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教育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卫生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卫生教育培训

卫生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乡镇卫生院;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中间枢纽,是保证卫生服务诸多功能在农村基层落实的关键环节。而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与其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密不可分,合理配置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稳定且具有较高素质的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不仅是保证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更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全科型乡镇卫生院科技综合示范及相应产品开发”中“全科型乡镇卫生院适宜人才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子项目的成果。该项目以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为载体,研究建立全科型乡镇卫生院。本研究在对该卫生院卫生人员基本情况与教育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全科型乡镇卫生院对适宜人才队伍的要求,开展培训实践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口东卫生院31名卫生技术人员与隶属于该院的14名乡村医生为培训对象。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团体深度访谈、试卷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培训对象教育培训现状、需求及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1.3 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

1.3.1 培训目标通过系统化设计培训内容与培训实施,全面提升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知识与技术水平,进而提升该卫生院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全科型乡镇卫生院要求。

1.3.2 培训内设计 在项目建设期内,对该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将培训内容整体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五大模块:全科医学基础理论模块、社区卫生服务基础模块、公共卫生基础模块、临床医疗模块和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模块:根据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进一步划分为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的培训和技术骨干参加的培训。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包括公共卫生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和西医适宜技术,其中公共生适宜技术根据内容穿插在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和公共卫生基础两个模块中培训(见图1)。

1.3.3 培训实施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完成全部培训任务:采用模块化的培训方式,大模块下包含小模块,每一次培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这种培训方式主要考虑到接受培训人员均为在职职工,工学矛盾问题突出,在系统化设计培训内容之后将培训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其优势在于时间安排更为灵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个人基础与工作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培训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样本卫生院提供了大量参考教材与相关书籍。其中面授名训时间为40 d,总计320学时,根据该院时间安排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下派相关专家、教师到卫生院授课。

2、结果

培训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参由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对培训过程的满意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参加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理念、学习习惯的转变情况;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情况;样本卫生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情况。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以卫生技术人员为对象的培训效果问卷调查与小组访谈;实施培训前的测验与实施培训后的测验对比。

2.1 问卷调查结果共42人参加效果评价问卷调查与测试,包括31名卫生技术人员和11名乡村医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满意度为95.2%(40/42),教学方法满意度为92.9%(39/42),教材满意度为90.5%(38/42),课程安排、培训管理满意度为97.6%(41/42)。见表2。

从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上来说,78.6%(33/42)能够掌握或基本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理论,88.1%(37/42)掌握或基本掌握公共卫生基础与技术、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理论与技术、适宜技术。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公共卫生基础与技术、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理论与技术三项培训内容有1~2人完全不能掌握,均为医技人员,见表3。

培训对学员学习理念、学习习惯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5.7%(36/42)对全科医学有了全面的认识,71.4%(30/42)认为自己的知识有所更新,59.5%(25/42)认为专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47.6%(20/42)认为服务观念有所转变,38.1%(16/42)认为学习动机有所增强,33.3%(14/42)认为培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然而,57.1%(24/42)的学员认为培训不能满足需要,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19.1%(8/42)的学员认为虽然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但是为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支持。

培训对工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76.2%(32/42)为患者(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的时间明显增多,61.9%(26/42)能够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50.0%(21/42)诊疗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全科思维,42.9%(18/42)工作中能够应用培训所学的新技术。从回收问卷中所提到的建议和意见中可以发现,多数学员希望今后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培训,培训对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非常有效。

