育学,比例约为47.7%;18人本科专业是英语,比例约为40.9%;3人本科专业是心理学,比例约为6.8%;1人本科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比例约为2.3%”。也就是说,该校几乎所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都没有职业教育的修业经历和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基础,就更谈不上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经验。这样的导师和这样的生源,其人才培养就只能是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从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满足市场所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研究型或教学型人才?上述几个关节性的问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归因。如果不走出这些误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势必走入死胡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学应走向何方,是当前业界必须直面的一个紧要问题。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应然走向及其人才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学要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要解决前述三个要害问题,即根据学科特性准确定位,探索并形成有别于其他相邻学科的独具的学科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需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严格准入制度,着力解决生源和导师的专业背景问题。只有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才会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逐步走向成熟,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
(一)准确定位,探索并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特色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即社会发展需要及其不可替代的特性。那么,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是什么呢?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从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谈起。职业教育的产生缘于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巨大需求,因此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种类对从业人员和后备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既源于生产实践又作用于生产实践,其特点是实用性和职业规范性。由此可见,作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不同于其他相邻学科的特性在于:一是其研究范围不仅仅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而更多的是应用性研究;二是其研究目的既源自职业技术教育实际需要,又要指导和作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三是其研究方法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归结起来,我们就可以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做出如许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不应仅仅限于揭示职业技术教育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而应更看重指导和作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其人才培养既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更需要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一线所需,具备应用性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粗浅认识,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特性的探求,需要业界同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巨大的努力,不是一两段文字、一两篇文章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
(二)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如果根据前述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特性的界定,那么其人才培养类型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第二类是具备职业技术教育应用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一线师资,第三类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其学位授予类型应包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其中学术学位的培养方向是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向则是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按照十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双百”目标,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转型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又必将倒逼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跃上更高的层级,因为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技术高超、技艺精湛的生产一线从业人员。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是教育层级以中职教育和专科高职教育为主,严重缺乏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只能局限于培养技能操作型低端职业岗位人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对产业人员的要求。因而,职业技术院校教育层级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学为其提供师资保障,同时也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该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是近年来我国为“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开展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特性及其服务面向,其专业学位教育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服务面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家型专业教师。(2)培养目标:掌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具有与本专业相应的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技术教师教育专业技能,能解决本专业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3)培养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结合。总之,引入专业学位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赢得社会和市场认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的必要途径,也是其学科发展的应然走向。
(三)严格准入制度,着力解决生源和导师的专业背景问题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职业技术教育学除了这些要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本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实践经历。同时,也对导师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即职业技术教育学导师应该兼具专业学术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或职业技术专家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师高弟子强的逻辑在这一学科领域丝毫不逊于其他任何学术型学科。而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才培养之所以不被社会和市场认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在于生源和导师缺乏专业背景这一致命弱点。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准入制度,并严格执行。即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具备相应专业扎实的基本功底,否则即不能获得报考资格。对导师的要求也必须首先从专业背景方面予以考量,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就不能获得导师资格。当然,考虑到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严重缺乏适合的高水平导师的实际,也可以采取联合导师的办法,即遴选造诣高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专家、专业学术专家和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共同担任相应专业方向的专业学位导师。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根本在于整合全国各相关大学的力量,打造出一支数量足够的高素质、高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导师队伍。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 多媒体 语言环境 外语教学
