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文1

一、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教育的新思想、新形态,也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日益显著,教育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有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激发教师主动学、用信息技术的热情,自觉地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二、加强信息技术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基本保障。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在多媒体教室、网络以及个人计算机的配置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需求,这不仅制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产生阻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按照教育信息化工作“三通两平台”的总体安排部署,争取社会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增加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机房以及个人计算机的配备,尽量满足教师学习、教学需求。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特别是加快农村偏远小学和教学点互联网接入进程,为教师开展网络研修,获取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与沟通创设良好的硬件和网络环境。 

三、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1. 依托项目培训。抢抓“国培计划”等项目机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项目,认真做好培训安排和参训教师的遴选,分批选派校长、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等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和观摩活动,接受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专业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点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星星之火”;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教师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修网”参加网络学习,认真做好培训的组织、督查和考核评价,提升培训质量。 

2. 落实县级培训。教研、培训、电教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制订本县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培训内容的选取和培训难度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的业务需求和信息技术储备水平,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实践操作,既要有通识内容又要兼顾学科特点。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假期与平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开展培训,使每个参训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 强化校本培训。实施“培训与学习有机结合”校本培训运作模式,优化培训实施策略,宏观引领,个体挖潜。“以问题为中心”激思引趣,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切入点,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一是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由部分专业知识雄厚的领导干部或骨干教师承担相应任务开班讲课;二是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辅导。面向全体教师,统一安排,集中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活动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评选、“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等国家、省、市、县组织的信息技术活动,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比武”,通过观摩课、公开课、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各种活动,营造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调动和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积极性,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 

五、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机制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文2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整合区域培训资源,借助网络等新平台,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全面提高我区教师队伍的素质。

主要工作:

一、借助网络平台,扎实开展全员培训

1.加强调查分析,做好继续教育规划。在《**区教育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前一轮全员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不足,制定新一轮全员继续教育规划。

2.全员新课程培训。通过教育城域网提供培训内容,不断丰富资源库,提高培训效率。摄录积累部分骨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内容,借助共享教育城域网、苏州市教师培训网提供的培训资源,不断丰富更新培训内容。整理出网络培训内容,供各校校本培训和教师使用。

本学期“**教育报告厅”主要以提高教师的品行品德、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为重点,安排教师工作中心灵关怀的意识与艺术、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内容。“网上**教育报告厅”在本区组织的报告均录完的基础上,要拓展到人文、科学方面,不断搜集更新报告内容。

二、创新研修方式,不断提升不同层面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1.学科带头人领衔的骨干教师研修。督促各学习型团队按照《**区骨干教师学习型团队建设行动方案》和小组活动计划,学习、实践、研究、积累、展示、分享,紧密结合教学,并将过程和成果制作成专题网页。9月底完成网页设计,12月结合教研科研网改版,完成链接,展示学习型团队研修成果,丰富区资源库内容。年终结合考核开展团队研修成果展示汇报活动,评价量化成果,进行团队考核。

2.教导培训。结合教研室组织的全区教导主任教学研讨、管理研讨活动,优化教务主任队伍,提高教务主任的执行力。继续落实《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结合示范区建设,加强《中小学综合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通过交流、互助,要求各校教导部门能利用教务管理模块对学校进行信息化辅助管理,提高效率。

3.班主任培训。认真组织参与各类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素养与工作技能。区班主任培训班即将结业,修改后完成《班主任育人一得》专辑,包括制作一期电子期刊。

4.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组织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安排好符合要求的的骨干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尽快联络组织,年内完成“国家级心理健康咨询师”培训班的组班和开班工作,并争取取得较高的合格率。

5.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加强对新教师的二级培养与管理,完善试用期汇报制度和考核制度。对新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统筹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新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研员和学校教导期初听课、了解、指导,期末再次调研其变化,并有个人情况记载。试用期满,学校对新分配教师的师德、教学、管理等项作出综合评价和鉴定,各方面的工作和表现达到学校规定的一年目标要求(本人有书面的工作总结和思想汇报,教研组有评语鉴定),并记入个人教学档案。一年见习期结束后,将根据学校相关部门、学科教研员针对新教师师德表现、课堂教学、六认真和参加培训、个人素养提高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6.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第五批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和“双百”基本完成,要在实施完成考核基础上,听取教师建议,努力制定出符合我区特点、实际的评价方法,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

