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1
1.理论探索:探索新形势下多样化办学体系、生本化课程体系、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以价值引导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以制度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体系、培育自主教育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实践应用:将自主教育理念下的三大平台十二个模块切实有效的开发及应用起来。
二、预期效果
1.远程培训,自主学习。远程培训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便于采用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师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同的课程和内容,根据需要自主调整学习进度。
2.专家引领,网络研修。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专家团队。课程专家将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管理,进行点对点的实时交互辅导和异步离线答疑。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方对话,开展多边交流和专题研讨。
3.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秉承“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课程资源建设理念,开发了一批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4.学校管理,勤俭并举。将教师专业成长管理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数字化,进行自动管理,有效督促教师高效、智慧地工作,勤俭治校。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息化专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教育局信息化办领导、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给予专业指导。
2.经费保障:一是学校自筹部分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数字化校园所需硬件。二是争取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试点项目广泛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
3.技术保障: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抓好教学信息化培训,把教育信息化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4.制度保障:建立各部门合作机制、联动机制及科学评估的长效机制;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四、进度安排
1.完善网络平台(2012年12月-2013年3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的精神和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及时、高质量完成所需网络建设。
2.设计开发软件平台(2013年3月-2014年3月):根据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开发相应软件平台,导入基础数据,为测试做准备。
3.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试运行(2014年3月—2014年8月):根据预期效果检测实际应用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及时改进。
4.迎接中期评估(2014年8月-10月):认真总结2012年专项试点工作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撰写《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中期报告》,迎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检查,组织“长春六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赴兄弟院校进行专项考察。根据评估专家组意见和兄弟院校先进经验调整实施方案。
5.继续试点项目(2014年8月-12月):根据调整后的实施方案改进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并完成测试工作。
6.接受项目验收(2015年10月-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撰写和整理《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终期报告》,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组织试点工作的内部验收;根据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申请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验收。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素养;农村教师
通过对陇南市的五千多名教师中小学以问卷调查以及针对个别老师访谈等方式,统计了陇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找出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旨在促进陇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1.研究背景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等方面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城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并且应用于教学过程得到较好效果。但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仍然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从而影响着教育教学。陇南地处西部偏远山区,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还很落后,从而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条件提出一定的解决思路。对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推进陇南市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的目的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区,由于受到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对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统计,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教师培训、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二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汇总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较低的原因,并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供基本依据,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2研究的意义
通过分析得到的统计数据,Y合个别访谈教师对调查数据的看法,此次凋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真卖情况,其结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为陇南市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可为欠发达地区制定详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3.研究对象和工具
3.1研究对象
以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次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的500名左右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县区选取5所学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分布比较合理,基本上可以反映出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
3.2研究工具
根据问卷调查法,结合著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设计了“关于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整套问卷由四部分组成,教师的基本情况、所在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教师参与的信息化培训情况。并设计了部分开放式问题,由教师自己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0份问卷,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477份。对所收集的调查问卷,将从学校信息化环境、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信息知识、能力、道德以及继续教育培训六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4.调查结果分析
4.1学校信息化环境急需改善
学校信息化水平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起到重要的平台作用。通过调查显示(表2所示),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环境在硬件方面设备缺乏或陈旧,在软件方面给老师提供的相关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非常缺乏。由于自身信息化环境落后,学校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较新教学方法配合教学这一方面,只是“提倡在现有水平上结合教学使用,并不强行要求”。
4.2教师信息意识有待提高
信息意识是教师有效利用信息用于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结果显示,84.2%的受访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对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79.9%的受访教师愿意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付出努力;91.8%的受访教师认为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所以,在信息素养的认同方面,不管是在教学方面还是自身学习方面绝大多数老师均有较高的认可,但也有个别年龄偏大老师对于进一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性不太高。
4.3教师信息知识参差不齐
信息知识水平是影响信息素养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2%的受访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比较熟悉”,56.4%的受访教师“了解一点”;在信息技术与相应学科整合的方面“比较熟悉”的仅占9.1%,“了解一点”所占比例为59.6%,“不太清楚”占31.3%,突显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是非常低;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陇南市大部分数教师只是对信息知识仅仅是“知道”或“了解”,说明教师的信息知识仍十分有限,而且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
4.4教师信息能力
1)对计算机软件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如表3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对常用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掌握程度较好的比例比较小,完全不懂和了解一点的比例几乎超过50%;对PowerPoint的掌握情况相比其他两个软件掌握较好,其原因与在平时教学中偶尔使用PowerPoint制作和使用课件有一定的关系。
