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1
当代的大学生主要的构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长辈宠爱的孩子,到了大学之后,又感到自己是天之骄子,因此,在自己的内心中,滋生了一种“为我独尊”的意识。在和同学的沟通中,常会体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在班级中出现了很多的小的利益团体,严重影响了班级中的团结。随着社会物质性的提高,很多学生也出现了很严重的攀比现象,但是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却出现了严重的缺陷,很多学生在和自己利益相关时,没有共享和谦让的意识,自私心理非常的严重。而目前的大学素质教育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只局限于法律常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等方面,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况则缺少关注。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也要特别关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在学校已经体会到了社会上严重的竞争压力,特别是近些年就业的不景气,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疏通,很容易就酿成严重的恶果。比如前些年的李家爵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每年在高校中都有发生的自杀现象,也给我们的大学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
二、针对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素质教育
首先,从深化教育体制入手,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在新时期,要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首要的任务就要对传统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相关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利用学生的可与时间,增加一些关于职场能力培养的讲座,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开设一些心理调节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
其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当今社会,国家建设需要的不是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书呆子型”人才,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发展形式,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求各个专业的负责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的深入性和创造性。而且要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开办各种讲座或者社团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利用,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培养学生从事活动和进入社会的自信心。形成一个创新型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从尊重知识的基础上也注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再次,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注入心理健康的培养。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看,要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设置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科学的心理概念,从这些概念入手,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在困难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将这种心理教育延伸到课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开展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2
关键词:孝道;和谐社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84-02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贺桂欣(1972-),女,河北高阳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从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孝道沦丧,社会伦理特 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严重,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在日渐进入老龄化但经济尚欠发 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大学生群体将比过去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有 人面对各种诱惑,失去了抵御能力,贪图享受、追求时尚、相互攀比;还有的则是与父母关 系淡漠,缺少沟通。加强高校的现代孝道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作[1]。
一、现代孝道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然诉求
(一)促进家庭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理想观照和愿望表达。和 谐社会应当发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谐推广发展为社会和谐。家国一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无数个和谐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又为 家庭和谐提供基本的环境条件。
上述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儒家的孝不仅局限于父子之间,还将其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 ,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一 家敬老则一家和,一乡敬老则一乡安”。这是对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精辟论断, 他将家庭和谐推广至社会、国家、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任何社会,若孝道不存 ,孝心丧失,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弘扬现代孝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尤其对当今社会具有更迫切的现实针对性。我国 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容易使之养 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果不加强返本报恩的孝道教育,将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通 过营造孝敬父母的社会氛围,树立尊老爱幼的风尚,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护弱势群体, 将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1.培养良好道德 由传统的家族社会演变为现代的公民社会后,孝在传统 伦理文化中所处的地位由“百善孝为先”回归到“百善孝为始”。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家庭 的许多功能已大大弱化,人更多地是一种社会的人而不是家庭的人。所以孝道虽然以“善事 父母”为核心,适应于调节家庭内部关系,但同时也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即友爱兄弟,敬长爱幼,尊师敬贤的伦理精神,适应于社会生活各领域。所有 现代道德都是以孝道为基础,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展为对全社会的友爱。因此,孝道教育可 以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是一个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根基。 孝道教育像道德教育的钥匙,实践现代孝道,是培养爱心的基础。具备了这种爱心,进而才 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2]。
2.激发爱国热情 现代孝道教育对使大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从而达到忠于祖 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在家庭中孝敬老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也才能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这一认识具有深远历史渊源。在古代,“忠”与“孝”虽然 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然而统治者将孝与忠,事亲与事君混同起来,把孝道政治化,“移 孝作忠”。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义务,而且还要求他们要立德、立言、立功,以“扬名声 ,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尽孝忠君观念经过历代不断强化,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德 行。虽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极端的愚忠愚孝,但把对父母的爱同对国家的忠相统一,主张一 个人要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是值得继承的。同时,这种历史导向也在人们心目中 建立起了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忠孝统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忠”已是忠诚 于祖国,忠诚于人民,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无私地奉献和牺牲。现代孝道要求大学生自觉树 立起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增光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子女要为父母争光,但能 否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是其能否为父母争光的关键,也是孝与不孝的标准。