2.2 团体访谈结果 共有8名学员参加小组访谈,包括医生6名,护士2名。访谈主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哪些课程印象最深刻?”、“哪些适宜技术对工作最有帮助?”、“工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整体素质及精神面貌是否有了明显改观?”、“是否能够将课堂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从培训课程角度来说,学员认为所有老师授课水平都很高,特别是对全科诊疗思维、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课程印象最深刻,主要是因为教师授课的方式比较灵活,内容比较新鲜。此外学员认为来自于临床一线的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更多地将临床案例和临床新进展带入课堂,这对学员来说很有吸引力,但惟一遗憾的是学时太少。适宜技术对工作都很有帮助,特别是心电图、糖尿病、急救、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大家认为这些知识既常用但自己掌握的又不是太好,通过培训可以为患者和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接受培训后,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方式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患者做健康宣教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了。一位全科医生谈到:“从前因为知识缺乏,想和患者讲也讲不出来,现在通过培训,这些知识都有所增加,知道该怎么指导患者了。而且我们现在还主动到村子里,给他们上课,做健康教育。通过这种形式,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积累,对个人很有好处。”此外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在诊疗过程中更倾向于运用全科思维了。一名在村卫生室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人员谈到:“以前来个高血压的患者,我就给他们开点药就完事了,现在我会问他一些和生活方式、个人脾气秉性还有家庭关系等有关的一些事情,有时还会调解家庭矛盾,会给他一些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总之,好像工作范畴不再局限于打针、开药了。”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

访谈对象普遍认为此次培训对工作非常有帮助,个人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是因为工作太忙,休息时间少,本人自学的时间显得不足,更倾向于教师的面授,尽管授课老师提供了相关自学材料,但是几乎没有人在课后深入、广泛的阅读和学习。自学能力不足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共性。另外,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培训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提高,但是还不够深入,希望今后能够经常开展类似培训,特别是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更受他们欢迎,因为可以知道更多的学科新进展和临床用药新进展。对于适宜技术的培训,访谈对象希望能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最好可以有机会出去进修。通过本项目培训,在职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培训所产生的明显效果,本次培训结束后,医院开始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更为适用且多样的培训项目。

2.3 试卷测试结果 采用培训前调研使用的同一套试题对学员进行培训后测试,两次测试间隔一年半时间,培训前的测试并未做成绩反馈与分析,具有较高的同测信度。培训前护士平均得分为(61.5±8.0)分,培训后平均得分为(72.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5,t=2.404,P0.05);培训前西医师平均分为(57.0±10.0)分,培训后平均得分(57.0±6.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n=15,t=0.000,P>0.05)。因测试题与培训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大部分内容需要培训者自学掌握与巩固,因此测试结果反映出,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我学习能力不足,参考书籍与资料利用不充分。

2.4 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培训对象为不同专业岗位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案设计应为多层次、多类别的。但培训对象的总量较小,每一专业类别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分层培训很难实施。因此,培训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内容更适合医生群体,对护理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针对性不足,他们仍须参加个性化的培训。另外,工学矛盾突出,难以保证每次课程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均能参加。原计划为提高整体培训效益,希望周边其他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愿参加培训的设想难以实现,使得整个培训项目的实施成本较高。

3、讨论

有研究提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应注重个性化,即根据农村卫生人员个人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尊重农村卫生人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村卫生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项目的培训实践作为个案,在个性化、精细化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成绩的同时,以下症结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3.1 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的提升问题 培训前后试卷测试的结果比较出乎意料:医生培训前后的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而护理人员测试成绩提高显著。在教育培训方面,护理人员比医生的受重视程度差很多,所有护理人员基本未参加过培训。虽然此次培训对护理人员的针对性并不强,但她们可能更珍惜学习机会,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医生虽然对培训主观感觉收获很大,但他们工作之余的自学意识与自学能力不强,这也与处于项目建设期工作量增加相关,卫生院定期组织学习交流的相关制度与学习氛围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单靠短期培训很难有较大幅度提升,提高他们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是当务之急。

卫生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目标定位;市民化;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0-),女,辽宁抚顺人,大连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4-0038-04

