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环境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环境规划

农业环境规划范文1

关键词:环境规划 建设思路小城镇

Abstract :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of small town planning guideline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law and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urposes, submitted a gener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ractice of the small town, proposed a gene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operability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lanningconstructionsmall town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而且已具相当的规模。但是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特别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造成了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在环境污染与小城镇人口急速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城镇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低起点的规划建设、无规划无序建设及大中城市污染控制理论与方法“同构”现象是造成这一严峻形势的关键因素。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不采取科学规划方法,必然对小城镇发展乃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目的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镇域农村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可以协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对乡镇环境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环境污染的问题,保护农林牧渔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一般规范

(1)总论

说明规划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规划原则、规划范围、规划时限、技术路线、规划重点等。

(2)基本概况

①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②城镇社会经济及建设总体规划。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①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④固体废弃物与声环境调查与评价。对规划区内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说明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实现规划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4)环境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①指标体系(见表1);②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年限可按5年考虑);③中远期目标(中远期目标年限可按10—20年考虑)。

(5)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与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分导分治的原则,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文教生活区、农业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要特别注重饮用水源和自然保护区、点的保护。各功能区要合理布局,对各功能区开发与建设提出具体环境保护要求。严格限制城镇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养殖业)。

(6)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①水环境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工业必须要实施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要进行整治措施,对于镇区内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选择处理工艺时,不能脱离实际,一定要做到从本城镇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地、湿地、草地);对水源地与农田、村屯、城镇之间要设生态防护隔离带,确保水源地安全运行;提倡循环经济、中水回用。沿海地区小城镇,应同时制定保护海洋环境规划和措施。

②大气环境针对环境状况调查反映出主要问题,实施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进行必要的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一切大气污染源都达标排放。规划集中供热、推广清洁能源,结合当地实际规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如秸秆造气、秸秆还田),控制焚烧秸秆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③声环境综合整治结合道路规划和改造,加强交通管理,建设林木隔声带,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对工业、商业、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控制工业和社会噪声。重点是通过规划解决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的声污染问题。

④固体废弃物工业有害废物、医疗垃圾按国家分类规定进行处置。一般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着重考虑综合利用。提倡垃圾分类,适合堆肥的可考虑堆肥,生产有机复混肥等途径加以利用。

⑤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分导分治的原则,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在区划基础上,根据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本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出生态建设方案、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重点是小城镇周边区域,天然林保护区,沼泽湿地、滩涂湿地,平原林网化建设,重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古迹等。

(7)可达性分析

根据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对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全面分析。

(8)规划方案经费概算与实施计划

①按建设项目经费概算方法核算经费,经费概算应以实现规划目标所有的工程和管理项目经费概算,②实施计划,提出实现规划目标和时间进度安排,包括各阶段需要完成的项目、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以及各项目的具体承担和责任单位。③保障措施,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管理等措施,明确经费筹措渠道,规划目标、指标、项目和投资均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4小城镇环境规划建设思路

(1)做好小城镇的资源环境的本底研究,完善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管理能力。

小城镇在开发之前需做详尽的规划和监测,确保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对小城镇现状自然环境资源进行调查,科学地评价和区分人类活动地区、自然保护区及恢复区。采取措施禁止或限制森林砍伐与放牧恢复植被,加强湖泊、水库和饮用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重点水源保护区建立相应的法规。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进程速发展,乡镇企业仍是小城镇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要加强和完善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的法制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之前都要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做出科学估算,对于新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政策;小城镇在招商引资项目时要坚持把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拒绝在审批之外。

农业环境规划范文2

关键词 :气候变化;环境规划;“十二五”;适应;减缓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079-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14

全球气候变化的发生机制、影响及应对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和社会政治的热点和难点,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众多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影响正在出现[1 ]。作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日益重要的新型要素,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国家环境规划的框 架中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从分析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探讨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 变化问题的基本战略,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规划内容。

1 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环境规划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海岸线漫长、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向来较 弱,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高,气候变化影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2007年全国 平均气温达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耗电耗煤导致大气污染特征变化[2],海平面持续升高使得沿海城市的气候异常事件和灾害损失严重[3]。 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紧 密结合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指导我国环境保护活动的核心文件,在国家“十二五”环境规 划中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全面、系统地融入环境规划中,其作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全 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在自然生态、人居环境、产业部门等领域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 变化的措施,使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 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控制应对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4]。

我国环境规划工作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 ,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的体系、程序和方法,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 下发将应对气候变化嵌 入到环境规划体系中提供理论、技术和实践应用的支持,形成一套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 国家环境规划方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2 我国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策略

2.1 适应和减缓: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

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的两个基本途径[ 5]。减缓是人类对区域环境作用的干预,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吸收汇减轻气 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适应是在承认气候 变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人类为应对现实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对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影响 而做 出调整。减缓和适应都是人类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政策响应行为,但二者针对的主 体有所不同,减缓是针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人类干预行动,而适应则是针对人类社会本身的自 我调整。

