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范文1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依托。创意产业本质上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问题。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地理位置、人才储备以及经济基础等,为制造业的革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人力成本提高、资源环境恶化等因素,江浙沪地区制造业发展渐入瓶颈,于是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安徽省在加快产业承接、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意产业体现了高度的产业融合,其中制造业是创意产品重要的融入方。创意产业为制造业提供创新设计,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制造业为创意产业培育市场或客户。未来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将体现为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究竟如何衡量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发挥创意产业的创新融合功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根据1997年、2002年及2007年全国和泛长三角经济区三省一市的投入产出表,对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为该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建议。
1.文献综述
我国区域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总体提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以制造业、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产业接力式发展为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孔伟杰指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因素,单纯依赖于出口数量扩张无益于企业转型升级甚至可能出现负向效应,而发达国家的后向技术关联效应将会激发企业转型升级。但自主创新对制造业结构的作用受创新类型、创新结构、创新成果转化等因素的影响;Mac-pherson通过对纽约市制造企业与外部生产业之间关系分析后,发现制造企业对研究、设计、产品开发等外部生产的需求显著增强。
对于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产业的融合发展,Fredfiklin等指出: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正在模糊,产业融合的演进同时在企业和产业层面展开,主要过程包括知识融合、技术融合、应用融合和产业融合。创意产业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颠覆,是基于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主要靠占领设计前沿、应用新技术和形成密集但自由的创新者、生产者、消费者的新网络而保持竞争优势;新创意衍生出的新产品和新市场以及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将促使一国经济成长和转型;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突破代工型经济瓶颈、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强化企业对危机的抵御能力,从而加快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价值链;张胜冰指出包括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咨询策划等在内的工业创意活动,体现了创意产业与生产业良好的交叉融合;而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多通过延伸融合、交叉融合和关联融合三种机制协调发展。
以上研究成果对制造业及创意产业的功能地位、关联融合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基于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两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征与趋势,对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进行比较研究。
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金融创新 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9-011-04
股权投资业务是指通过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获得企业经营管理权,并利用投资机构自身专业能力、管理经验,优化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架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附加值,再通过上市、并购、管理层收购或柜台市场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退出,从而获得收益的投资方式,包括VC(创业投资)、PE(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寻找潜力企业、改造收购企业、卖掉升值企业”。
我们认为,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则是在股权投资业务的各个环节,融银行、证券、信托、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结合股权基金管理公司、产权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专业服务,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围绕股权投资打造覆盖企业金融和个人金融的业务链条,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一、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
(一)世界范围内股权投资业务快速发展
股权投资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股权投资的开始。仅仅几十年间,股权投资已成为西方国家除银行贷款外的重要投资手段,占其GDP的4%至5%。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股权投资基金数量增加近7倍,管理资产规模增加约25倍,总投资额突破5000亿美元,并诞生了KKR、凯雷、华平、摩根、新桥、英联、黑石等多家托管规模超过百亿美元的全世界知名股权投资基金。
20世纪80年代,股权投资业务登陆我国。经过十余年的“潜伏期”,90年代中期,股权投资业务得益于海外风险投资理念的渗透和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5年以来,股权投资业务逐渐被银行、基金、信托等国内金融机构关注,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股权投资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本土股权投资基金逐步取代外资在国内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末,中国大陆股权投资基金约500余支,总募集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积极介入股权投资领域
本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业对股权投资业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和中信、浦发、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均高度重视股权投资业务,以不同形式、不同角色,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各个环节中去(详见附表)。其中,浦发银行在天津专门设立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业务部;建设银行旗下子公司建银国际在2009年完成股权投资业务案例4件,总金额达1700万美元,规模居当年机构投资数量前列。目前,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1. 并购贷款
对投资方发放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以项目贷款的方式,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不同于普通贷款的是,该类贷款只能以股权分红形式偿还债务,风险较大。
2. 托管+财务顾问
银行作为资金的托管人,负责保障股权投资资金安全,避免投资基金与其他资金相混淆,并提供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等服务。这也是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基本模式。
3. 私人银行业务+信托型股权投资基金
该种模式以信托型为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架构,成立信托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向企业或有较大资本、丰富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发放信托凭证,在国家规定的信托投资标准内融集民间闲散资金。这一方面通过银行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数量来募集股权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私人银行中理财业务的服务内容。
4. 银证合作
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全面合作将银行对于股权投资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推向了一个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平台。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能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为股权投资业务提供融资、投资、投资后管理支持以及投资退出、托管等多方面金融服务,为股权投资业务的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制定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三)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服务模式