3.培养理想信仰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容 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可塑性较大。尤其在挑战与机遇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今天, 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导向,大学生就很难明辨是非、把握方 向。通过现代孝道教育,能使大学生更注重与父母沟通,吸取他们的人生经验,接受指导, 实践父母的期望,从而有利于政治上的进步,树立远大理想,做到在政治上让父母放心。
4.构建完美人格 提倡孝道的儒家学派从本质上讲是道德学派,培养道德 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是其重要教义,而其主要教育方法就是倡导孝道。孝为入德之门,德为 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依赖孝道教化。不教孝道,其他的品 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孝道教育,大力倡导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 礼让、诚信守义,对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 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现代孝道教育的内容
(一)感恩教育 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父母的养育和关怀,因而对父母存在天然感恩之情,血缘关系使这种感 情更为真诚、朴素、自然和强烈。子女对哺育自己生命的父母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 知、良能的表现。善事父母的种种行为皆出于感恩之情,只有从内心感激父母,才会时时处 处无微不至地关怀父母。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人人都树立感恩意识,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与人的 关系,必然是亲善、融洽的。
(二)养亲教育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家庭义务和道德责任,是回报父母 养育之恩的方式之一。但大学生尚未到达养亲的年龄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养亲教育,主要 是侧重培养一种养亲意识和对将来养亲质量的注重。养亲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理解父母 养育儿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通过各种途径给予父母以物质资助和精 神关怀,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身体健康。明白养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敬亲教育 现代孝道强调必养且敬。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物质为基础 的养亲的问题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而“敬”则更显重要。敬,作为孝道的伦理本质,内 在地强调孝的一切行为模式均要以敬为根本宗旨。敬亲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和伦理基础上的敬 爱之情,是要对父母的尊敬和精神慰藉,是比赡养更高的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孝敬之 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道的。敬亲教育就是要大学生认识到,“只敬不养不为敬,只养不 敬伤其心”,要尊重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及心理情感的需求,多与之交流沟通,理解 和尊重他们的经验、建议和决定,给父母充分的情感上的关爱,用亲情填平代沟,使之在精 神生活层面上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孝道教育的实施
(一)树立孝道的平等观念 建立平等观念是理解现代孝道的基础。在传统 孝道中,代际间 是不平等的,父代具有绝对的权威,所谓“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而当今社会,平等已 经成为最基本观念,它要求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父代与子代,虽然有年龄上的差别和生活阅 历的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立而平等的人格。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各自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在相互关系上具有“互益性”,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也有受子女尊敬和赡养的权利 ;子女有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同样也有孝敬父母的义务。只有在代际公正的基础上,相 互尊重人格和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和谐,也就不会发生《二十四孝》中所宣扬的卧冰、 埋子、割股之类的子代为了父代而做出单方牺牲的违背人性的愚孝行为。
(二)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 孝道出自天性而依赖教化,孝心是不会完全自 发形成的,需 要人的启迪和教育。知行统一,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都不符合于人的 社会实践要求。因此,要让孝道伦理价值在现代条件下得以彰显,就要从孝道的认知教育入 手,使大学生具有孝道的理性知识,进而逐步确立起“孝”的观念,否则,行为就容易误入 迷途。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传统孝道,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礼记》、《孟 子》等,以吸取孝道精华。然后,再立足于现代生活,不断更新、充实现代的孝道知识,使 大学生形成现代孝道观,认识到孝道对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 重要作用。
(三)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 情感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孝是一 种基于真诚的 、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 泉。因此,在注重认知教育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伦理道德相对的特殊性,注重孝道情感培育 ,从大学生与父母的血肉亲情出发,启发其内心的理性自觉。这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 规律,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当今社会,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不 同程度地与父辈存在差异,要教育大学生超越差异,培养对父辈的感情,让大学生在真实的 家庭关系中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这样就形成了知、情、意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其向 孝行方面发展和转化。反之,缺乏情感,并非内心的自觉意愿,只是出于一种对外在威慑力 量的担忧和恐惧而赡养父辈的情况,不能被看作是孝行[3]。
(四)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的 获得是要依靠后 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逐步养成,而不能像后者那样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播和认知。对当代大 学生来讲,“孝”不只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理论,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只有通过践行才能使 之得到真切的诠释,知行统一是“孝”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现代孝道教育中,应当重视对 大学生进行孝行的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要教育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体会现代孝道 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慧敏,刘余莉.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J].理论学刊,2005(3):70~72.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现状; 途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63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108- 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兴衰和社会发展。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健康素质包括大学生的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智力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思想道德素质指的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实现伟大理想的知识、能力、健康、心理、意志力等综合素质;角色素质则是指大学生要用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去领悟社会的期望内涵,使自己的角色规范贴近于社会期望,以此来指导自身的实践。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大众化教育后,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社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培养质量令人担忧,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与培养目标极不协调的现象。
