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治理市场前景

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文1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砖瓦企业约12万个,每年取土约14.3亿立方米,其生产能耗每年约6000万吨标煤,仅此项和北方采暖能耗合计就占我国全年能耗的15%以上,给我国的资源利用带来了沉重压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新型墙体材料将加速取代传统的黏土实心砖。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传统黏土实心砖的使用成为制约河南省建材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河南省持续加大墙材革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特别是2005年河南大力整顿治理黏土砖瓦窑厂以来,新型墙材出现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连创新高,发展速度处于全国前列,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舞钢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629平方公里,地处山区,耕地宝贵。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当地建筑业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建筑市场对新型墙体材料的需求随之加大。然而,目前舞钢市80%的用砖由外地供应。

为加快当地建筑节能步伐,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舞钢市在全市建筑行业大力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

科建建材应时而生

舞钢市科建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建建材公司)位于舞钢市院岭街道办事处冯庄村楼房庄,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项目选址符合舞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建建材公司是以生产销售新型建材为主的民营企业,主要以电石泥、矿尾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粉煤灰蒸压砖。产品符合国家和河南省“十一五”“十二五”总体规划,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鼓励类项目,也符合河南省行业准入标准、发展方向和产业政策,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科建建材公司2010年3月18日通过环境评价审批,成立了年产1.2亿块灰砂蒸压砖建设项目,同年7月通过平顶山市发改委审批并动工建设。公司前期总投资315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3032万元,流动资金118万元。项目于2011年1月竣工投产,同年9月通过河南省墙改办认证,并于当年12月被平顶山市政府评定为重点扶持新型墙材企业。

该项目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建设严格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和有关环保政策,确保达标排放。粉煤灰、矿尾渣、电石泥都是工业废料,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科建建材公司用这些废料既可以降低成本,也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非常可观。

公司发展前景广阔

科建建材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新标准建设项目和生产产品,全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贡献。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平顶山地区新兴墙体材料行业的市场缺口,提高了新型建材的普及率,巩固了治理整顿黏土砖瓦窑厂的成果,为稳定市场供应平抑墙体价格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也推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平顶山地区建材行业实现结构优化。以电石泥、矿尾渣、煤粉灰等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是有效保护耕地的重要举措,是节约资源发展的循环经济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还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由于公司所需原料电石泥、矿尾渣从舞钢市购进,产品蒸压砖运往周边地区和舞钢市销售,从而带动了当地运输业的发展。推动建筑业实现节能。公司生产的产品属国家推广的新型墙体材料,对推动舞钢市建筑业做好节能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采用优质新型墙体材料建造房屋,建筑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舒适度有了显著提升,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和居住条件,有效满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文2

中部各省存在着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化水平偏低、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这是中部地区的实际,中部崛起不可能脱离这个实际,更不可能回避矛盾。

促进中部崛起,首先要增强开放意识。要立足本地求发展,放眼外界寻商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吸引省外、境外、国外的企业来投资;要大力引进那些效益高、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注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要加快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积极扶植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发展创汇农业;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省外投资,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劳务输出。

其次,要增强创新意识。要在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制度和体制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铺就全面发展之路;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以新技术、新方法带动产业升级。

第三,要增强市场意识。要发挥市场在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把产业升级与市场前景紧密结合起来;深化产业体制改革,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要增强协调意识。要十分重视城乡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要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针对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进一步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免征农业税,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文3

相比之下,纺织、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很多,在大多数人看来,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新兴产业”有发展前景。但是,若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接轨,就可以使高新技术渗透到产品开发、制造、管理、营销中,从而使传统工业转变为高附加值的产业。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能紧跟市场需求,现在主要从高新技术和信息两方面对传统工业生态化进行分析。

1.1技术方面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1.1我国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所面临的发展瓶颈首先,传统工业的相关创新能力差、基础设施落后、企业制度建设滞后。这些原因成为阻碍传统工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并影响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我国传统工业的蜕变受到制约。其次,传统工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并由于创新意识不强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升级中欠缺总体规划,企业为了提升装备水平而盲目引进、重复引进高新技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最后,传统工业在技术交流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建立与高新技术地沟通渠道。在我国的传统工业中,重视高新技术研发,而忽略应用,使得众多新兴技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1.2我国传统工业技术升级的改革措施

1.2.1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构筑工业技术升级的目标应在现有总量规模基础上,要构建复合市场经济管理的现代产业链,就要加快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支持跨行业利益共同体的发展。1.2.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研发中心为基地,以产学研联合为平台,在促进企业研发新型运行机制的同时,积极地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使传统工业的创新转化为生产力。1.2.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在于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只有提高了专利保护意识,才能建立符合国际标准认证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地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2.4加大对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对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使传统工业技术升级驶入快车道。