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对以上四种业务模式的全面综合和深入拓展,并增加民间融资、公司治理、上市退出等多项环节,满足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同时,依托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模式下,完善综合服务链条,实现各金融领域间业务的迅速衔接和有效配合,优化服务流程,丰富服务内容,实现全面金融服务。
二、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弊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普遍类似、产品雷同,银行专注于业务规模,过于注重发展传统业务:一是银行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差异化,与市场、客户需求逐渐脱节。二是同业间营销战愈演愈烈,“托关系”成为业务发展的核心环节,传统业务发展潜力不足,容易陷入瓶颈。三是资本市场发展逆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压缩了银行业在市场主体融资活动中的占比。四是缺乏特色业务支撑,银行议价能力逐渐降低,赢利水平难以提高。五是银行自身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无法与国际接轨,在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积极向中间业务转型
近年来,各大银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提升向价值提升转型,纷纷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实现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零售业务等相关业务的融合发展,并积极介入基金托管、金融租赁、保险、信托等,构建综合化经营平台。在公司业务领域,大力发展财务顾问等业务;在零售业务领域,逐步向理财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延伸;强化网点功能建设,大力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渠道发展;在银行卡业务方面,逐步扩大贷记卡业务规模和自有商户数量;在业务方面,多方面深化合作,提高业务效益提升。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为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银行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操作经验。
(三)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股权投资业务是新金融资本、高端人才和高成长企业的结合,虽然收益高,但在组建初期仍会遭遇资金募集、政策准入等方面问题。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项目资源、信息来源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原因其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关注程度有待提高。股权投资和银行业务在风险容忍度、投资持续性、资金募集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使银行充分利用其综合化实力和国际化影响力,对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模式下,全面介入股权投资业务,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传统金融服务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在新形势下,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更能进一步扩大银行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以股权投资为核心建立产业金融一体化战略联盟,有利于金融资本迅速转变为产业资本,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与股权投资密切相关的国家基本法律修订,尤其是2009年10月份创业板推出,股权投资形成机制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2010年4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股权投资业务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西方国家,股权投资业务已与银行紧紧相连,股权投资资金来源中,绝大部分都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其中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占60%以上。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国内股权投资业务将达到这个比例。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不仅是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的要求,也是银行转型升级、实现综合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国金融业逐渐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要求,符合金融服务发展转型升级的趋势。
(四)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政策面上,由于部门立法、条块分割,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股权投资业务的统一法律体系,股权投资业务仍缺乏标准化的办理流程。二是股权投资业务所具备的保密性使得该业务在实际操作时会产生非上市企业财务数据会计制度不健全、报表质量不高、财务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可能导致操作风险、合规风险、道德风险等。三是国内股权投资业务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和考核标准,管理人职业素养和商业感觉有待提高,公司治理成果尚不能保证。四是目前众多发展初期的企业难以在基金存续期内满足上市条件,国内证券市场难以满足退出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权投资资金的流动性。
三、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的战略重点
(一)联合多家金融企业,完成产业链组织架构
银行以旗下的投行公司为主要发展阵地,与相关基金、信托公司出资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凭借银行的综合金融业务体系和基金公司的未上市投资经验,共同募集投资基金,挖掘转型升级行业中处于扩张期或成熟期的投资机会,为被投资企业提供一体化的增值服务,推动项目公司上市或并购重组。
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出资组建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证券公司,承接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投行上市业务,帮助被投资项目公司上市,带动社会资本和机构投资者等进入,在此过程中实现财富增值,同时贯通股权投资资本退出渠道。银行拥有的全资或控股的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及信托公司等,与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实现全面对接,充分挖掘股权投资带来的业务协同效应,在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实现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一体化。银行可以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框架下,获得国内银行系证券投行业务牌照和直接投资业务牌照,完善综合经营链条,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全程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的经营流程中,打造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金融产业链。
(二)综合多项业务品种,实现产业链环节构成
1.股权投资业务
股权投资机构以专业的投资能力,充分整合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广泛吸引各方面资金介入,为产业优化和升级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股权投资机构在为新兴行业及其优秀公司提供相对长期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对项目公司提供融资、财务管理、市场、技术、战略、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协助,与项目公司建立起“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公司的质效,并推动其中质地优良、盈利能力较强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发行上市或并购重组。
2.证券投行业务
证券公司承接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为项目公司提供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辅导、上市承销等一条龙服务,以股权投资业务为基础,通过资本市场和多种资本运作工具,推进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起到加快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级的作用。
3.银行、信托等金融业务
产业链上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托管、资金理财等传统服务,而且其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数量能够成为股权投资机构募集基金的备选池。此外,这些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机构网络,不仅能够充分调配金融资源,实现规模效应,针对项目公司的需求提供全面的存贷、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企业年金等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而且可以为项目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专业机构服务
