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仓储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仓储风险管理

仓储风险管理范文1

1 仓储商务的内容

仓储商务是仓储经营人利用其仓储保管能力向社会提供仓储保管产品并获取经济收益的商业行为。商务活动是企业对外的一种经济交换活动,因此,若企业自营仓储则不发生仓储商务活动。

仓储商务活动是企业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体现,其内容包括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打造企业形象、市场调研和市场开拓、商务磋商和签定商务合同等。

(1)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仓储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一支合理高效的商务队伍、一套完善的商务管理和作业规章制度、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因此,在全面了解企业资源的情况下制定企业经营战略,对仓储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时,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及市场对仓储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状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合理制定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和经营发展方法。

仓储企业可以在总体经营战略的基础上选择租赁经营、公共仓储、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或者采用单项专业经营或者综合经营,实行独立经营或者联合经营的经营定位。

(2)市场调研和市场开拓。市场调研是企业进行有效经营决策不可缺少的一步,市场调研的资料和结论往往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仓储企业市场调研的目的在于寻找和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对市场进行分析并合理选择商业机会。仓储企业市场调查的重点应放在仓储市场的供求关系、仓储服务需求方的需求变化、同行业的竞争状况等方面。

市场开拓的目的在于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挖掘有潜在需求的客户,并与之建立业务关系。市场开拓可采用广告宜传、人员促销、关系营销、企业联系等方法。企业也可结合有效的市场开拓进行企业形象宜传。

(3)商务磋商和签定商务合同。合同是市场经济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综合体现。仓储企业经营人应本着诚实信用、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与客户进行商务沟通和商务谈判。由于物资仓储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在保管的过程中还可能涉及到加工处理、分拆等作业,也有可能涉及到仓单持有人的第三方关系,为了避免产生争议,商务磋商的内容应该尽可能条款细致、内容充分。双方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应该订立较为完备的商务合同,以明确仓储合同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为仓储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保障的法律依据。

(4)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履行是双方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阶段,也是仓储企业实现其经济利益的阶段。对于一项仓储商务合同而言,其履行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关键环节:存货人交付仓储物、保管人接收仓储物并保管仓储物、存货人提货、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用。

2 仓储商务管理的目的

仓储商务管理是仓储经营人对仓储商务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过程,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仓储商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最充分地利用仓储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

(1)满足社会需要。仓储服务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仓储服务会提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仓储企业需要加强仓储商务管理,有效地开发市场、挖掘商业机会、跟随市场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自己的产品被社会接受。

(2)充分利用仓储资源。企业进行商务管理就是要获取更多的商务机会,并实现这些商务机会。机会能否变成企业利润,离不开企业的核心产品――即仓储服务。因此,仓储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包括仓储能力和作业能力、资金能力和人力资源等,获取最多的商业机会。

(3)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仓储企业通过商务管理采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现代化技术、有效的经营方法,能最大程度控制和减少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商务管理积极开拓市场、需求商务机会,能提高企业收益。因此,通过仓储商务管理,最终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减少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绝大部分来自于商务风险,高水平的商务管理就在于避免发生商务风险。仓储企业通过严密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严格的合同管理、规范的商务责任制度,可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5)打造企业形象。仓储企业通过有效的市场宜传、人员管理、合同管理等商务管理手段,可以打造诚信、高效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任何仓储企业都应该将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目标。

3 通过加强仓储商务管理提升仓储企业竞争能力

仓储商务管理是仓储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包括对参与商务工作的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仓储企业竞争能力。

具体而言,仓储企业实施仓储商务管理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市场管理。仓储企业要广泛开展市场调查和研究,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广泛开展市场宣传,使仓储服务能切合市场需求。

(2)资源管理。仓储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仓储资源,为企业创造和实现更多的商业机会。

因此,要合理利用仓储资源,做到人尽其财、物尽其用。

(3)制度管理。高效的商务管理离不开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仓储企业应该在资源配置、市场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建立和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到权利、职责明确。

(4)成本管理。一方面,企业应该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合适确定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降低交易成本。

(5)合同管理。仓储企业应该加强商务谈判和合同履行的管理,做到诚实守信、依约办事,创造良好的商业信誉。

(6)风险管理。仓储企业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严格的合同管理,以及规范的的商务责任制度,可以妥善处理商务纠纷和冲突,防范和减少商务风险。