减缓和适应行为并不总是协调,本文根据减缓效果和适应效果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规划措 施分为三类:一是双效行为,即规划措施既有利于适应又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如提高植被 覆盖率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了生态承载力;二是偏减缓的单效行为,规划措施有利于减 缓但不利于适应,如增加水电开发可以减少碳能源消耗,但同时增加了相关流域的生态脆弱 性;三是偏适应的单效行为,这类规划措施有利于适应但不利于减缓,如环境风险应急设施 建设加强了灾害适应能力,但建设和运行过程增加了碳排放。

2.2 基本途径的分析判断

由于大多数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是减缓和适应此消彼长的单效行为,分别将投资的一半用于更 有效率的减缓活动或适应活动可能比投资于减缓和适应协同措施的净效益更好[6] ,因此单效方案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为适宜。国家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 如何在有限资金的约束下权衡选择何种单效方案,本文依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从行为效益 、实施成本和主体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 行为效益

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虽然已明确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但着重强调的是温室气 体减排,忽略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这同多年来国际对如何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关注较 多,而对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重视不够[7]有关。由于各种气候过程和反馈的时间尺 度大,即使在严格实施减排、温室气体浓度实现稳定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仍会因时 滞效应持续若干个世纪[1],其影响所及的资源供需、生产系统、社会关系和政治 文化四个层次的变化难以避免[8]。虽然这些预期影响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但相 应的适应行为必须及早作出, 并将其实施问题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远规 划中[9]。与适应行为相比,国际社会减缓气候变化的收效甚微,且减缓行动的效 果较适应所需时间长得多,近年来诸多研究和建议也表明,对于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和脆弱的 中国而言,适应行动更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10]。

2.2.2 实施成本

目前国内外没有低排放、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可供采用[11],而工业化过程中人 均能源消费和相应碳排放的拐点出现在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之后,我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必然需要碳排放空间。更 为重要的是,煤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背景下温室气体 排放量的大量增长不可避免。

陈文颖等[12,13]应用中国MARKAL-MACRO模型对我国未来碳排放基准方案造成的GD P损失率进行计算 ,显示同样的减排率下,越早开始实施 减排约束,GDP损失率越大,而如果提前10年或20年进行减排准备,则可以在技术储备、资 本等方面逐渐适应减排的需要,从而大大减小减排对经济的影响。如果现 阶段的环境规划中就实施双效方案或以减缓为主的单效方案,则会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和经 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受到较大阻碍。因此,以近期为准备,中远期开始正式实施减缓 行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较为适宜。

2.2.3 适应性排放和国际因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适应能力和未来排放需求上具有较大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发展 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相对脆弱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工程性适应措施 的建设,由此也带来对适应性排放的巨大需求[6],我国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都包 含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考虑。这进一步说明采用适应行为的紧迫性和减缓行为的高成本性。

国际因素亦对减缓与适应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矛盾主要存在于减缓的长期和全球效益与适 应的中短期局部效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减缓的成本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不利影响的损失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10],美国等退出《京都议定书》也大大增加了减排策略 推 行的难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应策略在近期比较现实,是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合 理策略。

2.3 基本策略的分析结论

由于减缓和适应之间存在复杂的权衡取舍关系,依据上述分析和国家方案提出的“适应与减 缓并重”的原则,建议未来我国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为“适应先行,减缓后举, 单双结合,重点突出”。在“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用以适应为主的“单效”方案 ,在同时融入减缓与适应两类措施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加大适应行动的力度,使气候变化对 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减缓不作为主要规划方案,但要纳入中远期规划并逐步 推进取得阶段进展目标(图1)。这既涵盖了适应与减缓的双重途径,不会因偏废一方而造成 近期或远期的应对成本升高,同时亦面向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3 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领域

3.1 规划层次与领域

按照张兰生等[14]提出的全球变化影响途径,将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划分 为自然承载力、生产系统、社会人居环境三个层面。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1,2,6,11,15],自然承载力层面以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 灾 害风险防范问题最被关注,生产系统层面的主要问题包括低碳经济和敏感生产部门应对,社 会人居环境层面中,城市化环境效应和海岸带城市预期影响较大(图2)。这七大问题中,适 应行为 需求占绝大多数,低碳经济体现了减缓行为,符合本文提出的“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 变化采取偏适应的单效行为的基本策略。