股权投资在资金募集、项目挖掘、增值服务和投资退出等环节不仅需要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还需要从法律、财务等专业角度来对各个投资环节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查。法律、财务、评估、信用评级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机构能够以其专业的服务水准提升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竞争力,进而带动高端的专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协调。
(三)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1.业务拓展协同
由于当前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平衡资金成本。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机构的主营业务涵盖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专业服务各个领域,根据项目公司的实际需求提供贷款、股权融资、夹层资本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并且从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角度与项目公司实现紧密对接。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机构,都能够凭借银行、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庞大的资源网络及其与产业链上其它机构的密切配合,利用产业链的拓展互补效应和品牌协同效应拓展多元化业务。
2.营运资源协同
除了项目公司资源,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机构的其它运营资源,也将在法律政策允许和合作协议的范围内在产业链上进行共享调配,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保险机构、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运用其庞大的自有资金余额,通过股权投资机构充分将资金、人才、投资经验、研究资源、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金和人才在产业链上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各个机构的盈利来源。
3.风险控制协同
银行与股权投资业务的紧密结合,一方面能改变银行偏重于传统企业服务的现状,更多地关注到新兴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另一方面,股权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上证券公司、专业服务机构的介入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股权投资业务提供的建议,能够有效地降低整条产业链的风险,保证投资业务风险的可控性;再者,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整合了这两类机构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客户企业快速成长的机率,从而减少银行和股权投资机构自身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丁华,《试论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商界,2009(12)
2.房四海,《风险投资与创业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高正平,《中国商业银行股权投资业务分析》[J]
4.马克・默比乌斯著,鲁刚伟、何伟译,《股权投资实用指南: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re concept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李连发、李波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及案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6.卢栎仁,《规范PE是产权市场发展新机遇――对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的评析》[J],产权导刊2009(5)
7.清科研究中心,《2009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统计报告》[R]
8.武圣涛,《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制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12)
9.颜慧,《私募基金监管:国际调整与我国的制度选择》[J],中国金融,2009(23)
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实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1-03
近年来,在淮安市委市政府主导和推动下,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淮安市高职校)借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主动融入、大胆创新,积极策应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区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淮安职教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一、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跟踪需求,催生“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淮安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产教深度对接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北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淮安坚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进程,着力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淮安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淮安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将淮安市高职校划入开发区管理,为实施“区校一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从战略层面推动学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道路。
(二)园区经济提档升级推动产教联体发展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迫切需要区域内高水平职业学校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开发区打造“台资聚集新高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富士康淮安科技城、明基达方电子、台玻集团、膳魔师等台资大项目纷纷落户,区域内形成了“4+2”工业体系和“4+3”现代服务体系,累计进区企业500余家,外资企业200多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必然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经济能力的“双提升”。
(三)学校追求优质发展推动产教全面融合
淮安市高职校是一所中、高职教育融合,全日制和开放本、专科教育并举的市属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作为市级层面的职教中心,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丰硕的内涵成果,还要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了实现学校优质发展,主动融入园区,深化校企合作,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已成为必然之举。
二、立足学校办学实际,积极实践,丰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明确“市区共建”,推进区校一体化发展
经充分的调研论证,市政府明确,在保持学校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的基础上,将市高职校划归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要求开发区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加强对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安排,市、区共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财政支持,由此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市、区共建的管理体制,为推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开发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在实体建设方面,开发区为学校在工业园区投入4亿多元新建了占地面积340多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区,实现了校区与园区零距离对接。在机制建设方面,开发区强化统筹力度,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办职教区域合作(淮安)论坛,为学校办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区支持学校牵头成立了“淮安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办学联合体,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机制。在政策扶持方面,开发区出台了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引进、校企合作、经费支持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良好的的职教发展保障机制,成为江苏省第二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二)动态调整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机对接