1.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对校本培训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远教IP资源;技术人员;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联盟

远教IP资源,就是利用卫星向农村地区传送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为模式二、模式三的应用提供的优质资源。为保障远教IP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利用,除了建立健全各类与资源应用有关的规章制度、发挥校长的作用外,还应该为农村中小学大力培养有效应用远教IP资源的技术人员、骨干教师,成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联盟,为远教IP资源的有效应用提供技术和教学支持。

一、大力培养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

要保证教师有效应用远程IP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技术和教学支持,也就是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对远教IP资源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

甘肃省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初步建立了“省、县、乡(校)”三级教师培训体制,并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提供了技术和教学支持力量。在三级培训体制中,通过省级、县级培训,为农村中小学培养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使他们接受系统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理论与方法,将他们培养成“理论专家”、“应用专家”、“技术专家”,为农村中小学基于远教IP资源应用的教师培训、教学、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技术和教学支持。农村中小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组织开展实施“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将他们所学知识、技能向更多的教师进行传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都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促进远教IP资源的有效应用,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技术人员、骨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技术人员、骨干教师应该具备的共有能力和素质:充分认识到远教IP资源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具有利用远教IP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应用远教IP资源和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兴趣和愿望;具有对远教IP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具有积极利用远教IP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现代教育理论、新型教育观念、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方法,了解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理论;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和利用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资源管理的方法,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

此外,骨干教师还应具备: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掌握、应用和整合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远教IP资源;有效地利用远教IP资源开展教学研究与培训工作;针对实际情况利用远教IP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远教IP资源应用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研究;能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法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与校长就远教IP资源应用的管理工作进行沟通,与技术人员就远教IP资源的选择、应用进行合作与交流;能和校长、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远教IP资源的管理、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沟通、交流、合作;愿意为促进远教IP资源的有效应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贡献等能力和素质。

技术人员还应具备:不断提高远教IP资源应用率与效果、辅助骨干教师和校长开展远教IP资源应用的意识;对远教IP资源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性进行评价与反思;根据学校基础设施和师生情况设计远教IP资源应用方案;收集、整理远教IP资源;应用技术辅助与支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支持校长的管理和评估工作;保证学校教师应用远教IP资源和设备的机会均等;为教师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促进设备、远教IP资源的健康、安全使用,加强远教IP资源应用环境的管理等能力和素质。

(二)技术人员、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根据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各农村中小学在选拔技术人员时,应该首先考虑那些计算机专业或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并愿意为其他教师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的教师担任技术人员,其次应该考虑那些具有一定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教师担任;在选拔骨干教师时应重点考虑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学能力高、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善于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中青年教师担任。

在选定了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后,学校要适当进行教师调整,使技术人员专职于设备维护、资源下载和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尽量创造机会,让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县级培训,更好地为其他教师利用远教IP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提供服务和指导。

二、成立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联盟

随着各种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省、县”培训为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培养了大量的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但是这些骨干教师、技术人员在返校后,由于教育信息化条件、氛围、远程教育资源短缺的限制,并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他们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及时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反而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县级教育机构设置的原因,在县级存在教研室、电教馆(或信息中心等)、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往往不能协同工作,形成合力,造成培训力量的分散、培训内容体系的重复。所以非常有必要将这些骨干教师、技术人员和机构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群体,发挥单个教师、单个部门无法发挥的作用,借助骨干教师、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机构的职能促进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过程中,应由县教育局主管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领导统一领导,整合县电教馆、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的力量,吸收参加过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培训的骨干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各中小学校校长,成立“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联盟”。成立联盟的目的是协调各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技术和教学骨干力量,在县一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远程教育资源的教育教学应用,为农村中小学广大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提供教学支持、技术支持。

(1)定期召开关于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讨会,探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新方法、新思路,为其他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2)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在不召开集体活动的时候,仍然是各中小学校的教师,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展开调查,为县级乃至省级、国家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建设的资源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还要深入到教师中间,了解教师对县级培训、校本培训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的需求,为县级和校本培训的实施提供依据,使培训的方式、内容充分满足广大教师对培训的需求。(3)联盟的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县级和校本培训,为县级和校本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将他们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其他教师,实现资源共享。(4)联盟根据技术人员、骨干教师所处片区进行分组,以“小分队”的形式定期深入各中小学开展巡回指导、教师培训工作,以讲座、示范课的形式为各中小学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提供教学应用和技术指导,为他们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祁涛.远程教育IP资源质量监控[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2]张筱兰,郭绍青.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77―04