2)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好的信息共享及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课后答疑,与老师进行教学研讨等活动。如表4所示,教师利用QQ、微信等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进行课后答疑等活动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老师不使用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14.9%的老师经常和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在与其他老师进行网上交流的调查情况显示,同样有约一半的老师从来不用词方式进行教学探讨。在利用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的方面使用比例略有提升。
通过以上调查显示,教师在利用互联网工具在辅助教学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当今,互联网已经是每个人工作生活离不开的平台,只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4.5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除了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引导和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受访教师愿意参加能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培训;虽然已有85.8%的教师参加过各种类似培训,60.3%的教师认为,培训结果对自身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帮助;绝大多数老师希望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面、课后交互方面能够通过培训有更多的学习和提升。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自身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需求。
5.提高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思考
通过对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陇南市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和发达地区相比落后较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整体不高,为此笔者认为,提高陇南市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要结合陇南市的实际情况,从根本出发解决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各种矛盾,可采取以下策略:
5.1提高思想认识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解决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对信息化教育在思想上的认识,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首先,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地方教育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提高;其次,学校领导要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重视信息化教育,从学校方面引导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再次,教师要重视信息意识,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5.2建立良好硬件环境
信息化硬件建设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与前提,陇南市中小学的信息化在硬件方面已经处于很多的落后地位。但就陇南市现有的经济条件来看,靠自身内力解决教育的硬件建设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争取经费。除了申请当地政府投入外,还需要积极申请国家教育项目,通过教育项目解决信息化环境建设问题,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5.3建设优秀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影响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瓶颈。因陇南市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所以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教师从借鉴、学习、更改、再到自创完全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有着很大的帮助意义。笔者认为,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应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引进大量优秀教学资源,并根据自身特点量身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二是继续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三是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实现高度共享,通过多种形式创造便利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四是教研组要经常收集整理优秀的教学资源,逐渐积累教学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学校的资源库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而且也越来越符合当地教育特征,这样将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逐渐推广。
5.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学习使用新的技术需要政策的引导、老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感染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到信息技术。首先,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经常邀请名校名师来做示范课、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示范课让老师感受信息素养对于教学工作的促进,激发老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其次,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示范,让老师相互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的实例,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另外,学校也应引进专门人才,为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5.5健全培训体系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除了更新观念、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陇南市2004年启动的“英特尔未来培训”项目、2009年启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2010年启动的“陇南市万名教师岗培训”项目等大型项目。通过以上培训项目,对陇南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笔者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以上三个项目的主讲教师任务。从培训过程中每年参加培训教师的水平来看,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在历年提高。当然在培训中也发现很多问题,但在整体来看,对陇南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教师对培训效果有很好的期望,同时也有个别老师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培训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对培训要有操作和管理规范,使得培训能够落到实处,让参加培训老师系统参加完整掌握;二是建立校本培训体系,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使教师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及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培训流程。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3
1.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目前,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速,否则就会有各级教育和投资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失去动力的严重风险。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的较好方案。数字化学校的建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理解为成功的标志。在信息化发展已到一定阶段的大中城市的中学,如何进一步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促进和鼓励这些学校进一步向教育信息化的较高阶段———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来说,这是一件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首先,是评价问题,改变以教学质量为单一的评价指标。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必要时还应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专项督导。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的“贵州省示范性高中评估指标”中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条款,作为政府督学的依据,从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实际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专项检查,做到有章可依、常规落实。其次,教育局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些条件成熟的学校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贵阳市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保持云岩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活力,提出了创建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的数字化环境,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加速云岩区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学人机比达到8:1,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达到100%的目标。计划建设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开辟学校特色凝聚、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网络家庭联系的信息化通道。通过“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师发展数字化”、“社区联系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2.合理制定政策,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根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中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应达到省级部门要求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市电教馆牵头为学校定制网络建设、教学系统等校园信息技术环境方案,使各中学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改变当前学校进行环境建设时东奔西走找方案,最终还是以公司的方案为学校的方案,所建系统只见硬件,不见教育功能的现象。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制度化,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从源头和制度上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中学校要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环境建设、教学应用目标、师资培训等几个层面分别加以规划,做到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避免盲目建设。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3.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要体现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