3.2 自然承载力层面

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湖泊、冰川、冻土、积雪等多种生态系统呈衰退状态 均与气候变化有关,如 气温上升1.5 ℃则草原旱区相应增长总面积将占国土面积的20%,为荒漠化提供潜在条件 [11],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红树林的变化亦敏感。通过环境规划增强自然生态系统 的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本身的调节与恢复,强化气候变化背景下 的监测评估和有效保护;二是减缓人为影响和干预,通过情景 分析估算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并依此确定流域或区域开发利用的上限。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体现为径流量和降水分布变化。近五 十年来我 国六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必然导致环境容量的降低,加剧环境污染,引起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连锁变化[16,17]。应对气候变 化的环境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考虑未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同时降水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城市用水尾水的水质水量,对水量增多的地区要考虑环境规划 中 污水处理能力和规模设计,对水量减少的地区,则要考虑径流减少导致的水质进一步恶化和 最优治污方式的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关注最可能的气候情景,并且要特别注意低概率、高影响事件即灾害 和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与温度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 切[18],而水源地污染等相关环境风险会同时增大。气候变化中的环境风险往往不 易事先被识别和判断,很难在规划措施中规避,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时 应根据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充分设计、做好预 留,并建立各种情景模式下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

3.3 生产系统层面

全球变化同样对经济效率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日趋严重的影响。美国气象局研究表明, 不同行业对气候因素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航空、建筑、渔业、林业、交通、工 业[6]。如农业生产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同时作物 生长季节延长,昆虫繁衍加快,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将增大,农业面源污染面临源强增加和 范围扩大的压力。工业部门需要能源的强力支撑和对水资源高度依赖, 化工、冶炼等高耗能和高耗水行业的扩张受资源和容量约束凸显。纳入气候变化因素的环境 规划应当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为主要规划手段加以应对。

生产系统既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途径。依据前文提出 的规划策略,“十二五”环境规划亦应着手减缓应对措施的准备,逐步开展“低碳经济”建 设将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突破口[19],减排的涵义不仅指污 染物排放的减少,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20]。从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起 ,应把低碳经济列为环境规划节能减排的规划指标之一,以循环经济为主要手段推进能源结 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 展模式。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将持续增 长,低碳经济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应充分论证、逐步推行。 为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十二五”环境规划碳减排 指标可先在发达省市选择性进行,在中远期规划再推广为强制性约束性指标。

3.4 社会人居环境层面

作为高度开放、不完整和脆弱性强的复合 系统,城市在人居生态和社会消费两方面最为集中地承受了气候变化环境效应和问题。热 岛效应是人居生态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相结合的最突出表现,其诱发的连锁气象变化(如“ 雨岛效应”、“雾岛效应”、“暗岛效应”等)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突出[21],而应 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消费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也日趋增加,中国气候耗能量正由气候灾害 驱动型向温度驱动型过渡,特别是在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其中气温为关键性因子,气候变暖将使城市用电压力呈继续增 大的趋势[22,23],并由此带来要素污染结构和污染分布的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 城市环境效应和新发污染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影响和规划研究,特 别是突出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城市能源供应设施脱硫脱氮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 环境效应的措施,并在环境规划中予以体现和落实[15]。

沿海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大多地势低平,建成环境极 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威胁,如沿海生态与环境受损、咸潮上溯加重、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等。近30年来,以气候异常为主要原因造成的中国沿 海海平面 平均上升速率为2.6 mm/a,并预计未来30年继续上升至2008年升高80-130 mm[3] 。海岸带地区环境规划应当针对不同的人工 建成环境分类设计和实施规划。在宏观决策层面,对重要的沿海地区采用防护的方法,其它 地区根据发展需要选择防护、顺应或后退;在微观技术层面,对采用防护手段的地区按照预 防与治理相结合、陆地与海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防护对策,如 加强沿海及入海河流堤防工程建设和海防林建设。

4 结 语

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 家结合起来,既是从源头预防、根本解决气候变化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是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承担国际责任,从环境保护角度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而努 力做出的贡献。采取适应行动是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最紧迫的任务,减缓 不作为主要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但要纳入中远期规划取得阶段进展目标,从长远角度看, 其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协调一致。

必须指出,我国环境规划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化考核指标的系统性和重点实施工 程的可操作性,要保证“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落实执行,应特别注意科学 规划目标和指标以及重点工程的保障。规划目标按照环境保护突出重点、少而精的原则增列 1~2项可监测统计、能定量考核、易分解落实的鼓励性指标,重点工程紧密围绕三个层次覆 盖七个重要领域,优化预算投资和加强部门监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EB/OL]. ipcc.ch/ipccrep orts/assessmentsreports.htm

[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候影响评价2007[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4 -5.[National Climate Center/CMA. China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 2007[M]. Be 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8. 4-5.]

[3]国家海洋局.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EB/OL].2008.soa.省略/hyjww /hygb/zghpmgb/2008/01/1200912279807713.htm[SOA(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Peo 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ea Level Gazette (2007)[EB/OL].2008.]

[4]姜冬梅,王灿,张孟衡.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定位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 ,2007(6A):58-61.[Jiang Dongmei, Wang Can, Zhang Mengheng. The Preliminary

S tudy of National Strategy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2007(6A):58-61.]

[5]Klein R Schipper E, Dessai S. Integrating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t o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Policy:Three Research Questions[J]. Environmental S cience & Policy,2005,8(6):579-588.