(7)人员管理。商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因此,商务管理还应该包含对商务人员的管理。仓储企业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商务人员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商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同时还要加强对商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创建一支高效、负责的商务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永生.仓储与配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仓储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潜在风险,对策,液体石化产品

一、前言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主要目标之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指导思想和目标均强调了要加强金融与实体的合作,控制金融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融资难题一直困扰着其发展。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成长,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目前国内物流金融发展的比较晚,现实中物流金融的发展与理论研究脱节,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算方式、融资模式方面,基本上是定性研究,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金融环节的不畅通、信用体制问题使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物流企业为了能够争取到货源,往往接受借贷企业提出的许多简化的操作流程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金融机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国内对于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还很不充足。

本文基于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物流金融业务中各方面的风险,弥补国内外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的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工具,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模式和物流仓储金融模式两种情况。

(一)物流企业自营模式。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是指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向其进行一定信用额度的发放,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发行、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保证放款企业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风险。

(二)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存货质押融资,是指借方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如液体石化产品)作为担保,向资金提供方(如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仓储公司)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例如某借贷企业(如信德贸易公司)需要向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贷款8,000万元,信德贸易公司在某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恒源仓储公司)存有液体石化产品混合芳烃10,000吨。由信德贸易公司、工商银行和恒源仓储公司共同签订《动产质押三方监管协议》,协议规定信德贸易公司同意将上述货物质押给工商银行,由工商银行向信德贸易公司发放贷款,由恒源仓储公司向工商银行出具《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并在储存该批货物相应的储罐上作好标记,并在内部管理系统登记该批货权属工商银行所有,信德贸易公司将分批或一次性向工商银行偿还贷款,恒源仓储公司必须凭工商银行出具的《部分解除质押通知书》或《全部解除质押通知书》放货,直到贷款还清,利息、手续费全部结清,货物发毕时止。

三、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

以金融机构(银行)为风险承担主体,将风险分为三大类:

(一)借贷企业资信风险,包括质押物、借贷企业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和借贷企业成长潜力;

(二)银行操作风险,包括信息系统及技术的保障、人员专业素质;

(三)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包括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风险防控措施与建议全面的风险分析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价、管理计划、应对计划、风险控制及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等步骤。

金融机构(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是防止出现不良贷款的重要保证,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有效运作,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管理内容。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尚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上述风险缺乏细致的分类辨别,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的方法,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因此,有必要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并进行体系构建。

四、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物流金融中的风险管理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树立全面和辩证的风险管理观念,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既要看到机会,又要看到风险。结合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与基于动产(液体石化产品)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风险分析,主要从法律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操作监管风险、市场风险方面来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一)法律政策风险防控。物流金融中的法律政策风险主要在于动产的所有权归属的规定。由于物流金融涉及到金融机构、借贷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主体,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方之间流动,可能会产生关于动产质押物的所有权的纠纷。此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物流金融业务中条款的规定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流金融实施的风险。鉴于此,要想控制物流金融中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查处在物流金融中的违法行为。

(二)道德风险防控。信用状况良好是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实施重点、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借贷企业的规模、信誉、经营状况等都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地执行监督者的角色。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全面评估借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与信用状况,调查企业近年来的生产运营、金融负债以及偿还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自身人员的监管与培训,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物流金融方面知识的培训,制定员工工作纪律,实行多级审批,不定期对物流金融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避免内部管理的不完善、操作人员内外勾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操作监管风险防控。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金融机构与借贷企业的中间人和担保人,应当具备良好的企业信用、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激励机制,实施先进的物流金融服务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定专业监管人员从事物流金融业务,制定监管人员准入要求,监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从业经验丰富、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制定规范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等内控管理制度,包括入库和出库流程中的交叉检查、定期抽查、巡检,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开展金融物流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同时与金融机构(银行)加强沟通,完善信息收集渠道,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人员应及时了解客户的企业经营状况、货物销售情况等信息,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定期盘点,以减少货损货差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

(四)市场风险防控。液体石化产品存在数量大、市场价格波动大、货值高的特性,液体石化产品作为质押物的市场风险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时需要重点考虑防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需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通过对行业内专业人员的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参考当前市场行情来准确定位市场价格。