新生代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但对城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十分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的转移不仅表现为“离土”、“离乡”,更表现为“离坟”。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与诉求,面对这些变化,教育与培训必须及时做出调整,而调整的首要环节就是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进行深入剖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因其教育对象指向明确,只针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作的劳动人群,所以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来看属于第二层次的培养目标,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目标。所谓“定位”即确定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则是指在我国教育目的指引下,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与培训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什么样的人。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是有效开展教育与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明确了“把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什么的样人”的问题,对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选择和组织教育与培训内容,选取教育与培训方式和方法,实现既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定向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对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以明确指向,使整个教育与培训活动都能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一方面教育者能够在目标指引下组织、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使达到预期目标和培养规格成为教育活动的终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在目标指引下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新生代农民工一旦明白自己的培养预期和规格要求,会自觉朝着目标的达成方向而努力,把目标的实现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于教育与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教育与培训内容源于人类文化,而人类文化成果的多元性和广博性决定了教育与培训内容可选择的范围很大,有了明确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选择才有了依据。只有那些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需要,并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与培训内容,才能够被纳入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之中,而那些不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容则被排斥于教育与培训内容体系之外。有了科学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选择了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就可以在二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受教育者自身状况、服务于目标定位、符合教育内容特点的教育与培训方法与手段,使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和手段能够真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作技能的掌握、城市适应性的增强,实现其市民化、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对于教育与培训活动开展的结果具有评价作用。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规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预期规格和发展方向,对于整个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定向作用,整个教育与培训过程都要围绕这一目标选择内容、方法、手段,并不断修正工作的开展方向和具体举措。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实施后,可以参照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对教育与培训的结果加以评估,倘若没有达到目标预期的结果,就必须对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达到目标定位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活动,其具体实施举措才是有效的。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一)终极性目标取向

从要求的特点来看,教育与培训目标可以分为终极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活动应达到的终极性状态和结果的规定与判断,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终极性目标取向。从终极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关系来看,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阶段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性和发展的指向性。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是发展性目标的根本性依据,是确立发展性目标的指导思想。发展性目标是实现终极性目标的必经之路和具体策略,是终极性目标的具体体现[1]。发展性教育与培训目标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是教育与培训在某一阶段要达成的目标,不具有宏观指导性。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阶段性目标作为整体发展指向,用阶段性目标代替终极性目标,忽视了终极性目标的确定与具体化。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仅定位在阶段性发展高度的话,那么将无法解决超越这一阶段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仅定位或停滞于解决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就业这一高度,那么教育与培训将只能解决他们从“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以及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初始阶段遇到的问题。对于超越个体就业之上的可持续发展、全面适应问题,教育与培训将无所适从,这必将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后续发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进程。另外,对于不同个体而言,由于转移状态和素质结构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已经开始从“农民工”向“市民”转变,如果我们仍然把教育与培训目标仅停留在实现转移劳动力就业这一初级层面,那么必将使教育与培训落后于转移劳动力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群体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进行反思与建构。当然,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确定的终极性,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终极性高度,也不过是相对性的确定而已。

(二)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目标取向

确定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时候,人们总会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选择、确立与取舍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们不同的价值追求。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作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根本。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正好相反,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两种价值取向都能够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科学定位提供一定启示,但绝对不能以其来简单代替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依据,因为这两种主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既要考虑人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发展。

在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方面,无论是国家整体教育的发展定位,还是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在价值取向方面,都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根本价值取向,既要促进个人的发展,又要利于社会的发展,使人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无论教育与培训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价值实现的着眼点必须都落在人的发展上,没有人的发展,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难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发展实现其有序转移作为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的基础,把人发展的方向、教育与培训目标的指向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只有把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才能真正符合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和群体的需要,促进其顺利转移和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两个层次