0 引言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产品。它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因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催生了新的语言学习理念,促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知识传输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化学习。此外,多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丰富的视频音频资料作用于学生视觉听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实现教育方式根本改革起到强大推动作用。
1 多媒体技术展现强大功能
1.1 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信息的综合功能,将图像、文字、声音信息融合在一起。多媒体系统克服了传统依照章、节、页的结构,寻找资料获得知识及接受重复信息的缺点。它不仅借助超文本的观念简化了人们查资料的繁杂过程,而且提供诸多网络教学与自主学习功能。新拓展的功能多达几十种,使得语言教学声色俱显、丰富多彩,同时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多种捷径。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换言之,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整合了诸如电子视听室等多种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实现了一室多用之目标。可以说,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功能强大,发挥了一室多用,为外语教改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证。
1.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
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适切性和新颖性,同时应多方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多媒体课件结构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中展现丰富的多样性,如固定结构课件、生成型结构课件、信息结构型课件、数字库型课件,等等。教师借助它,可以提供声音和图像等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实时获得教学效果反馈,为调节教学进度提供有效依据。学生凭借网络资源共享之优势,则可更广泛地接触真实而完整的语言。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归纳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按照这一观点,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反复向学生展现其容易出错的句子,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常见的疑难点。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上文字、图像及声像给学生提供立体语言刺激,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分析思维和归纳能力。
1.4 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方法个性化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要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就只能从教师的口头传授中单一抽象地感知。如今,通过多媒体把这些东西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授速度慢、信息量受限制等诸多缺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容易吸收授课内容,从而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知。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呼叫”向老师提问,请求个别指导,满足个体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换言之,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确真正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化。
1.5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传统型语言实验室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主要体现为语音实验室功能,其主要设备是由录音机芯和控制按钮构成。老师在这种语音实验室是依靠电脑、耳机、录音磁带等设备进行授课。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音频信息,很少接受视频内容,因而他们接受的信息输入量十分有限。多媒体这种现代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检索方式教学解决了教学速度慢、知识范围窄、信息输入量有限这些传统突出的问题,极大地节约了使用者的时间与精力,发挥了明显的效能。
与传统外语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外语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使学生获取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它可以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配合课本适当补充一些有关教材和时代背景的介绍,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例如《backgrounds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这一课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局限性,如果使用传统教学中静态课本和板书,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会昏昏欲睡。多媒体恰恰克服了这一缺陷。采用那些如powerpoint和dhoto
shop flash.3ds 等实用性很强的软件制作动画课件,运用图形的移动、闪烁、色彩变化等功能,可以使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活跃,模拟出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化他们对英美的风土人情有的认识,加强了课堂文化教学效果。 2 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质量
2.1 多媒体教学软件结构
由美国微软公司生产的“microsoftpowerpoint”是一种以制作图形化幻灯片见长的软件。它提供了许多设置独到、使用方便的工具,从而使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出适合任何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幻灯片。教师可以利用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设计课件,使多媒体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美感统一起来。教师还可以运用超文本组织的联想思维和记忆特点,以丰富的表达方式诠释外语教学主题,实现宏观教学目的。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言教学可以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真实的语言转化为可读的资料,使学习者从中获得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做到的深刻理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然而,兴趣并非不与生俱来,而是由新颖独特的外部事物刺激引发的。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拓展教学空间,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真正沉浸于学习,他们就发现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英语课程乐趣无穷,难以割舍。
2.3 语言实验室的更新换代
人们普遍认为多媒体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语言实验室的淘汰和现代全新语言实验室的到来。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告别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普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语言信息变得更加便于操作,通过将声、像、动画、文字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多种感官。其形象化的信息和视觉效果更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多媒体融于英语教学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带来了生动形象的课堂情趣,使多媒体外语课堂教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3 结束语
多媒体通过不同媒体和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将各种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多媒体这一新兴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而其作用在外语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台红.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1.
[2]何高大.现代教育语言学与语言实验室[j].外语电化教学,2000(6):59-63.