六、结语

总之,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新颖的模式,无论是何种模式均必须加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把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到首要的位置是金融机构(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预测,2007年第1期:49-54

[2]李海波,梁晓璐,安伟.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发展模式及风险控制.物流技术,2014年第33卷第1期(总第304期):238-241

仓储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 物流金融、Web Service、信息系统

从1999年中储与银行联手开发第一笔存货质押模式的物流金融业务开始,近十年来,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国内的大型物流公司以及一些新兴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都根据供应链上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物流金融创新产品。据统计,2009-2010年,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增长率均超过40%。物流金融业务今后大有可为,必将成为众多银行、物流企业关注的焦点。不论是物流企业还是银行,要想在今后的物流金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利用现代的管理工具――信息系统。

一、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业务(主要包括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等)而开展的金融服务,核心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创新,以企业所从事交易下的担保物为依托,物流企业对担保物进行监管并向银行提供担保物、贷款企业的相关信息,银行根据相应的信息给予企业信贷的一种业务。物流金融解决了银行难贷款、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按照产品经营周期的不同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3类:

一是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它发生在采购运作周期内。目前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物”)对这一业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称为采购执行的业务。2010年,中国铁物的物流金融业务累计实现收入4亿元,其中采购执行收入就达到了3亿元。

二是基于存货时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这是物流金融的核心模式,主要发生在持有或制造周期及销售周期,是目前我国物流公司与银行开展较多的物流金融模式。作为最早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中储集团,利用自身仓储优势,在2005年就实现融资额70亿元,累计质押货物411万吨,质押货物价值103亿元。

三是基于应收账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主要发生在回款周期内。此类业务在我国发展得还不够成熟,而国外对这方面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发展得比较成熟。

这些基本的业务形式在现阶段可以围绕存货质押业务组合成许多的物流金融创新产品,例如保税仓、未来提货权质押、打包放款、先票款后货业务、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等等。

二、物流金融信息

系统的含义

物流金融信息系统是指物流企业利用现代技术对物流金融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的信息系统,以实现对整个业务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规范操作、降低风险的管理活动。这一系统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监管、风险管理、数据处理等功能于一体,从而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顺畅连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同时,根据物流企业、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同,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提高三方合作的效率、水平,使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生产商、经销商多方受益。

三、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物流公司中真正拥有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企业并不多,如何构建该系统还处于探索阶段。已经构建或正在构建物流金融系统的物流公司有中远集团、中外运、中国铁物等大型物流公司。

中远集团与金银岛合作,构建了融资系统,这是物流金融信息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巾外运长航提出并建立了“金融物流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物流业务管理、金融物流业务分析决策、物流业务操作,是与银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接口。2009年,利用该平台,中国外运长航开展物流监管项目2735个,实现监管及连带业务总收入3.97亿元,同比增长91.18%。

中国铁物旗下的现代物流公司,自主研发的金融物流信息系统运作高效,该系统包括:战略与开发子系统、资料管理子系统、审核与风险管理子系统、作业管理子系统、业务监管子系统和财务管理子系统。

这些公司对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探索,极大推进了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发展。

四、基于Web Servlce的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构建

基于对物流金融业务的了解和对Web service等相关技术的学习,参考上文提到的现存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优缺点,现提出基于Web Service构建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设想。

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多方参与性要求该系统的结构和实现要采用标准化、规范化和模块化的技术,以此来满足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和系统扩展的需要。Web服务(Web Services)是一种基于Internet标准协议或规范的可通过网络进行、发现、调用的自描述的服务器端软件组件,该组件技术的主要目的是程序之间的交互。Web Selwiees技术的开放性是对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最好支持,它提供适应于Internet的应用,能够为异构系统提供服务,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将企业的资源管理扩展至整个Internet。基于Web Selwice的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信息查询、业务管理、自动报表、系统管理、数据处理、风险控制、相关业务共7个模块。

1 信息查询模块

各参与方可以通过internet连接到该系统,根据设定的用户名和权限查询到与自身相关的信息。生产企业查询到货物运输、仓储、销售及相应政策信息。处于核心的拥有该系统的物流公司原则上可以查询并可以通过与银行的对接获取所有物流金融业务的信息,例如企业信用情况、资产情况等相关信息;而其他物流公司(包括仓储、运输公司)可以查询货物情况和市场供求情况。银行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信息的掌握,进行风险控制,但是各银行只可查询与本银行有业务往来的信息。