[6]秦大河,陈宜瑜.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73-3 8 0.[Qin Dahe, Chen Yiyu.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Volume II)[M ],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2005:373-380.]

[7]Füssel H. Adaptation Planning for Climate Change:Concepts, Assessment Ap proaches, and Key Lessons[J]. Sustainability Science,2007,2(2):265-275.

[8]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24.[Y a ng Dayuan, Jiang Tong. Global Change and Regional Response[M].Beijing: Chemica l Industrial Press,2004:23-24.]

[9]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75-4 77.[Liu

Jiang. Research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M]. Beijing: Chi na Agriculture Press,2001:475-477.]

[10]殷永元,王桂新.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 04:204-205.[Yin Yongyuan, Wang Guixin. 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 ds and Applications[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4:204-205.]

[11]许小峰,王守荣,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9-107.[Xu Xiaofeng, Wang Shourong, Ren Guoyu et al.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 ge Response Strategy[M].Beijing: China Meteorology Press,2006:99-107.]

[12]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3):342-346.[Chen Wenying, Gao Pengfei,

H e Jiankun. Impact of Carbon Mitigation on China’s Energy System Using China MAR KALMACRO Model[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004,44(3):342-346.]

[13]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 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J]. 清华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6):744-747.[Chen Wenying,Gao Pengfei,He Jiankun. I m pacts of Futur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on the Chinese GDP Growth[J]. Journ 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44(6):744-747.]

[14]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74.[Z h ang Lansheng, Fang Xiuqi, Ren Guoyu. Global Change[M]. Beijing: Higher Educati on Press,2000:73-74.]

[15]王雪臣,王守荣.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 04(5):107-109.[Wang Xuechen, Wang Shourong.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U 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J]. China Soft Science,2004(5):107-109.] [16]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等.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J]. 水科 学进展,2007,18(2):230-234.[Zhang Jianyun, Zhang Silong, Wang Jinxing et a l . Study on Runoff Trends of the Six Larger Basin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50 Year 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7,18(2):230-234.]

[17]矫勇.气候变化与我国水安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应考虑的气候变化问题[J].中 国水利,2008(2):10-13.[Jiao Yong. Global Warming and Water Security in China[ 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8(2):10-13.]

[18]郑祚芳,张秀丽. 北京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J].自然灾害学 报,2007,16(3):55-59.[Zheng Zuofang, Zhang Xiuli. Extreme Synoptic Events

i n Beijing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Regional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Natur al Disasters,2007,16(3):55-59.]

[1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8(3):1-7.[Zhang Kunmin. China’s Role, Challenges and Strategy for the Low

Carbon World[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3):1-7. ]

[20]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3):14-19.[Fu Yun, Ma Yonghuan, Liu Yijun et al. Development Pattern s

of Low Carbo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 (3):14-19.]

[21]任春艳,吴殿廷,董锁成. 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J].地理研究 ,2006,25(2):233-241.[Ren Chunyan, Wu Dianting, Dong Suocheng. The Influen c e of Urbanization on the Urban Climate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J]. Geog raphical Research,2006,25(2):233-241.]

[22]段海来,千怀遂. 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应用气象学报,200 9,20(1):80-87.[Duan Hailai, Qian Huaisui. Responses of the Electric Power

C onsump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Guangzhou Ci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 d Meteorology,2009,20(1):80-87.]

[23]袁顺全,千怀遂. 能源消费与气候关系的中美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 (5):629-634.[Yuan Shunquan, Qian Huaisui. Relat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t o

Climat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J], Scientia Geographi ca Sinica,2003,23(5):629-634.]

Discussion on Integrating Climate Change Factors into Environm ental Planning of the National 12th Five Year Development Plan in C hina

YANG Xiao LI Yangfan YIN Rongyao SUN Xiang ZHU Xiaod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s Re use,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Abstract Effe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going further now adays. National Five Year Development Plan in China should have specific po licies on how to tak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to account through the environmen tal planning. Based on analysis of behavior benefits, implementation costs, adap tive emission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a basic strategy called singleeffect

by adaptation was proposed. In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the national 12 th Five Year Development Plan,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should both be i ntegrated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while adaptation behaviors weight more.

农业环境规划范文3

关键词:综合实验教学;规划类课程;面向制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49-02

在当前资源环境规划类课程实验技术更新迅速,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培育既有专业背景又有现代制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农业院校面向社会的共识。本文结合资源环境规划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利用模拟操作平台开展综合实验教学,目标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就业之前了解规划操作流程、具备实际的专业规划制图操作能力。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试验。如何吸引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依托各个专业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将新方法及科研案例融入教学中是学院应用性创新实验教学的需要。

一、资源环境规划类课程介绍

我国农业院校多建设有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环境规划类课程一直是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要求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体现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特征,本学院课程改革中开设了规划类课程实验环节,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不同专业开设地籍管理、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实验,安排附属于规划课程12~18学时实验教学,同时安排计算机辅助制图、GIS等制图基础课程,形成了农业院校特色的资源环境创新性课程体系。