一 引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要求进行学习,还必须掌握“扩展性专业特性”,包括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探讨;研究自己教学实践的技能,在教学研究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并进行反复质疑和检验;在研究过程中与同伴进行交流和探讨,形成自主学习的共同体,进一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模式,以其针对性强、经济易行、形式灵活多样、贴近教学实际、培训中提供了实践场所并能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等优势日益受到教育培训机构、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的重要模式之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由于培训内容不够系统、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缺乏教师共同体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而导致培训不够系统、流于形式、自我封闭、低层次重复,往往培训结束后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又不知所措,培训收效甚微。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通道和途径。作为重要的资源呈现形式和人际交互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校本培训,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人际的有效沟通,发挥网络学习和校本培训的优势,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研究设计

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就是依托开放、动态的网络课程与交互平台开展培训活动,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理论学习、技术运用到理念提高、实践应用,再到创新发展,学习者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和研究过程。培训立足校本实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学习平台和交流环境,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实现校本培训的网络化,从而使封闭的校本培训趋于开放化。

1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阶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包括网络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协同教研三个阶段(见图1)。

(1) 网络课程学习阶段

传统的校本培训是由学校规划施行的,以学校发展为目的,但由于教师能力水平有限,导致课程体系不完善,校本培训更多的是一种内部经验的交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的网络课程是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由培训机构和大学研究人员对其量身定制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依据成人学习的特点,着眼于教师自主学习的目标,从内容到方法、案例到点评、技术到应用,采取模块化建构,使教师培训课程从“分离模式”向“整合模式”演进[1],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校本培训“重实践,轻理论”,“重经验分享,轻理论探索”的不足,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2) 课题研究阶段

德勃拉•布莱兹有句名言:“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是一种过程,一种形式和转化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的培训是无法完成的,还得依赖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课题研究就是为促进这种转化搭建桥梁。对知识管理而言,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有使用价值、更能创造价值。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具有个性化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往往很难通过直接学习获得,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变的过程就是促进教学知识向教学技能的迁移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教师个人和共同体之间对实践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运用才能实现。课题研究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在实践研究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课题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将培训、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

(3) 协同教研阶段

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求教师有知识、有学问、有能力,而且要求其进行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要始终保持一种专业化学习的理念和精神,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教师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给教师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和研究能力,授之以“渔”。协同教研就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型组织,进行团队学习,共同发展。团队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团队,而非个人,才是现代组织的基本学习单位[2]。这样的组织不再满足于“生存性学习”(survival learning)或者“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而是将“适应性学习” (adaptive learning)与“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相结合,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养成网络协作习惯,能够进行持续性学习,主动参与协作教学活动、分享经验、探讨教法,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研究创新者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专家、研究者也参与其中并进行必要的引导。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三个阶段并不是绝对的、终极的,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间断的、分离的,而是在整体递进的趋势下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机会进行自我提高,教学实践的经验也给教师教育课程注入了新的资源[3],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网络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教师教学技能。

2 研究设计

(1)网络课程学习过程

虽然有的教师已经参加过相关的网络学习活动,但由于网络化校本培训的某些特殊性,必要时还需培训人员在开始之前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网络学习技能培训。使教师掌握网络课程学习方法,能够利用业余时间集中或分散地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活动。

(2)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是通过对具体教学问题和教学情景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综合应用众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过程如图2所示。

(3)协同教研过程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已经具备了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校际协作交流和协作教学能力。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实践提出新的质疑,发现新的研究问题,通过协作交流,不同学校同学科或同兴趣教师围绕新的共性问题开展协作教学研究。这种沟通途径和机制的建立,打破了以往的学科教研组的形式,形成了跨校际的教师群体之间的联动机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协作教学专题网站,共同设计网站内容、共建教学资源、协作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和进行协作教学评价等活动,探索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在群体任务、目标和成员的吸引带动下,进入合作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三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推进策略设计

策略是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是针对具体问题和特定情境而制定的程序、步骤、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的推进策略是对教师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可执行的过程和方法。有效的推进策略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化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调控意识,为教师学习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是有效进行教师培训的重要保证。