2 业务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动产质押业务、仓单质押的管理,以及提供代为采购融资管理,融通仓管理等。动产质押业务包括存货质押、解除质押、存货流量监控、存货品质监控、存货价值监控、质押到期提醒、客户信用评级、计费与结算、各地监管人员信息。通过该模块可以实现货物的实时控制,及时采集和更新质押品的规格、型号、数量、质量等信息,实现对质押物

的在线管理。

3 自动化报表模块。该模块可以实现白定义报表功能和模板打印功能,包括质押单、存货单、预警单,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自由定制报表,实现与银行、客户之间的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出现问题时调出相应的文档、报表以供参考。

4 系统管理模块 该模块是对整个系统的设置、管理。具体包括:金融机构的设置、质押物的设置、客户设置、质押模式设置、质押流程设置、监控等级设置、用户权限设置。

5 数据处理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包括资金流和物流运作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可实现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功能。该模块主要为物流公司内部管理提供服务,为相应的决策提供参考。具体包括:动态数据统计查询、计算模型、数据分析、数据预测。通过物流企业对动态数据的及时采集、录入,来达到通过各种数据统计、图表反映业务、市场情况的目的。

6 风险控制模块该模块需要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发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预警技术。具体包括: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控制、质押物市场风险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控制、银行风险控制、操作风险控制。

7 相关业务模块通过与集团和其他有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的运输系统、仓储系统、典当系统的对接,实现在本系统内相关信息的查询和交互。对于到期无法偿还的质押物,物流企业得到银行的授权后,通过该系统连接到相应的网站进行出售、拍卖。

五、物流金融信息系统应用

的风险与防范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具有旺盛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与国外物流金融业务的区别,开发适合我国的物流金融信息系统,即基于Web service构建的物流金融信息系统,并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

1 物流金融的推广机遇大于风险近些年,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进出口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巨大的挑战,相关的融资更加艰难,这导致中小企业对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需求和支持下降,因此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一定风险。但是,物流金融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也是政策推广的主要业务模式,因此物流金融信息系统在政策上面临的风险是很小的。2007年7月实行的《物权法》给物流金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加之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信息产业等高新产业发展,总体看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市场机遇远远大于风险。

仓储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仓单;仓单质押;第三方物流;银行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物流活动不仅伴随着资金的活动,而且受到资金流的制约,如何突破资金“瓶颈”,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诸多企业开始了多方面的尝试,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融资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物流融资模式。

仓单是仓库经理人或者仓库公司在收存货主交来的货物时出具给货主的收据,是一种货物所有权的凭证。仓单质押融资是指申请人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在库动产(如钢材、矿产、轮胎、酒类等原材料或产成品等)存放在物流企业仓库中,并以物流企业出具的仓单在银行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该物流企业在经过银行的审核授权后以第三方的身份承担监管责任,对质押物进行质押监管,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申请人提供的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1]。

1 仓单质押融资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的物流业务模式的延伸,仓单质押融资能实现“一举多得”。

(1)有利于缓解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资金短缺的问题。

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普遍存在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利用仓单质押向银行贷款,可以争取更多的流动资金周转,达到实现经营规模扩大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有利于银行规避贷款风险并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银行而言,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吸引和稳定客户,增加放贷机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有利于担保公司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担保公司降低了没有实物抵押保障的担保风险,拓展了新业务,从而增加可担保客户数量,扩大担保业务。

(4)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一方面可以利用能够为货主企业办理仓单质押贷款的优势,吸引更多的货主企业进驻,保有稳定的货物存储数量,提高仓库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促进仓储企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收取手续费、提供场所以及信息等形式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2 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操作流程

以借款人使用自身在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库动产仓单质押融资为例,基本流程如下图:

货物质押期间,第三方物流企业按合同规定对质押品进行监管,严格按三方协议约定的流程和认定的进出库手续控制货物,物流企业只接收银行的出库指令;借款人履行约定的义务,将销售回收款存入监管账户;银行收到还款后开出分提单,物流企业按银行开出的分提单放货,直至借款人归还所有贷款,业务结束。若借款人违约或质押品价格下跌,借款人又不及时追加保证金的,银行有权处置质押物,并将处置命令下达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接收到处置命令后,根据货物的性质对其进行拍卖或回购,来回笼资金。