根据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一是与现代制造业对接,打造装备制造类品牌专业。学校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主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校作为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园区“4+2”工业体系需要的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二是与IT产业对接,建设信息技术类特色专业。学校与区内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外包等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等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加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建设。三是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专业。学校瞄准物流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扩大了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从物流企业引进5名技术骨干充实师资,先后争取央财120万、省财300万元,总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三)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学校把握产教融合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建立内部契约型合作关系,努力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订单培养。学校围绕主干专业与企业共建了20个订单培养班,部分班级以企业冠名,如“淮钢班”“保安班”“软件人才特色班”等,连续举办六届“富士康建教合作专班”,建立了双主w、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引企入校。引进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在校内投资设备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与中诺思联合共建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与浙大博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逆向造型研发中心,与北京洛捷斯特公司合作建设江苏第一个“长风网”学习中心。校企共建共享,共同育人。三是企业办校。学校与膳魔师、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开办“厂中校”,与淮安益恒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敏实集团淮安公司等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双元模式。在开发区加快推进“巩固台资、进军欧美”进程中,学校主动策应、支持服务开发区打造欧美日韩企业投资热土,引进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并积极推进本土化实践,为欧美企业进驻淮安提前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推进协同育人,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一体化育人,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主要的实现形式有:一是校企互嵌式。数控专业与敏实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双向嵌入”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建立“四嵌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四嵌”即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嵌入IT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嵌入企业职业培训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嵌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专业课程标准中嵌入IT行业标准;“四化”就是培养目标终身化,师生身份双重化,教学环境情境化,评价模式多元化。二是工学交替式。机电专业对接膳魔师、臻鼎科技等园区企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见习、轮转实习、顶岗实习,形成校企一体、双元培养、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物流专业学生在百世科技集团等企业要参加3次以上渐进式顶岗,优秀的学生将进入“雪狼计划”等项目培训,从而成为企业未来的骨干。三是前校后厂式。学校保安、电子等专业与市保安公司、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开展订单招生,开办“厂中校”;数控、电子与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校中厂”,引进富士康、达方电子等数家企业生产线,建立“七合一”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三、坚持科学发展方向,登高望远,深化“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推动优化市区共建管理体制
市区共建的两级管理体制,为推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是淮安职教发展的特有体制,具有政府统筹管理的前瞻性。下一步,学校将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两级共建机制,在经费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着力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
策应淮安“4+2”工业体系(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4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3”现代服务体系(即物流、金融、旅游、商贸4大基础服务业加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3大新兴服务业),对接园区产业链和产业群的拓展,淮安市高职校要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3―4个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省级现代化专业群。要开展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适应多元课程需要的“产教综合体”,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便利。
(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学校要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和企业需要进行合作,重点建立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合作的师资培养机制。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即品牌和特色专业要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四)扎实开展“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育人
利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继续拓展“双元制”办学规模,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上,学校将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点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求、专业特点、招生方式的不同,与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类企业深度合作,从不同路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现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元育人、学徒成人成才。
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范文4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通过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内涵、融合发展的现状,明确提出制约河南省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性制约、制造业低端化生产、城市化水平低及人才支撑能力弱、外资企业与本地生产的关联度低等。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03-02
1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1.1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现代制造业是指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模式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验和服务等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当前制造业日益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逐渐由以制造环节为中心发展为以服务环节为中心;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制造业的研发设计、融资和后期维护等环节正在向现代服务业融合,特别是物流、金融、风险投资、研究设计、制造技术等专业服务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大力支持。