数字化校园是现实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平台,由于每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因此,建设“数字化校园”不应喧宾夺主,或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数字校园,促进学校个性办学特色形成的观念。中学校应借助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形成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数字化校园,应注重以学校的发展来引领信息技术应用,而不是以技术引导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保护学校的个性。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在服务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只有这样,信息技术应用才能贴身地服务于学校发展。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笔者想借贵阳第六中学在打造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突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来说明,其数字化校园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根据贵阳实验区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和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评价改革方案,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上,让评价体系发挥促进作用,全方位地反映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希望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当前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的,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手段,使其立足现在,又着眼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网络、信息、计算机、交互技术用于学生评价机制。第二,从操作层面上进行评价组织、评价过程和评价模式的研究,形成多元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 理模式。第三,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目标为依据,按照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要求,建立学生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第四,逐步完善所建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的,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系统。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资源库
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有效资源内容的匮乏,而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贵阳市电教馆向各学校配发了国资源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发动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收集、整理符合教与学的各种资源,然后按照教学的结构进行管理,组成学校自己的校本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能方便地共享使用资源库中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校园网网管人员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的,同时他们还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先进教学理念的推广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能力,是建设数字化校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实际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2.采用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法
可以采取一些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正如我们不能将学生当成一只容器单纯地灌输知识一样。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也不能采取以往单一的传授模式。应从培养教师的目的出发,采取充分体现创造性、反思性、开放性、合作性的多模式相结合培训体系。目前,几种创新性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如:网络式(net-workmodel)、导师制(tutoringmodel)、情景式(contextualmodel)和菜单式(menumodel)。这些培训模式既考虑了教师的所思所想,也考虑到教师的差异,值得提倡。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是哗众取宠,只有结合教师的实际并在实践中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解决教师的供求矛盾,促进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交流中来,进行自主学习、愉快合作、探究创新才是目的。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师培训模式。
1.个人自修和研究
这是指在职教师为了教学和科研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包括利用闲暇研读有关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自行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或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
2.校本培训
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如专题讲座、计算机知识培训、教学观摩、还可以师徒结对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3.脱产进修
这对于学历、骨干、名师培训比较合适,同时,国家应该规定教师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可以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一次的机会,在访谈中不少教师认为脱产学习的收获最大,并把这种学习看作是学校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如2010年所实施的“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
4.短期培训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4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郊区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市郊区工作会议和市第六次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的一次工作部署大会,也是号召郊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形成合力,加快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动员大会。
、宝山、嘉定、奉贤四个区的发言反映了郊区信息化取得的许多阶段性成果,使我们看到了郊区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
郊区信息化工作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郊区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郊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形势下,加快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而增强特大型城市郊区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郊区发展目标,对大力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提出了紧迫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郊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九五’变化看市区,‘’变化看郊区”,郊区要“体现实力水平”,这充分说明了郊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抓住郊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郊区在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从而以信息化推动郊区的城市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促进农民的市民化,实现郊区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为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的形成,为郊区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前几年的建设,信息传输的瓶颈问题已得到解决;二是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为郊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和郊区软件等各类信息产业基地的加快培育,将会有一大批IT企业入驻郊区,进而带动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一批全市性的重大应用项目相继建成,为郊区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如“中国”门户网站的建成开通,社会保障、银行、公共交通三个“一卡通”的投入使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等,正在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随着郊区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将全市一些已有成效、且适应郊区特点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快向郊区延伸;四是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整体工作环境,为郊区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在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初步形成了市、区两级信息化组织推进的工作格局,必将有利于加快郊区信息化进程。