3 仓单质押融资业务风险分析

3.1 客户资信风险

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融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包括: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商品质量等。货主的商品来源是走私商品,则该商品存在被罚没的风险;货主对商品不具有完全的取得资格,则该商品存在非法性;如果客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太高,货主企业存在破产的可能[2]。

3.2 法律风险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仓单,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开的仓单不够规范,部分企业甚至以入库单为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为提货凭证,因此,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程序,保证仓单的唯一性与物权凭证性质;二是程序,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在对仓单操作时没有执行严格的程序,也将导致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纠纷,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风险。

3.3 质押物选择风险

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对于那些应用不广泛、不易于处置、化学和物理性质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的商品作质押品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在开展仓单业务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要协助银行,对货主企业的质押商品究竟适不适合质押做出判断[3]。

3.4 商品监管风险

在质押商品监管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对质押商品的种类、数量、品种进行有效监管,作好防潮、防霉等安全保障,严防货损货差,严格出入库的盘点,防止仓储保管不善而给仓单的持有人造成损失的风险[4]。

3.5 管理和操作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质押商品监管的主要执行者,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在监管业务上特别是异地质押中,绝大部分停留在人工作业的阶段,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对物流企业的忠诚度都会影响到质押商品的监管,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形成管理和操作风险。

4 控制风险的对策

4.1 严格考察客户财务状况

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控制在30%左右是企业财务状况稳健的表现,但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提高,因此,在选择客户的时候应严格考察客户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不低于50%。

4.2 严格考察客户信用情况

首先,应调查客户偿还债务的历史情况;其次,分析客户在以往的履约中所表现出的履约能力;最后,应调查客户履约是处于自愿,还是被采取法律诉讼或是其他因素影响的结果。对于信用评估一般、较差的客户,应慎重合作。第三方物流作为联结货主与金融机构的服务平台,就需要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建立和整合这些信用[5]。

4.3 加强对仓单的管理

仓储风险管理范文5

冷藏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冷藏或冷冻保存的药品,主要是指生物制品,包括血液制品、疫苗类制品、酶制品以及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成药品等。相对于普通药品,冷藏药品在采购、销售、运输、储存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特殊要求,通常采用非常严格和规范的管理,一旦出现差错将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和危害社会。

2冷藏药品流通的结构分析

2.1实施主体

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及零售企业数量众多,分散经营,市场集中度低。新版GSP进一步强化了药品仓储温湿度控制环节,对药品冷链流程、药品验收管理、药品运输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通过对药品冷链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冷藏药品流通安全水平,从而控制药品流通中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保证用药安全性。

2.1.1大型企业

随着新版GSP的实施,我国1.3万多家医药流通企业中,具有强大的品牌、资金、网络、技术、服务能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将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冷藏药品品种数量多,大型需求增长快,这些大型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和标准执行,逐步形成冷藏药品流通的规模经营网络。

2.1.2小型企业

因技术、信息、人力等准入标准的提高,小规模企业的经营成本将明显增加,短时间内小型药品企业往往难以达到新版GSP的标准,将不得不放弃冷藏药品的经营。

2.1.3第三方经营

从政策的规范,市场的需求导向,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独立于供货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物流拥有现代化、专业化、精细化、分工合作、高效运转的服务模式以及标准化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其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冷藏药品流通市场竞争的主体。

2.2基本结构

冷藏药品流通的基本结构由冷藏药品原材料企业、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储备企业、零售、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组成,其中药品零售企业包括连锁门店、单体经营店、网上药店。

3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风险管理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目前,风险管理已经发展成各类组织管理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职能。对冷藏药品流通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药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风险。通常,这个过程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个基本环节。

3.1识别风险

风险识别的出发点是确定哪些风险可能会对药品安全产生影响,以及测量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直接关联着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在对冷藏药品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引起质量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设施与人力资源方面,主要有仓储设施、运输设备、人员资质等条件;二是冷藏药品物流作业环节,如药品购进、收货、验收、储存、养护、出库与运输等多个环节。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极有可能导致药害事件的发生。

3.2风险评价

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风险因素的级别。确定药品冷链作业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对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尽可能确定其影响程度,并赋予权重,构建冷藏药品流通质量风险因素体系。