本校资环学院覆盖不同专业规划类课程涉及地理信息、土地管理专业区域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及复垦规划,环境科学专业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多门新兴应用性课程,其技术进展及理论更新较快。课程实验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操作平台,突出强调GIS等制图软件应用,由于就业压力增大,此类课程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

二、综合实验课程平台对规划课程教学的影响

1.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规划类课程针对教师、学生不同主体在课程体系内上下游支撑规划课程的衔接及教师准备上出现了以下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完善实践环节。①不同授课教师分开讲授制图技术与专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脱节,课程安排上前后学期未实现有序衔接。学生学习过程感觉过于空洞和抽象,应用制图工具的能力和积极性不够,专业课实验教学应用制图软件的效果很难保证。②传统专业教学设置学科门槛,教师长期从事分科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独立胜任规划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工作。教师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机制不健全,需要学校给予教师授课形式的更大自。③综合类规划课程实验缺乏教师协同教学。开发综合实验离不开教师们的配合完成。实验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多专业教师合作实现,通过教学项目单元设计,强化不同专业规划与制图课程教师沟通,构建实现合作的教学辅助平台。

2.综合实验对资源环境规划类课程的重要性。①规划类课程实验内容中采集数据和制图是我们数据分析的基础和成果体现,设计科学的综合实验项目及操作平台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规划类课程包括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习三种课时安排形式。课程理论授课针对性很强,但实验技能要求有相通之处,课程实验实践大量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专业制图软件等新技术的支撑。学生需按照实验要求,利用所学的信息处理技术,假定一个规划设计问题并应用制图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最终解决问题。②实验形式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流程相近,构建统一的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不同学科背景和特色专业规划课程内容存在差异性,但各专业之间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共同性,所有规划编制的各阶段成果主要是图件、数据图表和文档资料三大类型。规划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实验内容相通、教学方法类似的特点,应用实践技能要求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平台按照规划流程容易形成良好互动。③利用GIS制图技术等实验手段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我国,规划各类型成果的编制采用各自的技术手段,针对性很强。教师在规划资料的管理方面相对独立,从科研案例中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利用项目开发可以更科学地服务于学生科研训练。多位教师利用新技术处理数据和条件分析相关的图件提升了规划课程,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能力。④其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计算机制图、专题制图、GIS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其应用教学成为培养高素质规划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GIS专业综合实习中,可适量融入规划课程案例与设计内容,规划图实例在挑选过程中紧密结合前期规划课程,将更多规划实例放入操作课程。

3.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议。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胜任不同专业的规划课程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要求。不同背景专业教师同时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科学高效的综合实验模式则是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现有实验项目基础上,构建开放式综合实验平台,最终实现规划设计类课程动态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目前本学院科研项目在编制资源环境规划、方案、报告时需要图件资料辅助,依托地信专业在土管、环科课程体系中加入制图技术课程。学院规划类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有环境规划类:流域水生态分区与环境管理、基于GIS技术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综合环境敏感性分析;城镇规划类:城镇功能分区与城镇体系布局、城镇道路系统分析、绿地系统分析;土地资源规划类: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土地利用分区等。因此,利用综合实验平台,通过开发“资源环境规划类综合实验课程项目”,体现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由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三、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尝试

1.实验内容的设计。资环学院三个专业方向制图基础课程由于教学大纲要求不同,各专业开设水平有差异,但配备专业课教师是共享的,在内容衔接上已向学生讲授《计算机制图》(如AutoCAD、Photoshop、MAPGIS等等多种制图软件知识)。在综合实验课程实际制图过程中重点制作规划分析图件和各类规划图件。实验教学目标可有机地将制图与规划课程融合,例如在城镇体系划分专题制图中实验内容具体为:对城镇体系分层,以代码分层方法设计城镇体系划分架构。以县、乡(镇)、村为分层级别,构建12为代码,县6位,乡(镇)9位,村12位;以Google离线地图为底图,绘制县、乡(镇)、村图层,并将实地调查数据添加至各个图层。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对图层数据建立拓扑规则,检查错误,对遗漏、重叠等错误图层进行修改;制图,对图面进行整体布局设计,插入图名、比例尺、指北针、图例等内容。完成城镇体系划分专题制图。实验课程内容要遵循规划编制的程序、步骤和内容,突出案例教学、项目模拟。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各种规划因素和原理、协调以上各要素规划用地布局,完成一副规划成果图,并独立撰写规划方案。

2.实验方法的分析。目前,规划课程传统的经典案例教学,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案例质量不高、师资教学案例缺乏斜接、学生主动性差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在实验教学方法上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摄录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及各种管理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建设综合实验平台成为趋势。例如在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制图中,学院机房配装有SuperMap Deskpro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的电脑;已准备实验数据包含Google离线地图等。实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操作流程,将实际操作流程化展示;为学生讲解实例操作,让学生跟着操作并加以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流程,以实验结果成功显示为准。实验教学目标包括理解空间地理数据的分类和分级处理方法;设计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制图所需表达图层及各图层要素的数据属性;熟悉数据矢量化及分层数据结构设计;绘制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图。