1.2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依存,制造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相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借助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将制造业企业中非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服务,能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作用,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拓展,尤其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业直接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相互融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加强专业分工和协同合作,一直以来,制造业与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存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逐渐减小,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证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极大地提高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施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能够为我国发展成为服务型社会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 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经济发展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河南作为农业和经济大省,2012年实现GDP总值29810.14亿元,连续六年在全国名列第五位。河南省拥有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成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领先水平的重型机械、电子的大型制造业,同时近年来积极吸引外资,引入可口可乐、富士康、华润集团等外商投资制造业。河南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较大需求。2012年河南省实现工业产值15357.3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7.10%,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幅度达到76.2%,占比从上年同期的3.6%上升至4.7%,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第二,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61%、29.67%、3025%、3333%,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的原因在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现代化内涵不足
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的比重逐年降低,工业产值在GDP中一直占据主要位置,服务业占GDP份额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但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一直表现出传统产业比重高、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关联融合度低等典型特征。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相对于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钢铁、冶金、煤炭等领域的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全省经济增速缓慢的现实。
2.3 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速缓慢
由于服务业市场尚待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和安全意识薄弱,各级政府部门、服务行业、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横向合作。2011年与2012年河南省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7991.72亿元、9017.63亿元。2012年服务业各行业占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75%,批发和零售业19.72%,食宿和餐饮业10.06%,金融业11.51%,房地产业12.01%,其他服务业34.94%。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占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均衡,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各行业服务业在2012年的增速不均衡,金融业最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增长较慢。因此,河南省应当加大力度对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进行扶持。此外,河南省传统服务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治理体制,全省各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失衡。
3 制约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于河南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目前制约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 体制性因素
河南省制造业结构低端化。河南省部分区域虽然已经建成规模化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河南省各地制造业产值主要来源于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漏洞,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限制了企业外包服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由于低端制造企业对于研发设计、咨询管理以及外包服务等服务性环节的需求有限,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2 服务业垄断性较强
由于存在行政干预,服务行业尤其是金融保险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了服务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导致服务行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企业经营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供给能力。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偏低,生产业发展更为滞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制造业通常在企业内部开展研发设计等服务,从而制约服务业的整体社会需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3.3 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促进服务业的集中发展。目前,河南省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布局中拥有若干工业中心城市和纺织、机械、煤炭、有色金属等工业基地。但是河南省产业资源分散,服务业集聚水平不高,城市工业布局需要调整,导致制造业链条上的生产环节得不到相关服务体系的支撑,城市化进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服务业主要由企业内部开展,不仅制约了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而且难以有效地提升制造业效率。只有通过对服务业有较高需求的制造业进行适度集聚,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显著强化生产业的支撑能力,同时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关系。
3.4 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服务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普遍较高。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新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人才。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借助于高素质复合人才。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涵不明确,并没有重视较强实用型的职业教育,而且缺乏对现实人才市场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析,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3.5 外资企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较低
截止到2012年底,河南省成立外商投资企业7000余家,外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但是河南省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土地、环境等自然资源引进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能够迅速增加河南省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但是外商投资企业缺乏跨行业、跨领域多样化经营;尤其是在自主知识产权、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引入外资的金额较少。由于外资企业主要通过进口方式获得产品设计、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因此缺乏对河南省研发技术等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婷,林存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0,(23).
[2]刘伊凡.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J].经济研究,2012,(4):15-27.
[4]吴曙光.生产业与制造业升级协同关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5):184-185.