(一)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市民”是指在城市地区,在社会身份上根据户籍制度被划为城市户口,而在职业身份上没有明确限定的劳动者。由于目前户籍制度对其社会身份的限制性依然存在,因此对于农民而言,不论其目前工作领域是否处于第一产业,都脱不掉“农民”头衔,即使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依然被称为“农民工”或“民工”。相反对于市民而言,无论其在城市进行生产、经营或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只要其具有了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市民身份,他们就始终具有市民的社会身份,享有市民权利,其中既包括经济权利,也包括政治权利。理想型的农民和理想型的市民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的两个端点,从农民走向市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进程,更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必然。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已经进入城市,未来还将以每年大约850万人的速度继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意味着生活和工作地域的变化,而且将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满足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发生转变,实现市民化。市民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从结果来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实现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Farmer或Cultivator)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向“市民”(Citizen)转变,从而实现其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另一方面要使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因子,实现个人知识、技能、观念、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提升。“发展出相应的能力(capability),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利用自身的市民权利,完全融入城市”。[2]具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和角色的转型,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二是在实现身份和角色转变的同时,通过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非农化,但无论是城市化还是非农化,农民在本质上都进行着市民化。“城市化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市民化的外部环境”,“在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民与现代城市因子相遇,已经开始在为全面的市民化做准备”[3]。无论是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还是他们的非农化,都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市民化才是发展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应定位于实现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发展。

(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不仅意味着他们要在流入地获得市民身份,具备市民素质,成为城市平等的一员,从人与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从相对传统的农村社会转移到现代城市社会,还意味着他们要与城市人口一起面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挑战,必须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实现市民化基础上人的现代化发展。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现代化的承载者,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性使然,更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人的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过程现代化以人的转变、人的发展为线索,强调人的传统性向人的现代性转变,这种转变过程是人的现代化实现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同时,人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结果,即实现人的素质全面现代化,达成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一方面要使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各种知识、能力、观念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人生存素质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发展素质的现代化。生存素质现代化可以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知识、能力和观念的适应性与现代社会条件的协调性。发展素质现代化可以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开放、市场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观念意识的超越性,即能够伴随并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4]。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农村社会进入更加开放和现代的城市社会,必然要在转移过程中面临来自工作与生活多方面的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素质与市民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问题,而且要与城市人口一起面临社会现代化发展给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所带来的挑战。对于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不仅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使自身素质在文化知识、工作技能、生活观念等多方面尽快适应现有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其在转移城市的基本生存,达成个人素质的初步现代化,而且要随着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延长、工作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认识和适应能力的加深,最终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个人发展素质现代化和素质的全面现代化。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还应在市民化基础上,更高定位于实现转移人口的现代化。

(三)市民化与现代化两个目标定位层次的关系

市民化和现代化虽然都蕴含着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但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现代化这两个目标定位层次的关系来看,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是对市民化目标定位的深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市民化和现代化两个层次是递进和加深的关系[5]。

其一,从内容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是其市民化的深化和发展,是其本质的完善。虽然教育与培训目标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和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上都囊括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并都可以通过外在教育和教化以及个体认识和内化来实现,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体现的多是对外在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则要求人有更高的追求和更新的目标内容,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要富于创新和开拓,既要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又要具有超越精神。市民化目标定位的内容相对简化,它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取得市民资格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现代化目标定位的内容相对丰富,它是超越传统并获得现代人素质的更高要求。

其二,从实质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是他们获得各种社会本质特征,即获得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意识性、自由性等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实质与市民化实质相联系,是市民化实质的深刻化,如果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建立和初步实现,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完善和进一步实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人只有达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占有和实现人的本质。

其三,从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结果是他们获得市民性、社会性,具备现代市民素质,成为合格的现代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现代化的结果是他们获得现代性,实现素质的全面现代化。从市民化与现代化的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市民化不等于现代化,现代人高于一般社会人。新生代农民工只有在获得市民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现代性,才能成为现代人。

其四,从作用来看,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发展,就可以使他们普遍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能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使社会正常稳定地运行和发展。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使其普遍成为现代人,就能进一步有效推动、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显然,这两者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都必须拥有绝大多数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才能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基础上,将众多市民进一步培养成现代人,则能大大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

总之,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其现代化的前提、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是其市民化的深化、发展。教育与培训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使其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的发展,成为城市中的合格市民,更要培养这些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员,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3-67.

[2][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04).