1 递减干预策略[4]

递减干预策略是指在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和进行相应的讨论活动,以及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在初期进行大量的跟踪指导帮助与协助,随着教师能力的提升,以及交流机制的完善,逐步减少干预的次数与强度,由指导变为辅助,直至过渡到由教师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采用这一策略,可以使项目学校教师在专家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研究团队,培养研究精神,使培训具有可持续性。

2 在线导学策略和答疑策略

在线导学是对教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进行监控,并根据监控反馈,运用有效的方法,使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遍历网络课程资源,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与技能。在线导学重在“引导”,其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培养教师的网络学习适应性;二是提高教师学习能力,使教师逐渐由导学教师的引导学习转向自我引导学习,实现自主学习[5];三是通过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互,给予人文关怀。辅导答疑是针对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出现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解答的支持服务,重在“解惑”,按照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论坛答疑、电子邮件答疑、聊天室答疑、常见问题查询系统及面对面集中指导。

3 关键点培训策略

关键点培训策略是指研究人员、专家在项目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时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干预培训,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关键点培训的内容,是根据项目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时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区别于短期培训阶段。如在课题选题阶段,专家团队需要对如何进行课题选择、有哪些课题研究的方法、如何写课题计划书等问题进行培训;在课题实施初期,专家团队对如何选择研究方法及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对教师进行培训。

4 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联合教研策略

在协作教学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逐步进入“自组织”发展状态,协作逐渐成为一种教师自觉行为,在竞争、合作与带动的群体约束作用下,松散型的校际协作小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凝合力的教师协作共同体。采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联合教研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挖掘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活动策略是要求不同学校、不同区域的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开展教材内容分析与研讨、同课异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效果评价工具设计、教学方案实施及效果检验、教学案例网络研讨以及教研反思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共建教学网站,利用论坛、QQ群开展教学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联合教研策略能够促进教师在交互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5 反思性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并提出教师成长公式“发展=经验+反思”,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捕捉问题,改进行动,教师专业能力才会提升。因此,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倡导教师自主发展,专家逐渐由强干预过渡到弱干预,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聚焦到“专业自主”和提高“教师反思水平”上,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行动。[6]

四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实践及效果分析

根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研究设计,采用网络培训方式,项目组利用Moodle课程管理系统、BBS、博客、专题网站动态生成系统和QQ群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和交流环境(202.201.93.24)、开发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两门系统的网络课程、制定了相关的培训保障措施,在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的支持下,已经在兰州市10所项目学校开展了校本培训活动。通过两年的校本培训,项目组对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

1 培训内容掌握情况较好

如果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者会主动浏览或遍历所有资源,从而获得优于f2f教学的效果[7]。从对网络课程各学习单元资源的访问情况看,大部分教师能够认真的浏览学习资源(学习单元的访问率在80%以上,如图4所示)。

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在线导学策略发挥了积极作用。学习单元后设计有学习评价活动,如测验、作业等,从网络课程上的电子学档的成绩看,90分以上的教师有11.5%, 80分的教师有65.3%,在60分以上的教师占19.8%。

2 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力迁移效果明显

对网络课程平台中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培训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使教师已掌握的教学方法更加系统化。在对24位教师前后课堂录像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教师在培训后能够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3 形成了教研团队、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获得了提升

培训形成了跨区域的校际协作教研团队和学校内部的教学团队,教师研究能力获得提升,项目学校教师共申报省级课题10项。如兰州交大附小田艳琴老师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建站系统建立“三月丁香”作文学习网站,从个人教学实验开始,逐步带动本校教师、兰化一小、银滩路小学教师参与协作教学,形成校际协作教学共同体。田艳琴老师和她的协作者也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4 培训模式获得教师认可

在对培训模式满意度调研中,针对“你认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是不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这一问题的态度是:58.2%的教师认为非常有效,28.4%的教师认为有效,11.5%基本有效,1.9%不清楚。教师认为通过参加培训,能够方便快捷的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电子学档可以看到教师在课程平台上认真学习、在论坛中积极讨论、在博客中深刻反思,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了信息化教学知识向教学应用的迁移,提高了教学能力,协作教学专题网站也方便了教师间的协同教研。教师普遍认为这样的培训模式与以往培训方式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新的突破,贴合教学实践场所,能够学有所用。

五 小结

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告一段落,培训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实现了专业知识向教学技能的有效迁移,当然培训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培训过程中的指导策略,运行模式,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使研究设计更具可操作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虽然取得了教师教学能力迁移的效果,但如何验证这种隐性能力效果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9-12.