2.1 思想道德水平较低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并且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到乱扔垃圾,大到盗窃、杀人,这些都曾引起社会的大讨论。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不敢恭维,只要到大学校园里一走,你就会发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满地皆是”。记得有位教育界人士曾经提出应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教授一些幼儿园里应教的文明礼貌行为,这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讽刺。
2.2 智力有余,用之不当
一位大学教师曾幽默的说过:“凡是能考上大学的同学智力都是不错的”。的确,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是佼佼者,智商是毋容置疑的。但这也引出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校至少有一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五分之一,为什么每年有上百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及格而不能正常毕业?究其原因,不是当今教学条件不好,不是师资水平下降,而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将大好时光用于上网、游戏上。
尽管大部分学生不存在考试挂科现象,但有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脱节,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指出,大学生普遍不懂得知识的应用,招收他们后还要进行培训才能投入工作。所以,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而是青睐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
2.3 个性十足,角色定位不准确,情商较低,社会适应性差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每个人在这一系统中扮演自己独特的角色。社会分工需要人们都有一定的特长,只要术业有专攻,就能使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大学生既然当初做出了专业选择,就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培养专业能力,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基础。而当今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明显不够:个性十足,不能正确定位,脚踏实地,而是好高骛远。大学生情商较低,社会适应性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21世纪需要的卓越人才是情商高的人才,而不是智商高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差,是情商低的表现。当今社会是合作型社会,不懂得合作的人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4 健康意识淡薄,身心素质较差
当今大学生,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要求较低,热衷于室内电脑、网络游戏,室外活动较少,身体素质下滑。
心理素质脆弱,欠缺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大学生自幼娇生惯养,被称为“草莓一族”,自立、自理能力甚差。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和教师的管理,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我校调查统计表明,2011年入校的近7000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超过500名,每年因心理问题无法坚持学习而退学、休学的学生达50余名。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从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入手。
3.1 学校加强教育与引导,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大学生个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加,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在传道方面意识淡薄,学生辅导员明显不足,致使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不到位,甚至失控。这是造成大学生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学校层面,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目前大学生管理方法,为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其次,应当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环境条件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硬环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条件、休闲娱乐条件等,同时学校应创造机会,鼓励大学生主动地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学生自觉加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自律是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力。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为了表现所谓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刻意表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
大学生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够,是当今大学生管理困难,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另一方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
3.3 增强学生道德素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有才无德之人是社会上最可怕的人。学校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都引导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义工活动、敬老院帮扶老人、无偿献血、参观人文历史景点等活动,都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进行公德教育。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但无视公德的人还是不少。校方应教育、管理相结合,在普及公德教育的同时对违反公德的学生适度惩罚,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4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群体所受压力重重,包括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部分心理脆弱的大学生难以承受,休学、退学现象习以为常,这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然告急。
学校加大心理咨询干预力度。高校的心理咨询室不应形同虚设,应该聘请专家对同学进行疏导;同时建立沙盘游戏室、音乐治疗室等设施来帮助同学远离心理困扰。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开展社会交往,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
4 结 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到个人未来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与核心任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本人和家庭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加强教育与引导,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保驾护航。身为大学生,也应自觉加强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的培养,努力学习知识、做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正直.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段鑫星,赵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4
一、老子道德观中的精髓
老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子的道德思想非常丰富,包括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柔弱不争、谦虚谨慎、上善若水、勤俭行事等。这些思想几千年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正因为老子对道德的描述,站在了最高的全逻辑的基点上,所以它对人类道德的观点,直到今天还是最充分、最正确、最全面、最具有前瞻性,从而也最有资格适合并充当全人类未来智慧主义大时代的(伦理)道德”。其中老子行善积德的主张,对于道德水平呈现下滑趋势的当今社会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选择最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中道德缺失问题的一些重要思想进行分析。
(一)尊重道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因此,万事万物都尊崇道而重视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正是其具备帮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的玄远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真正有大德的人不自恃有德,如果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德,实质上就是无德;人要顺应自然、不做作,才符合道,凡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德”,反之,则是“失德”。