第三,郊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全市的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一批重点项目有的已经在郊区得到了落实。如郊区各区县的政府网站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实现了与“中国”门户网站的链接;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已经启动;公务网建设按照市的统一部署正在积极推进。与此同时,市农委对郊区信息化工作也积极推动,建立了农业网,并先后组建了金山、松江等7个区县农业网,形成了农林实用信息技术网等9个市农业网一级分站;开通了“为农热线”,在区试点建立了5个基层信息服务站,开发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菜篮子工程”管理、农业标准化咨询服务等一批信息系统,对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郊区企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了企业为客户的服务能力,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郊区各区县从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特征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郊区信息化与全市整体水平特别是与中心城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对信息化在改进传统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方面的推动作用认识还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郊区新一轮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如郊区有的地方固定电话普及率不到60%,有线电视家庭覆盖率不到40%,家庭电脑普及率、宽带接入覆盖率等与全市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适应“三农”特征、郊区特点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开发建设的面还不够宽,信息化对郊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潜力还需不断挖掘;目前郊区各区县信息委组建不久,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组织推进机制需要完善,有关职能还需加快理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郊区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推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平衡发展。
二、按照郊区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郊区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围绕郊区发展的总体目标,郊区信息化准备用两个三年时间分阶段推进年至2年是基础先行、重点突破阶段。要通过推进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使网络条件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完善和优化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机制和发展环境,初步建立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框架,为郊区信息化全面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年至年是全面推进、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城镇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的郊区发展新格局;做到郊区信息化与中心城区信息化同步发展,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为年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贡献。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根据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郊区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市农委会同市信息办已经制定了《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下面,主要强调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统一规划、加强管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到“”期末,郊区城镇宽带接入覆盖率要达到90%;新城和中心镇实现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主线数80线;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要做到与郊区城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具体实施中,要加强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注意整合现有各种信息网络资源;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引入新兴运营商和二级运营商,共同推进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服务网络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当前,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由市信息办会同有关部门和通信运营商,重点抓好郊区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围绕郊区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探索推进城镇信息化工作。要根据城镇的特点,加强对城镇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和综合管理。要以城镇管理信息化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信息资源采集、交换、整合、共享机制,加快镇务公开上网和办公业务网络化建设,逐步形成城镇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和工作机制,实现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加快社区服务网向郊区城镇的延伸,探索形成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指导、农业服务等于一体的城镇信息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加快对气象、水利、土地、森林、环保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特别要重视各类规划信息的开发应用。当前,市农委、市信息办要在“一城九镇”中做好城镇信息化的选点、布点和试点工作,以积累经验,逐步覆盖到22个中心镇和一般集镇。
(三)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经过几年的探索,的农业信息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要按照发展种源农业、创汇农业、装备农业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农业网信息平台建设。以农业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网区域分站和专业网站的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年内实现郊区每个区县都有农业网分站和若干个产业特色专业网站,完成12个市级农业园区网站的建设,并开发建设休闲农业网;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档案农业信息体系。要按照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需求,不断推动农产品档案数字化,强化对农产品产销质量的跟踪,为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三是区域性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向乡镇、村的延伸,要通过郊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营销组织等建立区域性的农业信息服务站,不断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年内实现每个区县2个区域性农业信息服务站。以上3项工作主要由市农委牵头组织实施。
(四)抓好教育卫生信息化,提高郊区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当前,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期间建成连接各乡镇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开发适合郊区农民特点的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等一批课程软件,加强对郊区农民的继续教育。到“”期末,123个乡镇都要建成远程培训教室。每年完成远程培训教育课时不低于1万小时,培训人数不少于30万人次。今年主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形成系统建设方案。该项工作主要由市农委会同市教委、市信息办负责实施;二是要按照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和要求,确保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的有序推进。要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实现中小学电脑的配置和联网,以学校为单位,电脑配置比例在高中达8:1,在初中达10:1,在小学达15:1;实现中小学校宽带接入因特网,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该项工作主要由市教委、市信息办负责推进。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建设。围绕卫生体制改革和居民群众对健康保健的需求,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以进一步建立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当前,市卫生局要会同市信息办、市农委继续抓好嘉定区的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大推进。
(五)加快郊区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有效的服务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和市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中心城区已经取得了实际效果,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向郊区延伸和拓展。为此,首先要统一技术标准,规范数据项目,建立并不断完善业务数据库,同时注重对数据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为推动郊区“三农”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要结合郊区的实际,开拓农业人口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功能;第三,要探索建立适合郊区特点的社会保障卡应用和服务管理模式,在郊区补设并完善社会保障卡应用服务网点,并抓紧启动社会保障卡的申领和发放工作,到年底,要基本完成郊区农业户籍人口社会保障卡的制卡、发卡工作。今年市信息办要会同市农委加强调研,通过奉贤的试点工作探索郊区社保卡申领和发放办法。
(六)加快推进郊区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当前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要以区县公务网建设和政府网站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和行政管理信息化,以及政府对外的网上办事、在线服务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郊区各区县政府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区县的实际情况,切实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区县公务网建设年内要基本建成并投入应用。要用两年时间全面建成郊区各级政府部门及乡镇内部工作局域网,年底郊区各区县政府以及22个中心镇要全面建成内部工作局域网。要通过公务网平台积极推进内部办公、信息、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加快开发各类政务应用系统;二是政府网站建设及网上办事要加快实施。年内要实现政务公开信息全部上网,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网上信息内容和栏目。加快推进网上办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扩大网上办事范围,深化在线服务功能,到“”期末,郊区各级政府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内容要实现网上办理和在线受理,以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和服务水平。