卫生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微博课堂;新生代 ;农民工

一、微博与微博课堂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2006年发源于美国的twit

ter,2009年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我国流行开。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分享、传播及信息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AP 、WEB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现在我国主要的微博平台有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微博虽然面世晚,但是发展快、信息准确性高、实时性好,同时它的内容覆盖面广、能够以多种形式传播。

利用微博的实时性与互动性进行网络教育,即形成了微博课堂。微博课堂通过微博这一媒体,利用电脑、手机客户端等载体实现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建立微博班、微博小组等学习组织,将课堂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等形式呈现于微博。在教学中教师、学生都可以实时参与互动,教学内容涉及知识学习、问题讨论、学习心得分享、在线学习考评等多方面。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学生在微博课堂中,既能实时参与当前新知识的学习,又能在回顾学习中遇到难题时随时求助加以解决,更符合知识学习、巩固、提高的动态学习规律。

二、微博课堂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优势

2015年1月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74亿。其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农民工总量的70%以上。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对工薪及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需求,所以对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及生活水平有更高的渴求。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了初中及高中教育,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已经普遍熟悉网络。他们能够熟练利用手机进行新闻浏览、聊天交流、信息检索、网络学习,对发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信息得心应手。相对于其它学习形式,微博课堂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也无需购买其他学习资料,只需使用自己的手机就可完成。学员可以随时随地登陆微博,进行微博课堂的学习和交流。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微博课堂这种方便快捷、经济易行的学习形式更容易接受。将微博课堂应用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是为农民工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创新农民工教育方式的有效尝试。

三、利用微博课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措施

(1)创新教学方式,形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最大程度发挥了教师为主体的主从教学模式,课堂开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为增加教学效果也会穿插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在主从式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完全掌控教学进程,但学生全程参与较少,是被动式学习。微博课堂教学氛围中的师生在空间上分离,师生关系也没有主从之分,师生地位平等,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师生在同一个学习群体相互交流,遇到问题相互反馈,共同努力解决,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进程。在教学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教学地位既是学习者又是知识传播者,教学角色的提升,激发了农民工学习互助的热情,使新生代农民工乐于在教学中探索与合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依据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求设置适合微博课堂的教学内容。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教育培训中的目的性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解决与工作、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城市生活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不仅希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同时更想通过培训对自己劳动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社会地位等方面有所帮和提升。微博课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以上需求,课程开设要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同时在课堂开设时,要充分利用微博课堂平台开放、实时传播、内容简短、互动性强的自媒体特性设置适合微博课堂开设的科目。(3)通过教学班、学习小组等教学组织建立合作式教学团队。在微博的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就要有一定的方法保证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在每个科目开设之初就要建立教学班、教学小组等教学组织。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添加关注成为微博课堂的虚拟教学班、而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同样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微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布置教学环节和教学主题,同时提供对应的学习资源。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对学习主题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农民工学员有了疑问随时可以向教师发问,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实时讨论解决。学员可以随时分享学习心得,参与在线学习考评。在教学进程中,为激发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由学员和教师共同评选学星。

微博课堂会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养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微博课堂的学习经历也会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好习惯,提升他们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卫生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图形设计 教学 创新思维方式 培养 训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多样化认识和理解。而图形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平面设计专业中,图形设计可谓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从艺术创作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以便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1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思维与图形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紧密,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图形艺术形象及其信息量,充分展现设计内涵与艺术构想。因此,图形设计过程不能单纯地借助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还需要借助于创新思维,赋予图形视觉流转过程中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图形设计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确保其能够充分之,使创新贯穿在自我设计作品的始终。

2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法分析

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途径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思维导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之初,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训练开始,教师应借助于某些具体或抽象元素,引导大家发散思维,转变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以激发其灵感。该阶段的训练通常需要在课堂中实现,且注重限制时间,使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训练,增强其思维活跃程度。在训练之初,可采用思维导图训练方法,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某项具象或抽象元素概念,使其结合主题采用图形方式开展发散性联想,可从形状、文字、功能、材质、概念、文化等不同方向出发进行扩散,各扩散点同时作为下个主题词,继续开展扩散,如此正如思维导图法一般,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并使学生脑中积淀大量图象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联想的广度,还扩大了观察的范围,转变了学生传统单一化的思考方式。