尊重道德是老子人生追求中的最高境界。老子“尊道贵德”的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不仅深刻解读、剖析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的现象、矛盾、发展趋势、规律,而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原则和方法,从而指导无数后人按照正确的道德标准去做人和办事。
(二)倡导质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是老子质朴的语言风格观。真话不需要加以装饰,加以装饰的话不值得相信。不仅是语言需要质朴,生活更是如此。“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认为,穷奢极欲、狂欢作乐只不过是一种癫狂迷乱,是一种授之于外物的不自然状态。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应该保持清淡、宁静,远离外界的诱惑。这一点,对于当今社会上的诸如送礼、公款吃喝等浮华、浪费的不良风气而言,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
(三)知足常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老子的这一思想乍一看非常消极,但实际上辩证地应用是有益处的,对于当今社会中物欲得不到满足的人而言,这是一条最充满智慧的建议。
二、现代德育的缺失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道德是社会的根基,是区别人与畜生的特征之一。缺乏道德,会令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与畜生无异,甚至不如畜生。因此,德育成了教育的核心,甚至应该放在三好生评判标准的“智育”之前。一个人如果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接受的知识再多、智商再高也无济于事,甚至会走向危害社会的道路。利用高智商瞒天过海运毒贩毒、制造并销售有害于人民身体健康的假药、伪劣食品牟取暴利、制作盗号木马盗取别人账户里的钱等诸多危害社会的案例足以说明这一点。智慧应该受到道德的监督,否则智囊就会变成“潘多拉的魔盒”。
德育缺失会带来严重后果。如与舍友发生矛盾就用锤子将其砸死,或在水中投毒置人于死地,向父母要不到钱就辱骂、殴打父母,在飞机上与人有摩擦便大打出手逼得飞机返航等。
导致道德缺失的原因很多,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这一阶段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老,百岁瞧小”,正是道出了这一阶段对人的德行的重要性。《三字经》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德行不好,是后天的耳濡目染让人性中产生了善与恶的差异。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人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往往不讲原则。而孩提时代家人的娇生惯养,会导致孩子形成诸如自私自利、为所欲为、脾气暴躁等性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就德育而言,后期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是在前期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强化。
三、加强当今道德建设的对策
从道德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在构建一个道德的社会,培养有道德的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着意于宏观的、整个社会道德生态和文明水平的涵育,意在建设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一个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着力于培养公民的个人美德,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针对德育形成的原因,要解决德育缺失这一问题,建议从以下各方面入手。
(一)从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入手
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家庭教育的方式会影响青少年未来成功与否。德育不仅要靠学校教育,家长应该积极与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也不能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很多家庭从孩子两三岁起便注重德育教育,例如每天留出一段时间给他们读《三字经》《道德经》等经典书籍。等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之后,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并受益终身。这些教育方式值得倡导,也应该引起那些忽视孩子德育教育、或简单地将德育教育交给学校的家长们的注意。
(二)加强学校教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与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学校应该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是有缺陷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德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师德”。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长期在师德的熏陶下,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有利于其形成良好品性。
(三)社会给予个体足够的关怀
个人品行的发展除了父母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社会的关怀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和学校是个人品行成型的关键期接触最多的两个环境,但即使一个人在上学期间也总是离不开社会,正式踏入社会之后,社会对个人品行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例如,如果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在进入社会后,如果他得到的不是社会的关怀和帮助,而是冷漠、歧视,遇到谁都对他冷嘲热讽,那么他很可能难以找回自信,重新做人,甚至自暴自弃、仇视社会,做出一些更加过激、更有损于其品行的事情。“人恒过,而后能改”,我们不能因为某人曾经误入歧途便抛弃他。“泰山不拒灰尘以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以就其深。”说过:“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社会各界应该本着“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的正确观念对品行不端者加以引导,让那些迷失在道德之路上的人尽快回归社会大家庭。
四、结语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5
关键词:心理因素 环境影响 自信心 竞争意识 优化环境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特别是高中的普及,技工学校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加上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评价依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这难免影响了技校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难、管理难已成为技工学校的普遍现状,技校生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厌学现象,缺乏学习的动机。这种状况若得不到重视和有效解决,不但会让技工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对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制约社会的发展。
总体来说,造成技校学生学习状况不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自身心理的因素。这些学生在中学里已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旷课、迟到、上课睡觉已经习以为常,要让他在短时期内改掉这些习惯谈何容易。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其他人不良习惯的影响,觉得学不学都是一个样,早晚都能拿到证,久而久之,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学生的主体,许多家长都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其种种要求。长期以来就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惯心理,不愿吃苦,贪图安逸享乐。一旦父母想要教育改变的时候,孩子的逆反心理已经养成,想要纠正变得很难了。
三是社会不良氛围的影响。“上大学,走高中,先重点,后普通,无可奈何进技校。”这一句顺口流,反映了社会上不少人的真实看法。众多社会人的偏见,极大地打击了技校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大多数孩子对前途感到迷茫。另外,目前社会上的急功近利、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使技校生容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缺乏学习兴趣,使学习积极性下降,失去学习动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低俗文化的影响,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之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继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四是学校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在很长的时期内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导致了职业教育教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教材内容陈旧,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一些技校缺少学风建设,学校学习氛围不浓。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学校之间良性竞争机制的缺失,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思想。