(七)加快软件等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形成郊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势。郊区的广阔腹地以及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为软件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落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郊区各区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已经吸引了一大批IT企业入驻,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软件业目前在我市正处于高增长期,需要相应软件产业基地、园区的支撑。目前全市已经授牌的软件产业基地有7个,最近科技部授权的软件专业孵化器已放在郊区。因此,要继续加强郊区基地、园区的规划建设,郊区各区县要统筹布局,抓紧落实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良好的郊区软件发展环境,为郊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八)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确保郊区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通过强化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安全意识,加强对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的培养、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做好信息安全工作。要贯彻落实市信息安全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对于一些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一些新建或改建的重要信息系统,必须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使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并经有关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认定合格后,再正式投入使用。郊区各区县信息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确保本区域的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九)进一步抓好郊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郊区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要针对当前郊区信息化人才匮乏的情况,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式,加强不同类型、各个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和优化郊区信息化人才队伍。要在郊区营造信息技术人才创业、工作的良好环境,广泛吸引信息技术人才参与郊区的信息化建设。郊区各级政府要重视对郊区各级干部信息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制定信息化培训纲要,并将其纳入干部培训的总体规划。要利用各种渠道,在群众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意识。市信息办和市农委要为郊区信息化培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三、落实措施,奋发有为,推动郊区信息化快步跃上新台阶
(一)紧扣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要从郊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着眼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着眼于郊区传统产业的改造、产业结构的优化,认真抓好郊区的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只有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只有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信息化发展才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郊区信息化建设一定要脚踏实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切忌不切实际地盲目投资和盲目建设。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各方参与的信息化推进模式。信息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渗透性强、涉及面广,推进成本高。仅靠政府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政府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引导带动作用,为郊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市场主体地位,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对一些有收费机制、收益稳定的信息化项目,可以充分吸纳社会投资者投资;对一些有收费机制但效益难以做到投资收益总平衡的信息化项目,可以通过适当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规范、有序地投入。
(三)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推进郊区信息化持续健康的发展。市信息办作为市政府主管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综合部门,对郊区信息化负有规划和指导的责任。郊区各区县信息委是本区域内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本区域信息化工作负有主要的推进责任,要切实加强对本区域的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牵头或配合各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各项信息化任务。郊区各区县信息委还要结合区情、县情,多为领导出主意,主动为其它部门提供服务,真正建设成为一个懂信息化、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有战斗力的政府工作部门。
作为一支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新生力量,郊区各区县信息委还处于成长阶段。希望郊区各区县政府多给予一些关心和支持,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市信息办也要多加强指导和帮助,使郊区各区县信息委真正发挥区县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
(四)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科学规划。今年是“转变作风年”,各级信息化工作部门要将调查研究和转变工作作风紧密地结合起来,尽快摸清实际情况,掌握应用需求,把准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市农委要会同市信息办根据全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年内制定出郊区信息化工作计划,进一步将郊区信息化发展目标具体化,并逐项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郊区各区县信息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郊区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做好本区域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对于目前已明确的目标任务,要尽快形成具体方案,付诸实施,着力推进;对条件尚不成熟有待探索的,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布点先试的办法,探索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进,真正解决几个郊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5
通过全面搜集和深入阅读国内外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文献,梳理其至今以来的发展态势与阶段性特点,深入分析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从而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走向进行系统描述。
关键词:
信息素养;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信息化
2010年末,为较快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条政策措施,并要求制定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后又在2012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2—2020)》,对未来十年中国学前教育划定了明确目标。近年来,学前教育已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幼儿教育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也必然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从为幼儿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角度,还是从幼儿学习特点角度出发,都需要幼儿教师在自身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自身信息素养影响幼儿的信息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作为影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其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将综合分析信息素养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这一重要现实课题的研究走向。
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
“当信息化研究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汪基德等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7-33。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小学教师和大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学术探讨较多,而针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专题研究则较为匮乏。吴碧莲和潘峰楠[2]48-49、毕春霞和李新锋[3]126-130、邓红红[4]145-146等对城乡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卢长娥和冯桢石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总体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不同教龄、学历和年龄段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5]26-29。耿霞的调查显示,年龄31岁和10年教龄以上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较高[6]35-38。梅剑峰对宁波市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量化评价,再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结果进行校验和修正[7]89-93,较好解决了信息素养评价中如何科学量化的问题,使此类信息素养评价能得到更客观准确的数据结果。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基础上,诸多学者探讨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问题。王佑镁初步构建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深化了幼儿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者、决策者和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结构内涵[8]12-16。王永军提出通过园本培训和个人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来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9]。刘珍芳提出了集中培训与园本培训相结合的互动培训模式[10]106-108。邓红红认为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缺失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缺乏、能力不强、道德意识薄弱等,须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4]149-150。