[3]许学军.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1):97-101.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3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1前言
随着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的变更,以全面育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目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体育教学内容朝着统一性与灵活性方向发展,突出了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这就给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时,往往忽视了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只是停留在一个阶段性、区域性上。众所周知:对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序的研究,使大学体育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出体育教育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体育教育技求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必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2.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美国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nlogy)把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从狭义上讲,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中应用的科学技术。
教学模式(instructionalmodels)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结构形成[4]。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这四个要素,这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中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要想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过程。教育技术是关键。
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依据于教育技术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可以反应出教学模式的合理程度,二者相互相存。如计锋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把复杂、难以口头和肢体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打破了课堂教学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为终身体育教育,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从传统的学校、课堂走向社会、为“终身受益”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3大学体育教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技术还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行为主义思想指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为主体的经验主义教育技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培训,导致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局限性。而当今各学科普遍采用了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储存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等功能与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与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入到立体阶段,教学过程智能化,使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打破了课堂界线。体育教育技术也必将朝着这一趋势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教育技术,为构建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平台。
4.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引起教育界的巨大变革。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增长的学习需求与匮乏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单靠传统的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满足如此巨大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家庭、社会、教育部门以及非教育部门都要能提供学习机会,并参与教育活动,也就是要构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刻都能自由地进行学习。但是,传统的教育受时间、空间和人力、物力的限制,难以达到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网络教育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网络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形式及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从而指出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推动网络教育应用更好地发展。
一、网络教育应用的概念
1.网络教育应用学科的形成
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网络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6月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教育多媒体/超媒体及教育电子通信”国际会议上,396篇大会论文中,有关网络教育应用的文章就有40多篇。此后,历次计算机教育应用领域的国际会议无不以“网络教育”作为会议的主题,各种国际性期刊也相继设专刊进行讨论。关于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基于网络的教学与学习进行了讨论,探索了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设计、开发了一些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和教学系统。1997年2月,美国教育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德克萨斯大学教育技术学专家Khan主编的《基于网络的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一书,该书分5个专题汇编了59篇关于网络教育研究的理论文章,这标志着网络教育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国内,教育部“九五”重大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确定了《网络教育应用》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这标志着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在中国的正式形成[1]。
2.网络教育应用概念
网络教育应用是研究网络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以期对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提供全面指导的一门学科[2]。它是网络技术、教学论、学习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体现出了明显的跨学科性,它从属于教育技术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学习者、网络教学与学习过程、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支撑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育的评价等。因此,从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内容来看,网络教育应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
二、网络教育应用的形式
在国内,网络教育应用的形式主要有校园网、地区/区域教育网、国家教育网三种形式。
1.校园网
校园网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将计算机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连接起来,同时具有进行教学、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它主要以学校各部门的应用硬件(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系统为基础,将各个分离的硬件系统连接成一个有机的信息交流硬件平台。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管理信息的支持下,通过学校管理信息平台、校园通信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和管理。
2.地区/区域教育网
地区/区域教育网是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部门内部网和校园网的城市/地区内数据传输网络,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以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基础,以实现现代化教育和管理为目的,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的信息化环境。城域教育网的建设是对区域教育的全新规划,对于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3.国家教育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接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从而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促进了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教育部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随后,1999年清华大学等31所高校建立网络学院。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在2年内重点规划建设300门基础性的网络课程,并以网络课程建设带动课件库的建设,以课件库的建设推动网络课程的建设。到目前为止,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已经有67所高校开办网络教育试点,网络教育在线学生数正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在基础教育领域,全国已有近3000所中小学组建了校园网,上万所学校组建了网络化电子教室。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3],要在10年的时间里全面、逐步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要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联网,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四、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1.开发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后,使得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数字化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创建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网络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
2.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能再一味套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模式,所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网络教育应用的一大发展趋势。比如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对话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等。未来学校的院墙将逐渐模糊,特别是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将不仅体现在课堂中,会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学生会在校外、在家中上网,在复习功课和写作业时,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3.研究网络教育应用中对知识的管理
在目前的网络教育应用过程中仅仅将学习材料和教学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恰恰是许多教师重新整合材料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而在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构架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些知识的发掘、共享与应用,没有考虑教学知识交流环境的构建。所以,对知识的管理方法研究也是加快网络教育应用发展的有效途径。
4.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系统
目前的教育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仅以学期结束时的一次考试或相关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的依据。这种方式所存在的片面性已为大众所认同,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也逐渐提出并实施。但采用长期的形成性的评价手段来进行评价,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的跟踪观察来收集、统计相关信息,这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难以实现。而网络以其强大的交互性、时空的开放性、数据收集管理的方便性、个性化的信息交流以及快捷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使设计开发长期的形成性网络教学评价系统成为可能,这也是教学评价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而促进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应用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它也存在着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找出它所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以后的发展趋势,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网络教育应用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我国网络教育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规范,http://celtsc.省略/.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5
>> 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探讨 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思考 基于Moodle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概念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探究高等院校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之路 基于设计的学习应用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反思性教学在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组织的探讨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研究文献的元分析 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思考 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关于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2014-03-18]..