3.3风险控制

仓储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抵押,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很多风险因素都影响着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作,了解并识别这些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非常重要。

1.自然环境风险

主要表现在地震、火灾、意外的战争以及其他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损失影响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就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使供应链中企业资金运动受阻或中断,生产经营过程遭受损失,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进而使商业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2.政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对一些产业进行鼓励,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或者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使供应链企业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使企业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还款风险,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预测失误;二是出现新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资金链条断裂。

4.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营销中的主要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缺乏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和资信不足等问题;信用缺失成为制约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发展信贷业务的重要“瓶颈”之一。

5.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项业务创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业务模式多样,相对于传统业务其标准化程度较低。在信用捆绑、货物监管、资产处置、交易文本的确定等诸多方面涉及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现有法律很难完全覆盖,这也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的变化将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从而危及商业银行。

6.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

供应链一般由众多企业构成,这些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理念、企业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并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从而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7.信息传递风险

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情况将可能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正确或有偏差的信息,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从而带来风险。

8.行为风险

即不管用意多么良好,供应链金融在办理过程中会因为无意中犯错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较危险和较难于注意到的是商业银行员工出于好心而犯的错误。行为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两大难点

难点之一:操作风险。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控制,可将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与信贷资金安全进行有效隔离,但会显著增加银行风险管理链条,诸多风险控制细节使其操作复杂性远高于传统授信业务。根据调查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原因可大致归纳成人为、流程和外部事件三大因素。

1.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自有的棕榈油存货质押,在某行开立数百万美元国际信用证,银行委托某物流仓储企业对质物实施现场监管,但银行在一次实地巡库中发现,监管方在未接到银行放货指令的情况下,违规将质物全部出库,使银行债权悬空,形成资金损失;某石化企业集团以燃料油、组分油等能源产品质押,累计在某行开立1亿多元银行承兑汇票,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不得不将质物进行拍卖,但在拍卖前的资产评估中意外发现质物已被企业故意注水,价值大幅下降,难以覆盖全部授信敞口。上述两起风险事件均是由于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现场监管人员渎职或与借款人联手欺诈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银行对物流仓储机构准入审查不严、巡核库工作流于形式也是导致风险的重要原因。

2.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行在对某汽车经销商不良贷款追索中发现,根据本行质物库存台帐,其为企业开立的5张银行承兑汇票,汽车制造厂商尚未履行发货义务,遂发函要求汽车制造厂商承担退款责任,但该厂商表示,银行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项下车辆大部分已被该汽车经销商提取,根本不存在退款问题。由于银行与厂商签订的三方协议存在重大缺陷,对如何认定厂商完整履行发货责任没有任何明确约定,给银行债务追偿带来很大难度。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中,必须杜绝各类合同、协议和操作流程设计中的明显漏洞,并应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办理业务,否则会给内外部欺诈留下可乘之机。

3.外部事件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行为某汽车经销商发放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以企业自有的100余辆库存车辆进行质押。某日,该行突然接到合作仓储监管方的报告,该汽车经销商的社会债权人将该行大部分质物哄抢一空,银行虽立刻派人到现场处置,但仅控制车辆5辆,其余质物去向不明。外部突发事件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需特别关注的风险,银行应确保监管仓库和场地的安全设施到位,还应购买足额商业保险防范质物因如火灾、盗抢等外部事件造成的损失。

难点之二:法律风险。2007年《物权法》对动产担保做出诸多制度安排,如明确动产抵押效力、明确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引入动产浮动抵押以及丰富权利质押内容等,对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重大意义,但受困于一些法律“瓶颈”,银行在业务操作中依然面临较大法律风险,限制了该业务的快速发展。

1.动产浮动抵质押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动产“特定化”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是一个重大难题,用作浮动抵质押的动产大多属于种类物,如原油、钢材、有色金属、棉花、粮食等大宗货物,同类货物彼此间具有完全可替代性,银行在进行浮动抵质押操作中,无须编制抵质押物详细清单,仅以重量、体积等对抵押物进行形式控制,在进行债权追索时,如何对质物与非质物进行严格区分,只能视银行监管严密程度而定。其次,目前各地还未广泛办理动产浮动抵押登记工作。如果银行无法办理动产抵押登记,一旦借款人将已抵押的动产再次与善意第三人进行交易,银行将无法行使对抵押物的优先权。另外,在已办理登记的工商部门也不接受银行进行的查询,债权人无法了解抵押物权属状况,也无从了解自己是否享有优先权,可能产生重复抵押风险。