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范文5
摘 要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本身就是多重元素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化与科技、金融、创意设计、工业制造、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城市业态的融合,开辟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本文以镇江市广播电视台为例,初探文化产业融合式发展的可行路径和方式。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路径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国内外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产业显现出更深层次的潜在功能,文化产业的融合特性已经使得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产业现象,而是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生发展范式,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融合式发展的定义
文化产业融合是指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打破原来的行业界限,进而开拓全新领域的现象和特征。
在各种产业中,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比较突出的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具有融合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这种融合跨越了产业的界限,在技术创新的平台上将文化、科技、制造和服务等融为一体,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或者是新的增长点,进而形成新的融合性的产业形态。与原来单一的产业相比,融合之处往往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融合后的新业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融合式发展的意义
(一)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能耗低、附加值高、产出高的独特优势,实现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不仅能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更能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调结构、扩消费、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促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当前,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产业融合突破产业分立的限制,为文化产业提供扩大规模、扩展事业范围、扩张产业边界、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创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巨大商机,推动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进而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拉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注重产品功能性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产品的文化价值。在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升级路径的同时,开辟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的新路径。
三、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式发展的主要路径
随着文化产业作为“无边界”产业的特性愈加突出,跨界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效率。一方面,通过行业渗透或产业链的打通,可以让企业在原本不相关的渠道里共享资源,节约成本;另一方面,高新科技企业的融入,尤其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席卷之下,也可以让文化企业的长远发展获得新鲜元素。
(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业凭借其实体产业本身的属性优势,与文化产业的研发、设计、品牌效应等要素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科品、新的品牌以及新的服务。一是以工业旅游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融合。二是以动漫产业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融合。三是以工业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融合。
(二)文化产业与智慧城市融合。一方面,文化产业从业者将会根据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新发掘的需求,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内容产品,如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根据受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与特点,创造互联网服务平台模式,并催生Facebook、微博、微信、博客、威客等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与类别;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改变传统文化产业模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既包括充分运用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也包括从引入新载体和新商业模式的角度入手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如日益丰富的数字化移动终端以及以淘宝等为载体的网络商业模式。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随着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都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保存和传承, 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实践证明,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并从根本上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四)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金融产业的支持。在提供金融资金投资机会的同时,文化产业也促进金融产业进行机构改革和产品创新,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文化金融产业,推动了面向文化市场的文化业务和文化资产的投融资和资本运营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定制金融产品的开发。
(五)文化产业与创意农业融合。文化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基础,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休闲旅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六)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具备了融合的机制。推动体育内容与文化平台的融合,发挥文化产业的平台优势,利用平台打造体育产业品牌影响力。推动体育元素与文艺创作的融合。推动体育与文艺、演艺、媒体、出版、文化节庆活动等的结合,打造有特色的娱乐产品和知名赛事品牌。
四、镇江市广播电视台文化产业融合式发展实践
(一)总体策略
1.文化营销城市策略。把每一个城市看成是中国众多城市的典型代表,致力于发现和张扬城市所蕴含的中国元素,让城市成为文化中国的一个窗口,打造文化的高峰和产业爆发点和高地,生产、提供具有全球视野、中国高度和地方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双轮驱动策略。文化是形态,产业是手段。一方面,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内容和产品进行升级和提升,打造文化精品,塑造文化品牌,强化个性体验,开发多样化业态的表现,开发多种表现形式的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另一方面,以文化为创意核心,引入、延伸到各个行业、业态中,以文化的植入激发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把文化产业的概念覆盖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涵盖到消费者需求的方方面面,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3.“主题―品牌―产业化”策略。首先整合资源、要素做主题,通过一定量的积累,为打造品牌做支撑。其次,包装、宣传,打造品牌,并不断丰富内涵、提升价值。最后,落脚点在产业化运作上,利用品牌的附增加值,通过市场化运,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盈利节点。
4.资本引领策略。资源可能是区域性、行业性、阶段性的。资本是汇通天下,是无疆无界的。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撑和撬动,借助资本的力量和渗透性,去整合、调用有界的资源,实现跨界、跨区域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1.文化+科技。一是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广播电视、出版及版权服务、工艺美术、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二是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影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以创意为核心、具有高增值性的新型文化业态。建设全媒体传播和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进多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和业务流程再造,形成节目跨屏传播和多媒体传播矩阵。构建“镇江传媒网”,推出“一起镇江”移动客户端;二是融入智慧镇江建设,组织实施镇江城市智能公交站台建设和改造工程;三是实施屏战略,拓展户外移动电视频道,在公交车、出租车、银行、医院等公众集聚区,建设移动电子屏。
2.文化+商贸。创新广告营销模式,拓展购物市场。将传统广告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开创分账营销、“广告+导购”新模式。进军房产营销、汽车用品服务市场,提供更专业、更精细的广告后延服务。
3.文化+旅游。创立长江国际音乐节品牌,打造节假日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定制实景演出水景秀《水漫金山》。整合旅游、传媒资源优势,创新开发“唐诗宋词之旅”、“随着课本去旅游”、“赛珍珠之旅”等主题化、个性化旅游产品。依托读者、听众、观众俱乐部等,建设目标人群大数据库,定制和推送旅游产品。
4.文化+金融。成立小贷公司并在全国“新三板”挂牌上市。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资产管理、文化投资、融资担保、基金管理等公司,形成畅通的文化金融板块产业链,积极投资参与产业实体经营管理。
5.文化+农业。在镇江丹徒区设立“创意农业”基地,对所产大米和示范地茶叶通过文化包装,推出“山樵耕夫”大米、“玉棠春晓”茶叶,并在市区设立经销点。
参考文献:
[1]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张胜冰.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对城市的作用及中国的发展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沙吉.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融合研究[J].市场周刊,2013(11).