2信息方面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2.1存在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主要通过对传统工业的渗透、改进和替代来实现。传统工业技术发展滞后,由于技术更新速度慢、创新水平低等因素,使信息技术在促进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长期以来的工业体制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人才结构不均衡等原因,传统工业的技术设备、人才结构、产品信息技术及信息工程建设等都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传统工业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太少、网络经营开展困难、企业利用互联网资源少等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2.2发展对策研究

2.2.1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使技术应用起来更容易。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幅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率,信息化提供更多属于专门行业的基本信息和操作,我们应当把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与企业。2.2.2传统劳动与信息技术对接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调整人才结构,网罗高质量人才,加强企业的人员培训,开展企业与高校合作,以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2.2.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作用巨大,全力发展信息产业势在必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工艺设备、工艺流程和生产条件,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2.2.4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快政府与企业间信息交换的速度,使得政府部门对跨部门、跨层次的政府信息和获取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在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同时,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2.2.5深化对科技体制的改革近年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对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作用明显增强,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也大大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传统工业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发展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而进一步深化。

3传统工业生态化

3.1“因人而异”

高新技术的推广,要“因人而异”,积极支持企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在传统工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上,要循序渐进,根据企业数字、产品前景、经济效益预测等因素,要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使项目的成功率得到保障。

3.2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引入竞争机制,定点生产、定点扶持投资额比较大、技术难度较大、经济效益较高、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新技术企业。

3.3强化特色,突出重点

坚持以市场要求为导向,根据技术、资金、企业素质等条件,经过筛选,选择有较高素质,成熟,可靠,产品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

3.4高新技术产业化

实践表明,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工业中开拓市场、完善技术,吸纳企业新的分工和组合,使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

3.5提供政策支持

金融机构应尽可能地提供贷款支持,设立新技术推广应用基金,有计划地进行项目改造。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对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出给予补偿。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政策,以适应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推广应用。

3.6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并举

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机制障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自然界整个生物链条的存续,加上环境治理没有及时跟上,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2、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供给难以为继

从资源禀赋看,中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年来,我国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3、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障碍导致循环农业推广不力

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立法和经济引导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和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但是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二、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抓住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速我国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必须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根据世界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加大生物技术研发力度;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加大精准农业技术研发力度;依靠技术集成创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循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一是加大对循环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提高循环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分配效率必须以效益原则作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配农业科技资源的关键在于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及时反应,为此,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信息分析人才的培养,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建立一种能够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的机制,使农业科技资源能迅速投入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技术创新、开发领域。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市场机制是农业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要使得企业在循环经济实践中有利可图,企业才能有积极性,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才能持久深入。市场机制的特征又要求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定位是创建、培育、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体系。

4、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可以充分借鉴。排污权交易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治理体制,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染主体—企业治理污染。在制定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过程中,美国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设计了不同的管理体系,我国也可以吸取美国这个重要经验,并且在形式上也可以采取排污许可证交易和总量控制排污交易。目前,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些地区对排污权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表明,我国在排污交易初始产权的制度安排、排污权的计量基准、排污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制定有效措施。

5、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

循环经济要求对现有的产业进行“绿化”,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就微观层次而言,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农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就宏观层次而言,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

6、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7、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培养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二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已经污染的环境,通过发展相关技术更好地保护环境;三是培养绿色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四是解决环境信息权的充分保障问题,保证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参考文献:

[1]徐文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7

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文5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二、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生态治理市场前景范文6

开展林下经济成为林农增收的新路子。2009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5.3亿元,林下经济总量已占全县GDP的11.3%,农人人均完成林业收入768元,占年收入的25%,个中以林菌连系的丛林蔬菜财产、林茶连系的茶叶财产和生态旅行财产年产值辨别达3.47亿元、1.03亿元、2000万元。国有林场依托丛林资本鼎力开展林下山野菜采集、林药间种、林下养殖等林区职工自营经济,2009年完成产值6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职工40%的收入来自林下经济开展

开展林下经济成为加速开展的新财产。2010年,全县开展袋料喷鼻菇1300万袋、段木喷鼻菇67万瓶、袋料银耳5万袋、段木银耳60万瓶、段木木耳38万瓶、蔬菜型食用菌400万袋,估计菌类丛林蔬菜总产量可达2200吨(鲜品),可完成产值1.65亿元,农人人均增收200余元。培养了一批菌类林下经济专业村,个中,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有5个,从事耳菇林下经济出产农户3万多户,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达2680户。新开展林茶财产基地10余万亩,培养林茶财产重点乡(镇)11个、重点村51个。新建丛林旅行招待中间2家,村庄生态旅行农家乐66家。丛林蔬菜、有机茶叶、生态旅行等林下经济已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开展的主导财产。