[3]腾艳杨.社会临场感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3,(3):64-69.
[4]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J].课程与教学.2013,(8):40-45.
[5]王伟.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案例研究[J].2014,(03):72-76.
[6]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7]戴维・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8):45-47.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国外教育技术;外文期刊数据;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10-06
新世纪国外教育技术发展重点和特点是什么?未来发展态势如何?我们基于国外教育技术期刊文献数据,借助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Ⅱ,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或验证。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来源,以“educational technology”或“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记录数最高的四种期刊(第五种为医学类期刊),即Computers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Educa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Development与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下载上述期刊数据(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参考文献等),时间选择“全部”,数据截至2011年10月,得到7356条数据。
运行CitespaceⅡ,时间限定为2000-2011年。分析的视角、步骤与思路是:
第一,关键词的视角。通过对高频度、高突变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的分析,初步判断国外教育技术近十二年来的研究重点、热点和前沿。
第二,作者的视角。一般来说,作者的研究兴趣与方向是相对固定的。这些方向及主要文献是教育技术领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作者分析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国外教育技术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或贡献的学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作者研究方向和主要文献的进一步检索,来说明、验证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热点和前沿。
第三,分阶段的解剖视角。前两个步骤是对新世纪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考察,第三步则是以两年为段,将新世纪划分为六个阶段,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关键词和关键文献,对十二年来的教育技术发展进行细化考察和进一步验证。
简言之,本研究分析思路是“初步判断(关键词)一一验证(作者及其文献)一一进一步验证(分阶段细化)”,最后综合分析,对文首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验证。
二、关键词的视角:初步判断
我们设置“Time Slicing”为“2000-2011”,时间分区为“3”。在“Term Source”栏选择“Title”、“Abstract”、“Descriptors”和“Identifiers”。在“Node Types”中选择“keywords”,“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30 per slice”。运行软件得到图谱,受篇幅所限,仅列出关键词表,如表1。
在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频度、突变和中心性的概念。频度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频次高,则说明相关研究较多,可以作为判断研究热点的依据之一。高频度关键词并不一定具有高突变值和高中心性。突变是指频次的变化率,是领域研究兴趣变化的体现,是判断研究前沿的重要依据。中心性是一个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地位重要的图论概念。中心性值高,则说明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高,反之则低。中心性显示出领域的结构和动态本质。这三个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根据表1,不难看出,基于建构主义的learning是新世纪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关于learning的着眼点有:
一是学习环境。心理学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长期以来一直支撑甚至指引着教育技术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是本世纪心理学对教育技术的重要贡献之一,为学习环境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以5.95的分值高居突变关键词之首,同时也有一定的中心性(0.02)。与此相关的Interactivelearning enviroments(频度212,中心性0.08)、Distance learningenvironments(中心性0.03)也具有较高分值。可以说,面向远程的分布式协同与互动是本世纪学习环境研究的重要着眼点。
二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本世纪教育技术研究热点之一,有关合作学习的关键词在频度、突变率和中心性等方面均有较高分值。如: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频度148,Collaborative learning突变值为4.30,Cooperative/collaborativelearning和Collaborative learning均有较高的中心性,分别是0.08和0.05。在合作学习中,与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是关键点,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具有高频度(162)和一定的中心性(0.11)。