关于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模型问题,郑频捷针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所设计的调查表,集中阐述了数据准备、挖掘方法选用、数据库设计、模型建立等四方面[11]158-160。胡雅萍和汪传雷梳理选取并引介综析了Bystrom模型、Savolainen模型、Krikelas模型、Johnson模型、Leckie模型等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行为模型,并对其从研究焦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主要变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性分析[12]8-10。彭俊英和王帆主张选择艾森堡和伯克维茨1988年首提的“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作为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依托[13]71-75。Big6给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界定问题、收集信息和评价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明确分析框架。
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走向
2.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文献评价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当下研究尚比较零星与不系统,不少研究只停留在初步构建,缺少进一步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未来应从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模型着手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优化对策,以期切实提高和优化我国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及其专业发展。为完善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规范性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我国应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与教师等不同群体的信息素养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特定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并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和具体评估的可操作性,尽快开展针对幼儿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制与开发。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具体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可整合成信息技术优化主题教学、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信息技术加强安全管理等三个部分来实施。虽然学者们研究了许多适合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十步调查法模式、信息搜索过程模式、混合培训模式等,但要提高在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仍需借助国家高等院校和幼儿机构等多方协同合力。2.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趋势展望未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界应在以下几方面获得创新和突破。
2.2.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与体系构建有必要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对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这个导向性要求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明确界定、说明和评价。对于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国内外学者已对其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做出了深入探讨,并建立了较为系列化的指标提取和综合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应尽可能根据特定评价对象,比较分析多种评价体系的成败优劣,对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反馈与修正。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案,应遵守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以科学性、可测性、多样性为特征。要重视对幼儿教师获取及创造性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能力评价,并在评价维度及体系的各部分权重中应有合理体现。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配备有效的监管机制,包括量化评价的记录、统计、计算和分析总结。
2.2.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与运行系统从理论上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与结构模型。根据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这些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以及结构模型的各个模块。构建和完善以信息文化素养、信息知识素养和信息能力素养为基础维度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CKA结构模型(见表1),指标体系下的具体细则将针对幼儿教师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可参照国内学者桑新民的“学生信息素养六标准”、陈文勇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制定《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自评量表》。而处于首要地位的便是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应着重考察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态度层面、信息技术掌握操作层面、运用信息技术实际解决教科研的整合创新能力等层面,并在评价操作层面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等,定量分析应用的指标体系层次。
2.2.3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与技术支持作为一种纽带与桥梁,信息技术将幼儿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大领域课程融合到一起,实现了幼儿教育各课程间的无缝整合。同时,将信息技术自然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使之成为儿童游戏和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明确具体探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与技术支持也是本研究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全面借鉴“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全球性培训项目,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和整合型技术支持。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这一“以技术整合的方法学习技术整合”的培训模式,为幼儿教师培养信息意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教育专业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平台。
2.3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可按照“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模块建构———实证检验”的思路进行,具体如下:(1)全面搜集和深入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将对其他相关信息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分析已有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综合比较已有研究。(2)通过调查深入分析幼儿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系统描述。(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以上所提出的各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这些因素关联分析,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的各个模块。(4)通过对其他层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实证借鉴,针对幼儿教师独特的显著特点,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优化实践,有重点地展开针对性的对策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自行设计分为园长卷和教师卷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专业发展问卷》,内容保持统一但各有侧重。应利用问卷调查得来的实证资料,从幼儿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对各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以综合分析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各维度的模型关系与关联系数。总体纵览,未来研究将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关于描述分析的范例,并通过对其他层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借鉴,再针对幼儿教师的独具特点,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3结语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作为有效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关键环节,应从国家战略层面上予以重视,应切实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为此,本文全面搜集和深入研读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合理和科学严谨研究设计了初步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以稳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信息化重大进程。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朱书慧,张琼.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7).
[2]吴碧莲,潘峰楠.泉州市公办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2).
[3]毕春霞,李新锋.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国培计划”培训学员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4]邓红红.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与提高策略[J].教育探索,2013(7).
[5]卢长娥,冯桢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4).
[6]耿霞.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0).
[7]梅剑峰.基于模糊数学及数据挖掘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8]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9]王永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初探:以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为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刘珍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11]郑频捷.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挖掘模型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11(6).
[12]胡雅萍,汪传雷.国外知识型员工研究分析[J].情报探索,2011(12).