[4]吕新海.文化创意农业: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与创意农业的结合[J].现代交际,2012(12).
[5]周锦.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4(11).
[6]陈东.智慧城市中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1).
[7]朱蓉.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01).
[8]冯晓棠.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14(4).
[9]白婧等.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1(2).
[10]张海燕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
[11]孙洁.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思路与模式――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2015(8).
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范文6
作为旅游发展建设的核心属性之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的结构调整下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在推动文化信息传播的同时,发展区域旅游业,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休闲文化旅游服务,促进中国整体旅游业向着休闲时展。
一、张家口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
(一)旅游产业的深化发展是融合的内在动力
在现代旅游业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着休闲旅游发展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旅游参与人员对于旅游地区文化精神的诉求。而为了满足旅游人员的时代需求特征,突出显示旅游产业在文化方面的内在需要,旅游建设过程中就必将文化元素渗透于旅游产业活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在产业内部催生出了具有个性特的强烈驱动原动力,促使文化与旅游真正的开始融合发展。
(二)旅游市场的结构升级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随着张家口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由传统的单一性发展需要转变为多元化、高趋向的市场整体消费需要,从而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旅游业必须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结构升级的需要,从而从外部激化了融合发展的产生。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使以科学技术为发展支撑的相关行业的划分边界也由原本的清晰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概念模糊。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文化发展方面对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将旅游地域的文化内涵真正的融于到旅游产业的构建之中,才能够从深层次赋予旅游地区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进而不断推进当地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张家口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立足于地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出规划设计的实践引领作用
文化与旅游在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事前规划。近年来,国家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尤其强调在旅游地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国务院甚至为此颁布了相应的振兴文化产业规划以及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市地区也因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共同推动文化旅游建设。张家口深刻了解了上级的指导意见后,结合张家口地区旅游发展的自身特色和时代形式,参照其他旅游地区的成功结合经验,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最终制定出较为先进的规划措施,并在后期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其能够真正的实现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张家口崇礼的滑雪产业现已发展较为成熟,借助北京申办2020冬奥会这一契机,对滑雪产业进行整体规划,较为突出的是万隆滑雪场,其完备的旅游设施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世界已小有名气。
(二)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并不是单纯的配对和生硬的叠加,而是通过对具备一定市场价值、旅游价值文化资源的选取与加工,将其转变为旅游文化资源,才真正做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发展。张家口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相当丰富的种类,但是各种类之间的结合性不强,所以必须在深入挖掘各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具有内在联系的资源加以整合,真正的将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转变为该地区在旅游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该地区竞争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集结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界的相关人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探索,寻求这些资源与社会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传承之间的结合点,走差异化和具有地区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张家口蔚县的传统民俗活动:打树花。这项古代被穷人家用来庆祝新年的方式延续至今成为一种受到世界各地游人欢迎的民俗文化,是对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的最好验证。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看过打树花表演后,撰文称:"中国人过灯节的风俗成百上千,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却独一无二。
(三)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
在旅游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融合发展中对传统文化单一模式的改变,将静态文化资源中相对分散的文化元素和高深的文化思想内涵转变为具备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具有较强参与性质的旅游文化体验活动。要在旅游地区内注意对文化演艺作品的开发和设计,在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推动旅游地区文化演艺单位、场所和当期旅游公司之间的联合发展。并且通过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承接文化表演的艺术团体能够在充足的资源支持下,创新节目表演形式,增强体验活动的实际吸引力,使游客在体验活动中感受文化精神的休闲审美享受。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