2.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物权法》已明确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仍存在一定缺陷,管理机构对登记内容撰写没有规范性要求,不“确切”的登记内容将造成债权银行无法顺利确权,存在重复登记可能性,进而影响担保效力。另外,在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中还存在诸如应收账款债权的实现途径、质权生效条件、登记优先顺位关系等一些有待法律解释及明确的方面。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内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职能没有得到重视和明确

由于国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支持,集团资金的专业化配置管理缺乏相应专业人才的打理,很多企业甚至搞不清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的区别,以至于资金的风险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对于很多集团性金融方案没有相关的市场敏感或合理化管理制度,给集团性企业带来很多资金链上的危险。国内曾经倒下的几个大公司多多少少与资金管理粗放化有关。

2.信用环境复杂

国际上贸易还有国际信用证,国内的贸易反倒不能使用国内信用证,国内贸易很多的使用票据结算,曾经的票据满天飞使得人民银行一度对此措施严厉。但现在国内信用证的管理规范是97年公布的,10年没有过更新,各个银行间的人民币信用证缺乏可实行的模式通开通兑。

3.物流环境的复杂和混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还普遍落后。首先,由于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以及联合物流的情况长期居于主体地位,致使物流企业的规模一般偏小,技术落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程度低,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于是银行很难做到对流程进行控制,使得风险管理无法得到无缝连接,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10%-20%,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支持来开发业务。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家大企业用10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对他们进行类似授信支持的话,无形间这个核心企业的信用被扩大了100%-200%,企业是否能够应付如此巨大的信用增长?银行又如何监管如此巨大的增长风险?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的中国如何对海量的贸易单据进行审查和真实性评判?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交织在一起如何防范如何规避?因此,关键问题是要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制并完善交易环节的金融工具标准化制定工作。

四、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防范

虽然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但其框架应当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框架保持兼容,并适应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要求。

1.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相兼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资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能力和其他各种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在银行自身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稳妥地管理已经承担的风险,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得到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上述目标和原则相兼容,同时应着重评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供应链金融与其他业务的投入的边际收益(经风险调整后)进行对比,以决定是否推行该项业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所谓“投入”应考虑公共平台的建设投入在具体业务中的分摊;二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产品的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很大,应在推出具体产品之前,预先评估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风险管理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

2.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应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应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与其他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性,对全部资产组合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应对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通盘考虑,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所有的风险状况及反馈结果都应有相应部门负责和管理;对所有风险管理的政策及规定都应提出准确和标准的文件;所有的风险应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测算。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业务体系,并适应业务体系的结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业务体系的各个层次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实现垂直的风险管理。

3.商业银行要审慎选择合作对象

商业银行要先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比如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产业链,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协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对各潜在供应链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已存在的不合规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商业银行要大力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包括供应链本身的风险,以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各自的风险。同时要密切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不仅要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状况,更要了解和知悉内部供应链的薄弱点,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供应链信息,确保供应链良好有效的运行,还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获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进行跟踪评价,实施信用管理。

4.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

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主要包括:①以厂商的价值链和供应链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关联企业体系;②关联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化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通过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③通过显性契约(合同)和隐形契约(信誉联盟和企业文化)建立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和信誉联盟。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5.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监管

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杜绝因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而产生的风险。具体地说,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范运营操作风险;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并制订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物的监管能力。商业银行要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加之该业务开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可以遵循,也没有行业性指导文件可以依据,因此,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将法律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成静.供应链金融:降低银行信贷风险[N].中国经济导报,2010-04-13.

[2]任青.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及其防范[N].中华工商时报,2010-05-26.

[3]巫志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与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8(4).

[4]李征.张春璐等,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特异性和现场检查方法探析[R].银监会热点问题调研报告,2010(3).

[5]亚桥咨询.供应链金融的分析与启示[R].2009-07-06.

[6]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R].2009-06.

[7]尹玲.浅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J].时代金融,2009(9).

[8]曾文琦.林荣清.汪云华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应对机制[J].科技与产业,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