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有用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扭转学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唤醒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命运的主宰,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班内、学校、家庭、社会等具体环境进行分析,对症下药,懂得赏识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他们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给他们带来活力、带来希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自然而然会觉得学习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转贴于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成就动机。当今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句话对技校生同样适用。受制于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全球经济不乐观,加剧了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技校要把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各种方式灌输给学生,增强其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要让学生知道“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是市场经济的固有法则,文凭只是敲门砖,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社会不变的规律,技校学生只有化压力为动力,调整自身心态,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才能尽快与社会接触。
再次,要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有机结合,共同为学生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校是教育的摇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要设置适当的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形成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甘心奉献的理念。学校要建立“多元”学习评价机制,突出实践教学。要扬长避短,以实践为指导,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为家长,要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家庭文化氛围,把自信、勤劳、坚毅、机智等良好品质通过言传身教转移到孩子身上,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6
关键词:课堂激趣 意义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82-02
作者简介:张小娇(1969―),广东湛江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广东湛江市第十六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显然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呼唤富于乐趣、富于智慧、富于活力、富于生命力的课堂,呼唤学习动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这就使课堂激趣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摆在了语文教师眼前。
一、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课堂,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1.当今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奋斗目标,为符合这一时代要求,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思维敏捷、具有个性、富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传统课堂,由于教师的“一堂包办”,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力被禁锢,缺乏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迫不及待地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教育必须还学生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还一个发展学生特长的课堂,必须还一个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
2.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新、尖端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对公民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对教育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广泛。党的十报告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根本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育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情操高尚、素质文明、身心健康、学识丰富、特长鲜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认知、记忆的内容进行一味灌输,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学生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妈妈陪同读大学”“脏衣脏袜邮回家”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者更有“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大学投毒事件”“朱令‘铊’中毒事件”的发生,这不能不说这是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缺陷。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则迫不及待地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教育必须还学生一个培养高尚品德的课堂,必须还学生一个促进身心健康的课堂,必须还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课堂。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教育面临的最紧迫、最长远的任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都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且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终身发展。
二、神通广大:教学激趣魅力无穷
(一)教学激趣,体现教育人本精神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开展。课堂激趣,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各样教学问题,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激趣,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关注能力与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激趣,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特长、个性发展,掌握方法、终身发展。
(二)教学激趣,提升教师教育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思想引导者,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修养,“为人师表”“躬行实践”“身正为范”,以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感染、引导和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具备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创设学习情境,“乐观民主”“妙趣横生”“新颖机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肯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老师。
(三)教学激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符合学生本能、兴趣和需要的趣味课堂,学生身心愉悦,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活泼、好奇、探究的天性自然展现、焕发,由内到外、自觉、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体现出对学习的无限热情。
(四)教学激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充满趣味的课堂,学生乐在其中,思维积极。“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造,个性得以自由张扬,丰富发展,潜在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
(五)教学激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充满趣味的课堂是富有生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学习乐不可支,精神抖擞;学习活动开发智力,启迪智慧,培养品质;教师鼓励表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激趣,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一种切实可行、高效高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