(2)默写式智力激励训练法。在创新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忽视开展逻辑思维培养,但其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设计初始阶段,学生要探寻的并非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而是最佳方案,因而势必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教师可采用默写式激励训练法,将学生加以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循环式联想思维的训练。教师应提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图纸,将学生加以分组,各组成员数量即联想步骤。每步完成时间3-5min,所采用的图形,可由简单几何图形入手,以便掌握,然后循序渐进。训练之前,以各组人数为依据,在图纸上将对应空格画出。训练时,学生在规定图形范围内将所需绘画的形体自由画出,作为起点,随后将图纸传递给下位同学,由其结合该图形的内容,展开联想并对图形进行绘制,随后下传,直至图纸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发散”向“收敛”方向发展。这同图形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规律一致。

(3)希望列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开展有效的图形设计和构想。因此,可采用希望列举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想象力加以引导,打开其想象之门。教师可以采用希望列举训练法,先对小组进行分组,使各小组成员合作式开展训练,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氛围,对希望点进行收集。例如,可以“单元素功能再造”作为训练事例,以平时常见的鞋子、袜子等物品出发,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该物品的功能再造。要求学生对物品功能加以想象,转变其传统用途,对其新功能进行开发,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展现。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希望点列举,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列举的希望点,借助于文字方式加以记录。再对物品元素的功能进行想象、再造,创新其功能,并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表现。教师应注重引导大家不断完善,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一言以概之,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找准突破口,采取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发掘多方有效信息,力求实现同设计主题的有效吻合,这方为图形设计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卫生教育培训范文5

1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1.1 提高带教老师业务水平,定期进行带教教师培训 临床实践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操作能力转化的过程,这期间要训练学生兼备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故要求带教老师在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两方面都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我院选择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专业思想牢固、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医师担任带教工作,规培办公室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由高年资主任医师授课,从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医德医风等方面对进行培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1.2 联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传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主要有:研究生管理部门对新入院的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导师和带教老师对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指导;临床科室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小讲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医疗管理系统、医学学习软件逐渐渗透在研究生的学习中。美国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多采用计算机模拟系统,学生自主支配、动手的时间多。如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发明了计算机模拟病人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此病人的临床问题,然后进行干预治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病例,辅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非常逼真地再现严重病情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医学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临床技能和思维的培训。由中华医学会与BMJ集团合作推出的BMJ Best Practice 中文版BMJ最佳临床实践网页版正在我院试运行,该学习平台板块包括在线自学课程、网络视频课程和面授课,涉及评估、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课程以数字化线上课程为主,专家面授线下课程为辅,参照国家《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挑选核心学习模块,配合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系统化测评,以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完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我院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在使用该平台进行学习,导师和带教老师的作用由传统教学的讲授者转换为新式教学过程中的启发者和引导者,进行规培的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国内外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平台上获取国内外最新文献,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新思路。

1.3 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做好合一的解释工作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有规培人员共133人,其中社会学员68人,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65人,导师共有43人,随着导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在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15年,我院开始进行合一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对于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开展,研究生管理部门及时召集医院导师,将学校传达的《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实施细则(讨论稿)》分发给导师进行阅读,并由规培办工作人员将规培实施细则向导师进行解释说明。规培轮转细则与以往研究生轮转要求大致相同,但在三级学科轮转方面有了更全面、更细致的安排,有了前期的铺垫,提高了导师们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接受度。

2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资源不足,轮转科室安排困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中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轮转参加各主要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且轮转时间不得少于33个月。我院因处于发展阶段,南湖院区临床科室分配较紧凑,如某些楼层包含三个专业,加之医生办公室面积较小,目前轮转的研究生较多,很容易出现轮转研究生扎堆的现象。