小学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字】拉萨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55―04
在国家大力推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这个边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如何?效果怎样?这关系到现代化教育的成败。拉萨教育又是教育的龙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拉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巩固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 问卷基本结构
本文调查问卷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信性,并且通过对两次抽样问卷进行相关性检验,相关系数r=0.743,证明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有保证。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纬度:(1)培训方式(2)培训时间(3)培训内容(4)培训收获(5)激励措施。
二 拉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的统计与分析
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2008年4月至5月,对全市24所中小学(12所中学,12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2份,实际回收问卷357 份,回收率为93.4%。按照未答、漏答、单选题连续选择几个答案者视为无效问卷的原则,有效问卷共计269 份,有效率为75.4 %。
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 教师方面
1) 教师获得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图1)
图1表明:教师获得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短期培训(52%);还有37%的教师是通过自学获得;只有11%的教师是通过参加讲座或在职进修提高。可见,培训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 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超过半数(53%)的教师一致认为学校领导对教师培训工作很重视,从表3也可以了解到,有76%的教师已经参加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而图2和图3则说明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中有一半以上反映:培训时间太短(52%),培训内容正合适(51%),但图4的结果却出人意料:60%的教师认为此次培训收获一般;16%的教师甚至认为没有收获。由此可见,拉萨市此次培训大多有流于形式之嫌,培训的实效性不高,不同程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教师对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必要性的认识(如表4)
( A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B多媒体课件制作C教学设计理论 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 专业知识)
上述表4表明被调查教师中8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参加培训;而图5则反映出适合教师教学且急需掌握的培训内容以“多媒体课件制作(60%)”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3%)”为主。可见,教师培训应结合教师教学需求,调整培训重心,缺什么,补什么。
(2) 学校方面
1) 本校在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要采取的培训方式(如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拉萨市各普通中学在教师培训中主要以校本培训(67%)为主,1/4的学校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参加过上级单位组织的集中面授,仅有1所学校(8%)没采取任何措施。表6显示,学校鼓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有一半学校是与年终考核挂钩,另有少数学校(17%)是与职称评定挂钩,但还有1/3的学校没采取任何措施。总体来说,大多数学校领导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开始着手人文资源的建设。
三 影响拉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因素分析
从分析问卷、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情况来看,目前拉萨市推行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锅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1培训目标不明确。一些培训组织缺乏对教师的实际了解,不考虑培训对象有没有接受这种培训的需要,也不考察怎样按照他们的实际状况组织培训,培训内容简单、重复,只停留在对教师计算机的扫盲阶段。笔者走访了不同的培训场所,受训教师中经常有人抱怨他们接受过多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虽然组织者不一样,可是培训的内容却相差无几。
2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有些学校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为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什么学科,什么层次,全都集中在一起学习。甚至采取行政手段,设定统一的培训内容、要求和进度,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科的差异性,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我们必须考虑教师培训内容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学科专业上,很明显,一个语文教师和一个数学教师相比,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和一个高中数学教师,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受训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降低,甚至产生不满和懈怠,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理论多,操作少。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2/3,但有些地方因开班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从上到下以“满堂灌”的培训方式。经过培训也只能掌握一般理论上的知识和技能,而他们工作中最需要的操作技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4 重技术轻教育。由于培训组织者理解上的狭隘,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计算机培训等价起来,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计算机专业或懂计算机知识的非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对计算机知识及操作十分精深,可是,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怎样与其它学科整合却知之甚少,因此 他们在培训过程中不能联系教育的实际需要,只关心培训对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偏离了培训方向。培训结束后,虽然老师们的计算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由于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他们的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很难达到相当水平。
因此,培训应注意在教师的学科相对接近、初始水平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批、分期展开,在应用上狠下功夫。
四 提高拉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水平的对策
综合分析拉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培训策略,希望对提升拉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1培训目标
教育部相关文件以及教育信息化专家都强调:要在应用上狠下功夫,在应用上有所创新;要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典型引路,最终达到广泛应用。用都不会,怎么能谈用好呢?所以在培训目标上,要明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应用,即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要切实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优化学科教学,并能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所在。[1]
2培训层次
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受训教师迫切希望培训内容能够指导个体的教学过程,期望培训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培训时,都带着与自身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与任务,希望将技能培训与教学应用融合,特别是期望以关注某一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运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本身为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是植根于教育实践,生存于教育与技术的整合,浮于操作技术层面的培训只是摆形式,走过场,对教育教学工作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所以培训者要把培训内容的重点从技术培训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的方面上来,关注受训教师层次性和差异性,根据受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可以将培训内容分为初、中、高级三种层次。