[2]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11.

[3]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7-158.

[4] 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6):58-60.

[5] 洪庆根.在线导学教师角色与职责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47-50.

[6]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3,13.

[7]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1):11-18.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School-Based Training

GUO Shao-qing SHI Da-w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three stages in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 were the study design, based on the design of training activities, and analyzed the training effects to explore the way migr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teaching skill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文5

一、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素养

1、教师主动参加学校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校本培训(培训内容见附二),达到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每学期分四期进行培训,努力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教师自觉运用所学的信息化技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覆盖率达90%或以上。自主设计个人教学资源,每学期上交自主设计的个人精品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训练题或试卷)各一件或以上,并推荐优秀资源参加各级比赛。

3、教师自觉更新、完善、创新个人博客。

二、推进校园的网络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增设教育科研论坛、班主任主任平台栏目,开展网上教学研究交流研讨;规划重建“少年象棋网”。

2、完善、整合教师个人和班级博客,使博客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

3、继续加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以学校备课组为单位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上传相关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优秀训练题和试卷)。

4、依托校园网,全面推进教师办公无纸化。本学期,学校的各类通知、学习材料、相关文件等继续在校园信息网上。

5、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发挥各大管理系统作用,提高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水平。

6、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积极实施《校园网管理制度》,加强校内计算机的应用监控,杜绝教师在网上聊天、打扑克和玩游戏等不良现象,严禁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散播不实消息、谣言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努力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加强网站、FTP服务器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学校网络畅通。

三、抓实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校三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操作实践,教务处还安排了三年级每周至少1节课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四至六年级每周2节课都必须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的质量,学校为每年级教学制定目标(具体目标见附三),任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让85%的学生达到已定的目标。

2、加强“机器人比赛、LOGO比赛”辅导,在辅导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培训责任到人,力争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具体见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开展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扩展、交流空间的延伸,它还改变了人才成长的环境。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执行者,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际操作者,是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小学及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影响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加强培训并确保培训的长期开展

1.重视职前培训

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上岗前接受职前培训,具备就业需求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并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2.重视继续教育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要坚持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并确保培训长期开展下去。培训内容和形式要适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培训效率。在关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3.开展校本培训

校本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以本校为基地开展的培训,以提高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持续的专业发展的一项宏伟工程。校本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切合学校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解决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校本培训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使培训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具体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二、建立学习共同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教师个人的事,而是有赖于教师群体形成的“教师文化”。教师不应该是孤独的奉献者,而应是专业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合作,然而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师人数较少,有的学校只有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难实现,这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在学校中建立多种学习共同体,比如,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同一教研组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各种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等途径外,还要开展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如,利用的网络工具有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博客(微博)、BBS论坛、E-mail、QQ群、微信等。虚拟学习社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快捷平台,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教师扩展知识,交流经验,解决问题。信息技术教师不再是孤单的个体,有了团体的支持和帮助,凝聚集体的力量,能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开展实践研究,加速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获得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以竞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竞赛获胜和取得荣誉是人们追求的一种高级需要,是激励人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宣扬竞赛的社会、政治价值,还是要以促进教师实践、促进学生发展为第一要义,重视其专业价值,以免导致出现功利主义、形式主义。

2.以公开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公开课缩短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公开课中的同伴互助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和反思品质,公开课中的自我反思是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开课的学术氛围拓展了教师的眼界。执教公开课的教师最大的收获不是最后的获奖结果,而是其准备过程。执教者在承担公开课任务后,他们在不辞辛劳地“打磨”公开课的同时,公开课也在“打磨”自身。执教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不断地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就是一次专业提升的过程。

四、借助行动研究,强化反思意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探究自身教学中各方面存在的教学问题,设计修正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优化,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等进行“审视、慎思、明辨”。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波斯纳就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是内省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一名成功的教师,必定不只是经验丰富,而且是善于对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自觉进行积极反思的教师。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化、冷静思考和总结,再反过来促进教学。通过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持续的过程,社会和学校及教师个人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