2.2 导师更注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忽略了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有了明确的要求,在病史采集、体检能力、医疗操作技能、手术操作技能等方面都将进行阶段性考核,如出科考核、年底考核、结业考核,只有通过各项技能考核和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若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意愿,可安排其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这使得导师担心研究生技能操作不过关继而影响硕士学位的申请,所以更加注重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技能操作辅导上,而忽略了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3 多部门管理,职责不清 随着合一培养模式的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涉及到教育部和卫计委,具体实施涉及到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学院、附属医院及其他培训医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医务部、规培办、各临床科室等多部门。若未及时沟通协作,就会出现研究生轮转安排与社会人员规培轮转安排发生冲突,出现有些科室轮转人员较多,而有些科室则无人轮转的现象。

2.4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社会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者,省级卫生厅会有相应的拨款,给予医院、带教医生和培训生相对充足的经费,以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而并轨的研究生参加规培时无此项经费的支持,他们只享受在校研究生的待遇,仅有学校和培训单位发放补助,同时,研究生家庭还承担着学费的压力,因此研究生与培训生在待遇问题上有明显的差距,导致研究生心理存在落差并产生不公平的心理。同时,带教研究生的老师因未能获得相应的补助,也影响其带教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3 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1 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轮转 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有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多年来为各卫生医疗单位输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的接轨过程中,建议充分借鉴以往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结合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临床轮转时间。目前,我院七道湾院区的综合病房楼已投入使用,住院率稳步提升,且病房环境良好,每层楼临床科室分配专一,可将本院研究生按照南湖院区、七道湾院区的临床科室收住病人情况分配在两个院区进行轮转,来避免南湖院区轮转扎堆的现象。

3.2 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意识 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有着本质的区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倾向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毕业论文更偏向临床中出现的问题,一般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学术型研究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培养,在今后可能更多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新一代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临床技能的培养上,同时也要加强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其中加强导师培训,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定期举办导师培训会议,邀请学校研究生学院领导、医院援疆专家、各附属医院教授就临床医学的科研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讲座,提高导师的科研意识,教导研究生能结合平日的临床工作建立一个清晰的科研思路,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密切联系。

3.3 建立导师团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所以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由于很多高水平导师普遍兼任行政职务,每日要花费大量时间忙于行政事务,诸多因素均造成导师对学生投入学术指导实践的数量和频度非常有限,建议国内可采取国外导师团队制度,暨在同一专业中可由两到三位导师共同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分为主导师和辅导师,主导师为研究生入学时报考的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毕业论文,副导师主要是辅助主导师的工作,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导师们根据自身科研能力、临床水平对研究生进行侧重不同的培养,通过整个团队的能力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也有利于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的培养。

3.4 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研究生的培养涉及到培训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的多个科室,建议多协调沟通,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仔细,做到各部门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训质量。在进行同一工作内容时建议合并开展,比如岗前培训,可组织研究生、规培学员、实习生一并开展,做到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制定研究生、规培学员、实习生的轮转安排时,多个科室及时进行沟通商议,避免出现轮转学生扎堆或科室无轮转学生的现象。

卫生教育培训范文6

截至2004年12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认证业务中心已达到8家,认证教育培训中心已经增长至123家。同时,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与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中石化等部委、行业的合作,也取得很大进展,并得到多所院校、培训中心的认可。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这个知名品牌的影响下,一度“浑浊”的IT教育培训行业开始走向“清澈”。

目前,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已经发展成拥有全国网络技术水平考试、全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考试、全国数据库技术水平考试3项认证考试,几十门认证课程的体系。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针对高职高专学校推出的IT职业教育认证,可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创建体系化的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此外,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联合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针对卫生行业特色,推出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教育培训项目,促进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今年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针对IT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提出了整合培训的理念,将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推出的全国网络技术水平考试、全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考试、全国数据库技术水平考试和今后将推出的认证考试共20个认证考试,统一提供给认证教育培训中心。在认证期内,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推出的任何一项认证考试和培训课程,认证教育培训中心都可以免费获得。

今后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考试还将逐步完善认证体系,开发认证课程,建立5大类链式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净化IT教育培训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