三是成人学习与终身学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召唤下,面向成人的学习在本世纪迅速突起,并成为研究热点和前沿。Adult learning(突变值4.61,中心性0.04)、Lifelong learning(突变值2.76,中心性0.02)的高突变率和高中心性说明了这一点。
四是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研究是教育技术的主阵地之一。随着“教”向“学”的转变,教学策略也向学习策略转变。Teaching/learning strateries显示出较高的频度(224)和中心性(0.11)。
关于learning的研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很显然,计算机是重要的媒介。Computer具有较高的突变率(4.86)中心性(0.05)。自适应超媒体技术Adaptive hypermedia以其高突变率(4.32)显示出其被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彰示出其在未来的重要地位。
此外,Performance在表中也有所显现,具有较高的频度(145),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 technology具有较高的突变率(3.29)。对自身的反思和架构性研究,是一个领域或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阶段。2005定义及其之后系列研究应该说是这种反思与架构性研究的主要表现。
三、作者的视角:验证
我们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中改为“Cited author”,其他设置不变,再次运行CitespaceⅡ,得到图1。
图1显示出明显的内外环状结构,内环较为密集,外环
较为稀疏。我们结合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处于内环较为密集地区的学者均具有中心性值,而处于外环的学者尽管具有较高的突变率,但中心性值均为O。点的中心性代表它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处于内环的、具有中心性值的学者在教育技术知识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节点或支点作用,构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主流结构。处于外环的学者是零中心性但具有高突变率,说明这些学者的研究视域和切入点与主流节点学者(即处于内环的学者)有一定不同,但他们及其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知识网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是教育技术领域对未来探察的触角,或者说可能是教育技术网络未来的主要节点。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内环学者与外环学者。
1.内环学者
如前述,内环学者均具有中心性,我们结合中心性表(表2)进行分析。
从表2看出,具有中心性值的作者有23位,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著名学者,如加涅、乔纳森、梅瑞尔、汉纳芬、瑞格鲁斯等。由于拼写缘故,乔纳森在表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加涅出现了两次,所以乔纳森和加涅的强高中心性值是可以肯定的。有些学者中已经逝去,如加涅、维果茨基等,但在本世纪仍具有如此高的中心性,说明这些学者及其经典著作作为知识基础和理论来源为本世纪教育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内环学者大多基于心理学进行教学设计,是领域内公认的教学设计著名学者,这一方面证明了心理学对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奠基作用,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教学设计在国外教育技术领域中不可动摇的中坚地位。由于内环学者大多是我们所熟知的专家,所以不做赘述。
有趣的是,具有中心性值的学者中只有4位具有突变值,即加涅、汉纳芬、科林斯和认知与技术小组。我们进一步对这四位学者的突变文献进行检索,分别是:Michad F.Hannafin的((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加涅的《TheConditions ofLearning》;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的《The Jasper project:lessons in curriculum instructionassessment.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llan Collins的《Cognitive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writing.and mathematics》。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经典之作,距今数十年不等。突变用于检测一个学科内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这四位学者(或研究机构)得以突变,与本世纪对learning的极度关注不无关系。可以说这些学者及其重要文献为本世纪学习科学以及学习设计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外环学者
在26位具有突变值的学者中有4位是内环学者,排除掉后剩余22位。这22位外环学者的突变值及相关数据如表3。进一步检索这些学者的突变文献,并按照年份分为两类:
一类是突变文献发表于上世纪,时间甚至可追溯至1938年。这些学者得以突现大致有以下原因:第一,主要作为新研究视域的知识基础来源,或作为本世纪持续研究热点的经典性著作而被突现。比如,Michael G Moore关于远程教育的经典著作《Theory ofTransactional Distance》,为本世纪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第二,因独特的研究视域而被突现,如罗杰斯的创新推广理论。还有DianaLaurillard的《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a framework for theeffective use of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直有较高的突现率、中心性和频度,是高等教育与教育技术结合的经典之作。