初级层次是没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通过讲授与上机相结合的形式,接触和了解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其初步能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中级层次的是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通过上机操作为主,讲授为辅的培训方式,来弥补和更新他们已经老化或过时的知识、技术,使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研讨与教材教法的研究,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高级层次的是专业教师和有着丰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骨干,通过上机操作为主,讲授为辅的培训形式,使他们成为信息技术知识的带头人,即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选择与评估,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校园网建设,网络与远程教育,编程语言,计算机维护等。[2]
因此,培训内容要力求对教学具有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并尽量能满足教师的自身特点,“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3培训方式
从培训方式选择上,可采用脱产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专题讲课评课,教研活动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减轻教师的学习负担。其中校本培训是最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方式,可以“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把培训工作做在实处。所谓 “校本” 意指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 二是在学校中, 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指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任职的中学和课堂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3]
笔者考虑到拉萨市中小学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兼顾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的强操作性和逻辑性,避免以往培训中学而不用、学过就忘的情况,为了能及时让学员掌握所学的内容,直接将培训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本方案主要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员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引导学员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启发学员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技术这部分的培训中,要分学科、分层次选择不同的案例来开展培训,所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合理性。培训要密切联系教师的日常教学,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并能灵活运用技术到实际教学中。笔者在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相同(或相近)学科、同一层次的教师一起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大家一起学习 ,一起讨论 ,相互竞争又相互帮助,相互之间微小的差距使他们有许多共同的问题和共同的话题 ,交流起来也没有差距过大带来的隔膜, 这种热烈的氛围是个别的骨干教师培训不能营造的。 再说,相同(或相近)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们不会的问题,而且可以为教师们日后的自学和钻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对于初级层次教师在关于Word部分的培训中,可以分相同(或相近)学科来开展:对于语文、政治等文科类的教师,可以文档的编辑、排版为侧重面来选择典型的案例从而完成培训任务;对于数学类的教师,可选择以出标准试卷的案例来完成培训任务,侧重公式的编辑;对于化学类的教师,可选择某一典型章节做电子教案的方式来完成培训任务,侧重分子式的编辑;对于物理、体育类的教师,则侧重简易图的编辑等。
对于Excel部分的培训,可以选择某班级的学籍管理或某科成绩的分析统计为案例来对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作实际有效的培训,确保通过培训学员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该软件。
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及网络资源开发的培训,以各专业高层次教师为培训小组,分期、分批围绕专业特点选择典型案例来开展学习,各专业确定两至三名骨干教师,对他们的培训提出较高的要求和目标,同时安排他们负责对本专业其他教师的辅导和监督工作。
总之,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学科的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用于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实际教学问题。
讲练结合法: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员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练习可以锻炼学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可暴露学员在知识理解上的缺陷,所以在技术的培训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培训中合理使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投影教室、语音教室、各办公室的电脑和网络等现代化设备,保证学员在接受培训时一人一机,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练习,发现各种问题,掌握各种操作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员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概括的说: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任务(范例)引路,学员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授课教师可以将培训内容分为各个小任务,安排教学案例和练习要求,在讲练结合中让学员教师逐个解决任务,从而完成知识的学习。
例如:对于PowerPoi.nt的培训,可以先向学员展示经典的几个教学示例,在学员强烈的求知欲下,由授课者提出各个任务,包括Powerpoint中文字的编辑、图象和图表的插入、动作和动画的设置、链接的实现、幻灯片的放映设置等各个技巧,然后学员在边学边练的氛围中完成各学习任务。
再如:Dreamweaver MX中动态页而的生成,可将整个内容分为数据的输入、数据的修改、数据的删除、数据的查询等几个任务,由浅入深,选择典型的案例(如:学生管理、通知管理、成绩查询等)进行培训,让学员在培训的同时,及时感受到自己设计的成就感,通过与授课者的当面交流和直接指导,轻松、高效地完成培训任务。[4]
4实施评价考核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形成对受训教师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整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而不是以作品完成的质量、最终考核是否通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合理的激励,会诱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 匮乏的、不科学的激励,不仅仅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进行,更会影响教学的整体发展。
在培训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笔者建议,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将受培训课时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课时。
(2)外出受训的教师,学校提供相应的经费补助。
(3)可以开展关于本课题的论文大赛,并给获奖者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
(4)可以将培训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一项指标,激励教师参加培训。
(5)可以将培训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评比挂钩,作为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 顾怜沉,王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学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04,(02).
[2] 李艳艳.中学教师信息化培训急待改革[J].教育信息化,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