开展林下经济成为拉动乡村内需的新行动。全县林下经济的疾速开展,林农从林业上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乡村出产生涯前提获得具体改善,还也拉动了农人的消费程度。县空山乡经过鼎力开展核桃、板栗等经果林,统筹应用林下养空山黄牛、丛林跑山鸡、栽种反时节蔬菜等林下经济财产,2009年仅干果完成产值500余万元,人均干果经济收入794元。农人建房、创办农家乐、建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和农特产物商业等空前活泼。据计算,全乡900多农户进行了家园革新,有3%的农户建起了小洋楼,家家都有德律风、电视机,80%的家庭有洗衣机、电饭煲,30%的家庭有电冰箱。该乡后坝村支部书记肖裕梦说:“开展林下经济是空山农人致富的独一选择,等漫山遍野的干果林、药材林投产后,空山就真的是座宝山了!”

开展林下经济成为品牌的新亮点。跟着林下资本的开拓应用,逐渐打造出一批全国知名林产物牌,银耳、木耳、喷鼻菇等丛林蔬菜出产基地获四川省无公害农产物出产基地认证;“雪花牌”银耳、喷鼻菇、木耳取得国度A级绿色食物标识运用权;2005年4月,国务院总理观察县时,称誉“‘两耳一菇’,小有名望,大有作为”。本年,“雪花牌”银耳又被四川省商务厅定名为“四川老字号”,罗村茶叶、木耳、蕨菜等林下经济产物已成为特征林产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嘹亮手刺。

开展潜力

变革开放以来,林下经济获得了长足开展,为县域经济开展作出了主要奉献,但还存在很大的开展潜力和开展空间。虽已是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但还未跻身全省林业财产强县之列。全县林下经济仅有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几种形式,并且林下经济产物也较单一,尚难知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丛林资本多散布于高、远、僻等山地,根底设备配套有待完美。局部农户对林下经济开展形式、搀扶方法、优惠政策、市场前景等看法不敷,急需进步做强做大林下经济财产认识。农户在种养进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能和治理办法,以及防备病虫害的有用办法,致使种养本钱大,经济效益不高,急迫需求增强技艺培训与效劳指点,加大科技推行局限,改良效劳本能机能,构成订单林业,进步市场竞争力,充沛发掘潜力,加速林下经济开展。

增强林下资本开拓促进林业经济开展

改变观念,进步科学规划程度。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依照量体裁衣、统筹规划、合理结构、凸起特征、发扬优势、考究实效的准则,把开展林下经济与林业构造调整相连系、与林业财产化相连系、与无公害农产物出产相连系、与林业科技推行相连系、与扶贫开拓相连系、与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相连系,多角度、深条理发掘林下经济开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开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结构,确定中长时间开展目的,量体裁衣、宜养则养、宜种则种,进步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严密连系新乡村建立,在每个示范村出力培养3-5名大户,树立一批“林下经济走廊”、“林家铺子”、基地乡、财产村。

立异形式,出力夯实开展根底。依照县委“四大财产富民、开拓资本强县”的开展思绪,“当局投资建立施、业主租用搞开展、农人入股增效益”的财产开展机制,出力把培养强大财产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开展的打破口,鼎力推行“公司(大户)+基地+农户”财产化开展形式,尽快改善县林下经济产物买卖无序、狼藉自在的运营形态,将简略的、原始的“小农经济”逐渐转移到以林下种养为根底,工场化出产、商品化产出为主的开展路途上来。接纳政策启动、科技推进、示范带动、好处驱动的鼓励机制,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开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开展。

优化情况,鼎力改善开展前提。一是搞好技能效劳,优化开展软情况。整合技能效劳资本,由县林业和科技部分牵头,科技特派员准则,成立林下经济技能效劳队,深化实地展开技能效劳。二是搞好资金效劳,优化开展硬情况。各乡镇财务每年布置林下经济开展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农户和林地根底设备建立。县林业局及相关部分要加大搀扶力度,促进林下经济疾速开展。县银行部分要立异信贷担保方式,履行林权典当担保借款,加大对林下经济开展的信贷支撑。三是搞好市场效劳,优化开展市场情况。依照群众自愿、民主治理、风险共担、好处共享准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协作组织或协会,开展生意人步队,增强市场研讨,树立预警机制,躲避市场风险,进步林下经济财产化组织水平,促进林下经济不时开展强大。