另一类则是突变文献发表于本世纪。这些学者的成果问世时间并不长,但在较短时间内被领域给予高度关注。这些学者的突现在一定程度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我们称这些学者为本世纪的突现学者或前沿学者。第二类学者(或机构)人数很少,只有五个,即Marc Prensky、Gwo-Jen Hwang/MS、Paul R.Pintrich、Roger Azevedo。
先看前两位学者。Marc Prensky突变率最高,他主要关注新技术对数字原生代学习与教育的影响,有三部关于数字原生代的著作,分别是《Teaching Digital Natives-Partnering forReal Learning))(Corwin 2010)、((Don’t Bother Me Mom-I’mLearning!》(Paragon House 2006),以及(Digital Game-BasedLeaming))(McGraw-Hill 2001)。如果说Marc Prensky更多从宏观层面探讨、回应和反思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到来,台湾科技大学黄国祯(Gwo-Jen Hwang)教授则走的是微观路径。黄国祯研究兴趣包括移动与泛在学习、计算机支持的考试与专家系统以及知识工程。近几年,黄国祯有多篇关于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文献问世,如《Criteria,Strategies and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等,这使得其在突变排行榜上名列前矛。后面三位学者(或机构)的突变文献发表时间距今已有七八年以上,但并不掩其前沿和热点魅力。2003年,IMS Global Learaning Consortiu了学习设计规范IMS LD1.0版,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关注。学习设计逐渐作为一种新教学设计研究取向被突显出来,即关注技术对学习过程的调节作用,强调借助技术实现对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管理。IMS的突现再次验证了learning的核心地位。Paul R.Pintrich 2000年((The role of goalorientation inself-regulated learning》得以突现,可以看作是自导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马里兰大学的Roger Azevedo主要关注认知与教学、自我与共同规范的学习(self and co-regulatedlearning)、问题解决等,他2004年发表的((Does training onself-regulated learning facilitate students’learning withhypermedia))具有较高的突变值。自导式学习是建构主义大旗下的主张,验证了建构主义在本世纪对教育技术的重大影响。
如果说上述这些学者的研究视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那么,很显然,以数字原生代为代表、移动或泛在技术支持的、以自导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及其学习设计是目前以及未来的研究热
点。换句话,针对研究对象的年轻化和个性化,教育技术该如何应对?在移动与普适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作为教育技术研究者,如何更好地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学习?在主张学习自导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规范以及如何辅导?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3.小结
内环学者大多为教育技术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我们称为主流学者。这些学者的相关文献大多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教学设计经典之作,是本世纪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来源,也是教育技术领域多年以来的中流砥柱。外环学者我们称为前沿学者,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突变值,主要针对对象年轻化、技术先进化和学习者自导化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世纪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回答和探究,代表了教育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与契机。
内环学者间具有强连接性,外环学者具有弱连接性,而且内环与外环之间联系比较微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世纪国外教育技术领域正在主流根基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四、分阶段的解剖视角:进一步验证
我们将时间分区改为“2”,即两年一个分区,并要求显示分阶段图谱。在“Node Types”中选择“Cited Reference”、“keywords”,三个阈值分别设定为(6.2.15)、(6.2.15)、(6.2.20)。各阶段基本数据如表4。
上述六个阶段的图谱节点和连线逐年上升,但是密度则逐年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主题和研究兴趣有多元化倾向。各阶段图谱也直观地验证了多元化趋势,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展示。
进一步对各阶段关键词与关键文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以建构主义观和社会认知观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持、以促进远程教育、终身学习为主要目的、以互动合作、学习情境等为着力点的学习设计是本世纪教育技术研究重点。与情境学习相关的文献,如JS.Brown的《Situated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LAVE的((Situated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在前三个阶段均有出现。“学习环境”、“互动式学习环境”等关键词更是可见于各个阶段。这与前文析出的关于学习环境的结论是一致的。此外,乔纳森(D.Jonassen)作为近一二十年来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代表人物,有多篇高突变值和高中心性文献被析出,表现出其强势的领导与核心地位。