规划类综合实验的关键是对专题规划制图流程的展示,采用以学生操作学习为主,规划制图流程演示为辅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的演示技术,形成实验课程全新教学软件;同时开发教学案例素材库,提升教师现有的教学案例水平。

四、总结

通过基于课程群的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以呈现规划制图完整流程表现手法和大信息量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多个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验课程数据累计、实验内容建设及实验方法完善,让学生掌握制图技能,为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提供优质模块;构建多课程实验项目教学模式,增强专业与专业间的协作,创新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实验水平,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实现学校硬件与师资软件的共赢,真正实现学院制图与规划类课程实验实践目标,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满足用人单位对多专业综合知识和能力需求,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尤赤矶,刘林青.基于ERP的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59-61.

[2]韩亚芬,李琦.规划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7):105-109.

农业环境规划范文4

2009年春天已至,天朗气清,然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仍然没有摆脱“棕色云团”的困扰。

联合国环境署2008年11月13日的一份报告,让我们认识了一种奇怪的天气――棕色云团。报告警告,北京、上海和深圳被纳入了全球13个棕色云团热点城市,另外,棕色云团对于气候、人体健康、农业等多方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棕色云团“ABC”变迁

所谓棕色云团,是指以细颗粒物为主,悬浮在大气对流层中的大片污染物。其成分包括含碳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沙尘等,它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燃料的燃烧,然后在大气层中积聚,最终形成棕色云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敏指出,棕色云团同灰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关于棕色云团的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施的一个国际科学合作项目――“印度洋试验”。据邵敏介绍,当时主要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在印度洋的上空,动用轮船、飞机等众多力量,对这里的空气展开实验和研究。他们发现在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南部上空,存在着一个面积相当于美国大陆大小、厚度约三公里的棕色云团,由于是在亚洲地区发现,因此称其为“亚洲棕色云团”(Asian Brown Clouds,简称为ABC)。

随着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亚洲棕色云团”在国际社会上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各种针对亚洲环境的指责与非议也随之而来。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石广玉回忆,由于后来发现在美洲、欧洲以及非洲等世界其他地区都有棕色云团的存在,因此“亚洲棕色云团”的说法既不准确,对亚洲地区的国家也不公平。

2003年2月,石广玉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棕色云团科学工作组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工作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他发言提出,既然棕色云团不是亚洲所特有,就应取消“亚洲棕色云团”这一名称。这一要求立即得到印度等亚洲国家同行们的强烈支持。最后,经过商议,决定将“亚洲棕色云团”更名为At-mospheric Brown Clouds,即“大气棕色云团”,但仍保留ABC的简称。

“ABC就无所谓了,A这个字母,你可以理解为America(美洲),也可以理解为Africa(非洲),总之,它不再是单指亚洲国家了。”石广玉告诉记者。

棕色云团威胁多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报告显示,棕色云团对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的健康、农业、气候等方面。

棕色云团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联合国环境规划暑报告称,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上升每立方米20微克的话,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34万人因此而死亡。因为那些细小的颗粒物不仅可以进入血液,影响肺部组织,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还会引起癌变。而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中,尚没有关于PM2.5的规定。我们平时所了解的空气质量报告中所谓的“可吸入颗粒物”,仅指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气候也是受其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研究结果显示,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很可能是导致过去50年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北部明显干旱和南方洪水频发的重要诱因。而一旦棕色云团中的黑尘通过降雨落入喜马拉雅冰川,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几十亿人的水源都将遭到污染。棕色云团同时缩短了印度季风季节的时间,极端天气状况在中国与印度的发生频率都有所增加。报告称,在中国和印度,超过100毫米的降雨情况比以前明显增多,而超过150毫米的数量则已经多出一倍。

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上,因为棕色云团可以吸收太阳光线的热量,因此有人认为,棕色云团在一定程度上对温室效应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认为。如果棕色云团一夜之间被清除掉,它将导致全球气温迅速上升多达2摄氏度,这被科学家视为一个危险的开始。但石广玉指出,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情况。云团中的硫酸盐颗粒和一些有机物可以反射阳光,因此也会减少到达地表的热量,降低地表温度。但是,其中另含有的黑碳,则是会加剧温室效应的。

此外,棕色云团对农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研究显示,由于棕色云团中黑碳等物质可以吸收阳光,农作物的生长将受到很大影响,会导致主要粮食作物减产,比如大米、小麦和大豆等。另外,大气棕色云团会导致冰层融化、日照减少、增加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这些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

中国仅三城市在列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这份报告,列出了13个棕色云团热点城市,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赫然在列。

被纳入13个热点城市的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确都曾经历过严重的灰霾天气。据了解,北京的灰霾天气曾一度十分严重,北京气象台黄色预警并进行了人工消雾试验,还有专家专门提醒市民宜减少出行。上海也出现过相似的情况。

那么,全国是不是只有这三个城市存在灰霾天气呢?