对于大家熟知的关键词和学者,我们不多述,我们更关注近四五年出现的一些新要素:
第一,随着新技术的普及,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正成为研究热点与前沿。如,关键词“移动学习”在2008-2009年段以7.67的高分值得以突现,同时突现的还有.Chen YS《Amobile learning system for scaffolding bird watching learning》。
第二,社会现象学、人类学对教育技术学的影响力正在上升。2008-2009年段,“行为”、“理解”、“社会存在”、“性别差异”是中心性最高的四个关键词。2010-2011年段“数字鸿沟”被突现出来。此外,Nai Li的《Gender and culturaldifferences in Intemet use:A studv ofChina and the UK》和M Windschitl《Framing 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 as the negotiation of dilemmas: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ual,pedagogical,cultural,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facing teachers》也在近两年有较高的突变值或中心性。对文化、社会等宏观因素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期以来重视微观技术化设计的教育技术领域正日益呈现出人文化、社会化的宏观需求。
第三,在持续关注技术促进学习的外部因素同时,也注重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心理要素及其绩效表现,如“学习效能”、“计算机自我效能”、“计算机焦虑”等关键词在近两三年内有较高的突变率和中心性。PC.Blumenfeld《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Sustaining the doing,supporting thelearning》在2010-2011年段得以突现,显示出教育技术领域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关注。
第四,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与批判尽管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但到近两年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MWindschitl《Framing 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 as the negotiation of dilemmas:An anaIysis of the conceptual,pedagogical,cultural,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facing teachers》(2002)和PA Kirschner《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discovery,problem-based.experiential,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2006)在这两年才表现出较高的中心性和突变率。
第五,研究方法则突现出“质性研究”、“内容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三个重点。本世纪前五年,两部关于研究方法的文献具有较高中心性或突变率:一是Yvonna s.Lincoln的《Naturalisfic inquiry》,二是Noriko Hara、Curtis Jay Bonk和Charoula Angeli的《Content analysis of online discussion in aIlappli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urse》。在不排斥定量分析方法的同时,对定性方法的关注越来越多。近几年,结构方程模型则得以突现,如2008-2009年段Fornell《结构方程模型》得以突现,2010-2011年段,“结构方程”关键词显现出较高的中心性。这些关于研究方法的文献和关键词得以突现,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多元数据的侧重,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技术方法体系仍在不断借鉴与探索的过程中。
五、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对文首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或验证。
1.本世纪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重点是什么?
本世纪以来,learning是核心概念,以建构主义观和社会认知观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持、以促进远程教育、终身学习为主要目的、以互动合作、学习情境等为着力点的学习设计是本世纪教育技术研究重点。
2.本世纪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有什么特点?
主要有多元化、人文化与绩效性三个主要特点。
多元化:首先,作者图谱呈现出明显的以内环学者为主要支持架构,以外环学者为多元探触视角的态势。其次,在分阶段考察中,图谱密度逐年下降,佐证了教育技术的多元化趋势。在研究方法,也日益重视对多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人文化:崇尚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转向学习设计本身就是人文化的体现。近四五年内,“存在”、“理解”、“性别分别”、“数字鸿沟”、“满意度”等人类学、现象学术语有较高的中心性,说明教育技术的人文走向在微观关注个体认知的同时,也有对人类文明的宏观诉求。
绩效性:“绩效”、“效能”等关键词一直具有较高分值和排名。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也是追求绩效而不果的体现。
前文所述的多元化、人文化趋势,彰示出教育技术领域在追求学习绩效过程中的路径探索与选择。或者说,教育技术多元化与人文化的探索,本身就是长期以来教学干预缺乏实质绩效的情况下所被迫做出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这三个特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我们称之为v型态势。如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