复旦大学环境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说,尽管报告只选择了中国最大的三个大都市,但实际上,棕色云团范围很大,从郑州、西安一直到北京、上海和广州,基本上连成一片。此外,乌鲁木齐、兰州等地的情况也很严重。

“按照天气预报上的数字,我国很多地区的空气质量差不多都是颗粒物超标的。”邵敏介绍,东北地区也曾出现过大面积能见度下降的情况,而本溪则“从卫星上就是看不见的一个城市”。

但石广玉同时指出,“我们又不能不发展经济,而且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达到零排放。”

“反棕色云”战

“反棕色云”的战役,实际上早已开始打响。

“亚洲棕色云团”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对大气棕色云团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国务院领导要求国家环保总局尽快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在2002年,由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参与,成立了一项针对棕色云团的研究项目。

曾参与这一研究项目的邵敏介绍说,当时主要是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中国在棕色云团的形成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另一个是研究外国对于我们是一个怎样的影响。他说,颗粒物的控制本来也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重点,所以这两年是在将其有效地结合,一方面去解决我们国家自己的问题,去了解外来的污染物对我国的影响有多大;另外一方面就是研究我们国家的污染控制对全世界空气质量的改善有多大的贡献,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但他补充道,即便如此,我们对于棕色云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农业环境规划范文5

【关键词】居住建筑;环境规划;节能设计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各种资源消耗、物质消耗有所增加,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如何应用已有资源,完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配置,值得深思。其中居住建筑环境规划节能设由于低功耗,贴近自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关于居住建筑在环境规划中的节能设计

1、建筑物体型系数的控制

体形系数指的是建筑物外表面积F与其所包围的体积V之比值。体形系数是影响建筑能耗的关键因数,实验证明,体形系数每增加0.01,耗热量指标增加2.5%,对于同样体积的建筑,体形系数较大则代表其单位的建筑空间的热散失面积大,也意味着能耗更大。所以居住建筑在规划中的节能设计首先要做好建筑物体型系数的控制。

2、对于建筑朝向的合理设计

在建筑节能方面一个重要的措施是选择恰当的朝向。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其他条件如果保持不变,南北朝向的建筑相对于东西朝向建筑的能耗要小一些。住宅的设计中,在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时,应该基于这种需求统筹综合考虑风向,太阳能利用以及气候等带来的影响,以作为最优化选择的依据。普遍意义上看,南偏东或南偏西是比较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的。对于温度较高的南方,房屋建设的长轴方向最好平行于冬季主导风向,而与夏季风向垂直,相对而言,对于温度较低的北方,则应和南方保持相反的设计策略,以减少冬天冷空气的干扰。如果保持体积不变,则住宅建筑的平面形状应采取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

3、选择户型平面合理的设计

在户型的平面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节能性、舒适性以及设计的合理性,针对不同的功能进行不同的分区。通常应该是把家庭活动中停留时间过长的客厅及主卧室设置在南朝向,而相对而言使用较少的厨房、厕所应安排在北朝向或者东西朝向。这种设计可以方便阳光在住宅中得到最大化得利用。每个房间内应设置直接连通到外面的窗口,门窗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光线及风向的因素。温度较高的地方应加入内天井的设计,这可以形成室内的气候循环,减小能源的消耗。

二、环境规划中太阳能系统的利用

1、利用太阳能房屋保暖的设计

在利用太阳能房屋保暖的设计上,目前,建筑的设计一般可分为被动式太阳房和主动式太阳房。

被动太阳房没有其他辅助能源,完全依赖太阳能供热,是依靠墙体结构本身完成吸收,储藏,热释放的功能来实现加热的系统。主动式太阳房在上和被动式太阳房是一致的,它们得围护结构都是以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为基础的。

这种应用的空间结构设计应该有更大的热阻,并保证室内有足够的热重质材料,这就为保持房子有足够高的热量存储性能提供了可能。冬季的时候,太阳房通过建筑物结构吸收和储存白天的太阳能,在夜间释放热能,达到供暖的目的,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小冬季住房的供暖负载压力,完成节能目的。

2、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节能设计

太阳能发电的节能设计中主要是基于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原理是通过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并储存经变换后应用,以起到节能的作用。太阳能发电在居住建筑环境规划节能设计中的应用设计技术主要体现在:

(1)一般建筑物外层表面使用涂层、装饰瓷砖或玻璃幕墙来保护和装饰的建筑物。而使用光伏设备代替部分建筑材料,即光伏组件作为建筑的房顶、墙和窗户的建筑材料,这样可以被用作发电,也可以使建筑外观更符合审美。

(2)对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整个建筑的围护结构由太阳能光伏阵列组成,选择适当的光伏组件,既能直接吸收阳光也可吸收被反射的阳光,而且可以使建筑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三、关于居住环境周边建筑在环境规划的节能设计

1、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

水资源的消耗是能源消耗的一大组成部分,现代建筑中水资源的消耗巨大,而改善污水处理系统将会对于这一现状带来很大的改善。这一设计主要方式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污水处理为杂用水,目前最常使用的被称为中水技术,通过中水技术获得的杂用水可以用于很对地方,比如清理厕所,灌溉,保洁等等,目前中水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我国北方取得较广泛的利用,成为了降低水资源消耗的一大措施。

2、对居住建筑环境进行绿化

良好的绿化有诸多功效,既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能有效地改善居住的小气候,此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对于减少居住能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居住环境的绿化设计中应该注意:

(1)灌木的种植应该作为绿化的主要手段。

(2)在靠近住宅的东、西、南面可以选择一些落叶乔木,其落叶的时间与住宅采光的需求保持一致,从而减少了能耗。

(3)因地制宜的实行垂直绿化,主要在阳台,外墙上,通过这种手段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也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保温层,起到夏天隔热、冬天保暖的作用,此外,绿化面积的复合型围护结构,也可以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的条件。

3、集中化供冷热设计

以往的独立供冷暖无论在能耗上,还是在功效上都有很大的弊端,而集中化供冷热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对于能耗的减少更有显著的效果,这种设计的优点可总结分为效率高,能耗少,污染点,易管理,因此,集中化供冷热设计不仅有其节能意义,在商业上也有广阔的前景。

4、遮阳设计

遮阳设计作为建筑物的阻隔直接光线的的结构在能耗的降低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阻隔管线来降低室内的温度,起到节能的目的。常用的遮阳设计包括挡板式遮阳、帘式遮阳、百叶遮阳等,这些遮阳设计对于降低能耗效果相当明显。

不过,这样设计的一个弊端就是对于住宅取光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设计已经逐渐显示出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融入到了遮阳设计中,未来遮阳设计将在建筑节能规划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居住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建筑环境规划节能设计,至关重要。在城市居住环境的规划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对实现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绥,石铁矛,周乐.我国居住环境评价的尺度、方法与技术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09(2)

[2]杨丽.详细规划阶段的居住区城市设计初探[J].建筑・建材・装饰,2008(9)

农业环境规划范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规划;城市经济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4

作为城市重要资产的环境资源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领域中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学的规划城市发展,持续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套良好的环境保护策略来迎合城市发展。

1 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如何进步,城市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出现了很多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生物保护问题和矿物资源问题等。要想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统筹部署。而当前却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呈异步发展的状态,人们过度追求高速的城市经济发展,最终不得不承受忽略城市环境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 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中的环境质量问题是环境保护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遵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指导方针进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造。首先乐观点来讲,城市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保证其不备污染。其次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气进行科学治理,寻找其污染的可逆性,确保良性发展;(2)加强城市污染控制。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污染控制规划应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来实施。污染控制的对象要集中在生活、水域、空气、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把控制污染的发生发展的进程作为主要目的,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3)完善市政基础建设。市政基础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已有的环境保护措施、吸取失〉慕萄怠⒆芙嵋讶〉玫某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的。对当前的市政基础建设及其未来市政基础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和完善。

3 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规划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总体来讲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对各项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整合及部署。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正常运转。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间接的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恶劣的环境会阻碍诸如招商引资、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间接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项目,成效在短时期内体现不出来,但其对于今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影响不了的;(3)环境保护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前景。一个城市环境保护水平好不好能够很直接的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好的环境保护水平能够决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差的环境保护水平也必然阻碍城市经济的进步。因此,环境保护完全有能力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

4 确保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要跳出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城市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应该没有地域的限制,然而从行政角度来讲,每个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一套环境保护规划,这就使得环境保护与地域保护形成了矛盾。目前个城市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是往往秉持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违背了科学规律。因此,我国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时应统筹规划,鼓励城市对内依据自身城市的特点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对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城市群的环境保护体系,协同工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2)弘扬环境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这个矛盾无法避免,我们需要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在尽可能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也就是说在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5 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总趋势

环境保护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手段与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的问题。(1)研究手段与方法更加先进。控制环境污染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要将技术手段渗透到环境科学领域之中。首先使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长期连续观察观测,总结实验结果,融合前沿科技,促进新兴学科不断出现;(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更加紧密。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虽各成体系,但又互为影响。两者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二者良性发展;(3)研究视野更加开拓。目前环境保护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而是将环境保护策略更多的关注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对于整个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要开拓视野,已发展的眼光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4)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环境治理已经从注重围绕末端治理走向全过程控制。各行各业均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将绿色技术和设计融入各个领域;从产生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驱动力角度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6 结语

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认真思考。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郝晓涛.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4).

[2]葛红霞.浅析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

[3]邢艳军,田珍栋.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协调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